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的理性思考论文

时间:2019-05-13 10:3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的理性思考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的理性思考论文》。

第一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的理性思考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的理性思考摘 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性研究和实践探索有不少成果问世,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良倾向。高水平、符合我国农村社会实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健康积极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原则和方法。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意义; 原则; 方法

一、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三农”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 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发展; 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只有8亿农民都加入到现代化的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的全局,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只有广大农民改变落后的面貌,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正是从这一实际国情出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业。

《建议》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五句话表明,这一重大的历史任务将要经过理论的充实和实践的探索,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真正体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明确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不少成果问世,但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倾向: 有的照单开方,定位“应该怎样”,不分析农村的现实可能性; 有的简单以农民利益为借口而代替

科学态度; 有的不做深入调查研究,不思考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以逻辑推理逻辑,以理论演绎理论等等。高水平、符合我国农村社会实际的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三农”工作指导思想深化和方针政策的完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健康稳妥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二、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原则。

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问题为出发点,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兼顾、抓住重点、突出特点的方法。

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极为繁重、复杂的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促进农民继续增收,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等等。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必须坚持的五条基本方针和“五要、五不要”的五项原则要求。基本方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和指导方向。基本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遵循的准绳以及工作规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要尊重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经济建设规律,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路径和方式具有多层面、多角度性。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提出健全五大机制: 长效投入机制; 工作机制; 激励机制; 参与机制; 管理机制。《人民日报》社论提出五个必须: 必须确立城乡统筹的思想; 必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 必须切实注意工作方法; 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农业部部长尹成杰提出“五大措施”,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提出坚持“四个先进”; 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各省省委书记都谈到了各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径和方法等等。

总之,科学的研究和总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经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崭新课题,在理论上要有所归纳,在实践上要总结已经取得的经验和积极成果。

三、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法论思考。

1.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历史的永恒课题,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建国以来经历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运动、农业学大寨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历史的研究这一过程,才能揭示今天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和可行性。

2.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行动纲领,也是指导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理论的指导必须以实际为基础,因此,既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又要深刻地领会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既要深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又要落实总书记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

3.,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一定的原则性、规范性要求,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要注重五个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实践,全国各地区对此高度重视,许多省市开展了试点和示范村活动,在推进新农村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初步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因此,科学地研究这些实践经验是充实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4.宏观归纳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要运用系统论、控制论、统筹学等理论,本着整体性观点、联系性观点,用归纳整理的方法进行研究。同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从某一领域、某一角度来说又属于微观问题,微观是整体的基础,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研究必须宏观归纳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且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无论从时间和现实的空间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实践着、进行着的事物,研究其变化规律对指导现实意义重大。

近一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有了相当的发展,在实践上也有许多新成果问世。但是,应该注意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都不成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尚需向纵深发展,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都应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对历史对农业负责的态度,扎实、认真的科学态度来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 1 ]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N ].人民日报,200519.[ 3 ]肖唐镖。转型中的乡村建设:过程、机制与政策分析[ J ].中国农村观察,2003(6).[ 4 ]黄祖辉。新农村建设需正确处理五大关系[N ].中国经济时报,200623.[ ]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以攀枝花西区**镇为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描绘出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要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自身活力,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镇农业要发展,农村要进步,农民要增收,整体面貌要改善,必须以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结合西区**镇具体实际,科学地制定农村发展战略。

一、攀枝花市西区**镇基本情况

**镇位于攀枝花市西端,地处横断山区金沙江畔。金沙江由西向东纵贯全境,东起新桥与东区银江镇毗邻,东西长21.3公里,南北宽5.2公里。**镇属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雨量集中,冬无严寒,日照充足。**镇面积为117.4平方公里,占攀枝花市西区国土面积的80,辖10个行政村(新庄村、大水井村、**村、金家村、苦荞村、经堂村、烂坝村、庄上村、大麦地村、竹林坡村),56个农业合作社,5个社区居委会,86个居民小组。

**镇境内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煤炭资源4.8亿吨,水泥石灰石近6亿吨,溶剂石灰石3亿吨,汉白玉5700余万立方米;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占地面积1168.2公顷的24万余株野生苏铁,享誉中外;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龙洞石林、新庄溶洞、平江天主教堂、竹林坡森林公园、503地下战备电厂、傈僳族风情游,尤其是号称“万里长江第一漂”的中国攀枝花国际长江漂流基地,是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镇2005年社会总产值超过18亿元,是十五计划中2005年计划数8.7亿元的两倍多。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5979.75万元,完成了十五计划4813万元的124;乡镇企业总产值178200万元,完成十五计划82845万元的215;财政收入640万元,完成十五计划598万元的107;农民人均纯收入4100元以上,完成十五计划3500元的108。免征农业税,实行“零”税率,农民负担减轻,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沈西林1964.7男四川邻水人西南林学院教授、昆明理工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分析**镇各村经济状况可知:①各村之间经济差距较大,尤其是少数民族村较为落后。其中新庄村,大水井村,**村位于城乡结合部,较为富裕。大麦地村,竹林坡村海拔较高,相对闭塞,较为落后,其它村经济处于中等水平。②收入来源主要是劳务输出和农业生产。其中劳务输出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较高,从土地上获得的农业生产收入相对较少。③农村经济发展以传统农业模式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经济作物相对较少,农业结构不合理。④教育落后,缺乏人才。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不高,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⑤各个村都有自己的优势,但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攀枝花市西区**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改变农村面貌的重大举措。**镇的改革和发展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以实现**镇经济协调、快速发展。

