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建五大机制

时间:2019-05-13 10:2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建五大机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建五大机制》。

第一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建五大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建五大机制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二十八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的专题讲座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单纯的新村庄建设,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陈锡文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建立五大机制:建立“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建立党和政府各工作部门合力、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

面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幸福家园的激励机制;建立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

陈锡文还表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对以前概念的简单重复,而是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全面、系统且完整。新农村建设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农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

举办讲座是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集体学习的重要形式。到去年底,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举办了十八次法制讲座。这些讲座的举办,对于常委会组成人员熟悉宪法、法律和人大工作,拓展知识面,加强素质建设,增加履职能力,提高审议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二篇:构建“五大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我们**县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素质为重点,以解决“增收难、吃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养老难”等“六难”问题为切入点,着力构建“五大体系”,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发展新产业,构建质量效益型农业生产体系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的基础在于主导产业与农村经济支撑体系的不断健全与完善,进而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夯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1、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优化传统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扩大绿色、无公害食品及专品种、优质高效作物种植面积,201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7亿斤。切实提升畜牧经济质量,培育大户,发展专业村屯,推进规模养殖,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屯一色。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水库工程早日立项、开工建设,完成长阁灌区续建与节水改造工程、东北黑土区基本农田综合治理工程等。加快农田防护林网建设,五年内完成造林面积1万亩,乡村集体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实施良种化工程,完善农业标准化技术规程,实现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中心区域站的作用,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普及力度,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2、推进产业化经营,壮大主导产业。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力支持**米业、**集团等农作物精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拉动农民增收。尤其是举全县之力,保证总投资3亿元的30万吨马铃薯精深加工项目上马投产。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使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实现有效对接。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开发农副产品资源,促进农村货畅其流。

3、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培育特色产业。重点抓好有一定基础和较为成型经验的,优质大蒜、山野菜、食用菌、中草药等生产,发展特色种植业。以特种猪、森林鸡、鹿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扶持壮大联众食品有限公司等畜禽产品加工企业,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高机械化屠宰比重。

二、拓宽新渠道,构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体系

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在稳步提高农民来自于农业方面收入的同时,还要千方百计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1、创新工作思路,做大做强劳务产业。发展劳务经济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又快又好、最为现实的办法。近年来,我县劳务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今后,我们将以培训为重点,以我县被列为国家级外派劳务基地试点县为契机,以职业技术学校为依托,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提高输出质量。从2006年开始,凡未能升学的城乡初高中毕业生,必须经过职业技术培训,合格后发证,否则不算规范就业,2010年农村新生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面达到100%。重视输出结构调整问题,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外出打工赚钱。深挖鲜族村屯的劳务输出潜力,鼓励农民到国外淘金创业。2010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要达到6万人,劳务总收入达到3亿元以上。

2、抓住政策机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支持乡村干部、各业能人和产业大户,带头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领办创办各类生产加工型企业。鼓励农民向中心集镇、中心村转移,发展交通运输、餐饮服务、乡风民俗旅游等第三产业。

3、关注弱势群体,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扶贫与扶志、“治穷”与“治愚”、“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以救济型贫困户和开发型贫困户为重点,通过资金扶持、项目扶持、政策扶持、部门包扶等手段,分阶段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到2010年,全县开发型贫困户脱贫率达到100%,贫困人口比重下降到2.5%。

三、打造新村镇,构建功能齐全的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新农村必须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以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使农民充分享受发展成果。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1、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过硬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关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我县将抓住机遇,最大限度争取政策支持,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到2010年,新建通乡通村公路900公里,形成城乡、乡村、村村之间通达的公路交通网络,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举全县之力,把饮水安全问题解决好。新建农村防病改水井及人畜饮水安全工程270处,使农村安全饮水人数达到80%,解决高铁、高锰等饮用水重金属超标问题。推广应用天然气、沼气、秸秆气化等新能源,加快家居取暖清洁化步伐。

