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统筹城乡发展 融入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2 C9 A
统筹城乡发展 融入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
——市委常委、博白县委书记温达勤谈统筹城乡发展
温达勤在接受采访时分析了博白县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
对全县下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温达勤认为,首先,以实施“十项计划”、实现“十大突破”为总揽,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结合博白县情,我们提出了以“争当玉林市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排头兵”和“跨越式发展”为总目标,以开放为主题,以实施“十项计划”、实现“十大突破”为重点的工作思路:一是实施“体制创新计划”,坚持开放创新,在行政管理、区域合作、融资平台、土地征用、招商引资、城镇建设、市场开发、干部任用、工作督查、综治维稳和人口计生等体制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实现新突破。二是实施“工业振兴计划”,竭尽全力抓园区招商,抓产业招商,抓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抓临海产业发展,千方百计做大工业经济,扩张经济总量,在工业集中区开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三是实施“城建提速计划”,加快县城区建设,放手放权搞活小城镇开发,在城乡风貌改造上实现新突破。四是实施“强农富民计划”,加大对农业企业和优势产业的培植力度,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五是实施“项目拉动计划”,全力做好项目储备,狠抓项目攻坚,扩大投资规模,在保增长调结构上实现新突破。六是实施“开放融入计划”,主动参与多区域合作,大力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在融入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七是实施“平安创建计划”,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在保平安促和谐上实现新突破。八是实施“人口统筹计划”,突出转变婚育观念,在降低人口出生率上实现新突破。九是实施“民生保障计划”,坚持以人为本,在解民忧惠民生上实现新突破。十是实施“党建创新计划”,强化组织保障,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其次,以开展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为突破,改善农村发展条件。针对群众最关注、制约统筹城乡发展最突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县委、县政府决定,从今年起用3年时间,通过县里每年筹集1800万元以上资金,整合交通、扶贫、发改和移民等部门的项目资金,同时动员在外工作的领导干部和企业老板捐资投入,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财力大搞一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今年全县要投入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亿元以上,建设农村水泥硬化路300公里以上。力争通过3年努力,全县硬化农村公路1000公里以上,实现村村通硬化路和大部分自然村硬化水泥路,切实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第三,以开展“破迷信、扬正气、树新风、促和谐”活动为载体,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今年,我们要在去年开展“破迷信、扬正气、树新风、促和谐”活动取得良好成效基础上,进一步把活动引向深入,力争实现“两个100%”、“两个99%以上”的目标,即:参加活动的党员干部职工达100%,群众参与率达99%以上;全县无新建祠庙、神社的行政村达100%,不发生大型联宗祭祖、非法宗族姓氏等大型封建迷信活动的行政村达99%以上,形成崇尚文明、鞭挞丑恶、摒弃陋习的良好社会风气,为全县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营造良好环境。
第二篇:北部湾开放开发自查报告2013
北海铁山港(临海)工业区关于2013年“北部湾
开放开发”特色工作完成情况的自查报告
(基础设施建设部分)
铁山港(临海)工业区获得自治区北部湾重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基础设施项目中开工续建项目共计12个,未开工项目1个,即北海铁山港进港大道工程。根据统计,截止2013年12月底铁山港(临海)工业区获得自治区北部湾重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额63047万元,已超额完成任务。具体项目进展情况及完成投资额见附表。
第三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探讨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探讨
[摘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在交通网络、保税物流体系、物流园区、物流企业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与国家物流业振兴规划的机遇,基于广西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应该进一步加大对物流业的投入,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有效开启物流市场需求,重点培育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8-0117-03
[作者简介]葛莉,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经济贸易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李闷管,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宋海宁,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经济贸易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广西桂林541004)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调整期。为促进物流业的发展,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通过了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目前,危机与机遇并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应该进一步加大对物流业的投入,重点培育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现状
2008年1月,国家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风生水起、如火如荼。得益于区位优势与政策支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的发展在短期内取得了突出成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绩。北部湾经济区处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圈和大西南经济圈的中心结合部,是我国西部唯一的既沿海又沿边的地区,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过去受限于交通基础设施等软硬件投资条件的欠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实施及深化受到极大的影响。近几年,广西加大了对北部湾经济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实施了“一枢纽两大港三通道四辐射”的建设工程。现已形成比较完善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具备了发展大物流的基础条件。
中越边境的友谊关高速公路、南宁通往沿海3个港口的高速公路与铁路均已建成。广西南宁至越南河内线路将成为中国一东盟铁路主通道,从而促进泛亚铁路加快建设,推进中国一东盟铁路网建设。近年来,南宁陆续开通了至东盟各国主要城市的航班。飞行区等级由原来的4D级上升为4E级,机场定位由原来的干线机场上升为“面向东盟的国际门户枢纽机场”。
