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2015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保工作方案
2013—2015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保工作方案
按照《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意见》(xx发〔2009〕29号)部署,从2013年至2015年利用3年时间,继续开展新农村建设部门、企业包保帮扶工作,为确保包保帮扶工作顺利开展和推进,特制订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善农村环境为切入点,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根本,以深化省“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为载体,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完善工作机制,整合社会力量,强化帮扶工作,加大资金投入,集中建设美丽乡村,努力使全县农民过上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二、包保对象
xx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确定的第二批省级示范村和第一批省级示范村中的部分村屯及xx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确定的薄弱村、重点提升村。
三、工作目标
通过3年包保,被包保村的集体经济收入高于县平均水平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12%;水泥路在“村村通”的基础上,逐步向“屯屯通”和“户户通”延伸,道路两侧要实施边沟围墙一体化,绿化、美化实现全覆盖,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达到居民适用、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村屯建设标准;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公益事业保障机制,解除农民生产生活后顾之忧;健全和完善村办公室、文化科技活动室、农民书屋、休闲健身广场、消防设施、医疗卫生室和计生室等公益设施;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健全、民主管理完善,村级配套组织发挥作用明显。
四、包保任务
按照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总体要求,各包保部门、企业包保任务是:
(一)加强规划指导。围绕“二十字”方针的目标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和组织建设,协助和指导所包保村屯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和2013年至2015年度村屯环境综合整治方案。要加强调查研究,搞好科学论证,履行相关程序,引导组织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产业开发。坚持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以增加农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强新农村建设自身发展能力为目标,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帮助包保村筛选优势项目,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共同致富。每个包保部门、企业都要在包保期内,帮助所包保村至少研究1个促进农民增收、拉动能力强的经济建设项目。
(三)协调资金项目。要从基层和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积极向国家、省有关部门协调资金、项目和技术、人才,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确保各项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
五、实施步骤
(一)对接阶段。2013年9月10日前,各包保部门、企业完成与包保村对接工作,制订包保方案,选定驻村指导员,开展包保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全面启动、实施包保工作。
(三)总结和验收。各包保部门、企业每年要对包保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形成文字材料,附带帮扶资金、物资证明材料报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年末由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验收。2015年12月底前,各包保部门、企业要对包保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充分反映包保经验和成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包保部门、企业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部门、企业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主抓包村工作,相关科室做好协调工作,并实行派驻村指导员工作制度。各部门、企业要针对包保村新农村建设发展实际,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包保工作顺利进行,收到实效。
(二)加强协调,搞好对接。各包保部门、企业要切实肩负起和履行好联系领导、协调相关部门单位和企业、对上对下及时沟通工作的重大责任,增强帮扶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推动帮扶工作深入开展。每个包保单位都要和所联系的包保村进行帮扶工作对接和协调项目的对接,也可以通过协调会的形式解决包保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三)加强扶持,形成合力。包保单位要明确包保工作的意义和目标,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加大人、财、物和科技的投入,组织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包保村开展义务献工活动,帮助包保村屯谋划经济发展项目和农民增收致富项目,进行科技、文化、信息传播,切实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各种疑难问题,千方百计完成包保工作任务。
(四)加强检查,认真考核。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对包保工作的督促检查,定期调度、通报各包保单位包保工作开展情况;经常深入农村检查包保项目和协调资金落实情况,确保项目和资金落到实处。根据各单位上报的包保投入情况认真审核,实地验收,并将考核结果计入年终绩效考评成绩,推动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健康有效开展。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件精神,扎实稳妥地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委、县政府决定在通羊镇李渡村、柏树下村,大路乡洞口罗村、九宫山镇畈中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为确保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逐步建成繁荣、富裕、和谐、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先行。试点村首先要做到高起点、高标准编制规划。村庄规划要结合当地实际,以村庄整治为主,体现地方特色。规划要得到村民认可,同时要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约束力,禁止农民乱建、滥建。
