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地质学实习总结报告
地质学(Geology)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己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广义的说,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但由于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研究手段的限制,目前的地质学研究对象仅局限于地球表面部分,即岩石圈(Lithosphere)。因此,具体的来说,地质学是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变化发展及其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的一门学科。地貌学亲其英文名为Geomorphology,它是有三个源自古希腊的词根:geo(地球)、morphe(外表形状、面貌)和logos(论述)所组成,表明其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形状的学科。地质地貌学发展史是人类在生产和探索奥秘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及其生物界演变的规律,特别是地壳和岩石圈运动规律,并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服务的历史。
而地质地貌学发展的结果是,它对农业生产、工程建设、矿产勘查、自然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接加快了其发展的脚步,有着实际的意义。如:河流地貌与海岸地貌学着重依赖于流体力学与沉积学;块体运动、风化作用、风力作用和土壤的研究要凭借大气科学、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和土壤力学;某些地形类型的研究需要用地球物理学与火山学的原理和方法;人类对地形影响的研究要依靠地理学和人类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地质地貌学不光有用、能用,关键还有趣!就其中微不足道的名词如“太古”、“元古”、“寒武纪”等等,便很富有沧桑感、神秘感及历史气息。如此,学好地质地貌学对专业技能的提高、完善,并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终极目标大有裨益。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地质地貌学是环境与资源科学专业的基础专业课,地质地貌实习是环境与资源资源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野外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此次实习,我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知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识记各种地质地貌的表征特点,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为将来工作和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依据。
1)识记:实习沿线的主要岩石类型、构造类型、地貌类型、地层及其时代;
2)理解:各主要岩石类型、构造类型的成因与分布特征,不同观察点之间地质地貌现象的变化与联系;
3)主要任务: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
4)此外,通过实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提高对学科的兴趣。
二、实习地点及时间:
(一)六盘水师范学院—小屯村—独山村(2014年07月01日)(二)独山村—落水洞(2014年07月02日)
(三)独山村—月亮洞(2014年07月03日)
(四)独山村—大硝洞—阿勒河大峡谷—六盘水师范学院(2014年07月04日)
三、实习安排:
(一)实习人员:2012级地理教育和2013级地理科学共108人(学生)和谌洪星,马仕彬,吴得卿,陈志霞,赵增友(老师)
(二)工具器材:地质锤、野外记录本、相机、铅笔、地质包、手电筒、罗盘等
(三)路 线:
1、六盘水师范学院—小屯—飞机场—独山村
2、独山村—双洞发电站、出水洞发电站—落水洞
3、独山村—独山—月亮洞
4、独山村—大硝洞—阿勒河大峡谷—神雕峰—六盘水师范学院
四、各个学科实习的主要内容:
(一)普通地质学的实习内容:
1、岩石:是固态矿物或矿物的混合物,其中海面下的岩石称为礁、暗礁及暗沙,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集合体,也有少数包含有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即化石)。岩石有三态:固态、气态(如天然气)、液态(如石油),但主要是固态物质,是组成地壳的物质之一,是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成分。
2、岩石的形成: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稳定外型的矿物或玻璃集合体,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物质基础。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其中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凝所形成的岩石,也称火成岩或喷出岩;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水、空气和冰川等外力的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变质岩是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3、石钟乳的形成:自下向上生长的是石笋,从上往下生长的是石钟乳。石笋和石钟乳是怎样形成的?由于地壳不断运动,海水退去,出现了绵延不断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石灰岩山峰。这些露出来的石山,长期受雨水风霜冲刷,顶部变成刀山剑石状了。石峰底座,由于地史时期地下水的长期溶蚀,河水的长期冲击,渐渐地形成了溶洞。溶洞继续被溶蚀扩大,而溶于水中的石灰岩溶液,从洞顶往下滴,甚至往下流,促进二氧化碳进一步扩散,同时溶液受蒸发作用,形成饱和,剩余的碳酸氢钙沉淀,就形成了自下而上生长的石笋。石钟乳的形成,同石笋形成的过程是一样的。只不过石钟乳从上往下长就是了。那些顶天立地的“灵芝柱”,就是石笋和石钟乳对接起来之后形成的。据说,石笋和石钟乳,每百年才长高一厘米,长一米,就是一万年了。
4、胶结作用:是沉积物在成岩过程中的一种变化。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起来的作用。沉积物的松散碎屑被胶结成坚硬岩石的作用。其胶结物的成分不同,也可以和碎屑物成分相同。前者如钙质胶结的钙质砂岩,后者如硅质胶结的石英砂岩。常见的胶结物有泥质的、铁质的、硅质的和钙质的等。
(二)水文学的实习内容:
1、关于河流的概况(响水河)
河流是陆地表面的一种自然水体,是流水与地表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大气降水或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表低洼处,在策略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性地沿低洼的地方流动,就形成了河流。河流沿途接纳支流,形成的干支流系统,就是水系。每一条河流或每一个水系的流域。两相邻流域之间地面高程最高点的连线,就是两个水系的分水岭。水流不间断地作用于河谷,而河谷又反过来约束水流。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河流地貌。
