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20051104
文化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
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迅速。为更好地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文艺工作者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提出以下意见:
一、积极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是我国社会主 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基层 文化市场、丰富城乡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文化、财政、人事和税务部门要提高对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要根据表演门类、艺术水准、经营模式和布局结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制定符合本地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的目标、措施和相关政策,努力挖掘民族传统和地域 特色演艺资源,支持、鼓励和引导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健康发展。
二、放宽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市场准入。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的若干决定》,鼓励社会资本以个体、独资、合伙、股份等形式投资兴办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扶持农民和民间艺人自筹资金组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取消对民营文艺 表演团体注册资本限额的特殊规定和个体演员证,允许成立个人独资、合伙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允许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以合资、合作、并购等形式,参与市、县国 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允许国有文艺院团演职人员经单位批准离职自主创办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对符合设立条件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县级文化和工商部门要按照 《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和企业登记法律法规规定的时限,及时发放营业性演出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三、简化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演出审批手续。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从事演出活动,在申报、审批等方面与国有文艺院团享受同等权利和义务。演出所在地县级文化部门可直接受理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演出申请,应在规定时限内做出答复,符合条件的,发放 批准文件。对外埠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不得指定承办单位。有关部门要维护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演出的合法权益,在审批监管中不得收取法律法规规定以外的任何费 用。
四、加强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创作演出的指导和支持。要加强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创作演 出剧(节)目的指导,使之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对于适合在基层特别是农村演出的优秀剧本,可由政府出资购买版权,免费提供给包括民营文艺表演团体 在内的县以下基层文艺团体移植、改编和演出,同时鼓励著作权人许可这些表演团体无偿使用其创作的优秀剧(节)目在农村演出。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演出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中的民间音乐、歌舞、戏曲、说唱等项目。在全国性文艺评奖、文艺调演和表彰活动中,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原创剧(节)目,应与国有文艺 表演院团同等待遇。鼓励社会资本向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公益性演出提供捐赠,捐赠部分可按照国家税收法规的有关规定予以税前扣除。
五、鼓励和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参加对外文化交流。鼓励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参加政府对 外文化交流项目的招投标活动,支持有条件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参加国际民间文化交流活动。鼓励有比较优势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到国外演出、投资、注册公司,在 信息咨询、宣传推广、营销人员培训等方面,与国有文艺院团同等待遇;经批准的重大演出项目,可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有关部门要在项目审批、人员出入境及物 品通关方面,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对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凡符合条件的,可根据其资质和市场前景,给予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支持。允 许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依法邀请国外文艺表演团体或个人参加本团的对外演出活动。
六、加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人才培养。文化部和省级文化厅(局)可委托有关艺术院校,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提供方便。鼓励艺术院校毕业生到民营表演团体就业。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开展业务辅导。鼓励兴办 民办艺术学校。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演员及相关技术人员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中,与国有文艺院团演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同一标准。
七、完善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管理。加强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引导和规范,完善规章 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演职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培训,增强法制意识,倡导诚实文明经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演出活动,取缔无证经 营行为。严格内容审查,强化现场监管,抵制低俗之风,对危害社会公德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宣扬淫秽色情和邪教迷信、利用人体缺陷或以展示人体变异等方式招 徕观众的表演等,要坚决予以制止。要帮助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建立会计核算制度和劳动合同关系,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规范经营行为。加强演出行业协会建设,制 定行业规范,鼓励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及其经纪人和骨干演员加入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自律。
八、努力形成有利于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健康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文化部门和新闻单位要 加强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宣传报道,及时准确地发布有关信息,宣传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优秀剧(节)目、优秀演员,提升行业形象。组织文艺评论家关注民营文 艺表演团体的作品,在媒体上进行宣传评介,选择其中一定数量的优秀剧(节)目在电台、电视台播放。组织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参加汇演、调演,并通过各类艺术节 推介优秀剧(节)目。对优秀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和演员给予表彰。
第二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文库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文库.txt铁饭碗的真实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就算是一坨屎,也有遇见屎壳郎的那天。所以你大可不必为今天的自己有太多担忧。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
2010年01月26日 15时52分 48 主题分类: 教科文体
“文艺表演”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
浙政办发[2009]192号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文艺工作者参与文化大省建设的积极性,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加快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重要意义
