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斯大林转传》读后感
读《斯大林传》有感
--从历史的角度解读钢铁的人的功过 当我读完《斯大林传》的最后一页,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位将国家从平穷和软弱中解放出来的领袖。在入土之后,没有得到人民的尊敬,反而备受诟病。有人说他是英雄,统帅;也有人说他是刽子手,屠夫。在读完整本书后,我有了自己的看法。
斯大林,原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以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并称当时世界三巨头。他早年出生于富裕家庭,进如学校时也是名列前茅;后来家道中落,怀着一腔热血的他参加了反对沙皇统治的革命团体,并逐渐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虽然人生中数次被捕,被流放,但是他的心中没有失去对光明和正义的渴望。1912年,他在列宁同志的指示下创建了《真理报》。1913年他在发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时首次使用了笔名斯大林(以为钢铁的人)。俄国二月革命后,斯大林因为支持列宁而遭到临时政府的通缉。十月革命后,斯大林通过各种政治手段,先后和军人集团,布尔什维克党中的激进分子达成统一战线,在列宁逝世后,逐步掌握了大权,成为苏维埃第一书记。从此开始了自己备受后人争议的政治生涯。
一.备受斥责的重工轻农方针,国内改革期间的激进和铁腕的政治家。斯大林掌权后宣布实行集体农庄制度,这一制度是基于当时苏联出现的粮荒出台的。斯大林认为是少数人大量囤积粮食,才使得苏联出现粮荒。于是他提出消灭“富农”的口号,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集体农庄。农民对此坚决反对,于是苏联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和反叛,苏联当局只能派遣正规军镇压“反革命”。与此同时,斯大林利用个人崇拜和列宁格勒州委书记被刺杀一事对党内的老布尔什维克进行了无情的清洗。后来大清洗范围不断扩大至军队。军队5位开国元帅中,有3位被处决。上万名基层指战员被枪决或流放。此后大量的非军事人员填补了这一空白,使得苏军战斗力大大削减,直接导致二战初期苏军损失上百万人,也丢掉了大片国土。这是斯大林备受斥责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一时期,虽然苏联内部矛盾重重,但是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完成了有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历史进程。同时也为苏联二战的胜利反攻打下了工业基础。可以说这是一个斯大林功过并举的时期。也是后来人抨击他最多的时期。但是为了大大强国富民的伟大目标,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在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苏联取得的成就可谓是惊人的。
二.卫国战争彰显钢铁人得气魄与毅力。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大举进攻苏联,苏联国家工作重点立刻从和平时期的经济转变到战时配给经济。在面对当时世界第一的德国军队时,尽管苏联红军战士前仆后继,舍生忘死,依然没能挡住德军滚滚的坦克履带前景的步伐。1941年11月,德军进攻到莫斯科城下。在这国家存亡之际,斯大林表现出了一个领袖的气概。他下令将外国使团撤退到古比雪夫,而自己坚守在莫斯科。11月7日,面对强大的德国空军和炮兵带来的极大压力,斯大林依然举行了一年一度的红场阅兵,这极大地鼓舞了苏军的士气。在数十万名将士的努力下,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被击退,莫斯科保卫战获得伟大胜利。在整个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作为一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以其独到的眼光。与西方英美两国签订了雅尔塔条约,共同对付法西斯。三巨头的合作使法西斯节节败退。1945年5月。红军攻入柏林。在付出了上千万人死亡,伤残;国家建设倒退数十年的情况下。斯大林带领苏联军民,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形象。
三.后斯大林时代的去斯大林运动
1953年3月5日,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斯大林逝世,享年74岁。此后继位的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在评判斯大林功过是非时,单方面的意味否决斯大林的贡
献,而是掀起了去斯大林运动。在这一期间,斯大林的一些错误被无限扩大化。一批斯大林时期被处理的冤假错案得以平反。然而在这样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也是非马克思式的辩证讨论。赫鲁晓夫直接否定了斯大林的历史贡献,使得斯大林成为备受诟病的人。不知斯大林若泉下有知,会是怎样的感受。