2、水力梯度:水力梯度也叫水力坡度是指沿水流方向上单位渗透途径上的水头损失。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要克服摩擦阻力,不断消耗机械能,产生水头损失,沿流线方向水头损失最大,水头值下降最快,水头线永远是一条下降的曲线。水头线上某点的曲率即为该点的水力梯度。或者说,水力梯度就是沿地下水流方向上单位渗透途径上的水头损失。
3、紊流:又称湍流,是流体的一种流动状态。当流速很小时,流体分层流动,互不混合,称为层流,或称为片糖;逐渐增加流速,流体的流线开始出现波波状的摆动,摆动的频率及振幅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此种流况称为过渡流;当流速增加到很大时,流线不再清楚可辨,流场中有许多小漩涡,称为湍流,又称为乱流、扰流或紊流。紊流(Turbulent Flow)的特点:无序性:流体质点相互混掺,运动无序,运动要素具有随机性。耗能性:除了粘性耗能外,还有更主要的由于紊动产生附加切应力引起的耗能。扩散性:除分子扩散外,还有质点紊动引起的传质、传热和传递动量等扩散性能。
4、裂点:过程的实质是,因斜坡下部的水量大于上部,故侵蚀作用强度也大于又称向源侵蚀。下蚀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作用方向向河源延伸。该上部。在这里首先出现了水蚀凹地,使河谷纵剖面坡度变陡,流速增大,下蚀作用更为剧烈,溯源侵蚀过程示意图,且主要集中于坡度最陡的凹地的上段,这种河谷纵剖面上的坡度转折点称裂点。溯源侵蚀的后果是使河谷不断加长。
(三)地貌学实习内容:
1、地貌的概念: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叫地形。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构造格架。而外营力(流水、风力、太阳辐射能、大气和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地质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
2、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经受水流溶蚀、侵蚀以及岩体重力崩落、坍陷等作用过程,形成于地表和地下各种侵蚀和堆积物体形态的总称。
(1)成因: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2)形成基本条件:岩石可溶性、透水性、水的溶蚀能力和水的流动性。
3、断陷盆地(独山):是因一块独立的石头而得名的,又被称为“十里画廊”。是典型的断陷盆地。断陷盆地指断块构造中的沉降地块,又称地堑盆地。它的外形受断层线控制,多呈狭长条状。盆地的边缘由断层崖组成,坡度陡峻,边线一般为断层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断陷盆地中充填着从山地剥蚀下来的沉积物,其上或者积水形成湖泊(如贝加尔湖、滇池),或者因河流的堆积作用而被河流的冲积物所填充,形成被群山环绕的冲积、湖积、洪积平原。如太行山中的山间盆地和地堑谷中发育着的冲积洪积平原。低于海平面的断陷盆地被称为大陆洼地。
4、天生桥(月亮洞):我国云贵地区就有,那里是石灰岩富有区。这是产生天生桥的原料,地下水对石灰岩日积月累的冲刷形成地下水道,由于地质运动部分水道塌陷,独留一段横跨河流的岩体,很像桥的样子就叫天生桥。意思是非人工的自然杰作。它是地下水和石灰岩共同完成的艺术品。
5、断层:岩体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破裂,沿破裂面两侧的岩体发生显著的位移或失去连续性和完整性而形成的一种构造形迹。可分为正断层和逆断层。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显著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规模大小不等,大者沿走向延伸数百千米,常由许多断层组成,可称为断裂带;小者可见于手标本。几何要素断层由断层面和断盘构成。断层面是岩块沿之发生相对位移的破裂面。断盘指断层面两侧的岩块,位于断层面之上的称为上盘,断层面之下的称为下盘,如断层面直立,则按岩块相对于断层走向的方位来描述。断层两侧错开的距离统称位移。按测量位移的参考物的不同,有真位移和视位移之分,真位移是断层两侧相当点错开的距离,即断层面上错断前的一点,错断后分成的两个对应点之间的距离,称为总滑距;视位移是断层两侧相当层错开的距离,即错动前的某一岩层,错断后分成两对应层之间的距离,统称断距。
通常按断层的位移性质分为:①上盘相对下降的正断层。②上盘相对上升的逆断层。断层面倾角小于30°的逆断层又称冲断层。正断层和逆断层的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均大致平行于断层面倾斜方向,故又统称为倾向滑动断层。③两盘沿断层走向作相对水平运动的平移断层,又称走向滑动断层(简称走滑断层)。
6、太湖石: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干石则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其色泽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尤其黄色的更为稀少,故特别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旅游景色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太湖石”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玩石、奇石之一(英石、太湖石、灵璧石、黄蜡石),因盛产出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是一种玲珑剔透的观赏石头。还有一种广义上的太湖石,即把各地产的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态的碳酸盐岩统称为“太湖石”。
7、阿勒河大峡谷:阿勒河景区由六盘水市区乘车约15分钟,即可到达。阿勒河峡谷,方圆数十里,与乌蒙山地质公园其它景区不连接,自成一处景区。泛舟阿勒河是游阿勒河峡谷最独特、最使人适意的事。河水碧绿清澈,航道萦回曲折。“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两岸峰峦倒映,每湾都有异景。乘游船逆河而上,步移景换,变化无穷。阿勒河峡谷是沿一组走滑断层而发育的,受断层的影响,阿勒河两岸陡峭的壁崖,突出河岸,直插水中,似雄鹰展翅,如青峰剌天,高耸入云,威武雄壮。与其成为一体的还有屹立于一旁的神雕峰。
(四)植被学实习内容:
1、植物对光的需求:根据植物对光的需求差异,分为阳性植物、中性植物、阴性植物三大类。大部分植物为中性植物。光照的强弱直接影响植物的生存,这取决于他们自身长期适应自然的结果。
2、植物的分层:分层包括垂直分层和水平分层。垂直分层指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即群落的垂直结构。比如热带雨林植物这个群落中,最上层的是高大乔木层,中层是小乔木层,下层是灌木层,底层是草本植物层。水平分层是指在地理位置不同而生长不同的植物,如南方种水稻,北方种小麦。涉及的地域很广才有这种特征分布。
3、种群:把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有其空间分布特征(1)均匀分布,(2)随机分布,(3)集群分布。
(五)气候气象学实习内容:
1、雾:雾的成因雾和云都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只是雾生成在大气的近地面层中,而云生成在大气的较高层而已。对于雾来说冷却更重要。当空气中有凝结核时,饱和空气如继续有水汽增加或继续冶却,便会发生凝结。凝结的水滴如使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内时,雾就形成了。根据不同的成因,雾可分为:(1)辐射雾,(2)平流雾,(3)蒸汽雾,(4)上坡雾,(5)锋面雾。
2、云:是高空水汽凝结现象。根据云的形状、云底高度及成云的上升运动特点可将云分为以下几类:(1)积状云,(2)层状云,(3)波状云。
(六)土壤学实习内容:
1、岩层构造对农业生产影响:
