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的调研报告[全文5篇]

时间:2019-05-13 10:33: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建立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建立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建立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下简称新农村)的重大任务,这是党央从全局出发,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分析农村改革发展形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为了有力促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健康、快速发展,政协乡镇联络委员会分别组织委员在全县各乡镇进行了投入机制的专题调研,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农村建设中,投入结构呈现良好势头

(一)政府投入抓示范,新农村建设起步好势头旺。

目前,全县共规划启动建设32个新农村示范村,其中:县上主抓了10个重点村,突出打造了3个亮点示范村,各乡镇分别结合各自的实际规划打造了至少1个示范村。县财政安排了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示范工作。对实施省、市级新村扶贫工程建设的双河葡萄、竹海高坝、开佛龙门、佛梨四个村拨付了专项资金。各乡镇也结合自身的财力,对示范村安排了启动资金19万元。

(二)社会各界齐关注,筹措资金建设新农村。

据各乡镇摸底调查汇总反映,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工程倍受社会的支持,其中:招商引资275万元,社会各界捐资12万元,农民自筹(含以劳折资)3777万元,占示范村建设投入资金的95.56%,户平投入3817元。金融企业也积极发挥作用支持新农村建设。如:县农村信用联社采取多种措施,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现已向全县20个乡镇的农户累计发放支农贷款3485万元。县农行也通过扶贫贷款等形式支持新农村建设1338万元。

(三)惠农政策落实处,新农村建设资金得到加强。

近年,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深化了农村税费改革,先后取消了向“三农”收取的“三提八统”、农村教育集资等收费项目,减免了向“三农”征收的生猪屠宰税、农业特产税(烟叶除外),全面取消了向“三农”征收的农业税。全面推行了粮食直补、良种直补、农业机械购置直补、生态建设直补等惠民直补政策。推行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同时,财政调整了支出结构,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

二、新农村建设中,投入方面存的问题及原因

(一)“等靠要”思想严重,群众建设新农村主体意识淡薄。

在调研中了解到,有绝大多数农民群众、相当部分的村组干部、也还有部分乡镇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目标要求及措施办法不甚了解,对本乡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规划、建设情况不够了解,甚至有的完全不知道。有相当部分的群众就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持等待、观望的态度,还存在严重的“等、靠、要”的思想,没有把自己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对象。

(二)支农资金条块分割,投入上存在比较严重的缺陷。

在调研中发现,专项资金在管理上存在缺失的问题。一是支农资金直接分配与管理的有发改、财政、科技、水利、农业、林业、国土、扶贫、交通、电力、教育、卫生、文化、民政等十多个部门,可想而知,其协调难度之大。二是支农资金除发改部门下达计划,财政部门拨付资金外,很多行业主管部门要按条条、块块投放资金到对口部门,这种历史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格局,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投资效益。三是除了“资”出多门外,各部门在计划下达方式以及项目管理上存在各自为政的思想,造成了项目申报和管理上往往不从实际出发,而是“投其所好”。在资金拨付上,不同来源的资金拨付渠道不一致,有的造成资金沉淀或“跑冒滴漏”。正由于管理上的缺陷,使得宝贵的支农资金有的挪作他用,投资效益大打折扣。

(三)缺乏宏观调控措施,整合社会资金资源的力度不够。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乡镇、村领导普遍反映新农村建设投入政府启动资金严重不足,这在全县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调查统计数据上也反映了这个事实。据全县各乡镇示范村建设投入资金中,财政及专项资金投入仅占1.75%。正由于缺乏宏观调控措施,各类社会资金绝大部分闲置或游离在外,没有融入新农村建设这个系统工程的运转,发挥的作用不大。

三、建立新农村投入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认真总结经验,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建设资金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

新农村建设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需要全民参与。要通过深入的宣传和教育,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目标要求及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通过宣传教育,确立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要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用好用活村民自治,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苦干、实干、巧干”的意识。要认真总结文明新村建设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建设资金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群众“动自己的手,流自己的汗,出自己的钱,建自己的家”的积极性,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形成户户建家,人人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整合支农资源,建立和完善支农资金的良好运行机制。

要建立和完善支农资金的管理机制。针对支农资金切块、专项“戴帽”较多、投入分散的状况,以新农村建设工程为平台,按照“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编制年度投资指南,合理界定支农投资范围,改革支农投资分配与管理体制。要统筹协调、集中安排各类支农资金,着力解决投入分散与重复建设的问题,努力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建设项目的投资、建设、管理等委托权,促进支农资金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要建立和完善支农资金投入使用效率的激励机制。要在试点的基础之上,逐步建立以支农资金使用效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做到对使用效益显著的项目单位,在今后的项目申报和资金安排上给予优先考虑。要加强支农资金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支农资金使用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要建立和完善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逐步调整存量,重点促进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朝着城乡统筹安排和统一制度建设方向发展。新增财政支出要向“三农”倾斜,新增预算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用于“三农”,逐步提高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并集中使用。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建立和完善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三)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

要鼓励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企业,实施城乡一体化经营,充分发挥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的作用。要给予支农信贷业务税收、不良贷款核销、因信贷支农需要而必须保留的亏损金融网点予以一定的财政政策支持等优惠政策,正确引导各类金融企业支持农村基础建设,支持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上规模、有特色、科技型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新型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支持县域内劳动力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要积极探索建立乡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弥补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积极开展商业化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工作,并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同时,要鼓励设立村级资金互助合作组织,通过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变民间资金为民间资本,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营销策略,为新农村建设作好金融服务。