2、坚持以人为本。要从试点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出发,集中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制定规划和确定建设项目时,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扎扎实实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3、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农村落后首先是经济落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脱离了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农村其它各项建设就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据试点村的不同特点,培育和壮大一到两个支柱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4、坚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形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力。在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5、坚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农村党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建设标准
试点村建设的具体标准是:“五通十有三无”。
五通:一是通路(村组公路要全部通水泥路或沥青路);二是通电(村民全部用上网电);三是通水(用自来水的农户达到80以上);四是通电视(农户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80以上);五是通电话(安装电话的农户达到80以上)。
十有:一有科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二有标准化的卫生室(农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到90以上);三有文化活动场所;四有舒适的住房(人均面积25m2);五有完善配套的庭院(推广使用沼气能源,“一池三改”配套完善,院内硬化、绿化);六有稳定的收入(户平收入不低于1万元);七有科技致富明白人;八有战斗力强的村两委班子(村支部达到“五好”标准);九有良好的社会风气;十有民主管理制度。
三无:一无适龄儿童辍学;二无计划外生育;三无刑事案件。
四、资金筹措
坚持群众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办法,解决试点村建设的投入问题。县里决定每个试点村安排资金26万元,其中:扶贫办8万元,发展和改革局8万元,省补助10万元。
五、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成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叶平任组长,县政府副县长祝文广、方立清任副组长,组织部、宣传部、农办、农业局、林业局、扶贫办、发展和改革局、交通局、财政局、教育局、卫生局、民政局、水利局、建设局、广电局、文体局、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能源办、文明办、科技局、劳动保障局等为成员单位。
2、组建专班。组建四个新农村建设工作专班,每个试点村派驻一个,每个专班由2名县级领导负责,具体安排如下:
(1)畈中村
领导:刘新池郭贵庭
牵头单位:财政局
参与单位:交通局卫生局农办林业局
(2)李渡村
领导:曾国平方立清
牵头单位:发展和改革局
参与单位:民政局农业局移动公司文明办
(3)柏树下村
领导:宋旭余方立清
牵头单位:建设局
参与单位:文体局教育局能源办劳动保障局
(4)洞口罗村
领导:何军祝文广
牵头单位:扶贫办
参与单位:水利局广电局电信公司科技局
3、明确责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履行职责,搞好配合协作。
(1)组织部:负责指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形成农村基层组织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有能力办事、有积极性办事、有章法办事的格局。
(2)宣传部:负责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农办:负责政策指导和协调
第三篇:201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
201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
常德市科技局
为了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和《中共常德市委常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结合我局实际,特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作为中心任务,把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主攻方向,为常德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主要目标
通过科技富民,力争市本级建成5个特色农村科技示范基地,培育5个农业产业化科技龙头企业,壮大5个农业科技合作组织,下派10名以上农业科技特派员,不断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扶植1-2个农业主导产业开展信息化示范区建设。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三、基本原则
1、产业布局,集成推进。按照我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布局,集成市、县相关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集中力量,以科技项目为载体,扶持、壮大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企业(协会)主体,科技富民。着力推进企业(协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建立、健全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我市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3、市县联动,部门协作。发挥市、县各自优势,培育区域特色产业。注重搞好部门间的协作,共同推动该项计划的实施。
4、产学研结合,瓶颈突破。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加强科技合作,重点突破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步伐。
四、工作重点
按照我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布局,市本级重点扶持发展鼎城区优质稻、西洞庭朝鲜蓟、武陵区无公害蔬菜及市直铁城一号油茶等五个特色产业示范基地,重点培育发展鼎城区优质水稻产武陵区丹洲乡柑桔苗木协会等五个专业合作组织。重点扶持与之相关的五个农业科技产业化示范龙头企业。各区县市相应确定扶持对象。组织开展国家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市试点工作,重点扶植澧县葡萄产业、安乡县淡水鱼产业信息化示范区建设。
五、保障措施
1、成立常德市科技局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分管农村科技的负责人为副组长,相关科室的同志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农村科。各区(市)县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实施工作。
2、设立科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提高科技投入在支撑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中的比重。加大申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星火计划等项目的力度,市县科技部门要择优支持一批工作基础好、科技含量高、应用前景广的科技项目。依托市、县,加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民间资金对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投入,拓宽资金渠道。形成合力,集成推进行动的实施。