1、工农互促,实现均衡发展

为了实现工农业的均衡发展,增加农业产值比重,需要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让**镇在优先发展工业的同时,农业也能够在工业的带动下,实现大幅度的增长,从而让两者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为**镇的发展做出贡献。

2、城乡统筹,保持社会稳定

**镇城乡之间的差距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体表现在:城市的变化日新月异,农村面貌变化缓慢;城市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城市的基础设

施建设完善,制度健全,农村则相对滞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观点,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与财政支出结构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保护力度,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个中心,抓住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两条主线,大力调整、优化

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改善**镇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构建**镇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民族共存,创建平安社区

**镇属于多民族聚居区域,全镇共有汉、彝、苗、傣、傈僳等14个民族。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各民族发展水平高低不同,部分少数民族村地理位置偏僻,离城镇中心较远,交通不便。其中大麦地村海拔在2000米左右,以傈僳族、苗族为主,属于山区。**镇在建设新农村的规划中,政策、财政资金应当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村,特别是向大麦地、经堂、庄上三个村的倾斜力度,帮助少数民族村加快发展步伐,提高生活质量,使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创建**镇社会稳定、治安良好的有利环境,确保**镇平安、祥和的局面。

4、调整结构,建设现代农业

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之间缺少科学规划,比例失调,内部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农业产值的增加。根据市场的导向与需求,积极调整结构,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已经成为趋势。在**镇,山多、宜林地广,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扩大经济林的覆盖范围。以经济林基地为依托,积极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加快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步伐。同时,推广林下种草养殖、圈养,改变畜牧业的传统养殖方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改变农业发展的落后面貌,增加农业产值比重。

5、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镇资源优势明显,特别是煤炭,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对**镇的发展十分有利。但是很多资源都是不可再生性的,随着开采量的增加,储量会越来越少。在发展过程中**镇就是要跳出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适合当地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农业上,要着重在生态农业方面下工夫;在工业上,**镇要充分利用好二次资源,对于钢渣、铁渣、煤矸石、粉煤灰的利用,要积极提高技术含量,提取其中的稀有金属和有用成分,提升综合利用价值。对于尚未开采的矿产资源,本着循环经济的“三R”原则,即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产品的再利用原则和再循环即资源化原则,做好统筹规划,积极延伸产业链,建立工业发展的循环体系与机制。

6、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实现农民持续、较快地增收,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镇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手段,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缓解并逐步缩小。

三、**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机遇

(1)党政支持,有一个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决定,完成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这必然会得到上级党和政府的支持,形成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镇可以结合国家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有利时机,用足用活国家相关的财政、税收、农业等各项有利于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争取更多的资金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及时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产业布局、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等配套政策体系,营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2)农民参与,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让农民得到实惠。因此广大农民有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资源优势,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镇在生物、旅游、光热、矿产等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长远的角度来研究**镇的资源优势,实施开发与保护并举,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实现资源经济价值,必然会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4)交通便利,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镇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是川滇边贸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也是四川及内地南下滇西北、滇西南以及东南亚的必经通道和桥头堡。如今,作为西区唯一的乡镇,**镇铁路、公路运输越来越发达。

(5)工业反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镇工业产值高,利润丰厚,为财政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积累,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指引下,使**镇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获得了资金保障。

(6)攀枝花市场和川滇市场,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首先,攀枝花市属于工业型城市,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但攀枝花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量非常大,市场前景广阔。**镇发展农业产业时可以就近解决产品的销售问题,占领攀枝花市场。其次,由于**镇位于川滇两省交界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农产品可以直接运输到云南、四川的各大中城市。

2、**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村际发展不均衡。**镇共有10个行政村,56个农业合作社,各村之间发展不均衡,差距较大,需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认真的研究规划。

(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镇除**、新庄、大水井村状况相对较好外,其它村基础设施总体上比较薄弱。

(3)村落分布零散。**镇村落分布零散,除少部分地势平坦的地方人居稍微集中外,其他地方居住分散。而且,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房屋和附属设施建设布局也很不合理,需要统筹规划。

(4)农民收入差距大。首先,村际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比较突出,**、大水井、新庄村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4400元,而大麦地、竹林坡村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至今仅为1000元左右,各村之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相差很大。其次是表现在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镇既有资产逾千万元的农民,也有至今没有摘掉贫困帽子的。

(5)劳动者文化水平低。由于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以中老年为主,这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6)土地自然条件差。一是坡度大,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二是石漠化现象严重,土质差,土壤肥力不够;三是引水灌溉困难,土地缺水严重,靠天吃饭,对农业的发展形成制约。

(7)水资源制约农业发展。**镇10个行政村中,有8个行政村在发展农业生产时,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缺水问题,致使一些季节性的农作物难以种植,粮食产量增加缓慢。

(8)污染问题影响产业结构升级。**镇农业的污染主要是大量施用农药对土壤造成的污染;**镇的工业污染则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对环境的破坏。污染问题对**镇的第三产业,特别是餐饮业产生强烈的冲击,导致**镇的经营业主存在着在此地挣钱,到别处消费的现象。这对**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制约。

(9)经营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镇存在着经营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具体表现在:在农业上,以传统农业和小农业为主,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浪费严重,农产品品种单一,质量不高。在工业上,由于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企业存在资源浪费严重、产业链延伸受阻的困境。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要方式,难以形成规模、上档次,更谈不上形成知名品牌。

四、**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使广大农民过上小康生活;继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保障农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使农村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群众安居乐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改善教育、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1、**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