四. 斯大林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
1.二战期间,苏联为了避免与德国和日本的两线作战,私自将中国的蒙古地区(现在外蒙古地区)划出,建立了亲苏联的蒙古共和国作为缓冲区。这是对中国利益的巨大损害。
2.由于斯大林歧视非斯拉夫裔人,在其执政时期对部分地区的外族进行清洗。使得这些人在二战时期支持德国法西斯。最终导致地区不稳定(例如俄罗斯车臣问题,格鲁吉言问题等等)
3.斯大林的重工轻农政策,使农民失去劳动积极性,这违反了列宁的初衷,也是列宁和斯大林关系决裂的一个原因。在以后苏联数十年的发展中,苏联始终因为农业的短板无法成为和美国势力平起平坐的大国,也为日后的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
五.斯大林功过是非
斯大林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功绩是可以肯定的,正如毛主席对他的评价那样:“苏联过去把斯大林捧得一万米高,现在却贬到地下九千丈,我们不能跟着转。斯大林是三分错误,七分成绩。总的来说还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我认为斯大林之所以褒贬不一是因为过去苏联的个人崇拜主意在作祟。斯大林个人崇拜的高峰期,斯大林的功绩被无限放大,人们忽略了他在共产主义进程中犯的错误,也忽视了斯大林的一些政治上(农庄制度),军事上(基辅战役,由于斯大林死命坚守使上百万苏军灭亡。希特勒称这是人类史上最大的歼灭战),甚至他个人品质上的错误(斯大林脾气火爆,又是固执己见)。
当赫鲁晓夫提出“去斯大林”时,斯大林时期一些问题和错误又被无限扩大化,这种反差使得斯大林站在了风口浪尖上。
作为个人,一位共产党员而言,他经历了人世间的诸多苦难,入狱,遭诽谤,遭抛弃,遭质疑,但是他没有失去希望,没有退缩;当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他有逃避,而是无谓的迎面而上。光从这几点就能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人,成功的人。我们从内心深处崇拜这样的钢铁之人。
作为一个领袖,他思维敏捷而且有政治眼光。在民族存亡面前能放下与西方国家数十年的对立,依然援助英国。为世界的和平有不可估量的贡献。一位伟人用它自身的胆识和气魄感染了一代代青年,人类历史为有这样的巨人而大放光彩。
以上为个人观点!关于斯大林的功过是非众说纷纭,期待大家一同探讨。
2011年8月9日
第二篇:《斯大林传》读后感
《斯大林传》读后感
数科院 07数本2班 江泽婷 2007224207
林语堂曾说:开卷有益,掩卷有味。当我轻轻合上《斯大林传》,我的思绪,百转千回„„
斯大林,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苏联共产党领导人与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
斯大林的一生,功勋显赫卓著,错误极其严重。长期研究关于斯大林传记史料的苏联哲学博士沃尔科戈诺夫教授这样评价说:“无论我们愿意不愿意,斯大林不仅属于过去,而且属于现在和未来。这个人物的历史像是一个中心,反映了他那个时代极其复杂的辩证法。那个时代的情况有多么复杂,领导人民和党的这个人物就有多么复杂。”亲身经历过斯大林时代的苏联人民,充分肯定了斯大林伟大的历史功勋,但也亲身感受了他在肃反扩大化以及在工作作风方面不够民主,甚至粗暴所犯下错误而造成的苦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拂去历史的尘土,人们更加感到,斯大林的错误,绝不应当影响他作为一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地位。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他的一生,仍然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一生,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生。”总而言之,斯大林的成绩是主要的,缺点、错误是次要的。
半个世纪转瞬即逝,关于斯大林的争论却依然如故。但是,历史会永远记住他,一个精彩的生命,一个用钢铁意志书写历史的人。作为斯大林的合作者与对手,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用这样敬畏的口吻评价斯大林:“当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了原子弹。”普京也曾说过:“斯大林是个独裁者,这毋庸置疑。但必须要强调的是,正是在他的领导下苏联才取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忽视这一现实是愚蠢的。”就是在当今的俄罗斯历史最喜爱名人评选中,斯大林依然稳居第三。他为这个国家贡献了一切。
正如沃尔科戈诺夫这样说:“人民的裁决可能变幻无常。而历史的裁决是永恒的。”
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开创者伟大的列宁的最忠实最卓越的学生和战友、列宁事业的伟大的继承者、中国和东方人民的最亲爱的导师和朋友约·维·斯大林,逝世已经57周年了。
