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时间:2019-05-13 10:28: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旅游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旅游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篇:旅游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旅游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韩 军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贵阳 550004)

[摘要]旅游业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高度契合,可以旅游产业为导向,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由政府主导进行市场资源配置,创新农村产业组织体系,在客观条件较好和处理好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旅游产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

Abstract: Tourism can generate economic benefits, social benefits and environment benefits.It adapt to socialism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strategy.Taking tourism as the guidance, by scientific plan and construction, government leadership and market resources deployment,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system, we can construct the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well.Key words: tourism;the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前言

中国旅游业发展三十年来,以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为资源背景的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农家乐休闲游等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步发展起来。依托旅游发展农村经济中外均有成功的案例,如成都双流的三圣乡,武汉黄陂的刘家山村,西班牙的考斯塔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和实施,为旅游业与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而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少,也落后于实践的发展。此前以“农家乐”为典型代表的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很少将其纳入新农建设的规划中,属自发性质。本文旨在为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旅游产业导向的建设思路,以期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农业农村资源的深度开发,更有效地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1.旅游业导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现代人的人性回归催生了以农业和农村为资源背景的旅游,但在其逐步升温发展的进程中也应当看到其自发、分散、粗放等缺乏产业化经营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这其中的根本原因还是缺乏理论基础在宏观层面的指导。而时下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产业的本质特性可实现有效的契合。

1.1 旅游业的性质属性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高度契合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我国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不仅仅是发展以传统种植和养殖为主的农、林、牧、鱼,更重要的是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延伸产业链,使农村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有效利用。旅游经济的发展证明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是十分明显的,在新农村建设中引入旅游要素,能够将农林牧副渔资源、乡村田园风景资源、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等进行有机的整合和深度开发。发展农村旅游产业,使之成为农村经济中最具有附加值的产业。

生活宽裕,就是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农业长期以来在国民经济中是弱质产业,农民仅仅依靠初级农产品的生产是难以获得较高收入的。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利用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特别是财政分配手段,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来建设新农村,同时这也是不少发达国家走过的路。但是,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还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实现农村与城市这两方面需求和两个市场的对接。在新农村建设中导入旅游产业,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来源,改变收入结构,逐步实现生活宽裕甚至是富裕。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也是旅游产业可实现的作用之一。因为广大农村发展旅游业,除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之外,还要求有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村民,有能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基本服务设施并保持良好的状态,这是旅游者文化性、精神性消费特征决定的。市场是最好的学校,在通过旅游服务业与旅游者的交往中,村民们会自觉地意识到文明的乡风、整洁的村容对于长期吸引旅游者的重要性。

管理民主,在发展农业和农村旅游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得到促进。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生产的组织形式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村民参与集体组织的事务会越来越多,民主意识逐步增强;同时在参与旅游业的经营和服务工作中,村民的法制意识也会得到培养。以产业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民主和法制意识,必将更有力地推动新农村的管理民主。

1.2 进入社会经济转型期促进人们旅游方式的转变

经过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已基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中国的社会形态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逐步变迁和发展。

2007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2456美元。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后,居民的消费能力增强,大型购物中心(Mall)出现,居民对住宅和汽车需求快速增长,对服务的需求量大,舒适型旅游经济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旅游方式也在逐步从单纯观光向更具深度体验的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城市居民巨大的休闲需求,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最大动力。随着家庭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自驾车旅游休闲成为城市居民的必需品。乡村环境、新鲜蔬菜水果家禽等等,成为城市居民最喜爱的商品。随着汽车拥有量的大幅增长,驾车到1小时以内的地方晚餐,3小时以内的地方度周末,已成为城市中产阶级和中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习惯。乡村环境和农家情趣,是休闲生活的最大吸引力。

1.3 工业化、城市化后人类对环境补偿体验的需要

旅游者的需要实际上是个人心理与感知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的产物。工业化、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人类走向现代文明,但是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加剧了个人心理与感知环境的冲突。现代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之间的差距导致城市人对田园生活的偏好,回归自然的愿望随着工业污染的加剧和乡村城市化的进程而越来越强烈。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在进行必要的现代文明设施建设的情况下,保持农村原有的自然经济和农耕文化特征,对于吸引城市人口到乡村休闲和度假有重要意义。

1.4 中国城乡之间人脉渊源

在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当今居住在城内的大多数人几乎追述四代以上就可以找到在农村的族系,他们与农村还保持着家庭的联系。但由于城乡之间差别较大,使得城市居民在农村少有停留。新农村的建设将使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极大提升,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使原本就与农村有着广泛社会联系的城市人口流向农村。以旅游产业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旅游业具有经济振兴、社会协调和环境提升三大功能,使人们有理由对农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等方面寄予厚望,这也是开发农村旅游的真正目的所在。