按照党的“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及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结合**镇的实际,提出**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具体如下:

(1)科学发展。科学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及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实事求是。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必须结合**镇实际,因地制宜,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以谋求当前发展的同时,要考虑资源消耗的过程中以及耗竭后的持续发展。

(5)系统工程。用系统思想,可以把**镇分为三个层次:

一、新庄、大水井、**三个村,位于河谷地带,距离城市最近,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可全面进行城镇化建设。

二、金家、苦荞、经堂、烂坝、庄上五个村,距城区稍远,经济发展居于**镇中等水平。该区域应以农业为主体进行建设,开发当地特色农产品,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实现农业产业化。

三、大麦地、竹林坡两个村,位于山上,距离城区较远,经济发展落后。由于人口不多,可以进行搬迁,与其它村合并,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通过三个层次的逐步推进,实现**镇新农村的跨越式发展。

2、**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

**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相互融通,相辅相成。“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落实,“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思想基础,“村容整洁”是建设新农村的环境氛围,“管理民主”是建设新农村的体制保障。

3、**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体系的构建

(1)**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对各项成效进行综合考评。总的来说,**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评指标体系是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镇具体情况和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制定了36个具体评价指标,并将各指标按具体值划为初、中、高三个等级。

“生产发展”,包括乡村经济总量增长率、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劳动就业率、人均收入水平、人均GDP和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6项。

“生活宽裕”,包括电力入户率、生产用水满足水平、饮用水合格率、有线电视入户率、电话入户率、农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人均住房面积、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镇村卫生所达标率、社保覆盖率、医保覆盖率和农村商务网点建设12项。

“乡风文明”,包括合法生育率、村级文体设施建设率、素质教育培训率(儿童入学率、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高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大学入学率)、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五好家庭、文明户和宣传工作、邻里关系7项。

“村容整洁”,包括农户室外道路硬化率、排水管网覆盖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公共照明率、绿地率、农村能源建设(沼气、太阳能等)7项。

“管理民主”包括党支部建设、各项制度建设、村务公开满意度和群众参与度4项。

新农村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环境、时期的不同,标准也可能不同。在没有现成的经验,没有权威的范本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必须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制定适用于**镇实际的执行标准。

(2)**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体系的实现途径

由于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镇各村建设新农村的起点不一样,因此各行政村在不同时期的目标也应不同。为此,我们把**镇辖区内十个行政村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新庄、大水井、**村;第二层次:经堂、金家、苦荞、烂坝、庄上村;第三层次:大麦地、竹林坡村。第一层次的三个村用五年的时间达到高级标准,第二层次的五个村用五年的时间达到中级标准,第三层次的两个村用五年的时间达到初级标准。

五、**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规划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村五通

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目前,**镇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的重点是五通问题:即通水、通电、通路、通话、通网络。

(1)通水。①四个小型灌区建设。包括:梅子箐灌区、龙洞灌区、大箐沟灌区和烂田湾灌区。主要新建渠道15km,管道8km,其中大箐沟灌区主要解决金家村和苦荞村用水,梅子箐灌区解决**村用水。②严重缺水村工程建设。拟在竹林坡、金家、苦荞和烂坝4个严重缺水村新建工程315处,其中:新建山平塘8个,扩建2个,新建蓄水池305口,开挖渠道27公里,通过水利设施建设来解决以上各村的用水问题。同时改造其它村的用水设施,确保村民用水安全、卫生。

(2)通电。在完成39个农业合作社的电网改造的基础上,要筹集资金,尽快完成其余17个农业合作社的电网改造。确保全镇生产生活用电安全、稳定。

(3)通路。①庄上村:规划公路12km,连接村委会所在地与504电厂专用道路。②经堂村:规划公路4.5km,公路通过农村社区,与504电厂专用道路相连。③烂坝村:规划公路2.5km,与310省道相连。④苦荞村:规划公路4km,连接村委会与农村社区,并与310省道相连。⑤**村:规划公路2km,公路通达农村社区,与310省道相连。⑥大水井村:规划公路3km,公路通达村委会,穿过攀钢弃渣铁路线与310省道相连。⑦新庄村:规划公路2km,公路连接农村社区,并穿过攀钢弃渣铁路线与310省道相连。

(4)通话和通网络。目前,除新庄、大水井、**三个村部分电话和有线电视基本开通外,其余几个村均未全面开通,阻碍了农村信息交流。在尽快解决新庄、大水井、**三个村通电话、通网络的基础上,加大对其它村的电话、电视、有线广播的投资力度,在“十一五”期间内,实现村村通电话、电视、计算机网络。

2、**镇农村社区(村庄)建设

坚持城乡整体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率,尊重农民意愿,以社为基本单位规划农村社区的原则,按“农村五有”标准进行建设:

(1)有标准房。①方案一:占地326m2。其中:生活居住占地146m2,生产、畜禽舍占地180m2。住房建筑面积约180m2,适合4-6人的家庭,人均生活居住面积达30m2。总投资约12万元人民币。②方案二:占地278m2。其中:生活居住占地126m2,生产、畜禽占地面积152m2。住房建筑面积约150m2,适合5人以下家庭,人均生活居住面积30m2。总投资约10万元人民币。③方案三:占地面积220m2。其中:生活居住占地118m2,生产畜禽舍占地102m2。住房建筑面积约120m2,适合于4人及以下家庭。总投资约8万元人民币。④方案四:占地面积180m2。其中:生活居住占地90m2,生产畜禽舍占地90m2。住房建筑面积约90m2,适合于3人及以下家庭。总投资约6万元人民币。