要通过物质和精神的激励,促进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要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投资转向农村,特别是鼓励大中型项目到农村去建设,以项目建设带动农村的城镇化建设。要通过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给予政策上的灵活性,在税收费用等方面给予物质奖励和多种形式的精神奖励,正确引导企业到农村投资和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要引导农业类企业到农村去创业,并实行一企业帮助一个村或者几个企业帮助一个村,带动更多的农民通过种植业、养殖业或其它适合的方式求得发展。要引导企业家们为新农村建设献爱心,开展“一帮

一、手牵手”活动。包括帮助农民开发产品、融资担保、开拓市场、技术培训。也可以定点招收帮扶村的农民到企业务工,帮助农民扩大就业,带出一批创业的骨干,回乡创业。也可在教育、医疗、道路、房舍、农田设施等方面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支持。

总之,要通过投入的规范和调整,建立受益群众出大头,各级政府投入点,政策优惠减免点,金融信贷支持点,包扶单位赞助点,社会各界捐赠点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

第二篇:建立稳定投入机制,促进教育强市建设

文章标题:建立稳定投入机制,促进教育强市建设

建立稳定投入机制 促进教育强市建设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刚才,XXX全面回顾了“十五”以来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并对“十一五”期间我市建设教育强市作了全面部署。我市财税部门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根据杭州“名城强市”建设要求,全面贯彻科学观,努力筹措资金,支持教育强市建设。

一、积极筹措资金,建立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财税部门将继续加强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管理,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今年浙江省教育费附加征收政策调整力度较大,各类企业的负担也有所变化。财税部门通过网络、电子公告等形式和各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使浙江省教育经费征集的新政,在最大范围内以最快速度、最便捷的方式告知纳税人,为教育经费征集新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在加强资金筹措的同时,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法定增长。市本级在“十五”期间,除教育事业费增加达到法定增长外,还每年安排预算外资金进行补充,使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提高若干个百分点。从2008年开始,又将其逐步纳入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基数,从而在体制机制上确保了教育经费的稳定增加。

“十一五”期间,市本级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将由2008年的6.9提高到“十一五”期未的10.5。教育经费投入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要重点确保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对免费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各级财政在保证义务教育阶段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的同时,确保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省和市本级财政将对市区免费义务教育所需经费按一定比例进行转移支付补助。

2、要进一步扩大教育资助覆盖面。继续完善教育资助券、人民助学金和奖学金制度,教育资助券发放要与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相衔接。一是教育资助领域向学前教育、高中段、职业教育等领域延伸,并逐步扩大至高等教育领域。二是教育资助对扩大到杭州市残疾学生以及在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各类技工学校、民办学校就学的全日制高中学生。三是教育资助内容逐步增加,包括学生基本生活补助及其他接受教育等经费。四是教育资助逐步向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延伸,积极解决外来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积极做到教育资助券经费的保障工作,确保每一位学生不因家境贫困而失学。2008年市本级安排教育资助专项经费300万元,安排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专项资金260万元。

3、做好资金调度工作,妥善解决高校建设资金困难。为进一步帮助解决市属高校新校区建设中的资金困难,发展我市高等教育事业,根据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有关指示精神,市财政从提高教育资金使用绩效,加快高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出发,积极调度财政库底资金先行垫付,以减少市属高校贷款利息支出,缓解高校建设资金压力。

二、优化支出结构,支持教育均衡发展

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市财政还配合教育局整合现有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经费分配机制。在解决地区和校际差异方面,市财政和市教育局不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扶持奖励,并适当向弱校倾斜,缩小各学校间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差距,减小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扼制各类办学的教育乱收费现象,确保基础教育向优质、协调、均衡发展。

1、支持名校集团化战略。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有利于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推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化发展。市本级财政从资金投入、校园建设、设施设备配置等方面协助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教育的专项经费投入逐年加大。

2、支持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省管县的体制下,我们结合浙江省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建设,市本级财政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危房和破旧房改造、改水改厕工程及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进行了扶持。2008年市本级通过安排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师训干训费等专项扶持经费达1000多万元,比2008年增加近一倍,并承诺以后视财力可能,还会加大对贫困县(市)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

3、支持加快教育设施的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新校。“十一五”期间,规划再新建5所高级中学(3所普高、1所职高、1所特殊学校),聋哑学校已于去年底开工建设,市本级财政投入建设资金8500万元,其余四所正在征地拆迁中。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增加五所优质高中的教育资源,改善高中部的办学条件,满足“上好学”需求,在我市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4、提高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水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重点解决职业教育长期以来生均公用经费及资金投入力度低于普通教育的问题,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把全面提升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与服务杭州产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着力帮助解决历史遗

留问题。

三、加强监督管理,促进资金使用绩效最大化

财政在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同时,也注意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日常监督管理,提出教育支出绩效考核指标,强化绩效考核,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1、关注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近几年来,教育的软、硬件建设问题得到较大缓解,在地方财力许可和保证教育“三个增长、两个提高”的前提下,市财政对教育支出将向教师培训、教育改革等方面适度倾斜。进一步规范教师收入分配,规范教师的津补贴发放,解决不同学校之间教师收入高低差距偏大的问题,以稳定教师队伍和抑制学校“乱收费”。

