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太极镇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突出主题加快发展
努力建设旅游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太极镇位于永靖县中部川水区,距离省城兰州65公里。辖8个村,总人口19651人。镇辖区内黄河自东向西流径48公里,形成著名的“S”形八卦图案和“黄河向西流、红山白土头”的自然景观,水域面积17.3平方公里,湿地资源10000亩。有世界遗迹恐龙足印化石群,美丽的太极湖、太极岛、太极鸟岛等景观,素有“塞上小江南”的美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臵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正蓬勃兴起。
2006年,上古、下古村被确定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后,根据村情和旅游资源相对富集的实际,提出了建设旅游特色新农村的目标,研究确定了“多元投入抓保障、特色产业增收入、改善基础强后劲、关注民生促和谐”的工作思路,全面开展了以发展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通过近三年的努力,上古、下古村面貌焕然一新,笔直的村巷,干净整洁的庭院,丰富的文化生活,高水平的生活方式,和谐的村风民风,处处呈现着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变化。截止目前,群众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电话普及率96.3%,能源沼气户713户,占总户数的55.4%,“新农合”参合率99.7%,村巷硬化率、自来水入户率、学生入学率、照明电入户率、五保户供养率、特困户救助率均达到100%。2008年预计上古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45元,下古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01元,一、立足村情实际,科学制定试点规划
上古、下古村均位于黄河北岸、县城近郊,区位优势非常显著。为了确保两村旅游特色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按照“合
1理规划、分步实施、典型示范、稳步推进”的原则,采取“专群结合”的方式,委托甘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同时,按照县上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的要求,制定了上古、下古村新农村建设试点三年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方案,对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细化项目,量化目标,对科学实施规划奠定了基础。并且依据规划要求,划分了以旅游业发展为主的“六大功能区”,即古城生态养殖区、千亩无公害蔬菜生态区、黄河湿地观光区、百年枣林乘凉区、旅游休闲观光区和王氏铸造传统文化保护区。
二、培育特色产业,夯实旅游发展基础
上古、下古村结合实际,发展以旅游业为主,蔬菜种植、红枣林果、劳务输转、铸造业等为铺的支柱产业,对建设旅游特色新农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按照县上提出的全力打造“中国西部休闲水乡”的总体目标,充分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在上古、下古村发展旅游农家乐40余家,建成科技示范棚3座,生态餐厅1座,完成观光采摘棚196座,农趣体验棚60亩。发展蔬菜产业。通过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每米补贴30元)、项目促进、科技带动等措施,新建和改造二代高效温棚1720座,建成占地22亩的蔬菜批发市场一处和年储量600吨的冷藏保鲜库1座,启动实施了千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红枣林果产业。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群众收入,在上古村田花沟建成2000亩红枣经济林一处。发展劳务产业。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加大劳务技能培训力度,培育新型农民,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0期,培训人数1500人(次),输转劳力18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900万元。发展铸造产业。建立铸造企业7家,年创利润400万元。发展养殖
业。发展规模养鸡户70户,养猪户35户,养牛户16户。组建合作经济组织。为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群众提供养殖、种植、旅游等科技信息,组建了永靖县嘉兴农家乐旅游协会、梅霞鸡业妇女协会、永靖县太阳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五福养殖专业合作社、古城王氏传统铸造专业协会等5家合作经济组织,正在积极筹建鸿峡养殖专业合作社。设立了农业产业推进办公室,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
三、加大基础建设,改善旅游发展环境
上古、下古村在建设旅游特色新农村过程中,通过积极争取项目、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农村道路、能源沼气、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旅游发展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完成了总长23.7公里主干道路和村巷的硬化,村巷硬化率达100%,衬砌渠道27.9公里,完成上古村田花沟提灌改造工程。完成能源建设“一池三改”项目713户,占总户数的55.4%。完成生态家园建设272户,旧房改造327户,灾民建房20户,临街房屋改造18户,修建财门27个。配合完成了古城新区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县城至环湖北路拓宽建设、天然气及自来水管道建设、兰州实盈婚妙摄影公司外景基地等项目的征地协调、矛盾纠纷处理及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四、创建绿色村镇,营造旅游发展浓厚氛围
