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教育报:新绛中学教改为何引发关注
取消填鸭式教学,代之以各半天的自主课和展示课;学生不必做繁重的作业,只需完成课前学习报告——
新绛中学教改为何引发关注
“新华视点”记者 刘云伶 张晓晶 郑天虹
《中国教育报》2011年7月11日第1版第6版
睡眠不足、视力下降、身体素质滑坡„„这是我国中小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原因是课业负担过重。几年前,位于山西南部的新绛中学实施了颠覆性教学改革:学生半天上课、没有作业。
随着这项改革的逐步推进,学生课业负担明显减轻,学校高考达线人数却逐年攀升;今年高考应届生达线人数更多达课改前的1.5倍。这一成果引起了广泛关注,全国各地中小学校长及教育界人士纷纷前往新绛中学了解情况。
教育界人士认为,新绛中学教改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是对优良教学传统的一种回归,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大胆尝试。
从灌输到互动,让学习更自主
已经顺利通过高考的新绛中学学生宁乐,提起她参与的一堂展示课,至今仍印象深刻:学习辛弃疾一篇作品时,同学们按老师要求在自主课上查看了辛弃疾的生平背景。次日上午的展示课上,一位同学抑扬顿挫地描述壮年时期的辛弃疾时,用了“愤青”一词。他一讲完,同学们议论纷纷,认为这个词过于主观、偏激。激烈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立志报国”更能描述辛弃疾当时的状态。
从2008年开始,新绛中学的课堂结构被完全打破:教师不再滔滔不绝地授课,而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引导和指导;学生也由被动变为主动,预习、展示、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
取消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代之以各自半天的自主课和展示课。下午为自主课,学生们根据老师编制的学案自主学习,将不懂的部分写在互动卡上,交给老师。次日上午四节课为展示课,在6到8名学生组成的小组讨论中,每个学生展示前一天下午学习的收获,并与同学讨论,老师在旁指点。
事实上,新绛中学的教改始自2005年推行“学案制”。与以往讲课按教案展开不同,教师编写的学案,只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目标、读书指导以及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
学生不必再做练习册、参加大量的模拟考试,包括面临高考升学的高三年级,所有学生不必完成繁重的课后作业,只有课前的学习报告,即学习某一模块知识时,对某一类题目、某些解题方法的探析和总结,或对错题的反思。
新绛中学校长宁致义说:“传统教学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无限制地占用学生时间,不利于自主学习,学生容易成为被动的旁观者。”
多次考察新绛中学的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说,这里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规律,而非教师讲课的规律,教师由单向的灌输者,变成学生学习流程的设计者、活动的组织者;学生也由被灌输者,逐步变成探究知识的自主学习者。
想让学生更轻松,教师必须更“给力”
“要讲的课少了,对教师要求高了。”新绛中学教师韩志进说,以往上课时,教师只要备够45分钟上课内容,再按备课内容,从头到尾地背书、念书即可。课改之后,教师们发现,自己必须具备更专业的素质,才能解答同学们有备而来的提问。
“这意味着教师必须更‘给力’,才能让学生在较少时间里掌握同样多甚至更多的知识。”宁致义说,课改一开始,学校就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法,对教师进行每周一次的动态培训,每个寒暑假定期培训,为教师讲解中外教育专家的教育理念。
“教师们需要改变固有的教学理念。”新绛中学地理教师韩志进说,课改之初,学生回答问题一出现错误,她就急着打断说正确答案,结果,学生信心受挫,她再让学生展示,竟没人接话。