3、市科技局每年安排一定的科技经费,通过前启动和后补助两种方式,对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意义重大;实力雄厚、运行规范,实施成效明显的示范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每年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并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市相关农业科技项目。市科技局将采取定期督查,实行年末考核制,并根据督查、考核情况决定下的资金支持对象。
2012年12月7日
第四篇: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区城建局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关情况汇报
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区城建局积极参与配合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是解决农民饮水、农村消防安全工程,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工程,促进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工程,各乡镇都提高了思想认识,强化了责任意识,增强了工作主动性,切实做好了此项工作。今年我局向省建设厅共争取了省专项补助资金720万元,共新增受益人口14.4033万人,其中金西三镇新增受益人口12.95万人,白龙桥镇7956人,洋埠3643人,乾西乡2934人。超额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人口新增4.5万人的任务。
2、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加大中心镇政策扶持力度,今年我局在小城镇建设建设项目预投资200万元,项目资金采用“以奖代补”形式发放,同时首次采用绩效考核。加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今年在2009年省污水设施专项资金补助1895万元基础上,又增加505万元蒋堂、琅琊污水处理设施补助,同时又申报了洋埠、罗埠、罗店、雅畈四镇省级2010年专项资金补助,目前正在审核中。同步争取了市级污水处理设施专项资金1224万元,并为琅琊、蒋堂等乡镇争取了部分市留土地出让资金预留给乡镇作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资金。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部门密切配合。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工程建设工作,区政府与乡镇签定工程建设责任书,制订了实施意见和工程考核管理暂行办法,将工程建设列入对部门、乡镇的考
核。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编制、包装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项目批准后,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成立领导小组,组长为乡镇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确定专人负责项目实施。各部门密切配合,明确责任,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与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2、落实制度,规范工程管理。为保障工程质量,在项目前期准备基础上,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安全目标责任制等相关制度;施工中从管网的设计、预算、工程招投标、材料选购等环节严格把关;相关部门不定时地对工程管材质量和管网的安装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有效地杜绝不合格管材流入工程,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如雅畈镇对工程质量严格落实“三检制”即班组自检、专职人员复检、公司质检科终检;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全程控制,认真履行“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的监理职责即控制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管理工程合同、信息,协调各种关系;对重要工程部位实行旁站监理。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良等级,合格率100%,优良率70%以上。
3、严格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到位。由纪委牵头,协同区财政、审计等部门对省、市、区拨付给乡镇的集镇建设专项资金进行监督管理,督促工程实施单位严格按规定使用专项资金和落实配套资金,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充分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在工程竣工后,根据有关规定及时编报竣工财务决算。区财政局按照文件要求,依据工程进度及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分期将补助资金拨付进入项目单位财政专户,严格控制开支范围和标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婺城区城乡建设管理局
第五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正主力军。只有维护好农民的主体地位,遵循“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与“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的原则,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地方,在农民的家乡搞利民富民的新农村建设,当然离不开农民作为主体的参与,不能不征求农民的意见,不能不尊重农民的意愿。农民对自己的家乡最熟悉,只有农民最清楚自己最需要什么、建设新农村自己有多大能力、有多少钱、能办多少事。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以人为本,从与农民联系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事情入手,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事业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否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技能和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出新型农民,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得失。因此,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前提和必备条件。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民培养、造就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才能使农民从思想上、行动上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人和主力军,才能不断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高素质的建设者,大大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不动摇。要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当好主角,就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这是事关新农村建设大局的一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