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破点与策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破点及其策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新阶段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工作可谓千头万绪,但当前最重要的是各地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突破口一: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农民富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有基础。因此,要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开阔农民视野,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党中央一再发文,要增加农民收入。但如何才能增加农民收入呢?
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可以通过科学管理,认真宣传来大力开发这些资源。大力发展私营企业,乡镇企业,这些企业既能为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提供方便,又能增加就业机会,让农民的收入来源不仅仅局限于农田上的收入。
转移剩余劳动力。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且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农村本身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十分有限,以致于农村又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剩余。为此可以通过拓宽就业途径,增加劳动岗位,指导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充分利用这些剩余劳动力。我家是农村的,我也是在农村长大的,这两年我发现了一个很好的现象,有许多的企业将生产方法传授给农民群众,把生产要用的材料发放到农民群众的家里,让他们能够在自己家里生产产品,然后再将成品交给他们,农民可以得到一定的报酬,这样既利用里剩余劳动力,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突破口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抓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文明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和谐统一。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整治陈规陋习,移风易俗,封建迷信,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匹配的思想道德体系。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文化、体育事业,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
起。
第一、大力开展“八荣八耻”教育。今年暑假的时候,我回到家里,发现家里的墙上贴着胡锦涛书记“八荣八耻”的口号,询问了我弟才知道,原来这是村里给每家每户发放的,还鼓励大家背下来,这时我才意识到农村的精神文明正在提升。所以我觉得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各地有必要大力开展“八荣八耻”的宣传教育,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推动广大形成知荣辱、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第二、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在我幼时的记忆里,似乎邻居街坊闲着无事的时候多数会聚在一起打麻将、打扑克,然而最近几年,我发现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体育、农业技能培训等集体活动,使得村里的文化风貌有了很大的改观。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
突破口三: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广大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不断深化认识对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认识,最广泛、最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才能达到预期目标。社会主义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我们发展的是为了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们自身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尊重人的意愿,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广大农民群众是农村的主体,建设新农村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农民为本,发挥其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要处理好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倡导者和投入主体,起主导作用,没又政府的主导作用,新农村建设无从谈起。广大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主体,是参与和建设主体,不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政府就失去了可以依靠的力量,新农村建设就难于取得成效。
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当前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多数地方村委会缺少凝聚力和战斗力,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村务处理不够公开或流于形式,民主议事制度不健全,致使许多农民群众有想法无处说,有想法说了也白说的现象时有发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完善公开、民主的议事制度,加强组织管理和监督。
突破口四:建立社会主义保障体系
在经济改革和社会结构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城乡差距扩大,农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等现象,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建立一套与农村实际相符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第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农村救灾、救助制度。要加大对老弱病残等特困群体的救助力度,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为此,我们要以农村低保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社会福利事业,为农村无劳动能力的居民提供救济和社会保障。特别要把温饱问题还没解决的贫困农民利益放在突出位置上,千方百计地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坚定他们生活的信心,并逐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第二、要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要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难题,避免农民因病致贫,因困返贫等现象的发生。在我的家乡我就看到了许多农民因病返贫的现象,许多人辛辛苦苦半辈子才有了一点积蓄,因家人患病而又一贫如洗。而且这个现象随着近几年的医疗体制改革而越来越严重,所以,一个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亟需建立。
第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我家所在的河南省已经实行了“五包户”财政供养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社会上反响也很好,确实为一些老人的养老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总之,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公正,缓解利益矛盾,保持农村社会安定。
突破口五: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对于这一点,我想在农村长大的人都深有体会。我们家在平原地区,土地情况很好,也很少会有什么天灾,所以大家每年的收成都不错。但收成不错并不意味着收入不错,许多人每年收成不错,但辛辛苦苦一年忙碌下来非但没能积攒几个钱,有的还赔了不少。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是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不足。至今为止,虽然我国科学技术已经十分发达,但农业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许多农民从事生产工作仍是凭经验或是跟风,今年哪种农产品行情比较好,明年大家