(2)有垃圾填埋场。对农村生产生活垃圾,一方面要通过燃烧进行处理;另一方面对不能燃烧的垃圾要进行填埋。各行政村要选择距离农村社区较远、荒凉、方便倾倒,且距水源较远的地方建设垃圾填埋场。对垃圾实行统一处理,确保农村清洁卫生,村容整洁,给村民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3)有聚会馆。每一个行政村修建一个聚会馆,用于村民开会和技术培训。

(4)有娱乐活动场所。各村可以建设公共活动场所,用于满足村民娱乐活动之需。村民闲暇时可以在活动室打牌、下棋、看报等,在活动场参加体育锻炼,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5)有社会服务网。各中心农村社区要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网络,提供农村医疗、卫生、商业、教育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

第一年选择庄上村进行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庄上村有244户,916人,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且建有一定规摸的优质芒果基地,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条件相对较好,可先进行试点建设,起示范作用;第三年选择苦荞、金家、烂坝、经堂四个村进行新农村社区建设。因为这四个村的人均纯收入均在4000元左右,农业基础条件较好;第五年全面推动农村社区建设。

3、**镇新农村的产业发展

(1)**镇新农村的农业产业发展。首先,**镇党和政府应对其进行宏观指导和统一规划,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镇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培育壮大芒果主导产业。其次,要促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要求规模经营,就必须实现分工细化和生产专业化。在稳定土地承包制基础上,本着自愿、有偿的原则,实现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使土地逐步集中到一部分种田能手或龙头企业手中。

(2)**镇新农村的工业产业发展。①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充分利用**民营经济创业园区,加大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交通条件。②发展优势工业。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煤炭及焦化工业、钒钛钢铁工业。③积极发展建材产业。

(3)**镇新农村的第三产业发展。①大力发展旅游业。②积极发展物流产业。③加强商贸服务行业的建设。

4、**镇新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

(1)加强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领导工作

(2)建立农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

(3)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4)树立典型,全面推进

5、**镇新农村的管理民主化建设

(1)强化教育培训,切实提高民主管理的自觉性

(2)明确主要事项,切实增强民主管理的针对性

(3)健全组织网络,切实做到全员参与民主管理

(4)实行多层互动,切实提高民主管理的运行效果

(5)加强监督约束,切实保障民主管理顺利实施

6、城乡统筹的实施方案

(1)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2)统筹文化教育。①统筹教师待遇。②统筹教育布局

(3)统筹医疗卫生。①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②多渠道解决医护人员不合理配置问题。③进一步加大医疗卫生的资金投入。

(4)统筹社会保障

六、**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措施

1、**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解决的问题

(1)资金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工作量大、周期长、投入多的工程,资金筹措是关键,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方筹资。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实力普通较弱,如此庞大的工程,单靠农户自筹远不能满足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资金,同时不少农户不愿对农村社区建设进行投入。如果片面加大建设力度,全面开展建设,那么资金严重不足,势必导致损农伤农的事件发生,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因此,可按“财政 农户 银行”的模式筹集资金,三方各解决一部分。另外,可以实施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源获取资金,补充农村建设资金不足。

(2)科学规划问题

农村社区规划和产业规划,应与各个村的实际相结合,不能搞一刀切,应统筹兼顾,分类实施。

(3)土地利用问题

要本着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原则,少占土地,多占空间,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4)消费水平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应考虑农民的消费承受能力。如电话线、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接进村庄,农民使用很方便,但不能强制使用。只能在生产发展,收入增加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让其主动接受。

(5)农民意愿问题

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方案选择和实施途径上,要尊重农民意愿。

(6)污染问题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蕴藏着大量的煤炭和石灰石等资源。建有多家煤矿、焦化厂、水泥厂、火力发电厂等企业,这些企业排出的“三废”给周边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目前,要解决粉尘污染问题,可以对货场实施半封闭、封闭管理,并定时洒水,防止粉尘飞扬;对矿物运输车辆进行遮盖处理;另外,对生产企业还须实行技术改造,降低“三废”排放,为农业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2、**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措施

(1)统一思想

**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涉及面广、建设期长、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和政府都应有一个清醒认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均衡发展,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要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立和谐农村社会。

(2)加强领导

**镇各级领导要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和意义,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法和途径,要身体力行去参与和组织**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氛围。首先各级党政干部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分析现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其次要组织制定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第三要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组织和领导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具体实践;第四要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第五要善于总结新经验、认识新事物、树立新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培训教育

首先,必须加强对干部和基层工作者的培训教育;其次,要做好对农民群众的培训教育,用社会主义新农村美好前景来激励他们积极配合,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觉悟,促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早日成功。

(4)科学规划

在不同区域、不同乡村制定发展规划时必须考虑以下因素:第一是资源因素,包括土地资源、水电资源、生物资源,这是发展农业产业的基础;第二是市场环境,包括乡村的区位、交通状况、产品生产地与市场的距离、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市场价格变化趋势等,这是选择产业的重要依据;第三要考虑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不能脱离经济现状去选择项目,不能超过农户的经济承受能力去超前发展;第四要考虑农民的综合素质。

(5)分类指导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对新农村面貌的完整描述,是一个目标系统。分类指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不同区域特征下的乡村,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同区域的乡村应有不同的建设内容与标准;二是对农业产业的选择进行分类指导,可按照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物流业、旅游业、商业等不同类别,从规划上、技术上、管理上、经营上进行指导;三是对农村公共设施、住房、庭院等实施指导,考虑实用性与经济性相结合,要求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四是对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行指导。通过分类指导,实现目标系统的协调、均衡、统一。

