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泪痕》观后感
文化大革命,反思与觉醒
“文化大革命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总要总结,但是不必匆忙去做。要对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作出科学的评价,需要做认真的研究工作,有些事要经过更长一点的时间才能充分理解和作出评价,那时再来说明这一段历史,可能会比我们今天说得更好。”----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
影片描述粉碎“四人帮”后,以新任县委书记朱克实为代表的正义一方同邪恶势力坚决斗争的业绩,塑造了忠于共产主义理想、坚持真理的正面英雄人物形象。
影片力求避免矫揉造作,努力把握现实生活的主流,使主要人物的塑造摆脱了程式化的方法。它展现了严峻的现实矛盾,具体地揭示出主人公与敌人斗争的艰雄,以及他以一颗赤诚的心启发人民将心中的的悲苦倾吐出来、赢得人民信任而取得斗争胜利的过程。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文革”已经成为不堪回首的往事。但对于与我同龄的不少人,“文革”并不只是痛苦、恐怖和浩劫,他们谈起“文革”时总带着一种怀旧感和失落感,不论他们在“文革”中属于哪个派别。对于他们,“文革”是一个破碎了的梦,他们在这梦中寄托自己的理想、热情、追求。对于他们,“文革”是一段消逝得太快的光荣岁月。就像昔日的电影明星在回顾自己烟烟生辉的舞台生涯时的心情一样,他们为自己过早地退出政治舞台而惋惜。
我承认,“文革’中推行的大民主使有些人认为获得了一种形式和手段,可以反抗以前压制他们的官僚。但我认为,这种东西和真正的民主毫无共同之处,而且弊大于利。诚然,“文革”中群众可以给当权派贴大字报,揭发和批判他们,这在“文革”前是做不到的。但是,这只是‘文革’冲要打倒一大批“党内走资派”战略中的一个环节。“文革”中的大民主是什么东西呢?群众有揭发、批评领导干部的言论自由,但这不过是依照“文革”中划定的标准争论某个干部是不是“走资派”的自由。一般而言,超过了这个范围的言论自由是没有的。“文革”中颁布的所谓“公安六条”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个条例规定,凡是攻击毛泽东和林彪(实际上往往包括江青),都是现行反革命行为,都要受到惩办。难道这算是享受了言论自由?“文革”中有两种事情发生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一是大量的人因言获罪,其中不少被处死刑,遇罗克、张志新不过是其中的典型例子;二是‘冲央首长”——主要是‘中央文革小组”成员,以及各地军政领导不断地表态,说某篇文章是“大毒草”,是“反革命宣传”,于是,写这篇文章的个人,以及支持这篇文章的组织,就要被打成反革命。在“文革”中,不但批评现存制度或政策的文章被定为“反革命煽动”,就连完全站在正统的立场上,只不过试图独立地研究或解释“文革”的文章,都被宣布为是反动的。
第二篇:《泪痕》观后感
在影片放映之初,出现滴泪状的硕大标题“泪痕”,有深深的震撼,可想而知是怎样的一种心酸,尽管以我国的影片剧情传统以及人心趋向于美好的结局;尽管到最后都知道会柳暗花明,坏人得到惩罚好人得以昭雪,也难免会有落寞。
安静的夜,走过的街,我们匆匆擦肩而过,没有人知道我在流泪,又有谁在弹指间老却了红颜。伤感的路线,以抹不去的风景,在满天的星空下,谁与你牵手相伴,给了你完美的世界。风吹走尘埃,你还不在意,我为你流的泪,坠落在心的边疆,你怎么还没有发现。谁来填补我心的那片空白,你越走越远,离开有我的世界,我流过的泪,便成了你离开我的痕迹——《泪痕》
影片以“疯”女人孔妮娜在街上追着自己的孩子打闹,她是笑着的,可笑声却有着说不清的凄凉和忧伤,以及毛骨悚然,在被新上任的县委书记拦下来后,木然鞠躬不停的念着“我向你请罪、我向你请罪„„”。在故事之初,先不管此人是真疯还是装疯,都不知当事人是在怎样的状况下会以“疯”的一面来展现于世人。
