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时间:2019-05-13 10:0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第一篇: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者:刘婷 王索刚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26期

摘 要:目前许多高校的专业英语教学还停留在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兴趣,使之能够学以致用是专业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传统学生被动式教学模式的进行了教学改革,并提出“任务式教学”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专业英语 生物医学工程 任务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b)-0176-01

生物医学工程作为理、工、医的交叉学科,是生命科学的重要支柱之一,集结了大量的国内外先进技术,许多专业文献、软件平台和仪器设备说明书均以英语撰写。因此,对于生物医学工程高年级本科生而言,专业英语的写作与运用能力对于进一步考研深造或工作需要都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的专业英语教学还停留在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兴趣,使之能够学以致用是专业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在教育部“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开展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课程在此指导思想下,针对传统学生被动式教学模式的进行了教学改革,并提出“任务式教学”的改革策略。1 教学目的和内容

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术语,熟练阅读相关科技文献,了解科技文献的结构并学会撰写英文摘要,提高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以适应将来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相关工作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本学科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1)学科专业英语:满足学生进行专业研究需要、出国深造;(2)科技论文的翻译与写作:高年级本科生在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中要求撰写英文摘要,而在英文摘要中经常出现“中国式英语”、“语序错误”和“表达意思模糊”等错误。为了避免类似错误,本课程引入任务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技论文的翻译和写作技巧,为学生今后投稿国际高水平英文文章奠定基础。专业英语任务式教学方法

以2008级本科生为例,说明如何通过任务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在科技论文的翻译与写作部分,应用1学时的时间向学生们介绍英文文献常用数据库和检索的方法。从学生上交的文献中,选取结构完整,内容与本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相关的文献1篇由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例如,选定文献名称为Image-Guided 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for Conduction Block of Peripheral Nerves(J.L.Foley,et al,2007),该文献与本学院超声医学研究方向相关。在文章正文的第一部分“前言(Introduction)”,作者介绍了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的定义以及HIFU和神经传导阻滞(Nerve

Block)方法在医学中的应用。在第二部分“材料与方法(Methods and Material)”中,首先图文并貌的介绍了图像引导的HIFU设备;然后阐述了在体动物实验的实现方法;最后详述了研究应用的组织学分析方法。在“结果(Results)”部分,文章按照“材料与方法”中对方法的介绍顺序,通过图示和表格依次显示对应方法得到的结果。在“讨论(Discussion)”部分中,对“结果”部分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讨论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出现该问题的意义。最后,在“结论(Conclusions)”中,得到研究结论。

然后,提出课程任务:将学生分组(本专业2008级共50人,7~8人一组),在限定时间内,每组学生查询与教师给定论题相关的、本专业近5年发表的英文文献1篇。各组学生协同作业,翻译文献,并请学生在给定在掌握的科技文献的研究内容后,要求每组学生根据本组的文献制作多媒体课件,用英语向其他同学讲解科技文献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与生物医学工程的联系,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和其他同学可就其中关键性问题提问并讨论。

通过任务式教学的训练,对学生对科技文献进行翻译与讨论,不仅加深了对英语科技论文的基本结构的理解,掌握对应于每一部分的写作内容及撰写英语论文常用的词汇和语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扩展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知识广度,有效地将本学科的专业课程知识与学科前沿知识联系起来,为本学院后序的课程设计、本科生毕业设计奠定了基础。结语

通过应用任务式专业英语授课模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科技前沿文献的阅读,了解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现状;利用简单的讨论,使他们用英文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这种教学模式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前沿发展,把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改进学习效果,提高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 柯静,王绪伦.任务型教学法在医学院校大班英语精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5):940-943.[2] 葛伊莉.Seminar教学模式在化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探究[J].广东化工,2010,37

(11):194-195.[3] 王玉.关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法的讨论[J].江西教育:综合版,2010(4):7.

