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3 10:17: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春节风俗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第一篇: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

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

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第二篇:春节风俗调查报告格式

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前言: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内容:春节习俗,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下面我将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向同学们来介绍了我的家乡湖南春节的几种习俗。

一、调查背景: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的家乡湖南也都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办年货)、打糍粑、做叶子粑粑、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二、调查目的:

探究湖南家乡春节习俗,了解湖南家乡人们是如何度过春节的。

三、调查内容: 1.贴春联: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

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在我们家乡的对联,有人是去市集买,也有毛笔字写得不错的人买来笔墨自己写。2.年夜饭: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当然,这是新年的第一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里吃也可以在长辈家里;吃对于团年饭的菜式和菜数都是有很严格的规矩的,在我们家每年的团年饭上都得有8道或12道菜其中鱼是必不可少的菜,鱼象征年年有余,再加上鸡、猪头肉,饭前家人会带着蒸熟的猪头祭拜祖先,还会将筷子插在饭碗中间以示对祖先的尊敬。3.放鞭炮:每到春节,华灯璀璨,锣鼓齐鸣。鞭炮声此起彼伏,为沸腾的大地奏起了新春之曲。空中流光异彩,百花争艳,为佳节谱成了快乐篇章。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说起爆竹的起源,有个有趣的传说。《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春节放鞭炮,作为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但放鞭炮释放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些性爆竹每年都会造成一些人员伤亡。随着社会和人们的文明进步,对春节放鞭炮这种习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视。以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烟花爆竹的规定。现未解除。在我湖南大年三十晚上的12:00时整放鞭炮也是一种特殊的习俗它寓意着"辞旧岁迎新春".放完鞭炮就会全家人一起边吃汤圆,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家人团团圆圆,对于迎接新春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守岁"这么说吧"守岁"其实就是指从大年30到初一期间不睡觉.家里的长辈还会给我们压岁钱,"守岁"在年轻人来说是玩的最好时间(在这期间可以一家

人聚在一起打打牌,或一起看跨年等等).有些老当益壮的老年人也会和着年轻人们一起闹新年呢!

4.应节活动:初一早,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初

二、初三日乡镇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如:放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5.给红包:给红包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6.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带上礼品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一家之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贴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到了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的祝辞。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7、祭祖

8、过元宵:元宵节全家会一起吃汤圆,意寓“团团圆圆”,吃完汤圆后一起观赏烟花。

四、结论:春节是中国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象征着美好、幸福。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由于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的旧习俗也有了新的变化。但不管生活变得多么现代化,春节依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我希望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璀璨文化可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篇二:春节民俗调查报告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

姓名:

班级:

学号:

调查目的:了解本地节日传统及风土人情,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调查时间:2014年12月

调查地点:临泉以及周边县市

调查对象:老乡、教师以及专家、学者

调查方式:走访、查阅资料、网络等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临泉地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最为热闹和隆重。

一、传统流程与习俗

腊月初八

农村有句俗话:“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所谓“腊八饭”,即一种粥,因此“腊八饭”又被称作“腊八粥”。制作很简单,即将五谷杂粮一起煮,预示春节将近,寓意;来年五谷丰登。过了腊八,年味就逐渐浓起来。

祭灶

所谓“祭灶”,即祭祀灶神,灶王爷。俗语有:“君祭三,臣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这后两句带有玩笑骂人之意)因此,临泉地区祭灶在腊月二十四,祭灶的贡品以当日晚餐为主,辅以必不可少的糖和蜜枣。

农村地区做饭用的灶称为“地锅”,灶台称为“锅台”,主人做好晚餐后须先盛一份放在锅台上,再摆上事先准备好的糖和蜜枣。据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各家专管监视的,腊月二十三这天他要上天汇报这家的表现。给他糖和蜜枣吃,就可以让他嘴巴变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说好话,以保来年富贵与平安。贡给灶王爷的吃食,家里人人不许碰,只有在晚饭过后才可以吃,若小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便会遭到大人的训斥。

有的人家会在灶台上供奉灶王爷的神像,神像两边也通常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在这一日,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燃起了垛香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香气。从此,鞭炮声便接连不断。时不时还有谁家放的焰火,划破夜空,在空中爆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引得孩子们发出阵阵欢呼。

腊月二十五至二十八

1、办年货

这段时间,集市非常热闹,各种年节所需的食品、用具应有尽有,鸡鸭鱼肉,蔬菜瓜果,小吃点心。

2、蒸馍、炸货

除了办年货,大人们要忙两件大事:一件是蒸过年的馍,一般每家要蒸好多。蒸好的馍上都要点上大红的梅花点,以示喜庆。馍都放在馍篓里,到吃的时候再热一热。这蒸的馍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所以叫过年馍。放在贡桌上的馍还要插上馍花,馍花多用塑料纸制成,绑在细细的竹签上,五颜六色的,特别漂亮,增添了节日的喜庆。

炸馓子这种工作是亲戚朋友互相帮着炸。把搓好的面条放进装满油的大乌盆里,再一圈一圈地挽在胳臂上,把面条拉得又细又长。一定不能断,否则不吉利。放进热油锅里反复地炸,炸到焦黄为止。炸完馓子就是炸丸子。把萝卜、豆芽、老豆腐、虾仁分别剁碎,放入大盆里,加入调料拌匀,再加入面粉,做成丸子,丢入油锅,炸至表面金黄即可。除了这两样,还有炸一些鱼块或鸡块。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香飘满院,充满着浓浓的年味。据老人说,家里厨房炸东西的时候,小孩子是不能进的,以防毛手毛脚碰坏了东西,不吉利。

3、上坟

在这段日子里任选一天,家里的男主人买上火纸、鞭炮,带着孩子到自家田里给已故亲人上坟。

大年三十

1、贴春联

有一种说法,春联一贴,就不能讨债。不论欠多少钱,也不论多么急着用钱,也只有等到出了正月再要。不然那叫“抠”人家的门神眼,对双方都不吉利。一些欠债户,甚至早在二十七八就贴好春联了。主门上贴好春联后,就贴一些什上。什么物贴与其相关的字,床上要贴“身体健康”或“身卧福地”等;堂屋后台上方要贴“赠

福财神”或“金玉满堂”等;后台香炉窝上要贴“满斗香火”等;腊台两边上要贴“大吉大利”;箱子柜子上要贴“满箱衣裳”等;锅台墙壁上要先贴请的灶王爷,再在两边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 安”,横是“一家之主”。水缸上要贴“水泉四海”;石磨上要贴“下面如雪”;院内外树上要贴“满院春光”、“抬头见喜”、“春光明媚”等;猪圈羊圈牛棚上要贴“六畜兴旺”等;架车和自行车上要贴“日行千里”等。如粪堆、红芋窖、柴垛上等,要插上花花绿绿的纸条子。

要是头年家里有老人去世,过年是不贴春联的。第二年,只贴绿纸或蓝纸春联。只有到第三年才贴春联。临泉旧时的对联有许多讲究,各姓有各姓的联话。如姓张的是:“金鉴名臣第,春钱学士家。”姓程的是:“军容周司马,理学宋名儒”。姓宁的是:“科名高北斗,家世本两清”。姓岳的是:“汤阴分世业,颍水振家声”。贴对联的同时,旧时还要贴新灶君像,挂年画,挂中堂字画,张堂名灯。堂名灯就是大红灯笼,灯笼上写金字、堂名。堂名灯也是根据姓氏有别的。如姓王的堂名灯是“三槐堂”,姓章的堂名灯是“全城氏”,姓周的堂名灯是“友竹堂“,姓贾的堂名灯是“瑞之堂”。联话(对联、春联)中堂内容,堂名都是根据这一姓,始封地方或本姓最有名望的古人事迹编成的。但是一般平民百姓、贫苦人家是没有“堂名灯”的。

2、扫尘

把家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通通打扫一遍,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寓意辞旧迎新。

3、年夜饭篇三: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一. 调查背景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俗称“过年”,是中国人生活中最大的喜庆节日,它以家庭团聚为中心,集庆祝丰收、祭祀祖先、尊老爱幼、礼尚往来、休闲娱乐为一体,连绵几千年不间断。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二. 调查目的

探究春节习俗,了解人们是如何度过春节的。

三. 调查内容 1.贴春联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2.年夜饭

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当然,这是新年的第1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里吃,也可以在长辈家里吃.对于团年饭的菜式和菜数都是有很严格的规矩的.在我们家.每年的团年饭上都得有8道菜,其中鱼和鸡是必不可少的菜.鱼象征年年有余,而鸡又是广东人最喜欢的食物.它们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呢!3.放鞭炮: 每到春节,华灯璀璨,锣鼓齐鸣。鞭炮声 此起彼伏,为沸腾的大地奏起了新春之曲。空中流光异彩,百花争艳,为佳节谱成了快乐篇章。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4.应节活动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初

二、初三日乡镇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如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5.给红包

给红包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6.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到宋代,亲朋好友 2 7.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

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8.湖北的春节

武昌以正月初四为“新婿贺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须忍受岳家人的戏弄而不得动怒。黄陂拜年的顺序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家有亲丧者,必以蓝纸写一副字贴在门口,谢绝贺年.四.结论

春节是中国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象征着美好、幸福。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由于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的旧习俗也有了新的变化。但不管生活变得多么现代化,春节依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民俗充分体现出了我国五千年来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春节民俗更是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我希望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璀璨文化可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我们要把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3 篇四: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5年2月19日

调查人:刘恋

调查方式:查资料,询问长辈

调查目的:了解春节习俗

调查背景: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节日。每当春节期间我国各地方人民都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些活动有很多是从历史的长河中遗留下来的,并形成了地方风俗。

调查内容: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春节的前奏要数小年了。1.小年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关东糖

灶神画

过了小年,便迎来除夕。2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三十,初夜,岁除。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了,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一般指农历二十九或三十。这天,一早起床,男子准备贴对联,福等。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家中女子便开始忙碌起年夜饭来,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我们年夜饭中一般都有鸡,鱼,肉,汤圆这四道菜,鱼的意思是年年有余,汤圆的意思是团团圆圆。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愉快最热闹的时候,一桌丰盛的菜,和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我的家乡每家每户吃年夜饭时会先放挂鞭炮,然后关上门一家人坐一起和和美美吃团圆饭。年夜饭过后,孩子们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又称守岁钱等。因为是用红色的袋,故又称红包。在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对联

红包

年夜饭

汤圆

过完除夕,便迎来了新的一年,接下来的几天,父母会带领孩子到亲朋好友家祝贺新春。3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的家乡正月初一早上每家每户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初一的早晨我们各家都会准备好果盒,糖果和各种各样的食品。初二,父母会带我们到外婆家拜新年,那天一早父母会带上很多礼物比如烟酒饮料等,去外婆,外婆则准备一桌丰盛的伙食招待我们。接下来的几天,便到亲戚朋友家拜访,同样主人家会准备一桌美味佳肴招待客人。篇五: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

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

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第三篇: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1

调查时间

20xx年春节

调查目的

通过观察家人、朋友的过节方式,体验传统节日的意义

调查地点:

我家

调查方法

向长辈询问、在网络上查找、浏览书籍

调查成果:

在调查中,我了解到,春节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些甚至沿用至今。

一)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二)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古时候人们以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如今,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三)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但根据我的调查,现如今城市中,由于人们多住在楼房中,不便贴春联,以致城市中这一风俗习惯正在慢慢消失。

四)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春节期间,处处可见人们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DD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我家门前贴上了“福”字。据说,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就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五)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乡村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表达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根据我的调查,现如今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城市人中很少挂年画,但也总少不了挂历,想必就是这个原因。

六)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但根据我的了解,由于每个人生活方式的不同,少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已不再认为守岁是一种必要的活动。

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我家除夕夜团年的时候就燃放了爆竹。

八)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初二则为出嫁女回娘家拜年。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根据我的调查,现如今拜年不同于往日,大多数情况只是大家聚在一起互赠礼物,吃饭或者进行某项娱乐活动,比如打牌、唱歌等,而不必真正地进行跪拜。

调查感言:

通过此次调查才大致上了解了春节民俗,但多数现已不用,或者改变。大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年味淡了”。但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应该有更加长足地发展,因此,我们在注入新的文化的同时,也要维护那些传统的民俗,不让“年味”在我们身边渐行渐远。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2

调查时间:

20xx年x月x日

调查人:

刘恋

调查方式:

查资料,询问长辈

调查目的:

了解春节习俗

调查背景: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节日。每当春节期间我国各地方人民都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些活动有很多是从历史的长河中遗留下来的,并构成了地方风俗。

调查资料: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向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春节的前奏要数小年了。

1、小年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一样的地方日期不一样,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所以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过了小年,便迎来除夕。

2、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三十,初夜,岁除。除夕是一年中最终一天了,包含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一般指农历二十九或三十。这天,一早起床,男子准备贴对联,福等。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家中女子便开始忙碌起年夜饭来,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我们年夜饭中一般都有鸡,鱼,肉,汤圆这四道菜,鱼的意思是年年有余,汤圆的意思是团团圆圆。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愉快最热闹的时候,一桌丰盛的菜,和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我的家乡每家每户吃年夜饭时会先放挂鞭炮,然后关上门一家人坐一齐和和美美吃团圆饭。年夜饭过后,孩子们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又称守岁钱等。因为是用红色的袋,故又称红包。在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汤圆

过完除夕,便迎来了新的一年,接下来的几天,父母会带领孩子到亲朋好友家祝贺新春。

3、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完美祝愿的一种方式。我的家乡正月初一早上每家每户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初一的早晨我们各家都会准备好果盒,糖果和各种各样的食品。初二,父母会带我们到外婆家拜新年,那天一早父母会带上很多礼物比如烟酒饮料等,去外婆,外婆则准备一桌丰盛的伙食招待我们。接下来的几天,便到亲戚朋友家拜访,同样主人家会准备一桌美味佳肴招待客人。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3

【调查人员】

xxx

【调查时间】

20xx年1月30日——2月15日

【调查地点】

xxx凤翔镇

【调查方式】

实地调查寻访老人查阅资料

【调查目的】

为响应学校对寒假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空间,激发学习体验,我们对家乡春节文化民俗民风展开了调查,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对xxx农村春节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形成文字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调查内容】

xxx农村新年习俗和禁忌

【前言】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千百年来在每一个华夏子孙心中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地域广袤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民俗,南北方的年俗文化更是存在巨大差异。例如我在海南省三亚市过得新年,大年初一不吃饺子吃年糕,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哥哥所在的重庆地区,新年第一餐吃汤圆,寓意着生活甜甜蜜蜜。远在新疆的姑姑家,新年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干做成的香喷喷的普罗,还吃用面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带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我从小生活在xxx,记忆中每逢除夕、大年初一都吃饺子。除夕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饺子形似元宝,所以寓有进宝之意。饺子中有的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的在一个饺子馅中放一枚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中国的文化博大精神,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勾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就是我们调查的xxx地区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xxx地区正月期间的饮食有着丰富的含义,腊月初八,我们称为“腊八”,在这一天早上,我们要吃腊八粥,教育后人不忘勤俭。小年,就是腊月二十三,称为“辞灶”这一天要吃水饺,大扫除,祭拜灶王爷,来保佑新的一年里丰衣足食。腊月二十九清晨上坟祭祖,去上坟的都是家里的长者和小孩,表达对祖先的尊敬悼念和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的心愿,祭祖一般没有女性这是古代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遗留。除夕即大年三十,这一天就是吃、喝、玩、乐的日子,张贴春联和福字,xxx农村有个风俗,如果这一年家里有人去世是不能粘贴春联的,去世三年才可以张贴红色春联。除夕晚上全家团圆吃年夜饭,菜肴中必须有鱼预示着年年有余。守岁,在十二点时吃饺子,燃放最长的鞭炮,接财神。春晚成了全国家家户户的盛宴。全家集聚一堂,谈笑风生,守岁过节。大年初一,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开始了新的一年,早餐要吃素饺子,吃过早餐开始走访拜年,这是小孩最高兴的一天可以收到压岁钱。大年初一有个禁忌就是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就会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兴旺发达,财源滚滚。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着大人小孩会身体健康,无病无灾。正月十五,这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也称上元节,有观灯吃元宵的习俗,所以我们都叫元宵节。

在我的家乡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禁忌剪头发,据说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什么好处,记得小时候妈妈就不让我剪头发,现在我长大了,社会也进步了也就没有这样的做法啦。我还听说在xxx地区正月里做媒也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意思。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里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到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

在家乡的新年期间对天气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到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这些再简单不过的民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人们的希望。在人们不知不觉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

【结论】

这次调查报告让我对家乡的民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系统地收集了xxx地区乡村民俗的信息,想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的大量流失。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4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另一名称为“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目,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五,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风俗习惯,许多相传至今。

关于过年还有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除夕这天从海底爬上岸伤害人命。一位智慧的老人,在门上贴大红纸,燃放能发出劈劈啪啪响声的竹子,把“年”吓跑了,人们再也不用四处躲藏了。因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春节的习俗: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主要有:

1、腊八粥:腊八这天,不管富人和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是过年的前奏。这天之后,人们就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卫生,布置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

2、祭灶神:腊月二十三,人们供红烛、糖瓜,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3、扫尘:腊月二十四,全家一起年终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

4、贴春联: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表达人们迎新纳福,祈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5、贴年画: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泉于“门神。”各种彩色年画,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发展到现在,月历和年画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挂历。

6、倒贴福字:人们用福字来表现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倒贴福字,寓意“福到了”。

7、除夕守岁踩岁:除夕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重要时候。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别换新岁。俗称“熬年”,在年夜饭之后,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

8、年夜饭:除夕之夜,全家一起吃团圆饭。寓意着全家团圆。

9、压岁钱: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10、放爆竹: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给人们带来欢娱和吉利。

11、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与年夜饭一样,最能体现年味儿的春节习俗。拜年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

12、逛庙会、观社火:庙会上,人们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还有各种小吃和传统节目: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13、包饺子: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饺子的形状象元宝,意味着包住福运,象征生活富裕,大吉大利。

14、元宵:元宵节吃“汤圆”,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三、不同时期的过年方式

下面由我来当小记者,分别采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是怎么过春节的。

1、爷爷奶奶儿时的记忆。

小记者:“请问爷爷小时候过年吃什么?”