港口方面,拥有防城港、钦州、北海3大港口,防城港已建成20万吨级码头。2008年底,沿海港口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40个,生产性泊位191个,总吞吐能力达9420万吨,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特别是加强了与越南、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等东盟国家港口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了广西与东盟的双边贸易。经济区保税物流体系框架形成。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的配套政策更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2月11日,海关总署、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外汇局联合发文批准设立南宁保税物流中心。至此,包括此前已经批准设立的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和北海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设立的5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已获准设立4个,经济区的保税物流体系框架已经形成。体系框架的形成为经济区吸引国内外资源、提高开放合作质量,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增强参与国际国内合作和竞争的优势获得了新的强大动力。物流园区建设提升了物流服务能力。国际物流园区的建设将提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乃至整个广西以及大西南的物流水平,成为服务广西、服务全国、服务东盟枢纽型的国际物流服务平台。
安吉物流园区、金桥物流园区、沙井物流园区、吴圩空港物流园区等加快了建设步伐,吸引越来越多的境内外资金投向物流业,玉柴南宁国际物流中心、金源国际汽车城、东盟国际工业原料产品物流城、广西国际农产品物流中心等一批项目已经人驻园区。
投资34亿元的南宁-东盟国际物流园和投资11亿元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凭祥物流园是重点建设项目。南宁-东盟国际物流园位于邕宁沿海经济走廊开发区,开发区已经形成了以建材、食品、饲料、制糖机械、医药工业为主的支柱产业,可成为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支撑,并形成前物流、后加工的比较完备的产业链系统。物流企业发展较快,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近年来,物流企业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服务功能逐步增强。超大、玉柴等大物流企业在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大力拓展物流增值服务,已经具备了提供运输、仓储、配送、包装等多种服务的能力。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加快,形成了各类物流企业竞争的格局。
但是,目前北部湾总体物流市场仍以自营物流为主,现代物流企业偏少,规模偏小,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及技术装备落后。多数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运作成本高,企业的服务功能和手段比较单一和落后,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比较低,市场竞争力有限,难以提供专业化、规范化、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在物流信息化发展方面,北部湾港口群及其辐射西南地区的联运信息尚处在起步阶段,甚至不少物流企业仍未建立有效的网络,企业内部信息化水平极低。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环境分析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开启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09年2月25日,我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振兴规划指出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和信息等行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但是,我国物流业总体水平落后,严重制约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在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指导下,各地必将深化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尽快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促进物流业获得平稳较快发展,并以物流服务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从扩大物流市场需求、培育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发展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4个方面提出了物流业建设的思路,并确定了振兴物流业的九大重点工程。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涉及到目前物流企业遇到的许多实际困难,九大重点工程的建设将完善物流业发展所需的配套基础设施,为进入调整阶段的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开启了广阔的空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物流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物流业的发展是港口经济和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大港口只有与大工业相互依托,才能带动区域经济的繁荣,进而激活物流业。因此,广西北部湾区域物流的腾飞,离不开广西沿海工业的大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自2006年3月成立以
来,增长明显提速,GDP年均增长16%左右,高于广西全区平均2.5个百分点以上。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GDP为2219.7亿元,增长15.5%,比广西全区高2.7个百分点,对全区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8%。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信息中心测算,2005年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8.6%。若按此估算,2010年广西物流成本将达到1200亿元左右,物流市场空间巨大。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建和拟建的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达3000亿元,其中投资超过10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达到32个。“前港后厂、前港后库”的临海型工业布局,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冲击。全球经济衰退和欧美消费市场需求下降对亚洲的出口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金融危机已经渗透到实体企业,很多公司的业务都在萎缩,订单取消,各个国家的贸易额在下滑,整体出货量下降,物流业必然受到影响。2008年全国的物流总额达到了近90万亿元,虽然同比增长了19.5%,但增速还是回落了6.7%。物流需求下滑,物流公司的业务量急剧下降,各种货运方式的货运周转量增速在全面回落,目前已有超过4成的物流企业利润在下降,不少物流企业利润下滑幅度达到20%或30%,甚至亏损,部分地区中小物流企业开始退出物流市场。可见,金融危机对物流业的影响不小。专家表示,2009年有可能是我国物流业发展30年来最为困难的1年,我国物流业必将进入一个增长趋缓、结构调整的阶段。