(1)由于土壤为红色及紫红色的砂、页岩风化而成的土壤,表面土层薄,并且土壤偏碱性,不太适于种植较多种类的植物。(2)由于该土壤为砂、页岩土壤,土壤水分保持的不好,并且土肥不足,对农业的生产带来很大的限制条件。
(3)综合各方面因素,该地区只能种植一些适宜碱性、耐旱、营养需求不是过高的农作物,切应注意水分及养分的保持。
五、实习总结:
首先,在本次实习中我觉得很高兴,通过这次的实习,巩固和扩大加深了了我在课堂上所学的地图知识,也深深体会到了实习的重要性,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本次实习加深了我对书本上知识的理解,增强了野外实习能力。
其次,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细致,不能有丝毫马虎,尤其在定点的时候,否则就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本次实习增强了我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和大家在外面一起实习的过程中我很高兴,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一点基础,并且还熟练使用罗盘、地形图等野外实习的工具。
第二篇:地质学实习报告
地质学实习报告
旅10地本 卢娥 2010410024
实习时间:2011年5月29日
参加人员:卢娥、任雪、敖欣、汪燕、张燧、周俊倬、吴顺能
实习目的:在实习的过程中,了解剑河的地层特征,剑河主要有寒武系、埃迪卡拉系(震旦系)和成冰系这几种地层,而每个地层中又分有很多个组,每个组的岩石特征,如岩石的走向、倾向、倾角、层理,甚至还有岩石中所含有的生物化石都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还要在这个过程中熟练的使用地质罗盘。1.剑河县的地质,地理概况
地理坐标为(108°43′E,26°72′N)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东临湖南省怀化地区,西连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北抵遵义、铜仁两地区,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河池地区。实习地为剑河县(原台江县)革东镇八郎村后山。研究区交通便利,经济较发达,为贵州省著名的城镇和旅游区。剑河县地理概况
剑河县位于贵州东部,东西长98公里,南北宽45.5公里,总面积2176平方公里。有苗、侗、汉、水、苗等民族。剑河县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台地带,呈西南高、东北低趋势,海拔348-1626.3米。以低山、低中山地为主,平均气温16.8℃,旅游资源有大小18个洞组成的溶洞群,有供开发利用的氡硫温泉。铅笔产量大,畅销全国各省市,并出口到香港、日本和美国等地。剑河革东地区地质背景
黔东南地层从元古代的四堡群、下江群、埃迪卡拉系至古生代的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到中生代的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新生代的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均有出露,但侏罗系、白垩系、新近系、第四系分布零星。区内构造主要经历了四堡、加里东、燕山、喜马拉雅等造山运动。
剑河革东镇位于清水江流域,区内出露地层为前震旦系板溪群,主要为板岩。震旦系有南沱组、陡山沱组、留茶坡组。南沱组主要为冰碛砾岩;陡山沱组为褐色中到薄层锰质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和白云质泥岩、黑色碳质页岩;留茶坡组为黑色硅质岩、磷酸质硅质岩和 粉砂质页岩互层。寒武系有变马冲组、牛蹄塘组、杷榔组、清虚洞组、凯里祖、甲劳组和娄山关群。变马冲组为黑灰色碳质泥岩、粉砂质泥和薄层粉砂岩互层;牛蹄塘组为黑灰色页岩;杷榔组主要是灰色粉砂质泥岩和泥灰岩;清虚洞组为灰岩;凯里祖为灰绿色泥岩、页岩为主及底部含有少量的泥质粉砂岩及顶部的灰色灰岩与砂质泥岩互层;甲劳组为灰色薄层到中厚层粉砂质灰岩;娄山关组的紫红色厚层状白云岩。2.地质罗盘的使用 2.1磁偏角的校正
罗盘使用前,首
先要校正磁偏角,否则在工作中要出大问题。
淮南地区磁偏角为偏西4°。校正时可以用罗盘配备小钥匙或刀片,旋转罗盘外壳合页旁的手动螺旋,让水平刻度盘逆时针旋转4°,即以356°对准刻度盘上方正北标志即可。2.2定向与定位
定向:要确定自己所在位置位于已知标志物(树、屋顶、山顶)的什么方向时,具体操作如下:
(1)手执罗盘至腰部,打开并瞄准(2)将罗盘保持水平
(3)活动反光镜,让标志物影像出现在反光镜中(4)上下活动瞄准砚板,使之也出现在反光镜中
(5)在保持罗盘水平的情况下,转动罗盘,使标志物、砚板和反光镜中线位于一条直线(6)读南针(缠有铜丝者)所指度数,就是所在地方位。
若测量标志物在自己所在点的方位时,只要读北针数据就可以了。
方位的计量数据来自地理坐标系,与数学中的几何坐标系明显不同,它以纵轴正北方向为0°,顺时针方向计量,东为90°,男为180°,西为270°。依次可划分为北东(NE)、东南(ES)、南西(SW)、西北(WN)四个象限。二者可以换算。例如E30°S,读作“东偏南30°”,实际为120°方向;260°可以标志为W10°S。学习者可自己画图并练习换算,以熟悉地理坐标系。
定位:某些重要的观测点,除了地质内容的观察和描述,还要记下它们的位置。这就需要进行定位测量。具体方法是:选择两个不在一条直线上的标志,利用前面定向的测量方法确定观察点在标志物的方位,记录在笔记本上。如带有地形图,选出地形图上标记的实际标志物,二个、三个均可。取得数据后作图:
⑴以标志物为原点,建立地理坐标系,其方向应与地形图一致; ⑵将测量的方位数据分别用直线表示出来;
⑶两条直线交会处应是观察点在地形图上的位置。如果测了三个数据,三条直线交成一点,说明测量数据是准确的,如若交成三角形,说明测量有误差,三角形大小意味着误差大小。观察点应位于三角形中心。误差过大时,须重测。
2.3岩层产状的测量
岩层产状测量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描述岩层空间展布状态、分析岩层形变和研究构造的重要数据。首先选定一个较平整的岩层面。注意选定时一定要前后左右观察一下岩层层面的位置,不要将节理面或风化面当成层面。将罗盘打开成面状,将长边紧贴岩层面并保持水平,代表一个水平面,读出磁针(南、北针均可)指向的刻度盘数据,就代表水平面与岩层面交线的方向,亦即岩层走向。将罗盘折起,短边紧贴岩层面,保持罗盘水平,北针所指数据即岩层倾向。将罗盘长边沿垂直走向方向上紧贴岩层,旋转罗盘底部手柄,让垂直水准器气泡居中,读出白色短线标志所指度数即岩层倾角。
一般情况在对走向不做特别要求时,岩层产状数据只需量出倾向和倾角。记录形式如下:如记做90°∠45°,其中90°为倾向,∠45°为倾角。在平面地质图上标记为┰45°,其中长线 3 为走向,短线为倾向,45°为倾角。长、短线的方向参照地理坐标系作出。从中一眼即可看出:走向东西,倾向南。3.实习地的矿物
砂岩类:由2-0.05mm的碎屑(含量大于50﹪)胶结而成的岩石统称砂岩。砂岩的矿物成分通常以石英颗粒为主,其次为长石、白云母、黏土矿物以及各种岩屑。砂岩可以作为建筑材料,纯净石英砂岩可用为玻璃工业原料;孔隙度、参透率较高的砂岩是地下水或石油、天然气的重要储层、产层之一。
页岩:为黏土类中固结较强的岩石。具薄层状页理构造,页理主要是鳞片状粘土矿物层层累积、平行排列压紧而成。常含石英、白云母等细小矿物碎屑。致密,不透水。可有各种颜色,含有机质者呈黑色,含氧化铁者呈红色,汗绿泥石、海绿石等呈绿色。性质柔软,抵抗风化能力弱。在地形上长变现为低山低谷。
白云岩:指以白云石为主要组分(50﹪以上)的碳酸盐岩。常混入方解石、粘土矿物、石膏等杂质。外貌与石灰岩相似,但硬度较大,交坚韧,滴盐酸(5﹪)不起泡或微弱发泡,风化面常有白云石粉及纵横交叉的刀砍状溶沟。白云岩在冶金工业中可作溶剂和耐火材料,部分用来提炼金属镁,也可作化肥、陶瓷、玻璃工业的配料和建筑石材。
板岩:是由黏土岩或中酸性凝灰岩经轻微变质而成的浅变质岩,具明显板状构造,矿物成分基本没有重结晶或只有部分重结晶,外表呈致密隐晶质 肉眼难以鉴别。在板理面上略显丝卷光泽,岩石致密,比原岩硬度增高,敲之可有清脆响声。根据颜色和杂质可以分别称为黑色碳质板岩、灰绿色钙质板岩等。在热接触带亦可形成板岩,其中某些杂质长集中称为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斑点。称为斑点板岩。板岩可以劈开成板,可作为瓦、铺路等建筑材料。