就争相种植哪种产品。结果很容易造成供过于求,大家不但没能赚到钱,反而赔得一塌糊涂。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进我国农业的信息化建设。
推进我国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一个长效的信息平台。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建立一个广泛、及时、准确的信息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广大农民群众能够了解更多的有关农业生产、农产品价格、国家相关政策的信息,以便于他们更合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生产活动,避免因信息掌握不足而盲目生产,最终血本无归的现象的发生。
推进我国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我们说要推进农业生产的信息化,但信息从何而来?农民自身能够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政府是农民生产活动的指导者和国家政策的制定者,所以更多的信息还要政府来提供。在这方面政府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加强对广大农民群众生产活动的指导和扶植,并且能够主动为农民群众担当一定的风险。政府还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来整体规划,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声力量,而建设新农村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大学生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一份责任。那么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大学生能够做些什么呢?我觉得我们参与到新农建设中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来自农村的同学可以在寒暑假回到家之后,开展一些农业知识讲座,为街坊邻居提供一些比较科学的生产方法、一些农业有关的最新信息和政策。不是来自农村的同学也可以以小团队的形式深入农村进行相关知识、信息、政策的宣讲,指导农民生产。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找好突破口,并制定出相关的切实可行的对策,多管齐下,大家齐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定能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方明、刘军《新农村建设政策理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孙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参考》 人民出版社2006年
农业部课题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
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
第二篇:统战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乡镇统战工作
摘要:由于统一战线工作自身的性质所决定,在过去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农村并不是统战工作的重点地区,因此,乡镇统战工作普遍较为薄弱。当前,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站在新起点、大干新三年、实现新跨越”的目标下,基层统战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对统战工作,特别是乡镇基层统战工作要有一个新的认识、新的举措、新的推动。
主题词:统战对象及范围 现状及问题 基本措施
一、乡镇统战工作的对象和范围。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农村的各类情况变得越来越错综复杂。宗教的发展、非公制经济入内,知识分子的加入,乡镇统战部门作为爱国统一战线在最基层与群众接触最广泛的部分,在调节社会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乡镇统战对象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新型。乡镇的主要统战工作对象有:⑴非党干部和非党知识分子;⑵起义投诚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⑶原工商业者;⑷少数民族群众;⑸爱国的宗教人士;⑹去台人员留在大陆的家属和亲友;⑺台湾同胞和港澳同胞;⑻回大陆定居的台胞;⑼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⑽合资企业的中方代理人;⑾旅居海外的侨胞、归侨及其在我镇的亲属。
二、乡镇统战统战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统战意识淡化。
统战工作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见过初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有些乡镇党委、政府认为统一战线可有可无,做与不做无关大局,对统战工作不重视、不研究、不过问,更不用说把统战工作摆上主要议事日程,乡镇统战工作基本处于配合和应付的状态,有任务、检查时抓一抓,没有任务、检查时就束之高阁。另一方面,统战没有配备专门的统战员,有的也是其他中层领导兼任,对乡镇统战岗位缺乏认同感,觉得领导不重视,出路不畅,前途不大,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2、队伍建设薄弱。
一是乡镇统战工作面广、点多、线长、量大,而乡镇统战委员一身兼数职,精力不济,只能疲于应付;二是有的乡镇统战干部队伍不够稳定,乡镇分管领导变动频繁,造成统战工作无人抓、无人管、无人干的局面;三是有的乡镇统战干部不熟悉统战业务,对统战工作职责知之不多,对统战政策把握不准,又疏于学习,对统战对象底数不清,情况不明,以致难以适应乡镇统战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和上级对乡镇统战工作的要求。
3、考核指标和制度不健全。
尽都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统战工作也是一样。尽管我国的法律制度关于统战方面的不少,但是缺少一部专门的、真正适合操作的统战法。于此同时在各级考核体系中,统战工作无数次被纳入到考核目标中,但是考核细则却是一个总体的、粗项的,而且统战工作在考核中所占的比例很低,在干部、村级实绩考核中没有起到重要作用,较之其它或有“一票否决权”性质的工作,不仅难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更难引起各级主要领导的重视,这就导致统战工作只停留在纸上、口上。
4、工作缺乏创新。
一是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缺乏创新意识和有效的载体,工作大多是以行政手段代替协商,不善于做团结协调工作。二是没有健全和完善统战工作各种规章制度,没有一套规范有形的管理体制,三是工作开展中缺乏手段和力度,不能积极地将统战工作融入到经济建设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四是工作载体上缺乏“抓手”,找不到统战工作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
三、做好乡镇统战工作的基本措施。
1、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任务,重创新。
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能否顺利进行,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能否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而共同努力。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乡镇统一战线的作用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统战工作不能是纸上谈兵,必须实实在在成为党委的工作中心,必须发挥统战在各项工作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加大统战力量对全社会的推动作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统战基层统战工作,要广泛团结、凝聚力量、促进发展的工作,动员基层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当好区域经济和促进当地生产力发展的领头雁;要多做沟通思想、化解矛盾、统一认识的工作,稳步推进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和进步,要体察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工作,为基层统战对象办好事、办实事,使统战对象队伍不断壮大,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更加深入民心。要坚持与时俱进,力求推进基层统战工作创新,着力在观念、机制、方法创新方面进行探索。要实现基层统战工作方式的多样化,运用和依靠政法、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开展各项工作,寓统战工作于联谊活动之中,渗透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