2、关注教育项目的配置和管理。加强项目前期可行性分析,建立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数据库档案,对专项资金进行分类管理。对财政投入的专项资金进行全面评估,做到事前参与、事中监督和事后绩效评价。在立项阶段,对项目的社会效益和投资效益进行评估论证;在执行阶段,按项目实施进度拨付资金,并确保项目资金按规定的用途使用;项目完成后有结算审查和绩效评价,以确保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进一步完善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信息反馈制度,项目资金结余,建立项目结余申报、报批制度,杜绝年底虚列支出、资金长期沉淀、闲置等现象。

3、加强单位财务管理。特别是针对教育经费沉淀,教育费附加、教育专项资金移用等不规范情况,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督查,督促整改。对学校的各种收入和往来款项进行清理,帮助完善单位内控制度,规范会计核算,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市财税部门将认真履行好各项职责,为杭州创建“教育强市”作出更多的贡献。

谢谢大家!

《建立稳定投入机制,促进教育强市建设》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建立稳定投入机制,促进教育强市建设。

第三篇:建立稳定投入机制,促进教育强市建设

文章标题:建立稳定投入机制,促进教育强市建设

建立稳定投入机制 促进教育强市建设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刚才,XXX全面回顾了“十五”以来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并对“十一五”期间我市建设教育强市作了全面部署。我市财税部门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根据杭州“名城强市”建设要求,全面贯彻科学观,努力筹措

资金,支持教育强市建设。

一、积极筹措资金,建立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财税部门将继续加强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管理,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今年浙江省教育费附加征收政策调整力度较大,各类企业的负担也有所变化。财税部门通过网络、电子公告等形式和各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使浙江省教育经费征集的新政,在最大范围内以最快速度、最便捷的方式告知纳税人,为教育经费征集新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在加强资金筹措的同时,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法定增长。市本级在“十五”期间,除教育事业费增加达到法定增长外,还每年安排预算外资金进行补充,使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提高若干个百分点。从2005年开始,又将其逐步纳入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基数,从而在体制机制上确保了教育经费的稳定增加。

“十一五”期间,市本级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将由2005年的6.9提高到“十一五”期未的10.5。教育经费投入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要重点确保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对免费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各级财政在保证义务教育阶段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的同时,确保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省和市本级财政将对市区免费义务教育所需经费按一定比例进行转移支付补助。

2、要进一步扩大教育资助覆盖面。继续完善教育资助券、人民助学金和奖学金制度,教育资助券发放要与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相衔接。一是教育资助领域向学前教育、高中段、职业教育等领域延伸,并逐步扩大至高等教育领域。二是教育资助对扩大到杭州市残疾学生以及在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各类技工学校、民办学校就学的全日制高中学生。三是教育资助内容逐步增加,包括学生基本生活补助及其他接受教育等经费。四是教育资助逐步向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延伸,积极解决外来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积极做到教育资助券经费的保障工作,确保每一位学生不因家境贫困而失学。2006年市本级安排教育资助专项经费300万元,安排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专项资金260万元。

3、做好资金调度工作,妥善解决高校建设资金困难。为进一步帮助解决市属高校新校区建设中的资金困难,发展我市高等教育事业,根据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有关指示精神,市财政从提高教育资金使用绩效,加快高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出发,积极调度财政库底资金先行垫付,以减少市属高校贷款利息支出,缓解高校建设资金压力。

二、优化支出结构,支持教育均衡发展

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市财政还配合教育局整合现有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经费分配机制。在解决地区和校际差异方面,市财政和市教育局不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扶持奖励,并适当向弱校倾斜,缩小各学校间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差距,减小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扼制各类办学的教育乱收费现象,确保基础教育向优质、协调、均衡发展。

1、支持名校集团化战略。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有利于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推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化发展。市本级财政从资金投入、校园建设、设施设备配置等方面协助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教育的专项经费投入逐年加大。

2、支持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省管县的体制下,我们结合浙江省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建设,市本级财政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危房和破旧房改造、改水改厕工程及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进行了扶持。2006年市本级通过安排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师训干训费等专项扶持经费达1000多万元,比2005年增加近一倍,并承诺以后视财力可能,还会加大对贫困县(市)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

3、支持加快教育设施的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新校。“十一五”期间,规划再新建5所高级中学(3所普高、1所职高、1所特殊学校),聋哑学校已于去年底开工建设,市本级财政投入建设资金8500万元,其余四所正在征地拆迁中。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增加五所优质高中的教育资源,改善高中部的办学条件,满足“上好学”需求,在我市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4、提高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水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重点解决职业教育长期以来生均公用经费及资金投入力度低于普通教育的问题,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把全面提升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与服务杭州产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着力帮助解决历史遗留

第四篇:创新投入机制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床新投入机制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发布时间:2——合肥市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调研报告

合肥市财政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加快建立以工促促农,实质就是要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就是妥善处理城乡关系,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农民进得来、留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将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我市正处在工业化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快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我们农业财政工作

我市是沿江近海的内陆城市,总面积7029平方公里,耕地32.94万公顷。全市总人口45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5.72万事农业的97.3 万人。“十五”期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232元,年均增长10.2%,2005年达3207元,与全国平均水平均水平高566元。2005年,我市实现GDP 853.6亿元,财政收入跨过130亿元大关,我市从总体上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