灰岩:灰岩是石灰岩的简称,以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碳酸盐岩。有时含有白云石、粘土矿物和碎屑矿物,有灰、灰白、灰黑、黄、浅红、褐红等色,硬度一般不大,与稀盐酸反应剧烈。结构较为复杂,有碎屑结构和晶粒结构两种。碎屑结构多由颗粒、泥晶基质和亮晶胶结物构成。颗粒又称粒屑,主要有内碎屑、生物碎屑和鲕粒等,泥晶基质是由碳酸钙细屑或晶体组成的灰泥,质点大多小于0.05毫米,亮晶胶结物是充填于岩石颗粒之间孔隙中的化学沉淀物,是直径大于0.01毫米的方解石晶体颗粒;晶粒结构是由化学及生物化学作用沉淀而成的晶体颗粒。石灰岩主要是在浅海的环境下形成的。石灰岩按成因可划分为粒屑石灰岩(流水搬运、沉积形成);生物骨架石灰岩和化学、生物化学石灰岩。按结构构造可细分 为竹叶状灰岩、状灰岩、团块状灰岩等。石灰岩的主要化学成分是CaEO3易溶蚀,故在石灰岩地区多形成石林和溶洞,称为喀斯特地形。当黏土矿物含量达25%-50%时,称为泥质岩。白云石含量达25%-50%时,称为白云质灰岩。石灰岩分布相当广泛,岩性均一,易于开采加工,是一种用途很广的建筑石料。4.上午观察的地层 4.1留茶坡组(∈Z2ls)为分布于湘黔交界地区的震旦系地方名称,相当于震旦系上统上部。下部为厚层硅质岩,上部为薄、中层硅质岩,顶部夹少量灰质板岩、页岩,局部地区还夹少量灰岩、白云岩透镜体。厚2~200米。顶部含蠕形动物化石。与下伏南沱组和上覆寒武系小烟溪组均呈整合接触
本组主要由暗色薄层硅质岩组成,其中有的具粒状构造。顶部含小壳化石,属早寒武纪;其下含藻类及菌类化石。属斜坡相沉积。本组厚度变化较大,从几米至十几米。产绿藻;菌类。厚37.95m。
小壳动物化石
如图1-1所示,(small shelly fossil)是一些寒武纪最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泛称,特指寒武纪最早期海相地层中出现的原始带壳小动物化石。已发现有最原始的软舌螺、似软舌螺类(Hyolithelmithes)、单板类、双壳类、腹足类、喙壳类、腕足类、海绵类、锥石类、节肢动物、管状化石(tubular fossils)、牙形刺状化石(conodont-like fos-silS)、球状化石(globular fossils)和其他一些分类位置尚不明的动物化石,如腔骨类(coeloscleritophoran)、托莫特类(tommotiids)、开腔骨针类(chancelloriids)、拟骨状壳类(paracariuachitiids)、织金壳类(zhijinitids)。这些化石往往共生在一起,组成一个丰富的多门类动物群,其中以中国扬子地台寒武系最底部的梅树村阶动物群和苏联西伯利亚地台的托莫特动物群为最典型。这些化石的特点是个体小,肉眼难以见到,大小在0.1~5毫米左右。其形态多种多样,如软舌螺类、似软舌螺类、拟牙形刺类大多呈锥形;腹足类大多呈旋转锥形;单板类、多板类、腕足类大多呈帽形、贝壳形;海绵呈针形、放射形;锥石类多呈锥管状,腔骨类、托莫特类、开腔骨针类、织金壳类呈多骨片或多骨针系列等等。
图1-1 小壳动物化石
小壳化石分布
分布广数量多,在世界各大洲都有发现,而且已成为寒武纪最早期建阶划带的标准化石,也是划分前寒武纪和寒武纪地层界线最重要的古生物依据。此外。数量上的突发性和特征上的原始性,更引起人们的注意。小壳化石繁盛于软躯体动物群(伊迪卡拉动物群)之后,三叶虫动物群之前。在前寒武纪末期几乎没有发现,而在寒武纪一开始便突然大量出现。在形态特征上它们又各自与稍晚一些时候的有关古动物门类相类似,但又存在很多的差异,表现了早期小壳化石的原始性。这种原始性对于研究后生动物的发生、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藻类化石
地球上最古老的,而延续时代最长的化石之一。地质时期中的藻类生物,经过复杂的石化作用,整个藻体或局部构造被保留下来,它是地质时期藻类生物的遗迹。藻类化石对于生物地层学和某些沉积矿产的研究及古环境的重建均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探索生命和细胞的起源,陆生植物的进化及地球早期大气圈的形成可提供直接或间接的证据。
现代藻类可分为10个门左右(见藻类植物)。但是藻类化石中的细胞器、原生质、色素等构造和物质极少保存,故它的分类依据与现代藻类明显不同。目前,藻类化石的分类系统比较多样,下述分类较为常见。
骨骼藻化石:这类化石藻的特点是细胞壁钙化或矿化。多数化石藻的骨骼由钙质组成,少数化石藻骨骼由硅质、有机质组成。矿物组成的骨骼对藻体起支持、固定和 6 保护作用。根据化石藻体的形态、构造、细胞和藻丝体的大小和分枝情况以及生殖窝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主要对红藻门)等特点可将以下几个门的化石分开。
红藻门
常见的有珊瑚藻科、管孔藻科及裸海松藻科化石。
绿藻门
常见的有松藻科及粗枝藻科化石。
轮藻门
常见的为其藏卵器化石。
金藻门
常见的有颗石藻科化石。
褐藻门
少数属种为骨骼化石藻。
硅藻门
藻细胞壁由硅质组成。
蓝藻门
少数属种为骨骼化石藻。
甲藻门
常见的有沟鞭藻类化石,细胞壁主要为有机质。
非骨骼藻化石:藻体细胞壁由有机质组成,不具矿物物质。这些化石藻类以蓝、绿藻门为主,通常由单细胞、单细胞群体或丝体组成。这类非骨骼藻的藻体常具捕获和粘结碎屑颗粒的能力或通过新陈代谢改变介质酸碱度而促使碳酸盐沉淀,形成生物沉积构造体,如叠层石、核形石和凝块口等。4.2娄山关群(∈3ls)
属寒武系,上段以灰、浅灰色白云岩为主,夹后层白云岩;中段以浅灰色中厚层、薄层白云岩、泥质岩为主,夹浅灰色角砾状白云岩;下段为灰、浅灰色中厚层至块状微-细粒白云岩。含三叶虫:Paramecephalus meitanensis, Loshunella。厚1022m。与上伏地层桐梓组为整合接触;与下伏地层陡坡寺组为整合接触。
本次我们观察到的是薄层白云岩,其构造主要是褶皱构造,褶皱主要是由构造运动形成的,它可能是升降运动使岩石向上拱起和向下拗曲,但大多数是在水平运动下受到挤压,岩层的水平距离缩短而形成的。岩石的解理较发育,岩石呈紫红色,代表岩石中含有氧。
三叶虫:如图2-1所示,三叶虫是继小壳动物后最早繁盛的带壳动物,寒武纪三叶虫属种繁多,演化迅速,生态分异明显,是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三叶虫是比较高级的节肢动物,种类繁多,形体大小不一,一般长数厘米,大部分游移于浅海底,以其他动物或其尸体为食料,其躯体各部分结构已经分化的很好,可以横分为头、胸、尾三部分,又可纵分为中轴和左右肋叶三部分,所以叫三叶虫。头部结构复杂,有一对眼睛;胸部有若干胸节;尾部也有各种形状。头胸尾3部都有多节的复肢。中国已描述过的三叶虫有1200多种。其中有些事很好的标准化石。中莱氏虫、德氏虫、蝙蝠虫等都是。三叶虫以寒武纪为最盛,到古生代末就完全绝灭了。
图1-2 三叶虫
4.3甲劳组(∈3j)以灰、浅灰色中薄层至中厚层白云质灰岩,白云质、钙质砂岩,粉砂岩和粉砂质白云岩。底部产三叶虫:Kootenia sanwanensis Zhou in Lu et al.,1974,Parafuchouia prompta(Zhou)等。厚80m。与上覆地层娄山关群为整合接触,与下覆地层凯里组为整合接触。
图1-3甲劳组图
5.下午观察的清水江畔地层 5.1南沱组(Cr.2)
距今6亿-5.7亿年,属成冰系,其处南华大冰期。本次我们所观察的一套南沱组的厚度约为1000m左右。其主要岩石为含锰的冰碛砾岩。5.2南华大冰期
南华大冰期(Nanhua great ice age)是中国晚前寒武纪(新元古代晚期)的大冰期,即震旦纪大冰期(Sinian period great ice age)。因主要在南华准地台发现广泛的冰碛层,由刘鸿允命名。这次大冰期发生在距今7亿~7 4亿年间。它包括两个冰期:较早的一次冰期称长安冰期(Changan glaciation),以湖南洞口—广西三江的洞口组下段冰碛岩、贵州东北部、湖南西北部东山峰组冰碛岩、浙西下涯埠组冰碛岩、桂北长安组冰碛岩为代表,同期冰碛还在赣西、赣北、湘中、陕豫鄂边境、川甘边境和新疆发现。较晚一次冰期以南沱冰碛层为代表,称南沱冰期(Nantuo ice age),相当的冰碛岩还有皖南、浙西、浙中北和赣东北的雷公坞组、黔东南的黎家坡组、桂北的泗里口组、湘中的洪江组,豫西罗圈组下部的临汝冰碛岩,川甘边境、陕豫鄂边境、陕西、宁夏、青海和新疆都有发现。长安冰期和南沱冰期中间为间冰期沉积,为含锰或含铁的页岩、砂岩,有灰岩或白云岩透境体沉积,以黔东北、湘西北和赣西北的大塘 坡组为代表,称大塘坡间冰期(Datangpo interglacial age)。