纪念斯大林,追述一下他造福于人类的伟大事业是有益的。这里且略举三点: 第一,在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伟大事业,粉碎了各种敌人的阴谋诡计,排除了一切的艰难困苦,领导苏联人民胜利地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战胜了希特勒法西斯的侵略,拯救了全人类。一九四一年六月,希特勒在席卷了欧洲的资本主义世界之后,便背信弃义地倾全力向苏联进犯。当时的英美帝国主义者,幻想着坐收渔翁之利,迟迟不开辟第二战场,使全部的战争重担,都压在苏联人民的肩上。在斯大林的天才指挥下,在红军的坚强抵抗下,在苏联人民团结一致和强大的社会主义力量面前,经过残酷的战斗,终于战胜了法西斯侵略者。这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拯救了全人类;因为,如果没有社会主义的苏联,是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战胜希特勒法西斯的。
第三,斯大林的和平政策,鼓舞着战后世界人民为和平事业而胜利前进。二次大战后,全世界的人民,特别是遭受过侵略的国家的人民,都深恶痛绝地憎恨战争,十分迫切地渴望和平。因为,他们知道,战争,就是千百万人的灾难与死亡。因此,斯大林的和平政策,就成了战后世界人民的旗帜和希望。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不分国籍和地区,不分民族和信仰,全在这一旗帜之下团结起来了。
新的世界战争的挑拨者、希特勒法西斯衣钵的继承人——美帝国主义者,幻想着要建立世界霸权,企图奴役世界人民而攫取全世界的财富,疯狂地推行着战争政策。“冷战”不足,继之以“热战”,给朝鲜人民造成了“赤地千里、卢舍为墟”的空前灾难。被英雄的中朝人民打败后,它仍野心不死,现在又把魔爪伸进了印度支那半岛上去。但是,在斯大林和平政策的号召下,现在的世界和平民主运动,已具有着空前的规模。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的“毫无疑义,以苏联为首的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将变得更加团结、更加强大。”(“最伟大的友谊”)战争贩子的战争政策,是越来越难以兜售了。美帝国主义的任何阴谋诡计,都必然是徒劳无益的,不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日内瓦会议,就要开会了。这无疑地又是斯大林和平政策的巨大胜利。斯大林和平之光,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
第三篇:解读斯大林
解读斯大林 盛世良 他做了两件大事,留下一个模式 斯大林曾狠下工夫钻研马克思著作。早在神学院读书时,他就秘密转抄过整部 《资本论》。他毕生成就了两大功劳——建成社会主义和战胜德国法西斯。对前一件功劳,俄罗斯人 现在看法不一;对后一件功劳,大家几乎毫无异议。他为后人留下一个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模式。对这个模式,现在争议极大。20 世纪 20 年代末到 30 年代中期,斯大林领导下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体制,具有鲜明 的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上高度划一。这种高度中央集权型的体制是苏联具体历史条件的产物,曾有力地推动苏联国民经济和 整个社会生活高速发展。但是,这种体制也有弊端:经济上统得过死,管得过严,缺乏强大的动力和活力,效益 低下,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民主,个人独断专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 文化上过于划一,行政干预过多,缺乏宽松环境。如果说,这种体制在战前和战时环境中能 充分发挥优越性的话,那么在和平建设条件下,弊端就暴露得十分明显。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形成和推行,有其复杂背景和深刻原因。1928 年,苏联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和“十月革命”后任政治局委员的 布哈林(1888~1938),各自对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一套理论、方针和政策,即所谓斯大林模式 和布哈林模式。斯大林主张,按战备经济的要求规划国民经济,高速度、高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特 别是军工,建立高度中央集权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以推动生产 力发展,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用阶级斗争和党内斗争推动社会主义事业,通过暴力 消灭富农阶级,开展群众性政治运动实现农业集体化。布哈林主张,坚持新经济政策,在所有制改造方面持稳重方针,在加强国家控制的条件 下允许资本主义成分较长期存在,在对经济实行计划领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和货币关系 的调节作用,使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的直接动力是。需求的增长”,而不是阶级斗争。斯大林在处理同布哈林的分歧时,利用自己掌握的权力,发动全国性政治运动,把布哈 林作为资产阶级和富农阶级在党内的代理人、作为右倾机会主义集团的头子一棍子打死,把 他的主张作为资本主义复辟理论一概否定,把自己原本就。左”的方针引向极端。“斯大林 模式”成为唯一正确正统的模式。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斯大林模式的两重性充分显现: 既推动社会主义建设迅速发