建设旅游特色新农村,创建绿色村镇是发展旅游经济的根本目标。自2006年以来,完成了太极中路、环湖路上、下古段、春明路的行道树栽植和两村的整村绿化,安装路灯45盏,彩灯4盏,宣传灯箱40个,完成绿化带建设8100米。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拆除各类违章建筑600间、1200平方米,清理粪堆、土堆等杂物3100余方,新建上古村垃圾处理厂一处,放臵垃圾
箱40个,设立了巷道“卫生长”制度。目前,上古、下古村村容整洁了,巷道硬化了,庭院干净了,村风民风和谐,建设绿色村镇、营造旅游发展的氛围日渐浓厚。
五、倡导文明风尚,构建和谐新农村
通过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创新活动载体,引导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幼儿园、卫生所、计生室、移动用户服务点、沼气服务点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以宣传科技致富、计划生育、精神文明、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文化长廊。开展了结对帮扶活动,举行了向地震灾区捐款和党员缴纳“特殊党费”活动及各种社会捐助活动,对老党员、老干部、孤寡老人、贫困户进行了慰问。开展了篮球、象棋、拔河、文艺演出、社火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和“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公婆”、“好儿媳”、“致富带头人”等评选活动,农户参评率达98%。积极开展 “1+2”帮联、设岗定责、承诺办实事三项活动和“和谐家庭”、巾帼示范村等创建活动。评选出“和谐家庭”622户、“好公婆”65人、“好媳妇”60人、“文明户”537户、“致富带头人”45人。上古村被评为“全国孝敬老人模范村”、“全国巾帼建功示范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1人获得全国“葆春杯”孝亲敬老之星荣誉称号。通过开展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村风民风有了明显好转,文明守法、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良好风尚已蔚然成风。
第二篇:太极镇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突出主题 加快发展
努力建设旅游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上古、下古村被确定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后,根据村情和旅游资源相对富集的实际,提出了建设旅游特色新农村的目标,研究确定了“多元投入抓保障、特色产业增收入、改善基础强后劲、关注民生促和谐”的工作思路,全面开展了以发展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通过近三年的努力,上古、下古村面貌焕然一新,笔直的村巷,干净整洁的庭院,丰富的文化生活,高水平的生活方式,和谐的村风民风,处处呈现着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变化。截止目前,群众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电话普及率96.3%,能源沼气户713户,占总户数的55.4%,“新农合”参合率99.7%,村巷硬化率、自来水入户率、学生入学率、照明电入户率、五保户供养率、特困户救助率均达到100%。2008年预计上古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45元,下古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01元,一、立足村情实际,科学制定试点规划
上古、下古村均位于黄河北岸、县城近郊,区位优势非常显著。为了确保两村旅游特色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按照“合理规划、分步实施、典型示范、稳步推进”的原则,采取“专群结合”的方式,委托甘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同时,按照县上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的要求,制定了上古、下古村新农村建设试点三年实施方案和实施方案,对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细化项目,量化目标,对科学实施规划奠定了基础。并且依据规划要求,划分了以旅游业发展为主的“六大功能区”,即古城生态养殖区、千亩无公害蔬菜生态区、黄河湿地观光区、百年枣林乘凉区、旅游休闲观光区和王氏铸造传统文化保护区。
二、培育特色产业,夯实旅游发展基础
