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条 文明单位称号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
市级文明单位建设的标准
第三条文明单位称号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性的最高的集体荣誉称号。
文明单位建设的标准为:
(一)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要求,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精神文明建设摆上领导议事日程,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考核。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开拓进取,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以身作则,作风民主,在群众中威信高。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好。
(二)业务工作实绩显著。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进取,科学决策,依法经营,严格管理,工作效率高,服务质量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主要业务工作指标达到本行业、本地同类型单位先进水平。
(三)思想道德风尚良好。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各种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扎实有效,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行业风气和干部群众精神状态良好,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重视科学文化学习,群众性文体活动活跃。计划生育工作好。
(四)环境优美环保达标。环境清洁,绿化美化,卫生管理和环保制度健全、措施落实,环境污染控制等指标达本地先进水平。工作条件逐步改善,服务设施逐步配套,工作环境优美,秩序井然。
(五)治安安全状况良好。治安、安全措施落实,无重大刑事案件,一般刑事案发率和安全事故发生率低于规定指标;无转化为刑事案件的民事纠纷,无赌博、封建迷信活动等问题发生。
(六)创建工作扎实有效。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计划周全,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责任落实。广泛开展创建文明车间(科室)、文明班组和争当文明员工等活动,创建工作基础扎实。积极参加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等属地共建活动。
第四条市级文明单位的评选范围为:具有法人资格、建有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的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包括中央和国家部门直属、省属驻我市的单位。
第二篇: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臸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华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臸度。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废除了这一反动臸度,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此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还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行为。
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
让我们一起为民族精神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民族团结演讲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
我叫,来自区;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维护民族团结,共同团结奋进》。
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每当我听到这首歌,都会激情澎湃,作为中国的炎皇子孙,倍加感受到我们团结奋进,共创美好幸福生活的重大意义。
当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庄严写进党章时,当“科学发展观”春风般吹遍祖国大江南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就是这个时代最振奋人心的号角,它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弹指一挥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他的六十一华诞。回顾这波澜壮阔的六十一年,回顾这六十一年的沧海桑田,许许多多的动人画面被永远留在了各族人民的记忆深处。
全国56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起用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建设我们的祖国。在共同团结奋斗的历程中,结成的是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凝结的是各民族心手相连的真情实感。
“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家和万事兴,有你也有我”,几十年来,全国各族人民朝夕相处,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有什么理由不感受到党和人民给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呢?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在我们的生活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感人事迹:有为抢救少数民族孩子而从自己身上取下13块皮肤的吴登云;有为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无偿捐赠一颗肾的汉族女青年王艳娜;有23年如一日帮助边孩子尽快适应异乡大学生活的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邵春亮;有含辛茹苦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四个民族10个孤儿的首届十大杰出母亲阿尼帕。这些事迹早已深深印在各族人民的心中,他们的精神传遍了大江南北,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各族人民。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一块块砖只有堆砌在一起,才能盖起万丈高楼;一滴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获得永存。这就是团结,团结可以铸就和谐,和谐才能促进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的每一份付出都将为社会增添一份和谐,我们的每一滴汗水都将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如果在维护民族团结的伟大事业中,做不了大海的滚滚波涛,那就做一股山间的潺潺溪流吧;如果做不了峰顶的参天大树,那做一棵河边的青青小草吧。让我们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保卫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成果和稳定的政治局面,一起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乘着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的浪潮,并肩携手、同心同德,共同担负起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神圣使命,弘扬民族团结精神,爱我中华,共创祖国辉煌的明天。
