第一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探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岐山县是正在建设中的工业强县、畜牧大县、文化旅游名县,尤其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突破蔡家坡”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岐山县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县一级如何找准进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抓好落实,切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各级共同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课题。强化产业支撑
实现生产发展抓住建设的关键点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生产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核心是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强化产业支撑。一是抓好粮食生产。“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是大事。岐山是全国粮油大县和全省优质粮基地县,粮食生产既是发展基础,又是产业优势,因而始终不能放松。要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以小麦良种统繁统供为重点,加快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推广步伐,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在“十一五”期间使全县粮食生产的优质率达到85%以上。二是调优农业结构。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持续开展“农业产业化提升年”活动,积极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形成辣椒、挂面、大棚西瓜、苹果、精细蔬菜、畜牧养殖、民俗旅游等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以果菜和畜牧业为龙头,各种特色农业合理布局、竞相发展的新格局。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积极培育和扶持发展华祥、斯美特等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挥国家星火计划农村专业技术示范协会—驸马庄养殖协会的示范带动作用,扶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四是积极发展循环农业。以节水、节肥、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大力普及沼气和秸杆综合利用技术,逐步建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和
“绿色岐山”创建活动;加快建设现代化节水型水利,抓好人畜饮水、渭河堤防加固等工程,使生态建设与农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五是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以马江、故郡等五个农业专家大院为依托,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通过领办农业科技项目、建设示范基地等形式,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疫病控制等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科技转化能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不断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六是加强农村现代化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构建农产品销售、农资供应等多层次、多元化的现代流通体系,逐步形成农村现代经营网络。夯实发展基础
创造富裕生活突破建设的薄弱点
农村落后主要是经济落后,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较快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一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立足县情,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扶持壮大机械制造、建筑建材、食品加工等六大产业集群。以陕汽集团等大中型企业为依托,培育汽车产业集群,倾力打造中国载重汽车制造业基地和西部汽车零部件加工配送中心,在推进工业化中实现以工补农、富民强县。同时,要依托文物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周文化、三国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品牌,大力发展以旅游产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要进一步健全县、乡、村、组四级劳务输出网络,加大劳务培训力度,扩大劳力输出规模,实现劳务输出“三个转变”,即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季节性向长期性转变、由盲目型向定向型转变,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益,使劳务经济成为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的新亮点。三是加强扶贫开发工作。要以贫困村为重点,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和劳务扶贫,帮助贫困村发展骨干产业和增收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实现致富脱贫。四是认真落实“多予、少取”的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对农民实行的“三减免、三补贴”和退耕还林等补贴政策,不断完善兑现方式和补贴办法,强化管理,完善方案,使农民真正享受落实各项政策带来的收益和实惠。培育新型农民
倡导文明乡风
找准建设的切入点
广大农民既是新农村的建设者,又是直接受益者,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主体和主导作用。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调动其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要积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一是大力发
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危改、远程教育、强师兴教等工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技能培训,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二是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两馆一站一室”(县一级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三是持续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大投入,加快乡镇卫生院等农村卫生体系建设,认真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建立以大病医疗统筹和农民医疗互助救济制度,彻底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并逐步建立农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四是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开展“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民风淳朴、邻里和睦、文明和谐的新村风貌。改善物质条件构建整洁村容把握建设的着力点
农村的落后最直观的体现在基础设施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设新农村,必须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突破口。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渠系配套完善、人畜引水工程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改善生态环境;抓好中低产田改造,积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农民最急需的水、路、电、能
源和环境卫生等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努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局面。举全县之力突破蔡家坡,全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城市化步伐,建设宝鸡大城市的副中心和新城区。三是扎实搞好新农村试点工作。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基础突破”的思路,以“三集中”推进“三化”,抓好岐星等新农村试点建设,对试点村主导产业、村庄整治和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力争通过几年努力,把蔡家坡和岐星村建成宝鸡市新农村的样板区。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逐年分期分批实施,实现整体推进。四是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建设新农村资金投入是保证。要紧紧抓住国家政策向西部地区倾斜的机遇,逐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经费投入。加快建立新农村建设的信贷投入机制,解决农户、农村中小企业、龙头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的问题,加大信贷支持。要完善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宣传动员农民群众投资投劳,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金、城市人才、智力和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构建多元化投入的格局。健全保障体制
深化各项改革抢占建设的制高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着力解决影响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突出问题,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增强新农村建设的活力。一是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土地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加快征地制度改革,依法规范征地程序,健全补偿办法和社会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二是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要抓住我县被确定为全省农村税费改革第二阶段试点县的机遇,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理顺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积极实施“乡财乡用县监管”的管理方式,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坚决防止新的乡村债务发生。三是统筹推进各项改革。要加快农村金融体制、粮食流通体制、征地制度等改革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四是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投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低收入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制度,积极探索和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民为辅的社会各界资助的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引导农民积极参保,率先使农村65岁以上的老人享受养老保险带来的实惠,逐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动员社会参与