展,也暴露出严重弊端。由于集体化运动中“左”的错误,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农村发 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和国民经济混乱;对党内反对派残酷斗 争,大批人被开除出党,不少人被捕被杀,冤假错案遍及全国,党内外干部群众普遍不满。以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列宁格勒州委书记基洛夫为代表的党内有识之士要求 纠正“左”的错误,改革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制度。1933 年下半年,在 形势的推动下,斯大林对政策和制度作了调整。1934 年开始制定新宪法,意识形态领域实 行宽松政策。当年 12 月 1 日基洛夫遭暗杀,形势发生逆转。斯大林认为基洛夫遇害是帝国主义策划,由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直接领导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反革命政治阴谋,必须发动 大规模的阶级斗争,肃清反革命,保卫社会主义。党的指导思想重新以阶级斗争为。革命动
力”。1935 年~1937 年的大清洗运动,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使早已出现的个人崇拜恶性 发展。期大林成了真理的化身,他的模式成为自我封闭的僵化模式,不可批评,不容改革。1945 年 5 月,卫国战争胜利后,社会主义阵营形成,苏联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空前提 高,国际环境极大改善,社会主义建设处于新起点。当时如果斯大林能顺势利导,逐步改革 经济管理体制,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斯大林模式本可得到改善,再现生机。但是,苏联 又一次错失良机,原先体制更加僵化。斯大林模式在后期确实影响了苏联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但把斯大林死后 38 年才发生的苏共败亡、苏联解体归咎于斯大林模式,这恐怕既不公道也不厚道吧!他的个人崇拜 从 20 世纪 30 年代到 1953 年斯大林逝世,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国家每天都念着他的大名 醒来。他的大名整天挂在广播员的嘴上,鸣响在歌曲中,出现在所有的报刊里。他的大名被 授予坦克、工厂、农庄、街道和城市,作为最高奖赏。在那场人类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中,战士们高喊着他的名字投入殊死搏斗; 斯大林格勒全 城化为瓦砾,牺牲了全体市民,但是以他名字命名的城市,没有向敌人屈服。在他默许的政治审判中,受害者临死前高呼斯大林万岁。根据他的旨意驱赶来的数百万劳改犯,用数以万计的尸骨为代价,令群山让路,让江河 倒流,在北极圈内的冻土地带建起新城。在那 2200 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上,到处是他的画像和雕塑。对他的崇拜,也表现在电影中。中国同胞熟悉的影片(《攻克柏林》的结尾,被加上一 个有悖史实的情节:斯大林身穿白
白色大元帅服,坐专机飞降攻克后的柏林,走向翘首盼望他 的劳苦大众。人群中爆发出惊天动地的“乌拉”声,他们用世界上各种语言赞美斯大林,歌 声响彻云霄:跟随您,我们踏上胜利的康庄大道,奔向美好的光明未来……电影剧本如此写 道。对他的崇敬和慑服有时到了悖理的地步。克里姆林宫旁的莫斯科饭店在 2 l 世纪初翻盖前,曾是世上少见的古怪建筑,前后左右 都不对称:对着红场的南侧高 10 层,对着练马厅广场的西侧高 16 层,东侧和北侧都只有 6 层。曾长期在苏联学艺的李德伦先生在世时对我道出个中奥秘。1930 年决定建造莫斯科饭 店时,建筑师休谢夫设计了正门的两个方案,一个面向“世界革命心脏”红场,另一个朝着 全市最大的广场练马厅广场。由于这是苏联建造的第一座大饭店,“兹事体大”,两个方案报 请领袖定夺。日理万机的斯大林看都没看,就在两个方案上都签了名。于是这栋古怪楼就应 运而生。至于莫斯科地铁环行线起源于个人崇拜,那就纯属笑话:20 世纪 30 年代在制定莫斯科 地铁总规划时,设计了 8 条放射线,报批时,斯大林随手把茶杯放在图纸上,压出了一个圆 圈。设计师拿回批件后,赶紧增加了领袖钦定的这条地铁环行线。斯大林在战后获得大元帅称号,此前俄罗斯仅苏沃洛夫享此殊荣。然而,斯大林在许多方面却又相当谦逊简朴。我在格鲁吉亚哥里市参观过斯大林故居。那是一座木结构平房,面积大约 30平方米。小间不到 10平方米;约 16平方米的大间里,中间是一张方桌,放着一只粗陶水瓶,五斗橱 上有一只茶炊,除了一张床和两条板凳外,再无其他家具了。斯大林 1879 年 12 月 21 日生 于那里,并住到 1883 年。斯大林纪念馆建于 1953 年。一进门就能看到他的语录:你们对我的赞扬,我连一半都 担当不起。斯大林得过两枚金星英雄奖章,但是他终身只戴一枚,不像勃列日涅夫,自我授 受的五枚金星奖章分两排挤满衣襟。纪念馆里有一具金光闪闪的 T-34 式坦克模型,它既是精美的座钟,又是高级收音机。