一、“十五”期间合肥市财政支农工作成效显著

(一)合肥市财政支农投入总体情况

“十五”时期是我市财政对“三农”投入力度最大、资金使用效果最明显,也是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农民所得实惠投入累计达到42.59亿元,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14%,是“九五”期间的2.49倍,其中支农专项支出17.54亿元重点支持畜禽养模化、标准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以及中小水库除险加固、渠道硬化和南淝河、丰乐河、瓦埠湖、巢湖大堤等重点防洪河段整治等工元,对全市46个乡镇47.46万亩中低产田进行了治理改造,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安排专村村通砂石路目标的基础上,从2005年起,又启动实施“村村通水泥路”工程,着力解决农村“行路难”问题。全部免除了农业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多种补贴,使每一户农户都直接受益。全面推行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一卡式”发放工作,确保各项对中,2005年,全市通过“一卡式”发放的财政补贴资金2.08亿元,覆盖全市64万多农户。此外,还积极安排调度资金,建立了制,有力地支持了防汛抗旱、防治非典、禽流感等重点突发事件的处置。

(二)合肥市财政支农主要做法

“十五”以来,我市财政支农工作按照“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目标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有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1、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明确财政资金投入方向

理清支农工作思路,把握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是做好财政支农工作的前提。近年来力求对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律有较为准确的认识,并据此研究和制定财政扶持政策,有的放矢,有所作为。首先,合肥市三

淮分水岭地区,岭区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91.7%。江淮分水岭脊线长度达100多公里,这一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地形地貌复降水分布不均,秋伏旱几乎年年发生。加之传统农业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程度低。农业生产结构形式单一,模式,广大农民从常规、大宗作物中增收难度较大,不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就没有希望,农民增收奔小康就不可能深入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逐步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加快,农民市场意识不断增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愿望强烈,畜牧业、苗木花卉业、蔬菜瓜果业等主导产业雏形初现,如果加以正确引导,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扶持,就能够扩大规模、提升随着我市财政支农投入的加大,社会、民间资本也对投资农业这一广阔的领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举资兴办农业实体,农业产两年来,市财政将支农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放在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上,放在农畜牧业、苗木花卉业、蔬菜瓜果业等农业支柱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支农资金的投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性投入。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二是引导性投入。会和民间资金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较快地增加农民收入。三是示范性投入。加大农业园区建设投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等。

2、加大支农资金投入力度,初步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

根据《农业法》有关规定,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我市财政严格执行这一支出、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四类支农支出全市年初预算数由2001年1.16亿元逐年增长到2005年2.27亿元。全市财政四类支农支长到2004年 2.49亿元(含省级以上财政转移支付及市本级追加支出数)。其中市本级安排支农专项资金也由2001年的2000万元长12%。我市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经费新增部分也按照国家有关政策“主要向农村倾斜”要求,正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增长机制已经形成,随着财政投入的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

3、转变财政支农方式,着力打造“阳光财政”

在不断加大支农力度的前提下,市财政改革资金分配方式、创新财政支农政策,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改革支农资金分配方式。将市级支农资金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管理,提前下达资金预算控制数,由农口各部门根据下一年到具体项目,与部门预算同步履行报批手续,提高了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分配的透明度。资金分配以“资金跟着项目走”为原则,资果相挂钩。市级项目原则上不再要求县(区)进行资金配套,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2)改革财政支农资金拨付方式。结合市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对市级财政支农资金,根据项目投资规模、实施主体等报帐制,减少了资金中转环节,缩短了资金拨付时间,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有效防止了支农资金截留、挪用等现象的发生。

(3)以创新支农政策为先导,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各项财政支农扶持政策通过新闻媒体、合肥农网、下发文件等项目、产业,谁都可以做,做好了,验收合格了,就能够得到财政的奖补资金。对获得财政扶持的项目在资金兑现前必须向社会公开、公正、透明”的资金使用原则,改变了过去财政“先给钱,再干事”、平均分配资金的传统做法,扭转了等、靠、要思想,同财政支农资金扶持方式的改变,拉动了社会资本及民间资本加大对我市农业的投入,有力支持了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养殖业、蔬菜业区域化布局加快形成。

(4)整合支农资金试点,建立农村中小企业担保资金。为了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分散在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等部门产业化资金的存量与增量部分集中到一起,设立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大对农业的投入。通过选择业绩优良的担保公司具体承办担保业务,实行市场化运作,按2-5倍放大担保贷款,有效发挥了财政资业融资难问题。

二、合肥市财政支农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以来,我市财政支农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制约农业和农村经问题仍然是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做好新形势下的财政支农工作仍有很多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县乡财政困难,严重影响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虽然我市肥西县、肥东县2005年财政收入分别达到7.26亿和5.34亿元建设和调控能力很差,等、靠、要意识依然浓厚。以2005年为例,肥西、肥东县本级支农专项资金投入分别为520万元、300万县的地位远远不相适应。同时由于三县税源少,经济欠发达,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保工资保吃饭是县级财政第一大事,乡、村两级支农投入无法落实。县乡两级农业投入依赖上级,不仅如此,上级支农资金下拨后,还存在挤占挪用现象。

(二)支农资金有效整合不够。由于财政支农资金的科目分类、管理体制都是以部门块块为主,资金分属多个部门管理,各部要求各不相同,政策之间有机协调不够,不同程度存在各自为战,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现象普遍存在。