推进民主管理激活建设的联动点
加强农村管理,创建安定有序的农村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扩大基层民主,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营造浓厚的新农村建设舆论氛围。建设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
要加强舆论宣传,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舆论氛围。制订实施有关政策措施,吸引城市人才、智力、资金向农村流动,引导社会各界、志愿者和各种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推行党员问责制,对全县党员进行多层次的培养和教育,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激发农村党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模范作用,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三是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健全村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发展和扩大农村基层民主,规范“一事一议”制度,认真搞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不断强化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增强依法行使权利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职能,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深化平安创建活动。要加强农民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夯实县、乡、村、组四级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和信访工作责任,把各种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使群众安居乐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保障。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与途径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看法
刘文芳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并把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扩展为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管理五个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的现状,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农民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
1的存在,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发展、农民的生活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且还在逐步拉大。这些情况充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三农问题现在问题很多,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农民收入上不去,通过新农村建设这个抓手可以解决新时期农业、农村的发展问题,特别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实现小康的有效途径。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村村庄达到现代水平,既为实现新型工业化准备蓄水池和稳定器,也为实现农村城镇化奠定基础,更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一种现实选择。最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农村中的很多问题,比如像社会保障问题,老人的养老问题,五保户的救助问题,残疾人的帮助问题,等等。逐渐把在城市中已经相对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中也建立起来。这样才能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作出的正确的决策,是对农村现有问题的系统解决。
二、当前我国农村的现状
经过几次改革后,我国农村社会的整体发展状况还是好的。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忽视现实存在的问题。首先,农民文化水平低。农民人均受教育不到8年,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不但不利于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城市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第二,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拉大。1978年我国城乡收入是2.6:1,随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集体生产队制,农业发展很快,农民收入也得到提高,城乡收入差距下降到1984年的1.8:1。从1985年开始,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全面推向城市,带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农村的增长相对滞后,到1992年就又提高到2.6:1,其后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第三,.乡镇一级政府的腐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在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农民群体的同时,派生出一个世界上最庞大的村官群体,而这个群体则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农业社会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如果这个群体出了问题,则意味着发展步履本已十分艰难的中国农村乃至整个社会更如雪上加霜。而不幸的是,种种迹象表明,这个群体中的腐败现象近年来愈演愈烈;第四,农村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现实,但农村社会的发展不平衡却不同于城市。农村社会不仅有地理位置上的发展不平衡,更多的是农村村庄内部之间的不平衡。如何解决这种不平衡,其意义远远大于解决地理位置上的不平衡。第五,民主意识淡薄。管理民主,就必须培养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尤其是科学的民主参与意识。民主意识淡薄的条件下推行村民自治,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与途径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是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短短20字的定位,涵盖了多方面意义。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增加农民收入。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中央这次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次把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作为一大项来重点建设,这就抓住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问题。发扬农村纯朴乡风,建设农村精神文明,是解决农村社会各种矛盾的主要方法,为农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政治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障。事实上,管理民主,就必须培养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尤其是科学的民主参与意识。在政治制度确立的情况下,民主参与主体的民主素质就成为民主建设的决定因素。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针对我国农村的现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存在,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发展、农民的生活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且还在逐步拉大。这些情况充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第一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第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培养“四有农民”。以工促农,实质就是要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以城带乡,实质就是妥善处理城乡关系,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二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用现代科技确保有限的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要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责任、改
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逐步化解乡村债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四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期。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五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从农业外部增加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政府多予少取。另外一方面就是增加对农业的补贴。最后把解决“三农”问题纳入“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使城市化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当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持之以恒。既要预备走艰苦的路,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 充分的心理准备,敢于迎难而上;更要看到前途的光明,增强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
第三篇: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和办法
文章标题: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和办法
——***镇经验体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个重大历史任务,就要积极推进城乡流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收入,新农村建设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新农村建设是全面、系统、涉及各行各业的综合工程,从全面学习党中央的十五届六中及2008年春季两委的精神,我们感觉到我们国家开始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展的阶段了,然而我国农村现状千差万别,东西差距、南北差距等,都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难题,更如农民素质低下,农村债务化解难的现实,然而我国从2008年1月全面取消了存在2600多年的农业税,对全国粮食实行粮补、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优良品种补贴,农村为贫困户发放低保,都直接使农民受益,农村在发展,农民得利益,建设新农村的步伐距现实越来越近了。