随着朱克实的到来,在开展工作中,朱克实受到县办公室主任张伟和县委副书记徐飞雄等人的阻挠干扰。当时金县的代理书记秦刚正在医院养病,县委的实际工作由县办公室主任和县委副书记徐飞雄等人主持。朱克实的到来,秦刚立即出院出来交出了工作,无疑意味着他们必须交出实权,然而久居高位、利益熏心,又抱着“强龙压不过地头蛇”的心态怎会心甘情愿、善罢甘休呢。他们以为朱克实不过是纸老虎一只罢了,故意设下上任县委书记遗留下来的庞大的土石岭水库工程,以便缠住朱克实的手脚,使他不能开展正常工作。有多年基层工作经验且被老乡成为真正的科班领导的朱克实,在识破司机故意不让他到乡里后,便独自开车下到各个村了解情况,当他了解到土石岭工程既费财力又费人力,且不能马上受益,很不受群众欢迎,起码不适合在此时修建,提议让工程下马,但他的惕隐遭到徐飞雄的反对,双方的矛盾正式开展。在本来以为手到禽来以为朱克实对于工程下马无能为力时,朱克实却在万人大会带来工程下马的消息。本来群众对朱克实是不报希望的,但在听到他说让工程下马,先带领群众搞好生产,积极生活。如今社会确实是发展迅猛,人们生活水平今时不同往日,然而,如今我们的官员还有多少是真正的为老百姓着想,是真正的为这个国家的前途着想呢。如今,听得最多的,是什么官二代在网上的什么丑闻“什么我爸是李刚”,官员肇事“我是局长”„„想想真是可笑,嘴里冠冕堂皇的喊着“为老百姓谋福利”、“为百姓服务”„„却做着令人所不齿的敛财揽权的勾当。
在之前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原县委书记曹毅的自杀案有可疑之处。曹毅在“文革”中自杀,妻子孔妮娜疯病多年,独生幼子曹尖尖流落街头被牛鬼蛇神“陶乐乐”收养。朱克实从陶乐乐和一些群众处发现情况非常复杂。朱克实却在众人谨严甚微中写推荐信满足曹尖尖的求学欲望。根据党中央的干部政策,他恢复了原公安局长吕明远的职务,两人配合展开调查,也不忘在形式允许之余修建水库使百姓的农田得以灌溉。他们首先查明水利技术员魏新的妻子——县医院大夫苏婉并非意外死于车祸,而是在被迫写下曹毅的假死亡证明,感到良心不安并害怕张伟等人迫害他们两夫妻,而选择自行死亡。在朱克实的启发下,魏新明白了妻子的遗信,从相簿里找到了曹毅的死亡鉴定书,证明曹毅是被张伟、许飞雄等人害死并扣以“上林彪贼船”的罪名。张伟得知罪行暴露,畏罪自杀。朱克实为曹毅平反昭雪,孔妮娜也结束了五年装疯的痛苦生活,与儿子欢聚在一起。曹毅的遭遇让我想到前几天看到的一个以“记者”和“大爷”问答形式的对话:记者:“大爷,请问歌颂我们优秀领导干部的爱国主义题材电影《孔繁森》、《焦裕禄》、《任长霞》等有哪些共同点?”大爷:“企图为老百姓谋福利的干部最后都是死路一条。”呵,还有什么好说呢,“大爷”这是红果果的嘲讽加鄙视加自我安慰啊。其实,从古自今呢,贪官污吏不慎枚举,贪污受贿自古有之,归根到底还是在于人的劣根性,由于人性的不满足,贪婪钱财与权势,无非是想不劳而获以及想要获得更多,拉帮结派,搞关系。正如朱克实有句话是这样说官官相护、裙带关系的“三亲六故,帮兄帮弟,狐朋狗友”。
在整个电影主线过程中,我们关注到的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朱克实,贪官谋财害命的张伟、许飞雄这样的正反面人物的反差。其实还有值得我们关注的人物:纠察队队长小山,在气势汹汹对老百姓冠以“走资本主义道路”,并对老百姓拳打脚踢,村民知道他不是什么坏人,只是一根筋的“听上面的”,本性不坏。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深刻反思,在朱克实在大会上可以对犯过错有觉悟的干部宽大处理而感激的泪流满面。试问,如今又多人能做到犯错而深刻反思并努力改正的呢?相信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我知错了,可我死活坚决不改”吧。或许这也是人性在不知不觉的流失,人们的淳朴也在社会黑暗面的侵蚀下裂开缝隙被腐蚀。还有孔妮娜,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装疯过活,等待党的阳光照耀到金县。然而黄天不负苦心人,终于等来了朱克实,并在朱克实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暗中为其传递信息。孔妮娜作为留学归国华侨,高级知识份子,却能做到忍辱负重,精神可贵。最后,金县人民在朱克实的带领下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再也不用担心正经过生活却被扣上“反派份子”的罪名,也不用在过的人心惶惶,提心吊胆。