在培训中,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刘儒德告诉教师,“教育是慢的艺术”,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耐性对待学生。“此后,我听到学生的错误回答,会先肯定对的地方,再以引导性的语言提示学生,以鼓励性的语气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答案。”韩志进如是说。
有备而来的学生,不断挑战和更新教师的业务素质。在无数次被学生“难倒”之后,教师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宁致义告诉记者,教改开始后,学校要求教师将所思所想写成业务文章,在校刊上刊载,起初几乎没人写,如今来稿络绎不绝,校刊登载不完,只好出增刊。
“新绛中学的教学改革,使教师们面临很大的挑战,但也是提高他们素质的一种好办法。”曾到新绛中学考察的辽宁省锦州中学校长王柱华说,这是教师们很惧怕的教学模式,因为不确定性太多,教师似乎讲的内容不多,却要恰到好处,没有深厚的功底,就必须付出大量的学习和准备,才能在课改中生存下来,也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被动到灵活,让学习更有效
教改显现了令人惊喜的效果。教师讲课少了,课堂睡觉、开小差的现象没了;学校课时减少了,教学进度加快了;学生负担减轻了,学习成绩提高了。一名高一入学时倒数第一的学生,高考后顺利达到了一本分数线。
“减少被动的学习环节,学生们掌握知识的能力增强了。”教师李金萍说,学生自主看教材,八成都能懂,通过小组讨论又解决部分困惑,真正需要老师指点的内容很少。令教师们意外的是,同学们对问题的认识、解答能力明显提高。
新绛中学科研处主任安黛告诉记者,以往做题时,老师只告知参考答案;现在同学们自主学习,在展示课做题时,不看参考答案,争先恐后地解答,方法更多样,解答速度更快。
据了解,新绛中学的教改理念,缘自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为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帕夫雷什中学建立了半日学习、半日自由活动的作息制度。新绛中学也将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理念的推行,同样收效显著。
教育专家指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只有课堂效率提高了,才能把学生们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使孩子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发展个人爱好,如此教育改革,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第二篇:全球为何关注中国反腐败
全球为何关注中国反腐败
近日,总书记的反腐讲话引起全球关注。1月22日,英国广播公司、英国《卫报》网站报道:“习近平发誓在反腐运动中既打„老虎‟也打„苍蝇‟。”23日,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习近平再度展示反腐决心。”并引用分析人士的话指出:“尤其是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可谓切中腐败顽疾的要害。”……全球为何如此关注中国反腐?
首先,对于各国尤其大国反腐话题,全世界始终关注。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让腐败绝迹,没有任何一种制度可以确保零腐败。目前,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条道路、这个理论、这些制度能够有效预防惩治腐败吗?对于资本主义国家都没治好的腐败这个“社会癌症”,中国能开出更好的药方吗?有的人不以为然,有的人信心不足,有的人冷眼旁观,更多人在拭目以待。其次,世界对十八大后的“中国新政”极为期待。十八大后,中国“风向明显变化”,各国普遍对中国“新风”紧密观望,而“铁腕反腐”即为“新风”之一。不争的事实是,在一些未必公允的政府廉政排行榜中,中国排名并不靠前。中国此次反腐,能否改变这种格局?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中国能否确立新的“反腐自信”?这个答案,中国关注,世界也期待。