这是卫国战争胜利时军工厂工人送给胜利缔造者斯大林的礼物。献礼时朱可夫元帅见了爱不 释手,斯大林当时微微一笑。等朱可夫回到寓所,“坦克”已经摆在他的书桌上了。馆内陈放着从莫斯科“老广场”苏共中央办公楼(现为俄总统办公厅)斯大林办公室搬来 的家具:一张结实的办公桌,一大一小两张沙发,六把木椅,朴实无华。桌上并没有放烟斗。斯大林最常用的烟斗在名导演恰乌列利博物馆。恰氏在卫国战争中 罄其所有,捐献了一辆坦克。斯大林接见时问他要什么
纪念品。恰说: “烟斗。”斯大林让秘 书找了个精美的新烟斗。“不,我就要你嘴上的那个”?于是,斯大林用了多年的那个旧烟斗 连同里面的残余烟丝,成了恰乌列利毕生的瑰宝。斯大林博学多才,早在读书时就把格鲁吉亚长诗《虎皮骑士》译成俄文,被认为是最传 神、最有文采的译本。他说俄语略带格鲁吉亚口音,但相当流畅。跟苏联早期其他革命领袖一样,他不论写文章,还是拟讲稿,都亲自动手,无须秘书操 刀。他不轻信任何人 马克思说过,他最能原谅的缺点是轻信。然而,同世界上许多伟大领袖一样,斯大林也 不具备这个最能被马克思原谅的缺点。斯大林连自己的亲密战友和党中央档案馆都信不过。在他倡导下,苏共中央政治局作了 决议:政治局有关极其重要问题的决定不写入正式记录。没有文字记录,当然就不存在泄密的危险或解密的麻烦。不论是阴险的敌对分子,还是 求知心切的后辈学者,要想洞悉苏联的核心的机密,不得其门而入。也许是由于长期处于内外敌对势力包围下,没完没了地同各种敌人斗,斯大林养成了多 疑的习性。即使当了国家最高领导后,他也担心遭人暗害,轻易不看病,碰上头疼脑热,就 自己看医书,让保镖上街买几种药来,两人共同试服,如有效,下次生病时如法炮制。他每星期要举行好几场工作晚餐,让文武高官在饭桌旁畅所欲言。格鲁吉亚葡萄酒、亚 美尼亚白兰地、俄罗斯伏特加,酒敞开了喝。他自己沉默寡言,而且只喝放在跟前的水晶瓶 里的白酒。时任副总参谋长的什捷缅科年轻好奇,一心想偷尝最高统帅的私房佳酿,一次,趁斯大林暂时离开餐桌的良机,抓过他的水晶瓶就往自己杯里倒。一尝,原来是白水!明白 了,领袖是想让部下酒后吐真言。20 世纪 30 年代斯大林搞肃反时,苏联经常追查反动标语和地下出版物,于是就产生了 一段黑色幽默: 内务人民委员部一干部路遇中学班主任: “老师,您怎么愁容满面?也许我能帮忙。” “这事你那个部门无能为力。那天我在课堂上问彼得罗娃,《叶夫根尼?奥涅金》是谁写 的,她说: ‘不是我。’又问伊万诺夫和西多罗夫,也说: ‘不是我。’这样的学生,我能不发 愁吗……” 第二天早上,老师接到电话: “您甭犯愁了!那仨小子都招了,承认《叶夫根尼?奥涅金》 是他们写的。” 苏联解体后解密档案显示,仅内务人民委员部(克格勃前身)对高级官员的电话窃听记录 就达 58 卷,窃听对象既有布琼尼、铁木辛哥和朱可夫等元帅,也有赫鲁晓夫、马林科夫等 政要。斯大林的老战友莫洛托夫在 70 年代回忆道: “我终身
都被窃听。跟我关系很好的肃反人 员曾私下提醒,谈话要小心。” 斯大林曾两次让莫洛托夫的夫人、老布尔什维克热姆丘任娜品尝铁窗风味,先后把自己 的私人医生和跟随自己 10 多年的保镖投入监狱。1949 年,他曾想通过犹太人案件揪出莫洛托夫,把他作为美国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理 人审判,然后通过莫洛托夫牵出其他政治局委员和高级将领。
仅根据贝利亚提议于 1953 年 3 月 28 日实行的那次大赦,就有 120 万人出狱,40 万宗 案件停止审理。据后人分析,斯大林这样做纯粹是出于美好的革命动机:挖出一切潜藏敌人,使苏联社 会坚如磐石地团结在他的周围,巩固并扩大社会主义阵营,最终把全球变成巨型苏联。生性幽默的俄罗斯人,多年后以政治笑话回忆那个恐怖时期: 英国人、法国人和苏联人交流对幸福的看法。英国人:幸福莫过于冬天晚上回家,穿着羊毛裤坐在壁炉前读莎士比亚。法国人:幸福莫过于跟金发美女一起去地中海别墅销魂,然后好合好散。苏联人:幸福莫过于半夜有人敲门,来人说: “伊万,你被捕了!”你却告诉他: “您弄 错了,伊万住隔壁。” 他不乏人情味 赫鲁晓夫描绘的斯大林阴郁多疑,冷酷无情;实际生活中的斯大林却感情丰富,机敏风 趣。有几则小故事为证。“请勿打扰我在天堂的长眠” 1956 年秋,西方盛传斯大林重病不治,溘然长逝。合众社记者查尔斯?尼特决心挖到第 一手消息,到克里姆林宫接待室,请秘书把他的信交给斯大林。信中恳求斯大林对上述谣传 予以肯定或否定。斯大林在 10 月 2 6 日的复信中说: “据我从外电外报获悉,我早已脱离人世,移居天堂。您既然是文明人,对外电外报倒是不可不信。敬请相信这些报道,请勿打扰我在天堂的长眠。顺致敬意。” “你只能眼馋呗” 卫国战争期间,方面军军事委员梅赫利斯(1 889~1 955)在报告了前线形势后,提到风 流倜傥的罗科索夫斯基(1 896~1 968)元帅有“生活作风问题”。斯大林听后毫无反应。梅不死心,执意要扳倒这位春风得意的少帅,临走时再进谗言: “罗科索夫斯基同志搞 女人太得心应手了,我们该怎么办?” 斯大林不爱纠缠干部小节,更不喜欢听小报告,反问道: “怎么办?你只能眼馋呗!” “没错,上校同志” 卫国战争结束时,有位上将向斯大林报告战况,最高统帅听后很满意。上将说完后欲言 又止。斯大林问: “您还有什么话要说?” “呃,是件私事……我从德国搞了点我感兴趣的玩意儿,但被边境岗哨扣下了。如果可 以的话,我想要回来...” ... “行,你打个报告,我批条。” 上将从口袋
第四篇:斯大林名言摘录
1.无论乌鸦怎样用孔雀的羽毛来装饰自己,乌鸦毕竟是乌鸦。
