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3 10:07: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半截蜡烛》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第一篇:《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墙北学校白曙杰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地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环节,学生自读,与文本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环节,学生合作,整体感悟。在教学中,老师还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语言,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把握人物特点,在教学时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心灵对话,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又一次全面认识、了解了人物的特点。

第二篇: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

《半截蜡烛》这篇文章,生动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与突然闯入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的故事。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虽然没有炮火硝烟,却危机重重,险象环生。

一、紧扣中心,重点体味。

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围绕“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是怎样做的”这个问题来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这半截蜡烛中品味伯诺德夫人一家的聪明、机智及面对敌人时的镇定自若,领悟这半截蜡烛牵动着情报站的安危,关系到这一家三口的安危,同时感悟半截蜡烛的随时可能引爆的危险,紧紧地绷紧了学生探究的心弦,通过这样的理解,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激动、紧张的氛围中,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深深地被课文的情所吸引。

二、合作表演,互评促悟。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之后,我让他们用表演的形式展示一家三口在危急时刻与敌人斗智斗勇的精神。这个剧本的表演是建立在学生喜欢的基础之上,表演前,我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然后仔细研读文本,通过反复品读文中刻画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揣摩角色特点,最后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表演出来。观看表演的同学则要结合课文的具体描写,对台上同学的表演作出有理有据的评价,最后大家再一致评出本次表演的最佳小演员。学生通过亲自体验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加深对课文的情感体验,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

整节课的思路虽然很清晰,也自然顺畅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太到位。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进一步落实“读”,读的方式要多,读的面积要大,读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寓言、精髓,以及言外之意。 ”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2

第三组课文教学已经结束,在本组课文教学中,让我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同时也收获了很多,尤其是学生给我的触动。

本组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我们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本组课文中的《半截蜡烛》让学生认识了一种文学形式——剧本,剧本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在教学本课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奇的浓烈,或许是课文内容吸引了他们,或许是不同于其它课文的新鲜感刺激着他们。

《半截蜡烛》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突然闯入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全文以半支蜡烛的命运为线索,蜡烛的点燃和熄灭在伯诺德夫人、儿子、女儿三人的借口和手中一次一次发生逆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文中人物心理、行为和语言活动的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为文章注入了活的灵魂。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围绕主题设计了很多问题例如:课题《半截蜡烛》用得好不好?环境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和行为对突出人物品质和推进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的表现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最终杰奎琳的借口可以获得成功?这么多的教学目标要解决,怎样统整在一起呢?

一、了解故事背景。

上课一开始,我就介绍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什么参加传递情报的工作,以及选择用蜡烛藏情报的原因。同时解决问题:课题《半截蜡烛》用得好不好?

二、理解故事情节。

让学生以四人为小组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说说“谁的贡献大”?他们分别是怎样与德国兵展开斗争的?故事情节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但是仅仅知道故事情节还不够,文中人物的形象还不够明晰,对文中中心的领悟还标交肤浅,这是还需要反复品读句子,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分析掌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品质。

三、理解人物品质。

在这个部分,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有标准的答案,要联系上下文对文中的三个主人公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文中的事例、有关语句加以说明。例如,一个学生说:“我认为杰奎琳很会急中生智,在妈妈和哥哥的方法都失败后,想到了上楼睡觉的招数,因为她是女孩子,所以故意娇声说话,显得自己很胆小,怕黑,以此降低德国军官的戒心,而且提出的要求合情合理,因此最终获得了成功,保护了情报。”有的说他们临危不惧,在这种危急关头,每个人都很沉着,没有显现出一丝慌乱的样子,每个人都竭尽全力,想尽一切办法保护情报,妈妈轻轻地吹熄,儿子从容地抱柴,女儿镇定地上楼,在这种时候还能保持镇静,波澜不惊,正是他们最后胜利的关键,假如有一个人失误,后果都不堪设想啊!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自己观点,同时吸取的别人的想法,对人物品质认识得更加深入和透彻了。

四、再现故事内容。

同学们在充分了解故事情节和感悟人物品质后,对课文更加有兴趣了,都想自己能选择一个喜欢的角色演一演,起初我叫了一组同学表演,他们对课文内容不熟悉,是拿着书本表演的,人物语气朗读得非常到位,第二天在复习旧知识这一环节时,仍然有很多学生想上台表演,没想到他们回家竟然背诵下来了这个剧本,他们表演时,深情并茂,每一个表情和动作都突显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我认为这节课我收获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没有要求他们背诵,他们却自己背了下来,那么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抓住孩子们的“新鲜感”,在设计环节就必须下功夫了!

虽然这堂课有着很多的闪光点,也让我收获良多,但也存在了不少的问题,是需要改进的,比如: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发挥得不够,其实可以更多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而不是光由我提问,他们回答的这种单一模式。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3

《半截蜡烛》这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突然闯入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全文以半支蜡烛的命运为线索,蜡烛的点燃和熄灭在伯诺德夫人、儿子、女儿三人的借口和手中一次一次发生逆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文中人物心理、行为和语言活动的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为文章注入了活的灵魂。

今天上完《半截蜡烛》,我现在再细细的品味,我觉得本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整个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打破以往的教师牵鼻式引领学生探究文本的教学模式。新课标就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高效课堂的理念就是“以学定教”“先生后师”基于这两点。主体部分3—7自然段的教学,这是文章的重点段落。我充分放手,以学习单为导向,先让学生自主画一画,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有关句子,了解在这些危机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然后在读一读,读中去想象,读中去品味;最后再写一写,写自己感受最独特的地方;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品读。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围绕一个人物进行深入的讨论,更细致地把握人物的内在精神和品质,最后小组汇报交流。整个过程以一个核心的问题展开交流,教学中我没有任何的引导,重在学生自主的交流,将自己的理解感受更好的表达出来。可喜的是本班的学生在小组汇报时都非常积极、主动,人物的分析非常的深入,很全面,这是我所料未及的。可见学生自学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学生自主的感悟也是有潜力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不足的地方:当堂检测没有落实。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4

《半截蜡烛》,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我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当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就在我即将收课时,一个“不同的声音”响起来了:一个孩子举手说:“朱老师,我觉得德国军官并不完全凶狠,他们当中也有一些人也有善良的一面。”我的眼睛立即“亮”起来,请他继续解释他的观点。他说:“文中的小女儿杰奎琳要将蜡烛拿上楼时,一个德国军官同意了,因为他想到了自己的女儿,说明他还不是完全的没有人性。”

多么灿烂的思维的火花!多么细心的发现、独特的阅读体会!我内心暗喜,却不急着肯定,顺势将他的观点拿来全班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是的,尽管在战争中,德军是可怕的,而在生活中,他们也是很多孩子的好爸爸啊!学生们一定是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体验,自己的爸爸了。尽管文中的淡淡一笔,也闪烁着熠熠的人性光彩,而我的学生们也用自己善良的心发现了这一点。

阅读本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此视野观照下,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应以保证阅读实践时间为前提,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原则,以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究、自我评价为实施策略,从而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中,教师就应鼓励学生这种源自内心体验的理解,成为真正的读者。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5

《半截蜡烛》这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突然闯入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全文以半支蜡烛的命运为线索,蜡烛的点燃和熄灭在伯诺德夫人、儿子、女儿三人的借口和手中一次一次发生逆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文中人物心理、行为和语言活动的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为文章注入了活的灵魂。

这篇文章值得好好品味的地方很多,教学点也很多,例如: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为什么要保护这半截蜡烛?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为什么把装有绝密情报的蜡烛放在显眼的桌子上?这半截蜡烛仅仅是装着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吗?透过这半截蜡烛你还看到了什么?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的动作、神态、语言,尤其是紧张的心理活动,体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战斗”中,他们面对敌人时所体现出来的可贵精神品格,非常适合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细读品悟,同时以此为基础,激情朗读,以读促悟,进一步加深人物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一、资料引入,巧妙铺垫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学生知之甚少,于是课前我便布置学生进行了一些搜集,课上和学生一起进行了简单回顾,并让学生说说由战争想到的词语,让学生在心中大致有了这样的一些认识:战争是残酷的,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巨大灾难,是爱好和平的人们所痛恨和厌恶的,以此引发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引向以思维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下文的学习做一个有效的铺垫。

二、细读品悟,以读促悟

在引导学生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敌人周旋时的“从容镇定、机智勇敢”这一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心里、语言、行为、神态的揣摩和品读去体会人物品质的。让学生抓住细节,字斟句酌进行阅读品悟,再通过个性朗读进一步加以体会,学生深深走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人物的精神品格。

不足之处:

1、整节课我导得过多,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发挥得不够。

2、课堂前松后紧,人物评价这一环节匆匆而过。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6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半截蜡烛》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伯诺德夫人、大儿子杰克、小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绝密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它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半截蜡烛》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伯诺德夫人、大儿子杰克、小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绝密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它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我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她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以“点燃——吹熄——重新点燃——熄灭”一条线精心预设,品读全文。我个人觉得这篇课文最棘手的是故事背景离我们的孩子生活年代太久远、太陌生了,由于现在是和平年代,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战争的残酷,也就很难真正走进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遭遇死亡时的紧张心理。于是我想通过一些历史影像资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战争局势,引导学生体验当时的紧张与惶恐。但很遗憾的是由于电脑出了故障,视频无法播放,我只能借由口述来进行这一环节,但是这始终不如影像要来得直观、形象,更加能震撼人心。

课堂上,我还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透过引读抓住描述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状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要让写放进来,不必须当堂写,能够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务必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如教学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读者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最后落了地。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侥幸躲过一劫。那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情绪怎样?学生回答如释重负,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说话练习,并提醒学生必须要注意当时的场合进行合理的想象。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7

随着我们的教育与教学,教师们都在琢磨着、奋斗着、总结着……我也不例外,经过一学年的磨练我学到了不少,但还有很多需要我去努力去学习。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本课之前,没来得及通知学生预习课文,所以课堂上学生对课文基本理解,但对问题的解答却不能如鱼得水。课后我经过问有经验的教师总结出:应采取了很多的、不一样形式、不一样层次的读的活动。如:自我读,合作读,指明读,开火车读,男女赛读等形式。不但如此,学生在读之前心中有明确的读的目标,这样的阅读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每一步都扎实有效。

存在的问题:

1、备课充分,准备不精心。不仅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仅有备课充分了,才有可能上好一堂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开端。

2、我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自身的基本功还要不断的加强,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的功底,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让每堂语文课都能充分让学生感受中华语言的魅力所在。

3、教师的评价语言上要更丰富、更具有激励性,才能调动每一位学生的进取性,抓住课堂的兴奋点。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既有精神的熏陶又有精神的享受,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8

在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为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联络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联络站,挽救了一家人?