2.旅游产业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

将旅游产业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空间,也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内容。这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具有科学合理的总体建设思路。

2.1 新农村建设规划与旅游功能设计

受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影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仍然比较落后。从总体上来说,农村面貌没有根本改变,环境脏、乱、差,使得城乡差距表现得更明显、更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

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包括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人才培养规划等基本内容。如果建设中导入旅游产业,就需要在建设规划将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基本需求要素。在产业发展规划中要突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农业项目,以旅游产业的视角将其作为旅游吸引物,通过旅游业的引入调整产业结构,开发乡村旅馆、餐饮、土特产、农业观光、农作物耕作与采摘、土地出租、乡村房产等项目,延伸产业链。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要充分满足旅游功能。

2.2 政府主导与市场资源配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伟大战略工程,是党中央的一项伟大战略决策,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在这方面,日本的新农村建设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为使新农村建设能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顺利运行,日本政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在两次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共出台30多部法律与法令。这些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农民充分参与规划制度;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为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平台制度;农业现代化补助资金制度;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制度;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信息等社会事业的制度;为农村培养各类人才,提高农村管理水平制度;农业和农村防灾救灾保险制度等等。日本农业与农村现代化推进中还建立了投入的长效机制,除各级政府直接补贴外,国家及农协系统金融机构也为农民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我国新农村建设是一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实践,应当尽快确定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的硬性指标。通过提供足够资金和落实各类补贴的实际行动,消除农民的疑虑,从而唤起他们踊跃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但是,我国农村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完全依靠政府进行新农村建设毕竟能力有限,应当充分调动各种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政府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而对于那些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非农产业项目,应合理引入市场资金。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国家的鼓励政策,使投资人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旅游业,需要建立起一套包括市场销售、组织管理、生产服务等环节在内的运行体系,市场资金的进入不仅能够减轻政府资金的压力,而且将会使新农村建设更快地见成效。

2.3 新农村旅游产业的组织体系

把旅游业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甚至成为新农村中的主导产业,需要改变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建立现代公司制组织。在适应发展旅游业的新农村,村集体和村民以现金、土地、房产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资产折合相应股份入股,在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较高但又缺乏资金时,还可以吸收外来资金入股,成立农村社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公司制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专业管理团队和监事会,使新农村的生产运作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农民的生产劳作,也要由自我管理向受公司制组织管理转变。

2.4 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代表,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以为农村发展旅游业提供相应的服务人员,实现农村劳动人口离土不离乡的就地专业。但是,旅游业对其从业人员有自身的素质和技能要求,只有合格的从业人员才能为旅游者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在新农村的旅游产业发展中,要通过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引导和企业组织的主动参与下,与旅游院系和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建立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上岗制度,并把相应的农村职业高中作为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基地,保证新农村旅游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供给。

3.旅游产业导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注意事项

3.1 农民利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终的目标是让农民过上富足、文明的生活,实现城乡一体化,所以必须在同一的规划建设下优先考虑农民的实际利益。特别是在引进外部资金开发旅游产业的情况下,因为涉及到了更多的利益主体,就更需要重视农民利益。农民利益包含经济利益和行政利益,经济利益可以通过农民的土地资产、农村集体资产的入股,以及农村旅游服务业的创业和就业来实现,行政权力则通过建立现代公司制组织使农民参与农村旅游产业建设和发展的民主决策。成都的“三圣花乡”以花为媒,通过发展农村休闲旅游产业,构建了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体系,把农民全部纳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2%的失地农民、66%的准失地农民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把城市的就业工作向农村延伸,依托乡村旅游产业,开发提供旅游服务型岗位,保证了农民失地不失利、不失业、不失权,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农村旅游蓬勃发展。

3.2 客观条件

将旅游产业导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盲目开发、一哄而上,要对农村开发旅游产业的客观条件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这些客观条件包括优美的自然和田园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乡村文化、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可进入性等。对条件较好的优先发展,对资源条件好而基础设施状况较差的积极引导发展,而对条件不具备应放弃发展。