(6)合理移民

村落分布零散,村民居住分散,少数地方居住环境恶劣,影响**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对生存条件太恶劣的乡村,必须结合各村实际,区别对待,有步骤地、分批地进行移民。

(7)加大投入

农村的经济是很脆弱的,它需要外部力量的注入。在**镇,许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要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政府从各方面给予引导和扶持。首先是资金上的扶持,许多农户有强烈的致富愿望,有些农户可能选中了发展的项目,无奈自有资金不足而无法启动。对这些农户,应该为他们出谋划策,通过短期的、长期的,专项的、银行贷款的、社会的,有偿的、无偿的、优惠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要尽一切努力帮助贫困农户解决项目启动资金问题,帮助农户发展经济以尽快摆脱贫困。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城乡贫富悬殊越来越大,政府在宏观政策上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从财政支出上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农业,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其次要加大对农村的科技投入,加快农村实用技术的研究、推广,加强对农民的各种培训,让农民掌握与生产相关的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谋生能力。第三要加强对农村的人才支持力度,从政策上鼓励有技术、有专长、懂管理、善经营的各类专门人才到农村去发展事业。在相对封闭、落后的山区农村,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培育一批技术能手或专业大户,以对一般农户起示范带动作用。在当前形势下,推出对农村的优惠政策,以工补农,加大投入,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

(8)政策配套

政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很强的引导性。针对**镇的实际,要推出有利于农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推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土地流转政策;推出有利于发展农村教育、人才流向农村的各种优惠政策;建立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服务体系;建立农村自身的社区服务体系;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9)龙头带动

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改变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要积极培育扶持专业大户、产业大户,使他们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对村中的能人要进行鼓动激励,主动帮助他们选项目,从资金、技术、基础设施上进行扶持,从管理、经营、市场等方面为其排忧解难,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成为技术骨干、经营能手、致富标兵。用事实说话,用发生在农民身边活生生的例子去开导农民,使更多的农民从中受到启发,不再为产业发展犹豫不决。通过模仿、学习,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业产业发展中来。同时依托以专业大户和产业大户为骨干、一般农户为成员的经济合作组织,实现生产与市场的对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把专业大户或产业大户培育成龙头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实行公司化运作。

(10)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通过以点带面,实现全面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要实现五通(通路、通水、通电、通话、通网络)、五有(有标准房、有垃圾填埋场、有聚会馆、有娱乐活动场、有社会服务网),让农村成为“童年有所乐、少年有所教、青年有所学、中年有所事、老年有所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城口县明通镇兽医站罗小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年来,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思路,创新组织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努力探索一条适应时代特点、符合农村工作新路子,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为我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方法解决前进的问题,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建设村在这个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建设村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固本强基工程的切入点,围绕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这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不断的创新思路,取得比较好的成效。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落实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这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和谐社会的要求,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历史大趋势。

体现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新要求。我认为第一点,我们要看到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必然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统筹城乡发展,以三化带动新农村的建设,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化就是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的城镇化。体现了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战略角度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农村、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乡关系等,我认为是破解“三农”问题,推进农村社会小康的一个总纲。四是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新要求。总的来说,我们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几个差距,我认为最大的差距是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的差距,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高低、文化教育事业落后,又加剧了城乡差距,影响社会和谐。我们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抓手,建设新体制,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实现农民富裕安康,农村文明和谐。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几个生动实践,几个部分来说明。

首先我们开始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一点是从2003年开始,建设人抓住这一契机,首先抓好班子的组织建设,以一公两强为标准,建设群众信任好班子。所谓一公两强,就是有公心,两强是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这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标准,贯穿于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班子建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始终,从逐步建立起来一个富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群众信任的好班子。他们还采取聘任的方式选拔人才,促进班子结构的年轻化、知识化。

创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将广大党员的政治热情转化为建设的动力。

1有四个创新,创新发展党员渠道,注重在致富能手、青年骨干和种养专业户中发展党员,能够带头致富,也能够带领群众致富。创新党员学习培训方式。创新党员发挥作用途径。创新党员的考评激励模式,实行村民评议党员活动,“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固本强基,有效地改变了建设村原来班子不强、思想落后、发展滞后,这是以固本强基为发展契机。以民主管理为政治保障。建设村把民主作为建立新管理机制的灵魂,探索一条富有农村特色的“核心+民主”的民主机制,为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提供了制度保障。一个是创新群众参与机制,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管理制度,形成了重大事项“村班子拟定方案——村民酝酿——征求意见——村民代表大会表决”的村民自治机制。他们有一个很好的经验,就是“板凳会议”,也就是说大家带板凳来议论,自由发表意见和建议。第二是建立“两委班子议事会”,一个是村委一个是党支委,确保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和村民自治的协调与统一。三是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和完善了村务情况通报、村务工作征求意见、民主决策、进村入户等制度。四是建立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成立村务监督小组,规范村务公开,建立健全罢免卸任机制,由群众对村干部进行业绩考核和评议,实行罢免。通过生动深入的民主政治建设,村民对村务工作热心了,积极了,主动了,有效地凝聚了民心,调动了民智。