第二篇:川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大纲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陈莉萍副教授

本科课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Specialized English for Biomedical Engineering)

课程号(代码):3011470课序号:0

课程类别:(校级公共课或校级平台课,基础课或类级平台课,专业课,实践课)

专业课,选修课

学分数:2学时数:34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培养学生掌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相关专业词汇以及阅读、翻译、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熟练查阅相关的科技文献,并能流利阅读和翻译相关的专业资料,为将来更深入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重点在于专业英语词汇量的扩展,以专业知识为背景准确阅读并翻译专业英语。通过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练习和讨论以及课后作业,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学内容(含各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并以下划线或*等方式注明重点、难点)

第一周(4学时):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考核方式;本的基本内容;什么是生物医学工程*。布置作业。

第二周(4学时):作业评讲。生物医学工程的范围;生物医学工程的作用*;生物医学工程的职业地位*。

第三周(4学时):生物医学工程协会简介;人体解剖概论;骨骼系统;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内脏。

第四周(4学时):标准人体;人体组分;人体质量平衡(水、气体、固体);生理变量的相互关系。

第五周(4学时): 生物材料的功能性简介;生物材料的应用;生物材料的功能要求。

布置作业。

第六周(4学时):生物材料的选择;功能的执行;生物相容性及其原理和内容;材料的降解(腐蚀性的环境、金属的腐蚀、高聚物的水解)。作业评讲。第七周(4学时):高聚物的降解;界面反应;宿主反应。

第八周(4学时):远端或全身的影响;生物相容性的影响因素;生物相容性的调控;小节。复习。

第九周:考试

四、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选编自三本国外原版英文书籍,苟立选编。

五、主要参考资料

1.Advances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David O,Cooney.New York: M.Dekker.1980

2.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instrumentation: basic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Joseph D, Bronzine.Boston: PWS Engneering, 1986

3.Biomedical image processing.AlanC.Bovik,Vyvyan

Howard,chairs.Bellinghan,Wash:SPIE.1991

4.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14,Medical and dental materials.David F.Williams.Weinhein, VCH.1992.六、成绩评定(注明期末、期中、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或理论考核、实践考核成绩所占的比例)

平时作业及课堂占20%,出勤占10%,考试成绩占70%。

本文章被阅读:1178 次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6-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86-28-85416050 传真:86-28-85416050

邮编:610064 地址:四川大学第一理科楼附三楼

第三篇:关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法的讨论

关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法的讨论

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一个学科交叉发展的新兴学科,已经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先进技术的集结领域,大部分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文献以及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说明书都用英文撰写。因此对于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而言,毕业之后无论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造,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都是十分重要的。近些年,许多高校已经开展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但大多数都与其他专业英语的教学一样处于原始阶段或初级阶段。之所以如此,主要存在以下几类问题:教材缺乏、学生兴趣缺乏、教学方法缺乏、教学人才缺乏。如何充分发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真正学以致用,是值得我们从事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反复思考和实践的。本文是笔者就近五年来生物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经验,总结了几点问题和对策,藉以提高相关的英语教学质量。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内容由于生物医学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其中所涉及的所谓专业词汇,不仅有生物学、医学的词汇,还有大量电子学、计算机学、材料学、机械学等等诸多能够在生物医学领域发挥作用的新兴学科的专业词汇。这令要真正全面掌握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英语的大学生感到十分困难。目前还没有一本针对生物医学本科专业英语教学使用的教材。多数学校都是根据自己的学科偏向情况,相应地选择计算机英语、通信专业英语或者电子学专业英语的有关教材。而这些都与实际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存在很大的差距,词汇的覆盖和阅读的覆盖都远远不够。2.教学对象这当然是指学生英语水平不均衡给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所带来的特殊困难。本科生的英语水平,特别是英语应用水平,由于受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个体差异的影响,悬殊尤为显著。因此,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对于授课的方式会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内容的接受程度也会有差异。另外,由于多数学校为了紧跟大一大二英语教学的脚步,都把专业英语开设在大三上学期。而此时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往往才刚刚开始,学生对专业内容的理解不深,要阅读与其相关的专业英文文献就更成问题了。3.教学手段长期以来,专业英语的教学一直是由英语程度比较好的专业课教师担任。这些教师本身的专业英语能力一般都很强,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英语教学方法的培训,在很多时候能够准确传递专业英文的词汇和理解,却无法生动地传递英文的语法及其规律。这使得大部分的专业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保守地采用机械式的阅读翻译方法。抽象的英文文字讲解只会令学生感到十分枯燥,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做好生物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必须以培养能力为本,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与教学大纲。

