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在新世纪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把“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列入“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十大发展战略之一,充分显示了建设社会主义农村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对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适逢其时
一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重新提出并部署新农村建设,2006年2月14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项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充分表明了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针和战略举措,表明目前我们已经具备了实施这项战略任务的基础和条件。二是农民收入持续增强,农村消费需求逐年上升。近几年,农产品价格总体上升,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的综合效益较快提高。三是新型不断造就,成为农村发展的生力军。一代有理想、有抱负、有见识的新型农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长起来,他们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向往城市生活,具有改变命运的强烈奋斗精神;渴望发家致富,具有学习知识技能的迫切愿望;追求时尚消费,成为农村消费升级的带头人。
二、新农村的新模式
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村镇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问题,而且是村民发展的问题和是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有机统一体,是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
(一)农民心中的新农村
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自己的最朴素的理解,总结起来是十二个“得”字:一是孩子上得起学;二是治得起病;三是养得起老;四是走得好路;五是吃得上水;六是挣得到钱;七是社会治安好;八是环境优美;九是做得了主;十是学得到艺;十一是信息化到农村;十二是有丰富的文娱生活。十二个“得”字既是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动而现实的写照。
(二)专家学者心中的新农村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把新农村概括为“四新”:一是新舍。就是农村要因地制宜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二是新环境。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三是新农民。就是具有现代化素质的新农民。
要求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扎实开展农民培训,让农民掌握发家致富的实用技能。同时,要不断加强农民文化道德建设。四是新风尚。就是要移风易俗,崇尚科学,远离愚昧;崇尚文明,远离野蛮;崇尚法治,远离鲁莽。
(三)基层干部心中的新农村
基层干部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应根据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其共同规律和特征应该是分三步走,实现“三化”的工作目标。
1、起步阶段的“三化”:一介住房集中化。按照方便生产生活的要求,划定集中居住区,引导农民逐步向新村集中,将原宅基地还田还耕。二是环境卫生整洁化。就是以村组或农民集中居住的小区为单位,实行垃圾专人清扫清运,建立日常卫生保洁机制。三是农民生活习惯文明化。
2、发展阶段的“三化”:一是农民增收的主业常态化。农民每户要有稳定的主业收入,并且收入要逐年增加,有更多的资金积累用于再生产投入,创造更广阔更有潜力的收入渠道,增强发展的后劲。二是公共设施普及化。在初步完成集中居住的基础上,必须及时配套建设饮水、用电、道路、通讯、沼气等公共设施,形成集中区先行优势,更好地吸引农民进入新村。三是集体服务功能有效化。发展阶段的新农村,集中服务功能必须跟上,特别是村级组织服务功能要发挥出来,在组织农户投资投劳、对上申报项目以及施工管理等方面要有序有力开展工作。
3、高级阶段的“三化”:一是公共设施城市化。就是按照城市公共设施的标准和要求建设新农村公共设施。二是村民管理自主化。农民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文化知识、法治观念进入一个较高水平,能够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具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意识。三是村级组织建设规范化。高级阶段的新农村虽然实行了村民自治,但村级组织特别是党的组织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困扰
综合分析起来,当前新农村建设主要面临三大问题。一是基层干部素质准备不足。二农民主体作用显现不够。三是自我管理、自我约束难做到。三政策措施不科学。
四、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新农村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最关键最要紧的问题主要在四个方面。
(一)要更新思想观念,强化四种意识。在基层干部中大力倡导和落实四种意识。一是责任意识。抛弃新农村建设与己无关的思想,增加组织引导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责任感。二是开放意识。要大胆走出去、请进来,把本地在外的人才联络起来、老板发动起来,让他们为家乡建设献计出力。三是改革意识。推动土地经营权改革,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四是创新意识。运用市场机制筹集新农村发展资金。