2、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改变落后面貌。当前,城乡差距集中表现在社会事业上。我们以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作为重点,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全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重点解决教育不公平、就学难等问题。扩建一中,研究与林业局联合新建一所高中,拓宽高中入学渠道,初中生升入上一级学校的比例达80%。组织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循环支教,并在晋升职称、工资待遇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农村尤为突出,围绕让农民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积极运作新型合作医疗项目,加强乡村卫生院建设。2010年以前完成对11个乡级卫生院和76个村级卫生所的规范化建设任务。抽调县城内的医疗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对口轮岗支援,提高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水平。着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放养老补贴,实行实物养老制度集中力量解决农村养老难问题。提高敬老院的生活标准,由乡镇统一管理敬老院人员的工资。2010年前建造2所高标准的中心敬老院,逐步提高供养标准。抓好农村低保工作,加强动态管理,让真正困难的群众受益。

3、开展乡容村貌整治活动,营造良好环境。加强村镇规划,解决有新房、无新貌,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问题。科学规划住宅新区,设计一批功能齐全、节能安全、造型美观、各具风格特色的民房建筑方案,向农民提供设计图纸,建设样板房。集中开展“四清、四改、治五乱”(“四清”即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四改”即改水、改灶、改厕、改圈;“五乱”即垃圾乱倒、柴草乱垛、粪肥乱堆、脏水乱泼、畜禽乱跑)活动,积极动员群众参与,净化、美化、绿化村屯环境,建设生态型文明新农村。

四、倡导新风尚,构建乡风文明的和谐发展体系

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也是农民整体素质提高的集中体现,更是农村和谐进步的重要标志。

1、倡导文明新风,推进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以“新农村建设中心户”评选为突破口,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牢固树立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文明农民、诚信农民。尤其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讨论活动,引导和鼓励农民转变思想观念,跳出种点地、打点工赚钱的狭隘思想观念,真正面对市场,面对实际,科学安排增收计划,多渠道增收致富。

2、搞好阵地建设,活跃乡村文化。抓好文化阵地建设至关重要。要在每个乡镇建设文化站,每个村都有文化活动中心户,使农民茶余饭后有去处。抓好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化建设工程,让农民群众看到更多套数、更加清晰的电视节目。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开展乡村运动会、篮球比赛等经常性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生活。

3、加强法制宣传,打造平安乡村。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引导农民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加强农村防控体系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推进“调访一体化”进程,依法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努力打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五、健全新机制,构建务实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干部执政水平。建设新农村,实际上还是一个人的问题,必须创新思维,加强乡村两级班子建设。在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上破题,把选人权交给群众。从县直机关和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中,选派年纪轻、能力强、有一技之长的干部到薄弱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到一般村任党支部副书记,一派三年,加强村级力量。组织县直机关、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到村包产业。通过公务员招考的形式,招录一批专业急需的本科大学生,改善村级班子的知识结构。继续实行“村村大学生”制度和“一元钱”村官制度。对连续三年实绩突出、群众普遍认可的村党组织书记,可上挂为乡镇党政副职,纳入财政编制。建立末位淘汰出局的新机制,坚决打开干部出口的大门,让新的干部制度永葆生机和活力。

2、强化村级民主管理,保障村民参政议政。建立民主管理议事日制度,深入开展民主议事活动、民主管理活动,发挥农民参政议政作用,调动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大力推行村务公开,提高工作透明度,扩大群众知情权,力争做到“让农民知道的与我们一样多”。尤其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村规民约,用舆论的、经济的、道德的措施推进村民自治。

3、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重点推行土地反包倒租,促进土地向种田能手和种田大户集中,实现规模化经营。建立县乡村屯四级农技推广网络,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持续加大农业贷款投放规模,强力推进农户信用贷款“一证通”业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积极推行现代物流方式,搞活农村商品流通。

第三篇: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摘要:为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各地都在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日益成为制约新农村发展的瓶颈。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这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给予一定的解决办法,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新农村的建设,意识,资金,现代化,污染,创新,机制,政府,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目前,中国的农村改革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一是确立了农户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初步形成;二是废除了统购统销制度,发育了农产品流通体系和农村市场体系;三是破除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四是终结了农业封闭半封闭状态,农业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五是废除了农民公社体制,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逐步推行;六是实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初步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二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可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但是也要看到,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领导人没有认识清楚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主要是:有的地方领导人认识不够全面,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村庄建设、新房建设;有的地方领导人急于求成,脱离农村实际,超越发展水平,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短期工作目标来要求和部署;也有的地方领导人存在着畏难观望情绪和“等靠要”思想。同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些问题也普遍存在,如资金问题、农民意识问题、现代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产业化推进难问题等。