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指出在交通基础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港口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交通设施依然滞后,快速通达周边省特别是珠三角大市场以及东盟国家的陆路通道亟待完善,与经济腹地和国际市场联系不够紧密。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内的铁路运输管理体系还未理顺;公路交通收费过高;广西至周边部分省份的高速公路仍未接通;码头利用率低,岸线资源存在浪费的现象;码头堆场容量严重不足。上述问题的存在致使运输配送成本无法降低,同时直接导致了货源的减少。因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基础交通建设在资金投入、理顺管理体系方面仍须加快步伐。在2008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广西自治区主席马飚提出,未来数年内,广西将斥资3000亿元人民币,优先发展交通,力争至2012年,与越南等周边国家、邻近省份建成10余条高速公路通道。同时,共同打造泛北部湾港口联盟,初步建成中国一东盟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2009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广西沿海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统一使用“广西北部湾港”名称。整合后的广西北部湾港被纳入国家规划建设的5大区域港口群之一,按照规划,2010年北部湾港吞吐能力将达到1亿吨,初步建成面向东盟的亿吨现代化枢纽港和国际航运中心。搭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缺乏公共信息平台将使企业自身的信息系统成为“信息孤岛”,阻碍了第三方物流的潜在需求转为现实需求,特别是对于中小物流企业而言,自身缺乏足够的相关信息,迫切需要构建一个公共信息平台提供相应的服务,如数据交换中心、电子商务认证中心、金融结算中心、企业信用评级信息中心等。
根据《广西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关于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思路,将重点构建公益物流信息平台、专业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信息公共商业性平台。公益物流信息平台将建成为物流企业服务,提供统一标准、征信真实准确的开放性的电子信息平台。专业物流信息系统目标是根据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情况和重要物流节点发展趋势,完成现有主要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同时,结合物流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在符合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引导和鼓励物流信息公共商业性平台建设,鼓励由社会投资具有相互协作性质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以此形成公益性、专业性、商业性相结合的公共物流信息系统。鼓励制造业外包物流业务,有效提升市场需求。在行业利润率不断走低的大背景下,我国不少的家电、电子、快速消费品等企业很早就将物流作为挖掘利润潜力的一大源泉,在物流需求扩大、成本上升的压力之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从战略高度重视物流功能整合,实施流程再造,分离外包物流业务,以更加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如上汽集团将其零部件供应、整车组装、整车销售等核心环节外包给安吉天地,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上汽在制造领域的竞争优势,提升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降低整体物流成本达35%以上。
目前,制造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的行业已从前几年的家电、电子、快速消费品等企业向钢铁、建材、汽车等上游企业延伸。加快汽车制造、钢铁等主导产业内部主辅业务的分离步伐,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物流服务有效分离,鼓励生产企业与物流企业建立深层次、战略性的合作关系,实现生产企业物流活动的社会化,重点发展能源、矿产、汽车、医药等领域的专业物流。有效释放物流市场需求,有利于降低物流运作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实现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积极引进、培育现代物流企业。为了实现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以参股、兼并、联合、合作、合资等多种形式对中小型物流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促进物流企业功能的整合和服务的延伸,推动企业向规模化运作、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发展和培育出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综合性物流企业,参与北部湾经济区物流园区的建设,参与沿海港口的开发建设。
另一方面,应积极培育、壮大本地物流企业,以此促进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企业要在金融危机中经受住冲击,就得提高经营能力,扩展新的市场和服务。引导和鼓励广西物资集团、广西超大、广西万通、防港物流、玉柴物流、北流三环物流、翁氏八达等重点物流企业装备先进设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物流技术,改造提升物流功能和服务,促进其业务进一步做强做精,推动企业拓展物流服务,使之成为竞争力强、功能完善的现代物流企业,在物流企业中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物流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除了上述方面之外,现代物流人才是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物流业一个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目前,经济区内专业物流人才严重缺乏,企业的从业人员对现代物流的认知程度十分有限。只有加快培养与引进高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才能为经济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必需的人才资源保障。
责任编辑 陈瑾
第四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探究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探究
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8年第02期
[摘要]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及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构建北部湾经济区,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刻不容缓。文章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源开发模式进行探究,以期引起人们对这方面问题的深入关注。
[关键词]北部湾;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经济建设
[作者简介]海莎,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7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广西南宁,53000
4[中图分类号] C96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8)02-0006-000
3北部湾位于中国南海西北部,湾顶(北面)是广西,东面为广东雷州半岛和海南,西面是越南,总面积近13万平方公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指 “4+2”,即由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加上玉林市和崇左市等6个沿海城市和周边城市构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北部湾经济圈的中心位置,是中国唯一与东盟海陆相连的区域,是双向沟通华南与西南的结合部,是我国实现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新格局的重要结点,是中国与东盟、东亚与东南亚的连结点,是我国西部唯一的沿海地区,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是我国走向东盟、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全面合作的重要桥梁和战略枢纽。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的成立,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工业化加速推进,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加快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也不断加快。但在风生水起的经济发展大潮中,由于结构性、体制性等深层次矛盾的制约,北部湾地区的发展水平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和其他沿海区域。综观全局,整个经济区的人才分布存在结构性失衡,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外向型人才也严重偏缺。