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演出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对于繁荣文化市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弘扬民族民间艺术、推进城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文化消费日趋旺盛,仅靠国有文艺院团已难以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大力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浙江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丰厚,在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和有利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我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得到了蓬勃发展,现已初具产业规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产业前景。目前,全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已达489家,年均演出10万余场,已成为我省演出市场特别是农村演出市场的重要力量。但是,我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演出市场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存在着原创能力不强、演出设施设备简陋、产业规模不大、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人才资金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发展壮大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扶持引导,加快推进我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总体要求和主要措施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文化事业和演出产业发展要求,遵循艺术生产和演出市场规律,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着力破除演出市场经营主体的所有制壁垒,努力构建国有文艺院团与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公平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演出市场,培育富有浙江特色的民营演艺产业,使浙江的演出事业和演出产业始终保持强劲的发展活力,走在全国前列。当前,重点要完善扶持政策,整合资源要素,改善市场环境,着力解决各类不利于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的问题,尽快提高我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在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重要作用。
(一)鼓励兴办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扶持各类人才和民间艺人自筹资金组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允许民营企业和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以合资、合作、并购等形式,参与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支持国有文艺院团演职人员离职自主创办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对符合设立条件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县级文化和工商部门要按照《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和企业登记法律法规规定,及时发放营业性演出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从事民族或地方特色艺术表演以及歌剧、舞剧、话剧等艺术表演项目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可作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向文化行政部门申领营业性演出许可证。
(二)积极引导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提升办团水平。完善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营业演出签约、会计核算、团体用工合同等各项经营管理制度,督促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规范办团行为。积极鼓励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创新艺术生产、演出经营理念和办团模式,不断增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发展活力。坚持分类指导原则,按照不同的表演门类、剧团规模和经营模式,积极开展“创星评优”活动,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实施差异化激励管理,鼓励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办出特色。
(三)加大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服务力度。各级有关部门要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服务的意识,创新服务载体,丰富服务手段,在创作、编剧、导演等艺术生产领域提供更多帮助,在维护权益、公平交易方面强化法律支撑。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积极协助做好全国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基本信息数据库和演出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并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提供市场经营、演出交易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四)完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演出审批制度。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从事演出活动,在申报、审批等方面与国有文艺院团享受同等权利和义务。演出所在地县级文化部门要认真受理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演出申请,并在规定时限内作出答复,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发放批准文件。对外埠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不得指定承办单位。有关部门在审批监管中不得收取法律法规规定以外的任何费用。同时,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演出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五)帮助改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排练演出场所。重点加强农村演出场所建设,鼓励采取政府出资、社会赞助等多种方式,以农村社区为单位维修改建或新建固定舞台、戏台。建立县乡文化馆(站)、社区服务中心与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联系制度,鼓励文化馆(站)、社区服务中心免费或低价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提供排练和演出场地。
(六)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开展文化交流。组织开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汇演调演,鼓励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参与各类重大节庆文化活动,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搭建交流平台,拓宽交流渠道。在政府主办的艺术节、赛上专设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赛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创造更好条件,让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平等参与文艺评奖活动,实现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与国有文艺院团同台献艺、同场竞技。努力推动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走出去,积极推荐有特色、高水准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参加对外演出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开拓国外演出市场。对参加政府组织和支持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有关部门要在项目审批、人员出入境及物品通关方面,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鼓励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依法邀请国外文艺表演团体或个人开展合作演出和业务交流。
(七)加强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投入力度,根据择优扶持原则,在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剧(节)目创作、人才培养、演出设备配置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对适合在基层特别是农村演出的优秀剧本,可由政府出资购买版权,免费提供给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移植、改编和演出。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专项扶持资金,运用扶持资金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提供贷款贴息服务,对优秀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实行以奖代补。同时,要创新政府投入方式,让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平等参与文艺表演剧(节)目政府采购竞争,使更多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优秀剧(节)目入选政府采购项目。积极引导社会各界通过投资、资助、捐赠等方式参与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向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公益性演出提供捐赠,捐赠部分可按照国家税收法规的有关规定予以税前扣除。
(八)加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教育培训等现有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人才评价、培养政策。认真落实《省文化厅省人事厅关于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舞台艺术人员申报评审艺术专业技术资格工作的通知》(浙文职改[2008]11号),将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舞台艺术人员纳入全省艺术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审范围,与国有文艺院团同专业的艺术人员实行同一标准。积极鼓励、组织国有文艺院团和艺术院校深入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开展业务辅导、参与演出活动。组织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演职员到国有文艺院团和艺术院校进行学习培训。鼓励中青年演艺、创作人员和艺术院校毕业生到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就业。