南沱组原称“南沱冰碛层”,属南方震旦系上统下部,分布于中国康滇古陆两侧,如滇东、桂北、黔、湘、赣、川西、鄂、皖南及浙西等地。最初命名地点在湖北宜昌西北南沱,故名。本组为冰川泥砾堆积,由灰绿色、紫红色泥砂胶结的砾石组成,不显层理。厚60—110米,与下伏莲沱群呈微不整合关系
南沱组为冰川堆积。在莲沱王丰岗,该组底部以一层灰绿色块状泥砂质砾岩与下伏莲沱组顶部之灰绿色和紫红色凝灰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凝灰质细砂岩互层接触,顶部以黄绿色含砾砂质粘土岩与上覆陡山沱组底部之灰白色硅质白云岩分界。主要为巨块状冰碛泥砾岩,总体绿灰色,少数为紫红色。砾石大小不一,分选性差,形状多样,成分复杂,常见砾石上有擦痕或钉字形凹坑。上部夹薄层砂岩透镜体;顶部可见层理明显的粘土质砂岩和砂质粘土岩,常含零星小砾。厚度由数十米至百米左右。与下伏莲沱组或大塘坡组假整合接触。产微古植物:Leiopsophosphaera densa, L.Leguminiformis, Trachysphaeridium sp., Trematosphaeridium holtedahlii, T.Minutum, Taeniatum crassum, Laminarites antiquissimus等。南沱组为南沱冰期的堆积物,后期冰川开始消融,局部呈现冰水沉积特征,可见纹泥层、坠石等。张惠民等(1982)测得其古纬度为19。此组广布于扬子地层分区和江南地层分区的范围。
图1-4南沱组含锰冰碛砾岩 5.3陡山沱组(Z2d)属埃迪卡拉系(震旦系),本次观察的主要为褐色中到薄层锰质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和白云质泥岩、黑色碳质页岩。坡面上的陡山沱组,是整合在南沱组余灯影组指挥舰的汗磷碳酸盐——粘土岩组合。下部以白云岩为主,中部以粘土岩占优势,上部则主要是炭质粘土岩、泥云岩夹磷块岩。含少量化石,厚80余米,属半闭塞台地相带的沉积。与上覆地层灯影组为整合接触,与下覆地层南沱组为整合接触
该组为一套含泥、砂质成分的碳酸盐岩。主要为灰、褐灰及灰黑色泥质白云岩,底部常有含锰白云质灰岩与下伏南沱组灰绿色泥砾岩接触。下部白云岩含较多硅磷质结核和团块,微层理发育;上部白云岩夹燧石层并含燧石团块,顶部有一层黑色炭质页岩与上覆灯影组白云岩分界。全组厚度一般为100—200m,个别地区厚仅数十米。在鄂西、黔中、黔东等地该组含磷块岩;黑色页岩中含银,局部成矿。陡山沱组位于南沱组之上,灯影组之下,与下伏南沱组呈假整合接触。富含生物化石,已知者有微古植物、宏观藻类和后生动物。微古植物有20余属,以刺球藻群中一些属、种的出现为特征,如 Micrhystridium, Comasphaeridium, Tianzhushania 等;宏观藻类有:Enteromorphites, Doushantuophyton 等;蠕形动物为:Sabellidites;海绵骨针有:Eospicula yichangensis, Hazelia liantuoensis等。该组是南沱冰期冰川消融后引发的广泛海侵初期的产物,广泛分布于扬子地层区范围。当时扬子古陆大部分地区被海水淹没,但各地水深不同。其命名剖面所在地区长江三峡宜昌一带,可能为碳酸盐台地的斜坡末端,海底位于浪基面之下,水深近于广海陆棚。陡山沱组的Rb-Sr法全岩等时线年龄为(691±29)Ma。该组广布于湘、鄂、黔、桂、赣西北、皖东北、滇东、陕南、川东北等地。6.剑河八郎乌溜剖面
乌溜-曾家崖剖面位于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八郎村后山,距八郎村约1km,由赵元龙、黄友庄等于1984年测制,1989年和1990年重新测制,1999年对各层的厚度进行了修订。该剖面总厚约200多米,其中凯里组厚214.2m。剑河八郎乌溜剖面是寒武系第2统与第3统间界线层型剖面候选剖面。以Oryctocephalus indicus 作为中寒武统的FAD分子及中国剑河八郎寒武系第2统与第3统间界线剖面成为潜在的国际层型剖面。
7.凯里生物群
1982年11月,时为贵州工学院讲师的赵元龙、黄友庄及龚显英于贵州台江县(现划为 剑河县)革东镇西北3公里的八郎村后乌溜—曾家崖山脊2、3统寒武统凯里组中上部粉沙质泥岩和钙质粉沙质泥岩中发现。目前主要产在剑河乌溜曾家崖和苗板坡两剖面。由多孔动物、腔肠动物(刺细胞动物)、蠕形动物超门、叶足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水母状化石、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分类位置未定化石及藻类、遗迹化石等多达10个门类的化石组成。其中动物化石属已达122属,仅次于澄江生物群的139动物化石属,但超过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的118动物化石属。与澄江生物群及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共同组成全球三大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凯里生物群与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中共38属化石相同,与澄江生物群仅有30属相同。与同处于寒武纪第三世的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在门类及属种组合上具有更多的相似性。
7.1凯里生物群的研究意义
提供了早期后生生物重要信息,加密了早期后生生物演化链。凯里生物群是一个重要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它所含有的一些重要化石不仅填补了我国乃至全球的空白和薄弱环节,而且还成为了我国及全球早期生物演化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海洋、海洋生物多样化及生态复杂化的窗口,也是三叶虫首次大规模绝灭、复苏的窗口。早寒武世很多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都形成于浅水环境,说明那时海洋环境并不复杂,到了第3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的生活环境开始从浅水区(浅水惠勒生物群)向深水区延伸,生活在深水区的有的面向海湾,有的面向大洋,充分说明了中寒武世或第3寒武世海洋的多样化,生物门类更为繁多,生态环境更为复杂。而凯里组三叶虫丰富,共60属。凯里生物群之下为潜在的第2、第3寒武统国际界线,该界线之下有三叶虫36属,凯里生物群有三叶虫44属。44属中有20属来自界线之下,说明这20属穿越了第2与第3寒武统界线,另外16属灭绝了。经过三叶虫的复苏、辐射,产生了新的三叶虫24属。所以说凯里生物群成为寒武纪三叶虫第一个大规模的灭绝、复苏事件的窗口。
演化上承前启后作用。凯里生物群的时代为寒武纪第3世,明显晚于澄江动物群而早于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2个多节三叶虫带,在生物演化上处于承前启后的演化位置。一些化石如帽天山虫(Maotianshania)、微网虫(Microdictyon)、奇虾(Anomalocaris)等起源于澄江动物群,灭绝于凯里生物群或延伸至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另一些生物如Marrella、Pollingeria、Mollisonia、Wiwaxia起源于凯里生物群,延伸至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凯里生物群与澄江动物群共同的动物化石属30个,而与远在加拿大的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却有40个相同的动物属。这是因为凯里生物群和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同属第3寒武世这一生物共同发展阶段。.古地理、古板块研究提供新信息。凯里生物群和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及北美的其他寒武纪生物群在组成上更为相似,说明两者不仅处于同一发展时期,而且在寒武纪时,两地距离相距比现在近。8.实习小结