学生几乎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大家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了描写小女儿杰奎琳这一段话上。

通过细读,学生很快说出了理由,伯诺德夫人、杰克的计策失败,保住蜡烛的重任就落到了杰奎琳身上。小小的杰奎琳充分施展出她的智慧,理由是那样的不露破绽,“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她的语言最有特色,她娇声叫少校为“司令官先生”,极大地满足了德国少校的虚荣心,顺利地拿到了蜡烛,终于保住了蜡烛里的秘密。

杰奎琳巧妙伪装出来的可爱和天真、毫无破绽的理由打动了德国少校,对此学生心存疑问:通常,我们对德国侵略者常常描述为凶残,而此处对小女孩的态度如何理解?是否是人性中的闪光?干干说,学生可能对纳粹有错觉,我及时补充了文章背景。在二战中,法国投降,德法联盟,因此名义上法国人与德国人是一起的,对德国人而言,一般的法国人与犹太人有本质的差别,因此对待他们的态度也不相同。在当时的背景下,德国人是一种权威者,主人的角色,而法国人则是仆从关系。身份完全不同。在这里,德国人没有态度上的转换,因此用人性是解释不通的。德国人要对付的是法国的抵抗组织,一旦发现这家人为抵抗组织送情报,那结果就不相同。而这一家人,也正是利用了德法联盟这层关系与德国人周旋。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9

《半截蜡烛》这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突然闯入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全文以半支蜡烛的命运为线索,蜡烛的点 燃和熄灭在伯诺德夫人、儿子、女儿三人的借口和手中一次一次发生逆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文中人物心理、行为和语言活动的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为文章注入了活的灵魂。这篇文章值得好好品味的地方很多,教学点也很多,例如:用蜡烛藏情报,这种方法好不好?为什么?环境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和行为对突出人物品质和推进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的表现说明了什么?如果三个人的方法一致结果会怎样?为什么最终杰奎琳的借口可以获得成功?这么多的教学目标要解决,怎样统整在一起呢?

一、辩一辩,了解故事背景。

上课一开始,我就介绍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什么参加传递情报的工作,以及选择用蜡烛藏情报的原因

在初步了解整个故事的大背景之后,请同学们分别站在正反两方面辩论一下,论证这种用蜡烛藏情报的方法好还是不好,原因是什么。学生在辩论过程中通过举例、类比、推理等方式从正反两方面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认为好,因为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有的认为不好,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万一败露,那时鸡飞蛋打,情报毁掉不要紧,连命都斛丢掉,风险太大。在辩论的基础上,老师顺势指出:正因为它有利也有弊,因此这种方法曾经遭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事件。辩论的过程其实就是了解故事发生的小背景的过程,为后面理解课文打下了埋伏。

二、划一划,理解故事情节。

在学生通过辩论明白了整个故事的背景之后,让学生读课文,用找词语,划出表示蜡烛变化的句子,体会当时的紧急。在学生找出相关语句之后,让学生连起来说一说,通过这样的找、划、说,对故事情节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但是仅仅知道故事情节还不够,文中人物的形象还不够明晰,对文中中心的领悟还标交肤浅,这是还需要反复品读句子,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分析掌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品质。

三、议一议,理解人物品质。

在这个部分,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对文中的三个主人公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文中的事例、有关语句加以说明。例如,一个学生说:“我认为杰奎琳很会急中生智,在妈妈和哥哥的方法都失败后,想到了上楼睡觉的招数,因为她是女孩子,所以故意娇声说话,显得自己很胆小,怕黑,以此降低德国军官的戒心,而且提出的要求合情合理,因此最终获得了成功,保护了情报。”有的说,他们临危不惧,在这种危急关头,每个人都很沉着,没有显现出一丝慌乱的样子,每个人都竭尽全力,想尽一切办法保护情报,妈妈轻轻地吹熄,儿子从容地抱柴,女儿镇定地上楼,在这种时候还能保持镇静,波澜不惊,正是他们最后胜利的关键,假如有一个人失误,后果都不堪设想啊!在议论的

过程中,是学生组织已有材料进行再加工,并且形成自己观点和认识的一个过程,在互相交流之后,对人物品质认识得更加深入和透彻了。

四、读一读,再现故事内容。

朗读是情感的宣泄,也是一种表达方式。本文很多地方写得非常精彩,比如当时紧张气氛,烛焰摇曳,德国军官态度恶劣,计划一次次失败的阴影,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领悟和表达。于是,我通过导语的引导和学生配合着反复读课文中关于人物的语言和行动的语句以及环境描写的部分,让学生感受情况的万分紧急,从而进一步领会整个故事内容和人物品质。

不足之处:

整节课我导得太多,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发挥得不够,其实可以更多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而不是我全盘包办代替。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0

(1)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握母语教育的核心目标(培育孩子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唤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这两点的强烈关注和准确把握。因此不管东南西北风,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两点不放松。

一、深入解读:凭借文本,悟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因为是语文,因为是母语,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像《半截蜡烛》,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教师就应该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只是想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教师引导孩子关注“外紧内急”,旨在为孩子个性化体验人物渲染万分危急的斗争背景。基于此,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当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二、读写结合:依托文本,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语文,语文,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其实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当然从孩子的写作中教师也能发现其对文本理解的程度,指导今后的课程教学。本堂课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引导孩子以本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遗憾的是,时间的分配上还是显得仓促。(丹阳市实验小学徐留军)

(2)《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地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而且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此,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有两点体会:一是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为此,教师要认真备好教案,抓好文章切入点,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半截蜡烛》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护半截蜡烛与德军周旋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沉着、勇敢和机智,值得我们去学习。同学们,你比较欣赏其中的哪位人物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刚一提出,一双双手便迫不及待的举了起来。学生们在交流着他们独到的见解,谈着他们对人物的认识,老师适时点拨,学生在这个充满相互信任、畅所欲言、和谐融洽的研讨氛围中,认识了人物,受到了教育,一堂课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是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潜心读书。在教学中,老师还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语言,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把握人物特点,在教学时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心灵对话,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又一次全面认识、了解了人物的特点。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1

《半截蜡烛》这篇文章,生动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与突然闯入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虽然没有炮火硝烟,却危机重重,险象环生。本课教学在教研组中进行了“一课三议”公开教学活动,在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时,我综合赵新华和郭丽芳两位老师优秀的教学设计,研究了生态课堂的构建模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尝试。教学时利用简短的复习导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然后针对文章故事性强,节奏紧张的特点,用老师读了故事有两个问题进行预设,让学生来猜老师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读书和研究故事情节的欲望,接着利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不断激励学生读课文内容,研究故事情节,不断的促进学生深层挖掘故事中的每一个细小情节,而后在学生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对故事情节充分把握的情况下,让学生交流发现的问题和找到的解决问题的答案,老师进行一定的评价和引导,当然学生很难猜到老师的问题,但老师对学生所提问题的充分肯定,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文章重点内容的搜索和思考,整个交流过程通过老师的引导将需要学生重点理解的课文内容基本解决,最后老师对同学表现进行肯定,并鼓励学生深入文章养成质疑、释疑的好习惯。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唱的是主角,而老师只是倾听和适当的引导,当然本课的设计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教学需要充分感悟语言文字的比较优美的写景、抒情等题材文章不是很适用,教学过程中的随机性很大,怎样及时的收住学生、引导学生是老师需要考虑的大问题。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2

课文《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节课主要通过揣摩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词语和句子,领悟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故事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而且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此,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有两点体会:

一是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为此,教师要认真备好教案,抓好文章切入点,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半截蜡烛》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护半截蜡烛与德军周旋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沉着、勇敢和机智,值得我们去学习。同学们,你觉得谁的功劳最大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刚一提出,一双双手便迫不及待的举了起来。学生们在交流着他们独到的见解,谈着他们对人物的认识,老师适时点拨,学生在这个充满相互信任、畅所欲言、和谐融洽的研讨氛围中,认识了人物,受到了教育,一堂课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是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落实'读',读的方式要多,读的面积要大,读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精髓以及言外之意。”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潜心读书。在教学中,老师还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语言,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把握人物特点,在教学时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心灵对话,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又一次全面认识、了解了人物的特点。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3

一,针对课文类型,正确选择教法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 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特别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 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二,针对不定因素,及时调整教法

长久以来,我们在备课时都谨记:在备教材的同时要备学生,即要把学生针对你的教学设计可能会产生哪些反映都充分地考虑到.因此许多老师在备课中还会把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都记录在案,以达到在课堂上的万无一失.殊不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同一篇文章,同一段文字,甚至同一个词或字,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再怎么考虑周到,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并恰到好处地调整好自己的教学.如上例中教师让学生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时,学生不能很好地回应,老师就再次提醒学生看看杰克的表现,体会体会.尽管这样做与备课中设计的有所不同,也有违老师的教学意图,但仔细想想,这又有何不可呢 我们的教学不都为了能帮助学生感悟吗 当学生出现一些“短路”现象时,教师就有义务及时地加以纠正.这不是教学“务实”的最好体现吗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4

十几年的教学工作,“常规”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脑子里,已经不太愿意去探索新的路子,固步自封似乎成为资格的一个象征。这显然与教学改革的思路不相符,也意味着我们已经将被时代out了。

一、在常规套路与创新之间游走

语文教育应该是最灵活多样的,最没有套路的,也最忌讳套路的。只是鉴于学生年龄小,字词的教学任务重,因此,一到五年级,我基本上是按照套路来做的,就是我们常规的做法: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教学方法,即由字词入手,到结构篇章的理解和把握。1500多天的耳濡目染,使得学生们都明白我们的套路了,似乎也有些厌倦了。

当接到要求讲同课异构的任务时,尤其是针对这篇《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要求讲的第二课时的时侯。我感觉应该来点新的

二、在教学任务与创新之间徘徊

首先想到以课本剧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反复思考后感觉不妥:这篇课文是一个严肃的主题,在没有排练的情况下仓促上场,在教室那种特有的氛围下,如果被学生们演绎成喜剧,岂不是弄扭了?

第二个思路是:讲故事的方式行不行?显然也是不合适的。情节相对简单,无法满足一堂课的容量。

在第二个思路的启发下,决定来个反套路。即由面到线,再到点,即以线为主,顺带解决字词。这样就解决了纯粹讲故事的单调和干瘪。

三、线索的梳理与情感价值观的碰撞

课文的线索是比较好梳理的。如果仅仅用现成的线索挂带必要的字词,看上去像一串串的珠链,也说得过去。但是,这样能给学生带去什么呢?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虽有所变化,到底还是一节平淡的课。深度,应该是一个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于是在情感价值观上做文章,设计了三个小亮点:

一是提出四个危急情境,即“A.母亲化解危机,B.危机再一次来临,C.情况更加急迫,D.再次化解危机”来强化课堂氛围。

二是剥离出敌对危急状态下一般人可能面临的三种选择,即“屈服,反抗,周旋”来丰富和拓展课文的容量。同时教育学生:不管我们遭遇什么样的险境,首先要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在尽可能保全生命的情况下,借助环境,寻找转机,不要做无畏的牺牲。

三是直击人性的弱点,即敌人看到“这位可爱的小姑娘”,激发了对自己女儿的思念和疼爱,人性中最软弱的那一点成为了敌人麻痹大意,我们取得成功的最佳契机。以此来渗透一些人文理念,同时也提升了课文的厚重。

四、实际授课与教学设计的差距

通过40分钟的教学实践,还是感觉到不小的差距:

1.创新的课堂实践太少了,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适应了这种变化,整堂课学习兴趣都很高,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大多数孩子好像显得更安静了,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也在思考。

2.今天的课堂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应该用教材教,只把教材作为一个媒体或工具,以此为依托,挖掘下去,生发开去;而不是就教材教教材,不愿或不敢越雷池一步。

3.备课时,备学生很重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围绕他们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彻底改变牵着学生走这一现状。只有学生真正参与了,课堂才是活的课堂,教学才有了灵动的气息。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5