以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一个是培育新村民,树立新风尚。打造以“求变、求富、求强”为内涵的新“建设精神”,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宣传教育活动,“争当文明建设人”主题活动,提高村民的素质。活跃文化生活,定期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增强村民的文明意识和集体意识。开展卫生建设村组竞赛和卫生公约大家谈活动,增强大家的生态意识。加强了社会事业建设,特别是优先发展了教育事业,已经投入了二百万元兴建建设新小学,建起藏书量一千多册的青年书屋,设立邹鹰助学奖学金,开办成人夜校。发展卫生事业,开展农村合作医疗,目前参保率已达到52%。加强社会关爱,开展助困和慰问活动,建设星光老人之家。今天的建设村村民安居乐业,邻里和睦友好,文明礼貌蔚然成风。

新的发展思路带来了新的发展成效。回顾建设村近年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动实践,我们认为可以有几点带有普遍性意义的做法和经验。

首先,要坚持观念先导,切实重视为什么要建设新农村的问题。我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三个引导。三个先导是观念引导、典型引导、政策引导,观念是在前面,观念问题关键是转变干部的观念,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观念不改变,还是等、靠、要,没有办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调动自我的积极性和能力。建设村抓住了村班子和党员的观念改变,通过他们领导和带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解决了群众过去那种依赖的思想,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这是第一点我认为他们很好的经验。

第二,要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解决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的问题。建设村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的总体要求,围绕农村产业园区化、居民社区化、生产规划化、组织合作化、保障社会化、环境生态化的基本思路,按照规划分布实施,通过这个规划我们看到建设村整个空间结构体系、现代产业布局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人居生态环境体系等专项规划建设的蓝图,我们可以看到建设村这样一个规划,可以成为全省固本强基一个示范点、农业示范村、园林生态示范村和著名的民营工业村,这样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促进。

第三,要坚持依托县域经济,统筹解决怎样建设新农村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除了观念之外,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有一个经济基础,没有经济物质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一句空话,通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来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物质基础了。他们也注意到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面,注重以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来促进协调发展,加强各项公共建设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建设村在发展中将筹集到的资金主要还是放在公共建设上,为农民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一方面是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另外一个方面是加强公共事业的建设,为村民提供有力的公共保障服务。在工农统筹方面,坚持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两篇文章一起做,一方面是发展园区工业,安置本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一方面注重以壮大集体经济为支撑。壮大集体经济是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物质保障。建设村将农村的土地资源,采取集中创业的方式,整合土地、资金、人力等资源,达到了扩大规模和集约经营的目的,使得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解决了我刚才说的有钱办事的问题。这是他们的做法和经验第三点。

第四,要坚持上下联系动,形成合力,以创新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讲创新精神了。在建设村的建设过程中,当然首先是得益于固本强基中的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制度了,党委、政府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农民积极参与,成为建设的主体。社会各界给予了资金、技术和知识等的帮助,成为新农村建设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部分,建设村的领导挂点推动,本身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还有社会各方面给予了支持,将三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所以在这个方面做的比较好,进步发展也是比较快。这是我们总结的四点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我想说一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战略思考。有一点探索性质,不一定对。从建设村的实践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认为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一个是外源型发展与内源型发展的关系。这是我们概括的。我们根据建设村发展的启示,我们认为要协调好外源型发展和内源型发展的关系,既要重视外部资金的投入,更要重视壮大本地的经济。开始我们要招商引资、征地办厂打开局面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还是要结合实际,既发展本地的支柱产业与特色产品,这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第二,既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更要着眼于就地发展。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农村人口庞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记得温总理说过,中国农村人口很多,不可能都很快变成城市人口。将来的模式是这样的,就算去城市务工的人,他也是经常回到农村住的。这是一个特点。另外从国际的经验来说,就算是城镇人口占到了百分之八九十了,但是住在农村的人口会占到百分之五六十,德国就是一个例子。一个方面我们要想到农村要解决它的劳动力的就业发展与经济,第二要改变村容村貌,搞好农村的建设,让大家很高兴的像是住在城市里一样回到村里居住,将来如果建设村很好,我们广州人可能都会来这里居住了,当然可能交通有一点远。决定一方面要通过工业化、城市化转移农村人口,另外一方面要立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第三要根据自身实际推进工业化,更要着力加强农业与农村自身发展。第四既要面向外部的需求,更要面向农民和农村内部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立足于满足农民与农村的自身发展需要来推进,同时也要瞄准外部需求来拉动村级经济的发展。

第三,制度变革与主体力量培育的关系。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政府要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阶段成为投资建设和指导的主导力量,农民是建设的主体力量,社会各方面力量,包括非政府组织,是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互联系发挥作用的纽带和平台。我初步了解,韩国也是这样。这些力量要组合好,要通过制度与组织的创新发展,形成壮大建设新农村的合力。要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完善政府体制,推进农村综合体制改革。要加快农村组织的创新,从平台村的实践看,村委两班子实际上承担了组织农民的功能,从农民面向更广阔的市场来看,还需加强农民自身的组织建设,特别是要允许、引导、规范农民的专业合作组织。比如说发展行业协会、农业协会等经济组织,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服务,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的吸引能力、谈判能力、经济能力,而且还可以在一些方面通过文化活动,组织文化发展,有利于调和矛盾、提高素质、活跃文化氛围。要积极发展各种社会力量,建设村在发展过程中社会力量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源于政府推动,作为社会力量的自发性、专业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应该在社会组织结构的调整中发育更多的中介组织,来发挥社会方面的作用。这是第三个关系。