我们这次为期一天的野外地质实习。对我来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的野外实习,去之前我一直都很兴奋,也很期待。到了目的地以后,说实话,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有点失望吧。但仔细一想,还是有很多的惊喜的,例如看到了凯里生物群的遗址,还看到了一些化石,虽然是假的(在巴郎村的柱子上),由此了解了三叶虫,还看到了清水江。这次实习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平时在书本上抽象的东西得以具体化,加固了我对书本知识的认识,还看到了各种古老生物曾今生活过的遗址。各种岩石的岩性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还有几种主要的地层。总之,这次实习我学到了很多的,我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继续学习。参考文献
[1]宋青春,邱维理,张振春等.地质学基础(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尹恭正.贵州寒武系划分及对比.贵州地质,1996,13(2)115-128 [3]朱立军, 赵元龙.贵州台江中、下寒武统界线剖面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古生物学报, 1996, 35(5): 623-630 [4]赵元龙、朱茂炎、袁金良等,凯里生物群——揭示寒武纪海洋生物多样化的特异化石库,2005 [5]王宇轩,寒武系第二统和第三统间界线候选层型剖面——乌溜-曾家崖剖面的继续研究,贵州大学硕士论文,2008,
第三篇:地质学实习报告
地 质 学 实习报 告
班级:2010级土测3班
老师:郑子成姓名:牟建祥
学号:20107972 1.实习时间
2011年12月28日 2.实习地点
从成都校区出发,先后到达金马河、都江堰、映秀、紫坪铺 3.实习内容 3.1河流
河流分为幼年河、青年河、成年河。河流上游至发源地属于幼年河,在这个阶段。幼年河的形成时间短,河流冲刷时间短,河流的下蚀作用强烈,河流呈“V”形发育,搬运力道弱,河床中被搬运的岩石磨圆度低;青年河相较于幼年河岩石有一定的磨圆度河流呈“U行发育”;而壮年河的磨圆度则非常高。由于长时间河流的侧蚀作用,越到后期河流越宽。从天空俯视河流多呈‘S’型,从幼年到壮年河流的弯曲度由大变小,到壮年则是为宽广的河床。实习的首站是金马河河段的下游地区,我们到达的具体地点是金马河大桥下的河漫滩地带,这条河河谷宽广,呈U字形的河床,并且河谷及两岸阶地的岩石的磨圆度都比较高,属于壮年河。而我们在映秀镇看到的河流,河流谷地及两岸岩石的磨圆度都非常的低,从河流的凸岸被河流强烈的冲刷作用,可以判断出这条河流属于幼年河。而在都江堰村看到的河流是干涸的,河道比狭窄且无流水,属于断流期,从河流中间的沙心洲,我可以判断在6—9月份的降雨季节,这条河的河水流量还是较大,因此由于河流水流遇阻形成的水下不稳定沙质堆积体。在枯水期常露出水面,是在水流变换的双向环流作用下形成的。3.2流水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表现为对坡面、沟谷与河谷的侵蚀破坏作用。一句侵蚀的 部分不同,一般又分为溯源侵蚀、下蚀作用、侧饰作用。溯源侵蚀指流水对上游源头的侵蚀,使沟谷向上游方向延伸。而下蚀侵蚀河床地步使河床的高度不断降低的作用,它主要是河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向下冲蚀和河水携带的沙石对河床撞击、摩擦使河谷加深的作用。河流沿水平方向对河床两侧和谷坡的破坏作用成为河流的侧蚀作用。侧蚀作用侵蚀凹岸,在凸岸处堆积。河流上游以溯源作用和下蚀作用强烈,河谷窄而深,岩石的磨圆度比较差,岩石的分选性比较差。河流的下游以侧蚀作用为主,侵蚀凹岸,堆积凸岸。由于长期的这种作用,使得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最后形成牛厄湖(见图1)。金马河段宽广且河谷较浅,周围岩石的磨圆度比较高(见图2),所以这里属于金马河的下游地区。映秀镇段河流周边的岩石基本没有分选性,属于河流的上游段。
(图2)3.3河流地貌
由河流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河流地貌。这次我们实习的地点以河漫滩
(图1)(见平水平坦河流形成漫滩冲积
左图)为主。河漫滩是指高出位以上,洪水期又能被淹没的谷底。它河床长期侧向移动与周期性泛滥的产物。河漫滩的过程分为雏形河漫滩、原始河和河漫滩。河漫滩的内地貌有平原、牛轭湖等。原来的河谷谷底与河漫滩,因河流的下蚀而高出一般洪水水位之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谷坡之上,成为河流阶地(见下图)。
河流阶地按形成时间先后分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其中一级阶地形成时间最晚,三级阶地形成时间最早。我们首先实习的地点是金马河大桥下的河谷地带。这里属于河流的一级阶地,形成时间很晚。洪水来临时有可能被淹没。
3.4河流周边规划及灾害防治
首先由于河流的侵蚀与堆积作用,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有几大类:河漫滩,阶地,河口三角洲与冲积扇。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观察到河漫滩地基本没有利用,由于洪水退去,河漫滩上堆积的是大量石块与泥沙且次年洪水来临后基本淹没,因此基本没得到利用。
而河流侵蚀留下或堆积的阶地则得到或应得到大利用,阶地的利用应是低阶防护,高阶利用。低级阶地由于地势低,容易被水淹没且仍然会河流或多或少的侵蚀,所以应当进行适当的防护,种植树木保持水土。而高阶阶地,土地平坦且临近河流水源,即可建设居民楼也可进行农业种植,是土地得到有效利用。除了河漫滩与阶地,河岸两地防护措施也很重要,从映秀镇的规划可以看出,尽可能的在河流的凸岸留出大量的空地,为‘凸岸更凸’留下余地。
由河口在平原堆积的洪积扇的利用则应注意,内围由于沉积物粗,渗水能力强,土层较厚,比较适合做居民点建设;而外围则是地下水接近地表,地势平坦且土壤肥沃,可作为农田供使用。此地应注意的有两点○1由于地势陡峭,注意泥石流滑坡的防护○2一定注意该地地势突降为平原是否与断层有关,如遇断层,该地则不适合作为居名点的选址。河口三角洲的利用则十分广泛○1耕地,这里常年的粉砂土和亚粘土的淤积,土地肥沃,地势高排水条件好,地下水埋藏深,土地盐渍化程度低,适合农作物的种植,利于农田利用与开发○2滩涂地,滩涂资源作为潜在的十分宝贵的土地后备资源。我国提倡和鼓励沿海地区利用滩涂围垦造田,扩大耕地面积,但是由于沿海淡水严重缺乏,滩涂改造成耕地成本高且效益低,越来越多的滩涂围垦丧失了造田的“初衷”,成为海水养殖的“乐园”,使得国家希望围垦造田或通过围垦达到土地占补平衡的愿望难以成为现实○3养殖水场和盐田,临海,鱼类资源丰富,可进行大量的养殖水厂建设;而天然的地下卤水,地坪的地势,晒干成盐且盐质优良○4船运业,河流入海口,可由海地进入内陆地区……注意,该地土地利用,特别是农业,注意做好排水措施,以防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并注重清淤,人为管理也很重要
由于河流的地质作用对河流的形成及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河流周边的规划显得就尤为重要。在金马河地带,由于河谷较浅,河漫滩较宽,因此当洪水来临时,周边的一级阶地就容易被淹没。所以周边的一级阶地不适合建设建筑,但是基于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在我们国家存在着很多在一级阶地上修建建筑的地方,这是出于很多因素,首先一级阶地的地质构造很稳定,其次是一级阶地接近河流,这里有充沛的水源和便利的灌溉,还有肥沃的土壤,充分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饮水、农作物的灌溉用水和农业用地,另外也是由于中国几千年的流域文明使得人们对临水地区情有独钟。只要在一级阶地上做好一些防护措施,例如在映秀镇的河流两岸修建有防洪提,修建民居选择离河流一级阶地的相对高处。因为映秀镇三面环山,且山的相对高度较高,山的坡度较大,非常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因此做好地质灾害工作是非常必要的。3.4.1金马河河漫滩规划