《半截蜡烛》一文生动的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线索,细腻地刻画了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所以整堂课我设计以学生诵读为主线,以读促讲让学生通过读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挖掘人物的性格。上课伊始,先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在概括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但是由于我对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认识不足,其次由于对略读课课型教学,课堂上少讲、精讲,多注重拓展延伸和写作训练的特点,没有把握好,教学过程中对这节课的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把体会人物特点的朗读过程指导的过于细致,没有抓住杰奎琳这个重点进行朗读指导,所以浪费了好多宝贵的时间,到最后致使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

另外,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处理不到位。如:一个学生在读“伯诺德夫人”时读成了“伯若德夫人”,我只是强调了“若”和“诺”的读音,没有及时的对文中几个难读的外国人名如:“伯诺德夫人”、“杰奎琳”进行正音,所以在后来回答问题过程中一些学生读这些人名时还结结巴巴。

每次反思课堂,我都要为自己对学生的特点、教材把握不到位而愧疚。虽然我也听了高老师、李老师等几位老师的课,课下也抽时间看了教科书、教参等书。可能是我这个人太愚笨了,还是没有学到她们的十分之一。我知道这样下去后果将十分严重,不过我有信心在以后的时间里,抓紧时间学习,虚心求教,认真听课,让自己跟上同事的步伐。

第三篇:《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

《半截蜡烛》是一个短小的剧本,记叙的是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亲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个德国敌人巧妙周旋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激烈的战斗。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剧本。由于文中人物比较多,又是拗口的外国名字,以至于我读了多遍才理清头绪(虽然不是第一次教了,但是人老记忆差,教过就忘了)。所以课前,我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理清故事的脉络,并查阅资料,对剧本这种形式有个较为准确的认识,这对课后的小练笔《改写剧本》打下了基础。

在人物形象的体验上,还是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读文本。在读中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所以课堂的`小练笔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这,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由于练笔的时间分配不足,有些学生没写完,这是个遗憾。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一、感悟全文:

1、读课题:《半截蜡烛》。预习了课文,知道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人沉着地和德国军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保护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

2、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交流中:

(1)教师相机板书:一吹二端、外静内急

(2)“外静内急”

“外静内急”,这不仅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人跟三个德国军官的斗争方式,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整个法国人民的一种特有的斗争方式。

“外静内急”,着急什么?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导:“秘密就会暴露”,这是一份绝密的情报,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法国的战局;“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这是一个情报的中转站,一旦破坏,来送情报的、来取情报的,会牺牲多少法国人啊!要知道,德国鬼子比当年的日本鬼子还要凶残百倍,他们杀人如麻。总之“万一”之下,后果不堪设想。同学们,情况——万分危急。]

3、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

交流中:

1、你最佩服谁?还有哪些同学佩服(伯诺德夫人、杰奎琳、杰克)?你们觉得这家人怎么样?

2、板书: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

3、师要追问、生疑。引导孩子再读。

4、小结:听了同学讲的,老师也想讲一讲我的想法,伯诺德夫人一家人那种爱国的精神,那种在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镇静确实令人敬佩,同学都讲得十分精彩。不过徐老师想提醒大家一句,伯诺德夫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是她,第一个意识到蜡烛燃烧后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是她,在两个孩子吓得脸色苍白的情况下能急中生智,想出了换灯“吹”蜡烛的办法;也正是她,稳定了两个孩子的情绪,使杰克和杰奎琳能在要紧关头想出两个“端”的办法。

二、续编故事:

1、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2、出现两一种情况,被中尉发现;没有。辩论。

3、如果被发现会出现什么情景?如果没有被发现又会出现什么情景?

4、交流、补充、点拨。

5、总结: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天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最终将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三、作业:

1、将续编的故事写下来。

2、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比一比谁问的问题最有价值。

附:

1、介绍二次大战:

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全球60%的国家参战)、伤亡最重(5000万死亡)、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2、介绍《马赛曲》

“前进,前进,祖国的儿郎,那光荣的时刻已来临。专制暴政在压迫着我们,我们祖国鲜血遍地,你可知道那凶狠的敌兵到处在残杀人民!他们从你的怀抱里杀死你的妻子和儿女。公民们,武装起来!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

《半截蜡烛》教后反思

丹阳市实验小学

徐留军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握母语教育的核心目标(培育孩子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唤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这两点的强烈关注和准确把握。因此不管东南西北风,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两点不放松。

一、深入解读:凭借文本,悟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因为是语文,因为是母语,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像《半截蜡烛》,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

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教师就应该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只是想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教师引导孩子关注“外紧内急”,旨在为孩子个性化体验人物渲染万分危急的斗争背景。基于此,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当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二、读写结合:依托文本,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语文,语文,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其实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当然从孩子的写作中教师也能发现其对文本理解的程度,指导今后的课程教学。本堂课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引导孩子以本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遗憾的是,时间的分配上还是显得仓促。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3

《半截蜡烛》这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突然闯入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全文以半支蜡烛的命运为线索,蜡烛的点燃和熄灭在伯诺德夫人、儿子、女儿三人的借口和手中一次一次发生逆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文中人物心理、行为和语言活动的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为文章注入了活的灵魂。

这篇文章值得好好品味的'地方很多,教学点也很多,例如: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为什么要保护这半截蜡烛?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为什么把装有绝密情报的蜡烛放在显眼的桌子上?这半截蜡烛仅仅是装着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吗?透过这半截蜡烛你还看到了什么?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的动作、神态、语言,尤其是紧张的心理活动,体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战斗”中,他们面对敌人时所体现出来的可贵精神品格,非常适合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细读品悟,同时以此为基础,激情朗读,以读促悟,进一步加深人物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一、资料引入,巧妙铺垫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学生知之甚少,于是课前我便布置学生进行了一些搜集,课上和学生一起进行了简单回顾,并让学生说说由战争想到的词语,让学生在心中大致有了这样的一些认识:战争是残酷的,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巨大灾难,是爱好和平的人们所痛恨和厌恶的,以此引发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引向以思维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下文的学习做一个有效的铺垫。

二、细读品悟,以读促悟

在引导学生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敌人周旋时的“从容镇定、机智勇敢”这一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心里、语言、行为、神态的揣摩和品读去体会人物品质的。让学生抓住细节,字斟句酌进行阅读品悟,再通过个性朗读进一步加以体会,学生深深走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人物的精神品格。

不足之处:

1、整节课我导得过多,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发挥得不够。

2、课堂前松后紧,人物评价这一环节匆匆而过。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4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地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而且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

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此,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5

《半截蜡烛》一文生动的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线索,细腻地刻画了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所以整堂课我设计以学生诵读为主线,以读促讲让学生透过读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挖掘人物的性格。上课伊始,先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在概括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但是由于我对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认识不足,其次由于对略读课课型教学,课堂上少讲、精讲,多注重拓展延伸和写作训练的特点,没有把握好,教学过程中对这节课的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把体会人物特点的朗读过程指导的过于细致,没有抓住杰奎琳这个重点进行朗读指导,所以浪费了好多宝贵的时光,到最后致使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

另外,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处理不到位。如:一个学生在读“伯诺德夫人”时读成了“伯若德夫人”,我只是强调了“若”和“诺”的读音,没有及时的对文中几个难读的外国人名如:“伯诺德夫人”、“杰奎琳”进行正音,所以在之后回答问题过程中一些学生读这些人名时还结结巴巴。

每次反思课堂,我都要为自我对学生的特点、教材把握不到位而愧疚。虽然我也听了高老师、李老师等几位老师的课,课下也抽时光看了教科书、教参等书。可能是我这个人太愚笨了,还是没有学到她们的十分之一。我明白这样下去后果将十分严重,但是我有信心在以后的时光里,抓紧时光学习,虚心求教,认真听课,让自我跟上同事的步伐。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6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

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7

《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我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她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以“点燃──吹熄──重新点燃──熄灭”一条线精心预设,品读全文。

课文需要调动情绪,需要孩子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才能体会到文章背后的人物性格。

在教学《半截蜡烛》中,当我上到德国军*从杰克的手中夺过蜡烛那一段的时候,我让孩子自己思考,如果这时候你也在场,你觉得那时的形势是怎样的?你会怎么做?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真是一个棘手的形势!如果母子三人中再有人动这个蜡烛的脑筋,那么德国军*必将怀疑到这只蜡烛是不是有鬼,这时的形势真是非常危急!既不能动蜡烛的脑筋,但要保住蜡烛,保住情报,又不得不动蜡烛的脑筋,真是难办啊!

孩子们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了,纷纷都表示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只能选择和敌人同归于尽了,这时候我适时的向大家像说故事一般的讲出杰奎琳是怎么做的,其实文章只是截选了杰奎琳的一部分做法,我认为故事的原文要比文章来的精彩得多,故事写得更加紧张,于是经过我的一番“添油加醋”,孩子们一个个都佩服起杰奎琳,都夸她真是个镇定的小姑娘,都自叹不如,居然在那么紧张的'时刻,最后还不忘和敌人们说“晚安”,真是佩服啊!

文章本来到此已经学完,我又追加了一问:“难道仅仅是小姑娘一人的功劳吗?”这一问引导学生回顾了全文,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全盘思想和合作意识。

我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对于预设,在备课中我是相当细致的,从学生角度出发,设想了许多情境,同时也设计了必要的引学过程。但课堂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上,我总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预设,特别是当学生的理解深度与预设有差距时,往往是“不依不饶,生磨硬套”这其实就不再是真正的“对话”了。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8

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我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资料,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状况。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当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我的生活,将自我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就在我即将收课时,一个“不一样的声音”响起来了:一个孩子举手说:“老师,我觉得德国军官并不完全凶狠,他们当中也有一些人也有善良的一面。

”我的眼睛立即“亮”起来,请他继续解释他的观点。他说:“文中的小女儿杰奎琳要将蜡烛拿上楼时,一个德国军官同意了,因为他想到了自我的女儿,说明他还不是完全的没有人性。”

多么灿烂的思维的火花!多么细心的发现、独特的阅读体会!我内心暗喜,却不急着肯定,顺势将他的观点拿来全班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是的,尽管在战争中,德军是可怕的,而在生活中,他们也是很多孩子的好爸爸啊!学生们必须是联想到自我的生活体验,自我的爸爸了。尽管文中的淡淡一笔,也闪烁着熠熠的人性光彩,而我的学生们也用自我善良的心发现了这一点。

阅读本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用心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此视野观照下,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应以保证阅读实践时光为前提,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原则,以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究、自我评价为实施策略,从而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中,教师就应鼓励学生这种源自内心体验的理解,成为真正的读者。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9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特别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课堂上,我还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通过引读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情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现在回想起来,本节课看似热热闹闹,结构完整。无论从课文理解的方法,文学常识把握来说都是达到目标的。可是,却偏离了一个最基本的方向: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丰富语言积累”。在课堂中,我将更多的时间放置在了理解课文出现的“危机”与“绝妙方法”上了,也注重了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训练。可是却偏偏少了学生对语言感悟、积累的训练。虽然有读人物语言,可是却感觉差强人意,并没有达到感受语言,特别是首次接触的剧本语言的特色。我想是否可以在课前就应该让学生自行读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前提下自己来演一下这段剧本,这样不仅能让他们了解大意,更为课堂上进一步感受剧本语言,积累语言争取时间。这样教学就更完美了。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0