(二)千方百计服务农民增收。一是大力招商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二是抓好农民实用技术和职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兴农的能力和外出务工经商的本领。三是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培值各类专业服务机构,推动专业服务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四是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加强农民负担监管。
(三)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造就新型农民。要在农民中广泛开展形势教育、政策教育、法制教育,让更多的农民知政策、明事理、通人情。一是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鼓舞农民。二是多办实事感化农民。力所能及地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从而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三是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激励农民。
(四)完善新农村的政策支持措施。一是要把握政策的公平性。进一步扩大新农村试点面,加大省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转移支付力度,让公共财政向老区、边区、贫困地区倾斜。二是要把握政策的合理性。对种田农民的补贴要依据乡村组织核实的实际面积,种田则补,不种田则取消。三是要把握政策的针对性。应把对农村转移支付的重点放在加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上。
东北石油大学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
研究报告
指导教师白海艳
所在院(系)石油工程学院班级油工11-2班学生姓名姚长均
学号110201140210
2013年12 月2 日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研究
金融1043班田景辉 10040040436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研究
--------以叶家村为例根据学校的要求,我于今年7月下旬在叶家(我们村的邻村)认真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调研活动。在实际调研过程中该与部分村民组长、农民群众积极交流沟通。通过几天的深入调研,加强了对该村发展现状和新农村建设的了解和认识,现在结合本人在村里面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思所想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该村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该村位于许庄镇西南2km,大荔县城北4km处,东临108国道,区域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目前,全村拥有耕地面积2100亩,3个组,226户,总人口960人,其中35名党员,全年实现人均纯收入6210元,是全镇人均经济实力较好的村。在镇党委政府和上级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和关怀下,该村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主要目标,认真宣传、贯彻执行各级新农村建设文件的重要精神,积极向上争取扶持,大力发展该村特色经济,努力改善村基础设施,全面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为:
1、近些年村里面所得荣誉:
2009年省级卫生村
2010年获市级文明村
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评为县级升级晋档“创先争优先进党支部”
2010年获县级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工作先进集体
2010年县级平安村
2、五大主导产业
近些年叶家村大力贯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突出“兴果蔬”“强畜牧”“优三产”的经济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中早熟苹果、畜牧养殖业、交通运输业、劳务输出、叶家农家乐等。
3、农民增收措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修护渠道3000m,硬化巷道2100m,通村路1600m,活动场所100㎡,中心广场和篮球场2500㎡,实施自来水入户和电网改造工程,安装路灯50盏,整修生产路1300m等。
大力培育新型农民
近两年,先后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和荔民农资专家讲授中早熟苹果田间管理知识12次,发放科技资料1000余份,同时还邀请县畜牧兽医局专家,与养殖户面对面交流传授畜牧养殖知识。
加大劳务输出力度
强化劳务信息宣传、培训,采取广播、黑板报、发放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劳务用工信息并组织农民参加50余次劳务输出培训,截止六月底该村已经输出150人次。
大力发展农家乐产业
村委会组织到白水县富卓村、长安区上王村等发展较好的农家乐村落参观学习,聘请阳光大酒店主厨和经理给农家乐经营业主讲解菜品制作以及礼仪接待等。全村现在共有13家农家乐,村委会统一制作灯箱、桌牌、大红灯笼等。
4、村状概括
个体经营
共有6家个体,主要从事地产、加油站、棉花加工等,总投资1000余万元,吸纳剩余劳动力200多人。
村容焕然
三通(水通、路通、电通),道路硬化率100%,村落建设呈现四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
乡风文明
社会稳定,符合政策生育率100%,入学率100%,贫困救助率100%,群众健康教育普及率100%、 社会事业现状
村卫生室、党员活动室、农民文化室、村委会办公场所、村民文化健康广场等公共设施齐全。
二、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主导产业缺失强劲支持,特色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优势
该村农业目前仍以传统的棉花、瓜果、养殖为主,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少且发展速度慢,农业产业文化程度低。作为特色产业的农家乐规模还比较小,扩大发展受阻,还缺乏具有强劲带头的龙头企业,农民增收渠道较窄,除过传统农业外,特色农业普遍面临规模较小,产业化水平不高的困惑。
2、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