二、针对专业英语的多媒体教学改革对策1.丰富手段,激趣引学现在对媒体教学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各类课程的教学中。根据笔者对两届学生的专业英语多媒体教学的经验来看,这种方法是非常成功的。比如在讲完有关磁共振成像的课文后,让学生观看有关医学成像的英语科教视频。所有的视频都是全英语字幕,并且在观看前要求学生自己查阅与视频有关的生词。由于学生刚刚学习完相关的课文加上刚刚查阅的单词,所以在观看时都显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观看中和观看后对学生的及时提问,学生都能够基本掌握视频内容。这样,通过读、学、看、听和复述几个环节的过程,不仅给学生留下了直观的知识印象,也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2.内容新颖,与时俱进既然是专业英语的教学,在教授英语的同时也应该教授专业。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专业外语应用能力。目前由于市场上缺乏专门针对专业英语教学的教材,因此,可以根据需要自己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至于听了英语或者听了专业就放弃,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内容由易到难地选择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新闻、说明书、综述文献来给学生阅读。最好是外文的原稿,这样才能凸显“原法原味”。文章难度选择应该是在能够清楚地介绍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难度适中,篇幅不宜太长,有代表性的专业词汇出现频率要高些。3.增强互动,提高效率无论是哪一类课程的教学,没有学生的参与,就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前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生词有所准备。在课堂上多采用启发式的提问方式,比如学习一个动词后,可以同时记忆它的名词和形容词;学习一个词根后,立刻给出一个含有该词根的新词让学生进行联想学习。此外还可以组织一些讨论、口头报告等。或让学生自己分组收集感兴趣的专业内容、新技术新发展做成PPT,派代表在课堂上作5到10分钟的演讲。还可穿插其他学生提问,教师再给以点评的教学方法。这不仅使学生有应用专业英语的机会,还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了团队合作以及自己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综上所述,在目前有限的学时和教材条件下,要提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授课教师必须对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英语教学内容有深刻认识,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随着各学科的融合发展将越来越多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专业教师,我们要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为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积累更多的经验。

第四篇:生物专业英语 课程论文

干细胞的初探与展望

材料与化工学院生物工程系

【摘要】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近年来干细胞的应用几乎涉及到所有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领域。本文概述了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并综述了干细胞的可塑性、分离培养及其在基础研究及临床上的应用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可塑性;分离培养;应用

干细胞(stem cell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即这些细胞可以通过细胞分裂维持自身细胞群的大小,同时又可以进一步分化成为各种不同的组织细胞,从而医学界称之为“万用细胞”。1981年英国的Evans和Kaufman用延缓着床的胚泡首次成功地分离了小鼠胚胎干细胞,从而在全球掀起了有关干细胞的研究热潮。1997年2月英国苏格兰罗斯林研究所威尔穆特博士等成功克隆出“多利”绵羊,1998年11月,美国Thomson和Gearhart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获得人胚胎干细胞及胚胎生殖细胞,此后,干细胞的研究便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1999年,有关干细胞的研究被Science评为1999十大科学进展之首。2000年12月干细胞研究再次被《科学》杂志评为该世界十大科学成就之一。下面就近几年来干细胞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根据干细胞的发育阶段,可将其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和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AS)。胚胎干细胞即具有分化为机体任何一种组织器官潜能的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胚胎生殖细胞(Embryonic Germ Cell,EG)。成体干细胞即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但通常只能分化为相应组织器官组成的“专业”细胞,它是存在于成熟个体各种组织器官中的干细胞,包括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11,NSC)、血液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表皮干细胞(EPidexmis Stem Cell)、肝干细胞(Hepatic Stem Cell)等。