爷爷:“我小时候,过年只能吃黑面馒头,最好的情况是在初一早晨吃上一块白面馒头。”

小记者:“啊?那么不好!怎么不吃点面包什么的。”

爷爷:“那时穷呀!哪像你这么富有,还有地主要来收税呢!”

小记者:“那过年放鞭炮吗?”

爷爷耸耸肩:“也放鞭炮,但是只有一小挂,没有现在这样五彩缤纷的烟花。”

“那你们过年有压岁钱吗?”小记者好奇地问。

“当然没有了,都没钱吃白面馒头,有什么压岁钱呀!”奶奶插嘴说,“那时候呀,我们过年都追着大人磕头,只为了女孩要花,男孩要炮。”

小记者:“没有压岁钱还要拜年吗?”

爷爷说:“当然要拜年,初一的早上,早早起床,先给长辈一一磕过头,才能吃饭呢!”

“我的妈呀!我可不要回到旧社会!”小记者惊呼到。

2、爸爸妈妈儿时的过年方式

小记者:“请问您小时侯吃什么呢?”

爸爸:“我小时候,因为爸爸在外面工作,所以过年不但可以吃上大肉包子,还可以吃到香喷喷的肉呢!”

“哇,那么好,比爷爷奶奶可强多了!”

“那当然,旧社会正在一点点地消退嘛!”爸爸一本正经地回答道。

看着爸爸那得意洋洋的模样,我接着问道:“那你过年玩些什么呢?”

“过年可是我们的天堂,穿着新衣服到外面去拣许多的鞭炮回来,每天都有小鞭炮放。”爸爸说。

“为什么不买成串的新鞭炮回来,那不是玩得更爽吗?”我问道。

爸爸的情绪开始失落起来,“那时大人怎肯花这个钱呢!他们觉得花钱给我们买炮是一种奢侈。”

“那您能有多少压岁钱?”我问道。

“大概一次20元吧!”爸爸怔怔地说。“已经很不错了”妈妈插话说,“我小时候,奶奶让磕头,一次才给2元呢!”

“那你们的年有什么好的?”我嘟囔道。

“好玩着呢!”妈妈说,“我们小时候,快过年时,会上街买漂亮的年画送同学;大人们都休息下来了,在一起耍狮子、舞大龙、划旱船、踩高跷……大人玩得热火朝天、红红火火,我们跟在后面,一路吃着、笑着、闹着,别提多开心了,可惜你现在看不到这个场面了。”妈妈一连串说了这么多,我真担心她会喘不过气来,馋得我呀……

看着我有点失落的表情,妈妈又说:“还是你们幸福,我小时侯,为了能吃上肉,妈妈晚上煮肉,我就像只小馋狗,围着妈妈,只等着香喷喷的肉出锅,好有大骨头啃。”哈哈,我又笑了。

想想我们现在过年,可以随心所欲地放鞭炮;吃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压岁钱也比爸爸妈妈小时候多,坐在家里用手机就可以拜年;生活不知要比以前强多少倍呢!但是,在娱乐的过程中也失去了许多的年味儿和乐趣。

通过调查,我发现:传统文化习俗正在一点点消退,新的过年方式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其实,春节的一些传统文化习俗不应该被我们丢掉,有了它们,我们的春节会过得更加丰富多彩。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5

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

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6

调查目的: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都很高兴。为了让人们了解春节的民风民俗,特作如下报告:

调查时间:

20xx年1月22日至2月4日

调查地点:

自己家里及邻居家亲戚家

调查方法:

查书查电脑问长辈

调查结果: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年节是除旧迎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从腊月二十三已经开始。民间俗语有“二十三,祭灶官”这一天,远在外面的孩子都要准备回家过春节了;“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吃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灌酒;三十下午,吃饺子”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大年三十也称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饺子,放鞭炮。最令人兴奋地是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上全国著名的主持人、相声演员、演唱家等都会上台演出,给大家拜年。每当看到这样的演出,我都兴奋不已,我会一直看到节目结束。除夕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大年初一这天凌晨5点多钟我们就起床了,包好饺子先祭列祖,再给爷爷、奶奶送饺子、拜年,爷爷奶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然后,我们再去给街坊邻居拜年。这天中午,全家人还会吃一次丰盛的午餐。

大年初二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女儿携“姑爷”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姑爷”被称为“贵客”,吃饭喝酒要坐在首位子上;回门的女儿则陪着久未见面的母亲和姐妹们说说知心话。初二闺女回娘家的习俗至今流行不衰。初三、初四还会去姑妈家或姨妈家拜年等。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灯会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因此,春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近年来,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并成为我国人民的法定节假日。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7

春节春雨春花艳,新年新岁新日红。值此新春佳节之际,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知行学社的部分成员利用寒假的闲暇之余就“春节文化”这个课题在广东省XX市展开热火朝天的调查活动,经过一系列的访谈、观察和问卷的形式对梅州地区的春节文化进行认知、了解,最后对调查春节传统习俗、春节期间的活动、以及春节期间的开销三个方面的总结如下:

一、随着观代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这一连串的急剧化,使得些十分重要的春节民俗面着无形的危机。

“祭祖”这个春节中最能代表传统文化的重大仪式,是春节的灵魂。如今的人们,尤其是一些城镇的新一代,他们一出生,就已经身后无忧了,不仅不用再耕田种地,而且也远离了宗法家族,在春节里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意义因而有所减退,据调查将近有23。4%的人因公出差,外出打工等诸多因素导致新年时未能回家“祭祖”;有10。5%的人因地处城区,传统观念较为淡薄也未有“祭祖“;而余下的66。1%尚还有延续”祭祖“的活动。由此可以看出,随着这种社会生活日趋现代,人们越来越相信科技,也不怕鬼敬神了,“祭祖”是否会随着岁月的累积而丢失,现在已成为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守岁”则是春节的核心,如果说,连它也要省略掉的话,那么肯定会影响到节日的地位,会减弱民众的节日心理,使人们觉得节日跟常日没有多大的区别。节日气氛不浓,进而就会影响到节日的传承。它本来的意义在于为了祈求长命百岁,而现在人们已经失去了这样的信仰和热情,就不太愿意熬夜了。但是我们把“守岁”当作一年中的不眠夜,这样大家可以在一起聊天、说话、娱乐,总结过去,畅想未来,这没有什么不好的。因此,仍有72。2%的人依旧熬夜“春晚”,共度这样辞旧迎新之夜;只有余下的少数人或者沉溺于网络,无心“守岁”。“守岁”便利了人们的沟通,在日新月异的洪流中仍在进行。

20世纪以来我国的主流文化:反传统、反宗教信仰的观念盛行,加之国外节日文化的引入对我国传统年节产生巨大的冲击。近年来,物质享受为主的西方节日的兴盛。现代生活中的人们较为个性化同时又喜好多元化,因而需要多样化的节日,这些因素让人们对春节的传统的风俗民情,深层的春节文化逐渐淡忘,拯救春节传统习俗文化已经是必要而不可少的了。虽然春节依旧在,但人们随着生活的发展进步而改变,有些人在春节中只是走走形式而从未留意春节伟大文化遗产的不断流失,所以一些重要的年节传统仍需要我们继承发扬。

二、当代社会,平时工作日的逐渐缩短,休息,娱乐时间的增多,但过年不再是们停耕休作的休息时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们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等着过年吃大餐,穿新衣,戴新帽,串门走亲戚,更多的是工作繁重等造成精神压力借此寻求解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社会的飞速发展,过春节的花样不断变化更新,几年变一次。呼机拜年,短信传情,餐馆年夜饭,至今又有旅游过大年一说。回忆起以往过春节的重点、主题,可以看出物质生活丰富陈设,年却越过越淡了。据所查资料显示,在50年代春节着重于年夜饭:几年肉快活吃几天:而在60年代的潇洒:在广阔天地里过年:70年代的年货:新奇玩艺造出来:80年代则是娱乐:看春节联欢晚会:90年代的拜年话:身体健康排第一。春节的活动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变化,据我们的问卷得知,除了涉及与春节有关的活动,有12。3%的人还会在家学习读书,其大多数为学生:有27。6%的人觉得出外观光不乏是一个有趣的设想,其大多是在家赋闲的退休人群及高薪的高层领导人:有5。7%的人则认为在春节之作还应做一些在职的工薪阶层:有54。4%的人则认为还应有其它更好的活动来丰富春节的空余时间,这当中包含了各个阶层的人群,因此,现代的人们也更多地渴望春节里能够有属于自己的自由和快乐,每个人都有对春节的不同诠注。

三、庆祝春节当然少了经济支出

并且春节的开销也可算得是衡量春节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首先主要支出:吃吃喝喝还是一件大事:其次负担渐重:送礼开销高过赡养费。这两个是春节中的常见现象。近几年时,随着打工热潮高涨,春节回家过年的打工仔们的车费也就算到了春节的消费中:还有科技发展,手机短信拜年又成了当今的时尚,其费用算来也是不小的一笔。据了解,低层人群在春节期间消费大约在100—500元之间:中层人群消费在700—1000元之间:高阶层人群则在1000元以上。因而可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多数人已能够过上一个富足的好年。

时代赋予春节新的内容,时代也不断给予它新的挑战,不同的时代虽然内容上不断增新,但基本形式和主题相信会始终保持不变。“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正是春节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思想表现。无论怎么变,它祝福吉祥如意的深层含义没有改变。现在大多数春节家庭团聚的习俗至今相传,人们再苦再累,春节那几天一定要好好过,这是个生理调整的需要,也是社会和谐的需要。无论是旅游过年,上网过年,还是晚会过年,人们寻求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们在同一的时间以大致近似的方式作大体一致的选择,是个人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民族的需要。

每个时代都为春节增添新的魅力,涂抹上新的色彩,我们身处于一个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伟大时代,自然应该为春节这个古老的节日增光添彩,因为民俗应该是大众生活中自发形成和传承的,来体现民众的文化诉求。我们只有在保持传统与接受现代生活方式方面找到一个契合点,我们才可能构出一个新的民族文化体系,也就是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传读我们的春节文化,强化它的本土性,再向世界人民展示它具有灿烂文化的一面,让它成为世界人民同贺的和谐佳节。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8

调查人员:

xx

调查对象:

邻居、亲戚、朋友、市民

调查地点:

庙会、灯会、商场、公园

调查时间:

20xx年1月

调查目的:更多的了解我国的民俗文化、春节习俗和民间文化

20xx年的春节就要到了,我们满心的欢喜,“春节”的到来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物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生命、成长和收获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

载歌载舞的迎接这个节日。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也经历了多个春节,也了解一些春节风俗,这个寒假,我对春节风俗做了个调查,让我对“春节”有了更新,更多的了解与认识。

一、春节历史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春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对此我

是深有体会的,这几天跟着大人们去买年货,商场里,菜市场,街上,到处是人山人海,好不热闹,人们忙着买过年的新衣服,玩具,更多的是食物。因为要写这个调查报告,我一点也不敢偷懒,只要大人们要出门,我一定要跟上的。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春联。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我也是个心灵手巧的姑娘,窗花虽然是买来的,但是我亲手装饰的,我还在门口挂了对灯笼,欢欢喜喜地在大门上贴上了“福”字和对联,忙碌了半天,真是感觉蓬荜生辉,有过年的味道了。

二、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我缠着姥姥姥爷给我讲春节的习俗,还是姥爷知识渊博,给我讲了好多好多关于春节的趣事。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9

实践地点:

xxxxx

实践时间:

xxxxxx

(一)研究目的

1、熟习调查的进程,把握学习方法,了解独占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益于进步本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夸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宏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进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意味,并担当起一种文化功能:

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往和未来;

二、祭奠,缅怀祖宗之德,继续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亲礼节来往,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当社会职责;

四、民间文娱,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情感之波,体味人生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躲厚重的含金矿躲。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很多还相传至今。

20xx尾月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进尾月,已适合办年货,除买腊味、糖果外,水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圆。

20xx年二十四谢灶:

在灶头放齐贡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乞求来年衣食丰足暨身体健康,以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20xx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算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讲,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乞求将往年的霉运及不如意统统扫走,而本身亦要洁净,听说这样做即可以消灾祛病。

20xx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寓意。晚上一家聚会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的丰富是年夜饭的特点。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久长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以后,长辈要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风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乞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整,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的来临。

20xx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风俗。在先人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水果等。随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祭祖终了后,晚辈向长辈拜年,拱手相互恭贺。另外,年初一不可扫地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祥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可能不要打坏碗碟,假如真的不谨慎打坏了,就是例如碎碎(岁岁)平安,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好兆头的话。

20xx初二妇女返外家拜年:

初二是出嫁女回外家的日子,相传年初一回外家,会令外家变穷,所以要初二才返回。另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须预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水果等。

20xx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20xx年初四接财神:

话说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则是诸天神由天界返人间之时,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则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备齐。并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以欢迎诸神回人间。

另外,还有扫尘: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都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看和辞旧迎新的祈祷。贴春联:将春联贴在门口,贴够八张,代表由头发到尾。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种剪纸窗花,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潢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挂年画:寄托人们喜庆美好的愿看。

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迎接这个日子,念一遍寄托新年美好愿看的句子,这时候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看在城市里生活久了的人们在加快生活节奏中还能记得这个宝贵的传统文化,并将它传承下往。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10

院系: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班级:汉文

姓名:杨文康

学号:xxxxxxxxx

教师:xxx

20xx年2月10日

家乡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时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却纷纷过上了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自己的传

统节日。春节临至,身为华夏子女,更应了解这丰富多彩,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

节日——春节,现在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吧!

调查时间:20xx 春节期间

调查地点:甘肃省天水市

调查对象:家中及附近男女老少,风俗习惯,网络,书籍

调查方式:通过自己家过年、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通过书籍网络,实地考察进行查询,观看家乡春节节目“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 一直到过了元宵,这年才算过完了,我居住的天水市甘谷县的春节习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过亲身体验,上街走访,网络书籍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我将从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来一一介绍:

1、腊月二十三—“送灶爷”

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下午,家里的妇人,尤其是经常在家做饭的女人会准备好“献饭”(是一种由小碗盛装的、用土豆丝,粉条,炸豆腐片,炸鸡蛋等做出来的色香味美的饭菜),通常家里厨艺好的妇女会将它做的色香味俱全,而且食材更多。不过,妇女们将会使出自己的最好的厨艺献给“灶爷”。让他上天言好事。女人把厨房里打扫的干干净净,在灶前放一碗水、一把草、一把五谷,这是给灶神坐骑的草料。然后拿来献饭供奉在锅灶的正中心,让灶神享用,以示堵口。烧香画马,磕头作揖打发灶神上天汇报主家一年的善恶好坏。在烧香化马时,念念有词,最为普遍的颂词“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颂灶神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供的糖果甜又甜,见到玉皇说好话,回到家里降平安”然后放炮以示欢送。之后每天早晚要烧香磕头。至今有这样的讲究:婆媳做饭是要说说笑笑,就是让灶神爷知道一家过的和睦幸福。长幼有序,对老人不能恶言,不能不敬。对上门的人不论贵贱要笑脸相迎,做到谦恭谨慎。因为灶神爷时时观察你的一举一动,否则会得报应。

2、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扫房”

这两天家里人都会忙着打扫房间,庭院,厕所,猪圈鸡舍等,过个干干净净的年,万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这两天都上阵,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3、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九—“办年(家乡读音pàn’jián)”

家里的年轻人会去街上(gai’shang)买年货,不过现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于是大多数人都去甘谷县城里,有的还去天水市里面买。好菜,好肉不管贵不贵,想要得都买下。说到肉我们甘谷县人大多是自家养猪的,所以猪肉一般不会买了。买些鱼肉等等。还有写对联的红纸或者直接买写好、印刷好的,门神,香。

小伙子,姑娘们都打扮得神采飞扬、花枝招展。说不定就找个好对象,等到年后初五、六就准备定亲。

4、腊月二十九—蒸馒头,炸“块块(kuokuo)”

馒头一般常见的,不过有大小两种。“块块”有很多种,面是前几天就准备,已经发酵好的,要看家里妇女的厨艺怎么样了,手巧的女人会做各种各样,色香味美,脆而不干,甜而不腻。女人们会使出十八般武艺,将“块块”做得最好。得到正月里来的客人、亲戚的赞。

5、腊月三十日—“耙对纸(ba`dui`ci)”,“接先人”,“年夜饭”,“守岁”。

“耙对纸(ba`dui`ci)”即春联,在我的家乡,家家户户要贴上新的春联,其含义是以示辞旧迎新,期冀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来甜甜美美的新春佳节,它也暗藏着每个家庭对新一年的期待,例如家里做生意的:〃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家里有当兵的:“人军属门上光荣匾,战士胸前英雄光 ” 等等。“对纸”一般是由村里的老师,老文化人写的。一清早孩子们就拿着由大人裁好尺寸的红纸,去老文化人家去写;

“接先人”是一种北方的祭祀活动,也是活着的人怀念先人的一种方式。届时,一个家族的男人和小孩在下午5、6点聚集在放排位的一家,年长者拿着香盘(有香,斟饯即浆水或者茶水,),中年人拿着纸钱(有印刷和自己用模印的),少年拿着鞭炮等等。人到齐后就出发到大路上朝着埋葬先人的方向,磕头祭拜。之后大家一起边放炮边回到那一家在门口跪拜并烧香放炮,表示将先人接回来了。之后知道十五将先人送走之前每天早上每家的女人都会做好献饭供奉在排位之前。

年夜饭有饺子,煮骨头(其实是煮猪肉),等等;

守岁是全家都在一起吃着瓜果,看着春晚,聊着这一年来的见闻及收获,青年们打着扑克,喝着酒,吃着菜,等着00:00点的到来。 等到00:00是准时放炮,迎接新年的到来。

6、大年初一—“去拜年”,“迎喜神”,“压岁钱”,“去庙里烧香”

“去拜年”:早上6点起来穿好衣服,青年和孩子们一起去各家的亲房(家族的人)给先人烧香,给长者拜年。

“迎喜神”其实是迎喜神和财神,一般都是男人和孩子去打麦场上拿着香,斟饯,去迎接喜气和财气。

“压岁钱”,“去庙里烧香”和平常一样。

7、大年初二到初六—拜丈人(changren),走亲戚

8、正月“抬老人家(神像)”

