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死在午后》读书笔记
海明威的人生哲学与文学创作是与战争分不开的,这和他有过两次世界大战的经历不无关系。战争使他认识到,诚实、庄重、爱心、尊严、人性等虽则有个别的例外,但是在他所经历的社会生活中并无根本的地位;对于这些人生价值标准的理解,他也是从战争中加深认识的。
无论在和平年代还是在战争时期,人们只有成功地抵制了社会环境的虚伪表现,抛弃了所谓的神圣、光荣、文明之后,才能建立自己的价值标准。人们只有直接经历之事才是可信的。海明威在西班牙观看了三百多场斗牛,目睹过几千头公牛的刺杀。“你若注视着他,这种感觉变成了你自己的了。”
在海明威看来,斗牛是艺术雕塑,虽然它不是永久性的。杰出的斗牛表演会给人以不朽之感,尽管入迷如此短暂,却有灵魂脱壳的深刻。“待到斗牛终场,死留给了这场表演的主角即公牛,那种陶醉与入迷如同任何激烈的情绪一样,又使你感到空虚、失落和悲伤。” ——《死在午后》会告诉我这一切的意义所在。
那时海明威正试着写作,他说:“我发现很难写,除了很难真正体会到自己实际的感受而不是别人认为你会有的感受,也不是别人教你应该有的感受这一点之外,最大的困难是将实际真正发生的一切写下来;写出激起你体验到的那种感觉的实际情形式怎么一回事。”于是,他到西班牙去看斗牛并试着自己动手写下来。
“我以为斗牛会是简单的、野蛮的、残酷的,我不会喜欢斗牛的,但是我想会看到某种确切的动作,这样就会有我正在寻找的关于生与死的感觉。我看到了这种确切的动作;可是斗牛远非那么简单,而且我非常喜欢。”在斗牛进行的时候,海明威体会到了必死与永存。人虽有危险,但是牲畜是必死无疑的。
观看斗牛的人分成两类:一类人认同于动物,即把自己放在动物的位置,另一类则认同于人。虽然后者在总体不喜欢动物的同时,会对个别的动物如一只狗、一只猫、或一匹马很宠爱。但是,他们这种宠爱的基础会是这个别动物的某一特性,或者是与它相关联的某些因素。并非是因为它是动物,所以值得喜欢。
斗牛就是以公牛的死为目标的,这是在沙土覆盖的圆形斗牛场内上演的三幕悲剧。第一幕是审讯,是长矛、红斗篷与马的表演。表面上看公牛威风凛凛,但它只是表面上的胜者,其目的是使公牛颈部隆肉疲劳。而斗牛场上马的毙命往往会是可笑的,而且马越糟糕,就越可笑。
尽管现代斗牛中已不再出现“开膛破肚”,可是海明威还是描绘出来:“我见过这场面。人在逃,马在跑,它的内脏翻出体外,在一场完全是对悲剧的滑稽模仿中,鲜血四溅,掏出来的内脏拖了一地,庄严的因素在这样的过程中一一毁灭。”马以惊慌的僵硬的步态绕着圈子奔跑,笼罩它的只有耻辱的乌云。
斗牛这一悲剧按照程序安排得极有条理,规则制订得极为严格,一个感受到整个悲剧的人,要想把马的处于次要地位的滑稽悲剧从中分离出来而情绪激动地去感受它,那是无法办到的。一个受过伤的人知道,伤口的疼痛是在受伤大约半小时以后才会出现,而疼痛程度并不与伤口的可怕外表成正比。
第二篇:论海明威《死在午后》的悲观主义色彩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
伊莉莎白和凯瑟琳不同性格及命运的分析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 基于语义场理论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马克•吐温悲观主义及其产生原因初探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 身势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 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差异 从英汉动物成语比较中英文化差异
阶级矛盾导致的爱情悲剧―<<呼啸山庄>>解读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希腊罗马神话典故成语英汉翻译评析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浅析语法情景教学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设计与运用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两位男主人公 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重新解读
“It be adj for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制约研究 中国和英国传统婚俗差异研究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论文学译者的翻译技巧 《织工马南》中的因果关系说
On Application of Skopostheory in Translation of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探析《劝导》中安妮的成熟形象
侠客精神和骑士精神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七侠五义》和《亚瑟王之死》之比较 A Comparative Study on Lin Daiyu and Xue Baochai 唐诗中比喻修辞格的翻译——以许渊冲英译本为例 英汉人称指示语的对比研究
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若干信息处理手段 输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弗洛伊德解读《好人难寻》 浅析歇后语翻译中直译的可行性 试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 中英手机短信的修辞特点分析
《麦田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Scarlett in Gone With the Wind On Instructional Designs for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Listen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Strategies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 from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浅析影视翻译中字幕和配音翻译的差异
On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Factors in News under Skopostheorie 女性主义家园乌托邦思想的构建--论夏洛特•吉尔曼在《戴安莎的作为》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浅谈中学生中国式英语产生及对策