上古、下古村结合实际,发展以旅游业为主,蔬菜种植、红枣林果、劳务输转、铸造业等为铺的支柱产业,对建设旅游特色新农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按照县上提出的全力打造“中国西部休闲水乡”的总体目标,充分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在上古、下古村发展旅游农家乐40余家,建成科技示范棚3座,生态餐厅1座,完成观光采摘棚196座,农趣体验棚60亩。发展蔬菜产业。通过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每米补贴30元)、项目促进、科技带动等措施,新建和改造二代高效温棚1720座,建成占地22亩的蔬菜批发市场一处和年储量600吨的冷藏保鲜库1座,启动实施了千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红枣林果产业。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群众收入,在上古村田花沟建成2000亩红枣经济林一处。发展劳务产业。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加大劳务技能培训力度,培育新型农民,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0期,培训人数1500人(次),输转劳力18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900万元。发展铸造产业。建立铸造企业7家,年创利润400万元。发展养殖业。发展规模养鸡户70户,养猪户35户,养牛户16户。组建合作经济组织。为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群众提供养殖、种植、旅游等科技信息,组建了永靖县嘉兴农家乐旅游协会、梅霞鸡业妇女协会、永靖县太阳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五福养殖专业合作社、古城王氏传统铸造专业协会等5家合作经济组织,正在积极筹建鸿峡养殖专业合作社。设立了农业产业推进办公室,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
三、加大基础建设,改善旅游发展环境
上古、下古村在建设旅游特色新农村过程中,通过积极争取项目、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农村道路、能源沼气、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旅游发展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完成了总长23.7公里主干道路和村巷的硬化,村巷硬化率达100%,衬砌渠道27.9公里,完成上古村田花沟提灌改造工程。完成能源建设“一池三改”项目713户,占总户数的55.4%。完成生态家园建设272户,旧房改造327户,灾民建房20户,临街房屋改造18户,修建财门27个。配合完成了古城新区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县城至环湖北路拓宽建设、天然气及自来水管道建设、兰州实盈婚妙摄影公司外景基地等项目的征地协调、矛盾纠纷处理及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四、创建绿色村镇,营造旅游发展浓厚氛围
建设旅游特色新农村,创建绿色村镇是发展旅游经济的根本目标。自2006年以来,完成了太极中路、环湖路上、下古段、春明路的行道树栽植和两村的整村绿化,安装路灯45盏,彩灯4盏,宣传灯箱40个,完成绿化带建设8100米。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拆除各类违章建筑600间、1200平方米,清理粪堆、土堆等杂物3100余方,新建上古村垃圾处理厂一处,放臵垃圾箱40个,设立了巷道“卫生长”制度。目前,上古、下古村村容整洁了,巷道硬化了,庭院干净了,村风民风和谐,建设绿色村镇、营造旅游发展的氛围日渐浓厚。
五、倡导文明风尚,构建和谐新农村
通过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创新活动载体,引导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幼儿园、卫生所、计生室、移 动用户服务点、沼气服务点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以宣传科技致富、计划生育、精神文明、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文化长廊。开展了结对帮扶活动,举行了向地震灾区捐款和党员缴纳“特殊党费”活动及各种社会捐助活动,对老党员、老干部、孤寡老人、贫困户进行了慰问。开展了篮球、象棋、拔河、文艺演出、社火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和“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公婆”、“好儿媳”、“致富带头人”等评选活动,农户参评率达98%。积极开展 “1+2”帮联、设岗定责、承诺办实事三项活动和“和谐家庭”、巾帼示范村等创建活动。评选出“和谐家庭”622户、“好公婆”65人、“好媳妇”60人、“文明户”537户、“致富带头人”45人。上古村被评为“全国孝敬老人模范村”、“全国巾帼建功示范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1人获得全国“葆春杯”孝亲敬老之星荣誉称号。通过开展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村风民风有了明显好转,文明守法、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良好风尚已蔚然成风。
第三篇:xx镇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干群联心共建和谐美丽新镇
——XX镇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紧邻XX市政府驻地的XX镇,辖3个村19个村民小组,近年来,XX镇立足地处新市区城郊这一得天独厚的经济区位优势,抢抓危旧房改造政策机遇,把村容村貌整治作为改善民生、推进城乡一体进程、彰显经济发展形态的关键举措,按照“整体规划,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整镇推进”的工作思路,严格执行村庄布局合理化、工程建设规范化、人居环境美观化的“三化”标准,积极实施危旧房改造工程,不断稳步推进全镇城乡一体发展进程。止目前,XX镇共规划建成新农村示范点13个,改造规划区外农村危旧房屋3103套,真正实现了“整镇推进”的目标,成为酒泉市第一个实现危旧房改造整镇推进的乡镇。
一、坚持规划先行、城乡统筹,着力打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农居风格