“抬老人家”的具体时间各个村子都不一,我们火石屲组是在大年初三。我们村子里没有“老人家”的神像,我们村人信仰的是龙王爷,去隔壁河南村“抬”, 这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老一辈人说是认为将神像抬出来游街,与民同乐,神保佑四方百姓和驱散邪魔。

9、正月初九—烟花表演及社火,耍秧歌表演

正月初九这天我们贯寺村庙上有好看的焰火表演,因为这天是众神的节日,也可以说是我们贯寺村的庙会,到时会有周围3个村子的社火表演齐聚一堂,甚是好看。焰火表演更是火树银花,精彩绝伦。

10、正月十五—元宵节,“送先人”

过元宵节就是吃一个“饺团”也是一种面食,有浆水的(酸的),有汤水的。

还有就是“送先人”:家族的人去原先接来的地方送别先人。

调查心得:

通过这次寒假社会实践,我想,春节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满,希望工作顺利,前途无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恼和愤懑都将在大家彼此的祝福声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积聚力量,春节,给了每一个人畅舒胸臆的机会。春节还意味着团圆,在当今亲情日渐淡薄的形势下,春节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体验家的温暖。春节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来了,万象更新,忧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当春风轻拂杨柳、小河潺潺歌唱时,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光阴流转之速而增添宽容和大度。春节实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节日 。春节是四季之首,我们的足迹将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开始了一次始发,所以多一点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点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11

一、调查情况

调查背景: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有各地的民风民俗。重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的春节,我们海南省各市县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海南春节民风民俗。因此我做了本次调查。

调查目的:

(1)促进海南传统文化的传承,让人们了解海南各市县的海南春节民风民俗,促进同学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2)提升同学们的写作能力、资料收集及整理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社会观察能力。

调查人:吴秉键

调查时间:寒假假期

调查方式:上网和查阅相关书籍;与长辈了解

二、活动准备

(1)调查准备

我通过上网和查阅相关书籍,做好收集关于定安县、陵水县及省会海口市的过春节习俗的资料。

(2)询问长辈

通过与长辈的交谈了解各地的有关春节的民风民俗,并做好资料收集。

(3)总结调查

分析、归纳已收集的海南各地春节的民风民俗资料,整理编写调查报告。

三、调查结果

(一)、定安——红糖年糕、菜包饭、走年

在历史悠久的定安,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的融合,定安的春节的民风民俗与海南的其他市县有特别的地方。

(1)定安红糖年糕年年高

做“筐粑”是定安人过年最重要的工作。据了解,定安的“筐粑”的制作方法别具一格。海南部分市县做年糕大多采用蒸的方法,而定安做“筐粑”是把糯米蒸熟成饭,再把糯米饭捶打,然后揉成圆形的团,并放到煮沸的红糖生姜糖浆中慢慢煎煮,不断用木棍搅制而成的。把做好的“筐粑”要放置到圆形器皿中放置冷却备用,等到大年初三再切片油煎食用。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2)吃菜包饭

在大年初三,除了吃煎年糕外,定安县定城镇地区另一个重要习俗就是吃菜包饭。菜包饭是把肉、菜、饭混在一起,用菜叶包着,手捧着吃的一种美食。制作菜包饭是比较费时间的,需要准备三大件:煮干饭、多种多样的菜类、瘦肉、鸡肉或腊肠。正是由于费时,过程复杂,所以在平时人们很少吃菜包饭,只有在像春节这样重要的节假日才会制作菜包饭。

由于菜包饭里的“内容”多,吃菜包饭就像捧着满载金银珠宝的聚宝盆。在春节这个迎新辞旧的节日里更是寄意全家新的一年“群策群力,赚得盆满钵满”。

(3)“走年”

年三十一早,定安人便开始“走年”。这个“走”字,指的是在外工作的儿女子孙从外地回到老宅,全家团聚。走年,是让平时疏于联系的人们再凝聚一起,亲情友情更浓,让独具魅力的春节更加温情,让幸福的好日子更加红红火火,然后期待来年再相逢……

(二)、陵水——“搬年货”、拿槟榔拜年

(1)“搬年货”

每个地方过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味道。谈起过年,我常听妈妈说:“最期待的,便是大年初一妈妈亲手做的斋菜。”

妈妈说,“搬年货”是陵水当地人的说法,指的是大年初一吃斋菜。陵水的斋菜一般包括腐竹、茄子、粉丝、大薯等固定的食材,各家根据情况都会加入其它不同的食材,不同的食材有着不同寓意,如茄子寄意进步、粉丝寄意长寿等。吃了斋菜,寄意新的一年将会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2)拿槟榔拜年

陵水人爱吃槟榔,大家都知道。日常里陵水人就有吃槟榔的习惯,陵水自古就有“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的习俗,因此春节这个重要节日自然更是少不了槟榔。在年前,陵水的家家户户都会多多准备好这“槟榔礼”。春节期间,晚辈见到每一位长辈,都要拿出一份槟榔,嘴里一边说着“新年好”、“恭喜发财”等之类祝福问好的话语,同时一边双手捧着递上。长辈接过槟榔,接受晚辈的祝福。在陵水,槟榔有“礼”的寄意,是节日必不可少的。

(三)、海口——换花节

换花节

采屋、围炉、吃斋菜等则是省会城市海口传统的春节民风民俗。而时代的变迁,一些新的春节风俗也走进当地百姓中,越来越来被新时代收受。

在网络的相关知识及爸爸、妈妈的讲述里,每年的正月十五,海口府城地区都会进行“换花节”。每当“换花节”府城都会人山人海,人们脸上都带着自信的微笑。

据相关资料介绍海口的换花节起源于“换香节”,“换香”是老百姓互换香火,有换吉纳祥、发财旺丁的寓意。因社会的进步、活动期间的安全及环保等因素,现在民间已把“香”改为“花”。“换香”到“换花”,一件“物”、一个“字”的改变,无不在向世人展示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学习传统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如今,“换花节”已渐变为年轻人追求爱情的新习俗,渐成为新海南新海口一个品牌故事。

四、收获和体会

通过本次调查活动,我对海南各地的春节民风民俗有了一定的了解,进行本次调查活动,是为了让大家更加明白海南各地的春节习俗。虽然新冠肺炎疫情使今年的春节的许多活动都无没开展,但是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相信经过我们的代代传承,我们海南的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会继续发扬光大。愿我们的祖国明天更美好!愿海南的明天会更好!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12

调查对象:海南省万宁市民众、东澳镇厚福村村民、海南省临高县临城镇美当村村民

调查主题:春节节日习俗

调查方式:实地考察,电话采访,上网查询

调查时间:20xx年1月1日-2月25日

调查地点:各调查小组成员家中、万宁市厚福村、临高县临城镇美当村

调查人:万宁中学高一八班历史调查小组成员(陈怡慧、陈小艳、黄德德、李雯雯)

指导老师:历史老师曹红梅

调查目的:探求海南春节的秘密,深入了解海南的本土文化。此次的调查报告为感受家乡的文化魅力,重新整理了海南地方春节的文化习俗。

调查背景:读当代诗人陈振家的《看海南人过年》:

纳新送旧各张罗,或杀阉鸡或大鹅。

香饭能供诸路客,美醪可醉百颜酡。

鲜衣贺岁妆儿女,爆竹迎春积笸箩。

坐守元辰交正点,看谁燃放炮声多。

该诗道出了海南春节的爆竹声脆,恰使得空气中洇染的年味渐浓,仿佛依稀可见春节前奏正在慢慢敲响。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海南人,从咿呀学语到翩翩少年,我见证了海南春节的热闹淳朴,对先人的尊重以及对历史的慨叹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调查结果

①“祭灶”:首先,若要问海南春节的开端是什么?就不得不说起另一个民俗:“祭灶”,虽然这是许多地方都有的习俗,但是每个地方的风俗不尽相同,各有千秋。

具体流程:在海南的传统祭灶中,在祭灶的过程中是不允许吃饭的,所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的吃完晚饭。村落里每户人家都有灶,祭灶前要先把灶灰打扫干净,祭品为当地特色的糯米条、坚果类食品或者糖等各类蜜饯,点烛,烧香,礼拜,焚烧纸钱。灶壁上挂着一个红色的小旮,里面就是用来放点燃好的香的,另有两只烛,烛火彻夜照耀,上方则贴上“小联”。门上别着三炷香,待香烧尽后方可点燃炮竹,寓意着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历史背景:使用简便的祭品是因为古时候贫穷的人们因为买不起昂贵的祭品,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甜果蜜饯,价格便宜,口感甚好,适用于祭祀。体现出了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和习性。

活动图片:

②“过年”:《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载道:“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形象地描绘了古人过年时的热闹场景,而今的海南春节也有过之而不及。

具体流程:大年三十这天,家家宰鸡杀羊,准备好丰盛的筵席全家人围坐一起畅饮美酒品尝佳肴。当然,在此期间,还要先经过“祭祀”。而此次的祭祀是为了纪念祖先,已逝的亲人的。当地人用的祭品,一侓采用公鸡和猪肉,捏好的小饭团。同样的在门上别着三炷香,点燃炮竹已告知祖先和已逝的亲人前来享用。祭祀过后,人们开始享用筵席,话家常。时间在欢声笑语中淌过,激荡起一片一片的水花。夜晚的大年三十,象征着团圆,也是孩子们的快乐源泉。

总结感受:祭祀的传统礼节展现出了百姓对本地习俗的敬重,带有“天人合一”的文化色彩。

活动图片:

③“守岁”:俗话说得好:“十二点一到,家家户户放鞭炮。祭品一放,一祭二拜三守岁。”守岁的流程大有名堂。

具体流程:八仙桌被擦拭的澄亮,水果和糖果是今晚的重头戏,海南本土的槟榔惊艳亮相,糯米条紧随其后。值得一提的是水果的选取文化,海南人尤其注重祭品的选取,选择水果靠的是水果谐音在海南话中的独特意义。就比如说:“柚子”海南话读成“优”。这就与优秀这个词不谋而和了,海南春节独特的习俗更多的是海南文化的体现。除夕一直到初八每晚都要开灯,第一天的守岁要到第二天早上六点。这守岁也是大有名堂的,守岁越久,寓意家人越健康长寿。

部分地区有除夕这天“开门”的传统,除夕那晚快要到零点的时候把自家的门户全部紧闭,然后再给自家祖像上香还有点蜡烛,大人小孩都换上新衣服,到零点之后先开祖像正对的门,然后放鞭炮烟花,就是表示过除夕之夜,迎接新的一年,祝家人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总结感受:“守岁”有两个意义:1、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2、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祈福延寿。体现了节日风俗中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和中华传统美德。节日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④“领红包、走亲戚”:大年初一这天早上起来要在八仙桌上拿红包,而这天也有有很多禁忌,比如说:不能向爸妈要钱、不能打架不能骂人、不能扫地(尽管瓜皮鞭炮纸屑散落一地,也不能清扫。因为这意思着会把“财神爷”赶跑)、要吃茄子、芹菜和一种海南本土菜(茄子的读音在海南话中寓意着比别人优秀)、不能挑水所以家家户户都会选择在除夕那天挑好水、一整天都不能干活(不能去农田,菜园子等)。接下来的初二、初三是走亲访友,拜见街坊邻里,回乡探亲的好日子。拜见亲朋好友时,都要准备好鞭炮、糖果饼干,饮料水果等礼物。刚出嫁的女儿,要在初二带着丈夫和孩子会娘家拜年,这一天里娘家人必须都得在家接受拜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回到祖宅,给旧房子换上新的香,再放一响鞭炮。

总结感受:红包文化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体现中国人注重礼尚往来的美德。

活动图片:

⑤“村庙祭拜”:村落里有一个最重要的习俗,就是要回到村廟里进行祭拜。为此,我们特意地询问了村廟里的老人。以厚福村下村的福江廟(姓氏:陈)为例进行村庙祭拜介绍。该庙具有民间道教主义色彩,和百姓的供奉信仰传统。远观红漆墙,黄绿瓦,廟两旁有两棵百年古榕树,榕树上挂满彩旗,下围可乘凉卧谈。

廟前有一处宽大的场地,有一座“静心亭”坐落于此,此处常年响彻当地有名的琼剧,正对门有一张壁画,过了这堵墙,便可见屋内景象。屋里供奉着四位“神仙”,分别是:掌管子孙后代功名禄位的文昌公(也就是常说的文曲)、保护子孙平安的武神浮石大王、掌管土地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的福德正神(土地公)(爸爸说一个村只有一个土地公)、还有最初创造此村落的祖师爷,称为村主公,他们受村民们的世代供奉。

具体流程:首先准备好十五支香,在每位神前的香灶里各插上三支香。然后,在跪拜枕上拜三次,一次念一愿,也可行鞠躬礼。最后出门要在门旁的小灶壁上上三香。

活动图片:

总结感受:这跪枕为金黄色,上面绣满了卐字,体现了民间所推崇的道教文化。从屋内的摆设不难看出神化色彩,为廟会增添了神秘感,也表现出了现实地方百姓的精神寄托。

总结/建议:过春节这一思想已经在无数海南百姓的心中扎根,一种精神的力量推动着人们将这美好的传统习俗代代相传。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即便是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过法,但是人们的美好祝愿都是相同的,其中体现出的中华传统美德也值得我们一直学习。但在这样有关快速发展的时代中,许多古老的民风民俗正在渐渐消失,我们不能忘记先人们的思想和智慧,要主动了解我们身边的文化,继承并发扬传统精神,经典永流传,保护文化遗产,从我做起。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13

调查背景及目的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乞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名族特色。 地分东西南北,我国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在春节习俗上也各有特色各有看点。

调查对象

1、区域 本次调查区域为重庆市东北部山区,以万州、云阳两地的城乡为重点调查对象。

2、人群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当地的春节习俗,调查人群为当地居民,对人群年龄等不再细分。

调查经过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方式,走访万州、云阳两地的城乡,观察当地居民在春节期间的行为,并向其询问具体习俗。 调查的第一站是万州区枇杷坪某街道居民秦伯家,时间是农历腊月二十六,距离除夕大年夜还有三天时间。秦伯家刚刚乔迁新居,正在宴请宾客庆祝,当地人称“贺房子”。

从秦伯口中得知,由于临近春节,腊月里许多都是大吉大利的好日子,摆酒席的人特别多,酒楼至少得提前一个月预定。另外在万州王家坡地区,调查员走访了几家大型商场和超市,发现里面都是人头攒动,生意十分火爆。一打听,人们都在忙着置办年货。给自己和家人买身新衣裳,给家里添置些红红火火的装饰品,买些待客用的糖果、瓜子、饮料等。

第二站是万州区郭村镇某村居民王婆婆家,时间是农历腊月二十九,正是20xx年的最后一天。王婆婆平时和老伴儿两个人住在家里,儿孙们都在外地工作生活。今年过年,儿孙们都从外地赶了回来陪老两口欢度春节,老两口乐得嘴都合不上了。

王婆婆一家四世同堂,一大家子人都在为年夜饭忙碌着,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第三站是云阳县滨江路张女士家,时间为农历大年初二,张女士一家正准备出门去拜访孩子的外公外婆。张女士夫妻二人提着为二老准备的新年礼物,签着他们的女儿,乐呵呵的出了门。

最后一站是云阳县江口镇某村居民黄先生家,是时间是农历正月初六。黄先生一家基本结束了走亲访友,回到自己家里,收拾收拾准备投入新一年的奋斗之中,向着幸福生活继续努力前行。

此次调查共经十天,从节前到节后,观察了解到了重庆市东北部地区居民在春节期间的习俗,为调查结论的得出奠定了良好基础。

调查结论

经过调查,关于重庆市东北部山区的春节习俗,得出以下结论:

1、该地区居民和全国所有群众一样都十分看重春节这一重大节日。由于该地区的外出务工人员特别的多,尤其是在农村,空巢家庭十分普遍。临近新春佳节,许许多多在外打拼的人都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看望父母亲人,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热腾腾的年夜饭。

比较有特点的是,该地区居民十分看重除夕当天的午饭,菜品十分丰盛,猪头肉、鸡和鱼是必不可少的。吃饭前会先在屋外点燃一挂爆竹,在屋内饭桌旁先烧几张纸钱,桌上摆好三荤三素三碗饭三碗酒,请祖先来吃顿团圆饭,撤掉后才能开饭。相邻的几家人之间还会比比谁家更早开饭,抢个步步争先的好彩头。

2、当地人在祭祖方面十分看重,节前一定会给自家祖先“上坟”,即除掉坟上的杂草,给坟上添些新土,有些家庭还会让每一个成员都来添土,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同时乞求祖先的保佑。在过年的时候会给祖先烧纸钱、上香、放鞭炮、挂坟票,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一部分人会同时在坟前放烟花。当地人十分看重风水玄学,据说明年是闰年,闰年不能动坟,除草添土都不行,只能烧些纸钱之类的。

3、该地区居民在尊重传统的情况下也会有些变通,比如说守岁,现在很少有人会真的一夜不睡,通常只会等到零点钟声响起,燃放过爆竹烟花过后便去睡了。听说先前当地还有在零点时放十二个大炮仗的习俗,由于安全系数实在太低,出现过很多起被鞭炮炸伤的事故,这个习俗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在继续坚持了。

4、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在这一天会有很多的忌讳,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做不吉利的事,总之一切都要大吉大利,为新的一年求个好的开始。有趣的是大年初一这一天,家长不能吵吵着叫孩子起床,那样不吉利,很多家长会在睡觉前叮嘱孩子一定要自己早起,遇上睡懒觉的小孩儿家长可就没法了,既不能打也不能骂,只能由着他了。

5、在该地区走亲访友非常的普遍,大年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很多小孩便随着父母去拜见外公外婆。从大年初二开始,大家便忙碌着走亲戚了。为了避免客人来了主人却走亲戚去了这样的尴尬情况,一般会约好某一天去某人家里拜年,这样大家才都方便安排。

6、当然了,压岁钱是少不了的。一般是长辈给晚辈给压岁钱,晚辈也会给长辈钱,但不叫压岁钱,只能说是晚辈的一点心意,孝敬长辈的。如果初次带男朋友或女朋友回家的话,几乎会收到所有长辈的压岁钱。初次随父母走亲访友的婴儿也一样,不光长辈给,已经工作的哥哥姐姐也会给压岁钱。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地很多的春节习俗和全国其他地方的习俗相差不大,大致上都是在春节讨个大吉大利的好彩头,为新的一年做个好的开始,寄托了人们对将来的希望,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憧憬。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14

一、调查目的

了解中国春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的由来,感受人们过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方式

1.利用谈话的方式,询问长辈。

2.跟爸爸妈妈打理家务,亲自感受迎接新年的到来。

四、调查内容

1、除尘

腊月二十四这天,妈妈早早把我叫起来,叫我和她一同打扫卫生,房间的里里外外,庭院的旮旮旯旯彻彻底底地清扫一遍。我很疑惑,问妈妈为啥打扫这般早哩?