2.科学所以叫作科学,正是因为它不承认偶像,不怕推翻过时的旧事物,很仔细地倾听实践和经验的呼声。
3.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
4.不管我们的成绩有多么大,我们仍然因该清醒地估计敌人地力量,提高警惕,决不容许在自己的队伍中有骄傲自大、安然自得和疏忽大意的情绪。
5.列宁和他们比较起来,不单是一个领导者,而且是一个最高典型的领导者,是一只山鹰,他在斗争中不知恐惧为何物,大胆地引导我们沿着前人未曾走过的俄国革命运动的道路前进。
6.往往有这样的情形:为科学和技术开拓新道路的,有时并不是科学界的著名人物,而是科学界毫不知名的人物,平凡的人物,实践家,工作革新者。
7.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生最需要的是学习,人生最愉快的是工作,人生最重要的是友谊。
8.不管我们的成绩有多么大,我们仍然因该清醒地估计敌人地力量,提高警惕,决不容许在自己的队伍中有骄傲自大安然自得和疏忽大意的情绪。
9.要建设,就必须有知识,必须掌握科学。而要有知识,就必须学习,顽强地、耐心地学习。向所有的人学习,不论向敌人或朋友都要学习,特别是向敌人学习。
10.科学所以叫科学,正是因为它不承认偶像,不怕推翻过时的旧事物,很仔细地倾听实践和经验的呼声。
11.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
12.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
第五篇: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兵临城下
1942年3月底,苏军的反攻告一段落。
苏联的战时生产,已经全部迁移到东部的乌拉尔山区,离莫斯科有1600多公里,德军却没有远程战略轰炸机,去破坏苏联快速发展的军工产业。
但是,到了春天,德国又重新加大了对苏联的攻势。以至于英国很想在西线开辟一个第二战场,借以引开部分德军。
苏联也确实感觉到,自身承担了抵抗德国的太多压力。
因此,当年5月,苏联外长莫罗托夫飞抵英国、美国寻求帮助。
英美盟军提供的这些物资,由从英国出发的商船,经过巴伦支海,运输到苏联的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港口。
这些商船在经过德国占领的挪威时,经常被早就守候在那里的德国飞机、潜艇和战舰尤其是提尔比茨号战列舰的夹攻,损失十分惨重。
盟军支援苏联的另一条运输线,基本上是通过陆路。
他们把武器弹药运到伊拉克港口巴士拉后,用卡车运往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再跨越苏波边界将这些物资运到哈萨克斯坦。
1942年夏末,希特勒的战略方针依然是进攻,却不再把莫斯科作为重点。
他作出了战争时期、对德军命运最具决定意义的一项决策,那就是要同时攻下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
德军总参谋长约德尔也宣布,高加索的命运将直接取决于斯大林格勒会战的结果。1942年6月底,希特勒重新启用了曾经被他撤职的原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鲍克,担任B集团军群总司令,目的是扫清顿涅茨河到顿河的障碍,并在顿河沿岸组成防卫侧翼,一直向南延伸到斯大林格勒。
菲尔南德·里斯特指挥的A集团军群则直接突进到高加索地区。
为了扩充冯·鲍克的突击实力,希特勒将装甲部队从A集团军群调到了B集团军群,希望能够围歼更多苏军。
苏军通过巧妙撤退,避开了德军的包围圈。
由于未能达到这个战役的目的,希特勒再次将冯·鲍克撤职,同时命令A集团军群向濒临高加索地区的里海北岸展开攻击。
A集团军群继续向高加索纵深突进。
1942年7月17日,德军再次投入150万兵力进攻斯大林格勒。希特勒甚至 制定了8天之内将其攻占的计划。
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这一地区的苏军,采取紧急措施,坚决守住阵地。
7月28日,决心力挽狂澜的斯大林发布了著名的第227号命令:“不准后退一步!”命令必须死守这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并很快将城里的平民大部分撤离。
8月19日,曾经起草了巴巴罗萨计划的德国上将费尔特里希·保卢斯率领第六军向斯大林格勒展开了猛烈攻势。
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持久和最为激烈的战事之一:斯大林格勒战役打响了。德军集中了40个师的精锐部队,每天出动上千架次飞机,把100多万颗炸弹投向了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的建筑几乎全被炸毁。
9月13日,17万德军,在500辆坦克的配合下,猛攻保卫斯大林格勒的苏联第62集团军。
这个集团军的司令员是崔可夫。
德军在几个地段突破苏军防线,进入市区展开了巷战。
此时,越来越多的苏联援军迅速向斯大林格勒集结。
第二天,德军展开了24小时不间断冲锋。一场最残酷、最激烈的市区争夺战开始了。争夺火车站的战斗尤其激烈,一周之内火车站竟然13次易手。
在玛玛耶夫岗高地,苏联近卫军第十三师与德军展开了白刃搏斗。
德军团长威廉·霍夫曼在日记中这样描述到:“苏军不是人,而是某种钢铁铸成的;他们不知疲劳,不怕炮火。”
这个勇敢的士兵,就是苏联近卫军第十三师的中士雅科夫·巴甫洛夫。
战后,苏联重建了他曾经守卫过的那座大楼,并命名为巴甫洛夫大楼,以示纪念。类似的传奇人物还有很多,被德军称为“斯大林格勒白玫瑰”的苏联女飞行员:莉莉娅·利特维亚克便是其中之一。
