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红途队实践论文成果: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红途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摘 要: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地让农民增加收入,提升生活质量,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走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通过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实现贸工农一体化,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走向城乡一体化,这些正是新农村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的战略目标。
1、新农村建设城镇化
城市有城市的历史与功能,所以形成城市的肌理和布局方式,乡村有乡村的历史与功能,因此形成乡村的布局模式,同样都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人文景观。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不能照搬城市的建筑形式、街道布局以及河道的处理方式,防止出现类似城市的构造体系。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将城镇内完善的商业、文化、教育设施、医疗卫生机构,便利、合理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置高效、合理地运用到美丽、愉快的乡村环境,实现城乡建设一体化。
如今乡村公路四通八达,水泥打造的公路几乎都可以直达每户人家的大门口,乡村的交通便利了,各家各户走家串户的也容易多了。特别是像茶叶、土豆、牲畜等农产品更容易运出去了。在好看的水泥公路两旁是整整齐齐的农舍,而农舍又大多是小洋房的布局,房屋的外装整洁、大方,内装电器设施完整。
2、新农村乡村景观
乡村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平凡的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根据乡村的历史与功能以及如今经济条件的要求,创造出优美的极具乡村特色的艺术景观形象,无疑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利用粗放型的土地资源条件、人口密度小的特点、并利用农舍的参差坐落的条件形成了具有明显田园风格的景观区域。这种景观包括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新农村的乡村景观建设唤起了人们对自然、朴实景色的向往与追求。群聚的农舍参差坐落,梯田层层,田间农作物排列整齐,整洁的乡村公路两旁绿树成荫。在村落中便构成了一副和谐、宁静、自然、朴实的乡村景观图景。
雅安市雨城区草坝镇石坪村的新农村乡村景观便是如此。走进村口就有一幢标志性的复古建筑,老人告诉我们那就是该村进村的标志。其他房屋不是形成小聚落就是安静、整齐的排列在公路两旁,而且每家每户几乎都自带小花园,小花园里花种繁多、花香扑鼻。田间的茶树一行行地排列,枝桠修剪整齐,其余农作物也充满了生机,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站在公路上放眼望去全是绿油油的一片,到处充满了希望与平和。驻足深呼吸,清新的泥土气味扑面而来,在这一刻可以让我们尽情感受大自然的淳朴与亲切。
3、新农村建设推动经济发展
无论在什么地方,经济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他是这儿的命脉,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地区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直接体现。当然在新农村建设中也离不开经济。经济学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作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机遇和策略,因此加大资金投入,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产业化工程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成功和全面铺开,“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甚至“一乡多品”的农业生产经营格局将逐步出现,在草坝镇的栗子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栗子村经济产物以茶叶、菌种、鸭子为主,真正实现了“一乡多品”制,向多个产业发展,全面推动村中经济发展。而草坝镇石坪村却只是发展了“一乡一品”制,整个村重在发展茶叶产业。这里的大多数地里都种植茶树,农民每年都会通过多次修剪而摘采好几次茶叶。而且村里交通便利,很多茶厂就直接会到村里收取茶叶,这样不仅方便村民向外运输茶叶,更加节省了运费。新农村建设中茶产业的发展使这里的经济有了很好的提高。据村
民介绍,新农村建设之前每户年平均收入只有几千元,自从新农村建设在当地发展茶叶产业后每户年平均收入最少也有一两万,效益好的话可达四五万一年。而且在上半年做完茶叶生意后,下半年村民们便可外出打工或是发展其他种植或养殖产业。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让石坪村的村民真正过上了好日子,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4、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可以说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出台并落实的一系列惠民政策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经济水平的发展也上了新的台阶。医疗卫生、教育机构、娱乐场所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彻底改变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为农村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政府远程教育的实施为农民带去更多地科学技术,让村民更科学、合理、有效地发展农业,是使农村产业发展更加稳定。同时民主法治等的完善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素质,村民懂法、知法。
虽然新农村的建设也有教育体制的发展,但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存在很大的欠缺。随地堆放柴火、排放污水、乱丢垃圾等现象任然存在,并且不合理的使用农药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农村的环境,影响村容、村貌。部分村民封建思想、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只考虑眼前利益,不会放眼展望未来,有时也不会按照科学、合理地方法进行种植、养殖业。而且部分村民缺乏主动性和积极参与的意识,总是想要等待政府,依靠政府,向政府索要,对农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不会有太多的解决办法。
总的来说新农村建设带来的一系列便民惠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提高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素质,推动了乡村经济发展,使农民生活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第二篇:专题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专题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谈谈你对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理解。
新农村建设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个目标充分表明,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3、我国为什么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原因;意义。)
(1)、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体现了我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和谐进步就没有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
(3)、是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
(4)、是社会主义本质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只有提高农民收入,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5)、是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保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必然要求;等等。
4、(1)、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符合九年级《思想品德》中的哪些观点?