新农村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
下面,我简地介绍一下我镇这方面的近几年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初步规划。
一、我镇的基本情况
我镇距市区仅3公里,共辖30个村,目前有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个,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初具规模的镇级小康村6个,初步达到了村文章版权归xiexiebang.com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内路、树、沟、墙、产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完备条件,2008年到2010年规划后续发展4个村,全镇初步形成了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典型、经济实力、产业调整较快,群众收入较高的村紧紧跟上了建设高潮。
这些成果的取得,根本在于我们早在2002年就起步规划了小康村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并在几年内形成了一村一品特色发展专业村,而我们到现在虽几任领导,但我们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努力,而后取得成果,从而使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不断层。
二、途径与办法
新农村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更关系到我国城乡发展,尤其是关系到全国的小康社会,所以说他联系广泛,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
在时间上,新农村建设是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
在农村人口数量上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农民逐渐减少的过程,新农村建设必然和城镇化是同时进行的,如果没有城市化,就农村建设的建设和结局都是不可设想的。
基于上述的浅溥认识,我认为新农村建设大体上由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农民收入是最根本的问题
增加农民的收入不应只是农民种地,国家补贴这么简单的过程,可以这么说,要提高农民素质,如农业科技素质,转移就业能力,协会发展与培养农村经纪人队伍等。
同时要加强自身建设,做足内功,大力发展农村“一村一品”产业,不断增加集体与个人收入。
2、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强化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
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如果单纯的说新农村发展不应只是抓农业,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农业,才能使农业更有发展,才能使城乡联系,才能使农业的发展有奔头,有奋斗目标,才能使新农村建设有产业支撑。所以,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发展农业产业经营。
3、积极争取国家资金与建设项目,不断丰富新农村的内涵
新农村建设,内容丰富,综合发展才是正路,如农村中小学教育、农村村村通工程、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农村大病保险、农村水利设施公路油路建设等,都是新农村建设主要内容,我们要一方面抢抓机遇,谋求发展过程中的捷径,干部要能跑项目,同时我们也要努力结合现实,发展好自己,这也是我们几年来发展过程中的一条重要经验,首先要做足内功,抓好自身建设,如本镇的**村就是一个实例,几年前的路不如**村、**村,但在2004年他们抓住机遇,先硬化了村内街路,修了村部,建起了广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各级领导就肯定了他的发展方向,并给给他们上路灯、上安全水、上管灌等,从而使东姜村在小康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方面捷足先登。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相当大的课题,今天我们在这里座谈,我想也就是对现实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对中央精神的粗浅认识,我想我所认为的新农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缺陷和不足,肯请诸位领导多多指正。
《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和办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和办法。
第四篇: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区城建局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关情况汇报
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区城建局积极参与配合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是解决农民饮水、农村消防安全工程,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工程,促进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工程,各乡镇都提高了思想认识,强化了责任意识,增强了工作主动性,切实做好了此项工作。今年我局向省建设厅共争取了省专项补助资金720万元,共新增受益人口14.4033万人,其中金西三镇新增受益人口12.95万人,白龙桥镇7956人,洋埠3643人,乾西乡2934人。超额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人口新增4.5万人的任务。
2、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加大中心镇政策扶持力度,今年我局在小城镇建设建设项目预投资200万元,项目资金采用“以奖代补”形式发放,同时首次采用绩效考核。加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今年在2009年省污水设施专项资金补助1895万元基础上,又增加505万元蒋堂、琅琊污水处理设施补助,同时又申报了洋埠、罗埠、罗店、雅畈四镇省级2010年专项资金补助,目前正在审核中。同步争取了市级污水处理设施专项资金1224万元,并为琅琊、蒋堂等乡镇争取了部分市留土地出让资金预留给乡镇作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资金。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部门密切配合。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工程建设工作,区政府与乡镇签定工程建设责任书,制订了实施意见和工程考核管理暂行办法,将工程建设列入对部门、乡镇的考
核。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编制、包装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项目批准后,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成立领导小组,组长为乡镇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确定专人负责项目实施。各部门密切配合,明确责任,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与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2、落实制度,规范工程管理。为保障工程质量,在项目前期准备基础上,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安全目标责任制等相关制度;施工中从管网的设计、预算、工程招投标、材料选购等环节严格把关;相关部门不定时地对工程管材质量和管网的安装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有效地杜绝不合格管材流入工程,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如雅畈镇对工程质量严格落实“三检制”即班组自检、专职人员复检、公司质检科终检;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全程控制,认真履行“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的监理职责即控制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管理工程合同、信息,协调各种关系;对重要工程部位实行旁站监理。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良等级,合格率100%,优良率70%以上。
3、严格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到位。由纪委牵头,协同区财政、审计等部门对省、市、区拨付给乡镇的集镇建设专项资金进行监督管理,督促工程实施单位严格按规定使用专项资金和落实配套资金,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充分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在工程竣工后,根据有关规定及时编报竣工财务决算。区财政局按照文件要求,依据工程进度及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分期将补助资金拨付进入项目单位财政专户,严格控制开支范围和标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婺城区城乡建设管理局
第五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正主力军。只有维护好农民的主体地位,遵循“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与“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的原则,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地方,在农民的家乡搞利民富民的新农村建设,当然离不开农民作为主体的参与,不能不征求农民的意见,不能不尊重农民的意愿。农民对自己的家乡最熟悉,只有农民最清楚自己最需要什么、建设新农村自己有多大能力、有多少钱、能办多少事。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以人为本,从与农民联系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事情入手,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事业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否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技能和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出新型农民,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得失。因此,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前提和必备条件。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民培养、造就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才能使农民从思想上、行动上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人和主力军,才能不断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高素质的建设者,大大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不动摇。要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当好主角,就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这是事关新农村建设大局的一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