妈妈告诉我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不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网,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年前打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理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在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听妈妈这么一讲,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习俗寄托着人们除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2、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这天,吃过早饭,我就和妈妈忙着贴春联和福字。

“妈妈,‘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

“傻孩子,这是因为‘福’到来了。”

“妈妈,你给我讲讲贴春联的来历吧!”

原来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用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守岁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一家聚在一起守岁,共同期待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爸爸说:“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我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聚,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家人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在这个激动的时刻,我们边看春晚,边吃东西,谈笑风生。

4、放爆竹

第二天一大早,哥哥就去点响了爆竹,“啪”“啪”… …声音真响,我赶紧捂住了耳朵。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巴巴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质筒,也称爆仗或炮仗。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

5、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穿着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兔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互祝贺,称为“团拜。”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拱手作揖,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岁。

五、调查结论

我们的春节习俗丰富多彩,当然不止这么几种,但唯有一个是不变的,它承载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15

调查时间:

寒假假期

调查地点:

长辈亲戚家

调查渠道:

长辈亲戚、网络查询、书籍寻找

调查结果:

长辈亲戚:春节要团圆,除夕夜晚上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正月初一,要早早起来去当地的寺庙烧香拜佛。春节八天,要到处拜访亲戚。

网络调查: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贴春联、扫尘、倒贴福等等的习俗。

书籍寻找:腊月初八吃腊八蒜、腊月二十三祭拜灶王爷、年三十吃团圆饭、大年初一逛庙会、正月十五闹元宵……大人们的忙碌,孩子们的热闹,浓浓的年味儿。书籍中于把一家几口的人物放进去,从他们的视角看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中的一个城门甚至一个城墙垛都非常有讲究。——《北京的春节》

第四篇: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1

院系: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班级:汉文

姓名:杨文康

学号:xxxxxxxxx

教师:xxx

20xx年2月10日

家乡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时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却纷纷过上了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自己的传

统节日。春节临至,身为华夏子女,更应了解这丰富多彩,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

节日——春节,现在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吧!

调查时间:20xx 春节期间

调查地点:甘肃省天水市

调查对象:家中及附近男女老少,风俗习惯,网络,书籍

调查方式:通过自己家过年、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通过书籍网络,实地考察进行查询,观看家乡春节节目“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 一直到过了元宵,这年才算过完了,我居住的天水市甘谷县的春节习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过亲身体验,上街走访,网络书籍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我将从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来一一介绍:

1、腊月二十三—“送灶爷”

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下午,家里的妇人,尤其是经常在家做饭的女人会准备好“献饭”(是一种由小碗盛装的、用土豆丝,粉条,炸豆腐片,炸鸡蛋等做出来的色香味美的饭菜),通常家里厨艺好的妇女会将它做的色香味俱全,而且食材更多。不过,妇女们将会使出自己的最好的厨艺献给“灶爷”。让他上天言好事。女人把厨房里打扫的干干净净,在灶前放一碗水、一把草、一把五谷,这是给灶神坐骑的草料。然后拿来献饭供奉在锅灶的正中心,让灶神享用,以示堵口。烧香画马,磕头作揖打发灶神上天汇报主家一年的善恶好坏。在烧香化马时,念念有词,最为普遍的颂词“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颂灶神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供的糖果甜又甜,见到玉皇说好话,回到家里降平安”然后放炮以示欢送。之后每天早晚要烧香磕头。至今有这样的讲究:婆媳做饭是要说说笑笑,就是让灶神爷知道一家过的和睦幸福。长幼有序,对老人不能恶言,不能不敬。对上门的人不论贵贱要笑脸相迎,做到谦恭谨慎。因为灶神爷时时观察你的一举一动,否则会得报应。

2、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扫房”

这两天家里人都会忙着打扫房间,庭院,厕所,猪圈鸡舍等,过个干干净净的年,万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这两天都上阵,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3、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九—“办年(家乡读音pàn’jián)”

家里的年轻人会去街上(gai’shang)买年货,不过现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于是大多数人都去甘谷县城里,有的还去天水市里面买。好菜,好肉不管贵不贵,想要得都买下。说到肉我们甘谷县人大多是自家养猪的,所以猪肉一般不会买了。买些鱼肉等等。还有写对联的红纸或者直接买写好、印刷好的,门神,香。

小伙子,姑娘们都打扮得神采飞扬、花枝招展。说不定就找个好对象,等到年后初五、六就准备定亲。

4、腊月二十九—蒸馒头,炸“块块(kuokuo)”

馒头一般常见的,不过有大小两种。“块块”有很多种,面是前几天就准备,已经发酵好的,要看家里妇女的厨艺怎么样了,手巧的女人会做各种各样,色香味美,脆而不干,甜而不腻。女人们会使出十八般武艺,将“块块”做得最好。得到正月里来的客人、亲戚的赞。

5、腊月三十日—“耙对纸(ba`dui`ci)”,“接先人”,“年夜饭”,“守岁”。

“耙对纸(ba`dui`ci)”即春联,在我的家乡,家家户户要贴上新的春联,其含义是以示辞旧迎新,期冀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来甜甜美美的新春佳节,它也暗藏着每个家庭对新一年的期待,例如家里做生意的:〃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家里有当兵的:“人军属门上光荣匾,战士胸前英雄光 ” 等等。“对纸”一般是由村里的老师,老文化人写的。一清早孩子们就拿着由大人裁好尺寸的红纸,去老文化人家去写;

“接先人”是一种北方的祭祀活动,也是活着的人怀念先人的一种方式。届时,一个家族的男人和小孩在下午5、6点聚集在放排位的一家,年长者拿着香盘(有香,斟饯即浆水或者茶水,),中年人拿着纸钱(有印刷和自己用模印的),少年拿着鞭炮等等。人到齐后就出发到大路上朝着埋葬先人的方向,磕头祭拜。之后大家一起边放炮边回到那一家在门口跪拜并烧香放炮,表示将先人接回来了。之后知道十五将先人送走之前每天早上每家的女人都会做好献饭供奉在排位之前。

年夜饭有饺子,煮骨头(其实是煮猪肉),等等;

守岁是全家都在一起吃着瓜果,看着春晚,聊着这一年来的见闻及收获,青年们打着扑克,喝着酒,吃着菜,等着00:00点的到来。 等到00:00是准时放炮,迎接新年的到来。

6、大年初一—“去拜年”,“迎喜神”,“压岁钱”,“去庙里烧香”

“去拜年”:早上6点起来穿好衣服,青年和孩子们一起去各家的亲房(家族的人)给先人烧香,给长者拜年。

“迎喜神”其实是迎喜神和财神,一般都是男人和孩子去打麦场上拿着香,斟饯,去迎接喜气和财气。

“压岁钱”,“去庙里烧香”和平常一样。

7、大年初二到初六—拜丈人(changren),走亲戚

8、正月“抬老人家(神像)”

“抬老人家”的具体时间各个村子都不一,我们火石屲组是在大年初三。我们村子里没有“老人家”的神像,我们村人信仰的是龙王爷,去隔壁河南村“抬”, 这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老一辈人说是认为将神像抬出来游街,与民同乐,神保佑四方百姓和驱散邪魔。

9、正月初九—烟花表演及社火,耍秧歌表演

正月初九这天我们贯寺村庙上有好看的焰火表演,因为这天是众神的节日,也可以说是我们贯寺村的庙会,到时会有周围3个村子的社火表演齐聚一堂,甚是好看。焰火表演更是火树银花,精彩绝伦。

10、正月十五—元宵节,“送先人”

过元宵节就是吃一个“饺团”也是一种面食,有浆水的(酸的),有汤水的。

还有就是“送先人”:家族的人去原先接来的地方送别先人。

调查心得:

通过这次寒假社会实践,我想,春节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满,希望工作顺利,前途无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恼和愤懑都将在大家彼此的祝福声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积聚力量,春节,给了每一个人畅舒胸臆的机会。春节还意味着团圆,在当今亲情日渐淡薄的形势下,春节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体验家的温暖。春节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来了,万象更新,忧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当春风轻拂杨柳、小河潺潺歌唱时,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光阴流转之速而增添宽容和大度。春节实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节日 。春节是四季之首,我们的足迹将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开始了一次始发,所以多一点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点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2

调查目的: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都很高兴。为了让人们了解春节的民风民俗,特作如下报告:

调查时间:

20xx年1月22日至2月4日

调查地点:

自己家里及邻居家亲戚家

调查方法:

查书查电脑问长辈

调查结果: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年节是除旧迎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从腊月二十三已经开始。民间俗语有“二十三,祭灶官”这一天,远在外面的孩子都要准备回家过春节了;“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吃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灌酒;三十下午,吃饺子”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大年三十也称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饺子,放鞭炮。最令人兴奋地是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上全国著名的主持人、相声演员、演唱家等都会上台演出,给大家拜年。每当看到这样的演出,我都兴奋不已,我会一直看到节目结束。除夕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大年初一这天凌晨5点多钟我们就起床了,包好饺子先祭列祖,再给爷爷、奶奶送饺子、拜年,爷爷奶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然后,我们再去给街坊邻居拜年。这天中午,全家人还会吃一次丰盛的午餐。

大年初二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女儿携“姑爷”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姑爷”被称为“贵客”,吃饭喝酒要坐在首位子上;回门的女儿则陪着久未见面的母亲和姐妹们说说知心话。初二闺女回娘家的习俗至今流行不衰。初三、初四还会去姑妈家或姨妈家拜年等。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灯会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因此,春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近年来,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并成为我国人民的法定节假日。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3

调查时间

20xx年春节

调查目的

通过观察家人、朋友的过节方式,体验传统节日的意义

调查地点:

我家

调查方法

向长辈询问、在网络上查找、浏览书籍

调查成果:

在调查中,我了解到,春节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些甚至沿用至今。

一)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二)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古时候人们以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如今,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三)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但根据我的调查,现如今城市中,由于人们多住在楼房中,不便贴春联,以致城市中这一风俗习惯正在慢慢消失。

四)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春节期间,处处可见人们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DD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我家门前贴上了“福”字。据说,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就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五)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乡村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表达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根据我的调查,现如今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城市人中很少挂年画,但也总少不了挂历,想必就是这个原因。

六)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但根据我的了解,由于每个人生活方式的不同,少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已不再认为守岁是一种必要的活动。

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我家除夕夜团年的时候就燃放了爆竹。

八)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初二则为出嫁女回娘家拜年。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根据我的调查,现如今拜年不同于往日,大多数情况只是大家聚在一起互赠礼物,吃饭或者进行某项娱乐活动,比如打牌、唱歌等,而不必真正地进行跪拜。

调查感言:

通过此次调查才大致上了解了春节民俗,但多数现已不用,或者改变。大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年味淡了”。但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应该有更加长足地发展,因此,我们在注入新的文化的同时,也要维护那些传统的民俗,不让“年味”在我们身边渐行渐远。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4

调查人员:王坤,赵春光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方式:

调查对象:

调查内容:

调查目的:

20xx年1月10日——20xx年2月10日皖北农村(花园村),鄂西南农村(九毫堤村)实地调查,查阅资料,寻访老人等当地村民农村地区春节风俗了解农村春节风俗文化,传成传统文化

南北方农村地区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以皖北和鄂西南农村地区为例

【调查人员】 王坤,赵春光

【调查时间】 20xx年1月10日——20xx年2月10日

【调查地点】 皖北农村(花园村),鄂西南农村(九毫堤村)

【调查方式】 实地调查,查阅资料,寻访老人等

【调查目的】 为响应院系对寒假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空间,激发学习体验,并与专业紧密结合,增强专业素养,我们于20xx年1月——2月10日分别在各自家乡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气氛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顺利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调研活动。通过此次调研,我们能够了解各地春节的节日特色及民俗民风,并进行比较,从而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

【调查内容】

【前言】

春节是最具特色的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在每个华夏子孙的心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地域广袤,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民俗,春节亦是如此,春节的习俗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色。而春节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春节的习俗逐渐被新一代人所淡忘。我们通过此次调研就是希望能够具体了解各地春节的节日特色和民俗文化,进行简单比较,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周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春节期间,汉族及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予以庆贺,近些年,东北亚的韩国,东南亚的泰国,南亚的马来西亚等中国周边国家也开始注重春节举行各种活动或仪式。在中国大陆,这些活动也

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迎新,祈求丰收等为主要内容。在皖北地区,广义的春节是指腊月初八至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而在鄂西南地区,春节在广义上只指每年的最后一天加上新年的前三天,广义的春节则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一般鄂西南地区的民众过春节的时候都只过四天,过完就算是春节完毕,开始新一年的准备和活动了。等过过完了十五,大人们都会说年也过完了,节也过完了,忌讳也可以除掉了,同时,小孩们也不能调皮了,不然就不会像过年那些时间不管孩子怎么淘气也不会责罚的那样简单了。一江之隔,南北差异总是明显的,究其根源,还是各自当地自古就延续下来的文化传统在发挥作用。

腊月初八,即我们平时俗称的“腊八”。皖北地区的农村,在这一天早上,要吃腊八饭,就是把几种杂粮(大米,小米,馓子,豆腐,豆皮等)放在一起熬成粥,咸淡皆有。关于腊八粥的传说,有一种是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当皇帝后,为不忘从前的艰难经历而教育后人 的,也有别的相关的传说,但大都与勤俭节约相关,这也表达了不忘先祖的勤俭之美德。而在鄂西南地区,当地居民是不过腊八节的,这样的猜测可能和腊八节的起源中的主人公朱元璋不是湖北人有关,反正鄂西南地区的民众是没有腊八节的概念的,这也符合南方地区的饮食上主产大米有关。腊八节毕竟是八中粮食的综合食用,这在鄂西南地区是没有生存的饮食文化土壤的。

小年,皖北地区一般是腊月二十三,鄂西南则是腊月二十四。称为“辞灶”。旧时,家家都有“灶王爷”神位,受玉帝敕封“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简称“九天司命”,而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辞灶这天是灶王爷上天面见玉帝的日子,所以要在他走之前要对其进行祭拜,望其上天后多说好话,以此保佑一家人来年丰衣足食。记得在小时候,农村多要放鞭炮,吃水饺,大扫除,并在庭院中置供桌祭祀。但是现在全国各地的大部分农村中的小年似乎已经名存实亡,没有任何的活动,只有少数老年人嘴上念叨。这样飞春节习俗的改变也当代人生活节奏加快有关。快速的生活节奏下,人们日益受驱使于丰富的物质,对繁琐而单调的春节习俗而能免则免,加上农村地区青壮年大部分开始脱离土生土长的土地,而开始去城市打工,留守农村的老年人则不再有充沛的精力去讲究这些习俗,再加上就算遵循了,也觉得没人理解而怠倦,久而久之,小年的习俗则开

始丢弃了。

腊月二十五——二十八,在这几天才能真正感受到春节的气息,因为这几天的在农村的活动并没有固定的哪一天,所以在一起进行阐述。在皖北农村这几天要蒸馒头和包子,并不是像平时一样,首先数量上要多的多,其次蒸好第一锅馒头的时候要放鞭炮,并拿两个馒头,两个包子(一个馒头一个包子在放在一个碗里)分别祭祀玉帝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天老爷”和灶王爷。所以在这一天很多家庭都要从前一天半夜就起床,而忙到很晚,从时间上的忙碌也凸显对春节的重视。另外在皖北农村地区多自己做很多面食,多为油炸,有丸子,面叶等,俗称这一天为“过油”。鄂西南地区则是开始准备长达四天过年的食物、鞭炮和走访亲戚的礼物了而到如今,礼物则开始用简单实用的现金代替了,这和现在农村青壮年大多平时不在家,过年匆忙赶回来过个年,在对年长亲戚表达感情的务实观念有关。同时,一年一年的,农村地区打工返乡过年的青壮年对自己的颜面也是越发的看重了,这体现在对除夕夜对鞭炮和礼花的使用数量和质量上有所体现。如果一家中的鞭炮放的时间越长,放的礼花越贵,则表示这一家人在即将过去的一年中财源很旺盛,家庭闹的很好。新年即将来临之际,要置办年货,洗衣,洗被等,在此我就不赘述。

腊月二十九,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鄂西南地区上坟的习俗则是在正月初一清晨,即“出行”,表示新年早起勤奋的意义。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我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皖北农村仍保留这一风俗,去上坟的多为家里的长者,但是现在也有年轻人,没有女性,这也是古代重男轻女的表现。同样的,鄂西南地区的上坟多是每家每户的壮年人和小孩,表达对祖先的尊敬悼念,和祈求保佑家人平安的心愿。妇女则是没有资格祭祖的,同样的这是古代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遗留。但是今年在鄂东南地区则有所改变,体现在家族女性开始进入族谱中了,这是社会上女性地位提高的表现之一,代表了现在文明的进步。