3.3 可持续发展

农村旅游之所以能够吸引城市人口,就是因为农村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休闲放松的生活状态,如果人们追求的这种核心价值得不到满足,新农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难以为继。因此,这几种现象必须要避免:一是由于开发商看准了商机,可能会在农村大兴土木,建造大规模的娱乐休闲设施,使传统的自然乡村成为城市的复制品,农村的文化氛围被城市文明取代;二是由于农民居住的村落变成旅游吸引物,村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也变成了一种景点供游人参观,家家户户摆摊设点出售一些在什么地方都可以买到的旅游商品,浓厚的商业气息代替了纯朴的民风;三是由于市场的不成熟,一时间表现出来的相同的需求,以及更加不成熟的供给方难以推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使得大家都在做相同的事情,数量越来越多,特色越来越不鲜明,最终导致削价竞争,低价低质,丧失吸引力。

结语

正是旅游业具有经济振兴、社会协调和环境提升三大功能,使得旅游业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产业链的核心部分,也是农村旅游开发的真正目的所在。随着国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必将加快,农村将逐步摆脱生存经济下的产业模式,向生活享受型产业发展,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和度假将会吸引更多的城市人口。在条件适宜的地区,以旅游产业为导向,构建以旅游经济、旅游社会和旅游景观环境建设三元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拓展旅游消费空间和领域、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提升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峰,杨光.旅游产业导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中国旅游报,2006-04-03(3557).[2] 宁泽群,王兵.现代休闲方式与旅游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305-307

[3] 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5.[作者介绍]韩军(1968-),男,贵州遵义人,仡佬族,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副教授、副主任,教育部高职高专旅游类教学指导委员,企业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为酒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E-mail:hanjun6989@126.com。联系电话:***。

第二篇: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和研究.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和研究

-----记常德市双桥坪镇大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

一.调研背景

我国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又提出生态文明。并且把它写入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之中,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子孙后代和世界负责的庄重承诺。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从狭义的角度讲,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并列的文明形式,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在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将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自身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生态文明下的精神文明,更提倡尊重自然、认知自然价值,建立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与氛围,从而转移人们对物欲的过分强调与关注;生态文明下的政治文明,尊重利益和需求多元化,注重平衡各种关系,避免由于资源分配不公、人或人群的斗争以及权力的滥用而造成对生态的破坏。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超越,它将引领人类放弃工业文明时期形成的重功利、重物欲的享乐主义,摆脱生态与人类两败俱伤的悲剧。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可持续发展性,这种可持续发展性体现在了物质文明的可持续、精神文明的可持续、政治文明的可持续,结合调研村的实际情况具体到我们的调研角度上我们是从农村商业发展的情况,农村社会风气的情况、农村基层民主的情况这三个方面进行的调研。

二、调研人员:丁海、黎玲、刘娟、熊宇明、钟泽洲、刘美琪

三、调研分组:

农村商业发展(物质文明)调研小组:钟泽洲、刘美琪 农村社会风气(精神文明)调研小组:丁海、刘娟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文明)调研小组:熊宇明、黎玲

四、调研时间:2008年7月12日~2008年7月16日

六、调研目的:

1、深入基层,实地调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大的方面着手在一定层面上进行调研,尽最大的努力真实的反映在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2、作为党员或是入党积极分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基层农民处了解农民的疾苦,加强自己的党性修养,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

3、锻炼我们吃苦耐劳的坚韧品质和协调合作的精神

调研报告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构成农业的最基层农村居民单位,农村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影响到国计民生,因此如何建设农村就一直是党和国家最关心的一大问题。每年国家都会向农村建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提供更多的惠农政策,帮助建设农村的基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社会主义国家有着社会制度上的巨大优越性,因为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有着手足般的兄弟情谊,所以这种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中华大地的广大农村应该更需要体现,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党和国家最广大农民朋友的庄严承诺。经过几年甚至上十年的发展,农村的面貌的确发生了巨大的、翻天覆地般的变化,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发展时期很多以前忽视的问题却层出不穷的出现:农药化肥以次充好的现象开始蔓延、基层民主开始被把持、农村朴实的风气开始败坏……在这样的情况下,党和国家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那么生态文明视野又将从哪些方面体现呢?我们调研小组讨论认为应该从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几大方面入手,而将生态文明视野定义为是否可以进行可持续的发展。鉴于我们调研村的实际情况,我们将物质文明建设局限在了农村商业发展方面,将精神文明建设局限在了农村社会风气方面,将政治文明建设局限在了农村基层民主方面。农村商业发展调研小组主要的工作是辨别农村小商店的商品的真伪、在农民朋友口中了解现在农资物品的价格和实际的效果以及分析这些情况的可持续性,农村社会风气调研小组主要工作是挨家挨户走访了解现在农村社会风气的实际情况,并对结果做可持续性的分析,农村基层民主调研小组主要工作是了解当地农村基层的民主情况从基层干部和农民朋友口中得到最真实的情况。