2、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乡镇统战工作是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统战工作的延伸和发展,是一项具有实践性和探索性的工作,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乡镇党委要站在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统战工作在乡镇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切实增强做好乡镇统战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对统战工作的核心领导作用,要把统战工作纳入乡镇党委议事日程,列入党建目标管理和基层党组织目标考核内容中去,要突出乡镇统战工作的职能作用,为实现乡镇整体工作目标服好务。
3、加大宣传,广泛发动,主动牵线搭桥。开展基层统战工作必须以宣传为先导,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举办社区论坛、组织竞赛、进行群众性广场专题活动,向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宣传党的统战方针和政策,宣传统一战线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稳定服务、为祖国统一服务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统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努力营造统战工作的良好氛围。
4、开展培训,提升素质。
针对目前乡镇统战工作成员不断增加,统战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及新情况、新任务较多的实际。要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形式,定期组织乡镇领导和统战干部开展对新时期统战工作基本知识、统战理论、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使大家对统一战线的职能、作用和任务有进一步的认识,使他们熟悉并掌握乡镇统战工作的特点任务,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提高统战业务能力和统战工作水平,不断改进工作方法,确保各项统战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5、健全组织网络,加强联系。
目前乡镇一般由宣传部门负责统战工作,但乡镇统战对象还包括工商联分会、个协、私协等统战群团组织,但是这些群团组织都分属于不同性质的部门,所承担的任务也不一样,没有形成很好的网络。今后要加强相互之间联系,逐步形成以乡镇宣传部门为核心的统战工作网络,增强基层统战工作的活力。各村、企事业单位应明确一名干部分管统战工作,切实使统战工作上下不断线,事情有人问,工作有人做。
6、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统战工作的重要作用。乡镇统战工作的特点是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工作难的大,乡镇做做好统战工作,就必须加强各方面的协调、加强各项工作的协调,要根据自身特点,将统战工作与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平安创建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全乡工作的中心,团结在党委的领导下,动员最广大的力量,推动乡镇事业的发展。
7、拓宽渠道,鼓励建言献策
积极开展“献计献策”活动,鼓励党外人士、民主党派同志畅所欲言,党组织负责人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改进各项工作。
第三篇:法律援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浅议法律援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特别是经济领域,更是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也有较大提高。但也不容否认,在我国的一些地区特别是农村还存在着这样的群体,经济收入较低,法律意识淡薄,一旦遇到法律纠纷或侵权行为就束手无策的农民。为了保障这些人的合法权益,我国于2003年7月颁布了《法律援助条例》。这部法律的出台能够体现并保障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同时也是我国实践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当前如何加大农村法律援助,创新农村法律援助工作机制,发挥法律援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能与作用,让更多困难群众获得法律援助,是我们应该思考和应对的现实问题。
一、法律援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人民的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我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但当前的小康还是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其中“三农”问题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些年,党中央在“三农”问题上没少下功夫,农民也确实得到不少实惠,但与党的鸿篇巨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还有很大的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不仅要注重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还要注重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又好又快的发展。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应当注重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我国农村的一切改革都可以归结为农民合法权益的确立和保护,目前关键的问题是要使农民不断增强依靠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信心与决心。因此,法律援助是践行科学发展观,体现党和政府对广大困难群众合法权益的关爱,彰显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精神和要求。做好农村的法律援助工作意义重大。
1.开展农村法律援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作出的新发展,是指导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法律援助工作,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法律援助各项具体工作中去,就必须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重点强调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的根本原则,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基层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他们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他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要求广大法律服务人员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自觉地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通过为困难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根本利益。所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的根本保证。
2.开展农村法律援助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
依法治国是我党确立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律援助的实质是法律扶贫、扶弱,因而它又是实现社会平等、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法律援助制度的诞生和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文明进步和法制完善的必然结果。我国从1994年开始建立法律援助制度,十多年来,法律援助事业迅速发展,为实现社会平等,促进司法公正,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2001年3月,全国人大明确提出要建立法律援助体系。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2003年7月21日,国务院颁布了《法律援助条例》,以法规的形式确立了法律援助制度。法律援助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宪法权利得到充分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司法公正、推动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法律援助行为以宪法和法律为武器,对党和政府的行为举措进行监督,对立法、执法、司法和普法教育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必然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保证依法治国的顺利实现。