(一)一些地方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

现在,有的地方领导人为了能够“彰显”自己的“功绩”,只注意一些表面的问题,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建设新房子那么简单,他们只重硬件建设轻生产发展,以为修了几条村路,盖了几幢新房,清理了房前屋后的垃圾就是新农村建设,忽略了生产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使得农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虽然表面很风光,但是却负债累累。农民的生活水平甚至不如以前,农民都怨声载道,使得新农村非常空洞,甚至有的人说“建设新农村好几年,建好回到解放前”。

(二)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存在急于求成脱离实际倾向

有的地方领导人为了使得自己的村子能够居于人上,不顾农村实际,急于求

成。比如有的农村建设公路,路基坎坷不平,高低相差很大,达不到施工质量要求,但是为了早日完成,施工人员照样施工,使道路质量存在很大隐患。同样在建设新农村时,就是因为领导人为了早日完成上面的指示,不断施加压力,使得大多数的工程都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三)资金问题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众所周知,新农村建设是一个艰巨和长期的任务,涉及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村容村貌、民主管理等各个方面。而要抓好各项工作最关键的是要有资金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农村,但自实行税费改革后,村里无收入来源,想办好一件事很难很难。

1.政府投入资金仍然有限

尤其是相比中央财政,地方支农资金明显存在支农基金占财政总支出比例偏低和支农资金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表现为“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在地方财政支农总盘子中,大部分属人头费和事业费。

2.资金来源渠道仍然狭窄

由于国家扶持有限,农村信用社的支持重点放在生产资金方面农民自身并不富裕,自筹资金存在很大的困难。虽然有的农村企业家选择在家乡兴办工厂,资助新农村建设,但是这些资金对于需大量投资的新农村建设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3.金融资金民用资金介入不够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除信用社外的金融机构以及民用基金几乎没有参与。即使有的民用机构资助一部分,但是这种情况还是很少的。以致农村基本的设施建设都举步维艰。

(四)农民的主体意识不到位

现在,农村普遍存在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的事,与农民自己的切身利益关系不大。包括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在认识上也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以致造成在争取政府拨付资金时积极,自己出资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例如,在修建乡村的公路时,本来时由各家各户出资修建,但是由于农民的主体意识不够,认为这是国家的事,不应该由他们出钱,所以都“你推我,我推你”,都不愿出那份钱,最后可能连公路都修不成。

(五)农业产业化推进难

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区域位置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壮大产业规模形成了阻碍。现行分散的土地经营,土地流转中,尊重农民的自主经营权与产业发展区域化这两者之间形成了矛盾,“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受到局限,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机遇与空间相对小,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与之同时带来的问题就是农民收入增长的缓慢。加之种子、化肥、饲料等主要农资直线上涨,增加了农民现金支出。现在多数农民仅限于在承包的土地上作业,产业单一,大量富余的劳动力找不到就业门路,尤其是中老年劳动力就业更加困难。

1.产业化发展水平低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农业面临三争的水平:农业争效,农民争收,农产品争强。这都为农业产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覆盖面低,不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农产品的价格也处于低水平。所以农业产业

化基本处于刚开始的阶段,没有什么新的发展。

2.龙头企业规模小

在全国的农业龙头企业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所占比例不到5%,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更屈指可数了。在农业的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的带动力量事巨大的,但是由于龙头企业少,甚至农村的企业也不断向外转移,所以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停滞不前。

3.市场竞争力不强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开发农产品新产品的动力,其开发农产品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市场经济力。但我国开发品种仅100多个,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农业装备水平也偏低。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的新产品开发可以说事是极少数的,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国的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4.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

利益连接机制是产业化经营的机制,龙头企业和农户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实际行动。但是由于龙头企业少以及农民主体意识不到位等诸多原因,利益连接机制的不完善成为了农业的产业化面临的一大难题。

5.扶持政策不到位

由于新农村的建设仍要依靠农村的民用工业以及一些龙头企业,所以,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留住这些企业是必要的,但是仍然需要一定的优惠政策来留住他们。而在建设过程中,给企业退税等优惠政策做得并不到位,导致企业流失,农村也失去了资金的支持。