三支调研队伍经过近一周的分头了解得到了很多关于各自的一些非常有用的信息,并且也放映出了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常德市鼎城区双桥坪镇大桥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总体来说有明显的变化也突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貌,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该调研村商业文明相对比较发达,在贯穿整个大桥村的主街道上有大大小小的日常用品商店4家,服饰店1家,鞋店1家,农资店1家,小餐馆2家,每月农历逢“2、5、8”都会在这个地方进行集市交易,当地称为“赶场”。为时约一天的集市上各个商户会在沿街摆满各种各样的商品进行买卖,每次赶集的场景都是热闹非凡,周围很多的其他村的人也会赶来赶集。但是由于是流动式的商业往来没有一定的固定的交易场所和名目,因此在集市中往往会出现很多以次充好,甚至假冒伪劣的现象,而在固定的商家会出的现象是商品特别是食品过期、大量三无产品、众多冒牌产品等等,就我们在大桥村生活的一周时间里我们共买到了电池、老干妈豆豉等假冒伪劣商品,在我们调查期间我们发现很多农民不辨食品真伪,收到了假货也不会积极找商家调换,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对于农民朋友最重要的农资商品价格涨幅非常大,并且质量也越来越差,根本到不到相关的实际标准,我们与大桥村村支书交流的时候从他口中得知了一下的一些情况

1、遍存在的现象是“双季改一季,一季变荒田”。可耕地面积大大减少,村支书预测两年后田地将严重荒芜

2、设施破旧、水利设施、交通方式落后。最大的问题是粮食运输道路、新型农耕设施运输道路不通,田间灌溉水路不通,这两个不通是最大的问题。因为政府对田地有补贴,农民不让出田修道路

3、化肥费用高、粮食收购价低,因而造成了这样的一个现象:农耕无收益甚至亏本,农民农耕积极性低落。自己只负责自己的几亩田只管自己吃、不管销售。

4、水严重欠缺和污染,最大的污染是铁元素。自来水项目无法引进到有数千人的大桥村

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听该村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介绍该村以前的风气相当好,很多老人因为当时的实际情况还有夜不闭户的习惯,但是他们也对现在的情况表示扼腕,我们在调研时发现了一种叫做“茶馆”场所(当地人对聚众赌博场所的陈称呼),并且“茶馆”现象相当泛滥:听人介绍一条街有10到20家茶馆,多的时候平均每家茶馆有7到8桌约计400、500人在茶馆进行赌博活动,赌注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输赢有甚者上千元,这样的赌博使农村的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调查期间属农村最繁忙的“双抢”(抢收、抢种)时期但据我们初步观察在大桥村一条1公里左右的街道便有大大小小“茶馆”(一种对聚众赌博场所的称呼)10多家,每家6-7桌,有些商店门口都是摆着牌桌。很多年轻人不愿在家务农都聚集在“茶馆”赌博,赌注从1、2元到10、20元不等每天输赢好几百,村支书介绍因为种田无收益很多农户宁肯将国家补贴用于牌桌赌博上,现在农村盛传一句话“白头发的种田、黑头发的进茶馆”,这种现象着实让人相当担心,无论年轻还是年老,反正能上桌的就打,不会打牌倒还会受鄙视,尤甚者将一年打工赚的钱统统输掉,这种现象还直接导致现在在家真正务农的只有老人,造成老人生活艰苦,也造成了农村游手好闲的年轻人的数量增多。另外部分村干部通过不民主的手段当选本身素质就不高还欺负很多村民特别是独住在家中的农村老人。现在农村明偷、明抢现象比以前严重得多。

三、政治文明方面:我们在做政策宣讲的时候发现这个村的农民朋友都还是比较了解的相关政策的,但是他们也对农村有些村干部表示了极大地愤慨,他们向我们反映有些村干部将国家的粮食补助款收入自己的口袋,有些村干部仗着自己的势力占田霸地,更有人反映村干部将村里的公有产业变卖供自己挥霍,关于基层民主方面,他们说所谓的村民投票不过是走走过场,票都把握在了村干部的手中,又没有监票的人员,也没有公示的情况,总之大家反映在这样的一个农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文明,这些其实在我们做政策宣讲的时候就亲身体会,有村干部诋毁我们说我们是搞得假事,是没有意义的事情,这也让我们很愤慨。