除夕,多为大年三十,是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晚上。(20xx年春节没有大年三十,腊月二十九为除夕)一般这一天为吃、喝、玩、乐的日子,张贴春联,福字等。皖北地区当地有个风俗,如果这一年家里有人去世是不能张贴春联的,去世一年两年分别紫色和黄色春联,去世三年以上方可重新贴红色春联。许多地区在当天晚上全家团圆吃年夜饭,守岁,在凌晨时吃饺子。在皖北农村过年丰盛的正餐为除夕中午,而晚上是吃饺子。吃饭之前燃放鞭炮,多为一年之中燃放最长的鞭炮,表示对这一天的重视和纪念。鄂西南地区则不同,在这一天之前,家中必须有人烧纸钱给祖先,即“包包袱”,表示祖先的阴间也要子孙为其准备过年的钱,让祖先过个好年,表达子孙后代的孝顺之意。这一天家中人必须早起,小孩们做家中卫生的全面打扫,写、贴对联和福字,大人们同时准备中午的团年饭,饭准备好后,家中男性成员必须洗手静脸,准备香烛鞭炮和祭祀食品,去当地土地庙祭拜土地,祈求土地神的赐福。完毕后,家中开始吃团年饭,在摆放碗筷餐具时候,都要多准备一到两幅,菜肴中也必须要有鱼,以示年年有余之意。家中如果有成员未回家过年,堂屋大门则只能半关,后门全关,只有全家人吃饭都吃完比后才能开门,然后年饭吃完了则开始个人的活动,所谓个人的财路而已。走访拜年此时可以开始。同时,家庭成员这天必须洗澡,所谓洗尽污秽,迎新发财之意。

大年初一,除夕夜晚,春晚成为了全国家家户户的一顿盛宴,全家集聚一堂谈笑风生,守岁过节。当凌晨的钟声敲响,寂静的夜晚便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鸣,这也昭示着新的一年的到来。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如果非要扫地不可,必须从屋子周围扫到中央,这称为“聚财扫”,据说这样可以聚集财气。同时,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皖北农村地区仍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早饭是伴随着鞭炮生开始的,吃的是除夕下午的包的“素饺子”,在当地俗称“扁食”,初一的早上不能吃荤。早饭过后,给老年人拜年,会象征性的收到压岁钱。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电话,信息,网络也成为拜年祝福的重要手段。

正月十五,这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

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元宵节全国各地都有燃放烟花炮竹,点灯过节等共同习俗。在这里我只首先简单介绍一下皖北农村的一些特色。如腊月底一样,要蒸馒头,数量较多,但是与其不同的是,这次也蒸面灯(用面粉做成灯的形状,有灯座),还要单独蒸“月灯”,代表十二个月(每个“月灯”上都有花边,花边的数量代表月份)。据老人说,刚蒸好的十二个月灯里蒸馏水代表着来年所代表月份的降水量,而且比较精准。如贴春联一样,当年家里有人去世的,在这一天也是不能蒸馒头和面灯的,到傍晚时分,村庄里其余各家都会给他们送去两个馒头和两个面灯,在茅山派术数中据说是需要“集万家灯火,借以还阳或者转世”。鄂西南则简化些,食物跟春节一样,加上在祖坟上点灯笼,和自己点灯笼之外,与皖北地区无异。

【结论】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春节有着新的内涵,同时春节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文化遗产专业的学生,自身存在着对民俗和民风的敏感性,我们身处于一个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的伟大时代,自然应为春节这个古老的节日增光添彩,因为民俗本应是大众生活中自发形成和传承的,来体现民众的文化诉求。春节,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我们要在保持传统文化和接受现代生活方式中找到一个契合点,构建一个新的民族文化体系,在与时俱进中解读我们的春节文化,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精华。

历史文化学院 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5

一、调查目的

了解中国春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的由来,感受人们过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二、调查时间

20xx年xx月xx日

三、调查方式

1.利用谈话的方式,询问长辈。

2.跟爸爸妈妈打理家务,亲自感受迎接新年的到来。

四、调查内容

1、除尘

腊月二十四这天,妈妈早早把我叫起来,叫我和她一同打扫卫生,房间的里里外外,庭院的旮旮旯旯彻彻底底地清扫一遍。我很疑惑,问妈妈为啥打扫这般早哩?

妈妈告诉我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不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网,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年前打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理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在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听妈妈这么一讲,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习俗寄托着人们除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2、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这天,吃过早饭,我就和妈妈忙着贴春联和福字。

“妈妈,‘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

“傻孩子,这是因为‘福’到来了。”

“妈妈,你给我讲讲贴春联的来历吧!”

原来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用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守岁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一家聚在一起守岁,共同期待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爸爸说:“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我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聚,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家人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在这个激动的时刻,我们边看春晚,边吃东西,谈笑风生。

4、放爆竹

第二天一大早,哥哥就去点响了爆竹,“啪”“啪”… …声音真响,我赶紧捂住了耳朵。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巴巴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质筒,也称爆仗或炮仗。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

5、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穿着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兔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互祝贺,称为“团拜。”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拱手作揖,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岁。

五、调查结论

我们的春节习俗丰富多彩,当然不止这么几种,但唯有一个是不变的,它承载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6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另一名称为“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目,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五,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风俗习惯,许多相传至今。

关于过年还有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除夕这天从海底爬上岸伤害人命。一位智慧的老人,在门上贴大红纸,燃放能发出劈劈啪啪响声的竹子,把“年”吓跑了,人们再也不用四处躲藏了。因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春节的习俗: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主要有:

1、腊八粥:腊八这天,不管富人和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是过年的前奏。这天之后,人们就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卫生,布置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

2、祭灶神:腊月二十三,人们供红烛、糖瓜,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3、扫尘:腊月二十四,全家一起年终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

4、贴春联: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表达人们迎新纳福,祈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5、贴年画: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泉于“门神。”各种彩色年画,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发展到现在,月历和年画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挂历。

6、倒贴福字:人们用福字来表现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倒贴福字,寓意“福到了”。

7、除夕守岁踩岁:除夕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重要时候。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别换新岁。俗称“熬年”,在年夜饭之后,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

8、年夜饭:除夕之夜,全家一起吃团圆饭。寓意着全家团圆。

9、压岁钱: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10、放爆竹: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给人们带来欢娱和吉利。

11、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与年夜饭一样,最能体现年味儿的春节习俗。拜年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

12、逛庙会、观社火:庙会上,人们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还有各种小吃和传统节目: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13、包饺子: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饺子的形状象元宝,意味着包住福运,象征生活富裕,大吉大利。

14、元宵:元宵节吃“汤圆”,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三、不同时期的过年方式

下面由我来当小记者,分别采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是怎么过春节的。

1、爷爷奶奶儿时的记忆。

小记者:“请问爷爷小时候过年吃什么?”

爷爷:“我小时候,过年只能吃黑面馒头,最好的情况是在初一早晨吃上一块白面馒头。”

小记者:“啊?那么不好!怎么不吃点面包什么的。”

爷爷:“那时穷呀!哪像你这么富有,还有地主要来收税呢!”

小记者:“那过年放鞭炮吗?”

爷爷耸耸肩:“也放鞭炮,但是只有一小挂,没有现在这样五彩缤纷的烟花。”

“那你们过年有压岁钱吗?”小记者好奇地问。

“当然没有了,都没钱吃白面馒头,有什么压岁钱呀!”奶奶插嘴说,“那时候呀,我们过年都追着大人磕头,只为了女孩要花,男孩要炮。”

小记者:“没有压岁钱还要拜年吗?”

爷爷说:“当然要拜年,初一的早上,早早起床,先给长辈一一磕过头,才能吃饭呢!”

“我的妈呀!我可不要回到旧社会!”小记者惊呼到。

2、爸爸妈妈儿时的过年方式

小记者:“请问您小时侯吃什么呢?”

爸爸:“我小时候,因为爸爸在外面工作,所以过年不但可以吃上大肉包子,还可以吃到香喷喷的肉呢!”

“哇,那么好,比爷爷奶奶可强多了!”

“那当然,旧社会正在一点点地消退嘛!”爸爸一本正经地回答道。

看着爸爸那得意洋洋的模样,我接着问道:“那你过年玩些什么呢?”

“过年可是我们的天堂,穿着新衣服到外面去拣许多的鞭炮回来,每天都有小鞭炮放。”爸爸说。

“为什么不买成串的新鞭炮回来,那不是玩得更爽吗?”我问道。

爸爸的情绪开始失落起来,“那时大人怎肯花这个钱呢!他们觉得花钱给我们买炮是一种奢侈。”

“那您能有多少压岁钱?”我问道。

“大概一次20元吧!”爸爸怔怔地说。“已经很不错了”妈妈插话说,“我小时候,奶奶让磕头,一次才给2元呢!”

“那你们的年有什么好的?”我嘟囔道。

“好玩着呢!”妈妈说,“我们小时候,快过年时,会上街买漂亮的年画送同学;大人们都休息下来了,在一起耍狮子、舞大龙、划旱船、踩高跷……大人玩得热火朝天、红红火火,我们跟在后面,一路吃着、笑着、闹着,别提多开心了,可惜你现在看不到这个场面了。”妈妈一连串说了这么多,我真担心她会喘不过气来,馋得我呀……

看着我有点失落的表情,妈妈又说:“还是你们幸福,我小时侯,为了能吃上肉,妈妈晚上煮肉,我就像只小馋狗,围着妈妈,只等着香喷喷的肉出锅,好有大骨头啃。”哈哈,我又笑了。

想想我们现在过年,可以随心所欲地放鞭炮;吃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压岁钱也比爸爸妈妈小时候多,坐在家里用手机就可以拜年;生活不知要比以前强多少倍呢!但是,在娱乐的过程中也失去了许多的年味儿和乐趣。

通过调查,我发现:传统文化习俗正在一点点消退,新的过年方式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其实,春节的一些传统文化习俗不应该被我们丢掉,有了它们,我们的春节会过得更加丰富多彩。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7

调查目的: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都很高兴。为了让人们了解春节的民风民俗,特作如下报告:

调查时间:20xx年1月22日至2月4日

调查地点:自己家里及邻居家 亲戚家

调查方法:查书 查电脑 问长辈

调查结果: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年节是除旧迎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从腊月二十三已经开始。民间俗语有“二十三,祭灶官”这一天,远在外面的孩子都要准备回家过春节了;“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吃豆腐;二十六 ,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灌酒;三十下午,吃饺子”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大年三十也称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饺子,放鞭炮。最令人兴奋地是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上全国著名的主持人、相声演员、演唱家等都会上台演出,给大家拜年。每当看到这样的演出,我都兴奋不已,我会一直看到节目结束。除夕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大年初一这天凌晨5点多钟我们就起床了,包好饺子先祭列祖,再给爷爷、奶奶送饺子、拜年,爷爷奶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然后,我们再去给街坊邻居拜年。这天中午,全家人还会吃一次丰盛的午餐。

大年初二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女儿携“姑爷”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姑爷”被称为“贵客”,吃饭喝酒要坐在首位子上;回门的女儿则陪着久未见面的母亲和姐妹们说说知心话。初二闺女回娘家的习俗至今流行不衰。初三、初四还会去姑妈家或姨妈家拜年等。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灯会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因此,春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近年来,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并成为我国人民的法定节假日。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8

调查背景及目的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乞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名族特色。地分东西南北,我国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在春节习俗上也各有特色各有看点。

调查对象

1、区域本次调查区域为重庆市东北部山区,以万州、云阳两地的城乡为重点调查对象。

2、人群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当地的春节习俗,调查人群为当地居民,对人群年龄等不再细分。

调查经过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方式,走访万州、云阳两地的城乡,观察当地居民在春节期间的行为,并向其询问具体习俗。调查的第一站是万州区枇杷坪某街道居民秦伯家,时间是农历腊月二十六,距离除夕大年夜还有三天时间。秦伯家刚刚乔迁新居,正在宴请宾客庆祝,当地人称“贺房子”。

从秦伯口中得知,由于临近春节,腊月里许多都是大吉大利的好日子,摆酒席的人特别多,酒楼至少得提前一个月预定。另外在万州王家坡地区,调查员走访了几家大型商场和超市,发现里面都是人头攒动,生意十分火爆。一打听,人们都在忙着置办年货。给自己和家人买身新衣裳,给家里添置些红红火火的装饰品,买些待客用的糖果、瓜子、饮料等。

第二站是万州区郭村镇某村居民王婆婆家,时间是农历腊月二十九,正是20xx年的最后一天。王婆婆平时和老伴儿两个人住在家里,儿孙们都在外地工作生活。今年过年,儿孙们都从外地赶了回来陪老两口欢度春节,老两口乐得嘴都合不上了。

王婆婆一家四世同堂,一大家子人都在为年夜饭忙碌着,有说有笑,其乐融融。第三站是云阳县滨江路张女士家,时间为农历大年初二,张女士一家正准备出门去拜访孩子的外公外婆。张女士夫妻二人提着为二老准备的新年礼物,签着他们的女儿,乐呵呵的出了门。

最后一站是云阳县江口镇某村居民黄先生家,是时间是农历正月初六。黄先生一家基本结束了走亲访友,回到自己家里,收拾收拾准备投入新一年的奋斗之中,向着幸福生活继续努力前行。

此次调查共经十天,从节前到节后,观察了解到了重庆市东北部地区居民在春节期间的习俗,为调查结论的得出奠定了良好基础。

调查结论

经过调查,关于重庆市东北部山区的春节习俗,得出以下结论:

1、该地区居民和全国所有群众一样都十分看重春节这一重大节日。由于该地区的外出务工人员特别的多,尤其是在农村,空巢家庭十分普遍。临近新春佳节,许许多多在外打拼的人都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看望父母亲人,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热腾腾的年夜饭。

比较有特点的是,该地区居民十分看重除夕当天的午饭,菜品十分丰盛,猪头肉、鸡和鱼是必不可少的。吃饭前会先在屋外点燃一挂爆竹,在屋内饭桌旁先烧几张纸钱,桌上摆好三荤三素三碗饭三碗酒,请祖先来吃顿团圆饭,撤掉后才能开饭。相邻的几家人之间还会比比谁家更早开饭,抢个步步争先的好彩头。

2、当地人在祭祖方面十分看重,节前一定会给自家祖先“上坟”,即除掉坟上的杂草,给坟上添些新土,有些家庭还会让每一个成员都来添土,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同时乞求祖先的保佑。在过年的时候会给祖先烧纸钱、上香、放鞭炮、挂坟票,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一部分人会同时在坟前放烟花。当地人十分看重风水玄学,据说明年是闰年,闰年不能动坟,除草添土都不行,只能烧些纸钱之类的。

3、该地区居民在尊重传统的情况下也会有些变通,比如说守岁,现在很少有人会真的一夜不睡,通常只会等到零点钟声响起,燃放过爆竹烟花过后便去睡了。听说先前当地还有在零点时放十二个大炮仗的习俗,由于安全系数实在太低,出现过很多起被鞭炮炸伤的事故,这个习俗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在继续坚持了。

4、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在这一天会有很多的忌讳,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做不吉利的事,总之一切都要大吉大利,为新的一年求个好的开始。有趣的是大年初一这一天,家长不能吵吵着叫孩子起床,那样不吉利,很多家长会在睡觉前叮嘱孩子一定要自己早起,遇上睡懒觉的小孩儿家长可就没法了,既不能打也不能骂,只能由着他了。

5、在该地区走亲访友非常的普遍,大年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很多小孩便随着父母去拜见外公外婆。从大年初二开始,大家便忙碌着走亲戚了。为了避免客人来了主人却走亲戚去了这样的尴尬情况,一般会约好某一天去某人家里拜年,这样大家才都方便安排。

6、当然了,压岁钱是少不了的。一般是长辈给晚辈给压岁钱,晚辈也会给长辈钱,但不叫压岁钱,只能说是晚辈的一点心意,孝敬长辈的。如果初次带男朋友或女朋友回家的话,几乎会收到所有长辈的压岁钱。初次随父母走亲访友的婴儿也一样,不光长辈给,已经工作的哥哥姐姐也会给压岁钱。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地很多的春节习俗和全国其他地方的习俗相差不大,大致上都是在春节讨个大吉大利的好彩头,为新的一年做个好的开始,寄托了人们对将来的希望,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憧憬。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9

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

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10

【调查人员】

xxx

【调查时间】

20xx年1月30日――2月15日

【调查地点】

xxx凤翔镇

【调查方式】

实地调查寻访老人查阅资料

【调查目的】

为响应学校对寒假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空间,激发学习体验,我们对家乡春节文化民俗民风展开了调查,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对xxx农村春节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形成文字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调查内容】

xxx农村新年习俗和禁忌

【前言】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千百年来在每一个华夏子孙心中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地域广袤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民俗,南北方的年俗文化更是存在巨大差异。例如我在海南省三亚市过得新年,大年初一不吃饺子吃年糕,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哥哥所在的重庆地区,新年第一餐吃汤圆,寓意着生活甜甜蜜蜜。远在新疆的姑姑家,新年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干做成的香喷喷的普罗,还吃用面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带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我从小生活在xxx,记忆中每逢除夕、大年初一都吃饺子。除夕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饺子形似元宝,所以寓有进宝之意。饺子中有的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的在一个饺子馅中放一枚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中国的文化博大精神,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勾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就是我们调查的xxx地区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xxx地区正月期间的饮食有着丰富的含义,腊月初八,我们称为“腊八”,在这一天早上,我们要吃腊八粥,教育后人不忘勤俭。小年,就是腊月二十三,称为“辞灶”这一天要吃水饺,大扫除,祭拜灶王爷,来保佑新的一年里丰衣足食。腊月二十九清晨上坟祭祖,去上坟的都是家里的长者和小孩,表达对祖先的尊敬悼念和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的心愿,祭祖一般没有女性这是古代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遗留。除夕即大年三十,这一天就是吃、喝、玩、乐的日子,张贴春联和福字,xxx农村有个风俗,如果这一年家里有人去世是不能粘贴春联的,去世三年才可以张贴红色春联。除夕晚上全家团圆吃年夜饭,菜肴中必须有鱼预示着年年有余。守岁,在十二点时吃饺子,燃放最长的鞭炮,接财神。春晚成了全国家家户户的盛宴。全家集聚一堂,谈笑风生,守岁过节。大年初一,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开始了新的一年,早餐要吃素饺子,吃过早餐开始走访拜年,这是小孩最高兴的一天可以收到压岁钱。大年初一有个禁忌就是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就会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兴旺发达,财源滚滚。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着大人小孩会身体健康,无病无灾。正月十五,这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也称上元节,有观灯吃元宵的习俗,所以我们都叫元宵节。

在我的家乡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禁忌剪头发,据说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什么好处,记得小时候妈妈就不让我剪头发,现在我长大了,社会也进步了也就没有这样的做法啦。我还听说在xxx地区正月里做媒也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意思。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里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到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

在家乡的新年期间对天气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到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这些再简单不过的民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人们的希望。在人们不知不觉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

【结论】

这次调查报告让我对家乡的民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系统地收集了xxx地区乡村民俗的信息,想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的大量流失。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11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另一名称为“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目,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五,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风俗习惯,许多相传至今。

关于过新年还有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除夕这天从海底爬上岸伤害人命。一位智慧的老人,在门上贴大红纸,燃放能发出劈劈啪啪响声的竹子,把“年”吓跑了,人们再也不用四处躲藏了。因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春节的习俗: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主要有:

1、腊八粥:腊八这天,不管富人和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是过新年的前奏。这天之后,人们就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卫生,布置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

2、祭灶神:腊月二十三,人们供红烛、糖瓜,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3、扫尘:腊月二十四,全家一起年终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

4、贴对联: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对联,表达人们迎新纳福,祈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5、贴年画:年画和对联一样,起源泉于“门神。”各种彩色年画,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发展到现在,月历和年画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挂历。

6、倒贴福字:人们用福字来表现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倒贴福字,寓意“福到了”。

7、除夕守岁踩岁:除夕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重要时候。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别换新岁。俗称“熬年”,在年夜饭之后,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

8、年夜饭:除夕之夜,全家一起吃团圆饭。寓意着全家团圆。

9、压岁钱: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10、放爆竹: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给人们带来欢娱和吉利。

11、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与年夜饭一样,最能体现年味儿的春节习俗。拜年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

12、逛庙会、观社火:庙会上,人们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还有各种小吃和传统节目: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13、包饺子: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饺子的形状象元宝,意味着包住福运,象征生活富裕,大吉大利。

14、元宵:元宵节吃“汤圆”,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三、不同时期的过新年方式

下面由我来当小记者,分别采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是怎么过春节的。

1、爷爷奶奶儿时的记忆。

小记者:“请问爷爷小时候过新年吃什么?”