论《茶花女》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女性魅力在男权主义下的体现 45 《呼啸山庄》和《暮色》系列的对比研究:《呼啸山庄》再次热销引发的思考 46 An Analysis of Middlem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47 浅析英语专业学生在听力理解中的策略运用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Anne of Green Gab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al Aesthetics 49 东西方隐逸文化对比——试比较梭罗与陶渊明的作品 50 《鲁滨逊漂流记》中‘星期五’的意义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成效的课堂研究——以礼仪祝辞类口译为例 52 从《阿Q正传》译本看民族文化的可译性 53 从警察与赞美诗中分析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54 《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灵魂救赎 55 从大学校训看中西方大学文化差异 56 论《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和中国后婚姻观的比较研究 58 许渊冲的“三美”原则在国外化妆品品牌名汉译中的应用
On the Differences of Jocasta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 and Jin Suo Ji 60
论汤亭亭《女勇士》中的和谐观
我国中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现存的问题与对策 63 浅析《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挣扎
The Tragic Destiny of Brett Ashley in The Sun Also Rises 65 英美国家政治委婉语的文化解读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ontext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Reflected through Translation 67 Comparison of Chinese Lunar New Year and Western Christmas Da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ays of Celebrations 68 培养中学生认识并有意识的使用词汇记忆策略
A Brief Analysis of Willy Loman’s Tragedy in Death of a Salesman 70 剖析简爱性格的弱点
The Application of Games in English Teaching for Young Learners 72 浅析英语言语幽默的特点及其翻译
An Analysis of the Limitations in Charles Dickens’ Critical Realism Reflected in Oliver Twist 74 从《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文化差异 75 《雨中的猫》中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从翻译审美分析食品品牌名称翻译的原则及策略 77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 78 浅析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 79 浅谈英语教学中体态语的运用
合作原则在电影《暮光之城》人物心理分析中的应用 81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透析王尔德的艺术人生观 82 简论爱伦•坡的建筑意象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论《呼啸山庄》中的象征主义运用 84 论《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 85 小议约翰多恩的奇思妙喻
从追求走向幻灭与死亡——谈马丁伊登的美国梦 87 《园会》中男性人物性格作用分析 88
论《喜福会》中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nglish & 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91 汉语无主句英译方法探析(开题报告+论)92 论奥康纳短篇小说的创作特色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主义的研究 94 中西问候语差异对比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 Brand Names 96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es 97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嘉莉妹妹》之消费主义下的人物形象分析 99 论尤金•奥尼尔《毛猿》中的悲剧根源 100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 101 《雾都孤儿》中的正邪儿童形象 102 浅析MSN交谈中的话语标记语 103 动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 105 Escapism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06 从人性论分析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 107 浅析托妮·莫里森《宠儿》中人物的身份建构 108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分析
从《飘》中人物性格分析看适者生存的道理 110 从目的论的角度浅析美国电影字幕翻译 111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师课堂角色研究