经过小组成员讨论并咨询了当地有关农民朋友,觉得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 畸形的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地有很多外出打工的青年人,他们回到家乡后将在打工地所见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片面的不加改造的直接搬到了农村,在农村这片地区缺少了发展高级市场经济的基础,猛然的接触沿海城市的市场经济模式,使很多人的思想产生了茫然的变化,盲目的改变原先自己的生活模式和生活状态,使自己沉陷在了一种恶性的循环当中,有时候让自己随着畸形的市场经济模式运转,将市场经济中的一些不好的东西全盘吸收,拜金主义和唯利主义成为农村商业的一大弊病,并且可以从农村风气发生变化,青年人素质下降等事实上得以表现。

二. 村干部素质不高,把持农村民主。有些村干部由于家族的原因或是家势的原因当上了干部,那么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就只能通过把持民主保障自己的地位,这种极端的权利欲望就可以幻化成欺农误农,通过自己的权力剥夺农民们应该有的权利,改变了农村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我们认为这样的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变,并且关键在于运用生态文明的视野来建设。

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文明建设方案,从商业发展着手,通过合适的宣传手段和强制法规纠正在农村存在的市场经济的恶性循环,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真正在农村建设作为建设基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问题来抓。国家严格控制农资用品的价格和性能,使农民朋友真正得到实惠,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为农民朋友自觉自愿的一项自己的事来做。

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方案,从我们调研村的实际出发就是整顿社会风气、提供健康的休闲娱乐活动。积极响应政府的政策坚决取缔“茶馆”等聚众赌博的场所,还农村以清新之风,要做到监管得力不能出现包庇现象,没有任何理由的取缔那些聚赌成风的场所,坚决执行以教育为目的、罚款为手段、治安拘留为惩罚的方针,为拯救农村民风必须让我们坚定不移反对和取消“茶馆”。为农民提供一些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而不是让他们沉溺于赌博中不得自拔。加大农村社会治安力度,请专门的青少年犯罪学专家实地指导如何解决那些青少年的心理和思想问题,教育他们使他们重新融入人生。

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政治文明建设方案。就我们调研村的实际情况我们需要想办法做到的是扩大基层民主范围,设立专门的监察人员确保每张选票都是选民的真实反映,定时召开群众大会核实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审核工作计划;设立专门的监督和监察机制,对农村基层干部做公正、公开、公平的监督,让农民朋友真正知道村干部在干什么。

党和国家始终是将农业问题做为国家和政府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在抓的,相信在生态文明视野下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会越建设越好,越建设越体现优越性,希望我们的农民兄弟能正真获得实惠,国家越来越富强!全面发展的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更完美的实现!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政策宣讲与基层调研“三下乡”小分队

2008年7月15日

第三篇: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村法律问题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村法律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 加强对农村法律问题的调查才能够使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发展动力。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目标,需要完善农村法制,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需要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法律控制,构建多渠道解决争端的机制;需要有效解决关系农民利益的多发纠纷,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关键词和谐新农村法律问题法律意识

一、提高农民法律意识,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保障

(一)关于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

1.关于农民对权力与法关系的调查:“你认为权力与法律的关系如何?”其中,约44.7%的人认为法大于权,21%的人认为权大于法,约32.3%的人认为权

法并重,1%的人认为互不干涉。

2.关于农民了解法律途径的调查:“你觉得法律有用吗:你了解法律的途径是

什么?”其中,有41%的农户选择了“法律很有用”,也有46%的农户选择

了“法律偶尔有用”,约有13%的农户选择了“法律无用”。有65%的农户

选择了是“通过新闻媒体”了解法律的。

3.关于农民对犯罪认识的调查:“现实生活中最严重的犯罪是什么?”其中,62.1%的人回答是杀人,7.6%的人回答是贩毒,27.5%的人回答是贪污、受

贿,2.8%的人认为是其他。

4.关于农民对监督权认识的调差:“你怎么看待自己的监督权?”其中,50.1%的人回答是不知道自己有监督的权利,32.5%的人回答监督权是形式,17.4%的人认为是享有监督权。

(二)对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结论

通过以上对农民法律意识方面的调查,我们认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逐渐

开放,较之以前农民法律意识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也不能作过高的评价,其

种种不足是有目共睹的。集中表现为农民对法律只是知之甚少,当他们自身权

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他们很难运用法律武器来解决等。

农民法律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在要求,对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

结构的正常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农民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意识,则农村社会经济建设就会顺利进行,得到高速发展。相反,如果农民的法律意

识不能正确、全面反映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在要求,或对社会经济基础的内在要

求作了片面的、歪曲的反映,则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可能困难重重,停滞不前,甚至使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扭曲,发生变异或畸形现象。农民素质哦高与低直接

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所以我们要加强农民的法律意识,从

而速进和谐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二、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法律控制,构建多渠道解决争端的机制,为实现农村和谐目标