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思想道德方面,关心集体、热爱公益等集体观念正在抓紧淡化。
3、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三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账,群众有意见。四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落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付出不懈的努力。要因地制宜、有序推进。通过深入调查,认真总结,针对以上问题,对叶家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如下几点思考
1、加大专业技能培训力度,如开办农民瓜果种植、猪鸡养殖等方面的培训课程,使广大村民同志以最快最见效的方式学习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更进一步从专业角度剖析自己的产业,使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2、开办承认教育课程,如计算机应用的课程或者关于提高道德的素质的课程等,从农民最需要出出发,让农民群众再次进校园,重新塑造自己的素质,让一些传统美德在农村继续发芽、生长、熠熠生辉。
3、政府继续进一步向各个村子展示在新农村建设中表现优异的村落发展模式,请
专家分析、解读那些发展好的村子的致富之路,让广大村民眼界放宽,学习人家的可取之处,同时也应该因地制宜认真分析本村子的优势资源,扬长避短发展特色产业。
4、村委会应该多多举办能够调集全村群众积极热情的公共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
进来,人民群众从劳劳碌碌的田地生活调节一下,放松身体、愉悦心情,享受生活,感受生活的无限乐趣。
5、关于村子里面的孤寡老人,村委会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关注他们,建造老年
人活动娱乐中心,多组织参加一些公共活动,也应该尽量多举办文娱活动,如秦腔表演等,让更多的老年人做享天伦之乐。
6、最关键的还是打造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敢打敢拼的村委会领导班子,抛弃传统的陈旧发展模式,发掘寻求可持续的有动力的发展道路。也应该加强村领导的更让人素质,让他们更加领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谛,投入更多的激情与精力到人民群众的工作中去,在群众中起到带头领导的作用,强化领导班子的责任意识,使村子的明天更加美好。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调查研究
新农村建设调查研究
【摘要】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十一五”三农政策的战略目标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以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农村建设为例,调查研究新农村建设中政策的实施与取得的效果,旨在调查新农村建设现阶段的实施的方法以及现阶段建设下所取得成绩
【关键字】生态农业 改革发展 致富
自2006年实施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镇坪县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24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通过政府统筹,资金捆绑,抓点示范,重点突破,在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综合整治、社会事业发展上攻坚克难,全县共完成35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任务,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狠抓产业建设,促进农村持续增收
(一)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导向,以园区建设为重点。
通过扶龙头带农户,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进生猪一县一业优化升级,在强力突破良繁体系建设的同时,狠抓以食用菌、林下养鸡为主的山林经济,促进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着力发展以“猪、沼、园”、“林、菌、果”、淡水鱼等特色养殖和烤烟等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县建成的35个新农村示范村基本实施每村有1-2个专业合作组织,每户有1片增收的山林经济园,户均每出栏3-5头商品猪。
图1“猪、沼、园”生态型养殖
(二)是围绕产业建设,依托科技之春活动,对新农村示范村内的农户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实现每户有1-2名能熟练掌握产业发展技术的人员。三是在推进产业扶贫中,着力创新扶贫资金投入机制,积极探索财政性资金入股、带动贫困农户参与和入股分红的新路子,在洪石镇乌鸡产业、城关镇蔬菜产业等部分村镇产业建设上已经启动了试点工作。
二、狠抓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发展条件
以规划为龙头,加强项目资金捆绑,建立了“政府统筹、部门配合”的工作新机制和“完善规划、集中投入”的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新机制。把各类项目、部门扶持资金、金融单位、民间自筹的多元资金集中用于新农村建设。从路、电、水、堤、桥、堰渠、排污、通信等方面,有效改善新农村示范村内的基础设施条件,发挥资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集约效应。目前,新一轮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共投入项目捆绑资金7000多万元,小额信贷2000万元。35个新农村中,启动了6个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村。35个新农村示范村,新修硬化通村公路7.5公里,新建便民桥5座,有效解决了重点村内行路难问题;新建人饮工程13处,修缮堰渠3公里,解决了26个集中安置点的供水问题;修建河堤2.8千米,有效提高了新农村示范村内的特别是农户聚居区的防洪能力;架设通讯塔15个,增强了通信能力。通过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示范村内基本实现路、电、水、电视、电话入户。