刚刚带着孩子们从卢沟桥的硝烟中走出来,教材编者又让我们走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个战场——法国伯诺德夫人的家里。这里看不到像卢沟桥一样激烈的战火,听不到一声的枪声,却同样是惊心动魄,令人生畏。因为“听取娃声一片”老师上课的需要,这堂课是由她给我们班孩子上的,我只是充当了一名观众。

课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主线,描绘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保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与德军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却又令人窒息的斗争。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

学习第一段时,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去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了解这半截蜡烛并不普通,它藏着绝密情报,意义重大。问题的提出一下子使学生的心弦绷紧了,并开始认真读课文,仔细思考问题。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许多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这是半截巧妙的蜡烛,谁也不会想到伯诺德夫人会把最重要的情报藏在这半截蜡烛中。”也有的说:“这半截蜡烛是关系到情报站,以及伯诺德夫人全家生命安全的半截蜡烛。”看到同学们对这不寻常的半截蜡烛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老师又把教学的视角转到文章的人物上来,并适时提问:“对于誓死保护情报的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孩子们凭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了对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无比敬意。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从这半截蜡烛中品味伯诺德夫人的聪明、机智,领悟这半截蜡烛牵动着情报站的`安危,关系到这一家三口的安危,同时感悟半截蜡烛随时可能引爆的危险,紧紧地绷紧了学生探究的心弦,通过这样的理解,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激动、紧张的氛围中。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深深地被课文的情景所吸引,探究的热情变得非常高涨,和文本对话的兴趣很高,当学生和文中的人物开始产生对话、交流时,学生的感受自然变得敏感而锐利。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1

《半截蜡烛》一文生动的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线索,细腻地刻画了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所以整堂课我设计以学生诵读为主线,以读促讲让学生经过读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挖掘人物的性格。上课伊始,先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在概括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可是由于我对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认识不足,其次由于对略读课课型教学,课堂上少讲、精讲,多注重拓展延伸和写作训练的特点,没有把握好,教学过程中对这节课的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把体会人物特点的朗读过程指导的过于细致,没有抓住杰奎琳这个重点进行朗读指导,所以浪费了好多宝贵的时间,到最终致使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

另外,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处理不到位。如:一个学生在读“伯诺德夫人”时读成了“伯若德夫人”,我只是强调了“若”和“诺”的读音,没有及时的对文中几个难读的外国人名如:“伯诺德夫人”、“杰奎琳”进行正音,所以在之后回答问题过程中一些学生读这些人名时还结结巴巴。

每次反思课堂,我都要为自我对学生的特点、教材把握不到位而愧疚。虽然我也听了高教师、李教师等几位教师的课,课下也抽时间看了教科书、教参等书。可能是我这个人太愚笨了,还是没有学到她们的十分之一。我明白这样下去后果将十分严重,可是我有信心在以后的时间里,抓紧时间学习,虚心求教,认真听课,让自我跟上同事的步伐。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2

今天是实习老师马井建讲的第十二课《半截蜡烛》,这是一篇较短的剧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勾起大家的阅读兴趣。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值得学习的`是,实习老师的内容准备很充分,PPT制作非常有特色,特别是在图文并列的那几张,制作精美,给人以视觉享受。在开头,老师导入剧本的学习,让同学能更为具体的了解剧本这一特殊题材;在讲解文章中,注重重点词的说明;在课程接近尾声时系统回顾课本内容;最大的亮点在于通过文中人物的颁奖词来塑造人物性格,很有新意,根据我的观察,学生们对这一点也很感兴趣。

但是,课程进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在展示二战照片时,我个人觉得画面相当血腥,不应该过于清晰地展示给五年级的学生;第二,课程讲解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不应该让同学们读一遍就可以了,需要给他们一些时间来进行记录;第三,有些内容,如给课文分段并归纳大意时,可以让学生思考或回答,但是实习老师却直接呈现出来,缺少让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最后一点,在课程进行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纪律问题。

本次的课程整体上还是很不错的,需要实习老师更较注重课堂的实际学习效果。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3

上完《半截蜡烛》第二课时,现在再细细的品味,我觉得本堂课最大的成功就是整个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打破以往的教师牵鼻式引领学生探究文本的教学模式。

新课标就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高效课堂的理念就是“以学定教”“先生后师”。主体部分3-7自然段的教学,这是文章的重点段落。我充分放手,以学习单为导向,先让学生自主画一画,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有关句子,了解在这些危机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然后在读一读,读中去想象,读中去品味;最后再写一写,写自己感受最独特的地方;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品读。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围绕一个人物进行深入的讨论,更细致地把握人物的内在精神和品质,最后小组汇报交流。整个过程以一个核心的问题展开交流,教学中我没有任何的引导,重在学生自主的`交流,将自己的理解感受更好的表达出来。可喜的是本班的学生在小组汇报时都非常积极、主动,人物的分析非常的深入,很全面,这是我所料未及的。可见学生自学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学生自主的感悟也是有潜力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充分的给予学生读的时间,自读,汇报读,在读中再加强理解。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落实读,读的方式要多,读的面积要大,读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精髓以及言外之意。”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潜心读书。

不足的地方:

1、有小组汇报时,其他小组还不够积极的进行补充。看来学生还不够自信,对文本的品读还要多元,平时上课要多加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理解与感受,要特别的珍视。

2、课堂上写似乎少了些,更多关注文本的内容,写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所以今后多加强训练。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4

课文《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节课主要通过揣摩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词语和句子,领悟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故事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而且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此,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有两点体会:

一是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为此,教师要认真备好教案,抓好文章切入点,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半截蜡烛》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护半截蜡烛与德军周旋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沉着、勇敢和机智,值得我们去学习。同学们,你觉得谁的功劳最大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刚一提出,一双双手便迫不及待的举了起来。学生们在交流着他们独到的见解,谈着他们对人物的认识,老师适时点拨,学生在这个充满相互信任、畅所欲言、和谐融洽的研讨氛围中,认识了人物,受到了教育,一堂课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是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落实'读',读的方式要多,读的面积要大,读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精髓以及言外之意。”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潜心读书。在教学中,老师还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语言,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把握人物特点,在教学时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心灵对话,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又一次全面认识、了解了人物的特点。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5

《半截蜡烛》这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突然闯入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全文以半支蜡烛的命运为线索,蜡烛的点 燃和熄灭在伯诺德夫人、儿子、女儿三人的借口和手中一次一次发生逆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文中人物心理、行为和语言活动的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为文章注入了活的灵魂。这篇文章值得好好品味的地方很多,教学点也很多,例如:用蜡烛藏情报,这种方法好不好?为什么?环境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和行为对突出人物品质和推进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的表现说明了什么?如果三个人的方法一致结果会怎样?为什么最终杰奎琳的借口可以获得成功?这么多的教学目标要解决,怎样统整在一起呢?

一、辩一辩,了解故事背景。

上课一开始,我就介绍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什么参加传递情报的工作,以及选择用蜡烛藏情报的原因

在初步了解整个故事的大背景之后,请同学们分别站在正反两方面辩论一下,论证这种用蜡烛藏情报的方法好还是不好,原因是什么。学生在辩论过程中通过举例、类比、推理等方式从正反两方面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认为好,因为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有的认为不好,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万一败露,那时鸡飞蛋打,情报毁掉不要紧,连命都斛丢掉,风险太大。在辩论的基础上,老师顺势指出:正因为它有利也有弊,因此这种方法曾经遭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事件。辩论的过程其实就是了解故事发生的小背景的过程,为后面理解课文打下了埋伏。

二、划一划,理解故事情节。

在学生通过辩论明白了整个故事的背景之后,让学生读课文,用找词语,划出表示蜡烛变化的句子,体会当时的紧急。在学生找出相关语句之后,让学生连起来说一说,通过这样的找、划、说,对故事情节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但是仅仅知道故事情节还不够,文中人物的形象还不够明晰,对文中中心的领悟还标交肤浅,这是还需要反复品读句子,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分析掌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品质。

三、议一议,理解人物品质。

在这个部分,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对文中的三个主人公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文中的事例、有关语句加以说明。例如,一个学生说:“我认为杰奎琳很会急中生智,在妈妈和哥哥的方法都失败后,想到了上楼睡觉的招数,因为她是女孩子,所以故意娇声说话,显得自己很胆小,怕黑,以此降低德国军官的戒心,而且提出的'要求合情合理,因此最终获得了成功,保护了情报。”有的说,他们临危不惧,在这种危急关头,每个人都很沉着,没有显现出一丝慌乱的样子,每个人都竭尽全力,想尽一切办法保护情报,妈妈轻轻地吹熄,儿子从容地抱柴,女儿镇定地上楼,在这种时候还能保持镇静,波澜不惊,正是他们最后胜利的关键,假如有一个人失误,后果都不堪设想啊!在议论的

过程中,是学生组织已有材料进行再加工,并且形成自己观点和认识的一个过程,在互相交流之后,对人物品质认识得更加深入和透彻了。

四、读一读,再现故事内容。

朗读是情感的宣泄,也是一种表达方式。本文很多地方写得非常精彩,比如当时紧张气氛,烛焰摇曳,德国军官态度恶劣,计划一次次失败的阴影,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领悟和表达。于是,我通过导语的引导和学生配合着反复读课文中关于人物的语言和行动的语句以及环境描写的部分,让学生感受情况的万分紧急,从而进一步领会整个故事内容和人物品质。

不足之处:

整节课我导得太多,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发挥得不够,其实可以更多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而不是我全盘包办代替。

第四篇:《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的三个情节展开,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紧张气氛也越来越厉害。我觉得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也能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表达情感,欣赏人物的人格魅力。我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一情节教学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指导深入研读课文,了解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对于第二情节启发学生用学习上节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认识;第三情节,我则是在将重点落在杰奎琳的语言上,通过种种朗读,让学生自觉地体会感悟杰奎琳这个女孩的机智勇敢。方法不同,教学手段也不同,从实施整个教学得效果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写作作为这节课的一个训练重点。课文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大家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化险为夷,侥幸躲过一劫。我觉得这应该是这节课的高潮,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练习:“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启发学生想象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分别会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的神态和动作等。合理的想象是训练的重点,语言的表达更是作为训练的要点。因为课堂上的品味与感悟,加上我的点拨与指导的到位,学生的说话训练时高效的。课后再请学生把这一内容续写下来,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学生的写作欲望极其强烈。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2

几十年的教学工作,“常规”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脑子里,已经不太愿意去探索新的路子,固步自封似乎成为资格的一个象征。这显然与教学改革的思路不相符,也意味着我们已经将被时代out了。

一、在常规套路与创新之间游走

经过不断的培训和业务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育应当是最灵活多样的,最没有套路的,也最忌讳套路。以前鉴于学生年龄小,字词的教学任务重,所以,我基本上是按照套路来做的,就是我们常规的做法: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教学方法,即由字词入手,到结构篇章的理解和把握。1500多天的耳濡目染,使得学生们都明白我们的套路了,似乎也有些厌倦了。

二、在教学任务与创新之间徘徊

在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时,我首先想到以课本剧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反复思考后感觉不妥:这篇课文是一个严肃的主题,在没有排练的情景下仓促上场,在教室那种特有的氛围下,如果被学生们演绎成喜剧,岂不是弄扭了