(三)县级财政资金配套跟不上。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展开,需要地方财政配套的项目和政策越来越多,资金压力也越来越特别是县级财政配套资金到位难,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项目进展、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

(四)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我市农业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一方面,扩大规模,提档提速需要大量资金融机构从风险控制考虑,不愿为农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融资瓶颈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

(五)农业保险业发展滞后。农业是弱质产业,抵御自然灾害和重大动物疫病的能力薄弱。“十五”期间虽然市财政在主导产险业基本上对农业没有涉足,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损失巨大。

(六)乡村债务问题亟待解决。与全省、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乡镇财务管理问题一直是我市农村基层工作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乡村两级债务总额达11.83 亿元,平均每个乡镇债务总额605万元,村级债务35万元。我市乡村两级债了家底,核减了一部分债务,但剩下的债务如何化解,办法不多,效果也不好。如此高额的负债,隐藏着很大的财政财务风险。

三、创新投入机制,合肥市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事关全局的战略性举措,是统筹合肥城乡发展、推进县域突破,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良好机遇一部署,积极调整财政支农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在前几年财政向“三农”倾斜的基础上,努力做到财政惠农政策只尽最大努力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财政政策支持机制。

(一)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切实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

1、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逐年加大财政对农村、农业的投入,对各种渠道的支农资金,在提高使用效率下功夫;积极引导农民对直接收益项目的投资,逐步建立合理、稳定而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按照“三个高于”要求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即确保每一年的财政支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保证国家财政对农业资金投入的法定增长,并切实加强预算执行。

(1)加大支农预算安排。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和“三个高于”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增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总量为3.95亿元,其中支农专项安排9000万元,增长14%,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1.5个百分点障等投入均有较大增长。

(2)增强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刚性。严格执行《农业法》“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都要高于其财政经常收入的增长幅度”规范围。认真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

2、明确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原则。

财政支农资金将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为投入重点,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区域主导产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我市农业的可持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框架,要求财政支农政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区分财政资位的经费支出,按照WTO绿箱政策的要求,实行以间接保护为主、直接保护为辅的综合农业保护政策,突出重点,有保有压,优化用效益。

3、完善财政支农资金调控、引导机制。利用政策导向,扩大支农资金覆盖面和受益面。

为改变过去财政先给钱,基层再干事的做法,扭转等、靠、要的思想,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采取先政策后奖补的各县区、乡镇和项目单位根据政策规定和要求,先组织实施,凡符合政策规定的,经市组织验收后,均可享受市以奖代补资金扶持策更加具有宏观调控性,资金分配更趋公平;同时,也引导县区、乡镇和项目单位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4、积极推进支农资金的整合。

财政支持“三农”的资金涉及20个市级部门,必须切实加大资金使用的整合力度。市财政将积极探索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有效途径,项目”或“产业”平台实现支农资金的整合。资金整合首先从市级财政安排的资金做起,以后逐步扩大到各级安排的所有支农资金。农口部门预算的的编制工作中,将打破原有“基数+增长”的安排模式,按存量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进行整合。第一,支农专项分散到各个部门,主要用于安排农村中小企业担保资金1000万元,使担保资金本金规模达到2000万元,以解决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问,为呼应“工业立市”战略,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资金来源主要是对原来分散在农、林、畜牧水产各部门的支农存量进行调整、合并、集中设立。重点支持畜牧、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加大对农业领域招商引资金力度。第三,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组金200万元。调整原有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资金现行分配方式,重点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通过制定扶持政策展方向和目标,加大从源头扶持力度。第四,调整现有部分农业专项收入和基金收入分配方式。对城市水资源费收入在满足必要的水政余部分全部用于解决新农村建设人畜饮用水问题;从水利建设基金中集中一部分资金重点于防洪保安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设立发展设培专项资金,新菜地开发基金收入全部用于安排农业设施园艺建设。第五,按照土地复垦整理的有关要求和规定,尽快出台我市村庄整作实施意见。把土地复垦整理工作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具备条件的示范村镇进行整治试点。农民住房建设资金采

持与农民出资相结合,农民新村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根据试点村的区域位置、整治规模及农民新村建设投资额等按照一定标准,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中给予补助,通过村庄整治,统一规划,建设农民新村,实现缩村让地,以增加的耕地指标资金。第六,尽快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资金使用重点要把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设标准农田。集中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加大对示范村镇中低产田改造,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第七,“村村”工程要重点向新农村示范村镇倾斜,争取示范村年内全部实现示范村通水泥路目标。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应加大对示范村镇完善道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具备条件的地方,解决自来水供应问题。调整工业园区基础建设设施贷款贴息政策,增加对新农村示范村镇业集聚区”投入内容。第八,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通过加强涉农资金的预算编制工作,对教育、社保化、民政、规划、计划生育、商务、科技等部门涉农项目的安排要根据新农村的建设规划统筹安排,有条件可设立资金专项用于新农村建设。防止产生各自为战,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现象。

5、积极开辟对农业和农村投入新渠道。切实落实从国有土地出让金纯收益中按规定比例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政策,切实落实政策。

6、积极转变扶持方式。探索利用财政补助、贴息、担保等手段,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