区域经济要发展,人才合作是关键。因此,要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经济圈之后的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增长极”,我们就应积极探索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创新途径,打造阵势强大的“北部湾人才圈”。这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应对国际国内激烈的人才竞争的必然要求。
一、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开发的首要性,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
人力,从现实的应用形态来看,包括人的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等四个方面。人力资源指现实中能够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力即劳动者的能力。资源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即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而人力资源是最积极和富有创造性的,也是最重要的资源。
江泽民同志指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实现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都在人。”这一科学论断充分揭示了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才能更有效地实施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
以人为本是对人的历史主体地位的科学概括。人是历史的主体,规定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就是一切活动都要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概括起来,就是以人为中心,强调创造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激励的环境。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一种软管理,它注重对人的管理,注重宽松和谐的气氛,注重灵活的领导方式。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造就人。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确保竞争优势地位中决定性的因素,在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中,人力资源应放在首位。人力资源是比资金、产品更重要的资源。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具主观能动性的因素,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要彻底改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源的现状,就要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开发的首要
性,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促进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把自身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二、要建立动态开放的思路体系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质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目标,通过建立动态开放的思路体系,确定区域的人力资源开发与整合策略,来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源开发,必须紧密围绕该区域的核心产业,尤其是沿海工业和物流产业的发展,重点抓好港口、城市群、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及航道、铁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人才专项规划,从资源整合着眼,从优势互补入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合理的合作协议与规范为基础,以项目、资金、技术为依托,以市场驱动、政府推动、产业带动、行业促动为路径,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根本目标,探索人才开发联盟运作的途径,共同推进区域内的人力资源共享、政策协调、制度衔接和服务贯通,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区域人才开发新模式。要紧紧围绕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目标的总体要求,编制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并着力建构相互兼容和一体化的人才政策框架、人才大市场和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区域人才开发的社会环境,以人才合作推动经济合作,以人才开发促进产业聚集,最终带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的共同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
当今世界国内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劳动力队伍的结构不断变化、工作的日益复杂化和对信息技术更大程度的依赖,意味着在经济发展战略过程的执行中,必须比过去更为注重对人力资源方面问题的考虑,通过建立动态开放的思路体系,保证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进一步普及教育,加大培训及投资保障的力度
西部既是欠发达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集区,生产力水平落后,资金非常有限。实践证明,把有限资金投资在人力资源上,比投在物质资源上要好。增强西部地区的科技实力以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必须在提高全体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这就是说,经济增长从由物质资本决定,转向由人力资本决定,而东、西部的差距在根本上恰在人力资源的素质上,也就是在劳动者拥有知识量的差距上。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广西作为西部地区,要积极为其人才创造受教育、受培训的机会,端正价值观导向,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才能,使科学技术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同时,要采用多种切实可行的教育培训方式,实行长期与短期相结合、正常培训与继续教育同步、在岗与脱产并举,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力资源培养新路子,并把教育培训的目的真正转到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上来,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
加大人力资本的存量就必须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这决定了光靠政府的投入是不行的,而且从发展趋势来看也是不可取的,应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以社会投资、金融信贷为支撑,以国内、国外基金会等慈善机构捐助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人力资源开发投入机制,实现人力资源开发和投入主体多元化和市场化,促进人力资源投资与回报的良性循环。
四、积极营造多层次、多内容的人才引进、合作、激励机制
广西北部湾地区引进外来人才,应当根据本地区人才现状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重点引进优秀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引进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人才;引进高新技术、支柱产业、重大工程、新兴产业、紧缺专业的急需人才,以获得较高的人才效益。