①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③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 “三个文明”一起抓;
⑤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⑥ 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⑦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我国公民享有广泛民主的自由权利;
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你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科学技术;资金;人才;农民负担过重;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等等。
5、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请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
(1)、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3)、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4)、实施科教兴农,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5)、进一步健全农民的基层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
(6)、科学利用农村的可再生生物资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等。
6、请你列举党和国家为实现农民过上“种粮不纳税,上学不交费,看病不太贵”的生活所采取的相应措施。并就其中一项措施谈谈你的认识。
(1)、“种粮不纳税”:废止农业税条例,我国农民从2006年1月1日起告别农业税;
“上学不交费”:从2006年开始,我国将两年时间在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怕学杂费;
“看病不太贵”:国家将从2006年起,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支持力度,到2008年将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2)、如:选择废止农业税条例,取消农业税,就可以回
答:全面取消农业税,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定决心,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三是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促进力量;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
7、什么是“三农”问题?
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农业脆弱、农村贫困、农民困苦的状况长时间难以扭转的问题,人称“三农”问题。简单的说,“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8、“三农”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三农”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
切实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三农”问题最集中的体现(最突出的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的收入问题。
9、当前中央对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的方针是什么?
当前中央对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的方针是:多予、少取、放活。
10、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
(1)、是实践“三什代表”的必然要求。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我国总人口中,从事农业居住农村的农民占绝对比重,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贯彻和落实好“三个代表”。
(2)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还处在社会主初级阶段,尤其在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生活水平不高,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还比较落后。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农村实现小康,才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
(3)、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4)、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11、你如何理解“农民不富,中国不富”?
“农民不富,中国不富”。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九亿农民,这是中国人口现状的一个显著特点。如果占绝大多数的农民过不上富裕的日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也就是一句空话。
12、党中央、国务院重视农民增收体现了什么?
(1)、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5)、体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其中,“生产发展”是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具体体现,“乡风文明”是思想基础,“村容整洁”是环境氛围,“管理民主” 是体制保障。
“新农民、新社区、新设施、新管理、新风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志。
【问题概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粗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要历史使命,应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
【对策分析】
1、完成首要任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2、推进综合改革,提供体制保障;
3、解决实际问题让惠于民;
4、培育新型农民,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源;
5、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营造良好成长环境;
6、完善的村民自治机制,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原因探究】
1、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2、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3、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
4、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条件。
【材料汇选】
1、“两个趋向”的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2、走出创建误区:“五要五不”。
3、新词汇:新型农民:“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村庄规划:免费提供住宅设计图样;循环农业:重视生物技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
第四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最佳答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问答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管理民主”,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握的原则是什么?
答:要把握好五个“坚持”原则:一是坚持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务求实效;五是坚持节余资源,持续发展。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是什么?
答: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树立新风尚,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倡导新风尚。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是什么?
答: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一个基本认识,即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
扎实稳步地推进。在具体工作思路上,不仅注重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改变村容村貌,而且注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而且重视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强调继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仅强调立足于促进农业和农村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而且重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不仅强调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而且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不仅立足于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而且谋划长远,提出了保障新农村建设持续进行的政策框架。
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什么?
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要引导农民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自己美好的家园。
六、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能得到哪些实惠和好处?
一是可以享受到完全取消农业“三税”的实惠。在全国范围内将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和农业税,使农业“三税”划上了历史的句号。
二是可以更多地享受到国家财政的直接补贴。国家继续强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加大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奖励补助力度;加大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力度,增加农田水利、农业科技、扶贫开发和农业投入,完善减灾防灾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和农村流通体系,加强饮水安全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可以在教育、医疗、保障和文化服务上得到直接好处。国家实行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同时,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中央和地方财政将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加快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农村医疗求助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农村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逐步做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四是可以享受到国家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更多支持。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广大农民都可以从中央的这些惠农政策中得到更多的好处。
七、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如何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答:一是认真组织学习,不断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党组织要带领村“两委”成员和广大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点,同时帮助广大农民搞好学习,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主要措施,以及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实惠,深刻认识农民自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进而把广大农民动员起来、组织起来,积极投身到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来。
二是增强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要努力实现生产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骨干力量。因此,要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干部,积极发展新党员。选拔农村基层干部要突出“发展能力强、奉献精神强和公道正派理念强”的要求,发展农村党员要在坚持党员标准的前提下,突出“带头致富能力强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要求。同时,加强对现有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的培训,努力使他们掌握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以过硬的本领积极投身到全民创业行动中来,以实际行动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是发挥示范作用,不断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路先锋。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带领党员干部,组织农民深入讨论研究,制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要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当好新农村建设的开路者,要求农民做的,自己先走一步、先做一点,要求农民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当好帮带者,积极参加“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带领群众共同创业;当好保护者,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首先得到实惠;当好调解者,积极化解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要求与三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有什么联系?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有什么联系?