(九)发挥演出中介和行业组织的作用。加强对农村演出中介的教育引导,定期组织开展法规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民间演出经纪人的法制意识和综合素质。积极引导农村演出中介由个人经营为主向公司制经营为主转变,逐步规范经营制度,改变经营方式,提高经营层次,更好地服务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大力扶持、指导民营文艺表演行业组织建设,搭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和文化行政部门的沟通桥梁,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十)强化对演出市场的监管。坚决打击非法演出、非法演出中介活动,依法保护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从业人员以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原则,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乡镇政府及有关机构应协助做好农村演出市场执法工作,有条件的乡镇要建立监管队伍,进一步加强农村演出市场监管,依法维护农村演出市场秩序,使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中健康发展。
三、营造加快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良好环境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把加快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摆在当地文化工作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扶持引导,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根据“三定”方案,省文化厅对从事演艺活动的民办机构实施监管。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认真履行主管部门职责,坚持寓管理于服务,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供优良服务,更好地维护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合法权益。财政、税务、民政、工商等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主动配合、加强协调,形成共同推动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的合力。要完善考核机制,把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状况纳入对各地文化工作考核、文化市场评估的重要内容,作为文化先进县创建验收的重要项目,加大对推动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
(二)完善配套政策。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在全面落实《文化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文市发[2005]31号)和《文化部关于促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的若干意见》(文市发[2009]15号)等国家和我省现有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从艺术生产、人才培养、剧团建设、演出规范、行业管理等方面,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三)加强宣传引导。组织新闻媒体积极宣传报道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先进事迹,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提升行业形象,形成有利于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健康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优秀剧(节)目,要组织文艺评论家在媒体上进行宣传评介,选择一定数量的作品在电台、电视台播放,加大推介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同时,要树立一批资质优、发展好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典型,推出一批大力弘扬主旋律、长期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群众的优秀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和演职人员,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第三篇:文化部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
文化部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
2004.10.18 文广发[2004]35号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在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文化企业主导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部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目前,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包括文化产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参与,我国文化产业得以迅速发展,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提高。但是,总体上依然存在着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诸多问题,如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待遇不平等,难以与其它市场主体平等地使用生产要素;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投资经营的许多环节还存在着若干不合理的限制;政府管理体制和服务水平不能适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等等。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主导作用的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调整文化产业所有制结构,促进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有利于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实现股份制改造;有利于解放文化生产力,创造就业机会,拉动内需,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多元化多渠道地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二、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文化产业领域。抓紧制订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明确国家鼓励、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凡已经允许外资进入的文化领域,都要积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进一步贯彻落实《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行业,已逐步放宽准入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门槛,搞好服务,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进入。逐步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大力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主动协调政府相关部门,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关心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发展。积极配合立法机关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各项政策和法规。对过去颁布施行的不利于非公有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法规要进行认真清理,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积极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的同时,不断提高市场监管水平,加大市场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和制裁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利益,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四、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文化单位的重组改造。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技术、品牌、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作价参股,或以投资、参股、控股、兼并、收购、承包、租赁、托管等形式,积极参与转制改企国有文化单位的资产重组,推动国有文化单位的产权结构调整。改制前已办理的各项专项审批手续和文化经营许可证不因其所有制性质的变化而取消。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兼并、收购国有文化企业,可享受国家制定的有关政策待遇。
五、打破所有制界限,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封锁,坚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与国有、集体文化企业同等待遇。鼓励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积极参与文化产品出口、申报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政府文化项目采购和招投标。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申请文化经营许可证、资质证书以及命名、评比、表彰等方面,与国有、集体文化企业一视同仁。中央和地方建立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兴办的符合国家政策的产业项目,要与国有、集体文化企业同一程序、同一标准,给予积极支持。对有市场前景、发展潜力大、运行机制好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要给予重点扶持,促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尽快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