(二)改革财政支农政策,创新形式、突出重点。

1、突出支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1)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从2007年开始,立足扶持农业主导产业,通过资金整合,设立农业产业件政策扶持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予以扶持。

(2)扩大农村中小企业担保资金规模,积极扶持各类农村中小企业。拟在目前1000万元的基础上,2007年将农村中小企业年增加。进一步完善担保资金管理办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放大效应,重点支持种子、粮油棉、菜瓜果、畜禽、奶制品、水产品、林秆转化等10大产业链,通过3—5年的努力,力争每个产业链至少有1—2个综合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带动,形成多层次、多类型龙

(3)继续实施品牌奖补战略。继续鼓励、扶持企业、基地积极申报农产品品牌,提高批量上市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商标注册产品,争创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有一定影响的知名品牌。

(4)大力支持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整合分散在农口各主管部门的致富带头人和专业合作组织扶持资金,重点向农村排致富带头人和专业合作组织分别是200万元、100万元,建议在以后,大幅度提高对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力度。坚持政府引导大力扶持农民发展专业协会、合作社、农业公司等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经营模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5)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以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为契机,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提创新能力,重点支持丰乐种业等企业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培育一批科营农业科研机构的发展;大力引进和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提高农业优良品种、高新技术的研发能力。建立产学研联合新机制,院所共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强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技术研发方面的合作;引导企业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

势农产品,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研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强化县、乡农技站(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牵动性项目,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

2、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产品,改善农村公共服务

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力争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的领域很多,在规划的基础上,分轻重缓急,有所为有所不为。眼下最迫切是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筹措资金,重点加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建立政府投入带动农民自愿投资投劳的农村公益事业和农田水利建设投以奖代补等有效手段,支持和引导农民统一规划建设农民新村,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按照城乡统筹和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将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纳入公共财政范围,大力支持农村教育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制度,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加大农业减灾防灾体系建设投入,继致病性禽流感防控等的资金投入。

3、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支持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

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和“公开招标培训基就业”的原则,进一步做好财政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帮助外出务工人员掌握职业技术,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外出就业、劳动力培训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对持有《就业服务卡》的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提供贴,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就业工作总体规划,进一步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增加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资金投入,于项目区农民培训。

(三)深化财政改革,提高财政支农能力和管理水平

1、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体制。积极调整完善县乡财政体制,进一步明确县乡政府的事权,强化财政支出责任;建立和完善县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继续深化乡财县管改革,加快发展县乡财政经济。

2、改进财政支农工作方式。按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确定的方向,探索建立新形势下财政支持“三农”工作新机制。整合财政配使用和统一管理;完善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全面实行财政补贴农民资金“一卡式”发放;积极推行“民办公入和管理方式,提高财政服务“三农”的能力和财政资金管理水平。

3、推行支农项目绩效评价制度。逐步推广财政支农项目绩效评价办法,健全财政支农资金运行监督约束机制,规范财政支农

二○○六年六月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doc

任重而道远

路漫须求索

——山西省交城县会立乡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太原理工大学水利与科学工程学院调研组 本文以2010年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队的队员们对山西省交城县会立乡的神堂坪村、会立村、柏叶口村、孔家庄村四个村进行了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家庭的抽样调查为依据,系统地分析了会立乡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报告涉及农村经济收入情况、农民生活水平、教育情况、医疗情况、农村家庭消费问题、多元农业发展状况、新农村村风村容的基本情况等多个方面内容。深入分析了会立乡在新农村建设中与全国新农村示范点之间存在的差距,并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提出一定的针对性建议和对策。

调研的结果如下:

一:会立乡新农村建设调查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党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虽然山西省是传统的工业大省,工业基础并不薄弱,但是基层新农村建设不能像重工业那样得到较多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在会立乡的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如何起到主导作用,利用最合理的资金投入获得最切合农民利益的新农村建设成果关系到会立乡经济的稳定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会立乡农村建设事业中出现了那些问题,应该如何克服;会立乡农村与标准中的新农村的差距如何,怎样去缩小这种差距„„这些都是我们在会立乡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正面的问题。

做好会立乡新农村建设现状的调查,为会立乡的广大群众寻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正确出路关系到会立乡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和谐。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的同时,不但要关注沿海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也要懂得从中取得新农村建设的可鉴经验。关心山区,特别是西部偏远山区的新农村建设现状,使比较落后的山区农村建设尽快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为村民建设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是各级党委和政府急需考虑的问题。

二: 调查对象和调查的实施情况

1、调查的初步实施

为了解会立乡新农村建设情况,获得第一手资料,从 7月16日至7月26日,水利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成员13人进驻交城县会立乡,并深入农村基层组织进行有关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活动。这次调查主要针对神堂坪村、会立村、柏叶口村、孔家庄村四个村的居民。为了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和显现特色,实践队将全体成员分成4个小组,分别深入到四个村庄,对其村委会,当地居民进行调查。调查以问卷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问卷涉及农村经济收入情况、农民生活水平、教育情况、医疗情况、农村家庭消费问题、多元农业发展状况和新农村村风村容的基本情况等多个方面。

2、调查结果的整理

为确保调查的准确性,我们将调查问卷集中进行数据统计,将记录不全或缺少数据的问卷作废处理。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0份即每村10份,回收40份,其中由于数据不全记录不周原因作废5份,有效问卷数为35份。另外,收集了全体调查员的调查笔记,并对所有笔记进行信息筛选,提取了有关医疗、教育、村民意见等相关信息。