在影片的最后,曹毅的案子被平反,金县群众纷纷痛哭流涕,重开的追悼会表达了群众对曹毅的怀念和及对误会他是反派而自责的情谊。正如《泪痕》歌词这样写道“你越走越远,离开有我的世界,我流过的泪,变成了你离开我的痕迹”。
2012酒本一班
解丽
2012561021
第三篇:观《泪痕》有感
观《泪痕》有感
———“文革”中华民族的悲哀 野蛮和残酷既是“文革”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整整十年间,它以揪斗、横扫、酷刑、杀戮、武斗、流放、斗私之类数不胜数的花样到处肆虐,不仅在我们民族几乎每个成员的身上和心间留下巨大的创伤,而且更无比残暴地吞噬了成千上万的生命。与这骇人听闻的巨大数字同样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无数血淋淋的场面。例如1966年“红八月”中,北京市大兴县对当地所谓“四类分子”及其家属灭绝性的大屠杀: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六日,大兴县公安局召开局务会议,传达了谢富治在市公安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从此,斗打、乱杀事件日益严重,由开始时斗打个别“表现不好”的“四类分子”,发展到斗打一般的“四类分子”;由一个大队消灭一两个、两三个“尖子”,发展到一个大队一下子打死十来个甚至几十个;由开始打杀“四类分子”本人,发展到乱杀家属子女和有一般问题的人,最后发展到全家被杀绝。自八月二十七日至九月一日,该县的十三个公社,四十八个大队,先后杀害“四类分子”及其家属共三百二十五人。最大的八十岁,最小的仅三十八天,有二十二户被杀绝。又如在“文革”中,广西许多地方流行在光天化日之下脔割肢解“牛鬼蛇神”等活人,然后煮熟分食的最野蛮暴行。仅在广西武宣县,被吃者就达一百几十人,“其中(被)吃肉后砍头的1人,挖心肝的56人,割生殖器的13人,全部吃光(连脚底板肉都被吃光)的18人,活割生剖的7人。”在武宣县武宣中学,甚至出现了大批学生批斗完教师、校长之后,在校园内就地架起简易炉灶,将他们剖腹脔割、煮熟分食的惨剧。、、、、、、、、、、、、在这场所谓的“大革命”中,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大批中央党政军领导干部、民主党派负责人、各界知名人士和群众受到诬陷和迫害。党和政府的各级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组织,长期陷于瘫痪和不正常状态。公安、检察、司法等专政机关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都被搞乱了。
在长时间的社会**中,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比例关系长期失调,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这十年间,按照正常年份百元投资的应增效益推算,国民收入损失达五千亿元。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没有提高,有些方面甚至有所下降。自七十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这场由文化领域发端的“大革命”,对教育、科学、文化的破坏尤其严重,影响极为深远。很多知识分子受到迫害,学校停课,文化园地荒芜,许多科研机构被撤销,在一个时期内造成了“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据1982年的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文盲和半文盲达二亿三千多万,占全国总人口数的近四分之一,严重影响到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文化大革命”造成全民族空前的思想混乱,党的建设和社会风气受到严重破坏。一些投机分子、野心分子、阴谋分子和打砸抢分子乘机混到党内并窃取一部分权力,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个人崇拜以及各种愚昧落后的思想行为泛滥开来,致使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受到严重削弱。