1.1胚胎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胚胎干细胞最早是直接从小鼠早期胚胎分离建系的,它们具有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与其他细胞系相比较, 胚胎干细胞的特点在于:(1)具有不断增殖分化的能力,所以,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以建立稳定的干细胞系,并保持高度未分化状态和发育潜能性。1999年Soiter等利用这个特性将ES/EBs及其分化细胞作为有关药物的针对筛选系统,进行药物毒性检测实验。(2)具有高度的发育潜能和分化潜能。体内外可分化出外、中、内三个胚层的分化细胞,可以诱导分化为成体细胞内各种类型的组织细胞。胚胎干细胞含有正常二倍染色体,具有种系传递功能,能广泛参与宿主胚胎各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并形成包括生殖系在内的合体后代生殖细胞。(3)能进行体外培养扩增,还可以对其进行遗传操作选择, 如导入异源基因、报告基因或标志基因,诱导某个基因突变等。扩增、遗传操作及冻存均不丧失其多能性。冻存的细胞可在需要时随时解冻,继续培养不失其原有特性。

1.2成体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干细胞在分化为特化细胞之前常产生一种或几种祖细胞,然后由祖细胞分化产生特化细胞。与胚胎干细胞相比较,成体干细胞有以下几个特点:(1)成体干细胞体积小,细胞器稀少,RNA含量较低,在增殖过程中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在组织结构中位置相对固定。(2)成体干细胞数量很少,其基本功能是参与组织更新,创伤修复及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含量丰富的骨髓中,每10,000~15,000个骨髓细胞中只有一个造血干细胞[1],人和动物皮肤中的干细胞含量仅为7%~8%[2]。(3)成体干细胞常处于一个有干细胞细胞基质,对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起调控作用的各种信号分子的特定微环境或称生物位(nich)中,干细胞是自我复制还是分化为功能细胞取决于所在的微环境和自身的功能状态。

(4)成体干细胞没有确定的来源。有科学家推测,成体干细胞是胚胎发育过程中保存下来的未分化的细胞[1],这揭示成体干细胞与胚胎干细胞可能会有更多的相似性与同源性。

2.干细胞的可塑性

干细胞的可塑性主要是指成体干细胞的可塑性。人们把成体干细胞具有分化为其他类型组织细胞的能力的这种现象称为干细胞的可塑性(plasticity),横向分化(transdifferentiation)或转决定(transdetermination)[3]。

1995年,Pereira等证明,小鼠骨髓细胞在体外培养后具有向骨、软骨和肺基质转化的能力。1999年,Bjornson等将胚胎和成年小鼠神经干细胞,以及在体外克隆的神经干细胞移植给亚致死剂量照射的小本论鼠,结果证明神经干细胞可转化为造血细胞。同年Jackson等用 Hoechst333422-lowSP纯化的小鼠造血干细胞进一步证明它可迁移到肌肉损伤部位,在参与肌肉再生的同时也参与血管的再生。2002年Vescovi 等报道神经干细胞除有向神经元、星形细胞与少突胶质细胞分化能力以外,还可分化为造血细胞谱系。

肝干细胞也是干细胞可塑性的主要可靠证据之一。2000年Alison等和Lagasse等分别报道HSC可在体内分化成肝细胞。2001年Shen等在骨髓移植的试验中发现,肝脏干细胞能表达供体造血细胞的遗传标志。

这一系列的证据表明干细胞存在可塑性。然而,近几年来,部分研究学者对干细胞的可塑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1)细胞自发融合导致“可塑性”。英国科学家2002年,Ying等的研究结果表明, 胚胎干细胞在体外与神经或HSC共同培养时,能自发地发生神经或HSC与胚胎干细胞之间的融合,诱导NSC或HSC“横向分化”为胚胎样干细胞,然后展现出胚胎干细胞的表型特征与相应功能。同年美国科学家Terada等用充分的证据证明,骨髓细胞的多向分化是因为与胚胎干细胞融合所致,而不是骨髓细胞直接横向分化的结果。这两者的研究结果都表明,是由于发生了细胞融合,使所谓的成年组织干细胞具有了“可塑性”潜能。(2)成体干细胞的横向分化是成体组织中余存的胚胎原始干细胞所致。2002年Jiang等的研究结果证实,在成体组织中余存着一种数量稀少的胚胎样原始干细胞,表达胚胎干细胞的标志如Oct-