3、开展农村法律援助工作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我国13亿人口之中,有9亿在农村。近年来,尽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农民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仍未得到彻底好转。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民的生活水平和人均收入明显较低,贫困人口的数量远远大于城市。同时农民的文化素质总体偏低,发生纠纷更需要法律援助。经济的落后使得农民的教育水平无法提高,继而导致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他们之间或他们与其他群体发生纠纷,大部分当事人因付不起律师费用,往往不是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有的就依仗权势、恃强凌弱;有的就采取无休止的上访或群体上访等途径解决。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广泛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法律援助是一项群众工作,它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面对社会的弱势群体,解决他们在平等实现自己合法权益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只有真正让社会弱势群体通过法律援助渠道,在法律服务方面遇到困难能及时得到法律帮助,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实现和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实现人的尊严和价值,从而调动社会弱势群体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法律援助工作不仅是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本质要求,也是贯彻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体现,因此要高度重视,抓好法律援助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目前农村法律援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思想上重视不够
目前,虽然人们对农村法律援助的关注率较高,但对农村法律援助的认识上仍较模糊,思想上重视不够思想观念、工作制度、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的创新。有的人认为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可有可无,说起重要,干起来次要,导致法律援助工作还存在人员少、不到位,经费短缺、少数援助案件质量不高等问题;还有一些人在职能界定上出现错误,认为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是律师的事。事实上,法律援助是在国家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的组织、指导和统一协调下,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等法律服务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免费提供法律帮助,以保障实现其合法权益,完善国家司法公正机制,健全人权及社会保障机制的一项法律制度。
2、对农村法律援助的力度不够
目前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力度普遍不够,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农村、农民获取法律援助本应与城镇相一致,农民有充分理由证明其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需要法律援助。但有的农民有时觉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保障的重点在城市。目前,针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新的社会矛盾,如何引导农民理性反映和正确对待合理诉求,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由于经济体制转型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一些公民,特别是失地农民确因为经济困难请不起律师,打不起官司。近几年来,农民失地失业不断增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大难点问题。造成这些农民失地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农民权益的合法保护方面,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企业破产改制引发社会矛盾仍然突出,企业职工因对企业破产安置、移民复建房分配不能满足需求;进城务工的农民的市民待遇问题、大学生的工作安置问题及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等问题,都需要法律帮助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若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及时化解,必然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为使社会贫弱者能够不受经济困难的制约,为了更好的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应当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制定并完善相关的配套法律援助措施。也就是说在农村,物质财富的拥有可以有先后之分,但司法正义的获得不应当有先后之分。农村、农民应当有充分的理由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能受到任何歧视。
3、法律援助资源与法律援助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由于广大群众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法律援助的需求者越来越多,但由于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能够用于法律援助的资源有限,受人力、财力等条件的限制,受理的法律援助案件范围还相当有限,仅局限于经济特别困难的当事人寻求法律帮助的案件,其他许多依法可以获得法律援助的事项,还不能予以满足。
4、法律援助经费严重不足
《法律援助条例》明文规定了法律援助经费的来源,比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为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法律援助经费应当专款专用,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但目前在农村法律援助中没有足够的财力作支撑,很难保证农村法律援助工作落到实处,更谈不上工作制度、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工作方法的创新。目前,有的地方虽然已按《法律援助条例》的要求将法律援助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但预算金额相当有限。由于法律援助经费严重不足,使得基层法律援助工作难开展。
三、大力开展农村法律援助,构建和谐新农村
1、我们要强化农村法律援助宣传工作。
由于我国法律援助制度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因此要加大对《法律援助条例》的宣传力度。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各界大力宣传法律援助的基本知识,一方面,让领导干部认识到法律援助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能够体现党和政府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是政府行为和职责,从而对法律援助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另一方面,执法部门通过宣传学习,可以更好地贯彻落实《条例》的有关规定,改进作风,更好地方便群众,提高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困难群体的法律需求。
2、加强乡镇司法所建设,规范法律援助运行