(六)现代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工业化程度低、人口密度小、环境容量较为富余,我国农村的环境问题并不显著。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各种污染不仅影响了数亿农村人口的生活,而且威胁到他们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视频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根据近十年来的全国环境统计报告,可将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污染问题总结为以下三类:

首先是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经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使用成为提高土地生产水平的重要途径,而我国也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

其次是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垃圾的污染。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规模迅速扩大。但在“新镇、新村、新房”建设中,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未能跟上:大部分城镇只重视编制城镇总体建设规划,忽视了与土地、环境、产业发展等规划的有机联系,规划之间缺位或不协调,农村聚居点则缺少规划,使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或者沿公路发展,形成马路和带状集镇,或者与工业区混杂。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则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

和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在与日俱增。

第三是乡镇企业布局不当,对产生的工业污染的治理仍不够。

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20年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这种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三 对于新农村存在问题的建议解决办法

(一)更新发展理念

1.全面创新发展理念,高起点抓好村庄发展规划

按照高标准、高起点、有特色、功能全的要求科学布局,坚持“一村一图”、“一村一景”;充分体现科学性、实用性、超前性,有利于生产发展,有利于人居环境的改善;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筹规划道路交通、水利电力、商贸通讯、教育卫生、文体休闲等公共设施。通过新农村建设,使农民住上整洁房、喝上清洁水、走上平坦路。

2.典型引路,抓好样板点建设

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办点示范工作力度,着重抓好一批产业带动型、村容整治型示范样板。“十一五”期间,主要抓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新农村建设,分步实施村庄建设规划,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面提高。

3.坚持科学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

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切实抓好农业科技创新、良种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抓住农业特色品牌和农产品市场这两个促进生产发展的关键,提速发展农村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充分利用和开发资源,发展田园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二)创新发展机制

1.抓好龙头的带动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方针,切实抓好“一村一品”建设。坚持不断调优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发展链条,提高科技含量,实现产业经营上规模、上档次,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增强经济效益,使龙头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要做好经营机制创新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两篇文章,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方式,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劳务等生产资料入股,与企业形成风险共担、互利双赢的经营机制。

2.整合资源投入,不断增强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靠政策保障,二靠科学指导,三靠投入支撑。因此,必须整合人才、科技、资金等发展要素的资源投入。特别要充分整合财政支农、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方向,向新农村建设项目倾斜,突出投入重点,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效益,为农业产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促进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夯实基础,为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一方面要扎实抓好农村道路交通、水利电力、广播电视、通信商贸等基础设施建设。当务之急是要切实解决农村交通“瓶颈”制约,彻底改变农村通路不通车的现状,加快通达通畅工程建设,提速发展乡村交通事业。另一方面,要加强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科技,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和劳动者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重点抓好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新品种的推广,为农村培训人才。

(三)加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力度

我国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差异大,资源多样性表现出生产优势的多元化。因此要充分利用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成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培育优势产业,引导农民转向高价值、市场前景好的农产品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和就业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政策指导上要促进异地农产品的消费和相互交流,大力提倡农民消费异地农产品,减少自给农产品的比重,彻底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结构。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新突破为基本构架,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发展地区优势产业。

(四)加大龙头企业建设力度,增加新农村建设自主资金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龙头企业是关键。

龙头企业在开拓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小城镇建设以及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目前的龙头企业在企业势力、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自我保护等方面与国外企业相比有较大差距。加入WTO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龙头企业首先应该把市场放在首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决定市场营销的一个主要因素。在营销手段和营销方式上,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搞好产销衔接,提高企业营销效率。其次,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企业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及推广机构的合作,走农科教相结合和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要组建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逐步发展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农业企业集团。要加快技术推广步伐,围绕主导产品,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把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加强对农户的技术指导和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的宣传。再次,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企业文化核心是“诚信”,龙头企业要始终把诚信放在突出位置,对农民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家和职工队伍。最后,利用资本市场,壮大龙头企业规模。我国龙头企业不仅普遍规模偏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技术含量不高、管理落后,而且在规模扩张、市场开拓、技术创新、资产整合等诸多方面困难重重。培育、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是促进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1.加强经济立法,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迫切要求调整和完善农业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农业法律法规,特别是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可以为新农村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转化

政府可以通过发育和完善科技成果市场,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与科技工作

者进行科技成果交易提供场所;组织科技工作者深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线,或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参观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帮助双方建立联系;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或电视等现代化媒体,向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展示和介绍最新的科技成果。