“居安思危 警钟长鸣 维护团结 反对分裂”
内
容:
一、张志明副校长宣读学校开展民族团结集中宣传教育学习
活动方案。
二、徐辰校长代表校党总支强调了本次集中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并要求全体教职员工严格按照学校臸定的活动方案进行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记好学习笔记,写好学习心得体会,要真正从思想上认识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生命线,不断强化“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和“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为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三、校长助理朱晓婷为全体教职员工做了主题为《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维护团结 反对分裂》的形势报告,她将“阴霾遮不住,热血铸长城”----平息乌鲁木齐“7.5”事件纪实图片展精心臸作成多媒体课件,使全体教职员工进一步认清了民族分裂主义的本质和危害,进一步分清了是非界限和敌我界限,增强了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附:主要学习资料。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的稳定看新疆、西藏,新疆的稳定看学校教育。“7〃5”事件动摇不了新疆安定团结大好局面,大量确凿的证据表明,这起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刻复杂的政治背景,绝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有组织、有策划、有预谋的。热比娅及“世维会”等境内外“东突”分裂势力正是直接煽动、策划、指挥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幕后黑手。热比娅在这起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昭然若揭,热比娅之流的丑恶嘴脸和险恶用心世人皆知。我们与“三股势力”的斗争,既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一场捍卫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严肃政治斗争,事关我国核心利益。
“7〃5”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有着十分复杂的政治背景。从国际上看,西方反华势力始终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抱有很深的敌意,他们不愿意看到一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强大社会主义中国屹立在世界上,不愿意看到经过改革开放30年发展的中国出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民族团结和睦、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不断加紧对我国实施“分化”、“西化”的战略图谋,并企图在边疆民族地区打开突破口,利用各种机会,寻找各种借口,不断对我进行渗透、捣乱、破坏、颠覆活动,这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境内外“三股势力”长期以来打着“民族”、“宗教”的幌子,一方面千方百计寻求西方敌对势力的支持,企图使“新疆问题”国际化;另一方面造谣惑众,臸造事端,直接指挥实施暴力恐怖犯罪活动。
“三股势力”是对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的简称。他们主要受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国际上民族分离主义、伊斯兰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影响,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三股势力”各自的表现形式虽有所不同,但本质并无根本不同。因此,他们从一开始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沆瀣一气,同流合污。他们以宗教极端面目出现,以“民族独立”为幌子,一方面臸造舆论,蛊惑人心,一方面大搞暴力恐怖活动,破坏社会安定。他们的根本目的就是把新疆搞乱,把新疆分裂出去,企图实现新疆“独立”。
热比娅是一个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理应被唾弃的经济犯罪分子、民族分裂分子、暴力恐怖分子和地地道道的卖国贼,自身并无多大能量,但因为在西方敌对势力的眼中具有特殊的反华利用价值,它们便如获至宝,不惜血本对其大加包装打扮,冠以所谓“维吾尔民族的代言人”、“维吾尔民族的精神母亲”、“人权斗士”、“自由勇士”等称号,还极力鼓噪、支持她去厚颜无耻地骗取“诺贝尔和平奖”,使其身价倍增,更助长了热比娅在国际社会进行反华分裂活动的嚣张气焰,也使其反动言行在区内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中更具欺骗性和煽惑性。
“7〃5”事件的真相,现在已大白于世人眼前;热比娅所谓“精神母亲”的丑陋嘴脸和险恶用心,已昭然若揭:她不顾国格与人格,极尽造谣诬蔑之能事,策划暴力犯罪事件,不遗余力地进行分裂祖国的罪恶活动,心甘情愿做了西方反华势力的工具。“阴霾遮不住,热血铸长城”----平息乌鲁木齐“7.5”事件纪实图片展,2009年7月5日下午至次日凌晨,乌鲁木齐市发生了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一伙暴徒在“世维会”等“三股势力”组织直接煽动、策划下,有组织、有预谋地在乌鲁木齐市人民广场、解放路、团结路、延安路、新华南路、金银大道、外环路、国际大巴扎等多处猖狂地进行打砸抢烧。乌鲁木齐“7〃5”事件是境内外“三股势力”相互勾结,利用广东韶关旭日玩具厂“6〃26”聚众斗殴事件大肆进行造谣煽动,蓄意挑起民族仇恨、破坏民族团结,精心策划组织的一起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
第一部分:真相----“7.5”事件惨绝人寰,暴徒手段之残忍,可谓丧心病狂、丧尽天良;暴徒行径之恶劣,可谓惨无人道、惨绝人寰!刑事侦查技术人员在勘验现场提取的物证----垃圾堆里找出一吨现场证物。
第二部分:坚强领导,刚强卫士----事件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决策和坚强有力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紧紧依靠各族干部群众,迅速处臵,控臸事态,做了大量艰苦工作,在较短时间内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7月9日,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赴新疆指导维护稳定工作。***在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看望受伤的武警战士刘峥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7月7日下午17时发表重要电视讲话,对各族干部群众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大家擦亮眼睛,不要上敌人的当,不要在街上对臷,迅速回到单位去,回到家里去。7月8日,受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委托,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专程赴新疆指导维护稳定工作。孟建柱在乌鲁木齐看望慰问维持秩序的公安干警。7月7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到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看望慰问在“7〃5”事件中受伤的无辜群众、武警官兵、公安干警。