1921年8月,莉莉娅出生在莫斯科,14岁便瞒着父母在飞行俱乐部学习飞行技术,一年后,已经能够独立驾驶飞机。
1942年,苏联准备在红军中组建三个完全由妇女组成的战斗航空团。
莉莉娅听到这一消息后,立即报名参加,很快被派往286飞行团。
9月13日,在斯大林格勒上空,莉莉娅生平第一次击落了两架德国战机,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击落敌机的女飞行员。
后来,她还击落了由德军王牌飞行员驾驶的一架米109战斗机,这是一个保持着35次空战胜利记录的中尉。
在俄语中,莉莉娅·利特维亚克的名字与百合发音相近,她也酷爱这种花,并在自己驾驶的飞机机身两侧分别画了一朵百合花。
德军飞行员把百合误认为是玫瑰,将这个令他们十分畏惧的女飞行员称为“斯大林格勒白玫瑰”。
1943年1月底,莉莉娅又加入了296飞行团,并在2月中旬,击落5架敌机,为此她获得红旗勋章,被提升为中尉。
同年8月1日,莉莉娅在马里诺夫卡上空巡逻时,遭到8架德国米109战斗机围攻,在击落两架敌机之后,她的战机也被敌机击中。
“斯大林格勒白玫瑰”在空中凋谢。
莉莉娅牺牲时离她22岁生日还有17天。
在短暂的一生里,她出战168次,单独击落敌机12架,联合战友击落敌机3架,是二战女飞行员中击落敌机数量最多的一位。
60多年后的今天,有关莉莉娅的故事及绘画依然在俄罗斯广为流传。
在电影《兵临城下》中,神枪手瓦西里·泽索夫一枪毙敌的绝招,使观众大开眼界。他的原型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里的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
就在斯大林格勒的战斗达到白热化的9月,扎伊采夫被编入了苏联红军第284步兵师,隶属于由崔可夫指挥的第62集团军。
10月初,德军炮火在一个炮兵观察哨的指引下,对苏军防御工事和火力点构成了巨大威胁,扎伊采夫奉命潜伏在离这个观察哨不远的瓦砾堆里,平心静气地等待了半个多小时,以娴熟干练的狙击手法,将那3名执行观察任务的德军侦察兵接连射杀。
扎伊采夫的出色表现,引起了梅捷廖夫中校的注意。他亲自授予扎伊采夫一支带瞄准镜的莫辛·纳干狙击步枪,并责成他立即组建狙击小组,专门猎杀德军军官、炮兵观察员以及那些零星出没的士兵。
此后,扎伊采夫在10天内又接连击毙了40名德军。
苏军最高统帅部随后在全军开展阻击战。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仅第62集团军就编练出100多个由两到三名狙击手组成的猎杀小组,他们当中很多是女性。
1942年,狙击手们歼灭了6250名德军,其中1126名是由扎伊采夫训练的狙击手击毙的,扎伊采夫也取得了射杀149名德军的战绩,至二战结束,他总共消灭了400名德军。
斯大林格勒的战斗仍然在残酷地继续着。
从1942年9月13日到26日,德军每天的伤亡几乎都在3000人以上,却仍然没能占领整个斯大林格勒。
战斗一直持续到11月初冬季来临,双方才有了片刻的休整。
随后,严寒很快降临。
毫无过冬准备的德国士兵,又像攻打莫斯科一样,陷入了饥寒交迫中,大量士兵被冻死冻伤,战斗力日渐衰弱。
一个德国士兵在家信中哀叹:“我们不久就可以占领斯大林格勒,但是它仍然在我们面前,相距如此之近,却同时又像月亮那样遥远。”
尽管战争形势开始了变化,双方统帅部的注意力还是完全被吸引在了斯大林格勒,战斗依然处于胶着状态。
鏖战之中,德军上将保卢斯无意间发现自己指挥的第六军正处于一个突出位置,侧翼是两个罗马尼亚军,但是距离已经很远,这样的格局对德军非常不利。
稳步增加兵力的苏军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于是准备趁机突然进攻,将德军迅速分割包围在斯大林格勒。
11月中旬,斯大林格勒战役即将进入反攻阶段。
这时,已经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并成为苏联红军少校参谋的刘亚楼适时提出了一个构思新颖的作战样式。
刘亚楼向苏军统帅部建议,为了能够在冬季大规模聚歼德国装甲机械化部队,苏军的运输方式应该有别于德国,因为如果像德国那样采取卡车一类的运兵工具,汽车发动机势必会抵挡不住严寒。所以必须发挥适应严寒作战,具有快速机动作战能力的各兵种优势。
首先出动战斗机掌握制空权,打击德军空中力量,掩护轰炸机,扫平地面进攻的障碍,而后以强大的装甲部队为先导,以西伯利亚骑兵和高加索滑雪部队快速跟进,实施陆、空协同作战。
接下来的几次冬季战斗证明,这种构思新颖的作战样式,是非常切实可行的。因此,苏联最高统帅部对刘亚楼提出的建议非常关注,多次动员他加入苏联国籍,并打算用苏联的两个集团军与中国交换刘亚楼。
1942年11月19日,斯大林发出了大反攻的命令。
这一次,新到达的援军负责主攻。
德军侧翼的罗马尼亚部队猝不及防,很快就在苏军的凌厉攻势下瓦解。
4天之后,保卢斯猛然发现,他的33万部队已经被分割包围在斯大林格勒,与邻近的德国部队相隔足足80公里的距离。
纳粹空军司令戈林记得,在1月初的德米扬斯之围中,曾经成功地进行了空中运输补给,于是提醒希特勒,他可以通过空军向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运送给养。
然而,很多德国空军指挥官担心,没有足够的空中运力完成这一计划。
尽管如此,德军运输机还是开始了行动。
保卢斯得到这一消息后,便下令坚守阵地,不得突围。
然而,苏军的防守出人意料地顽强,任何试图援救保卢斯的行动都被很快挫败。保卢斯却受命抵抗到最后一人。
紧接着,苏军迅速发起进攻,将前来为保卢斯解围的德国援军主力,驱赶到距离斯大林格勒200公里的地方。