第二个思路是:讲故事的方式行不行显然也是不适宜的。情节相对简单,无法满足一堂课的'容量。

在第二个思路的启发下,决定来个反套路。即由面到线,再到点,即以线为主,顺带解决字词。这样就解决了纯粹讲故事的单调和干瘪。

三、线索的梳理与情感价值观的碰撞

课文的线索是比较好梳理的。如果仅仅用现成的线索挂带必要的字词,看上去像一串串的珠链,也说得过去。可是,这样能给学生带去什么呢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虽有所变化,到底还是一节平淡的课。深度,应当是一个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于是在情感价值观上做文章,设计了三个小亮点:

一是提出四个危急情境,即“A。母亲化解危机,B。危机再一次来临,C。情景更加急迫,D。再次化解危机”来强化课堂氛围。

二是剥离出敌对危急状态下一般人可能面临的三种选择,即“屈服,反抗,周旋”来丰富和拓展课文的容量。同时教育学生:不管我们遭遇什么样的险境,首先要明白自我肩上的职责,在尽可能保全生命的情景下,借助环境,寻找转机,不要做无畏的牺牲。

三是直击人性的弱点,即敌人看到“这位可爱的小姑娘”,激发了对自我女儿的思念和疼爱,人性中最软弱的那一点成为了敌人麻痹大意,他们取得成功的最佳契机。以此来渗透一些人文理念,构建生命化课堂,同时也提升课文的厚重。

四、实际授课与教学设计的差距

经过40分钟的教学实践,还是感觉到不小的差距:

1、创新的课堂实践太少了,仅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适应了这种变化,整堂课学习兴趣都很高,并能进取发表自我的见解,而大多数孩子好像显得更安静了,但我能够感觉到他们也在思考。

2、今日的课堂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应当用教材教,只把教材作为一个媒体或工具,以此为依托,挖掘下去,生发开去;而不是就教材教教材,不愿或不敢越雷池一步。

3、备课时,备学生很重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围绕他们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彻底改变牵着学生走这一现状。仅有学生真正参与了,课堂才是活的课堂,教学才有了灵动的气息。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3

一、针对课文类型,正确选择教法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异常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所以,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研究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

二、针对不定因素,及时调整教法

长久以来,我们在备课时都谨记:在备教材的同时要备学生,即要把学生针对你的教学设计可能会产生哪些反映都充分地研究到。所以许多教师在备课中还会把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都记录在案,以到达在课堂上的万无一失。

殊不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每一个都有着自我独特的思维方式。同一篇文章,同一段文字,甚至同一个词或字,不一样的学生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再怎样研究周到,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并恰到好处地调整好自我的教学。如上例中教师让学生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时,学生不能很好地回应,教师就再次提醒学生看看杰克的表现,体会体会。尽管这样做与备课中设计的有所不一样,也有违教师的教学意图,但仔细想想,这又有何不可呢?我们的教学不都为了能帮忙学生感悟吗?当学生出现一些“短路”现象时,教师就有义务及时地加以纠正。这不是教学“务实”的最好体现吗?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4

《半截蜡烛》这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突然闯入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全文以半支蜡烛的命运为线索,蜡烛的点燃和熄灭在伯诺德夫人、儿子、女儿三人的借口和手中一次一次发生逆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文中人物心理、行为和语言活动的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为文章注入了活的灵魂。

今天上完《半截蜡烛》,我现在再细细的品味,我觉得本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整个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打破以往的教师牵鼻式引领学生探究文本的教学模式。新课标就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高效课堂的理念就是“以学定教”“先生后师”基于这两点。主体部分3—7自然段的教学,这是文章的重点段落。我充分放手,以学习单为导向,先让学生自主画一画,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有关句子,了解在这些危机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然后在读一读,读中去想象,读中去品味;最后再写一写,写自己感受最独特的地方;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品读。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围绕一个人物进行深入的讨论,更细致地把握人物的内在精神和品质,最后小组汇报交流。整个过程以一个核心的问题展开交流,教学中我没有任何的引导,重在学生自主的交流,将自己的理解感受更好的表达出来。可喜的是本班的学生在小组汇报时都非常积极、主动,人物的'分析非常的深入,很全面,这是我所料未及的。可见学生自学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学生自主的感悟也是有潜力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不足的地方:当堂检测没有落实。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5

《半截蜡烛》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文,它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地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而且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此,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有两点体会:

1、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为此,教师要认真备好教案,抓好文章切入点,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半截蜡烛》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护半截蜡烛与德军周旋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沉着、勇敢和机智,值得我们去学习。同学们,你比较欣赏其中的哪位人物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刚一提出,一双双手便迫不及待的举了起来。学生们在交流着他们独到的见解,谈着他们对人物的认识,老师适时点拨,学生在这个充满相互信任、畅所欲言、和谐融洽的研讨氛围中,认识了人物,受到了教育,一堂课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2、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潜心读书。在教学中,老师还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语言,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把握人物特点,在教学时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心灵对话,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又一次全面认识、了解了人物的特点。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6

课文《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节课主要通过揣摩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词语和句子,领悟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故事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而且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此,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有两点体会:

一是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为此,教师要认真备好教案,抓好文章切入点,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半截蜡烛》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护半截蜡烛与德军周旋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沉着、勇敢和机智,值得我们去学习。同学们,你觉得谁的功劳最大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刚一提出,一双双手便迫不及待的举了起来。学生们在交流着他们独到的见解,谈着他们对人物的认识,老师适时点拨,学生在这个充满相互信任、畅所欲言、和谐融洽的研讨氛围中,认识了人物,受到了教育,一堂课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是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落实'读',读的方式要多,读的面积要大,读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精髓以及言外之意。”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潜心读书。在教学中,老师还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语言,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把握人物特点,在教学时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心灵对话,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又一次全面认识、了解了人物的特点。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7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特别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课堂上,我还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通过引读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情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现在回想起来,本节课看似热热闹闹,结构完整。无论从课文理解的方法,文学常识把握来说都是达到目标的。可是,却偏离了一个最基本的方向: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丰富语言积累”。在课堂中,我将更多的时间放置在了理解课文出现的“危机”与“绝妙方法”上了,也注重了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训练。可是却偏偏少了学生对语言感悟、积累的训练。虽然有读人物语言,可是却感觉差强人意,并没有达到感受语言,特别是首次接触的剧本语言的特色。我想是否可以在课前就应该让学生自行读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前提下自己来演一下这段剧本,这样不仅能让他们了解大意,更为课堂上进一步感受剧本语言,积累语言争取时间。这样教学就更完美了。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8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首先我先展示了一些二战的照片,让同学们初步了解战争的残酷。我本以为照片没必要放得过慢,快速浏览就可以啦,可是孩子们明显兴趣很大,对于小学生也许繁琐的文字并不容易唤起他们的记忆和思考,反而是图片更能影响深刻,引起他们的兴趣甚至思索反省。不过,在展示过程中我觉得我也有做得很好的地方,我在展示一些有他们学习过的知识的图片时,通过引发他们对过往知识的回想,进而加深对要学习的知识的理解。

然而,在回答根据课文提出的三个小问题时,我叫的人太少了,后来我反思到不能因为问题简单就只叫一两个人,多交几个人,一方面使学生反复记忆,掌握的更扎实,另一方面是可能会出现更好的答案,丰富老师的知识,在课堂上擦出思维的火花。再接下来是通过分析三位主人公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来研究人物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很好的训练了学生分析人物、理性思辨的能力。随后进行了剧本表演,孩子们很活跃,很积极,兴趣都很高涨,而我在每一组完成后,都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回答的都格外的积极、全面,思路也很开阔。这让我更加感受到,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课堂是多么至关重要。

此外,我还带领学生初步了解了剧本这一文体,让同学们自己找找看剧本与记叙文的`不同,剧本有哪些特点。但是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丰富语言积累”。在课堂中,我将更多的时间放置在了理解课文出现的“危机”与“绝妙方法”上了,也注重了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训练。可是却偏偏少了学生对语言感悟、积累的训练。虽然有学习剧本格式,读人物语言,可是却感觉差那么一点,并没有达到感受语言,特别是首次接触的剧本语言的特色。这让我反思到,应该深入了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中有很多隐含的,需要慢慢给学生渗入的知识、能力,我们不能着眼于眼前的、短期的知识、任务,应把眼光放远,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思维成长、艺术素养、审美能力上多考虑。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9

这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突然闯入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

全文以半支蜡烛的命运为线索,蜡烛的点燃和熄灭在伯诺德夫人、儿子、女儿三人的借口和手中一次一次发生逆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文中人物心理、行为和语言活动的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为文章注入了活的灵魂。

这篇文章值得好好品味的地方很多,教学点也很多,例如:用蜡烛藏情报,这种方法好不好?为什么?环境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和行为对突出人物品质和推进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的表现说明了什么?如果三个人的方法一致结果会怎样?为什么最终杰奎琳的借口可以获得成功?这么多的教学目标要解决,怎样统整在一起呢?

一、辩一辩,了解故事背景。

上课一开始,我就介绍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什么参加传递情报的工作,以及选择用蜡烛藏情报的原因。在初步了解整个故事的大背景之后,请同学们分别站在正反两方面辩论一下,论证这种用蜡烛藏情报的方法好还是不好,原因是什么。学生在辩论过程中通过举例、类比、推理等方式从正反两方面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认为好,因为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有的认为不好,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万一败露,那时鸡飞蛋打,情报毁掉不要紧,连命都斛丢掉,风险太大。在辩论的基础上,老师顺势指出:正因为它有利也有弊,因此这种方法曾经遭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事件。辩论的过程其实就是了解故事发生的小背景的过程,为后面理解课文打下了埋伏。

二、划一划,理解故事情节。

在学生通过辩论明白了整个故事的背景之后,让学生读课文,用找词语,划出表示蜡烛变化的.句子,体会当时的紧急。在学生找出相关语句之后,让学生连起来说一说,通过这样的找、划、说,对故事情节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但是仅仅知道故事情节还不够,文中人物的形象还不够明晰,对文章中心的领悟还比较肤浅,这还需要反复品读句子,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分析掌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品质。

三、议一议,理解人物品质。

在这个部分,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对文中的三个主人公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文中的事例、有关语句加以说明。例如,一个学生说:“我认为杰奎琳很会急中生智,在妈妈和哥哥的方法都失败后,想到了上楼睡觉的招数,因为她是女孩子,所以故意娇声说话,显得自己很胆小,怕黑,以此降低德国军官的戒心,而且提出的要求合情合理,因此最终获得了成功,保护了情报。”有的说,他们临危不惧,在这种危急关头,每个人都很沉着,没有显现出一丝慌乱的样子,每个人都竭尽全力,想尽一切办法保护情报,妈妈轻轻地吹熄,儿子从容地抱柴,女儿镇定地上楼,在这种时候还能保持镇静,波澜不惊,正是他们最后胜利的关键,假如有一个人失误,后果都不堪设想啊!在议论的过程中,是学生组织已有材料进行再加工,并且形成自己观点和认识的一个过程,在互相交流之后,对人物品质认识得更加深入和透彻了。

四、读一读,再现故事内容。

朗读是情感的宣泄,也是一种表达方式。本文很多地方写得非常精彩,比如当时紧张气氛,烛焰摇曳,德国军官态度恶劣,计划一次次失败的阴影,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领悟和表达。于是,我通过导

语的引导和学生配合着反复读课文中关于人物的语言和行动的语句以及环境描写的部分,让学生感受情况的万分紧急,从而进一步领会整个故事内容和人物品质。

不足之处:整节课我导得太多,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发挥得不够,其实可以更多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而不是我全盘包办代替。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0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主人决定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我这样设计《半截蜡烛》的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以演促读