司法所是设置于乡镇人民政府的国家司法行政机关,司法助理员则是基层政权的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在我国农村,大部分的乡镇不是设立了司法所就是在乡镇政府中设置了司法助理员这一职务,他们在乡镇政府和县司法局的指导下工作,主要负责调解委员会和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工作范围从解决打架斗殴到山林地界纠纷和离婚调解等。可以说乡村司法所覆盖面广,根扎农村,熟悉农民经常面临的法律问题,而且可以作出较快的反应,能够避免矛盾的激化,最适合作为农民法律援助机构。从成本效益角度看,法律援助机构可以设立在乡镇司法所之内,或“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是切实可行的。(2)农民迫切需要法制宣传,只要工作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农民都会乐意接受;另一方面,从党政部门来说也需要司法所做好参谋以实现依法治乡和依法治村。一些乡镇领导也认识到司法所就象农村卫生院那样不可缺少,一个缓解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一个缓解了农民对法律援助的迫切需要。一些地方司法所定下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目标,客观上为农民提供了法律援助。因此把乡镇司法所建设成农民法律援助机构和现实与需要相符合。
3、建立一支为农民打官司的律师队伍,帮助农民打官司
在现有的法制框架条件下,农民完全可以通过法治的道路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但现在的问题是,不少农民没有能力来打维权官司。要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就必须逐步实现司法救助体系向农村的转移,建立一支可以为农民打官司的律师队伍,并建立相应的司法援助基金,帮助农民打官司。畅通涉及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的侵犯农民权益的法律诉讼渠道,而且要严格农民诉讼的司法监督,对于涉及到地方政府对农民的侵权案件,要加大司法监督的力度,加强责任追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承担对违法乱纪行为进行追究和惩戒的任务,对一切违反法律破坏法治的行为和现象都有监督检查追究责任的权力。切实解决农民“请不起律师,打不起官司”的问题,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广大农民的权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第四篇: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区城建局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关情况汇报
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区城建局积极参与配合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是解决农民饮水、农村消防安全工程,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工程,促进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工程,各乡镇都提高了思想认识,强化了责任意识,增强了工作主动性,切实做好了此项工作。今年我局向省建设厅共争取了省专项补助资金720万元,共新增受益人口14.4033万人,其中金西三镇新增受益人口12.95万人,白龙桥镇7956人,洋埠3643人,乾西乡2934人。超额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人口新增4.5万人的任务。
2、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加大中心镇政策扶持力度,今年我局在小城镇建设建设项目预投资200万元,项目资金采用“以奖代补”形式发放,同时首次采用绩效考核。加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今年在2009年省污水设施专项资金补助1895万元基础上,又增加505万元蒋堂、琅琊污水处理设施补助,同时又申报了洋埠、罗埠、罗店、雅畈四镇省级2010年专项资金补助,目前正在审核中。同步争取了市级污水处理设施专项资金1224万元,并为琅琊、蒋堂等乡镇争取了部分市留土地出让资金预留给乡镇作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资金。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部门密切配合。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工程建设工作,区政府与乡镇签定工程建设责任书,制订了实施意见和工程考核管理暂行办法,将工程建设列入对部门、乡镇的考
核。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编制、包装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项目批准后,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成立领导小组,组长为乡镇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确定专人负责项目实施。各部门密切配合,明确责任,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与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2、落实制度,规范工程管理。为保障工程质量,在项目前期准备基础上,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安全目标责任制等相关制度;施工中从管网的设计、预算、工程招投标、材料选购等环节严格把关;相关部门不定时地对工程管材质量和管网的安装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有效地杜绝不合格管材流入工程,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如雅畈镇对工程质量严格落实“三检制”即班组自检、专职人员复检、公司质检科终检;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全程控制,认真履行“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的监理职责即控制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管理工程合同、信息,协调各种关系;对重要工程部位实行旁站监理。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良等级,合格率100%,优良率70%以上。
3、严格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到位。由纪委牵头,协同区财政、审计等部门对省、市、区拨付给乡镇的集镇建设专项资金进行监督管理,督促工程实施单位严格按规定使用专项资金和落实配套资金,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充分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在工程竣工后,根据有关规定及时编报竣工财务决算。区财政局按照文件要求,依据工程进度及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分期将补助资金拨付进入项目单位财政专户,严格控制开支范围和标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婺城区城乡建设管理局
第五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正主力军。只有维护好农民的主体地位,遵循“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与“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的原则,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地方,在农民的家乡搞利民富民的新农村建设,当然离不开农民作为主体的参与,不能不征求农民的意见,不能不尊重农民的意愿。农民对自己的家乡最熟悉,只有农民最清楚自己最需要什么、建设新农村自己有多大能力、有多少钱、能办多少事。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以人为本,从与农民联系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事情入手,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事业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否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技能和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出新型农民,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得失。因此,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前提和必备条件。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民培养、造就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才能使农民从思想上、行动上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人和主力军,才能不断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高素质的建设者,大大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不动摇。要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当好主角,就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这是事关新农村建设大局的一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