4、Rex-1及SSEA-1,体外培养条件也类似于胚胎干细胞,所谓的成体组织干细胞的“可塑性”很可能是这些细胞所为。(3)2002年,在Science和Nature上连续刊发的几篇文章指出,成体干细胞可塑性可能是实验设计不严谨,判断错误所致,认为所谓的成体干细胞可塑性缺乏科学依据。

3.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由于干细胞的数目很少,因此需要在体外对干细胞进行非分化性增殖。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的理论基础是其生物学特征,包括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生物学表型。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实验主要是建立在老鼠的实验上,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从小鼠中分离出胚胎干细胞并在体外进行培养成功。近年来,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是在神经干细胞等成体干细胞的研究上。2002年陈雷等[4]应用无血清培养技术从胎鼠脊髓分离到的神经系统的干细胞具有不断分裂增殖的能力, 可被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体所标记, 并在血清条件下分裂为神经系统多种细胞。2004年冯玉萍等[5]用胰酶消化加机械吹打分离大鼠大脑皮质及皮质下组织,之后用悬浮培养法、有限稀释法获得来源于同一细胞的亚细胞系克隆;2005年肖美玲等[6]用同样的方法分离新生昆明种小鼠(出生24 h 内)的大脑组织,利用无血清培养基悬浮培养细胞,获得具有自我增殖能力的细胞克隆,两者经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为神经干细胞。

虽然老鼠的干细胞体外培养实验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人的干细胞的体外培养直到1995年,Thomson等从恒河猴的囊胚中分离,建立了第一个灵长类动物的胚胎干细胞株后,才获得成功并得到迅速的发展。1998年,Thomson和Gearhart分别用胚胎干细胞和胚胎生殖细胞建立了人的胚胎干细胞系,在体细胞与生殖细胞间架起了桥梁,为研究胚胎干细胞的发育,在体外培养人体细胞和组织,利用ES细胞治疗疾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报道分离了人的胚胎干细胞这一重大成果后不久,美国Advance Cell Technology(ACT, Worcester, M)的研究者宣称,他们通过使人的皮肤细胞和牛的卵细胞杂交,培育出了人的胚胎干细胞。所用的方法与克隆实验中采用的方法相似,基本上是对人的细胞重新编程并使其回到它最初的原始状态。该发现可能导致许多新方法的产生,如通过移植和细胞治疗来医治疾病。2002年李巍等[7]采用无血清培养技术, 成功地分离培养了人胚胎大脑皮层神经干细胞,且能被诱导分化成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经传12代后仍具干细胞特性。2004年王共先等[8]以器官捐献者的正常前列腺为研究对象,利用免疫磁珠细胞成功从前列腺基底细胞中分离前列腺干细胞。同年汪泱等[9]和罗树伟等[10]均成功分离培养了人胚脑神经干细胞,并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研究。

4.干细胞的应用

胚胎干细胞是细胞的源头,具有多能或全能性,并能够无限分化,能够制造机体需要的全部细胞,因此在医学和生物学上具有巨大潜力,应用前景广阔。但它存在着移植免疫排斥的限制和伦理学方面的困扰, 而成体干细胞只能在体外有限扩增,多系分化效力低,通过体外的扩增培养虽能够提高转化效率, 然而体外转化是否会引起干细胞遗传特性的改变尚不清楚。但这类干细胞存在于宿主体内,可直接从患者自身获得,故无移植免疫排斥的限制也无伦理学方面的困扰,因此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的研究对生命科学领域而言,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4.1为发育生物学研究提供良好的体外模型系统哺乳动物胚胎体积较小,而且在子宫内进行发育,因此很难在动物体内连续动态地研究其早期胚胎发育、细胞组织分化及基因表达调控,而来源于胚胎的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可操作性及无限扩增的特性,因此胚胎干细胞提供了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个体发育过程中极早期事件的良好材料和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通过比较胚胎干细胞不同发育阶段的干细胞和分化细胞的基因转录和表达,可确定胚胎发育及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发现新基因。结合基因打靶技术,可发现不同基因在生命活动中的功能等。