第三,世界看到了中国“铁”的决心,更期待中国“铁”的行动。开弓没有回头箭,言出必行。海外媒体热议习总书记讲话时,频频强调其中透露出的 “动真格”、“出实招”、“逮老虎”等强烈信号。
世界关注中国如何动真格。“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
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只有动真格,才能赢得民心,消解民怨。最近,对于群众反映的腐败问题,既有数十小时就给出“秒杀”式反馈的“霹雳手段”,也有拖了月余迟迟不公布调查结果的“烂尾工程”。要动真格,“烂尾工程”必须根治,而不是拖拉应付。对此,各地各部门必须有心理准备。
世界关注中国如何出实招。“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打铁还需自身硬,抓“老虎”需要“铁笼子”。这个笼子,就是制度,就是实招。只有出实招,才能让各级领导干部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这个实招,尤其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保证领导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世界关注中国如何逮“老虎”。“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日前,中共对李春城等省部级官员的查处,就向世界表明,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这,决不是一句空话。
中共十八大后,从省部级官员的落马,到网络反腐接力,反腐既有新动作,也有新成效,引发了人们的新期待,这当然也包括海外舆论在内。相信,中共有决心也有能力,会让人们的期待更扎实地落地。
第三篇:中国冷静客观反思甲午战败引发日本媒体关注
中国冷静客观反思甲午战败引发日本媒体关注
2014年07月24日
主持人:接下来有请中国海军史学会会长陈悦发言。陈悦会长来自山东威海。山东半岛同样是甲午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陈悦致力于甲午战争史和中国近代海军史研究。
陈悦:大家好!各位专家,各位来宾,今天能在这个场合参加这样一个120周年的研讨会,内心是非常激动的,老实说准备了一个讲稿,但是我看时间可能比较紧张了,我就尽量不去说我研究的那些船、大炮这些事情,这些说起来可能会非常繁琐、非常长,可能也有点枯燥。
今天想说的是,我昨天下午一个特殊的感受,对于甲午战争120周年的一个想法。我在做甲午的过程中,我有一个感受,就是从2000年威海有一个传统,每逢甲午战争遇到逢
5、逢10的年份都会举行一种国际学术探讨会,我参加了2004年的,包括后来2008年的,但是我觉得没有一个年份对于甲午纪念会像今年这么热闹。今年各种各样的,包括各位媒体朋友们会来关注甲午,我们还看到今年除了很多报纸的、很多书籍、很多纪录片在做甲午之外,我们社会上也有很多活动、学术研讨会。
甚至于在甲午海战的主战场辽宁省的东港,可能是某种姻缘注定甲午海战沉船在这个时候冒出来,当时在那里沉了4艘军舰。现在有一艘叫超勇号,整个舰体都在,就在那个海底下,这些事情好像都为了120年而凑到了一起。当我们发现那个超勇舰的时候,我们内心有一种非常说不出的痛,当我们找到超勇的时候,在泥底下8米深的地方,而且船上有一个痕迹,现在想起来可能是日本人干的。有一艘舰没有了,超勇还存在,但是日本人可能觉得这艘船一千多吨没有打捞价值,结果他们在这艘船上整整齐齐的压了一堆石头,这是为什么呢?我当时请教过一些,包括国外的专家,包括一些日本的学者,他们最后总结出来的原因超乎想象,他们说这可能是日本崇尚神道的国家,他们在朝鲜干过,在中国东北也干过,是一种破风水的做法,在我们北洋的一个沉舰上也干了这样的事情。这样一艘船我们已经定为A级的文物发现,将来可能会被打捞出来,120周年被我们发现了。
我个人对120周年的感受是,大家这么热闹的在说甲午,其实我们的目的就一个,就是思考当时为什么败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了,尤其是在今年可能我们遇到了走向海洋强国,面对海洋,而且我们越来越面对的世界,拥抱世界的时候。我们想象一下当年在一个封建王朝、李鸿章这样的洋务派领袖,他们通过海洋对中国实行现代化,最后不幸的是被日本击败了,这是很惨痛的。