《嘉莉妹妹》和《名利场》中的女性的性格及命运对比分析
A Discussion of the Gothic Style as Applied in “A Rose for Emily”(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论基督教教义对美国人慈善观的影响
从贫穷到堕落——解读嘉莉妹妹中嘉莉的奋斗历程 116 浅析中美婚礼习俗差异
论应变能力在同声传译中的应用
浅谈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与课堂互动
A Feminist Reading of Virginia Woolf and A Room of One’s Own 120 从文化的角度看颜色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差异 121 探析《老人与海》的主题 122 英文电影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听力学习
《论语》中“孝”的英译——基于《论语》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125 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及可行的方法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充满爱与美的唯美世界——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张研究 127 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的存在主义表达 128 浅析动植物词汇中的中英文化差异
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奥巴马总统竞选辩论的语篇特点
The Lost Generation—“Nada” in Hemingway’s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131 A study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standards:faithfulness,fluency and beauty 132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
从自然主义视角审视《嘉莉妹妹》中小人物嘉莉的命运抗争与幻灭 135 从国外汽车商标翻译看中国品牌国际化
从生态中心主义角度分析康拉德《黑暗的心》
从自然主义视角审视《嘉莉妹妹》中小人物嘉莉的命运抗争与幻灭 138 An Analysis of Gothic Features in Poe’s The Cask of Amontillado 139 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之餐具比较——筷子和刀叉 140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企业简介汉英翻译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
解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其婚姻中的体现 143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委婉表达
词块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索《马贩子的女儿》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现象 146 在经济全球化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管理
On the Female Character During the War Through A Farewell to Arms 148 语篇转喻的功能分析
对约瑟夫.康拉德小说《进步前哨》中人物关系的分析
傻瓜并不愚蠢——莎士比亚戏剧《皆大欢喜》与《李尔王》中傻瓜角色的对比研究 151 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社会语言学视角
152 Lex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153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精神世界的分析 154 浅谈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对策 155 交互式教学法在中学英语课堂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56 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在BB电子商务网站中的应用与实例分析 157 论象征手法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
158 The Tragic Elements in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159 浅析小组合作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60 英文商标名翻译的原则与策略
161 圣地亚哥命运的新解:论其在现实社会中必败的命运和悲剧 162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爱情悲剧 163 从大学校训看中西方大学文化差异
164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165 Maintaining and Revitalizing the Native American Languages 166 人格、环境与命运——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还乡》中的主要人物命运 16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 and Destiny: An Analysis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168 论“成长的烦恼”中的美国家庭文化
169 论肢体语言在中国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0 国际商务谈判中模糊语言应用的语用分析 171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