图2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新机制
三、加强 安居扶贫工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中,把人居建设作为重点内容,突出区域板块,科学规划布局,着力改善示范村内的居住条件,有效促进农村人口适度聚居。把新农村建设与陕南移民紧密结合,35个新农村示范村内规划建设移民安置点26个,通过陕南移民政策的引导,完成移民搬迁482户,在建设中,加强用地规划、风貌标准的控制管理,严格红线和房屋样式标准,提升了安居扶贫工程的整体效果。坚持新建房屋与改造旧房相结合,整合捆绑项目资金,按照户均补助改造资金0.3万元标准,统一实施示范村内的房屋的风貌风格建设,在示范村内实施危房改造和旧房风貌改造1500户。对示范村内的特困农户,推进建设“政府全额投资、产权公有、扶贫局统一管理、镇村调配使用、对象公示公议免费入住”的“交钥匙”工程,2011年至今在两个连片开发区域启动建设150套“交钥匙”工程。通过加强安居工程建设,改善农户的住房条件,形成了新农村建设的崭新面貌。
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及文化建设(一)狠抓社会事业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在陕南移民的政策机遇下,大量农民向新型聚居社区集中,老旧的村级服务场所已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为提升村级社区服务水平,我们积极争取上级和帮扶部门资金,完成新农村的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以新型农民聚居社区为中心,通过入户调研、征询镇村干部意见,争取帮包部门帮建,投入资金200万元,建成7个村民健身场;对全县农村医务室实行改造升级,提高村级医疗服务水平。
(二)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扎实文明新风建设
按照整洁、美观、有序、文明、民主的总体要求,以改善农村人居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加强对示范村的综合管理。一是加强环境建设,夯实文明新风建设的硬件基础。加强对“三口”重点部位(村口、路口、门口)环境建设,对三口实行美化、绿化、净化,达到村口有标石,路口有绿地,住户门口有花坛、有垃圾桶,给排水设施通畅、美观,每村建成1-2个垃圾池、建设一个休闲广场,将形成全县社区建设的新典范。二是加强环境治理,倡导文明村风。对“三乱”(乱占、乱建、乱放)进行专项整治活动,拆除违章建筑物,房前院中全面消除乱摆杂物,确保了村内道路平整畅通、村容整洁有序。三是加强民主管理,构建和谐村风。大力倡导用村规民约和村民一事一议等制度管理事、民主办事,示范村内的移民搬迁对象、“交钥匙”工程入住对象、基础设施建设等重要事项都要经过一事一议、公示决定,在村务民主化管理上做到了阳光运行。
五、加强工作协调力度,争取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坚持“领导挂联、部门包抓、定点帮扶、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抓好各级各部门帮村扶贫的联系与协调。积极争取省市县扶贫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投入,组织动员社会各界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在帮建工作中,包抓领导定期深入试点村,帮助村上理清经济发展思路,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全方位支持示范村的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综合治理和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协调和争取项目。全县每年都至少有7个省级单位、7个市级部门和75个县级部门帮扶新农村示范村,他们的帮扶,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六、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成效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县上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为组长,分管县级领导为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扶贫局等30个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镇坪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在扶贫局设立办公室,具体负责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制定,综合协调、工作指导、工作调度和监督检查。采取县级领导包镇、部门包村的方式,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对35个新农村在规划、资金、技术、物质、信息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配合村上抓好新农村工作。召开了新农村建设工作会及协调会,具体落实了县直相关部门、各乡镇工作分工及目标任务。各乡镇也相应的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落实了工作责任,为我县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为使新农村建设工作有计划、快速有序推进,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县级领导参与,抽调两批次329名科级后备干部,深入到村组农户开展扶贫开发基线调查,实行一镇一村一报告,形成调研报告43篇,基本理清了全县的贫困状况、致贫因素。结合乡镇及村组干部意见后,对确定的24个新农村示范村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社会事业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经过反复讨论、修订,组织指导镇、村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
总结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事关全局,只有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陈锡文社会主义研究, 2006.[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 贺聪志,李玉勤-农业经济问题, 2006.