3、资料的收集

当地乡政府提供的信息和数据;对农村村民的个别访谈;家庭问卷调查(问卷共计20题,涉及经济、教育、医疗、生活、村风村貌等各个方面)。

三:会立乡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1、经济状况:会立村是会立乡乡镇府所在地,相比其它三个村的情况要略胜一筹。村民的经济来源分四类:一是靠种田、养殖维持生计,每户农民大概有三四亩的田地,田里一般种植玉米、黄豆、蔬菜;二是外出打工,主要是去交城和太原两个地方,由于文化水平有限,所以外出打工基本都是在做苦力,且每月只能挣800——1000元;三是在养鸡场打工,鸡场的半天工每月能挣500元左右;四是一些家住路边的村民在村子里开一些小店铺,比如说饭店、超市、五金商店等。村里通有柏油路,沿着路的两边,是错落有致的居民房。村子里安装有宽带,部分村民家中有电话或者手机。而且这个村子里有诊所,村民看病买药相对比较方便。

神堂坪村、柏叶口村、孔家庄村这三个村子的经济来源与会立村基本一致。但是这三个村的人们每人分得的土地没有那么多,只有一亩左右,而且搞养殖业的农户也特别少,基本就是一个村子中两到三户的人家在养一些牛和羊,规模很小。因此在神堂坪村和柏叶口村生活的年轻人们基本都外出打工。在柏叶口村,一些人们还能去柏叶口水库施工现场找一些活干,一天能挣50——80元左右。柏叶口村紧挨着柏叶口水库,所以村民们也开起了一些店铺、烧烤摊,以此贴补家用。这三个村子中,只有柏叶口村里有一个买药的地方,其余两个村中要想看病买药,只能到会立村。

孔家庄是这四个村中最贫穷的一个村子,在村子最显眼的地方,写着这样一句标语“村村通电话,幸福千万家”,然而村中的60个人中,只有三个人有手机,村中也只有四部座机。每户每年收入为2000——3000元。只有两户农家根据多年的积累养起了牛和羊,共有四百只。整个村子只有两个孩子在上学。由于经济比较落后,没有人愿意嫁过来,村中有四位单身汉。村民的家中更是一贫如洗,灶台、木板支的床、单薄的被褥,仅此而已。省道经过这几个村子,出行还比较方便。便利的交通本应为一个很好的发展条件,但是村里大部分村民依然是靠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为主要经济来源。

总体来说,会立乡几个村庄的经济发展状况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整体发展还不是非常均衡。

2、教育问题:这几个村子当中,以前是每个村中都有学校的,后来因教育布局调整撤了学校,学生只有到镇中心即会立村的明德小学读书,家长因孩子太小只好实施“1+1”工程(即花一个劳动力去会立村租房陪读)。一位家长给我们说:“国家虽然减免了学杂费,但现在要一个劳动力陪着,对于本来收入就不多的家庭来说负担还是很重”。另一方面,教育成本过高。有位村民给我们算了一笔帐:送一个学生,每学期按400元计算,读完小学、初中9年需要7200元,读完高中要1万多元,读完大学要5~6万元,按目前我们人均收入计算,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费8年多的纯收入。许多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孩子因此很小就辍学在家,耽误了上学的绝佳时期。

而对待教育问题的态度上,有部分农民对孩子的教育表示出不大的热情,甚至认为最多只让孩子读完初中就得去打工赚钱,特别是农村的女孩更是因父母受到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而失去继续读书深造的机会。但是由于贫穷落后,现在很多农村家长都表示再穷再苦都要供孩子读下去,只要孩子能考上大学即使抵押房产也会让他读书。因为上一辈吃了没文化的苦,他们都希望孩子能过得更好。农民对孩子要多读书、读好书的观念是日益加强的,至少在调查村中表示只供孩子念完初中的父母仅是极个别的例子。在会立村的一名农民还表示要供两个女儿读到她自己读不下去为止,只要孩子有读书的才能就会尽力让她们安心读好书。相信农村教育随着农民对教育观念的改变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农村教学设施落后,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虽然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但根据调查组在会立乡实地考察,了解到由于会立乡自身教育条件基础差,起点低等原因,导致现在教学设施还处于落后阶段,师资整体水平也不够高。任课老师也表示出万般的无奈。会立乡地处较为偏僻山区的原因,好多具有优秀教学水平的老师都不愿前来教学;本地能从师范学校出来的人才也大都不愿留在这里,所以会立乡整体教师队伍的水平不是很高。很多教师表示,当地学校的硬件设施落后、师资水平较低、以及人才的流失是当地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难题。幸好的是,有很多当地教师都很有上进心、都很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会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其他先进的教学方法。要解决当地教育问题,还要希望政府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改善当地教师待遇,引进人才,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学环境。这样东固教育才会跟上来。

贫困学生较多,帮扶资金不足。调查组来到会立乡的最大感慨就是这里的贫困学生太多了。对这些读书困难的小孩,政府虽然有减免学费,资金援助等措施,但对会立乡大量的贫困学生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在调查组开展的学习班中,一个读六年级的女学生告诉我们她今年已经十六岁了,由于家庭经济原因今年的初中能否读得上还是个未知之数。听到这些话或许会使人惊讶,但在这里却是真实的存在。会立的孩子就是会立的未来,要发展会立经济,首先发展会立的教育。