在所有关于甲午的报道和纪念里,我觉得今年参考消息的标题非常非常特别,前面30篇是军事专家,后面30篇是学者做的事情。我昨天下午很意外,接到了一个日本媒体的采访,日本影响很大的媒体。他们居然拿着复印好的60篇文章的稿子拿过来,他们注意到了一些事实我觉得也很有意思。
他说你们这些文章跟你们以前的传统不一样,60篇文章并不是一个观点,各有各的观点,甚至于有一些观点是辩论的、矛盾的。日本人还发现一个东西,这是日本这个媒体说的,他们还发现一些东西,你们这些文章没有骂人,几乎60篇全在反思自己,而不是说在喊口号骂日本人。最后他说就日本媒体自己的认识来看,现在的日本人是不怕被中国人骂的,说我们脸皮厚,就当没听见,你们怎么骂我们都无所谓,我们挺高兴的。
我们日本人怕的不是你们骂我们,是你们突然冷静了,突然屠杀了或者扔原子弹。你们不说这样的话,你们突然回过头来反思你们自己的道路上曾经摔倒过的错误,那个伤痛是怎么造成的,他们觉得这个是可怕的,觉得因为甲午战争老是说改变了中国此后一个多世纪的命运,这个里面其实就埋藏着我们今天跟未来崛起的密码。
如果我们把这场战争只看作是腐朽的军队、腐朽的政府的失败我们全部错误,我个人认为,120年前的这个失败是举国、举民族文化性的彻底的失败,那个时候的东亚跟现在的东
亚其实有某种相似性,北方是一个巨大的强国,熊一样的强国,东方美国、西南英国、法国,甚至菲律宾都有欧洲列强来了,那个时候留给东亚国家,留给还愿意自立,而不愿意臣服于某一个东亚国家的平台生存空间和他的机会只有中、日、韩三个区。随着欧洲列强他们的实力越来越强,东亚国家如果不想被他们影响、不想被他们左右,要保有自立的话,就有一个方法就是自救。结果古老的中国,因为我们上千年来在这片土地上就是霸主,我们选择的模式就是建立一支新的军队保护我们固有的生活方式、固有的价值观、固有的社会传统,什么都不改,就改一支军队。
而日本他很明白自己没有资源,他要崛起,在他当时看,虽然我们现在说起来的话我们的情感可能很受不了,在他当时看,他所能参考借鉴的老师,英国人怎么崛起的,法国人怎么崛起的,全是踩着落后国家民族的血泪崛起的。牺牲别人崛起,对于日本他是一个匮乏资源,资源匮乏的国家。他看到了,他被俄罗斯遏制,向南遇到法国、英国,他如果再晚十年,我想日本这样的举动再晚十年,他会落入非常悲惨的境地,所以那时对我们下手了,是踩着中国人的血泪登起来的。
我上个月去日本的时候,遇到一个日本的专家,他说现在为止日本人提到甲午战争,普通的日本人如果熟悉这段历史的话,他们普遍的认识是,甲午战争使日本实现了从一个落后的东亚小国成长为一个西方式的国家的一个奠基石,一个台阶。这之后日俄战争把俄罗斯打败了,进一步崛起,但是日本人也意识到,在这个崛起过程中,他们有一个可以说原罪,他的崛起模式是通过侵略别人来实现的。通过侵略一步一步,他的侵略模式越来越膨胀,他的军队影响力越来越膨胀,当他打败俄罗斯到了一个顶点之后他已经收不住了,他必然迎来昭和时代的一个战败国。
到了甲午战争120周年之后,抗战几十年之后,东亚的局势我们自己环顾一下的话,实际又到了某一种关口,又到了某一种崛起的关口,我们正在崛起,日本从他现在一系列的举动来看,他也不愿意被美国锁住,他也想要崛起,也是通过各种方式崛起,这个年份我们来关注甲午,可能会得到更多的教育、更多的想法。
我最后想说的一个事情是,看了这么多甲午的报道,看了这么多甲午的活动,我脑子里有两个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是我几年之前翁飞老师他们的,在安徽巢湖一个偏僻的山上,把荆棘拔开之后,我发现北洋海军战死士兵的墓,妻子得到丈夫战死消息之后的一个月左右都是一个时间自杀的,埋在那里,但是这个墓是没有人去看的荒的,墓碑是被掩埋了半截,我当时无法想象21世纪还能看到19世纪看到中国军人的墓。我上个月去了一次日本,在日本海军墓地,我看到清清楚楚的所有在9月17日黄海海战战死的日本,无论是军官还是水兵,50多人的墓碑,齐齐整整的、干干净净的在那里摆着,每个墓前面都有鲜花、都有水,都有人敬他们。
我最后想说的是,甲午战争虽然在甲午那年爆发的,但是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决不只限于那个甲午跟这个甲午,是一个我们值得不断探索的事情,就是希望对于甲午的纪念不要只局限于甲午,突然间明年我们就没有甲午的声音了,不知道怎么一回事了,我觉得甲午就是我们一个民族必备的参考书,没有他,如果不反思甲午,不彻底的找出甲午失败之因的话,我们可能崛起之路上我们内心里还会有一个小地方是不太自信的。
(新浪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