北部湾区域人才开发合作涉及面广,必须建立一个目标任务明确、合作内容清晰的范式多元化的人才开发合作体系。第一,要按照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实现人才资源共享,推动人才资源的跨区域配置和协调发展。要抓住广西的特色地理优势,打破地区、行业和部门的分割,对现有人才市场进行整合和贯通,根据要素价格和地区要素价格差异,推动人才在地区、行业、部门间转移;通过人才共享、优势互补,满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重点产业、重大工程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推进经济结构和人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第二,要积极共育人才资源。要积极推进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共享,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合,通过协作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合作办学或办班等各种形式,为经济区核心产业输送一批紧缺急需人才,全面提升区域内党政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第三,要加强以东盟各国为重点的国际人才合作,不断提升人力资源跨国界、跨地区和跨行业的利用水平,使各类人才资源在更广阔范围和更高层次上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政策优势明显,各类人才需求量大,要站在国家战略的层面上,在齐头并进加快北部湾中心城市群建设的同时,形成对人才工作投入的整体合力,打造优势区域人才小高地,使之成为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的国际化人才聚集基地。
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尚不健全,由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机制仍未建立起来,导致了高技能人才总量及结构还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经济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并充分重视其他精神激励机制,从而实现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
五、进一步完善引才引智政策
加强北部湾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合作,要求区域内各方的人才政策必须统一协调、相互衔接。只有人才政策彼此兼容,才能从制度层面上保证人才开发合作的成效。要从整体利益出发,对区域内的人才流动、人才培养、资质互认、职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政策、教育体制、工资政策、社会保障、退休和仲裁等政策进行协调统一,建立相对稳定和互认有效的符合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的政策体系,保证人才在区域内所享受的待遇,是“同一个屋檐下”意义上的平等对待、一视同仁。要加强对地方性人才政策的统一清理,对不符合区域人才开发合作的政策要坚决废止,对有利于推进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的政策要全力推广,共同打造协调发展、和谐共赢的人才政策环境。
给人才的发展提供一个高质量的服务平台体系,是吸引人才的必备条件。要采取特殊政策支持广西北部湾地区人才资源的开发,尽快改善人才成长的环境与条件,大力培养高科技人才;要积极开展东西部人才的余缺调剂、对口支援工作,制定灵活的政策措施,鼓励东部地区的人才向西部流动;要提高人才待遇,改善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以待遇留人。特别是对于那些急需的重要人才,要实行政策倾斜,提供优厚待遇,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对于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重奖,这其实也是人力资源开发良好环境的重要体现;要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大力推行个人择业的双向选择制、用人单位的聘用制,继续施行公开选拔、择优录用的政策。
总之,人力资源是利用自然资源、积累物质资本、建立社会经济制度、并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前发展的主导力量,是所有经济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合作的扎实推进、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步伐的加快,广西已由地处祖国边陲的民族地区成为我国与东盟各国交流合作的最前沿地区之一,正融入更大的区域合作。尤其是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的成立,更使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发展战略更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定位为:以面向东盟合作和服务带动“三南”为支点,以构建国际大通道和构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的“三基地一中心”为核心内容,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
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鉴于此,积极开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人力资源、积极吸引国内外人才到广西工作和生活、加强人力资源的相互交流、加强人才的联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安瑞娟,刘敏.论我国高校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完善[J].北方经贸,2005,(2).[2]韩伯棠,尚赞娣.人力资源绩效评估方法的比较与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02,(6).[3]黄素芳,顾建平.技能人才人力资本激励探析[J].管理科学文摘,2005,(3).[4]胡鞍钢.西部开发新战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5]罗永泰.技术工人短缺与技能人才激励机制设计[J].经济经纬,2005,(6).[6]窦胜功,卢纪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第五篇: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社会管理的思维创新与路径
社会管理与群众利益有着内在的相关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公权力与群众的关系。“党建统领、社会协同”其内在的机理是处理好预算跟服务的关系,社会管理格局中的四大要素问题在于其结构关系,新时期的党群关系要处理好党委与公众的关系、党委与政府的关系,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党的各级组织要贯彻群众路线,客服官僚主义,发挥统领和协调各方利益的作用。要矫正各级权力的滥用,防止社会过渡分化,新时期的社会管理要重视公众参与的新特点,正视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包括参与政府动员与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的功能,通过培育自主性的社会组织,整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加强社会自治和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具有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急剧的社会转型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为此,在多元的社会治理格局中,需要培育社会力量,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路径上,一方面需要在观念上进行创新,在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需要了解社会需求,加强社会管理的主题能力建设。同时,需要在组织、体制、机制上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保障。
改善党群关系与社会管理创新密切关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与社会规范、价值变迁在进一步催促社会管理加速,时空压缩使得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过西方国家300年的发展,在正面发展效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诸多社会矛盾等负面效应。当单个或是局部是正确的要素合成后可能是错误的结果,合成腐败即是一类,当前各地贫乏的群体性事件即是集体无意识的多重叠加,因此需要加以重视研究,通过改善新时期党群关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