2011年,经过积极争取,XX镇共规划危旧房改造点9个,涉及三个行政村20个自然组的1326户农户,其中:XX村建设改造点3处,涉及农户411户;XX村建设改造点3处,涉及农户455户;XX村建设改造点4处,涉及农户460户。XX镇根据全镇农村危旧房建设现状和分布特点,综合考虑新市区城市规划及全镇村庄规划、经济承受能力,制定了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改造规划,使全镇农村危旧房屋改造有章可循,从根本上规范了新房不成排、巷道不成线、农宅零乱无章的住房现状。在改造时间安排上,抢抓省市关于农村危旧房屋补助政策的难得历史机遇,作出在2009年至2011年利用三年时间完成全镇新市区城市规划区以外危旧房屋改造的部署。在改造风格上,紧扣推进城乡一体进程这个主线,提出城中村组整体
1开发建新区、城郊村组全面改造建新村、城郊村组统筹规划建新居的改造思路,使全镇农村危旧房屋改造与新市区城市建设遥相辉映、相得益彰。在改造方案上,提出加固与整治并举、改危与改观同步的原则,在解决房屋安全的同时,注重农房居住风貌改善,既改危、又改观。在改造顺序上,提出“两个优先”原则,即:优先把偏远村组、分散村组纳入改造重点,优先把住在最危险房屋当中、最贫困的群体纳入改造重点。在规划设计上,提出 “五结合、五统一”的要求,即:危旧房改造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富民相结合、与沼气建设相结合、与卫生改厕相结合、与“三区分离”结合;统一规划选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采购主要建材、统一质量要求、统一组织验收。
二、坚持政策助推、措施跟进,着力营造政府主导、全民共改的浓厚氛围
为了在三年时间内完成全镇农村危旧房屋改造,XX镇党委、政府从解决资金如何筹、工作如何干等问题着手,提出了“三筹资、四规范、五鼓励”的“三四五”推进措施。“三筹资”既:争取上级支持一点、村集体配套一点、农户自筹一点;近三年,镇村两级累计投入资金600万元,有力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农民改造住房的积极性。“四规范”即:规范建房标准,在认真研究地方建筑特点和周围环境特色的基础上,编制建设图集,免费为农户提供12种户型的建筑设计施工图,确保改造的房屋符合有关规范和标准要求;规范技术管理,由镇业务站所统一设计、统一把关、统一验收,使农村危房改造建设标准能“一把尺子量到底”;规范资金管理,实行“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专户管理,补助资金发放遵循“个人申请、村委调查、张榜公示、镇上审批”程序,并与建设进度
挂钩,严格按照“三通一平、放线施工、主体完工、竣工验收”四个层次分期发放;规范审核工作,在农村危改户及补助标准的确定上,把好个人申请关、群众评议关、审查公示关和核准上报关。“五鼓励”即:鼓励原拆原建、鼓励使用空闲地建房、鼓励异地建房、鼓励产业互动建房、鼓励整体商业开发建房,不仅充分反映尊重了群众意愿,而且促进了土地集约节约、高效利用。
三、坚持示范带动、有序推进,着力营建功能完善、适宜人居的生活环境
XX镇党委、政府深刻地认识到改造农村危旧房屋不是简单的“穿衣戴帽、刷刷墙、画画梁”,用“改观”代替“改危”,而是要“主体排危、风貌改造、环境整治”“三管齐下”。因此,在实际工作中,XX镇不是一蹴而就、一哄而上,而是充分发挥经济基础较好、城郊区位优势明显村组及人均收入较高农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坚持因地制宜、示范带动、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工作方针。按照“建设中心组、合并弱小组、治理空心组、培育特色组、搬迁不宜居住组”的要求,在城中村组,采取以土地换房产、以土地换店面、以土地换保障等方式,按社区模式规划建设了万豪润园、昌盛住宅等一批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吸引近721户农民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了农民向市民、村庄向社区的转变。在城郊村组,突出农家特色、生态理念,建成XX四组等3个仿古节能型、XX四组等3个庭院经济型、XX五组等2个商住一体型等一批特色农民新村,基础配套基本达到城市建设标准,在城乡之间初步形成物流、人流、信息流高频交流的“十分钟区域经济圈”。在偏远村组,从解决群众分散居住、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等紧迫问题入手,整体规划新建了XX七组和XX三组、四组等3个酒泉市级小康住
宅示范点,带动偏远村组564户农户整体达到“住整洁房、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的生活标准。目前,全镇三个村基本实现“一个活动阵地、一个健身广场、一个卫生所、一个文化大院、一个图书室、一个小超市”的农村公共服务“六个一”目标,每个行政村都建成公交客运停靠点,自来水入户率达100%,97%的村民小组实现道路硬化、门前绿化、庭院美化的目标,近八成农户住上了抗震安居房。
四、坚持建管并重、疏堵并举,着力构建秩序井然、人文和谐的良好格局
在一手抓危旧房改造的同时,XX镇努力做到建设与管理并重、改危与服务并举,着力破除管理缺位带来的瓶颈制约。为了形成全镇上下齐抓共管农村危旧房屋的工作格局,建立了镇党政主要领导联村、分管领导联组、包村干部联户的“三联”工作责任制,把农村危旧房屋改造与管理纳入各村和领导干部个人工作目标考核责任书,与工资、奖金、评优相挂钩,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每月印发一次工作指导、每月开展一次专项督查、每月进行一次进度公示,首先引起镇村两级干部对该项工作的高度重视。为了根治“少批多建、批东建西、未批先建”的无序行为,XX镇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建新拆旧”的规定,认真落实人均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和农宅建筑面积控制标准,特别是明确要求新房竣工后30日内不拆除旧房的,不仅注销原宅基地土地使用权证,而且收回宅基地使用权。为了制止农户违章建设、不遵守相关规定的不良现象,XX镇建立了农村住房建设监管机制,成立了XX镇执法大队,具体负责村容村貌整治、违章建设治理、征地拆迁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的监督检查。为了畅通为民办事渠道,XX镇推行了农村危旧房改造“一站式办理制度”、“无假日无偿服务制度”,力所能及地为农户提供优质服务。为了形成农户自主管理村庄的工作机制,XX镇引入城市市民教育管理做法,探索制定了群众普遍接受和遵守的镇容村貌管理办法,组织引导广大农户积极参与农村住房建设、主动投入村容村貌整治、自觉争做文明市民,使广大农户的思想观念由“要我建”、“要我整治”、“要我争当文明道德标兵”转变为“我要建”、“我要整治”、“我要争当文明道德标兵”,全镇新农村建设形成秩序井然、人文和谐的良好格局。