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为了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语言。好的导入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为授课的成功奠下良好的基础。新课伊始,我这样导入:“同学们,电视剧《小兵张嘎》看过吗?里面的嘎子、乐乐、胖墩儿、刘英可谓机智勇敢,你们一定很喜欢吧,想像他们一样演电视剧吗?”我的语调是饱含激情的,我的语言是极有激趣性的,学生们一听说演电视剧,个个跃跃欲试。然后我煞有介事的说:“机会来了,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很好的剧本——《半截蜡烛》。”顺利地切入正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播放一段二战背景及藏有秘密的半截蜡烛由“点燃——吹熄——又点燃——端上楼熄灭”的录像,学生听着紧张的音乐节奏,看着蜡烛的变化,个个神情变得严肃,表情变得凝重。这时我让他们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学生有的说:“半截蜡烛最后熄灭了吗?”“是谁端走了蜡烛?”“剧本里有几个角色?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期待,就像平静的湖面丢下了小石子荡起了涟漪,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不再处于被动状态,也能顺利有效地参与后面的学习。我用“研读剧本、练习台词是演员的必修课”来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剧本。后面我设计“研读剧本”“练习台词”及“课后排练课本剧”始终以学生的兴趣为抓手,以演促学。

二、精设提问,自主探究

在学生初读剧情的基础上,我精设了一个提问:“伯诺德夫人、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保护秘密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故事一波三折,假如让你来演,你最想演谁?你准备怎样演?”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学习任务读书,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更主动地去研读剧本,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三、依托文本,重视个性化阅读

学生选择自己最想演的角色后,依托文本,自主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体会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精神品质,我先让学生回顾以前学习一般写人记事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醒学生在自主研读时可抓住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文字,然后在文本中找到自己最想演这个角色的理由,运用“读——议——体验读”的程序进行剧本重点部分的.教学。结合在同级不同班教学本课的经历,我发现这一环节的设计,确实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个性化阅读得以体现。在学生交流汇报伯诺德夫人这一部分时,有学生说“我从‘要’、‘得’、‘得’几个字看得出这个秘密很重要,教育孩子们必须守住秘密,说明她很爱国。”有学生说:“我从‘为了有一天能把德国佬赶出去’的‘赶’字觉得伯诺德夫人对德国佬很仇恨!”一个“赶”字正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国军官周旋的目的。因此我相机介绍二战期间德国佬的恶劣行径,使学生对文章理解更深入,体验更深刻。在学习杰奎琳这一部分时,有学生说:“我从‘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和‘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想到,她打个懒懒的哈欠是要说明她确实很困,我自己想睡觉时就是‘懒懒的’,动作也很慢,所以从‘懒懒’和‘慢慢’可以看出杰奎琳很机智。”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投入剧本的研读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四、多种形式朗读,感悟形象。

在研读了剧本后,又特设一个“练习台词”的环节,意在使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人物形象,升华人物精神。让学生自己选择朗读方式,可选择自己最欣赏的语言读,可小组分角色读,可创意表演读,可小组评议读,最后在学生充分读书后指名分角色朗读全文,展示朗读效果,回归整体。

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做到了“以学生为主”,学生思维活跃,发言踊跃,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种平等交流的伙伴关系;依托文本,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朗读,以读代讲;开展了“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效果较好。但在执教中,也受一些问题的困扰,比如在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到底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怎样做到更有序有效?……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多探究,以期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1

今天是实习老师马井建讲的第十二课《半截蜡烛》,这是一篇较短的剧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勾起大家的阅读兴趣。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值得学习的是,实习老师的内容准备很充分,PPT制作非常有特色,特别是在图文并列的那几张,制作精美,给人以视觉享受。在开头,老师导入剧本的学习,让同学能更为具体的了解剧本这一特殊题材;在讲解文章中,注重重点词的说明;在课程接近尾声时系统回顾课本内容;最大的亮点在于通过文中人物的颁奖词来塑造人物性格,很有新意,根据我的观察,学生们对这一点也很感兴趣。

但是,课程进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在展示二战照片时,我个人觉得画面相当血腥,不应该过于清晰地展示给五年级的学生;第二,课程讲解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不应该让同学们读一遍就可以了,需要给他们一些时间来进行记录;第三,有些内容,如给课文分段并归纳大意时,可以让学生思考或回答,但是实习老师却直接呈现出来,缺少让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最后一点,在课程进行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纪律问题。

本次的课程整体上还是很不错的,需要实习老师更较注重课堂的实际学习效果。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2

《半截蜡烛》这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突然闯入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全文以半支蜡烛的命运为线索,蜡烛的点燃和熄灭在伯诺德夫人、儿子、女儿三人的借口和手中一次一次发生逆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文中人物心理、行为和语言活动的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为文章注入了活的灵魂。

这篇文章值得好好品味的地方很多,教学点也很多,例如: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为什么要保护这半截蜡烛?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为什么把装有绝密情报的蜡烛放在显眼的桌子上?这半截蜡烛仅仅是装着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吗?透过这半截蜡烛你还看到了什么?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的动作、神态、语言,尤其是紧张的心理活动,体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战斗”中,他们面对敌人时所体现出来的可贵精神品格,非常适合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细读品悟,同时以此为基础,激情朗读,以读促悟,进一步加深人物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一、资料引入,巧妙铺垫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学生知之甚少,于是课前我便布置学生进行了一些搜集,课上和学生一起进行了简单回顾,并让学生说说由战争想到的词语,让学生在心中大致有了这样的一些认识:战争是残酷的,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巨大灾难,是爱好和平的人们所痛恨和厌恶的,以此引发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引向以思维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下文的学习做一个有效的铺垫。

二、细读品悟,以读促悟

在引导学生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敌人周旋时的“从容镇定、机智勇敢”这一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心里、语言、行为、神态的揣摩和品读去体会人物品质的。让学生抓住细节,字斟句酌进行阅读品悟,再通过个性朗读进一步加以体会,学生深深走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人物的精神品格。

不足之处:

1、整节课我导得过多,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发挥得不够。

2、课堂前松后紧,人物评价这一环节匆匆而过。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3

课堂上,我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通过引读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情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现在回想起来,本节课看似热热闹闹,结构完整。无论从课文理解的方法,文学常识把握来说都是达到目标的。可是,却偏离了一个最基本的方向: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丰富语言积累”。在课堂中,我将更多的时间放置在了理解课文出现的“危机”与“绝妙方法”上了,也注重了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训练。可是却偏偏少了学生对语言感悟、积累的训练。虽然有读人物语言,可是却感觉差强人意,并没有达到感受语言,特别是首次接触的剧本语言的特色。我想是否可以在课前就应该让学生自行读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前提下自己来演一下这段剧本,这样不仅能让他们了解大意,更为课堂上进一步感受剧本语言,积累语言争取时间。这样教学就更完美了。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4

本篇课文是反映第二次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战的事。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我都是紧紧抓住描写母子三人动作、神情、语言、心理的文字,让学生去品读,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同时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下面就两处感受深的地方谈谈我的想法。

一、重视个性化理解

阅读本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学习伯诺德夫人与敌人巧妙周旋这个环节是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这句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让学生自己考虑应该强调什么字眼,并说说原因。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有的学生说:“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有的学生说:“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是有礼貌的样子。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有的学生说:“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不引起德军的怀疑,保住那半截蜡烛。”有的学生说:“都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的。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按照自己的处理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

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文本、教师、学生相互对话中,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感。这样处理,学生真正体会到人物的心情变化和人物的个性特征。

二、依托文本,注重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如教学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读者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侥幸躲过一劫。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如释重负,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说话练习,并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当时的场合并进行合理的想象。因为有了前面环节的细细品味和我的及时提示,学生说得不错。课后再请学生写下来,这样一个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和培养孩子想象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

回顾这节课,能有这样的效果,得力于课前我用了半天时间,反复吃透教材,看大纲,在设计问题时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让他们充分讨论,论演结合,使他们心灵的火光,充分得以碰撞,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5

《半截蜡烛》是反映二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女为保住藏在半截蜡烛中的情报与德国军官巧妙周旋的故事。目标是通过朗读课文,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在教学时我变教学生读书为引学生自己读书。

在第一天就布置学生自读课文,交代第二天各组要上台表演半截蜡烛的故事,看哪一组表演好,哪一组就全部奖一朵大红花。这一来,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讨论角色,要与他组同学一较高下。

然后我让大家比较谁的方法更巧妙,你有没有比她们更巧妙的方法?大家踊跃发言,互动中弄清了:本来伯诺德夫人的方法最好,可因为天太黑,多一盏灯总比少一盏好,所以没成功。杰克的方法也不错,可是端走蜡烛明显得变暗了,所以还是没成功。杰奎琳成功的理由是少校家里也有一个同年纪的小女孩,喜欢小孩人同此心,所以成功。并不是她的方法更好。而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巧妙,那就更热闹了。有的'说,天冷没事干,不如玩游戏,吹灭蜡烛捉迷藏;有的说,小杰克去抱柴火时,故意点燃一些柴火,假装说失火了,把德国人引走;还有的说,假装为德军官取乐,用变魔术来换掉蜡烛;甚至有的同学还想出带德军去看电视引开德军。但马上就有同学反对说:“没有电,哪来电视?”“如果有电,还用点蜡烛?”可见同学们已懂得设身处地,投入当时的环境了。

最后我在教学上都是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上读过够。让他们在读中悟出道理。

第五篇:《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

课文《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通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再通过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在深入学习了活动单导学案后,我为学生设计这样的活动方案:

活动一:读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读准新词并思考: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

活动二:讨论,品味妙言

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你又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用“———”在文中画出来,在小组内读一读谈谈感受。

活动三:表演,实践演练

分角色表演剧本,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剧本的特点,也可以锻炼表演能力。但在有些环节上,设计还可以更优化。如情境的渲染还不够到位。在以小组为单位上台表演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能脱离书,所以制约了学生表演的发挥。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2

课文《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节课主要通过揣摩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词语和句子,领悟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故事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而且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此,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有两点体会:

一是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为此,教师要认真备好教案,抓好文章切入点,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半截蜡烛》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护半截蜡烛与德军周旋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沉着、勇敢和机智,值得我们去学习。同学们,你觉得谁的功劳最大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刚一提出,一双双手便迫不及待的举了起来。学生们在交流着他们独到的见解,谈着他们对人物的认识,老师适时点拨,学生在这个充满相互信任、畅所欲言、和谐融洽的研讨氛围中,认识了人物,受到了教育,一堂课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是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落实'读',读的方式要多,读的面积要大,读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精髓以及言外之意。”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潜心读书。在教学中,老师还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语言,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把握人物特点,在教学时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心灵对话,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又一次全面认识、了解了人物的特点。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3

今天是实习老师马井建讲的第十二课《半截蜡烛》,这是一篇较短的剧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勾起大家的阅读兴趣。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值得学习的是,实习老师的内容准备很充分,PPT制作非常有特色,特别是在图文并列的那几张,制作精美,给人以视觉享受。在开头,老师导入剧本的学习,让同学能更为具体的了解剧本这一特殊题材;在讲解文章中,注重重点词的说明;在课程接近尾声时系统回顾课本内容;最大的亮点在于通过文中人物的颁奖词来塑造人物性格,很有新意,根据我的观察,学生们对这一点也很感兴趣。