六、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以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为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提供全面有效的服务。及时发布文化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信息,引导投资方向,抑制无序竞争,帮助非公有制文化企业随时了解国内外的技术、人才、市场、资源、资金等状况。努力创造条件,尽快实现通过中国文化产业网进行信息、技术、产品项目交易。逐步建立有利于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创业的人才交流、技术和政策咨询、信息查询、高新技术产品和项目孵化、银行信贷担保等社会化服务体系。
七、依法加强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监督,切实改进管理方式。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注意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对产品内容健康、坚持依法经营、管理严格规范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要给予积极支持并提供良好服务;对违法违规经营、扰乱市场秩序的,要依法给予处罚;多次受罚且屡教不改的,要坚决予以清除。要提高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管理水平,制止乱摊派、变相摊派、巧立名目收取各种费用等不当行为,不得强行要求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参加各类评比、竞赛、联谊等活动。各级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不履行法定职责,致使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投资者、经营者、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应当享有的权益未能享有的,应依法承担责任;违法行使职权,侵害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要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八、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自觉遵守国家关于文化市场管理的各项政策法规。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有关人员要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和资质审查。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进行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按照《公司法》的要求,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要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管理、运营体制和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推行民主管理,建立健全劳动合同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劳动保护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
九、充分发挥工商联、商会、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在引导规范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深化文化行政体制改革,逐步将不宜由政府行使的管理职能下放给相关行业组织。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实行行业自律,加强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
我维权。支持有条件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建立文化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参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达到严格管理、降低成本、提高企业运转效率和服务质量的目的。
十、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把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工作的议事议程。同时,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把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纳入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给试点地区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更好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本地区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要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指导与服务体系,全方位地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进而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实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四篇:商务部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知识产权局关于鼓励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指导意见
商务部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知识产权局关于鼓励引进技术消
化吸收再创新的指导意见
商服贸发〔2010〕505号;2010年12月16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科技厅(委、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知识产权局:
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顺应我国“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现实要求,有效引导企业引进国外先进适用技术,并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产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竞争力,特制定本意见。
第一条 国家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积极引导,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良性互动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体系。
第二条 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依托“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等信息平台,建立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信息收集、政策咨询、发布技术资源等,帮助企业获取国内外技术信息,引导企业有效利用科技资源,为企业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提供支撑服务。
第三条 发挥财政政策和金融服务对激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利用现有政策加大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支持力度。对消化吸收再创新提供必要的支持,鼓励银行在监管部门批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针对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贷款业务。
第四条 商务部将依据《中国鼓励引进技术目录》(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06年第13号),确定鼓励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点领域,每年认定一批重点项目,给予表彰。
第五条 对属于国家鼓励类的内、外资投资项目,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在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
第六条 对于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的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先进装备和产品,符合条件的可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获得认定。
第七条 支持产学研联合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开展吸收与创新的联合研究和联合开发,或联合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对重大技术的引进,引进单位可在不违反合同义务的条件下,吸收制造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参与,共同跟踪国际先进技术的发展,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联合开展再创新活动。
第八条 进一步鼓励重大技术装备企业开展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引导和支持企业引进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并通过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第九条 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将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向中小企业进行转移,带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完善技术创新链,提高中小企业的配套协作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发挥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提升整体创新税票中的带动作用。
第十条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中小企业的技术引进,鼓励中小企业进行联合研发,成果共享,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中小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对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并符合规定条件的中小企业给予适当倾斜。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出口或产品出口的中小企业,符合“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支持条件的,可申请资金支持。引导和鼓励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