人教版书上的答案最好 我们讲过吗 最佳答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二十字方针: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1、“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2、“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3、“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4、“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5、“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要求与三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一致的
1、“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物质文明)
2、“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物质文明)
3、“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精神文明)
4、“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精神文明)
5、“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政治文
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要求体现了三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
第五篇: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二十字”方针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二十字”方针
镇远县发展和改革局龙秀明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二十字”方针是对它的高度概括,其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产生活、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本文从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角度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和认识,以期提高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认识,最终达到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二十字”方针,它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总体目标。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产生活、社会管理等方面。
一、“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是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目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生产设施、经营及管理的水平和现状,决定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的收入水平。“十一五”时期,不仅工业要转变增长方式,农业也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既要协调粮食与
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又要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实现相互促进和良性协调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是要把生产各要素进行有机的优化组合,探索解决耕地、林地、水面等农业资源的有偿流转和转让的体制机制,生产器械的高效使用,种养殖、农业生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与建设及农业农村经营、管理等责权利关系和投入机制等问题,降低综合生产成本和提高投产率,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现代农业转化。二是把培育新型农民和搞好农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长期和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大力实施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分期分批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只有减少农业从业人员,才能实现农业从业人员资源占有量的增加,也才能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而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三是做好农业人口的稳步转移。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农民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选择。对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通讯不便或是要付出很大代价才能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自然村组的农户,做好农村人口的稳步转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随着农民在集镇或城市务工或从事二、三产业的实践,他们又已基本或完全能够在这些地方生存和发展,为农民向集镇转移创造了条件,同时又可增加城镇人口,关键是要通过产业和引领企业建设增加非农就业机会的问题。在实施好农业人口的稳步转移的同时,又为农业各种资向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供和创造有利条件,亦有利于生产发展。
二、“生活宽裕”是农村建设的目标
要实现“生活宽裕”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归根到底,是要解决农民
收支结构调整和农业农村建设投入问题。一是要认真分析农民的收支结构,找准为农民增收节支切入点。目前,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从事二、三产业,种养殖业收入增加的幅度是很低的。同时,农民的支出除基本生活开支外,要投入住房、猪牛圈舍、农用机具器械、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及就医、学习培训等。二是要解决好农业农村建设投入的问题。从大量的数字可以看出,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不足和滞后,是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只有通过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才有资本投入农业农村;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才能减少农民的投入,实现农民生活的宽裕。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合作医疗、教育、农业农村等政策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等也正是为了使他们实现“生活宽裕”。
农民生活宽裕了就可以激发农村广阔而巨大的消费潜力,让农民的需求真正成为一种有效需求,从而实现消费拉动国民经济的战战备略意图。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分析和了解农业农村的收支结构和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才是关注民生真实现。也仅有如此,才能实现 “生活宽裕”的农村建设目标。
三、“乡风文明”是农民整体素质提高的体现
“乡风文明”实质上是农村党建、精神文明及文化建设等问题,内容包括对农村思想文化、风俗习俗、社会法制、治安等诸多方面的领导、引导和建设。
近年来,虽然一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文化生活却发展很缓慢,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协调、不相适应,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急待提高,主要问题是基层组织协调乏力、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学习宣传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工作方式方法上没有与时俱进。因此,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的重要工作任务。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好农村良好健康的风俗习惯;另一方面,又要革除陈规陋习,不给不良习气生存、发展的土壤和空间。
四、“村容整洁”是改善农村生存状态的必然要求
“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村住房、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卫生、环保等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实施过程的基本要求,为农村提供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长期以来,绝大部分的农村地区没有经过规划,住房、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均是因时、因地和农民自家的情况自行决定,没有经过分析论证,更谈不上优化布局。人居环境很难让人满意。一方面造成土地的大量浪费;另一方面造成设备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在相关于硬件设施缺乏的同时,加上农户、家族等在历史上形成的不理解、不容让、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等不和谐因素而形成的矛盾和隔阂,再加上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另一方面所造成的“小家庭”、“小生产”和“均等占有”等负面影响,在缺乏行政干预和协调的情况下,环境污染、乱搭乱建、乱用资源等问题日益突显。
实施新农村移民搬迁是实现“村容整洁”和农业人口的转移的最有效和最直接的办法。新农村移民搬迁,主要目的是要改变城乡的“二元结构”,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农村深厚的风俗习俗及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而应配套的相应基础设
施,实现“生产地”与“生活地”分离。它又包括就近搬迁和向城镇搬迁两种方式。
五、“管理民主”是民主与集中制度下的人民当家作主与现代科学管理的结合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目前农村地区普遍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农民不仅注重其自身的经济利益,也更关心他们的民主权利,因为只有他们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他们的经济利益才能得到保证。我们的党和中央要求政治文明及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也正是为了保障农民合法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农村在变,农民也在改变,他们采取保障利益和权利的方式或手段也在改变,最终是朝着科学管理的方向变。当前,加强农村级基层组织建设、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管理民主”的要求。
当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的是:一是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征地、拆迁、就业转变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经营、管理和决策等问题时,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这是依法行政,实现民主管理和决策、关注民生的基本要求。二是国家、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时,一定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量力而行,避免搞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等,有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的区别,在规划过程中千万不能搞一刀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要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正确透析事物的双重性,扬长避短;用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辩证法,解决我们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深刻领会“二十字”方针的侧重点,并将其相互涵盖和衔接进行融会和
有机统一,解放思想、努力探索、扎实工作,最终达到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