第四篇:得胜镇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得胜镇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得胜镇位于盘山县北部,总面积93.76平方公里,辖9个村委会,17个自然屯。耕地面积6万亩,其中,水田4万亩,旱田2万亩,有人口1.65万、5600户。
近年来, 得胜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以发展镇域经济为中心任务,以农民增收致富为根本目的,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口,全面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我镇新农村建设。
一、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经济基础
进一步巩固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围绕农民增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优质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发展。2010年,全镇改良土壤2000亩,维修排灌站2座,主渠清淤3条,修农田道8条,修桥240座,涵12个,闸8座,完成绕阳、前胡土地整理项目,对三道和朝阳排灌站进行了全面改造,灌溉、排涝功能逐步增强。规划出3万亩无公害水稻主产区,并签订订单农业2万亩,在优化粮食产品的质量、提高粮食产值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做强双丰牧业、双润种养殖厂、龙波肉牛养殖公司、东晟园艺基地等农业产业化龙头,全镇畜牧饲养总量突破330万头(只),水产养殖大蟹面积达到1000亩,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2010年,农业实现总产值3.28亿元,比2005年增加2.28
1亿元,年均增长26.8%。坚持发展工业为第一方略不动摇,以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导向,突出工业有效投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按照 “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发展中的困难,实现了工业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2010年,工业实现总产值35.99亿元,比2005年增长33.59亿元,年均增长72%,全镇企业总数发展到101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家,初步形成了以新型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优化人居环境
实施乡村道路村村通工程,全镇9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道路硬化村村通。投资530万元完成得胜自来水改造工程,彻底解决了群众生活用水问题,确保群众用上方便水、健康水。投资1000万元,完成了10个村屯的道路维修和植树绿化及排水沟渠清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0万元,完成镇区亮化工程,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加强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全镇9个行政村全部安装了体育建设器材。全镇165户贫困户全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全镇新型合作医疗农民参保率为100%,合作医疗受益人数达到1500人次,累计报销金额70万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劳动保障所和各村劳动保障站功能逐步增强,实现实名制就业750人,培养创业带头人5人,带动就业31人;实现劳务输出360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30人。
三、加强思想素质建设,着力培育新型农民
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得胜镇充分依托开展远程教育活动,定期开展学习培训,通过远程教育搭建科技桥梁,激发群众发展意识,引导群众学科技闯新路。同时,邀请采取专家集中开展大型农业技术培训班等形式,深入各村讲课,进一步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提高素质。
四、强化民主法治建设,优化新农村建设发展环境
一是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加强民主管理。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设计了“创先争优”活动载体,即:“双诺双带双评”(党组织向党员和群众公开承诺、党员向联系户公开承诺,党组织带领党员和群众干一件大事、党员带领联系户做一件实事,年底党员和群众评议党组织、联系户评议党员),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展示了党员形象,创造了新农村建设良好的发展氛围。
二是不断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和普法宣传力