当然,从不同的角度还可以概括出许多点。总之,这段历史十分重要,不容忽视。但愿能创造更好的研究条件和气氛,使这段历史的研究成果能够对有中国特色社主义的建设发挥更多一些的借鉴作用。
我们将文革的启示教训分为四类
1.必须完善国家发展的纲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代了“文革时的以阶级斗争为纲
2.必须认清了当前国家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而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在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后国内几乎没有资产阶级的威胁而毛对形势的错误臆断应当为今后党内有所借鉴
3.必须发扬党内民主集中制突出民主反对个人崇拜尤其个人专断这对今后党的制度建设有相当重要的教训意义
4.必须客观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遵循客观实际不要认为谁掌握了“真理”,谁永远是正确的因此要时时遵循客观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发扬“马克思主义”,反对经验主义
第四篇:2012电影观后感
篇一:2012电影观后感
2012这部电影是一部很典型的美国大片,反映空前灾难的电影,让人们看过以后,有很多感触。这部电影我非常喜欢,不仅让我了解到海啸的疯狂,地震的危险,灾难的残酷,灾难的来临是人们无法抗拒的,我知道了生命是自己争取的,走对一步就可以活下来,走错一步后悔一生。
海啸扑面而来,在睡梦中的人,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已不在人世,失去生命。地震会让坚固的房子倒下,再好的车子一转眼已经没有,火山爆发有一个个小火球射打在大地上,在这时钱已无用,生命可贵。
在电影里男主人公是杰克逊,很勇敢,在大家准备关方舟的大门时,有一个东西被卡在了门边,如果门关不上,就无法开启防预措施,这样的话,人们就全部没有希望,但杰克逊为了大家能活下来,冒险去了方舟门边,查看出了问题,发现有一块黄色铁卡在门上,杰克逊使劲往外拨,在这时方舟已经靠近冰川,如果在这时再关不上方舟的门,大家都会没有活不来的希望,时间紧迫,经过努力,杰克逊终于拿掉了这个黄色的铁块,大家得救了!美国总统不上方舟,他愿意和人们一起离去,等待着地震、海啸的来临!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有些灾难是我们人类无法避免的,但是只要有智慧,团结不懈地共同努力,就会有奇迹发生,光明就会来临!
篇二:2012电影观后感
前几天与老公一起去看了部美国灾难大片《2012》,故事其实很简单,说得是玛雅预言家早就预言到到2012年就是世界末日,唯一的逃生办法是通过“诺亚方舟”。
贯穿这部影片主题有三个方面:
一、地球真的已经不堪重负了,地球的生命并不是无极限的,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维护,爱护和保护。
二、影片把人性的光辉发挥到极致,当各国首脑去中国乘诺亚方舟逃生时,美国总统选择与他们的国民在一起,不管这部影片是否美化成分,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这是我们社会所需要提倡的,也是人类所追求的。
三、告诉我们每个家庭,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地珍惜生活给与的一切,要懂得谦让,包容和感恩。
第五篇:电影观后感
《派饭》观后感
看我这个电影后第一感觉就是没有现代电影的炫丽和视觉冲击,但是后来细细品味却有另一番感触。它真实的反映了另一种感情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朴素感情,虽然全篇没有很明显的说着“老师我爱你的”台词但是人物之间所流露出的那份无法言语的爱是难以表达的,一个老师在一个艰苦的农村里一住就是三十年多么漫长的岁月。
放弃了青春的华丽和自由,只为了教育!