4、畲族农村医疗卫生状况。

农村的卫生情况有进一步的改善。四个调查村中,我们发现新农村建设使大部分村民已经吃上自来水,水泥路通到自家门前,使村民终于告别以前那些刮风就尘土飞扬的日子。随着交通的方便,村民也可以更容易地出去买生活用品,对改善个人卫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村普及问题上还有阻力。接受调查的四个村村民都基本上办理了农村合作医疗手续。可见乡政府对农村合作医疗计划落实得还是比较好的。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仍有部分村民没有办理农村合作医疗手续。当问到他们为什么不和其他村民一样参加合作医疗时,这些村民表示不太了解具体情况,认为对自身也没太多作用,所以就没有参加了。

四个村庄中得医疗条件普遍比较落后,神堂坪村的诊所是临时设立的,会立村的诊所是会立乡乡镇府所在地,只有一些简单的医疗器械,而柏叶口村只有一位卖药的乡亲,孔家庄没有诊所,村民们看病买药只能到相距十几里地会立村,从而延误病情的情况时有发生。这足以说明这里的医疗条件还有待提高。

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效益不明显。由于四面环山,可种的土地少之甚少,而且结构单一,一般只种玉米,没有品牌产品,走出去的产品就肯定没有了。依靠打工的收入很不稳定。养殖是个不错的增收途径,但是却很少有农民有能力去投资养殖。受多种因素钳制,农民增收空间不大。

2、教育与观念问题。辍学打工的孩子们很多,觉得能挣钱养自己就行,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孩子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当孩子提出辍学时,家长就无能为力了,不懂得怎么去教育开导他们。由于经济条件比较差,这里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相比交城县就有很大的差距。老师对孩子们的鼓励也比较少,而这对于有厌学情绪的孩子们是没有好处的。这里紧挨着吕梁山脉,村民们吃水、用水都是山上流下来的,根本不用花钱买水,所以几乎没有节水意识。

3、管理缺乏民主,医疗条件差。在信用贷款、低保户这些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方面做的不够民主。基本上每个村子都存在“关系户”。越是偏远的地方,这种现象就越明显,一些地地道道的困难户没有享受到福利。

五: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1、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推进农村建设新理念。成立领导小组,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与考核机制;明确部门负责,开发旅游项目,为农民增收想法子;做好建设规划,严格新农村建设操作程序。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着实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

2、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注入农村建设新动力。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民自主创新;加强科技培训,推动农民自主创新;推行典型示范,带动农民自主创新;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自主创新。

3、要不断拓展农民增收途径,乡镇干部多下乡体察民情,了解农民之所急需,对城乡要求一视同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工农和谐化。

4、新农村建设要深入群众,切合实际解决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有些村民对一些政府的工作表示不解。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宣传工作还不够。如果政府在下达工作时能够事先调研,深入群众的话,相信好多村民对政府的工作会更加支持的。在农村规划上,政府也要做出明确的指导,了解当地农民的切实需要,不要按图照搬地进行盲目的建设。

5、落实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精心编织农村社会“安全网”。针对农村居民对合作医疗了解的不足,有关工作人员要加大宣传力度。从乡到村,要求有关人员积极向村民解析合作医疗的详细内容。让更多村民明白到合作医疗对自身的利益。另外,乡里的宣传员也要多地到农村中就有关政策进行宣传,让村民明白到政府政策的目的,使他们明白到政策对自身好处。只有让更多的村民明白政府政策的为民目的,才会使更多的村民拥护政策,确保政策的顺利实行。

6、实行教师再培训计划,提高教师整体水平。实行有经验的老师带没经验的新老师,一对一的帮助,使旧新老师间形成师徒关系。另外,老师要发扬创新精神,积极学习。乡政府也应给予物质支持。如果可以,也可以与大学学院签定对口教育支援,让大学生到会立乡进行支教,通过各种方法提高会立乡整体教学水平。

7、实现“管理民主”同时扩大基层民主。只有管理民主,在村级事务管理中依靠群众,集思广益,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搞好农村各项事业。扩大基层民主,实现“管理民主”,就是要在农村党组织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真正地让农民当家作主。

六、结论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会立乡的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开展上要求真务实,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部门上下协调,才能共同促进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下载关于建立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的调研报告[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建立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的调研报告[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单位代码 11660 单位名称 重庆理工大学 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作者:刘瑜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解掌握我区当前农......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庆城县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

    关于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xx镇xx村村委会主任助理正式接触村官工作已经有半个月了,半个月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我正逐渐融入到农村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新农村”在五十年代就提出过,人们向往的是耕地不用牛、铡草不低头,点灯不用油;八十年代讲的是三......

    建设新农村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一、基本情况 村座落在皋城以西,蓼城南端,地处新312国道以南,与老105国道相邻,距镇中心5.5公里。宁西铁路穿村而过,东西横跨四个村民组,共14.7公里......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情况的 调 研 报 告XXX中心村建设点是县委确定的新农村示范村,也是我单位新农村建设联系点,经过三年来的工作,新农村建设已具雏形,取得了一定成效。最近,我单位按......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最近,我参加了市委组织部组织的对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训学习,几天的参观学习过程中,我亲身感受华西村如火如荼的发展氛围,亲耳聆听了华西村率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