但是,课程进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在展示二战照片时,我个人觉得画面相当血腥,不应该过于清晰地展示给五年级的学生;第二,课程讲解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不应该让同学们读一遍就可以了,需要给他们一些时间来进行记录;第三,有些内容,如给课文分段并归纳大意时,可以让学生思考或回答,但是实习老师却直接呈现出来,缺少让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最后一点,在课程进行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纪律问题。

本次的课程整体上还是很不错的,需要实习老师更较注重课堂的实际学习效果。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4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地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并且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到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此,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经过这样的教学,我有两点体会:一是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为此,教师要认真备好教案,抓好文章切入点,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仅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半截蜡烛》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护半截蜡烛与德军周旋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沉着、勇敢和机智,值得我们去学习。同学们,你比较欣赏其中的哪位人物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刚一提出,一双双手便迫不及待的举了起来。学生们在交流着他们独到的见解,谈着他们对人物的认识,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在这个充满相互信任、畅所欲言、和谐融洽的研讨氛围中,认识了人物,受到了教育,一堂课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是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当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潜心读书。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当采取不一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语言,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把握人物特点,在教学时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仅有杰奎琳成功了呢?”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心灵对话,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又一次全面认识、了解了人物的特点。

三是拓展延伸,让学生本事提升。我让学生续写课文:她们的计划都失败了,钢管漏了出来,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学生兴趣浓厚的编了好多个故事续集,真的很棒!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5

《半截蜡烛》这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突然闯入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全文以半支蜡烛的命运为线索,蜡烛的点燃和熄灭在伯诺德夫人、儿子、女儿三人的借口和手中一次一次发生逆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文中人物心理、行为和语言活动的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为文章注入了活的灵魂。

这篇文章值得好好品味的地方很多,教学点也很多,例如: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为什么要保护这半截蜡烛?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为什么把装有绝密情报的蜡烛放在显眼的桌子上?这半截蜡烛仅仅是装着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吗?透过这半截蜡烛你还看到了什么?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的动作、神态、语言,尤其是紧张的心理活动,体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战斗”中,他们面对敌人时所体现出来的可贵精神品格,非常适合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细读品悟,同时以此为基础,激情朗读,以读促悟,进一步加深人物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一、资料引入,巧妙铺垫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学生知之甚少,于是课前我便布置学生进行了一些搜集,课上和学生一起进行了简单回顾,并让学生说说由战争想到的词语,让学生在心中大致有了这样的一些认识:战争是残酷的,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巨大灾难,是爱好和平的人们所痛恨和厌恶的,以此引发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引向以思维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下文的学习做一个有效的铺垫。

二、细读品悟,以读促悟

在引导学生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敌人周旋时的“从容镇定、机智勇敢”这一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心里、语言、行为、神态的揣摩和品读去体会人物品质的。让学生抓住细节,字斟句酌进行阅读品悟,再通过个性朗读进一步加以体会,学生深深走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人物的精神品格。

不足之处:

1、整节课我导得过多,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发挥得不够。

2、课堂前松后紧,人物评价这一环节匆匆而过。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一、感悟全文:

1、读课题:《半截蜡烛》。预习了课文,知道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人沉着地和德国军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保护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

2、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交流中:

(1)教师相机板书:一吹二端、外静内急

(2)“外静内急”

“外静内急”,这不仅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人跟三个德国军官的斗争方式,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整个法国人民的一种特有的斗争方式。

“外静内急”,着急什么?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导:“秘密就会暴露”,这是一份绝密的情报,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法国的战局;“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这是一个情报的中转站,一旦破坏,来送情报的、来取情报的,会牺牲多少法国人啊!要知道,德国鬼子比当年的日本鬼子还要凶残百倍,他们杀人如麻。总之“万一”之下,后果不堪设想。同学们,情况——万分危急。]

3、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

交流中:

1、你最佩服谁?还有哪些同学佩服(伯诺德夫人、杰奎琳、杰克)?你们觉得这家人怎么样?

2、板书: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

3、师要追问、生疑。引导孩子再读。

4、小结:听了同学讲的,老师也想讲一讲我的想法,伯诺德夫人一家人那种爱国的精神,那种在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镇静确实令人敬佩,同学都讲得十分精彩。不过徐老师想提醒大家一句,伯诺德夫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是她,第一个意识到蜡烛燃烧后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是她,在两个孩子吓得脸色苍白的情况下能急中生智,想出了换灯“吹”蜡烛的办法;也正是她,稳定了两个孩子的情绪,使杰克和杰奎琳能在要紧关头想出两个“端”的办法。

二、续编故事:

1、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2、出现两一种情况,被中尉发现;没有。辩论。

3、如果被发现会出现什么情景?如果没有被发现又会出现什么情景?

4、交流、补充、点拨。

5、总结: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天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最终将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三、作业:

1、将续编的故事写下来。

2、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比一比谁问的问题最有价值。

附:

1、介绍二次大战:

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全球60%的国家参战)、伤亡最重(5000万死亡)、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2、介绍《马赛曲》

“前进,前进,祖国的儿郎,那光荣的时刻已来临。专制暴政在压迫着我们,我们祖国鲜血遍地,你可知道那凶狠的敌兵到处在残杀人民!他们从你的怀抱里杀死你的妻子和儿女。公民们,武装起来!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

《半截蜡烛》教后反思

丹阳市实验小学

徐留军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握母语教育的核心目标(培育孩子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唤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这两点的强烈关注和准确把握。因此不管东南西北风,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两点不放松。

一、深入解读:凭借文本,悟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因为是语文,因为是母语,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像《半截蜡烛》,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

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教师就应该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只是想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教师引导孩子关注“外紧内急”,旨在为孩子个性化体验人物渲染万分危急的斗争背景。基于此,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当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二、读写结合:依托文本,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语文,语文,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其实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当然从孩子的写作中教师也能发现其对文本理解的程度,指导今后的课程教学。本堂课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引导孩子以本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遗憾的是,时间的分配上还是显得仓促。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7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第12课《半截蜡烛》,是一篇课本剧,课文讲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伯诺德夫人一家与敌人斗智,巧妙地保住了藏在半截蜡烛里的秘密的故事。记得那时正是毕业班复习迎考的学习阶段,为了让同学们在紧张的复习阶段中得到适当的调节,我把自选课文《半截蜡烛》的学习穿插在期末复习中进行。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分主角朗读课文和分主角扮演剧中人物、分组进行课本剧表演竞赛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学生走进文本,在生动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引导学生把自我对课本剧的感悟品味,经过自我的朗读和主角扮演充分表现出来,让文本在愉悦的实践活动中悄无声息地进入学生的心里,努力创设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交互情景。

当听到教师宣布要进行课本剧表演比赛时,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争着要上台扮演剧中的主角。为了满足大家的表演欲望,我让同学们自选主角、自由组合,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排练。然后推选出两组同学参加课本剧表演比赛,教师和全体同学既当观众又当评委,表演出色的个人将获得“最佳表演奖”和“最有创意奖”,优胜的小组全体成员将成为本班的“今日之星”。

比赛开始前,两组的同学抓紧时间认真讨论、练习,研究如何扮演才能拥有剧本当时场景的效果,才能吸引“观众”、让“观众”高兴,并得到他们的赞许。在课本剧表演比赛的过程中,台下的“观众”全神贯注地观看,台上的每一位小演员都不甘示弱,他们各自发挥个人的智慧,认真投入于所扮演的主角之中。生动趣味的表演赢得了同学们阵阵的笑声,即使是一些的小小出错也让同学们乐得前俯后仰。尤其是第二组的小演员,事前准备充分,道具齐全。

他们从家里带来了半截蜡烛和蜡烛台,把教室的讲台当饭桌,按照课本剧的编排像一家人似的围坐在饭桌旁交谈。表演中配合自然、表情丰富、动作生动趣味。剧中德国军官可恶的面孔,哥哥杰克得意的样貌,妹妹杰奎琳天真的语气、可爱的笑脸,伯诺德夫人与兄妹俩交谈时的亲切、慈祥以及在德国军官面前镇静的神情,都模仿得挺象样,把自我的表演“天分”发挥得淋漓尽致,获得了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

台上的表演生动趣味,台下的观众兴趣高涨。宣布比赛结果后,课本剧表演在同学们的雀跃声中结束了。下课了,同学们仍陶醉在刚才的表演情境中。

从《半截蜡烛》这个课例中,我得到了以下体会:

一、创设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取探索,与文本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语文教师在新课程实验中应当确立的新理念,也是语文教学的至高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进取性、主动性、创造性,能促使学生产生进取探索、主动走进文本的创造性学习动机。

在愉悦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和情感交流,与文本产生共鸣,把自我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经过分主角朗读与课本剧表演充分表现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本事,同时也让学生享受了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了成功的喜悦。

由此,我对情境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的主体发展。

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诱发兴趣、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书本、课堂、讲台真正还给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满足学生表达的欲望,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当“导演”、当“演员”。经过“我编我演”,再现课本里、生活中的情境,以各种形象生动的表演──朗诵、小品、课本剧、演讲、复述故事……表达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化认识。

在学生表演、表述时,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帮忙学生恰当运用语言,使语言更加规范、更加精炼。学生经过不断的语言实践,逐步内化语言、积累语言、丰富语言,进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更好地与文本对话。

在《半截蜡烛》课本剧表演比赛中,两组的演员都尽情发挥,生动趣味的表演,紧紧地吸引着台下的观众,小演员的精彩表演,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班内产生了良好的反应,给毕业在即的同学们留下了完美而难忘的回忆。

实践证明,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仅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锻炼了学生理解课文、朗读、表演的本事,同时能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我的智慧与才华,创造生命的精彩,品尝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兴趣。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8

课文《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节课主要通过揣摩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词语和句子,领悟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一、扶放结合,自主学习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重点研读在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是如何和德军进行周旋的,让学生学会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内心,进而让学生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杰克与杰奎琳是如何和德军进行周旋的。

二、以读促悟,以悟导读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采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在教学中反复出现,引导学生想象杰克和杰奎琳在与德军周旋时内心在想些什么,体会人物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感悟课文文字中蕴涵的丰富的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营造出一种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为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安危而担心,感受危机的一波三折,领略伯诺德夫人一家在面对危机时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9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主人决定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我这样设计《半截蜡烛》的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以演促读

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为了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语言。好的导入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为授课的成功奠下良好的基础。新课伊始,我这样导入:“同学们,电视剧《小兵张嘎》看过吗?里面的嘎子、乐乐、胖墩儿、刘英可谓机智勇敢,你们一定很喜欢吧,想像他们一样演电视剧吗?”我的语调是饱含激情的,我的语言是极有激趣性的,学生们一听说演电视剧,个个跃跃欲试。然后我煞有介事的说:“机会来了,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很好的剧本——《半截蜡烛》。”顺利地切入正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播放一段二战背景及藏有秘密的半截蜡烛由“点燃——吹熄——又点燃——端上楼熄灭”的录像,学生听着紧张的音乐节奏,看着蜡烛的变化,个个神情变得严肃,表情变得凝重。这时我让他们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学生有的说:“半截蜡烛最后熄灭了吗?”“是谁端走了蜡烛?”“剧本里有几个角色?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期待,就像平静的湖面丢下了小石子荡起了涟漪,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不再处于被动状态,也能顺利有效地参与后面的学习。我用“研读剧本、练习台词是演员的必修课”来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剧本。后面我设计“研读剧本”“练习台词”及“课后排练课本剧”始终以学生的兴趣为抓手,以演促学。