提供保障

(一)关于农民解决争端方式的调查

1.设问:“当您有家庭或邻里纠纷时,您首先选择的解决方式是?”,其中,有65%和67%的农户首选由“村委解决”,而选择“法院”的进分别占17%

和31%,甚至低于“找亲戚或邻里老人解决”和“找上级政府部门解决”,处于最末一位。

2.设问:“当别人侵犯你的权利,你选择什么方式保护自己?”,其中,31.6%

回答起诉,6.3%回答报复,34.5%私下和解,26.3%公家调解,1.3%回答其

他。人治观念又使许多农民不愿意通过法律来解决问题,而往往采取“私

了”或者其他简单甚至暴力的方法。

3.设问:“你对私了有什么看法?”,其中,34%的农民认为合理,约11.2%的人认为不会伤和气,约27.5%的人认为可以实现公平,约27.3%的人认为不

影响名声。

(二)对农民解决争端方式的调查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着国家法律在乡村社会的控制力度与效度的削弱问题,主要原因是制内的国家法律供给不足且与乡村社会需要不契合、乡

村社会里社团组织和中介组织缺乏等。为了能够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提

供保障,需要构建多渠道解决争端机制,例如:建立和完善村民调解组织,提

高村民委员会处理纠纷的能力和积极性,法院与派出所要建立更加贴近群众的有效的纠纷处理机制,切实推进行政控制手段自身的改革,使基层政府真正成为农民可以有效制约的政府组织,成为愿意并且不得不对老百姓负责的“责任

政府”。

三、有效解决关系农民利益的多发纠纷,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进和谐新农

村的实现

通过调查,我们在发现农村经常会发生的一些纠纷包括:赡养纠纷、土地承包经营问题、农村土地宅基地问题、婚姻家庭问题、务工劳动合同问题、封建迷信以及邪教问题等。目前,封建迷信以及邪教组织已成为农村中威胁群众安全和阻碍社会发展的一大社会因素。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需反对封建迷信,铲除邪教。要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问题,根本的措施是要完善有关土地的法律制度。一是坚持土地承包经营制不动摇,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农业家庭经营的制度基础。二是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特别耕地保护制度。三是要规范征地、用地管理制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实现公正补偿。在劳动领域,农民工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就业、上学、居住等存在诸多困难。疏导、化解这些社会矛盾和纠纷,需要通过政策措施的法律化有效保障农民工应该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同时完善法律服务制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律服务。

参考文献:

【1】 曹建明,中国农村的法制需求与供给——以法律援助为视角,中国司法,2005

【2】 郑水流,当代中国农村法律发展道路探索,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 王利明,和谐社会应当是法治社会,法学,2005

【4】 任仲平,重大的战略任务壮阔的历史征程——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

日报,2005-6-01

第四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的责任及发展战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手段。那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乡村旅游被赋予了什么新的责任?通过什么途径去实现这一责任?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

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基本含义如下:(1)生产发展指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2)生活宽裕在生产发展基础上,村民收入相应得到提高,城乡差距缩小,村民能充分享受科技进步、生产发展带来的成果;(3)乡风文明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4)村容整洁表现在建设村镇、改善环境方面,具体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寨绿化等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5)管理民主指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培养民主管理理念,引导村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应承担的责任

乡村旅游的发展,既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也能促进就业,调动村民管理自己事务的积极性,给游客和当地居民创造一个整洁、文明环境,从而全面促进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展的实践业已证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手段。“十一五”期间全国旅游业发展指导思想中也明确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乡村旅游以更多的社会责任。概括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具有了新的特点,即:(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乡村旅游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成为农村经济中的重要力量。在此基础上,乡村旅游能够而且应该在更程度上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发展新型农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区域经济的增长点。

(2)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新渠道

乡村旅游对于村民增收起到了很大作用,新时期乡村旅游应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丰富增收渠道、扩大受益面、促进持续增收的问题,二是在“生活宽裕”的基础上,结合医疗等领域的改革,切实提高村民生活水平。(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式

乡村旅游需要精神文明的支撑,同时也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契机。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式,乡村旅游应在提高村民综合素质、推进文化设施建设、传承地方文化遗产、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等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4)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载体

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需要完善的交通、给排水、电力、电讯、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影响村民生活质量和农村面貌的基础设施瓶颈问题。(5)树立民主管理理念的新途径

乡村旅游者的到来为村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供了便捷的路径,高层次的乡村旅游项目的规划、建设与运营对于强化民主意识、树立先进管理理念将做出更大贡献。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战略