由于金马河大桥段属于金马河的下游段,河流宽广,岩石的磨圆度较高,河漫滩的面积较大且河漫滩的地质构造非常稳定,这些对于其周边规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河漫滩地域是由洪水冲积物经年沉积而成,土壤肥沃,因此最接近河流的河漫滩可以发展依水性强的作物,比如水稻、竹笋,也可以修建鱼塘,充分发挥其地域优势。另外离河流较远,地势较高的一级阶地可以建设少量民居,并且要修建坚实的防洪堤。
3.4.2映秀镇河漫滩的规划
映秀镇的河流属于上游阶段,沿岸的岩石分选性差,多以砾石(见下图)
为主,因此河漫滩不利于农作物生产。但是映秀三面环山,修建民居不仅要注意洪水的冲击,还要注意地质灾害。当雨季来临时,要注意来自多方面的危害。对与河流冲击凹岸,堆积凸岸的作用(见下图)。在我们实习的时候,映秀的那条河流就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在规划时我们应该考虑到这个问题,在河流的凹岸应该多修建建筑、公路及其他设施时,需要考虑到河流的冲击作用。首先要修
建好足够厚的防洪堤(见左图),另外在规划时应该把设施修建的地方离河流相对于凸岸更远处,以防止河流的侵蚀作用把凹岸掏空引起地陷现象,发生不必要的危害。而在河流的凸岸则可以把建筑设施修建的离河流稍近处,但也应该把防洪堤修的较高一点,以防止异常年份的大洪水的袭击,万无一失。3.5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构造运动也称为地壳运动,是由内力引起地壳结构的改变和地壳物质变化的运动。构造运动的速度和幅度都是有大有小有快有慢,慢的导致陆壳和海壳的增生和消亡、海陆轮廓的变迁,形成山脉和盆地;由于能量缓慢的积压,一旦释放,造成岩石的破碎或断裂,一瞬间产生的火山岩浆运动、地震。因此,构造运动在经历多次的相对和缓和相对激烈的阶段,具有周期性。
构造运动使岩石变形、断裂和破碎就会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形成的动力,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结果。虽然多数地貌形态在后期会有所破坏,但构造运动可在地层中留下相应记录,我们可根据地质构造来判断构造运动。主要依据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由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地球表层快速震动的现象称为地震,当然一般地震都指的是自然作用产生的震动,是一种内动力地质作用。大的地震常常给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此次前去的映秀镇则是在5·12大地震中的震源位置,有统计可知,有当地百分之六十五的民众在该次地震中丧生,而处于龙门山地震带(理县-汶川-茂县-北川-平武-青川)直接受到地震波影响的地区也深受其害,遇难和失踪人数超过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8000多亿元。地震震级是指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汶川5·12地震发生的就是8.0级特大地震。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发生时在波及范围呢一定地点地面震动的激烈程度,我国目前使用的是12度地震烈度,汶川地震震中烈度达到11°,以四川汶川映秀镇到北川县城两个中心呈长条状分布,面积约2419km²。3.6滑坡、泥石流 滑坡是指山坡在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下,土层或岩层整体或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滑坡也叫地滑,群众中还有“走山”、“垮山”或“山剥皮”等俗称。
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溃坝或冰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俗称“走蛟”、“出龙”、“蛟龙”等。
滑坡的特点是顺坡“滑动”,泥石流的特点是沿沟“流动”。不论是“滑动”还是“流动”,都是在重力作用下,物质由高处向低处的一种运动形式。因此,“滑动”和“流动”的速度都受地形坡度的制约,即地形坡度较缓时,滑坡、泥石流的运动速度较慢;地形坡度较陡时,滑坡、泥石流的运动速度较快。
3.6.1滑坡、泥石流的识别 3.6.1.1滑坡的识别依据
1、地形地貌依据:当斜坡上发育有圈椅状、马蹄状地形或多级不正常的台坎,其形状与周围斜坡明显不协调;斜坡上部存在洼地,下部坡脚较两侧更多地伸入河床;两条沟谷的源头在斜坡上部转向并汇合;上述地貌现象说明,这些地段可能曾经发生过滑坡。斜坡上有明显的裂缝,裂缝在近期有加长、加宽现象;坡体上的房屋出现了开裂、倾斜;坡脚有泥土挤出、垮塌频繁;上述地貌现象可能是滑坡正在形成的依据。
2、地层依据:曾经发生过滑坡的地段,其岩层或土体的类型、产状往往与周围未滑动斜坡有着明显的差异。与未滑动过的坡段相比,滑动过的岩层或土体通常层序上比较凌乱,结构上比较疏松。
3、地下水依据:滑坡会破坏原始斜坡含水层的统一性,造成地下水流动路径、排泄地点的改变。当发现局部斜坡与整段斜坡上的泉水点、渗水带分布状况不协调,短时间内出现许多泉水或原有泉水突然干涸等情况时,可以结合其它证据判断是否有滑坡正在形成。
4、植被依据:斜坡表面树木东倒西歪,一般是斜坡曾经发生过剧烈滑动的表现;而斜坡表面树木主干朝坡下弯曲、主干上部保持垂直生长,一般是斜坡长时间缓慢滑动的结果。3.6.1.2泥石流沟的识别依据
1、物源依据: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一定量的松散土、石参与。所以,沟谷两侧山体破碎、疏散物质数量较多,沟谷两边滑坡、垮塌现象明显,植被不发育,水土流失、坡面侵蚀作用强烈的沟谷,易发生泥石流。
2、地形地貌依据:能够汇集较大水量、保持较高水流速度的沟谷,才能容纳、搬运大量的土、石。沟谷上游三面环山、山坡陡峻,沟域平面形态呈漏斗状、勺状、树叶状,中游山谷狭窄、下游沟口地势开阔,沟谷上、下游高差大于300米,沟谷两侧斜坡坡度大于25度的地形条件,有利于泥石流形成。
3、水源依据:水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局地暴雨多发区域,有溃坝危险的水库、塘坝下游,冰雪季节性消融区,具备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流水的条件,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其中,局地性暴雨多发区,泥石流发生频率最高。
如果一条沟在物源、地形、水源三个方面都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这条沟就一定是泥石流沟。但泥石流发生频率、规模大小、粘稠程度,会随着上述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已经发生过泥石流的沟谷,今后仍有发生泥石流的危险。
3.6.2滑坡、泥石流的防范
在山地环境下,滑坡、泥石流现象虽然不可避免,但通过采取积极防御措施,滑坡、泥石流危害则是可以减轻的。
(一)逃避山体滑坡重在识别前兆。山体滑坡往往非人力可以制止,但我们可以通过弄清楚其爆发前暴露的前兆特征,及早安全撤离危险区域。崩塌的前兆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崩塌的前缘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能嗅到异常气味;不时能听到岩石撕裂、摩擦、碎裂的声音;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动植物出现异常现象。如果发现这样的征兆,居住在滑坡附近或行走在易滑坡地带的人们就要及早转移撤离。要是发现山坡前缘土体隆起,山体裂缝急剧加长加宽等异常现象,也要及早采取转移等避险措施。
(二)泥石流将爆发时要朝山坡两侧跑。泥石流往往发生在特定的泥石流沟谷中,因此,掌握判断泥石流沟谷并远离它们的技巧,对于自救很有必要。泥石流沟谷上游像漏斗、饭勺、树叶,中游深且窄,下游则较为开阔,沟谷上、下游相对高差一般在300米以上。如果沟谷上游存在山塘水库、或沟内地下水丰富,它们在遇到连续强降雨天气时,更易爆发泥石流。要特别警惕的是,泥石流往往突然爆发,因而逃生机会很小。因此,当听到山沟内有轰鸣声,或看到主河洪水上涨、正常流水突然断流,应该马上意识到泥石流就要到来,并立即采取逃生措施。在逃跑中要注意选择正确的方向:不要顺沟方向朝上游或朝下游跑,应该朝着沟岸的两侧山坡跑,但注意不要停留在凹坡处。3.7映秀镇泥石流及治理措施