度,着力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突出问题,化解矛盾纠纷及信访积案等工作,群众法律意识明显增强,社会和谐安定,优化了新农村建设发展环境。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双垱村位于荆州区马山镇东南部,版图面积8460亩,耕地面积3770亩,全村1340口人,现有两委班子成员五人,党员56人,党代表工作室11人,其中区代表一名。新的两委班子成立以来,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以“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文明和谐村庄”作为奋斗目标,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通过真抓实干,不仅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推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了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而且真切地改变了村民印象中的村官形象,得到村民的拥护和上级首肯。
一、打铁需要自身硬,班子建设是关键
村官是最基层的管理者,是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的,是把党的农村政策兑现给老百姓最直接的执行者,执行得怎么样,取决于村官的为官理念和工作作风!所以班子建设是关键。
新的两委班子成立后,大力抓班子建设。
1、转变工作作风,每周一开班子例会,汇报、交流上周工作情况,汇聚没有解决的问题并商讨解决的方案、办法;安排本周工作任务;政治学习;交心谈心,统一思想认识。
2、分片走访,到村民家里、田间地头去了解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尽量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带回村委会商议想法解决。不能坐在家里当村官。
3、每天村委会8点至17点30安排一名班子成员值班,负责接待村民来访等相关事宜。
4、每周五轮流组织部分党员、老干部和群众代表集中学习和交流,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5、村党代表活动室按期开展活动,全体代表和党员全员按时参加,与会人员学习、交流,听取区党代表的工作述职,进行民主评议,并在会后对贫困党员进行慰问。
通过不懈努力,班子团结了,凝聚力、战斗力增强了,干群关系近了。
二、关心群众冷暖,为村民办实事是根本
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不仅要有法子,还要有票子。村党支部一班人读懂政策、用对政策、用足政策,一方面利用国家扶持的资金;另一方面积极多渠道争取和筹集资金,积极兴办各项社会事业,改变村容村貌,新农村建设成效凸现。
(一)、实现四通
1、路通。去年以来,本村的所有主路全部硬化、所有支路一部分硬化,一部分铺上了碎石,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
2、渠 通。去年以来,硬化、修缮和疏通排水渠一万多米,解决了村民排灌难的问题。
3、水通。到目前为止,本村已经全面完成水改,管道已经进入每家农户,长江水进农户,饮水难的问题解决了。
4、信息通。村级办公实现网络化,并建立信息网络平台,配备了专职网络员,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使得外出务工人员、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低保户、贫困户、特困户的跟踪服务和管理行之有效,公开化、透明化、正规化。
(二)、新建了村级卫生室,村民看病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三)、为了改变村容村貌,力争农村集镇化,本村加强了村级文明建设。
1、路渠两旁绿化、美化。去年以来,共植风景树8000多棵。
2、各个居民小组门前路边安置垃圾桶,方便村民垃圾处理,并安排专人管理绿化和环卫工作,确保村民居住环境净化。
3、新建文体和休闲娱乐场所,先后配置篮球场、乒乓球桌、健身器材、读报栏、图书室,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村民文明素质。
4、村级要道口,分别安装了监控,加强安全防范,增加村民安全感。
5、本村成立有治安巡逻队,不留死角地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治安巡逻,不仅对村民的财产有效地进行了保护,而且对垃圾、秸秆的禁烧进行了有效的监管。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
(四)、建立便民服务大厅,为村民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
干部转变了作风,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事,老百姓笑意挂在脸上,感激珍藏内心,干群关系融洽了。村级两委班子成员甚感欣慰,他们说:我们的工作得到群众的认可,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三、抓住机遇,发展有蓝图
十八大为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新农村建设必将加快步伐,我们将努力抓住机遇,力争把双垱村建设成文明、和谐、小康村。我们的基本规划是“因村制宜、突出特色”。
一、合理布局居民居住区。
农村集镇化。把现有分散的村民居住点集中,成集镇化形式,便于管理,且有效节约土地资源。
二、科学布局种养殖区
按照本村的地形条件,布局种植区和养殖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根据目前打工外出人员增多,农村劳力大幅度减少的现状,我村拟采用土地流转大户种植方式。既可以使外出务工人员安心在外打工创收,又可以让村内耕地得到有效使用,科学种植,实现双赢。在大好的政策下,有群众的支持和镇政府的正确领导,我们的工作目标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