第四篇: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研究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研究
枣庄市第一中学高一(12)班吴建军陈克洋万广富
指导教师孔繁涛
一、调查背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宏伟政策,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准备:
人员:吴建军陈克洋万广富
地点: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农村、医院、学校等教育和社会机构)
时间:2013年元月2日上午
三、调查目标:
新学校建设情况,在建设中的农村,学习新农村建设经验
四、调查对象:
20—60岁之间的居民,大多数人为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少数为半文盲
五、调查内容及记录:
1、农村教育状况:成人职业教育比较落后,大多数家长都比较重视子女的教育。
2、农村医疗服务状况:
总体有改善,服务态度较好,新农合医疗保险比较到位。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技术人员缺乏,经费紧张,设备不全。
五、几点建议:
1、各乡镇政府应大力加快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的作用。全力
做好农村教育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人才保障。
2、要加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有效统筹城乡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送知识、送技术、送人才下乡,满足农民多样化学习的需要。
第五篇: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区城建局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关情况汇报
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区城建局积极参与配合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是解决农民饮水、农村消防安全工程,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工程,促进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工程,各乡镇都提高了思想认识,强化了责任意识,增强了工作主动性,切实做好了此项工作。今年我局向省建设厅共争取了省专项补助资金720万元,共新增受益人口14.4033万人,其中金西三镇新增受益人口12.95万人,白龙桥镇7956人,洋埠3643人,乾西乡2934人。超额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人口新增4.5万人的任务。
2、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加大中心镇政策扶持力度,今年我局在小城镇建设建设项目预投资200万元,项目资金采用“以奖代补”形式发放,同时首次采用绩效考核。加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今年在2009年省污水设施专项资金补助1895万元基础上,又增加505万元蒋堂、琅琊污水处理设施补助,同时又申报了洋埠、罗埠、罗店、雅畈四镇省级2010年专项资金补助,目前正在审核中。同步争取了市级污水处理设施专项资金1224万元,并为琅琊、蒋堂等乡镇争取了部分市留土地出让资金预留给乡镇作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资金。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部门密切配合。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工程建设工作,区政府与乡镇签定工程建设责任书,制订了实施意见和工程考核管理暂行办法,将工程建设列入对部门、乡镇的考
核。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编制、包装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项目批准后,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成立领导小组,组长为乡镇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确定专人负责项目实施。各部门密切配合,明确责任,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与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2、落实制度,规范工程管理。为保障工程质量,在项目前期准备基础上,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安全目标责任制等相关制度;施工中从管网的设计、预算、工程招投标、材料选购等环节严格把关;相关部门不定时地对工程管材质量和管网的安装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有效地杜绝不合格管材流入工程,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如雅畈镇对工程质量严格落实“三检制”即班组自检、专职人员复检、公司质检科终检;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全程控制,认真履行“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的监理职责即控制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管理工程合同、信息,协调各种关系;对重要工程部位实行旁站监理。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良等级,合格率100%,优良率70%以上。
3、严格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到位。由纪委牵头,协同区财政、审计等部门对省、市、区拨付给乡镇的集镇建设专项资金进行监督管理,督促工程实施单位严格按规定使用专项资金和落实配套资金,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充分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在工程竣工后,根据有关规定及时编报竣工财务决算。区财政局按照文件要求,依据工程进度及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分期将补助资金拨付进入项目单位财政专户,严格控制开支范围和标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婺城区城乡建设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