4.2在医学上的应用理论上讲,干细胞可以用于临床细胞移植治疗各种疾病和构建人工组织或器官,其最适合的疾病主要是组织坏死性疾病如缺血引起的心肌坏死、肿瘤,退行

性病变如帕金森综合征,自体免疫性疾病如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等。应用干细胞治疗疾病较传统方法具有很多优点:低毒性或无毒性,一次药有效;不需要完全了解疾病发病的确切机理;不存在传播疾病的风险:还可能应用自身干细胞移植,避免产生免疫排斥反应。

1999年Horwitz等[11]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治疗遗传性骨缺陷病,并取得了一定效果。2004年9月,意大利一名5岁、患有地中海贫血症的男孩卢卡,科学家通过从其弟弟的胎盘血中提取干细胞移植到卢卡身上,使其战胜病魔,完全治愈。

4.3生产克隆动物的高效材料胚胎干细胞是动物克隆的优良核供体。胚胎干细胞可以无限传代和增殖而不失去其基因型和表现型,以其作为核供体进行核移植后在短期内可获得大量基因型和表现型完全相同的个体。胚胎干细胞与胚胎嵌合生产克隆动物可解决哺乳动物远缘杂交的困难问题。另外,由于体细胞克隆动物存在成功率低、早衰、易缺陷易突变等问题,且多是致命的,使胚胎干细胞的克隆研究仍十分重要。1999年Wakayaama等[12]用长期传代的小鼠胚胎干细胞克隆出31只小鼠,14只存活,存活率比体细胞克隆高。

5.问题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生物细胞实验技术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干细胞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某些方面已有初步的临床应用。但是目前干细胞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许多理论问题亟待解决:(1)干细胞的许多机制还没完全清楚,比如在干细胞可塑性机理的研究上还存在着分歧。如何使干细胞在体外大量扩增,并诱导其分化是干细胞在医学临床上应用的关键。

(2)干细胞如何到达不同的靶目标,并分化为正确的细胞类型及正确的细胞数量、比例以及在正确的位置与正确的靶组织建立正确的联系而无任何错误连接等。(3)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问题:胚胎干细胞移植时会发生不适宜的分化,产生免疫排斥作用,但成体干细胞则没有这个问题,其主要的机理还没完全明白,因此干细胞在临床应用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

相信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不久的将来干细胞许多相关机制将被逐渐阐明,人类将有可能人为地控制影响干细胞分化的各项因素,但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仍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干细胞的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干细胞用于治疗许多疑难症状在动物实验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如果经人体临床试验成功,其潜在的效益将溢现出来,造福人类。

目前,我国在干细胞研究上相对落后,国家已经重视干细胞的研究,将干细胞的研究列入973项目,并成立了干细胞研究所,加强干细胞的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这将使我国在此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应用上得到更大的发展,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Weissman I L.Stem cells: units of development, units of regeneration, and units in evolution.Cell,2000,100(1):157-168.[2] Tani H, Morris R J, Kaur P.Enrichment for murine kera tinocyte stem cells on cell surface phenotype.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0, 97(20): 10960-10965.[3] Krause DS, Theise ND, Collector MI,et al.Multi-organ, multi-lineage engraftment by a single bone marrow-derived stem cell.Cell,2001,105(3):369-377.[4]陈雷,路来金,孟晓婷,等.胎鼠脊髓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 28(6): 580-582.[5]冯玉萍,李倬,刘建雄.大鼠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分化.中国兽医科技,2004,34(3):56-59.[6]肖美玲,罗焕敏,王成蹊,等.新生小鼠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暨南大学学报(医学

版),2005,26(2):215-220.[7]李巍,蔡文琴,吴康,等.人胚胎大脑皮层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解剖学报,2002,33(3):241-244.[8]王共先,傅斌,汪泱,等.人前列腺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江西医学院学报,2004,44(1):1-4.[9] 汪泱,邓志锋,赖贤良,等.人脑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的研究.江西医学检验,2004,22(1): 11-12.[10] 罗树伟,谢常青,卢光.人胚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9(2):129-131.[11] Horwitz EM, Prockop DJ, Fitzpatrick LA,et al.Transplantability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of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cells in children with osteogenesis imperfecta.Nat Med,1999 Mar 5;(3):309-313.[12] Wakayama T, Rodriguez I, Perry AC,et al.Mice cloned from embryonic stem cells.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9 Dec 21;96(26):14984-14989.Knowledges and Advances in study of stem cells