第四个关系就是面向现代与传承传统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坚持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人文指标的统一。我们搞现代化不是以农村取代传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着眼于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第一,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风貌相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活方式,应该具有现代生活的健康特征,又具有传统社会的乡土风貌,不是说将城市的那种情况都搬过来。当然我们在传统的方面有一些东西要改,比如说传统的陋习、卫生习惯等,但是农村中的乡土特色、地方特色不能改,保护好地方的人文风情、民俗风情,多姿多彩各有特色。第二,现代精神与传统美德相结合,新农村的新农民必须是现代社会新公民,具有现代精神和传统美德相结合的新的精神风貌。现在我们不要走弯路,现在很多农村民风很纯朴,传统好的东西我们要巩固要发挥,要在意识上和时代性上赋予新的精神风貌,比如说一些权利意识、义务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市场意识等等,过去那种勤俭节约、诚信知礼等,我们要保持。第三,现代制度与传统风俗相结合,现代制度以其理性精神、契约化的形式对于农村村务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具有根本性作用,乡村的传统风俗以人情关系,、血缘和地缘等文化力量促进了乡村的和谐发展。建设村在加强现代民主制度的建设同时,就十分重视乡规民约的作用,把全体村民反复讨论,上下酝酿的“村规民约”变成村民的“小宪法”,规范思想和行为。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要求,要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广大农民的创造热情,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加以推进,实现富裕、公平、安康文明的发展目标。

二OO七年九月二十日

第四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文 章来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我区农业增加值由达到67.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90.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0元。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区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虽然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乡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有下列因素制约着我区农村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一)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我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区,农民收入近80%来自农业。近年来,虽然各地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力度,但农村土地有限,加之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因此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与此同时,我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普遍偏低,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收入较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二)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

(三)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目前我区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重复时有发生,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

(四)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2000年以来,我区城乡居民收入呈逐步扩大趋势,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0年的2.85:1发展到2004年的3.2:1,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步发展。

(五)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

我区部分地区乡镇基本没有进行科学的建设规划,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农户住宅80%是普通砖瓦房,20%是年久的土坯房,安全系数不高。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整个村巷卫生很差,秩序很乱,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

(六)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常常有造假行骗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2004年我区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0%以上,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7年,仅刚达到小学毕业水平。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

(七)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1、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在我区农村几乎是空白,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药品价格反映强烈,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

2、科技文化投入不足,教育负担加重。尽管近年来农村居民科技和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总体来看,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

3、社会保障难以保证。由于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部分乡镇既没有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又没有实行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

五、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发达国家,农产品的深加工品已经占到原产品的70%以上,增值部分一般都是原值的3—5倍,而我国只有0.5—0.8倍,差距明显。因此,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我区由于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传统生产和现代技术支撑等,许多农畜产品如优质大米、清真牛羊肉、长红枣、枸杞等生产在全国极具优势。因此,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尽快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培植宁夏农业的名优品牌,以增强我区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3、实现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保护我国农业生产

4、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实现全国农产品信息联网

目前,许多地区的农民和地方政府都已认识到:调整农业结构,种植或养殖养市场上畅销的农畜产品,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但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农户、每个地块,到底应该种什么、养什么,群众往往束手无策。其根本原因是人们缺乏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农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消费心理等信息的发展变化方面的了解,缺乏有关方面的数据和资料及其分析和判断。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5、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6、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一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功能就是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进行,为农村人口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筹措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采取国家出大头、地方拨一点、农民自己出一点方式,将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带入实质性运行轨道,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使城乡更加协调发展。三是对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使用。

7、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二是狠抓农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充分利用骨干培训、新闻媒体、法律工作者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和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三是实行村民自治,规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让群众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约束。以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民主权利,制定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四是加强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要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搞好农村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五是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开展各项积极向上的群众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8、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一是面对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真正达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六、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好政策,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好政策必须要有好的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来执行。因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和党员队伍的作用。这个作用,在政治上表现为先锋模范作用,在发展经济上表现为带领和带头作用。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农村党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体现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就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从实际情况看,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农村广大党员干部思想解放的促进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市场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科技观念等在头脑中日益强化,并在具体的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但是,市场经济发展初始阶段中某些消极的东西在农村表现得也很突出,对农村基层党员队伍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迷失性。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脑甚至广告等现代传播媒介迅猛发展,使我们对全世界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透过这些媒介,我们可以引进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科技成果和管理思想,这是积极的一方面。但同时也为一些消极东西的进入提供了条件和渠道。加上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各种深层次的矛盾不断出现,个别党员干部对这些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思想上产生了迷茫和各种认识上的误区。有的农村党员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讲经济效益,用不着再强调什么政治,只要把经济搞上去,就什么事情都做好了,极个别党员甚至理想信念发生动摇。思想上的迷失性,导致了行为上的无原则性。有的党员精神空虚,无所寄托,迷恋于“法轮功”的歪理邪说之中;还有极个别的成为金钱、美色、权欲的俘虏。

2、不适应性。部分党员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茫然不知所措,缺乏驾驭市场的能力和带领农民致富的本领。如一些农村党员干部对市场经济的特点、运行规律了解不清楚,特别是在生产的手段和经营的方式上表现出了很强的不适应性,还习惯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和落后的营销方式。对如何搞市场农业、现代农业,尤其是利用网络、信息等现代技术,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更是一窍不通,根本谈不上在农民致富中发挥带头作用。

3、自私性。有个别党员只顾自己致富,缺乏带领农民致富的意识。这种现象在农村所谓的“能人党员”群体中反映得比较突出。这些党员头脑比较灵活,思想观念更新较快,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致富手段比较多,效果也很明显。但他们致富后,并没有按照党的宗旨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积极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表现得自私自利。另外,极个别党员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败坏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