为了实现上述新农村建设赋予的责任,新时期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发挥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作用为出发点,选择新的路径。在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这一问题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规划脱节、收入外流、目光短浅、产品雷同、生态破坏等等,制约了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促进作用的发挥。为此,新时期乡村旅游必须采取下列新战略:协同规划、地方控制、政府引导、社区参与、产品升级、生态保护。

1、协同规划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也迫切需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操作性的规划作为指导,主要涉及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乡村旅游规划。但是,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乡村旅游规划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规划,编制目的、规划内容、主管单位各不相同。在实践中,新农村建设规划主要涉及民居改造、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及公共设施等,对旅游发展相关内容涉及不多;旅游规划主要负责确定乡村旅游空间布局、主要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客源市场、主题形象、旅游设施、开发措施等,对新农村建设涉及不多。这就造成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乡村旅游规划缺乏协调、相互脱节,甚至相互冲突,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互动作用的发挥。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应对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进行协同规划,即:新农村规划充分考虑乡村旅游发展的客观需要,将旅游氛围的营造、特色民居的建设、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利用与保护等列为重要内容,编制旅游服务型新农村规划;乡村旅游规划中将新农村作为有机组成部分,充分考虑村落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完善、管理模式创新、利益分配协调、产业结构调整等关系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问题,编制新农村型的乡村旅游规划。

2、地方控制在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乡村旅游经营方面的“飞地化”现象日益突出,使旅游收益的大部分往往被外来投资者拿走,形成“抽血机制”,大大削弱了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为此,乡村旅游发展中必须实施地方控制战略,即:建设本地产品供应链,保证收益最大程度地保留在本地,确保开发力度在地方环境与社会承载力之内,这是保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及旅游推动农村发展最有效的机制[3]。地方控制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第一,产业链本土化机制,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产业环节的供给本地化,形成大量地方(养鸡、种粮、种菜、工艺品制作、歌舞表演等)专业户,最大程度地利用当地农民,采用当地原料,保证当地居民最大程度收益,也能最大程度地保护与真实展示地方文化景观;第二,经营者共生合作机制,即:建立合理外来户与本地户的合作机制,实现外来经营者与本地经营者共生共存,贵州天龙屯堡“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的合资合作共生模式、北京怀柔北宅“鹅和鸭”农庄与当地民俗旅游户的业务分工共生模式就是其中较为成功的模式。

3、政府引导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涉及到乡村发展的诸多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技的推广、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规划的编制、农村农民政策的制定、生态环境的保护、乡村文化传承;等。显然,上述问题的解决,除了村民的努力外,乡域或县域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是十分必要的[4]。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可以有很多形式,如:产业结构的调整,围绕特色农业旅游产业,根据农民意愿,鼓励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出台宽松的优惠政策,鼓励乡村旅游发展;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引导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和持续发展;完善管理制度,实施行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制定村规民约,加强卫生和安全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村民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乡村文化;提供导向性资金和技术指导,完善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等等。

4、社区参与

村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同时也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新主体,这是因为,村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物,是乡村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最重要的动力源。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建设中,村民既应是建设者,更应是受益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中应注意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实施社区参与战略,推进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目标的实现。

如何发挥广大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关键是处理好村民参与和村民受益的关系。为此,必须妥善解决好三个问题,即:参与渠道问题、能力培训问题、利益分配问题。参与渠道是社区参与的前提,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村民参与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环境保护的途径,提供相应就业岗位。能力培训是社区参与的前提,应通过示范讲座、实况模拟、情景分析、专人指导等方法灵活运用“请进来,送出去”等手段,加强文化传统、服务意识服务技能、礼仪礼貌、生态保护、管理能力等内容的培训,不断提高村民的参与能力[5]。利益分配是社区参与的保障,必须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产品升级

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换代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旅游需求层次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产品应该不断推进创新,提升档次,优化结构。长期以来,一提到乡村旅游,人们就会想到农家乐,就会想到“吃饭+麻将(或棋牌)”,这反映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其实,农家乐是乡村旅游的基础层次和较低级的表现形式,并没有体现出乡村旅游的真正内涵,并且游客滞留时间短,消费项目单一,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在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应积极探索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专业公司进行合作,寻求智力和技术支持,使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形成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机制,使乡村旅游经营主体适应旅游者的需求和市场变化趋势,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乡村旅游新产品[6]。这样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还能够延长滞留时间,拓展消费内容,提升消费层次,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从国外发展经验来看,我国未来乡村旅游发展趋向于三种模式,出现三类产品,即:文化观光型产品、文化体验型产品、文化综合型产品。文化观光型产品是指以旅游者从事观赏田园景观、观看相关民俗活动、参观手工艺品制作、农产品展览、农具陈列等为主的观赏类活动;文化体验型产品是游客亲自从事各种农事活动,或深入农民家庭体验乡村生活,或亲自参与手工艺品制作,或参加各类民俗活动;文化综合型产品集上述两类产品于一体,是一种能够适合不同层次旅游需求的乡村旅游产品。在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各地应因地制宜地挖掘资源,寻求特色,打造亮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乡村专项旅游等高层次的旅游产品,推进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换代,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