映秀镇三面环山,处于三山交汇的谷底,山高坡陡,地势较低,中有一河流流经,同时又处于龙门山断裂带上,地形地质条件极为恶劣,因此该地区很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首先5.12大地震给映秀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山河破碎,地震带来的严重创伤已让人们难以忍受,但由于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更是让人们防不胜防,因此该区实现做好地质灾害工作对保障该区人们正常生活的权利,防止人们心灵再受创伤极为重要。映秀周边险峻的地形条件,就给泥石流的发生带来巨大的可能。泥石流治理措施包括土建工程措施(拦挡、排导、停淤等)、生物工程措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陡坡耕地退耕还林等)和预警报措施(划分危险区、监测、报警等)。在泥石流沟治理中,根据治理目标,可采取一种措施或多种措施综合运用。所以考虑到这些因素就要对滑坡和泥石流进行源头势治理:首先要注重排水,建设排水、拦挡、蓄水和引水工程,考虑到到当地降水量开挖环山沟渠,拦截地表水下渗、削减洪峰在流通区内修建拍导工程;生物措施则是恢复和保护地表植被,禁止在土壤薄弱地区耕作,减少水土流失。4.感想
这次野外实习带给我知识上的满足,学会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把握好了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让我对地质学这门课程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为以后我更好的工作打好基础。其中吴老师让我知道地质学与我们生活的丝丝联系,让我知道我们的居住环境的选择与地质学密不可分,另外他也给我们纠正了一个观点就是民间所谓的风水学和有
第四篇:地质学实习报告
地质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姓名:
班级: 学号:
实习时间: 实习地点:三丫口、拖乌山
二、实习目的
1、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内容,了解西昌周围一些具有典型地质特点的地形,了解和掌握这些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
2、观察西昌三丫口以及凉山与雅安交界处的拖乌山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研究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上的几个主要节点的形成原因、时间。
3、通过野外实习,让我们对地质学这一门科目更深入地了解,更能理解周围的一些地表形态的形成。
三、实习内容
1、西昌市全境海拔在1500米以上,安宁河是凉山州人民的母亲河,虽位于高山峡谷区,但河道特征及河谷形态却有别于雅砻江干流及其他支流,其切割较浅、河谷宽阔。安宁河上段,地面岩层主要是侏罗系和白垩系软层,又处在断裂带内,常常发生地震,新构造运动强烈,岩体破坏很不稳定。
2、拖乌山位于冕宁与石棉的交界处,地形复杂,海拔最高点达3200米,并且现在还在以每年上升8mm的速度逐渐上升。高海拔造成了拖乌山的季节性积雪、季节性冰冻。而它附近的地形地貌大多是高山峡谷区,高山被河流、沟谷强烈切割,“V”型谷普遍发育,地形则呈连续性阶梯状抬升,因此在建设雅西高速时,在拖乌山建设了世界公路史上首创的小半径双螺旋隧道。-
四、实习总结
短暂的地质学实习很快就结束了,通过这次实习,我了解到了西昌周围的具有典型特点的地质地貌,也学习到了到了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基本构造情况,各种地质地貌呈现在我们眼前,也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而在老师的讲解中,我们更深一层的了解到河流突然断流现象的各种缘由的可能性,从河流的侵蚀作用到地质活动等。这次实习不仅培养了我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了情操,还提高了我对地质科学的热爱和兴趣,而且还在实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地质知识的了解,从之前的感性认识升华为如今的理性认识,这种质的飞跃,应该归功于实践的作用。总之,这次地质学实习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也更让我见识到了地质学别样的魅力。
第五篇:地质学实习报告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
地质学实习报告
实习地点:葫芦坡
实习日期:2013.11.08
实习目的:了解库峪山体的构造运动,岩石类型和具体的岩石构造 实习人员:地科三班和地理创新实验班全体学生 实习介绍:
11月08日,旅环院2011级自然地理专业实习西安分队顺利完成地质学实习任务,由周亚利老师带队。
早晨10:30,老师和同学们都已抵达葫芦坡。葫芦坡是秦岭山脉的一部分,其岩石组成主要是花岗岩,也含有少量变质岩。花岗岩是球状风化,表面很光滑。黑色破碎的岩石是变质岩。花岗岩是岩浆岩,偏酸性,节理很多组。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沿着蜿蜒的山路向山中进发,路途中每遇到有关山崩地貌的现象,老师都会做以详细的讲解。沿途中有一条小河在流动,河床两旁堆满了大小不一的花岗岩石块,且以大石块居多,其中大多数都是由于山体中上部的岩石沿着节理面崩塌而致。下午14:00,同学们陆续下山,乘车返校,本次为期两天的野外地貌实习宣告结束。
三、实习内容:
1、断层:是指岩层或岩体在受力发生断裂变形时,断裂两侧岩块沿破裂面发生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在地貌上,大的断层常常形成裂谷和陡崖,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中国华山北坡大断崖。断层是构造运动中广泛发育的构造形态。它大小不
一、规模不等,小的不足一米,大到数百、上千千米。
2、滑坡: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地质现象。滑坡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
3、马刀树:滑坡体上的树木随土体滑动而歪斜,在滑动停止后树干的上部又逐年转为直立状态的树木。又称醉林。它的存在是滑坡的明显标志。
4、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却形成的火成岩,主要成分是长石和石英。花岗岩是深成岩,常能形成发育良好、肉眼可辨的矿物颗粒。花岗岩不易风化,颜色美观,硬度高、耐磨损。花岗岩属火成岩,由地下岩浆喷出和侵入冷却结晶,以及花岗质的变质岩等形成。具有可见的晶体结构和纹理。花岗岩中明显可以看出有不一样颜色的东西夹杂在里面,我们称为花岗岩的“捕掳体”,花岗岩是侵入性岩浆岩,岩浆喷发时,岩浆在侵入地底的同时把一些物质卷进自身,这就是“捕掳体”的由来。“捕掳体”中白色的条形状的是石英,红褐色的是铁锰胶膜,灰色的是角闪石或辉石,肉红色的是长石,黑色的是黑云母。
5、倒石堆(talus)是指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的锥形体。它的范围大多不超过几百平方米,但有时也能形成面积达10多万平方米的巨大倒石堆。倒石堆的表面纵剖面坡度除与岩屑本身的休止角有关外,与岩屑下部基坡的坡度大小也有很大关系。基坡缓,倒石堆的坡度也缓。倒石堆的物质结构松散、杂乱、无层理,多孔隙。由于崩落时较大岩块受重力加速度的作用滚落到倒石堆的边缘停积,而较小的碎屑多堆积在倒石堆的顶部,但有时受气浪作用,使小颗粒岩屑的搬运距离较远。当倒石堆进一步发展时,山坡坡度也就愈趋变得平缓,崩塌作用逐渐减少,崩塌的碎屑也变小,所以倒石堆发育的后期,其表面的堆积物通常是比较细的岩屑。而倒石堆体上方的崩塌面往往是倾角很大的节理面、片理面、劈理面、层理面或断层破碎带等。
6、V型山谷:在葫芦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