二、精设提问,自主探究

在学生初读剧情的基础上,我精设了一个提问:“伯诺德夫人、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保护秘密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故事一波三折,假如让你来演,你最想演谁?你准备怎样演?”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学习任务读书,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更主动地去研读剧本,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三、依托文本,重视个性化阅读

学生选择自己最想演的角色后,依托文本,自主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体会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精神品质,我先让学生回顾以前学习一般写人记事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醒学生在自主研读时可抓住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文字,然后在文本中找到自己最想演这个角色的理由,运用“读——议——体验读”的程序进行剧本重点部分的教学。结合在同级不同班教学本课的经历,我发现这一环节的设计,确实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个性化阅读得以体现。在学生交流汇报伯诺德夫人这一部分时,有学生说“我从‘要’、‘得’、‘得’几个字看得出这个秘密很重要,教育孩子们必须守住秘密,说明她很爱国。”有学生说:“我从‘为了有一天能把德国佬赶出去’的‘赶’字觉得伯诺德夫人对德国佬很仇恨!”一个“赶”字正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国军官周旋的目的。因此我相机介绍二战期间德国佬的恶劣行径,使学生对文章理解更深入,体验更深刻。在学习杰奎琳这一部分时,有学生说:“我从‘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和‘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想到,她打个懒懒的哈欠是要说明她确实很困,我自己想睡觉时就是‘懒懒的’,动作也很慢,所以从‘懒懒’和‘慢慢’可以看出杰奎琳很机智。”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投入剧本的研读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四、多种形式朗读,感悟形象。

在研读了剧本后,又特设一个“练习台词”的环节,意在使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人物形象,升华人物精神。让学生自己选择朗读方式,可选择自己最欣赏的语言读,可小组分角色读,可创意表演读,可小组评议读,最后在学生充分读书后指名分角色朗读全文,展示朗读效果,回归整体。

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做到了“以学生为主”,学生思维活跃,发言踊跃,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种平等交流的伙伴关系;依托文本,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朗读,以读代讲;开展了“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效果较好。但在执教中,也受一些问题的困扰,比如在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到底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怎样做到更有序有效?……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多探究,以期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0

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我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资料,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状况。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当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我的生活,将自我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就在我即将收课时,一个“不一样的声音”响起来了:一个孩子举手说:“老师,我觉得德国军官并不完全凶狠,他们当中也有一些人也有善良的一面。

”我的眼睛立即“亮”起来,请他继续解释他的观点。他说:“文中的小女儿杰奎琳要将蜡烛拿上楼时,一个德国军官同意了,因为他想到了自我的女儿,说明他还不是完全的没有人性。”

多么灿烂的思维的火花!多么细心的发现、独特的阅读体会!我内心暗喜,却不急着肯定,顺势将他的观点拿来全班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是的,尽管在战争中,德军是可怕的,而在生活中,他们也是很多孩子的好爸爸啊!学生们必须是联想到自我的生活体验,自我的爸爸了。尽管文中的淡淡一笔,也闪烁着熠熠的人性光彩,而我的学生们也用自我善良的心发现了这一点。

阅读本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用心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此视野观照下,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应以保证阅读实践时光为前提,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原则,以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究、自我评价为实施策略,从而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中,教师就应鼓励学生这种源自内心体验的理解,成为真正的读者。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1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是反映第二次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战的事。

一、抓住重点,感悟人物品质。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描述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并抓住描述母子三人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活动的文字,让学生去品读,体会到他们的镇定、机智、爱国,同时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在进行这一教学环节时,课件辅助呈现,先由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然后经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再经过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经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机智与爱国,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二、依托文本,注重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要让写放进来,不必须当堂写,能够课内说,课外写。可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如教学课文的最终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终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读者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最终落了地,可谓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侥幸躲过一劫。

那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望着这盏在最终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境怎样学生回答如释重负,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说话练习,并提醒学生必须要注意当时的场合并进行合理的想象。

因为有了前面环节的细细品味和我的及时提示,学生说得不错。课后再请学生写下来,这样一个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本事和培养孩子想象本事,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2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仔细解读文本时我备课之前已定要做的,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的三个情节展开,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紧张气氛也越来越厉害。我觉得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应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通过朗读,既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也能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表达情感,欣赏人物的人格魅力。

但在教学设计时,如果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学生学得会十分枯燥。“由扶到放”指导思想浮现在我脑海中,于是备课时,我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一情节教学采用“以述促读” 的方式,指导深入研读课文,了解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对于第二情节启发学生用学习上节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认识;第三情节,我则是在将重点落在杰奎琳的语言上,通过种种朗读,让学生自觉地体会感悟杰奎琳这个女孩的机智勇敢。方法不同,教学手段也不同,从实施整个教学得效果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整堂课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精神也随之流露出来。我特别关注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那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依据文本,加强指导也作为这节课的一个训练重点。课文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大家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化险为夷,侥幸躲过一劫。我觉得这应该是这节课的高潮,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练习:“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启发学生想象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分别会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的神态和动作等。合理的想象是训练的重点,语言的表达更是作为训练的要点。因为课堂上的品味与感悟,加上我的点拨与指导的到位,学生的说话训练时高效的。课后再请学生把这一内容续写下来,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学生的写作欲望极其强烈。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3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我认为学生读过几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能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我基于这样的起点,我这样来实施课堂教学:

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了解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他们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个性得到了张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指导伯诺德夫人说的话:“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时,引导学生应如何读,重读哪个字,只要言之有理,都正确。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应鼓励学生这种源自内心体验的理解,成为真正的读者。

《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我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她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以“点燃──吹熄──重新点燃──熄灭”一条线精心预设,品读全文。

我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1、虽然课堂中也创设了许多情景,但自己有牢牢地把学生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忽略了课堂是一个生成的过程。课堂上,总是“情不自禁”地引导学生陷进自己的预设中。特别是当学生的理解深度与预设有差距时,往往是“不依不饶,生磨硬套”这其实就不再是真正的“对话”了。

2、课堂上的时间把握不准,容量过大,所以,省去了一些环节,显得课堂不太完整。

3、在课文的分析上,挖掘得不够深,导语的设计也过于简单,没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认真思考教学过程的设计,我认为在上到德国军官从杰克的手中夺过蜡烛那一段的时候,应让孩子自己思考,如果这时候你也在场,你觉得那时的形势是怎样的?你会怎么做?

这个时侯孩子们肯定会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如果母子三人中再有人动这个蜡烛的脑筋,那么德国军官必将怀疑到这只蜡烛是不是有鬼,这时的形势真是非常危急!既不能动蜡烛的脑筋,但要保住蜡烛,保住情报,又不得不动蜡烛的脑筋,真是难办啊!

在他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后,这时候教师再适时的向大家像说故事一般的讲出杰奎琳是怎么做的,其实文章只是截选了杰奎琳的一部分做法,我认为故事的原文要比文章来的精彩得多,故事写得更加紧张,相信经过我的一番“添油加醋”,孩子们一个个都会佩服起杰奎琳来,都夸她真是个镇定的小姑娘,都自叹不如,居然在那么紧张的时刻,最后还不忘和敌人们说“晚安”,真是佩服啊!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用更多的时间学习一些新理念,并将它运用到自己的课堂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4

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

剧本大家都听过,但是却不是很理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体裁。在介绍剧本的时候我引入现在的演员是怎样通过银幕给观众呈现的逼真的生活状态。剧本就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基础,然后通过旁白,语言,舞台效果等等来充分展现人物特点与剧情发展。同学们的理解力很强,都能很好的掌握。

在本文中主要涉及两个重要的剧幕。第一个剧幕讲的是伯诺德夫人和孩子们一起藏蜡烛和表决心:为了保护这个秘密而不惜一切代价。包括自己的生命。初步了解杰奎琳和杰克,以及妈妈的的性格特点。同时体会旁白在剧本中的作用。同学们进行了表演,在表演中,同学们基本能够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但是可能在选择演员角色的时候,现场氛围有点太热情,导致一开始的时候,好几个同学没有进入角色,没有把当时严肃的感觉演出来。所以在第二次表演的时候,我着重强调了一下,在第二次的表演中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第二个剧幕中,也是本课中最重要的角色表演,这是一场真正的斗智斗勇,一次次的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和德军展开的内急外稳的的战斗。面对一次次的失败,他们表现出了机智勇敢,最可爱的杰奎琳,利用自己的聪明可爱,博得少校的喜爱,并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一家人的生命,也保护住了情报的完整。

好的表演永远是基于对剧本的透彻把握上了,为了能把剧本演好,同时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一开始我就把课时安排告知,同学们喜爱表演,所以为了能够表演,他们也在课堂上做了一些努力。所以在第二课的时候,很多人踊跃举手进行参演。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并不是所有的同学们都进行了表演,觉得这是挺失败的地方,不过总体而言,每一组上台表演的同学都有进步。基本上能在上一组的不足中得到弥补。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5

《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我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她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以“点燃──吹熄──重新点燃──熄灭”一条线精心预设,品读全文。

课文需要调动情绪,需要孩子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才能体会到文章背后的人物性格。

在教学《半截蜡烛》中,当我上到德国军*从杰克的手中夺过蜡烛那一段的时候,我让孩子自己思考,如果这时候你也在场,你觉得那时的形势是怎样的?你会怎么做?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真是一个棘手的形势!如果母子三人中再有人动这个蜡烛的脑筋,那么德国军*必将怀疑到这只蜡烛是不是有鬼,这时的形势真是非常危急!既不能动蜡烛的脑筋,但要保住蜡烛,保住情报,又不得不动蜡烛的脑筋,真是难办啊!

孩子们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了,纷纷都表示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只能选择和敌人同归于尽了,这时候我适时的向大家像说故事一般的讲出杰奎琳是怎么做的,其实文章只是截选了杰奎琳的一部分做法,我认为故事的原文要比文章来的精彩得多,故事写得更加紧张,于是经过我的一番“添油加醋”,孩子们一个个都佩服起杰奎琳,都夸她真是个镇定的小姑娘,都自叹不如,居然在那么紧张的时刻,最后还不忘和敌人们说“晚安”,真是佩服啊!

文章本来到此已经学完,我又追加了一问:“难道仅仅是小姑娘一人的功劳吗?”这一问引导学生回顾了全文,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全盘思想和合作意识。

我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对于预设,在备课中我是相当细致的,从学生角度出发,设想了许多情境,同时也设计了必要的引学过程。但课堂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上,我总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预设,特别是当学生的理解深度与预设有差距时,往往是“不依不饶,生磨硬套”这其实就不再是真正的“对话”了。

下载《半截蜡烛》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半截蜡烛》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有法可依 《半截蜡烛》是人教版五年级下的一篇自读课文,但是初教五年二班,我将语文的学习方法融合到把本篇课文的教学中。 第一、快速浏览课文,整体......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气氛的文字进行,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再以多种读的形式加深理解。 1, 以读为主,贯穿始终......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课文《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5篇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 《半截蜡烛》是五年级下的课文。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5篇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应注重情感体验。《怒吼吧,黄河》这篇课文情绪激昂,......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马俊堂 的工作室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课文《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第12课《半截蜡烛》,是一篇课本剧,课文讲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伯诺德夫人一家与敌人斗智,巧妙......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 本篇课文是反映第二次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