6、生态保护优美、协调的自然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村容整洁是新农村的基本特征之一,由此可见,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旅游服务型新农村的内在要求。但是,大量游客的到来会对的大气、水、生物、土壤等环境要素造成负面影响,不负责任的旅游行为也会导致大量不可降解的物质进入农村地域。同时,乡村地区一般很少具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和科学的垃圾处理设施,这无疑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风险。

为此,在旅游服务型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科技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以乡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景观遗产特色的保护为前提,优化乡村生态环境,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主要包括: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推广生态治理方法;改变传统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如沼气);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保护野生动物,慎重引入外来物种;避免引入污染严重的项目和企业。[7]

四、结束语

广阔的乡村可根据自身发展条件的空间结构、自然环境背景、区位状况等,结合乡村地域特征、客源市场,可选择适于自身发展的乡村旅游类型,走一条以旅兴农的和谐发展之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责任和目的,必须坚持地方控制、协同规划、社区参与、产品升级、生态保护等战略来实现新农村的建设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06-07-23第5版.[2]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2:12-18.[3]邹统钎.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机制与政府对策[EB/OL].http://.[4]杨世瑜,庞淑英,李波等.乡村生态旅游理念与发展模式探索[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2:276.[5]薛群慧.论民族文化旅游村村民的培训[J].昆明大学学报,2007,18(2):12-16.

第五篇: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区城建局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关情况汇报

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区城建局积极参与配合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是解决农民饮水、农村消防安全工程,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工程,促进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工程,各乡镇都提高了思想认识,强化了责任意识,增强了工作主动性,切实做好了此项工作。今年我局向省建设厅共争取了省专项补助资金720万元,共新增受益人口14.4033万人,其中金西三镇新增受益人口12.95万人,白龙桥镇7956人,洋埠3643人,乾西乡2934人。超额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人口新增4.5万人的任务。

2、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加大中心镇政策扶持力度,今年我局在小城镇建设建设项目预投资200万元,项目资金采用“以奖代补”形式发放,同时首次采用绩效考核。加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今年在2009年省污水设施专项资金补助1895万元基础上,又增加505万元蒋堂、琅琊污水处理设施补助,同时又申报了洋埠、罗埠、罗店、雅畈四镇省级2010年专项资金补助,目前正在审核中。同步争取了市级污水处理设施专项资金1224万元,并为琅琊、蒋堂等乡镇争取了部分市留土地出让资金预留给乡镇作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资金。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部门密切配合。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工程建设工作,区政府与乡镇签定工程建设责任书,制订了实施意见和工程考核管理暂行办法,将工程建设列入对部门、乡镇的考

核。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编制、包装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项目批准后,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成立领导小组,组长为乡镇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确定专人负责项目实施。各部门密切配合,明确责任,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与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2、落实制度,规范工程管理。为保障工程质量,在项目前期准备基础上,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安全目标责任制等相关制度;施工中从管网的设计、预算、工程招投标、材料选购等环节严格把关;相关部门不定时地对工程管材质量和管网的安装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有效地杜绝不合格管材流入工程,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如雅畈镇对工程质量严格落实“三检制”即班组自检、专职人员复检、公司质检科终检;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全程控制,认真履行“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的监理职责即控制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管理工程合同、信息,协调各种关系;对重要工程部位实行旁站监理。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良等级,合格率100%,优良率70%以上。

3、严格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到位。由纪委牵头,协同区财政、审计等部门对省、市、区拨付给乡镇的集镇建设专项资金进行监督管理,督促工程实施单位严格按规定使用专项资金和落实配套资金,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充分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在工程竣工后,根据有关规定及时编报竣工财务决算。区财政局按照文件要求,依据工程进度及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分期将补助资金拨付进入项目单位财政专户,严格控制开支范围和标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婺城区城乡建设管理局

下载旅游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旅游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正主力军。只有维护好农民的主体地位,遵循“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很关键的新的政策。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 “生产发展、生......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定稿]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宏大的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为应对全球金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范文

    第一章 前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以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新农村建设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科技、教育、文化、......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肖维维 (学号1019064028)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目录 摘要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参考文献3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荐]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究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因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