172 解析《简爱》的帝国主义意识
173 从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看美国文化价值观 174 论古诗的翻译技巧
175 华兹华斯诗歌的精神生态研究—以《丁登寺》为例 176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成长三部曲 177 《永别了,武器》中的自然象征意义
178 美国基督新教与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比较
179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主流审美观对美国黑人的影响 180 汉英姓氏文化差异
181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 182 从主位述位的角度阐述英语口语的连贯性 183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课堂活动设计
184 庞德对李白诗的误读——《华夏集》诗学探微 185 中英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 186 化妆品商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187 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焦虑感及对策 188 关于王尔德童话的研究
189 灰姑娘情结在《理智与情感》中的表现 190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191 Personality that Matters: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Elizabeth and Darcy 192 中美文化视阈中的商务谈判风格
193 用弗洛伊德理论解析品特早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房间》和《看管人》为例 194 性格和命运--《小妇人》中四姐妹分析 195 从中西文化对比看英文电影字幕翻译 196 汉语邀请行为的语用分析
197 论海明威《死在午后》的悲观主义色彩 198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语言特征
199 An Analysis of Daphne du Maurier’s Female Identity Anxiety Reflected in Rebecca 200 Beowulf: A Christianity Guided Pagan Epic
第三篇:《向死而生》读书笔记
死亡与人生
——《向死而生》读书笔记2015200850
曾籽茂
名校毕业、精英海归、青年导师、微博红人等等,这些都是李开复的标签,一个在传统意义上来说典型的人生赢家。就在他事业风生水起,名气与日俱增时,癌症的厄运降临在了他的头上。毫无疑问,在意气风发之时被突如其来的疾病所痛击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罹癌的事实顿时使这位前半生都是上帝的宠儿的成功者倍受打击。他的事业,他的野心,他的愿景,此外种种,都变得难以触摸。
但是,癌症并没有使这位曾经的“铁人”屈服,而是激起了他的求生意志。在漫长的抗癌旅程中,这位生命中几乎从未停下过脚步的“忙人”,也对自己罹癌前的生活有了很多的反思,有了更多的见解,所以才有了这本《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在这本书当中,李开复讲述了自己的抗癌历程和病中感悟,又着重讲述了他如今对于人生意义的认识。
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述抗癌经历。从怀疑患癌到确定患癌,从担忧剩余生命长度到积极寻求治疗,从无尽的化疗到最后的康复,李开复完整记录了这段期间的点滴,同时也完整呈现了他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死亡威胁的无助与迷茫,对抗癌症的坚定与魄力,反思人生的智慧与豁达,这一部分将李开复面对癌症之后的各种反应全面展现出来。
第二部分主要是讲述各种感悟。首先是病中对于人生的思考,人生的意义何在,如何实现人生的意义;其次是关于家人的反思,对家人的态度。其中,李开复对于人生意义的反思与他之前的人生观有了很大的不同,这也是让我有很多思考的地方。所以我的读书笔记主要围绕死亡和人生来展开。
在最近的两次课上,我们讨论了人生的意义以及死亡之于人生意义的作用于影响,此时再来体会这本书,更加有深刻的感受。
首先,人生的意义到底有什么评判标准,有什么依据来说人生是有意义或着没有意义的。对于这个问题,李开复曾经也有过一种看法,这在他之前出版的《世界因你不同》一书中有鲜明的体现。他的看法是,做最好的自己,要让世界因你而不同,要使生命的每一刻都发挥最大的效益,给世界留下曾经存在过的痕迹。简而言之,这就是一种以事业,财富,声望来衡量人生意义的看法,或者更加直白,就是以追求名利为人生意义的标准。乍看之下,这是一种比较露骨的表述,但是确实是很多人的追求。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认为,世界存在的更本就是意志,人要么是正在追逐名利,就是陷在得到名利那一瞬间的空虚之中。有的人或许认为这种看法太过愤世嫉俗,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社会对于人生意义的一种观点。
从人的现时生活来说,名利的确能够带来一定的满足感,无论从物质方面还是心理方面。但是正是由于整个人类的发展是无止尽的,那么短时间内的个人名利在时间长河当中就不算什么了。无论什么现时的重大成就,总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书中也提到了星云大师的一句话“我们人是很渺小的,多一个我、少一个我,世界都不会有增减”。这句话以佛历的角度阐述了以名利作为对人生意义的衡量标准是不准确的。
当然,还有更多对于人生意义的衡量标准,比如说情感关系。在《向死而生》这本书当中,李开复着了很大的笔墨在他的家人身上,难理解,东方人对于家庭这种情感关系有一种笃定的坚持。家人和朋友也的确在人的一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且深深影响了一个人的生命轨迹。《乡土中国》中讲,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熟人社会,以一个人为中心,波纹似的向四周发散。这也能说明情感关系根植在大多数人的脑海中。但为什么说是大多数人而不是全部,那就说明,仅凭情感关系衡量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有意义也是单薄的。