爷爷:“我小时候,过新年只能吃黑面馒头,最好的情况是在初一早晨吃上一块白面馒头。”

小记者:“啊?那么不好!怎么不吃点面包什么的。”

爷爷:“那时穷呀!哪像你这么富有,还有地主要来收税呢!”

小记者:“那过新年放鞭炮吗?”

爷爷耸耸肩:“也放鞭炮,但是只有一小挂,没有现在这样五彩缤纷的烟花。”

“那你们过新年有压岁钱吗?”小记者好奇地问。

“当然没有了,都没钱吃白面馒头,有什么压岁钱呀!”奶奶插嘴说,“那时候呀,我们过新年都追着大人磕头,只为了女孩要花,男孩要炮。”

小记者:“没有压岁钱还要拜年吗?”

爷爷说:“当然要拜年,初一的早上,早早起床,先给长辈一一磕过头,才能吃饭呢!”

“我的妈呀!我可不要回到旧社会!”小记者惊呼到。

2、爸爸妈妈儿时的过新年方式

小记者:“请问您小时侯吃什么呢?”

爸爸:“我小时候,因为爸爸在外面工作,所以过新年不但可以吃上大肉包子,还可以吃到香喷喷的肉呢!”

“哇,那么好,比爷爷奶奶可强多了!”

“那当然,旧社会正在一点点地消退嘛!”爸爸一本正经地回答道。

看着爸爸那得意洋洋的模样,我接着问道:“那你过新年玩些什么呢?”

“过新年可是我们的天堂,穿着新衣服到外面去拣许多的鞭炮回来,每天都有小鞭炮放。”爸爸说。

“为什么不买成串的新鞭炮回来,那不是玩得更爽吗?”我问道。

爸爸的情绪开始失落起来,“那时大人怎肯花这个钱呢!他们觉得花钱给我们买炮是一种奢侈。”

“那您能有多少压岁钱?”我问道。

“大概一次20元吧!”爸爸怔怔地说。“已经很不错了”妈妈插话说,“我小时候,奶奶让磕头,一次才给2元呢!”

“那你们的年有什么好的?”我嘟囔道。

“好玩着呢!”妈妈说,“我们小时候,快过新年时,会上街买漂亮的年画送同学;大人们都休息下来了,在一起耍狮子、舞大龙、划旱船、踩高跷……大人玩得热火朝天、红红火火,我们跟在后面,一路吃着、笑着、闹着,别提多开心了,可惜你现在看不到这个场面了。”妈妈一连串说了这么多,我真担心她会喘不过气来,馋得我呀……

看着我有点失落的表情,妈妈又说:“还是你们幸福,我小时侯,为了能吃上肉,妈妈晚上煮肉,我就像只小馋狗,围着妈妈,只等着香喷喷的肉出锅,好有大骨头啃。”哈哈,我又笑了。

想想我们现在过新年,可以随心所欲地放鞭炮;吃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压岁钱也比爸爸妈妈小时候多,坐在家里用手机就可以拜年;生活不知要比以前强多少倍呢!但是,在娱乐的过程中也失去了许多的年味儿和乐趣。

通过调查,我发现:传统文化习俗正在一点点消退,新的过新年方式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其实,春节的一些传统文化习俗不应该被我们丢掉,有了它们,我们的春节会过得更加丰富多彩。

第五篇: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1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另一名称为“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目,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五,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风俗习惯,许多相传至今。

关于过新年还有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除夕这天从海底爬上岸伤害人命。一位智慧的老人,在门上贴大红纸,燃放能发出劈劈啪啪响声的竹子,把“年”吓跑了,人们再也不用四处躲藏了。因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春节的习俗: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主要有:

1、腊八粥:腊八这天,不管富人和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是过新年的前奏。这天之后,人们就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卫生,布置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

2、祭灶神:腊月二十三,人们供红烛、糖瓜,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3、扫尘:腊月二十四,全家一起年终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

4、贴对联: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对联,表达人们迎新纳福,祈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5、贴年画:年画和对联一样,起源泉于“门神。”各种彩色年画,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发展到现在,月历和年画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挂历。

6、倒贴福字:人们用福字来表现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倒贴福字,寓意“福到了”。

7、除夕守岁踩岁:除夕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重要时候。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别换新岁。俗称“熬年”,在年夜饭之后,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

8、年夜饭:除夕之夜,全家一起吃团圆饭。寓意着全家团圆。

9、压岁钱: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10、放爆竹: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给人们带来欢娱和吉利。

11、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与年夜饭一样,最能体现年味儿的春节习俗。拜年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

12、逛庙会、观社火:庙会上,人们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还有各种小吃和传统节目: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13、包饺子: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饺子的形状象元宝,意味着包住福运,象征生活富裕,大吉大利。

14、元宵:元宵节吃“汤圆”,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三、不同时期的过新年方式

下面由我来当小记者,分别采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是怎么过春节的。

1、爷爷奶奶儿时的记忆。

小记者:“请问爷爷小时候过新年吃什么?”

爷爷:“我小时候,过新年只能吃黑面馒头,最好的情况是在初一早晨吃上一块白面馒头。”

小记者:“啊?那么不好!怎么不吃点面包什么的。”

爷爷:“那时穷呀!哪像你这么富有,还有地主要来收税呢!”

小记者:“那过新年放鞭炮吗?”

爷爷耸耸肩:“也放鞭炮,但是只有一小挂,没有现在这样五彩缤纷的烟花。”

“那你们过新年有压岁钱吗?”小记者好奇地问。

“当然没有了,都没钱吃白面馒头,有什么压岁钱呀!”奶奶插嘴说,“那时候呀,我们过新年都追着大人磕头,只为了女孩要花,男孩要炮。”

小记者:“没有压岁钱还要拜年吗?”

爷爷说:“当然要拜年,初一的早上,早早起床,先给长辈一一磕过头,才能吃饭呢!”

“我的妈呀!我可不要回到旧社会!”小记者惊呼到。

2、爸爸妈妈儿时的过新年方式

小记者:“请问您小时侯吃什么呢?”

爸爸:“我小时候,因为爸爸在外面工作,所以过新年不但可以吃上大肉包子,还可以吃到香喷喷的肉呢!”

“哇,那么好,比爷爷奶奶可强多了!”

“那当然,旧社会正在一点点地消退嘛!”爸爸一本正经地回答道。

看着爸爸那得意洋洋的模样,我接着问道:“那你过新年玩些什么呢?”

“过新年可是我们的天堂,穿着新衣服到外面去拣许多的鞭炮回来,每天都有小鞭炮放。”爸爸说。

“为什么不买成串的新鞭炮回来,那不是玩得更爽吗?”我问道。

爸爸的情绪开始失落起来,“那时大人怎肯花这个钱呢!他们觉得花钱给我们买炮是一种奢侈。”

“那您能有多少压岁钱?”我问道。

“大概一次20元吧!”爸爸怔怔地说。“已经很不错了”妈妈插话说,“我小时候,奶奶让磕头,一次才给2元呢!”

“那你们的年有什么好的?”我嘟囔道。

“好玩着呢!”妈妈说,“我们小时候,快过新年时,会上街买漂亮的年画送同学;大人们都休息下来了,在一起耍狮子、舞大龙、划旱船、踩高跷……大人玩得热火朝天、红红火火,我们跟在后面,一路吃着、笑着、闹着,别提多开心了,可惜你现在看不到这个场面了。”妈妈一连串说了这么多,我真担心她会喘不过气来,馋得我呀……

看着我有点失落的表情,妈妈又说:“还是你们幸福,我小时侯,为了能吃上肉,妈妈晚上煮肉,我就像只小馋狗,围着妈妈,只等着香喷喷的肉出锅,好有大骨头啃。”哈哈,我又笑了。

想想我们现在过新年,可以随心所欲地放鞭炮;吃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压岁钱也比爸爸妈妈小时候多,坐在家里用手机就可以拜年;生活不知要比以前强多少倍呢!但是,在娱乐的过程中也失去了许多的年味儿和乐趣。

通过调查,我发现:传统文化习俗正在一点点消退,新的过新年方式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其实,春节的一些传统文化习俗不应该被我们丢掉,有了它们,我们的春节会过得更加丰富多彩。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2

调查时间

20xx年春节

调查目的

通过观察家人、朋友的过节方式,体验传统节日的意义

调查地点:

我家

调查方法

向长辈询问、在网络上查找、浏览书籍

调查成果:

在调查中,我了解到,春节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些甚至沿用至今。

一)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二)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古时候人们以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如今,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三)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但根据我的调查,现如今城市中,由于人们多住在楼房中,不便贴春联,以致城市中这一风俗习惯正在慢慢消失。

四)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春节期间,处处可见人们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DD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我家门前贴上了“福”字。据说,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就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五)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乡村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表达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根据我的调查,现如今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城市人中很少挂年画,但也总少不了挂历,想必就是这个原因。

六)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但根据我的了解,由于每个人生活方式的不同,少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已不再认为守岁是一种必要的活动。

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我家除夕夜团年的时候就燃放了爆竹。

八)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初二则为出嫁女回娘家拜年。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根据我的调查,现如今拜年不同于往日,大多数情况只是大家聚在一起互赠礼物,吃饭或者进行某项娱乐活动,比如打牌、唱歌等,而不必真正地进行跪拜。

调查感言:

通过此次调查才大致上了解了春节民俗,但多数现已不用,或者改变。大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年味淡了”。但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应该有更加长足地发展,因此,我们在注入新的文化的同时,也要维护那些传统的民俗,不让“年味”在我们身边渐行渐远。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3

实践地点:

xxxxx

实践时间:

xxxxxx

(一)研究目的

1、熟习调查的进程,把握学习方法,了解独占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益于进步本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夸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宏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进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意味,并担当起一种文化功能:

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往和未来;

二、祭奠,缅怀祖宗之德,继续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亲礼节来往,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当社会职责;

四、民间文娱,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情感之波,体味人生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躲厚重的含金矿躲。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很多还相传至今。

20xx尾月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进尾月,已适合办年货,除买腊味、糖果外,水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圆。

20xx年二十四谢灶:

在灶头放齐贡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乞求来年衣食丰足暨身体健康,以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20xx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算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讲,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乞求将往年的霉运及不如意统统扫走,而本身亦要洁净,听说这样做即可以消灾祛病。

20xx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寓意。晚上一家聚会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的丰富是年夜饭的特点。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久长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以后,长辈要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风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乞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整,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的来临。

20xx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风俗。在先人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水果等。随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祭祖终了后,晚辈向长辈拜年,拱手相互恭贺。另外,年初一不可扫地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祥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可能不要打坏碗碟,假如真的不谨慎打坏了,就是例如碎碎(岁岁)平安,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好兆头的话。

20xx初二妇女返外家拜年:

初二是出嫁女回外家的日子,相传年初一回外家,会令外家变穷,所以要初二才返回。另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须预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水果等。

20xx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20xx年初四接财神:

话说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则是诸天神由天界返人间之时,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则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备齐。并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以欢迎诸神回人间。

另外,还有扫尘: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都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看和辞旧迎新的祈祷。贴春联:将春联贴在门口,贴够八张,代表由头发到尾。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种剪纸窗花,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潢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挂年画:寄托人们喜庆美好的愿看。

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迎接这个日子,念一遍寄托新年美好愿看的句子,这时候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看在城市里生活久了的人们在加快生活节奏中还能记得这个宝贵的传统文化,并将它传承下往。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4

调查目的: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都很高兴。为了让人们了解春节的民风民俗,特作如下报告:

调查时间:

20xx年1月22日至2月4日

调查地点:

自己家里及邻居家亲戚家

调查方法:

查书查电脑问长辈

调查结果: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年节是除旧迎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从腊月二十三已经开始。民间俗语有“二十三,祭灶官”这一天,远在外面的孩子都要准备回家过春节了;“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吃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灌酒;三十下午,吃饺子”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大年三十也称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饺子,放鞭炮。最令人兴奋地是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上全国著名的主持人、相声演员、演唱家等都会上台演出,给大家拜年。每当看到这样的演出,我都兴奋不已,我会一直看到节目结束。除夕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大年初一这天凌晨5点多钟我们就起床了,包好饺子先祭列祖,再给爷爷、奶奶送饺子、拜年,爷爷奶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然后,我们再去给街坊邻居拜年。这天中午,全家人还会吃一次丰盛的午餐。

大年初二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女儿携“姑爷”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姑爷”被称为“贵客”,吃饭喝酒要坐在首位子上;回门的女儿则陪着久未见面的母亲和姐妹们说说知心话。初二闺女回娘家的习俗至今流行不衰。初三、初四还会去姑妈家或姨妈家拜年等。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灯会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因此,春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近年来,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并成为我国人民的法定节假日。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5

【调查人员】

xxx

【调查时间】

20xx年1月30日――2月15日

【调查地点】

xxx凤翔镇

【调查方式】

实地调查寻访老人查阅资料

【调查目的】

为响应学校对寒假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空间,激发学习体验,我们对家乡春节文化民俗民风展开了调查,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对xxx农村春节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形成文字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调查内容】

xxx农村新年习俗和禁忌

【前言】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千百年来在每一个华夏子孙心中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地域广袤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民俗,南北方的年俗文化更是存在巨大差异。例如我在海南省三亚市过得新年,大年初一不吃饺子吃年糕,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哥哥所在的重庆地区,新年第一餐吃汤圆,寓意着生活甜甜蜜蜜。远在新疆的姑姑家,新年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干做成的香喷喷的普罗,还吃用面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带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我从小生活在xxx,记忆中每逢除夕、大年初一都吃饺子。除夕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饺子形似元宝,所以寓有进宝之意。饺子中有的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的在一个饺子馅中放一枚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中国的文化博大精神,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勾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就是我们调查的xxx地区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xxx地区正月期间的饮食有着丰富的含义,腊月初八,我们称为“腊八”,在这一天早上,我们要吃腊八粥,教育后人不忘勤俭。小年,就是腊月二十三,称为“辞灶”这一天要吃水饺,大扫除,祭拜灶王爷,来保佑新的一年里丰衣足食。腊月二十九清晨上坟祭祖,去上坟的都是家里的长者和小孩,表达对祖先的尊敬悼念和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的心愿,祭祖一般没有女性这是古代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遗留。除夕即大年三十,这一天就是吃、喝、玩、乐的日子,张贴春联和福字,xxx农村有个风俗,如果这一年家里有人去世是不能粘贴春联的,去世三年才可以张贴红色春联。除夕晚上全家团圆吃年夜饭,菜肴中必须有鱼预示着年年有余。守岁,在十二点时吃饺子,燃放最长的鞭炮,接财神。春晚成了全国家家户户的盛宴。全家集聚一堂,谈笑风生,守岁过节。大年初一,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开始了新的一年,早餐要吃素饺子,吃过早餐开始走访拜年,这是小孩最高兴的一天可以收到压岁钱。大年初一有个禁忌就是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就会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兴旺发达,财源滚滚。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着大人小孩会身体健康,无病无灾。正月十五,这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也称上元节,有观灯吃元宵的习俗,所以我们都叫元宵节。

在我的家乡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禁忌剪头发,据说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什么好处,记得小时候妈妈就不让我剪头发,现在我长大了,社会也进步了也就没有这样的做法啦。我还听说在xxx地区正月里做媒也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意思。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里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到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

在家乡的新年期间对天气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到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这些再简单不过的民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人们的希望。在人们不知不觉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

【结论】

这次调查报告让我对家乡的民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系统地收集了xxx地区乡村民俗的信息,想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的大量流失。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6

调查目的: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都很高兴。为了让人们了解春节的民风民俗,特作如下报告:

调查时间:20xx年1月22日至2月4日

调查地点:自己家里及邻居家 亲戚家

调查方法:查书 查电脑 问长辈

调查结果: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年节是除旧迎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从腊月二十三已经开始。民间俗语有“二十三,祭灶官”这一天,远在外面的孩子都要准备回家过春节了;“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吃豆腐;二十六 ,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灌酒;三十下午,吃饺子”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大年三十也称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饺子,放鞭炮。最令人兴奋地是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上全国著名的主持人、相声演员、演唱家等都会上台演出,给大家拜年。每当看到这样的演出,我都兴奋不已,我会一直看到节目结束。除夕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大年初一这天凌晨5点多钟我们就起床了,包好饺子先祭列祖,再给爷爷、奶奶送饺子、拜年,爷爷奶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然后,我们再去给街坊邻居拜年。这天中午,全家人还会吃一次丰盛的午餐。

大年初二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女儿携“姑爷”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姑爷”被称为“贵客”,吃饭喝酒要坐在首位子上;回门的女儿则陪着久未见面的母亲和姐妹们说说知心话。初二闺女回娘家的习俗至今流行不衰。初三、初四还会去姑妈家或姨妈家拜年等。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灯会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因此,春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近年来,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并成为我国人民的法定节假日。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7

调查时间:

寒假假期

调查地点:

长辈亲戚家

调查渠道:

长辈亲戚、网络查询、书籍寻找

调查结果:

长辈亲戚:春节要团圆,除夕夜晚上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正月初一,要早早起来去当地的寺庙烧香拜佛。春节八天,要到处拜访亲戚。

网络调查: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贴春联、扫尘、倒贴福等等的习俗。

书籍寻找:腊月初八吃腊八蒜、腊月二十三祭拜灶王爷、年三十吃团圆饭、大年初一逛庙会、正月十五闹元宵……大人们的忙碌,孩子们的热闹,浓浓的年味儿。书籍中于把一家几口的人物放进去,从他们的视角看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中的一个城门甚至一个城墙垛都非常有讲究。——《北京的春节》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8

调查人员:

xx

调查对象:

邻居、亲戚、朋友、市民

调查地点:

庙会、灯会、商场、公园

调查时间:

20xx年1月

调查目的:更多的了解我国的民俗文化、春节习俗和民间文化

20xx年的春节就要到了,我们满心的欢喜,“春节”的到来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物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生命、成长和收获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

载歌载舞的迎接这个节日。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也经历了多个春节,也了解一些春节风俗,这个寒假,我对春节风俗做了个调查,让我对“春节”有了更新,更多的了解与认识。

一、春节历史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春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对此我

是深有体会的,这几天跟着大人们去买年货,商场里,菜市场,街上,到处是人山人海,好不热闹,人们忙着买过年的新衣服,玩具,更多的是食物。因为要写这个调查报告,我一点也不敢偷懒,只要大人们要出门,我一定要跟上的。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春联。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我也是个心灵手巧的姑娘,窗花虽然是买来的,但是我亲手装饰的,我还在门口挂了对灯笼,欢欢喜喜地在大门上贴上了“福”字和对联,忙碌了半天,真是感觉蓬荜生辉,有过年的味道了。

二、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我缠着姥姥姥爷给我讲春节的习俗,还是姥爷知识渊博,给我讲了好多好多关于春节的趣事。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9

院系: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班级:汉文

姓名:杨文康

学号:xxxxxxxxx

教师:xxx

20xx年2月10日

家乡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时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却纷纷过上了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自己的传

统节日。春节临至,身为华夏子女,更应了解这丰富多彩,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

节日——春节,现在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吧!