随着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一个又一个机场被苏军快速占领,被围德军的空运补给越来越困难。
至1943年1月初,被围德军的处境更加狼狈。
他们每人每天只能分配到一片面包,15人才仅仅分食1公斤土豆,只有雪水可供饮用;骑兵的马匹早已被宰食殆尽;更为可怕的是,每人每天只能领取30发子弹,坦克因缺少燃料开动不了,大炮因缺乏炮弹几乎不能开火。
对德军来说,形势仍然在进一步恶化。
1月23日,随着德国空军最后一个架次的运输机离开几近绝望的被围德军,苏军的包围圈几乎已经缩小到了保卢斯所在地下室的门口。
然而,1月30号,也就是希特勒上台10周年的纪念日。戈林却通过广播向全体德国人鼓动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一种精神象征。”
这一天,困守在斯大林格勒两个包围圈里的德军,却是弹尽粮绝,被死亡的恐惧笼罩着,已经处于绝望的境地。
心灰意冷的保卢斯在笔记中写道:“士气低落了,解围的希望破灭了。越来越疲惫的士兵,都在斯大林格勒的地下室里为自己寻找避难所,已经越来越多地听到关于反抗已毫无意义的抱怨声。”
尽管已经走投无路,保卢斯却仍然心存幻想。他向希特勒发出了突围撤退的请求。刚从阿尔卑斯山赏雪归来的希特勒立即回复了一份急电:不许投降,第六军必须死守阵地,直至一兵一卒一枪一弹。
这样的回复令保卢斯陷入了极度绝望。阴暗的地下室里,他垂头丧气地坐在行军床上,向希特勒发出了最后一份急电:“部队将于24小时内彻底崩溃。”
即使到了如此地步,他还是向希特勒表示了誓死效忠的决心。
万般无奈的希特勒急忙发出电令,将保卢斯由上将升为陆军元帅,其余117名军官也各升一级,希望以封官加爵来强化德军将士所谓“光荣殉职”的决心。
然而,希特勒这道电令的潜台词更让保卢斯不寒而栗,它暗示着,如果一旦保卢斯被苏军俘虏,他就必须自杀殉国,因为在德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一个陆军元帅被敌方俘虏或者投降。
保卢斯彻底绝望了!
1月31日,就在保卢斯向希特勒效忠死战的消息发出去还不到24小时,德国第六集团军在他率领下向苏军投降。
9万1千多名德国官兵,其中包括保卢斯在内的24名高级将领,穿着单薄的衣衫,抓紧裹在身上满是血污的毛毯,在零下24度的严寒中,走向寒冷的西伯利亚战俘营。
后来保卢斯转而为苏联服务,加入了“自由德国国家委员会”的“德国军官同盟”,并通过电台动员德国人自觉地组织起来,反对希特勒暴政。
两天后的2月2日,另一个包围圈里的德军也缴械投降。持续6个多月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终于结束。
德国被击毙、击伤、俘虏和失踪的官兵高达150万人,占苏德战场德军总兵力的四分之一。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同样付出了惨重代价。
斯大林格勒战役反功阶段,苏联投入的总兵力是112万,牺牲的官兵几乎达到了一半。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了东线战场的重要转折点。
从此以后,德军的主要战略转入了防守。
对于苏联人来说,这场战役的胜利是他们走上解放道路的第一步。
甚至还在进一步缩小斯大林格勒内的包围圈时,苏军已经计划在苏德前线的其它地区发动反攻了。
高加索地区的德军损失惨重,并且丧失了空中支持,苏军1月初的一次攻势,就将他们赶出了高加索的大部分地区。
苏军在战线最北部地带的另一场进攻,大大改善了仍被围困的列宁格勒的交通。德军在莫斯科西部的突出部分也被歼灭了。
其中最激烈的战斗是在顿河与顿涅茨河间进行的,德军被迫从顿涅茨河向西撤退,并丢掉了哈尔科夫。
德军看到了一支新的苏联红军的崛起。
然而,1943年的头几个月里,在苏联屡屡受挫的德军并没有完全士气低落,他们继续负隅顽抗。
直到春季来临,激烈的战斗才有所停歇。
此时,希特勒也不得不接受并且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在东线已经再也不是德军发动大规模攻势的时候了。
然而,希特勒和他的很多将领不同,还是相信有限的进攻,不仅能限制苏军实力的增长,而且还能维持德国人的士气。
于是1943年春季,希特勒下决心再发动一场有限的进攻。
他将注意力转向了库尔斯克和哈尔科夫北部新出现的苏军防线的突出部,计划从南北两个方向同时进攻,将这里的苏军一举歼灭。
苏军很快就获取了这一情报,决定以逸待劳而不是主动出击。
他们在这个突出地区修建了三层同心圆的防线。
苏联的大量军队源源不断地被从其他地区集结到库尔斯克一带,这里将是苏德双方的下一个战略重点。
苏军集中了足够多的坦克,准备打击来犯德军的侧翼。
为了部署新式武器,希特勒推迟了发动进攻的日期。
这恰好使苏军赢得了更多的准备时间。
希特勒等待的新式武器,其中包括55吨重的虎式坦克,它配备了88毫米火炮,厚重的装甲使它几乎坚不可摧。
这种坦克,最早于1942年12月,在北非的突尼斯战场亮相。
比虎式略小的豹式坦克,重45吨,也是重型坦克,配备了口径75毫米的火炮,它比虎式坦克速度更快。
这是“费迪南”式反坦克自行火炮,因为它的炮塔是固定的,所以造价比坦克更便宜。如此强大的装甲部队,毫无疑问将会给苏军带来致命打击。
然而,因为德军要想在库尔斯克附近部署足够多的战车和坦克,便意味着必须将进攻日期推迟到1943年夏季。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场坦克战,即将在库尔斯克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