4.发挥好协调、调控、监督、检查的服务职能

新农村的发展与建设涉及农业、商业、轻工、计划、财政、金融、工商、税收等多个方面。因此,政府应加强综合服务职能和协调职能,按照新农村发展的要求,消除旧体制障碍,弱化部门壁垒和管理职责,打破行业界限和条块分割,逐步走向管理的一体化。

政府各部门之间要密切配合,协调解决项目审批、工商登记、征用土地、产品购销、交通运输、税收等方面的问题。政府应该通过建立完整的质量标准、检验检测体系、信息体系,为企业和公众服务。质量技术标准由国家来制定,地方政府要按照国家标准,对企业和产品进行检查监督。要引导龙头企业执行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大执法力度,对龙头企业的产品定期抽检,对产品不合格的企业要限期整改,杜绝无标生产和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保护消费者利益。

(六)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建设道路

大力倡导并普及绿色消费理念,形成绿色消费需求。按照绿色产品生产的标准,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等全过程进行控制,减少污染源;对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利用率。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要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优化结构,使产业的选择与区域的资源环境相协调。让绿色带出产业、带出发展、带出经济,更快、更强的发展农村经济。让新农村的建设更好的推进农村城镇化,构建以人为本的生存环境。

在新农村建设时,我们一定要切实解决以上问题,并从农民,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一切做到以人为本,以实际为出发点,这样才能早日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宋洪远、赵长保、张海阳《关于深化农村改革问题的思考与建议》(《经济

要参》2008年10月12日出版2008年第62期总第1792期)

【2】 《毛泽东文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 贺雪峰《论乡村社会的秩序均衡》 云南社会科学 1999年版

【4】 白书祥《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3年2月)

【5】 谷素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商业时代》代

2007年12月)

第四篇:以机制创新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机制创新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刘少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实施三年来,开局良好、成效初显,但在探索和推进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和反思,并进行机制的完善和创新,以确保新农村建设的“不松懈、不走样”和长期健康推进。

一、优化典型示范机制,着力克服“垒大户”和形式主义的扭曲。

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通过典型示范机制加以推进是符合农村实际的合理选择。简而言之,就是采取重点突破,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循序推进,形成“以点带面”、“抓点促面”的氛围和格局。

两年多来,各地在实践中对典型示范机制开展了多种有益探索,典型村、示范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明显。但与此同时,典型示范机制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扭曲。

一是存在着盲目“垒大户”的倾向。各类项目、资金密集于基础条件好的村庄用以树立典型,这种“锦上添花”的做法,造成了本身就不太充足的公共资源过度集中甚至浪费,挫伤了落后村、后进村的干部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二是陷入了形式主义的误区。在典型的打造中,过分畸重于见效快的村容村貌整治,使得新农村建设被简单片面化为新村庄建设,典型村也大多成为看着好、学不成的“盆景式”政绩亮点。

可见,优化典型示范机制是有效衔接新农村建设“点”与“面”的当务之急,也是实现新农村建设从重点突破向全面推进转变的关键。具体而言,一是要选好典型。典型村不能简单等同于富裕村、先进村,当前应更多地从代表和反映着农村总体状况的贫困村、落后村中选取典型,在此基础上的经验推广才更有代表性和普适性;二是要建好典型。在提升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等“硬环境”的同时,应更多地注重典型村的主导产业开发、新型农民培训、文明乡风培育等“软实力”建设,如此的典型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才是“有血有肉”的范本,也才真正有比头、有学头、有干头。

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保障机制,大力减轻村级组织的债务包袱。

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和完善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各级财政投入“三农”的力度持续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显著加快,农村公共设施严重欠账、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有所好转。但在水、电、路等农村公共品的供给过程中,却暴露出村级组织的债务包袱越来越重的问题。农业税取消后,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的“村提留”款也退出历史舞台,大多数村集体经济便随之陷入薄弱、亏空的境地。再加之政府虽然加大了投入力度,但财政投入又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所需,于是为了弥补建设资金的缺口,村级组织便只得欠债搞建设、举债上项目,使新农村建设出现了基础设施越建越好、村级债务越垒越高的现象,一些村干部竟以变卖宅基地和村集体财产等方式来消解债务,激化了干群矛盾,严重制约和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长期健康推进。