情感关系对于一个人来说,并非是生命所必须的。从某些特定角度来说,某些人在他的一生中,并没有同家人朋友形成深刻的情感关系,但是依旧可以获得人生的价值。事实上,在李开复看来,情感关系也不是唯一。在罹癌之后,他的确对自己的前半生有了很多反思,但是他后来对自己的人生安排依旧不是以家庭为所有,事业、公益都是他所涉及所关心的领域。
另一种公认的人生意义的衡量标准是信仰。关于信仰,又有多种说法,涉及到信仰定义也是有争论的。更多人认可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特别体现在宗教信仰上。所以不难发现对于一个政党的忠实是信仰,对于这一个宗教的虔诚也是信仰。但是,问题在于这种信仰只是一种空洞的说法,仅仅停留在口头上,难以真正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
纵观历史,毫不避讳的说,信仰只是一个团体为了获得一批忠实的拥趸而利用的手段,只是这些团体会有不同而已。但这也正说明了信仰并不是一个客观的衡量人生意义的标准。或许有个人在他的一生中从来都没有表露过对某些团体的拥护,那么他的人生意义的衡量也就无法用信仰这一标准了。
其实,对于人生意义,衡量可能不太现实,人生意义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很多时候,我们认定一个人的人生到底值不值得过时,我们的评判角度会是多元的,而非局限于一个方面。在书中,李开复的态度或许更加能让人读懂人生意义的真谛吧。人生的意义或许不在于以上所说的几个方面,而是在于每个人自己的内心。于他而言,人生的意义是事业成功、家庭和谐,于他的妻子来说人生的意义就是爱人合意、家人顺心,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坚持的人生追求,并非可以一刀切的标准化判别。
在对于人生的意义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的同时,李开复罹癌的前后经历不得不让人继续思考,死亡对于人生,对于人生意义又有哪些影响。
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死亡终结人生。死亡是一个生命体的结束,是一个人告别这个世界的形式。死亡是形体生命的消亡,世界上所有的人最终都是“赤裸裸的来,赤裸裸的走”,没有一个例外。在死亡面前,每人都是平等的,就像李开复所回忆的,癌症不会因为他是李开复就不来找他,死亡也不为任何人放行。辉煌的过去,潦倒的过去,庸碌的过去,都随着死亡的到来而消失,最终在时间的长河中什么都不会剩下。
死亡让人反思人生。一个人生活太过舒适顺利时,往往没有心思回顾已经走过的人生,而是继续向前。而死亡的威胁则可以让人对人生有一些不同于以往的看法。李开复的罹癌让他对自己前半生铁人般的生活有了很多反思,对自己那种一心想要改变世界的人生目标做出了反省。从一个一心想要扩大自身影响力的追逐者,他渐渐转变为了一个享受自我的超然者。在死亡面前,很多现世的追求会显得无比渺小和无意义,名誉终将散去,财富最终不会带走。故而,死亡才是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清醒认识的重要因素。
死亡让人调整人生的方向。事实上,李开复就是在死亡的威胁下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作出调整的。上一条已说,死亡使人反思,反思的结果就是付诸行动。从注重健康,到更关心家人,再到留心身边细节,李开复的转变就在每一天具体的生活当中。当然,很多人在生活中可能不会有经历濒死的威胁的机会,但是却会因为别人在死亡威胁下的反思而做出人生的调整。记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那句经典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鄙、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句话给了无数人调整自己人生方向的指导,使他们更加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及时调整。
在中国人传统的文化观当中,死亡都是难以言说的悲伤,都是不吉利的事,但是正视死亡对于人生意义的影响,不难发现死亡使人更好的过他的一生,更容易找准人生方向,实现所谓的人生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或者需要用一场死亡的威胁来彻底反思人生,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也绝不是开始于或终止于这一本书。在每个人每个不同的生命阶段,对于人生意义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在李开复的自忆中,从小到大,从青年到中年,从就业到创业,他的人生都有不同的意义。的确,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外部环境,就会形成不同的人生感悟。也许死亡会终结人的生命,但就是在走向死亡的人生路上,每个人都在努力地找寻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就是在努力活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第四篇:落叶在午后飘飞
落叶在午后飘飞
汤瑞明
落叶在午后飘飞 闭上双眼 让心倚着椅背 收拢心绪 放松身心的疲惫 谢绝过往客 诠释内心的独白 求得一时的宁静 忘却心旅的劳累 不再思想梦幻的暗黑
第五篇:午后阳光
午后阳光
从北方下来的人都说南方午后的阳光总是懒洋洋的,或许是真的吧,我自己也有这种感觉,只不过找不到这样的词来形容罢了。懒洋洋在这里未必是贬义词,如果阳光流动的是北方游牧民族剽悍的血液,反而令人害怕了。
我就喜欢这样的阳光,它把山的影子拉得那么长,山顶的影子尖尖的,指向我一直期待的地方。如果微风把树叶闹得喧嚣了,那么阳光安详的抚摸是否让它们沉静下来了呢?喜欢一个人坐在山顶上,呆呆地看夕阳慢慢地沉,大树不要挡住它,小草也不要遮住了我的视线,我要和它面对面的,才知道它是否安全,第二天能否继续来看望我。田野上黑色的牛也变成了土黄色,它们很安静地吃草,这个时候也是他们最悠闲,最温暖的时刻了。时不时几声长哞,很沉稳,很悠扬。我听着这声音,心里酸酸的。我想到了被懒洋洋的阳光淌过的房间、电视、茶几、书架、椅子、桌子、笔筒、还有窗边的一个花瓶,枯萎的黄花。窗是老式的,要往外推开,已经不怎么透明了。房主很久没回来,没人打理了,以前总在夜间看到泛黄的灯光,现在也没有了。
夕阳下了一半,有人牵着老牛回去了。我很想下去,牵着一头牛,晃悠在泥黄的无尽头的弯弯的小路上。
午后的阳光,很懒,很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