第十一条 进一步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制定促进外资技术溢出的支持政策。要通过构建开发型的创新体系,鼓励外资参与创新项目;鼓励外资制造企业向技术设计和研发以及技术服务延伸;鼓励外资研发机构与国内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 1 研发;鼓励国有和民营企业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或技术先进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共同建立研发中心;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跨国公司主导的技术研发和技术标准制定等活动,以技术合作方式提升技术实力。引导我国企业通过开展技术合作,提高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
第十二条 支持企业赴境外设立或并购研究与开发机构,为企业的相关活动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重点支持利用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的境外研发中心项目。符合“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资助条件的,可申请资金支持。鼓励银行在监管部门批准的业务范围内,对企业赴境外设立和并购开展贷款业务。
第十三条 加强多双边工业技术合作。加强同主要技术来源国的政府间交流,创造良好的技术引进环境;利用多双边合作机制,通过举办展示会、洽谈会等形式,为双方企业间技术合作牵线搭桥。在双边合作中,重点推介通过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
第十四条 进一步完善创业投资机制,利用社会资金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引进国外前沿技术成果在国内产业化,以利于企业掌握国外最新技术成果和核心技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第十五条 引导企业增强知识产权的获取、运用、管理和保护能力,建立和完善国内外专利信息数据库,建立知识产权预警应急机制,积极推进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引导企业既不侵犯他人权利,又能保护自身知识产权。同时,加大对消化吸收再创新相关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为企业进行技术引进谈判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提供指导。
第十六条 建立良好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环境。扶持发展一批规范性中介服务组织,为企业提供市场调研、技术评估、专利信息分析与代理等服务,弥补企业技术信息和人才不足,化解风险,促进企业间的沟通与协调。
第十七条 做好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建立技术引进培训制度,加强对企业技术贸易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培训,培养一批既有专业技术知识又懂国际贸易和知识产权的技术贸易复合型人才。支持和奖励科研人才和企业优秀技术人才,对在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将推荐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选。
第十八条 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应遵守技术进出口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我国加入或签订的国际条约、协议。技术引进合同双方应履行约定的技术保密义务。
第五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发改高技[2011]1592号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商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现印送你们,请各部门结合当前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工作予以落实;请各地发展改革委在推动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
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活力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 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 号)精神,增强社会各界对民营企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
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清理规范现有针对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的准入条件。要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加快清理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的准入条件,制定和完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等相关管理办法。除必须达到节能环保要求和按法律法规取得相关资质外,不得针对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在注册资本、投资金额、投资强度、产能规模、土地供应、采购投标等方面设置门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资金等公共资源对民营企业同等对待。各相关部门和各地发展改革委要规范公共资源安排相关办法,在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财政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资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资金以及协调调度其他公共资源时,要对民营企业与其他投资主体同等对待。
三、保障民营企业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政策制定。各相关部门和各地发展改革委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配套政策、发展规划时,应建立合理的工作机制,采取有效的方式,保障民营企业和相关协会代表参与,并要充分吸纳民营企业的意见和建议。
四、支持民营企业提升创新能力。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动公共技术创新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探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向民营企业流动机制,扶持民营企业引进人才。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研究开发中心等研究机构。支持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承担或参与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建设任务。
五、扶持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市场示范应用。支持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国家相关科研和产业化计划,开发重大技术和重要新产品。扶持相关企业协同推进产业链整体发展,促进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工程化、产业化。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起或参与相关标准制定。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具有重大社会效益新产品的市场示范应用。
六、鼓励发展新型业态。鼓励民营企业与民间资本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污染治理特许经营、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和车辆租赁等相关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生物技术服务、电子商务、数字内容、研发设计服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
七、引导民间资本设立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开展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参股设立创业投资基金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高技[2009]2743 号)精神,各地发展改革委在创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时,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创业投资。规范引导合格合规的民间资本参与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股权)投资基金。
八、支持民营企业充分利用新型金融工具融资。要积极支持和帮助产权制度明晰、财会制度规范、信用基础良好的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债券、上市融资、开展新型贷款抵押和担保方式试点等,改进对民营企业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项目的融资服务。
九、鼓励开展国际合作。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开拓国际业务、参与国际竞争。支持民营企业通过投资、并购、联合研发等方式,在境内外设立国际化的研发机构。鼓励民营企业在境外申请专利,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建立国际化的资源配置体系。
十、加强服务和引导。各有关部门和各地发展改革委应加强协调,及时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项目扶持计划、招商引资、市场需求等信息,引导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避免一哄而上、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积极发挥工商联等相关行业组织作用,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各级公益类信息服务、技术研发、投资咨询、人才培训等服务机构,要积极为民营企业与民间资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相关服务。鼓励和支持物流、会展、法律、广告等行业为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商务服务。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