调查时间:20xx 春节期间

调查地点:甘肃省天水市

调查对象:家中及附近男女老少,风俗习惯,网络,书籍

调查方式:通过自己家过年、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通过书籍网络,实地考察进行查询,观看家乡春节节目“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 一直到过了元宵,这年才算过完了,我居住的天水市甘谷县的春节习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过亲身体验,上街走访,网络书籍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我将从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来一一介绍:

1、腊月二十三—“送灶爷”

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下午,家里的妇人,尤其是经常在家做饭的女人会准备好“献饭”(是一种由小碗盛装的、用土豆丝,粉条,炸豆腐片,炸鸡蛋等做出来的色香味美的饭菜),通常家里厨艺好的妇女会将它做的色香味俱全,而且食材更多。不过,妇女们将会使出自己的最好的厨艺献给“灶爷”。让他上天言好事。女人把厨房里打扫的干干净净,在灶前放一碗水、一把草、一把五谷,这是给灶神坐骑的草料。然后拿来献饭供奉在锅灶的正中心,让灶神享用,以示堵口。烧香画马,磕头作揖打发灶神上天汇报主家一年的善恶好坏。在烧香化马时,念念有词,最为普遍的颂词“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颂灶神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供的糖果甜又甜,见到玉皇说好话,回到家里降平安”然后放炮以示欢送。之后每天早晚要烧香磕头。至今有这样的讲究:婆媳做饭是要说说笑笑,就是让灶神爷知道一家过的和睦幸福。长幼有序,对老人不能恶言,不能不敬。对上门的人不论贵贱要笑脸相迎,做到谦恭谨慎。因为灶神爷时时观察你的一举一动,否则会得报应。

2、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扫房”

这两天家里人都会忙着打扫房间,庭院,厕所,猪圈鸡舍等,过个干干净净的年,万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这两天都上阵,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3、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九—“办年(家乡读音pàn’jián)”

家里的年轻人会去街上(gai’shang)买年货,不过现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于是大多数人都去甘谷县城里,有的还去天水市里面买。好菜,好肉不管贵不贵,想要得都买下。说到肉我们甘谷县人大多是自家养猪的,所以猪肉一般不会买了。买些鱼肉等等。还有写对联的红纸或者直接买写好、印刷好的,门神,香。

小伙子,姑娘们都打扮得神采飞扬、花枝招展。说不定就找个好对象,等到年后初五、六就准备定亲。

4、腊月二十九—蒸馒头,炸“块块(kuokuo)”

馒头一般常见的,不过有大小两种。“块块”有很多种,面是前几天就准备,已经发酵好的,要看家里妇女的厨艺怎么样了,手巧的女人会做各种各样,色香味美,脆而不干,甜而不腻。女人们会使出十八般武艺,将“块块”做得最好。得到正月里来的客人、亲戚的赞。

5、腊月三十日—“耙对纸(ba`dui`ci)”,“接先人”,“年夜饭”,“守岁”。

“耙对纸(ba`dui`ci)”即春联,在我的家乡,家家户户要贴上新的春联,其含义是以示辞旧迎新,期冀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来甜甜美美的新春佳节,它也暗藏着每个家庭对新一年的期待,例如家里做生意的:〃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家里有当兵的:“人军属门上光荣匾,战士胸前英雄光 ” 等等。“对纸”一般是由村里的老师,老文化人写的。一清早孩子们就拿着由大人裁好尺寸的红纸,去老文化人家去写;

“接先人”是一种北方的祭祀活动,也是活着的人怀念先人的一种方式。届时,一个家族的男人和小孩在下午5、6点聚集在放排位的一家,年长者拿着香盘(有香,斟饯即浆水或者茶水,),中年人拿着纸钱(有印刷和自己用模印的),少年拿着鞭炮等等。人到齐后就出发到大路上朝着埋葬先人的方向,磕头祭拜。之后大家一起边放炮边回到那一家在门口跪拜并烧香放炮,表示将先人接回来了。之后知道十五将先人送走之前每天早上每家的女人都会做好献饭供奉在排位之前。

年夜饭有饺子,煮骨头(其实是煮猪肉),等等;

守岁是全家都在一起吃着瓜果,看着春晚,聊着这一年来的见闻及收获,青年们打着扑克,喝着酒,吃着菜,等着00:00点的到来。 等到00:00是准时放炮,迎接新年的到来。

6、大年初一—“去拜年”,“迎喜神”,“压岁钱”,“去庙里烧香”

“去拜年”:早上6点起来穿好衣服,青年和孩子们一起去各家的亲房(家族的人)给先人烧香,给长者拜年。

“迎喜神”其实是迎喜神和财神,一般都是男人和孩子去打麦场上拿着香,斟饯,去迎接喜气和财气。

“压岁钱”,“去庙里烧香”和平常一样。

7、大年初二到初六—拜丈人(changren),走亲戚

8、正月“抬老人家(神像)”

“抬老人家”的具体时间各个村子都不一,我们火石屲组是在大年初三。我们村子里没有“老人家”的神像,我们村人信仰的是龙王爷,去隔壁河南村“抬”, 这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老一辈人说是认为将神像抬出来游街,与民同乐,神保佑四方百姓和驱散邪魔。

9、正月初九—烟花表演及社火,耍秧歌表演

正月初九这天我们贯寺村庙上有好看的焰火表演,因为这天是众神的节日,也可以说是我们贯寺村的庙会,到时会有周围3个村子的社火表演齐聚一堂,甚是好看。焰火表演更是火树银花,精彩绝伦。

10、正月十五—元宵节,“送先人”

过元宵节就是吃一个“饺团”也是一种面食,有浆水的(酸的),有汤水的。

还有就是“送先人”:家族的人去原先接来的地方送别先人。

调查心得:

通过这次寒假社会实践,我想,春节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满,希望工作顺利,前途无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恼和愤懑都将在大家彼此的祝福声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积聚力量,春节,给了每一个人畅舒胸臆的机会。春节还意味着团圆,在当今亲情日渐淡薄的.形势下,春节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体验家的温暖。春节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来了,万象更新,忧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当春风轻拂杨柳、小河潺潺歌唱时,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光阴流转之速而增添宽容和大度。春节实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节日 。春节是四季之首,我们的足迹将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开始了一次始发,所以多一点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点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10

调查人员:王坤,赵春光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方式:

调查对象:

调查内容:

调查目的:

20xx年1月10日——20xx年2月10日皖北农村(花园村),鄂西南农村(九毫堤村)实地调查,查阅资料,寻访老人等当地村民农村地区春节风俗了解农村春节风俗文化,传成传统文化

南北方农村地区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以皖北和鄂西南农村地区为例

【调查人员】 王坤,赵春光

【调查时间】 20xx年1月10日——20xx年2月10日

【调查地点】 皖北农村(花园村),鄂西南农村(九毫堤村)

【调查方式】 实地调查,查阅资料,寻访老人等

【调查目的】 为响应院系对寒假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空间,激发学习体验,并与专业紧密结合,增强专业素养,我们于20xx年1月——2月10日分别在各自家乡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气氛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顺利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调研活动。通过此次调研,我们能够了解各地春节的节日特色及民俗民风,并进行比较,从而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

【调查内容】

【前言】

春节是最具特色的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在每个华夏子孙的心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地域广袤,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民俗,春节亦是如此,春节的习俗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色。而春节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春节的习俗逐渐被新一代人所淡忘。我们通过此次调研就是希望能够具体了解各地春节的节日特色和民俗文化,进行简单比较,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周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春节期间,汉族及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予以庆贺,近些年,东北亚的韩国,东南亚的泰国,南亚的马来西亚等中国周边国家也开始注重春节举行各种活动或仪式。在中国大陆,这些活动也

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迎新,祈求丰收等为主要内容。在皖北地区,广义的春节是指腊月初八至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而在鄂西南地区,春节在广义上只指每年的最后一天加上新年的前三天,广义的春节则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一般鄂西南地区的民众过春节的时候都只过四天,过完就算是春节完毕,开始新一年的准备和活动了。等过过完了十五,大人们都会说年也过完了,节也过完了,忌讳也可以除掉了,同时,小孩们也不能调皮了,不然就不会像过年那些时间不管孩子怎么淘气也不会责罚的那样简单了。一江之隔,南北差异总是明显的,究其根源,还是各自当地自古就延续下来的文化传统在发挥作用。

腊月初八,即我们平时俗称的“腊八”。皖北地区的农村,在这一天早上,要吃腊八饭,就是把几种杂粮(大米,小米,馓子,豆腐,豆皮等)放在一起熬成粥,咸淡皆有。关于腊八粥的传说,有一种是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当皇帝后,为不忘从前的艰难经历而教育后人 的,也有别的相关的传说,但大都与勤俭节约相关,这也表达了不忘先祖的勤俭之美德。而在鄂西南地区,当地居民是不过腊八节的,这样的猜测可能和腊八节的起源中的主人公朱元璋不是湖北人有关,反正鄂西南地区的民众是没有腊八节的概念的,这也符合南方地区的饮食上主产大米有关。腊八节毕竟是八中粮食的综合食用,这在鄂西南地区是没有生存的饮食文化土壤的。

小年,皖北地区一般是腊月二十三,鄂西南则是腊月二十四。称为“辞灶”。旧时,家家都有“灶王爷”神位,受玉帝敕封“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简称“九天司命”,而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辞灶这天是灶王爷上天面见玉帝的日子,所以要在他走之前要对其进行祭拜,望其上天后多说好话,以此保佑一家人来年丰衣足食。记得在小时候,农村多要放鞭炮,吃水饺,大扫除,并在庭院中置供桌祭祀。但是现在全国各地的大部分农村中的小年似乎已经名存实亡,没有任何的活动,只有少数老年人嘴上念叨。这样飞春节习俗的改变也当代人生活节奏加快有关。快速的生活节奏下,人们日益受驱使于丰富的物质,对繁琐而单调的春节习俗而能免则免,加上农村地区青壮年大部分开始脱离土生土长的土地,而开始去城市打工,留守农村的老年人则不再有充沛的精力去讲究这些习俗,再加上就算遵循了,也觉得没人理解而怠倦,久而久之,小年的习俗则开

始丢弃了。

腊月二十五——二十八,在这几天才能真正感受到春节的气息,因为这几天的在农村的活动并没有固定的哪一天,所以在一起进行阐述。在皖北农村这几天要蒸馒头和包子,并不是像平时一样,首先数量上要多的多,其次蒸好第一锅馒头的时候要放鞭炮,并拿两个馒头,两个包子(一个馒头一个包子在放在一个碗里)分别祭祀玉帝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天老爷”和灶王爷。所以在这一天很多家庭都要从前一天半夜就起床,而忙到很晚,从时间上的忙碌也凸显对春节的重视。另外在皖北农村地区多自己做很多面食,多为油炸,有丸子,面叶等,俗称这一天为“过油”。鄂西南地区则是开始准备长达四天过年的食物、鞭炮和走访亲戚的礼物了而到如今,礼物则开始用简单实用的现金代替了,这和现在农村青壮年大多平时不在家,过年匆忙赶回来过个年,在对年长亲戚表达感情的务实观念有关。同时,一年一年的,农村地区打工返乡过年的青壮年对自己的颜面也是越发的看重了,这体现在对除夕夜对鞭炮和礼花的使用数量和质量上有所体现。如果一家中的鞭炮放的时间越长,放的礼花越贵,则表示这一家人在即将过去的一年中财源很旺盛,家庭闹的很好。新年即将来临之际,要置办年货,洗衣,洗被等,在此我就不赘述。

腊月二十九,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鄂西南地区上坟的习俗则是在正月初一清晨,即“出行”,表示新年早起勤奋的意义。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我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皖北农村仍保留这一风俗,去上坟的多为家里的长者,但是现在也有年轻人,没有女性,这也是古代重男轻女的表现。同样的,鄂西南地区的上坟多是每家每户的壮年人和小孩,表达对祖先的尊敬悼念,和祈求保佑家人平安的心愿。妇女则是没有资格祭祖的,同样的这是古代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遗留。但是今年在鄂东南地区则有所改变,体现在家族女性开始进入族谱中了,这是社会上女性地位提高的表现之一,代表了现在文明的进步。

除夕,多为大年三十,是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晚上。(20xx年春节没有大年三十,腊月二十九为除夕)一般这一天为吃、喝、玩、乐的日子,张贴春联,福字等。皖北地区当地有个风俗,如果这一年家里有人去世是不能张贴春联的,去世一年两年分别紫色和黄色春联,去世三年以上方可重新贴红色春联。许多地区在当天晚上全家团圆吃年夜饭,守岁,在凌晨时吃饺子。在皖北农村过年丰盛的正餐为除夕中午,而晚上是吃饺子。吃饭之前燃放鞭炮,多为一年之中燃放最长的鞭炮,表示对这一天的重视和纪念。鄂西南地区则不同,在这一天之前,家中必须有人烧纸钱给祖先,即“包包袱”,表示祖先的阴间也要子孙为其准备过年的钱,让祖先过个好年,表达子孙后代的孝顺之意。这一天家中人必须早起,小孩们做家中卫生的全面打扫,写、贴对联和福字,大人们同时准备中午的团年饭,饭准备好后,家中男性成员必须洗手静脸,准备香烛鞭炮和祭祀食品,去当地土地庙祭拜土地,祈求土地神的赐福。完毕后,家中开始吃团年饭,在摆放碗筷餐具时候,都要多准备一到两幅,菜肴中也必须要有鱼,以示年年有余之意。家中如果有成员未回家过年,堂屋大门则只能半关,后门全关,只有全家人吃饭都吃完比后才能开门,然后年饭吃完了则开始个人的活动,所谓个人的财路而已。走访拜年此时可以开始。同时,家庭成员这天必须洗澡,所谓洗尽污秽,迎新发财之意。

大年初一,除夕夜晚,春晚成为了全国家家户户的一顿盛宴,全家集聚一堂谈笑风生,守岁过节。当凌晨的钟声敲响,寂静的夜晚便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鸣,这也昭示着新的一年的到来。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如果非要扫地不可,必须从屋子周围扫到中央,这称为“聚财扫”,据说这样可以聚集财气。同时,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皖北农村地区仍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早饭是伴随着鞭炮生开始的,吃的是除夕下午的包的“素饺子”,在当地俗称“扁食”,初一的早上不能吃荤。早饭过后,给老年人拜年,会象征性的收到压岁钱。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电话,信息,网络也成为拜年祝福的重要手段。

正月十五,这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

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元宵节全国各地都有燃放烟花炮竹,点灯过节等共同习俗。在这里我只首先简单介绍一下皖北农村的一些特色。如腊月底一样,要蒸馒头,数量较多,但是与其不同的是,这次也蒸面灯(用面粉做成灯的形状,有灯座),还要单独蒸“月灯”,代表十二个月(每个“月灯”上都有花边,花边的数量代表月份)。据老人说,刚蒸好的十二个月灯里蒸馏水代表着来年所代表月份的降水量,而且比较精准。如贴春联一样,当年家里有人去世的,在这一天也是不能蒸馒头和面灯的,到傍晚时分,村庄里其余各家都会给他们送去两个馒头和两个面灯,在茅山派术数中据说是需要“集万家灯火,借以还阳或者转世”。鄂西南则简化些,食物跟春节一样,加上在祖坟上点灯笼,和自己点灯笼之外,与皖北地区无异。

【结论】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春节有着新的内涵,同时春节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文化遗产专业的学生,自身存在着对民俗和民风的敏感性,我们身处于一个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的伟大时代,自然应为春节这个古老的节日增光添彩,因为民俗本应是大众生活中自发形成和传承的,来体现民众的文化诉求。春节,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我们要在保持传统文化和接受现代生活方式中找到一个契合点,构建一个新的民族文化体系,在与时俱进中解读我们的春节文化,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精华。

历史文化学院 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11

一、调查目的

了解中国春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的由来,感受人们过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方式

1.利用谈话的方式,询问长辈。

2.跟爸爸妈妈打理家务,亲自感受迎接新年的到来。

四、调查内容

1、除尘

腊月二十四这天,妈妈早早把我叫起来,叫我和她一同打扫卫生,房间的里里外外,庭院的旮旮旯旯彻彻底底地清扫一遍。我很疑惑,问妈妈为啥打扫这般早哩?