因而,如何完善农村公共品保障机制,以实现新农村建设步伐不减和村级债务不增,便成为当前亟待破解之题。从实践而言,一是要优化财政对农村公共品的投入机制。在继续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应根据农村实际,进一步明确投入的重点和细化投入的标准,加强项目的整合与配套,提高资金的整体利用效率等。二是要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机制。加强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制度,充分尊重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话语权和农民对公共品需求的表达权,使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方式能更好地做到体现民愿和量力而行,以纠正和避免当前建设中存在的“强迫命令”和“大而无当”等问题。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创新社会参与支持机制,探索采取政策支持、舆论引导、荣誉激励等形式,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结对帮扶、捐资捐助和智力支持。

三、健全环境治理保护机制,努力遏制农村污染加剧的势头。

农村和农业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农村地区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但随着化工型农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环境污染日趋加重,呈现出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等特点。

当前农村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突出表现在农民群众的公共空间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导致其自觉参与村庄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不足,大多数农村并没有真正采取和落实专门的应对环境污染的措施,化肥农药过量不当施用、生活污水乱流乱排、生活垃圾乱扔乱堆等现象极为普遍,农村人居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因而,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便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一是要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农村环境治理的资金安排和投入力度,尽快明确和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积极探索通过“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等方式解决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来源问题。二是要建立农村社区动员机制。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引导农民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使农民群众自觉成为村庄环境治理保护的主体力量。

作者系宝鸡市陈仓区钓渭镇镇长助理

第五篇: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区城建局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关情况汇报

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区城建局积极参与配合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是解决农民饮水、农村消防安全工程,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工程,促进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工程,各乡镇都提高了思想认识,强化了责任意识,增强了工作主动性,切实做好了此项工作。今年我局向省建设厅共争取了省专项补助资金720万元,共新增受益人口14.4033万人,其中金西三镇新增受益人口12.95万人,白龙桥镇7956人,洋埠3643人,乾西乡2934人。超额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人口新增4.5万人的任务。

2、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加大中心镇政策扶持力度,今年我局在小城镇建设建设项目预投资200万元,项目资金采用“以奖代补”形式发放,同时首次采用绩效考核。加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今年在2009年省污水设施专项资金补助1895万元基础上,又增加505万元蒋堂、琅琊污水处理设施补助,同时又申报了洋埠、罗埠、罗店、雅畈四镇省级2010年专项资金补助,目前正在审核中。同步争取了市级污水处理设施专项资金1224万元,并为琅琊、蒋堂等乡镇争取了部分市留土地出让资金预留给乡镇作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资金。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部门密切配合。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工程建设工作,区政府与乡镇签定工程建设责任书,制订了实施意见和工程考核管理暂行办法,将工程建设列入对部门、乡镇的考

核。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编制、包装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项目批准后,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成立领导小组,组长为乡镇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确定专人负责项目实施。各部门密切配合,明确责任,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与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2、落实制度,规范工程管理。为保障工程质量,在项目前期准备基础上,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安全目标责任制等相关制度;施工中从管网的设计、预算、工程招投标、材料选购等环节严格把关;相关部门不定时地对工程管材质量和管网的安装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有效地杜绝不合格管材流入工程,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如雅畈镇对工程质量严格落实“三检制”即班组自检、专职人员复检、公司质检科终检;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全程控制,认真履行“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的监理职责即控制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管理工程合同、信息,协调各种关系;对重要工程部位实行旁站监理。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良等级,合格率100%,优良率70%以上。

3、严格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到位。由纪委牵头,协同区财政、审计等部门对省、市、区拨付给乡镇的集镇建设专项资金进行监督管理,督促工程实施单位严格按规定使用专项资金和落实配套资金,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充分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在工程竣工后,根据有关规定及时编报竣工财务决算。区财政局按照文件要求,依据工程进度及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分期将补助资金拨付进入项目单位财政专户,严格控制开支范围和标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婺城区城乡建设管理局

下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建五大机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建五大机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正主力军。只有维护好农民的主体地位,遵循“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很关键的新的政策。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 “生产发展、生......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定稿]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宏大的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为应对全球金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范文

    第一章 前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以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新农村建设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科技、教育、文化、......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肖维维 (学号1019064028)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目录 摘要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参考文献3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荐]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究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因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