4、家族性。在个别农村党员中,家族派性根深蒂固。这些党员首先想到的不是集体的利益、全村百姓的利益,而是姓氏家族和其它各种关系群体的利益。还有一些党员干部甚至为维护家族和小团体的利益,不择手段地排斥异己,群众意见很大。

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根据“三个代表”的内涵和现实要求,结合农村工作的实际,我认为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挥:

1、搞好生产经营,努力成为农民致富的典范。当前,广大农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就是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而对于怎样才能致富,却显得很茫然。广大农村党员作为农民中的先进分子,就要敢为天下先,通过了解市场,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有前景的设施农业、林果及畜牧养殖业,或外出务工经商,搞好生产经营,努力成为农民致富的典范,真正使党员成为农民群众致富的一面旗帜。

2、心系群众,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农村党员是广大农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必须注意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党员通过诚实劳动富裕起来后,还要注意充分发挥服务作用,通过传授致富好经验、好做法,热心帮助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学会经营,积极主动地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对于那些较困难的农户,吸收他们作为自己经营组织中的一个成员,通过自己带动帮助他们致富。我区现在有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一种带领农民致富的有效形式。这些组织的带头人大部分都是农村党员干部,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发挥帮、扶、带作用,带领大批农民走向了富裕,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农村党员干部,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要因地制宜,积极寻找致富门路,为广大农民致富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普通党员可采取“发挥特长、分工联系、突出帮带”的办法,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分别在参政议政、农业生产、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和带领群众奔小康。

3、崇尚科学文明,争做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榜样。农村20多年的改革发展,使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总的来讲,广大农民逐步树立起崇尚科学,破除旧传统、旧礼教,树立讲民主、讲法制的新观念。但是,一些封建迷信和社会陋习在农村根深蒂固,“法轮功”邪教组织的出现和蔓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广大党员要努力成为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的表率;在一些利益问题上,广大党员要处处想着群众,时时为了群众,不与群众争利益,争实惠,始终为农民群众的利益着想。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代表先进文化为己任,积极倡导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并身体力行,在农民群众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总之,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积极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为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随着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物质需求与文化需求的不断膨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有利于扩大村民自治,加强民主监督,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进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同时也把它作为当前必须推进的现实工作进行部署。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总书记把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间则把“和谐”拿来作拆字解释:有“禾”入“口”是为“和”,人“皆”能“言”称为“谐”。前者讲的是民生和社会保障,后者讲的是民主和言论自由,二者具备就是“和谐”。这与前面所讲的概括是相通的,无疑体现了一种上下的共识。

和谐社会从最理想的角度来说,是社会各个要素、各个构成个体都能够相互匹配和相互兼容。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可以说和谐社会是新农村的“桃花源至景。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本人就“新农村建设中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引导农民逐步树立理想信念,促进人自身的和谐。

人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它包括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人的内心和谐至关重要,这一方面的和谐是在精神层面上的。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信仰丧失、道德丧失而造成很多严重的社会问题。现实告诉我们:人是要有精神寄托的,群众需要填充信仰真空。在新农村建设中构建和谐社会,客观上要求对农民的精神世界进行行之有效的系统重建。

在引导农民逐步树立理想信念的过程中,要注意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要在这一过程中弘扬文化的优良传统,结合实际,发挥乡土文化精华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着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每一个人自身的和谐。

2.营造农村良好的人文环境,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当前特别要注意妥善解决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各级政府必须把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标尺,协调和解决好群众的利益矛盾。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多一份宽容。宽宏大量成大事,纵观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的人,他们都具有包容天下的广阔胸怀,都善于在“不同”中谋统一、在和谐中聚力量。

在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要注重弘扬文化中与当代相适应的精华和剔除其糟粕,克服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负面影响,优化人文环境,重建精神家园。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有着很强的教化功能,如中崇尚家庭伦理、注重邻里关系等传统,直到今天仍然在起作用。

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动一动脑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强化文化中的家庭伦理观念;对民俗活动加以积极的引导,并注入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东西;重视传统节日并增强它的优良文化氛围;创新文化的表现形式;发挥村文化站的作用。

3.科学进行农村的硬件建设,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进步的基本条件。目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以及时空条件等诸多方面的挑战。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必须做到“硬件”建设规划先行。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从城区、镇区、村落统一协调出发做好新农村的整体布局。在这一布局中,要注意根据实际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实现农村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步推进。在这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把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落后状况摆到突出的位置上来。

长期以来,我国投资建设的重点主要放在城市,广大农村的交通、住房、医疗卫生、通讯以及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都还比较落后。这些年来,通过实行工农产品“剪刀差”价格机制、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偏斜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以大量的农业与农村的经济剩余补给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资金,造成了农村、农业经济停滞不前和农民生活持续低迷,城乡差别越拉越大。从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看,1957年城镇居民为235元,农民为73元,二者之比为3.22:1;1978年,二者收入之比为2.37:1;1985年为1.72:1;1990年为2.2:1; 2003年城镇居民为8500元,农民的人均收入为2622元,差距已扩大为3.24∶1。城乡收入差距除过80年代初期由于农村改革的实惠而有所缩小外,90年代以来,重新趋向扩大。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率都小于1.6,只有三个国家超过了2.0,中国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要努力学习好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积极进行各方面有益的实践活动,加强锻炼身体,力求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奉献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下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的理性思考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的理性思考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业促农业、以城市带乡村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为农村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文章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包 磊) 坚持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重要的发展机遇和强大的工作动力,全乡上下以认真负责的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中共XX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局局长 XXX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陈述式的题目,题目总体提出了文章中心内容: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高度......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