妈妈告诉我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不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网,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年前打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理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在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听妈妈这么一讲,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习俗寄托着人们除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2、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这天,吃过早饭,我就和妈妈忙着贴春联和福字。

“妈妈,‘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

“傻孩子,这是因为‘福’到来了。”

“妈妈,你给我讲讲贴春联的来历吧!”

原来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用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守岁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一家聚在一起守岁,共同期待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爸爸说:“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我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聚,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家人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在这个激动的时刻,我们边看春晚,边吃东西,谈笑风生。

4、放爆竹

第二天一大早,哥哥就去点响了爆竹,“啪”“啪”… …声音真响,我赶紧捂住了耳朵。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巴巴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质筒,也称爆仗或炮仗。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

5、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穿着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兔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互祝贺,称为“团拜。”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拱手作揖,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岁。

五、调查结论

我们的春节习俗丰富多彩,当然不止这么几种,但唯有一个是不变的,它承载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12

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

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13

调查背景及目的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乞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名族特色。 地分东西南北,我国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在春节习俗上也各有特色各有看点。

调查对象

1、区域 本次调查区域为重庆市东北部山区,以万州、云阳两地的城乡为重点调查对象。

2、人群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当地的春节习俗,调查人群为当地居民,对人群年龄等不再细分。

调查经过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方式,走访万州、云阳两地的城乡,观察当地居民在春节期间的行为,并向其询问具体习俗。 调查的第一站是万州区枇杷坪某街道居民秦伯家,时间是农历腊月二十六,距离除夕大年夜还有三天时间。秦伯家刚刚乔迁新居,正在宴请宾客庆祝,当地人称“贺房子”。

从秦伯口中得知,由于临近春节,腊月里许多都是大吉大利的好日子,摆酒席的人特别多,酒楼至少得提前一个月预定。另外在万州王家坡地区,调查员走访了几家大型商场和超市,发现里面都是人头攒动,生意十分火爆。一打听,人们都在忙着置办年货。给自己和家人买身新衣裳,给家里添置些红红火火的装饰品,买些待客用的糖果、瓜子、饮料等。

第二站是万州区郭村镇某村居民王婆婆家,时间是农历腊月二十九,正是20xx年的最后一天。王婆婆平时和老伴儿两个人住在家里,儿孙们都在外地工作生活。今年过年,儿孙们都从外地赶了回来陪老两口欢度春节,老两口乐得嘴都合不上了。

王婆婆一家四世同堂,一大家子人都在为年夜饭忙碌着,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第三站是云阳县滨江路张女士家,时间为农历大年初二,张女士一家正准备出门去拜访孩子的外公外婆。张女士夫妻二人提着为二老准备的新年礼物,签着他们的女儿,乐呵呵的出了门。

最后一站是云阳县江口镇某村居民黄先生家,是时间是农历正月初六。黄先生一家基本结束了走亲访友,回到自己家里,收拾收拾准备投入新一年的奋斗之中,向着幸福生活继续努力前行。

此次调查共经十天,从节前到节后,观察了解到了重庆市东北部地区居民在春节期间的习俗,为调查结论的得出奠定了良好基础。

调查结论

经过调查,关于重庆市东北部山区的春节习俗,得出以下结论:

1、该地区居民和全国所有群众一样都十分看重春节这一重大节日。由于该地区的外出务工人员特别的多,尤其是在农村,空巢家庭十分普遍。临近新春佳节,许许多多在外打拼的人都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看望父母亲人,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热腾腾的年夜饭。

比较有特点的是,该地区居民十分看重除夕当天的午饭,菜品十分丰盛,猪头肉、鸡和鱼是必不可少的。吃饭前会先在屋外点燃一挂爆竹,在屋内饭桌旁先烧几张纸钱,桌上摆好三荤三素三碗饭三碗酒,请祖先来吃顿团圆饭,撤掉后才能开饭。相邻的几家人之间还会比比谁家更早开饭,抢个步步争先的好彩头。

2、当地人在祭祖方面十分看重,节前一定会给自家祖先“上坟”,即除掉坟上的杂草,给坟上添些新土,有些家庭还会让每一个成员都来添土,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同时乞求祖先的保佑。在过年的时候会给祖先烧纸钱、上香、放鞭炮、挂坟票,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一部分人会同时在坟前放烟花。当地人十分看重风水玄学,据说明年是闰年,闰年不能动坟,除草添土都不行,只能烧些纸钱之类的。

3、该地区居民在尊重传统的情况下也会有些变通,比如说守岁,现在很少有人会真的一夜不睡,通常只会等到零点钟声响起,燃放过爆竹烟花过后便去睡了。听说先前当地还有在零点时放十二个大炮仗的习俗,由于安全系数实在太低,出现过很多起被鞭炮炸伤的事故,这个习俗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在继续坚持了。

4、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在这一天会有很多的忌讳,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做不吉利的事,总之一切都要大吉大利,为新的一年求个好的开始。有趣的是大年初一这一天,家长不能吵吵着叫孩子起床,那样不吉利,很多家长会在睡觉前叮嘱孩子一定要自己早起,遇上睡懒觉的小孩儿家长可就没法了,既不能打也不能骂,只能由着他了。

5、在该地区走亲访友非常的普遍,大年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很多小孩便随着父母去拜见外公外婆。从大年初二开始,大家便忙碌着走亲戚了。为了避免客人来了主人却走亲戚去了这样的尴尬情况,一般会约好某一天去某人家里拜年,这样大家才都方便安排。

6、当然了,压岁钱是少不了的。一般是长辈给晚辈给压岁钱,晚辈也会给长辈钱,但不叫压岁钱,只能说是晚辈的一点心意,孝敬长辈的。如果初次带男朋友或女朋友回家的话,几乎会收到所有长辈的压岁钱。初次随父母走亲访友的婴儿也一样,不光长辈给,已经工作的哥哥姐姐也会给压岁钱。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地很多的春节习俗和全国其他地方的习俗相差不大,大致上都是在春节讨个大吉大利的好彩头,为新的一年做个好的开始,寄托了人们对将来的希望,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憧憬。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14

春节春雨春花艳,新年新岁新日红。值此新春佳节之际,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知行学社的部分成员利用寒假的闲暇之余就“春节文化”这个课题在广东省XX市展开热火朝天的调查活动,经过一系列的访谈、观察和问卷的形式对梅州地区的春节文化进行认知、了解,最后对调查春节传统习俗、春节期间的活动、以及春节期间的开销三个方面的总结如下:

一、随着观代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这一连串的急剧化,使得些十分重要的春节民俗面着无形的危机。

“祭祖”这个春节中最能代表传统文化的重大仪式,是春节的灵魂。如今的人们,尤其是一些城镇的新一代,他们一出生,就已经身后无忧了,不仅不用再耕田种地,而且也远离了宗法家族,在春节里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意义因而有所减退,据调查将近有23。4%的人因公出差,外出打工等诸多因素导致新年时未能回家“祭祖”;有10。5%的人因地处城区,传统观念较为淡薄也未有“祭祖“;而余下的66。1%尚还有延续”祭祖“的活动。由此可以看出,随着这种社会生活日趋现代,人们越来越相信科技,也不怕鬼敬神了,“祭祖”是否会随着岁月的累积而丢失,现在已成为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守岁”则是春节的核心,如果说,连它也要省略掉的话,那么肯定会影响到节日的地位,会减弱民众的节日心理,使人们觉得节日跟常日没有多大的区别。节日气氛不浓,进而就会影响到节日的传承。它本来的意义在于为了祈求长命百岁,而现在人们已经失去了这样的信仰和热情,就不太愿意熬夜了。但是我们把“守岁”当作一年中的不眠夜,这样大家可以在一起聊天、说话、娱乐,总结过去,畅想未来,这没有什么不好的。因此,仍有72。2%的人依旧熬夜“春晚”,共度这样辞旧迎新之夜;只有余下的少数人或者沉溺于网络,无心“守岁”。“守岁”便利了人们的沟通,在日新月异的洪流中仍在进行。

20世纪以来我国的主流文化:反传统、反宗教信仰的观念盛行,加之国外节日文化的引入对我国传统年节产生巨大的冲击。近年来,物质享受为主的西方节日的兴盛。现代生活中的人们较为个性化同时又喜好多元化,因而需要多样化的节日,这些因素让人们对春节的传统的风俗民情,深层的春节文化逐渐淡忘,拯救春节传统习俗文化已经是必要而不可少的了。虽然春节依旧在,但人们随着生活的发展进步而改变,有些人在春节中只是走走形式而从未留意春节伟大文化遗产的不断流失,所以一些重要的年节传统仍需要我们继承发扬。

二、当代社会,平时工作日的逐渐缩短,休息,娱乐时间的增多,但过年不再是们停耕休作的休息时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们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等着过年吃大餐,穿新衣,戴新帽,串门走亲戚,更多的是工作繁重等造成精神压力借此寻求解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社会的飞速发展,过春节的花样不断变化更新,几年变一次。呼机拜年,短信传情,餐馆年夜饭,至今又有旅游过大年一说。回忆起以往过春节的重点、主题,可以看出物质生活丰富陈设,年却越过越淡了。据所查资料显示,在50年代春节着重于年夜饭:几年肉快活吃几天:而在60年代的潇洒:在广阔天地里过年:70年代的年货:新奇玩艺造出来:80年代则是娱乐:看春节联欢晚会:90年代的拜年话:身体健康排第一。春节的活动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变化,据我们的问卷得知,除了涉及与春节有关的活动,有12。3%的人还会在家学习读书,其大多数为学生:有27。6%的人觉得出外观光不乏是一个有趣的设想,其大多是在家赋闲的退休人群及高薪的高层领导人:有5。7%的人则认为在春节之作还应做一些在职的工薪阶层:有54。4%的人则认为还应有其它更好的活动来丰富春节的空余时间,这当中包含了各个阶层的人群,因此,现代的人们也更多地渴望春节里能够有属于自己的自由和快乐,每个人都有对春节的不同诠注。

三、庆祝春节当然少了经济支出

并且春节的开销也可算得是衡量春节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首先主要支出:吃吃喝喝还是一件大事:其次负担渐重:送礼开销高过赡养费。这两个是春节中的常见现象。近几年时,随着打工热潮高涨,春节回家过年的打工仔们的车费也就算到了春节的消费中:还有科技发展,手机短信拜年又成了当今的时尚,其费用算来也是不小的一笔。据了解,低层人群在春节期间消费大约在100—500元之间:中层人群消费在700—1000元之间:高阶层人群则在1000元以上。因而可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多数人已能够过上一个富足的好年。

时代赋予春节新的内容,时代也不断给予它新的挑战,不同的时代虽然内容上不断增新,但基本形式和主题相信会始终保持不变。“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正是春节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思想表现。无论怎么变,它祝福吉祥如意的深层含义没有改变。现在大多数春节家庭团聚的习俗至今相传,人们再苦再累,春节那几天一定要好好过,这是个生理调整的需要,也是社会和谐的需要。无论是旅游过年,上网过年,还是晚会过年,人们寻求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们在同一的时间以大致近似的方式作大体一致的选择,是个人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民族的需要。

每个时代都为春节增添新的魅力,涂抹上新的色彩,我们身处于一个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伟大时代,自然应该为春节这个古老的节日增光添彩,因为民俗应该是大众生活中自发形成和传承的,来体现民众的文化诉求。我们只有在保持传统与接受现代生活方式方面找到一个契合点,我们才可能构出一个新的民族文化体系,也就是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传读我们的春节文化,强化它的本土性,再向世界人民展示它具有灿烂文化的一面,让它成为世界人民同贺的和谐佳节。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15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另一名称为“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目,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五,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风俗习惯,许多相传至今。

关于过年还有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除夕这天从海底爬上岸伤害人命。一位智慧的老人,在门上贴大红纸,燃放能发出劈劈啪啪响声的竹子,把“年”吓跑了,人们再也不用四处躲藏了。因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春节的习俗: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主要有:

1、腊八粥:腊八这天,不管富人和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是过年的前奏。这天之后,人们就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卫生,布置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

2、祭灶神:腊月二十三,人们供红烛、糖瓜,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3、扫尘:腊月二十四,全家一起年终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

4、贴春联: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表达人们迎新纳福,祈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5、贴年画: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泉于“门神。”各种彩色年画,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发展到现在,月历和年画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挂历。

6、倒贴福字:人们用福字来表现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倒贴福字,寓意“福到了”。

7、除夕守岁踩岁:除夕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重要时候。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别换新岁。俗称“熬年”,在年夜饭之后,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

8、年夜饭:除夕之夜,全家一起吃团圆饭。寓意着全家团圆。

9、压岁钱: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10、放爆竹: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给人们带来欢娱和吉利。

11、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与年夜饭一样,最能体现年味儿的春节习俗。拜年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

12、逛庙会、观社火:庙会上,人们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还有各种小吃和传统节目: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13、包饺子: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饺子的形状象元宝,意味着包住福运,象征生活富裕,大吉大利。

14、元宵:元宵节吃“汤圆”,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三、不同时期的过年方式

下面由我来当小记者,分别采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是怎么过春节的。

1、爷爷奶奶儿时的记忆。

小记者:“请问爷爷小时候过年吃什么?”

爷爷:“我小时候,过年只能吃黑面馒头,最好的情况是在初一早晨吃上一块白面馒头。”

小记者:“啊?那么不好!怎么不吃点面包什么的。”

爷爷:“那时穷呀!哪像你这么富有,还有地主要来收税呢!”

小记者:“那过年放鞭炮吗?”

爷爷耸耸肩:“也放鞭炮,但是只有一小挂,没有现在这样五彩缤纷的烟花。”

“那你们过年有压岁钱吗?”小记者好奇地问。

“当然没有了,都没钱吃白面馒头,有什么压岁钱呀!”奶奶插嘴说,“那时候呀,我们过年都追着大人磕头,只为了女孩要花,男孩要炮。”

小记者:“没有压岁钱还要拜年吗?”

爷爷说:“当然要拜年,初一的早上,早早起床,先给长辈一一磕过头,才能吃饭呢!”

“我的妈呀!我可不要回到旧社会!”小记者惊呼到。

2、爸爸妈妈儿时的过年方式

小记者:“请问您小时侯吃什么呢?”

爸爸:“我小时候,因为爸爸在外面工作,所以过年不但可以吃上大肉包子,还可以吃到香喷喷的肉呢!”

“哇,那么好,比爷爷奶奶可强多了!”

“那当然,旧社会正在一点点地消退嘛!”爸爸一本正经地回答道。

看着爸爸那得意洋洋的模样,我接着问道:“那你过年玩些什么呢?”

“过年可是我们的天堂,穿着新衣服到外面去拣许多的鞭炮回来,每天都有小鞭炮放。”爸爸说。

“为什么不买成串的新鞭炮回来,那不是玩得更爽吗?”我问道。

爸爸的情绪开始失落起来,“那时大人怎肯花这个钱呢!他们觉得花钱给我们买炮是一种奢侈。”

“那您能有多少压岁钱?”我问道。

“大概一次20元吧!”爸爸怔怔地说。“已经很不错了”妈妈插话说,“我小时候,奶奶让磕头,一次才给2元呢!”

“那你们的年有什么好的?”我嘟囔道。

“好玩着呢!”妈妈说,“我们小时候,快过年时,会上街买漂亮的年画送同学;大人们都休息下来了,在一起耍狮子、舞大龙、划旱船、踩高跷……大人玩得热火朝天、红红火火,我们跟在后面,一路吃着、笑着、闹着,别提多开心了,可惜你现在看不到这个场面了。”妈妈一连串说了这么多,我真担心她会喘不过气来,馋得我呀……

看着我有点失落的表情,妈妈又说:“还是你们幸福,我小时侯,为了能吃上肉,妈妈晚上煮肉,我就像只小馋狗,围着妈妈,只等着香喷喷的肉出锅,好有大骨头啃。”哈哈,我又笑了。

想想我们现在过年,可以随心所欲地放鞭炮;吃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压岁钱也比爸爸妈妈小时候多,坐在家里用手机就可以拜年;生活不知要比以前强多少倍呢!但是,在娱乐的过程中也失去了许多的年味儿和乐趣。

通过调查,我发现:传统文化习俗正在一点点消退,新的过年方式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其实,春节的一些传统文化习俗不应该被我们丢掉,有了它们,我们的春节会过得更加丰富多彩。

下载春节风俗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春节风俗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1 调查时间:20xx年春节调查目的:通过观察家人、朋友的过节方式,体验传统节日的意义调查地点:我家调查方法:向长辈询问、在网络上查找、浏览书......

    春节的风俗调查报告

    春节的风俗调查报告 春节的风俗调查报告1 一、调查情况调查背景: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有各地的民风民俗。重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的春节,我们海南省各市县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海南......

    春节风俗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了解中国春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的由来,感受人们过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二、调查时间三、调查方式1.利用谈话的方式,询问长辈。2.跟爸爸妈妈打理家务,亲自......

    中国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春节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最大型的节日,每年春节个地方的习俗也不尽然相同。那春节我们一般都有什么风俗习惯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1、除夕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

    春节风俗民情调查报告

    春节风俗民情调查报告 春节风俗民情调查报告1 一、考察内容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二、考察原因在中国,几乎每年过春节都要吃饺子,这已经成了几百年的历史。我想通过观察、考察亲......

    南北方农村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南北方农村地区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以皖北和鄂西南农村地区为例调查人员:王坤,赵春光 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方式: 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目的:2012年1月10日——2012年2月10日......

    春节风俗

    春节风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中国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还有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相传至今。比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

    春节风俗

    广东人的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内容最丰富的传统节日,普天同庆。春节又称“过年”,最早的含义是人们用来庆祝一年的收获并祝福来年有个好收成。节日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