Chen Fan

Material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bstract :Stem cells are non-specialized cells which have the ability of self-renewal and multiple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The application of stem cells has nearly involved in all the research field on life sciences and biomedicine in recent years.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stem cells, and reviews the latest progress in the study on stem cell’s plasticity, isolation, culture in vitro, and its extensive application in bas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The prospects of stem cells are also discussed.Key words:stem

vitro;application cells;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plasticity;isolation;culture in

第五篇: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2010-05-26

生物医学工程利用现代工程技术揭示和研究生命科学现象,从工程学角度解决生物学与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问题,是21世纪最具潜在发展优势的学科之一,其研究内容涉及电子学、计算机、信息处理、光学、精密机械学、医学、生物学等众多领域。

本专业培养具备理、工、医相结合的知识创新型高级技术人才。通过基础理论、工程技术、医学等多门课程的学习及相关实验技能培养,毕业生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可以在生物医学信息检测、图像处理、医学仪器、分析技术及电子信息方向从事研究、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

天津大学于1979年开始创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国内首批建立该专业的学校之一,198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单位,天津市重点学科。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9名(其中8名为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天津市海河学者特聘教授1名,副教授11名,已经形成由专家牵头,国内外知名学者以及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学术梯队,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与美国、英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有广泛的学术合作,毕业生分布于世界各地,有些已经成为学术骨干及知名学者。

本专业以组织光学、神经工程、生物电检测、信号处理、医学成像、医学物理、生物化学分析等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开展有关探索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在一些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历年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基金和攻关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近百项。目前实验室具有各种先进的医学检测和研究设备供学生实验、实习专用。本专业学生在高年级时可进入实验室,在老师指导下开辟第二课堂从事创造性科学实验和科技开发工作,并有多人次在全国和天津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比赛中获奖。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传感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工程光学、信号与系统、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光子学、数字信号处理、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医用光学检测技术、医学图像处理、医学仪器设计、生物医学和理化分析仪器设计、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电路基础、电子技术等,并开设课程设计多个,教学与实验、设计并重。

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工作适应性强,就业口径宽,除继续深造者外,可在有关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医疗卫生、环保、商检、技术监督等各领域就业,也可在航空航天、通信、电子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发挥聪明才智。

天津大学招生办公室维护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电话:022-27405486 E-mail:tdzb@tju.edu.cn

下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PLC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 作者根据职中生的能力特点,认为plc教学适宜采用“以案例为主线的教,以任务为驱动的学”的教学模式,并介绍了其在教学过程中具体的实施过程和方法,以及一些教学体会。 关......

    生物药学实践教学改革

    生物药学的实践教学 李蕾 徐传瑞 李骥 项光亚 摘要:笔者就在生物药学教学的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动手能力等意见,希望能在实验课程教学、综合......

    生物医学工程回顾与展望

    生物医学工程回顾与展望 生物医学工程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 2003-4-14作者:杨子彬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是一门生物、医学和工程多学 科交叉的边缘科学,它......

    生物医学工程回顾与展望

    生物医学工程回顾与展望 生物医学工程回顾与展望发布时间: 2003-4-14 作者:杨子彬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是一门生物、医学和工程多学 科交叉的边缘科学,......

    生物医学工程与数学建模

    生物医学工程与数学建模数学模型是一种模拟,是用数学符号、数学式子、程序、图形等对实际课题本质属性的抽象而又简洁的刻划,它或能解释某些客观现象,或能预测未来的发展规律,或......

    生物医学工程职业规划

    生物医学工程职业规划 生物医学工程职业规划1 一、目标、理想“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就是你会到达的地方。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决心要做出伟大的事。”要使自己的人生精彩......

    生物医学工程综合(最终定稿)

    生物医学工程综合: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包含数字电子技术基础部分(75分)和C语言程序设计(75分)两部分,总分150分。 3362 3039 辅导数字电子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领域

    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是利用生命科学、电子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研究的新成果研究生物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医用材料、现代工程医学、现代医院监护系统、医学工程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