放弃了远在城市的妻儿,只为了农村孩子的未来!
放弃了一个可以高职的工作,只为了一个很简单的理由—在哪儿都是教育!
这样的片子足以震撼我们的心灵,在现在大多数的学生们早已忘记了那份感恩的心。弥留在身边的是现代都市的繁华和玩闹,上课也只是为了交差了事却忘记了老师们日以继夜的付出!同时也放映了当代的某些老师吃不了苦受不了艰苦环境的现状,为了能有高薪的工作从而放弃了那些渴望读书上学的孩子们。这些问题让我们反思和自问,那些在艰苦的地方渴望读书孩子们在做着些什么只是简单的在家里做着粗重的农活吗?不是的„„他们也渴望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能上学读书,以后过上好日子让父母高兴感谢他们艰辛的付出!
电影里相亲们把给老师送饭作为是一种荣誉和光荣,他们把教书先生作为自己的亲人和灵魂没有老师到自己家里来吃饭就不踏实没有老师到自己家里吃饭学生们就想办法—逃课!在过年的时候为了能让老师到自己家里来吃饭早早的就去“抢”老师,这是农村人的淳朴,这是乡村孩子对老师的那份感恩。“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是学子对于老师的情。
身为学子,似乎可以明白这种深情,然而,却往往忽略了另一角色:家长。
电影《派饭》的情节应该是简而明的,其所要表现的,想必就是家长与学子对于“老师”这一特殊的角色的深厚的情感。
荀子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说句貌似客套的场面话,没有老师,就不会存在学子;不会知道如何一撇一捺可以写成人;道德、规范更是无从说起。虽然自己讲这些话时也感觉太过于老套,然无可置否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影片中,老师从来都是赶往学生家中吃饭的,这也是我对“派饭”的理解。然而,教育局突然下达通知:所有老师自通知下达日起,只得在学校就餐,不得再去学生家中。为此,教育局还为学校分派了一位厨师。
这似乎是一件极为平常的小事,在我看来,老师不去学生家中吃饭,似乎还给学生家中减去了不少麻烦。但不久我便发现我错了,故事的发展远远超出我的预料。
突然的变动使得原本平静的小村庄躁动不安起来。大家纷纷开始猜疑,究竟为何老师不再来到自己家中。当事情真相揭开之后,理所当然的,大家将矛头齐刷刷的指向新来的厨师。于是乎,笑话与误会便如影而至。
第一回合:学生“大打出手”,砸了厨师的炊灶。无奈。第二回合:学生对炊灶做手脚,于是满屋黑烟缭绕,熏得大厨满脸炭黑。无奈。第三回合:学生家长送餐到校,大厨手艺无人欣赏。无奈。第四回合:家长到校连哄带骗、连拖带拽,把老师请到家中......其实我还是不大明白的:教育局为老师分派了专职的厨师为老师做餐,学生家长不是应该为之感到高兴吗?老师幸苦,现在有了学校厨师,吃的总该比学生家中要好的多,学生、家长何苦非要邀请,甚至说的过激些,非得硬邀老师前往自己家中?这可不是吃饱了撑的,没事给老师多添麻烦?
疑惑充斥着整个脑子,也许是观念的不同,或许是成长环境的差异,总之,我很难理解。
但是疑惑终有拨云见日的那一刻,随着故事临近尾声,我所有的不解也终于消散。
其实没有那么多的拐弯抹角,究其原因,还在于一个“情”字上。除却为人熟识的师生情,更有家长对老师的深厚情感。老师,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社会中的一种角色,相反的,更已经成为学生、家长心中的家人。说是家人,却又胜过家人。
真真切切的表现出了老师和学生的那一份情,唯有这种情能让彼此相互支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