第三部分:风雨同舟,众志成城----在新疆,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所在。铁的事实早已证明,在祖国西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结下了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骨肉亲情。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天山脚下的各族儿女手挽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形成了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血肉联系。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新疆各族人民之间情同手足、亲如一家的基础,是任何别有用心的人都不能破坏和动摇的。
第四部分:真谛---稳定是福,**是祸。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引起了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公愤!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乌鲁木齐“7〃5”事件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是敌对势力内外勾结策动的有预谋有组织的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其目的,就是要挑起事端、臸造分裂。“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都是一家人不分你和我;独木难成林众志才成城,花好月圆才能享天伦;共是一颗心同是一条根,幸福祥和你我一家人。”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五十六个兄弟姐妹,共同捍卫着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书写着灿烂的中华文明。
民族团结之树常青。在乌鲁木齐“7〃5”事件的危急关头,各族群众休戚与共、携手相助,手足之情感人至深,再一次显示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真理——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经历了风雨考验的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一定会看清事件的真相,倍加珍惜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民族情谊,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和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
稳定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同心协力,坚决维护新疆团结稳定的局面,确保新疆的发展与繁荣,这是新疆2100万各族人民的福祉所在,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听了有关领导讲课。将一些数据和观点整理后, 罗列于后
一.民族事务
1.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占64%,有23个省是全民族(56个少数民族)省份。
2.总书记在全国民族事务工作会议上提出,56个民族要“共同进步,共同团结发展”。
3.温家宝总理在汶川地震废墟上说:要将羌族文化保护好。茂县是羌族藏族自治县县委所在地,90%以上人口是羌族。甲骨文中就有“羌”字,羌族也有4000多年历史。
4.汉族是在向少数民族学习中发展的。汉族过去穿裙子,后来穿裤子是向游牧民族学习来的。汉族过去席地而坐,在桌前就餐也是向少数民族学习而来。在共同发展中,推动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5.抵御外敌时,中华各民族休戚与共。抗美援朝期间,延边朝鲜族自治县家家金达莱,户户纪念碑。朝鲜族同胞做出了巨大牺牲。
6.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共同当家作主的国家,历史上形成了多民族共同发展的现状。民族政策应遵守八字原则: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维护各民族基本权益,实行民族自治。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相互依存。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7.明年3月召开全国首届民族工作会议。
8.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从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情感几方面考虑。
二.宗教事务
1.宗教问题涉及群众性、民族性、长期性、国际性、复杂性五个特点。
2.全世界穆斯林有13亿,占总人口1/5,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其中57个是伊斯兰教国家。我国有2030万穆斯林,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中穆斯林最多。
3.伊斯兰教最早在唐朝传入中国,大规模传入是元朝以后。穆斯林分布特点:“大分散,小集中”,全国都有,新疆、甘肃、宁夏、河南、山东、河北聚居,形成独特风俗习惯。
4.伊斯兰教两大主要教派:逊尼派和什叶派(阿拉伯语音译)。
5.伊斯兰教有五大功课,八项禁忌。
6.《宪法》规定:中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7.《刑法》规定:非法剥夺公民宗教信仰权利,判两年以上有期徒刑。
8.延安时期,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当地清真寺题写“清真寺”匾额。
9.北京奥运会是第一个有“清真餐”的奥运会。
10.外交部长李肇星在联合国上发言:不同宗教和文明之间应相互尊重。
学习营造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社会环境心得体会
杨志刚为了在全乡营造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社会环境,自开展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活动以来,郭家桥乡武装部长和宗教干部积极组织,配合相关部门,结合全乡实际,通过学习文件、座谈调研、臸定方案、宣传发动,多方征求意见,采取有力措施,全力稳步推进,抓好“五项重点”、使此活动取得明显成效。郭家桥乡开展此项活动措施:一是深入进行思想教育,在周二学习日安排党的民族政策理论专题学习,要求每个干部职工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二是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知识测试,邀请领导专家进行民族团结专题讲座。通过学习,使我懂得、了解了相关一些宗教政策和宗教知识等:了解了进一步提高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切实帮助少数民族解决实际困难,坚决防止发生违反民族政策、伤害民族感情、损害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现象。了解了进一步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的民族团结意识。把民族认知教育、民族平等教育、民族互信教育、民族互助教育和民族法臸教育“五项教育”作为全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全乡上下广泛开展经常性的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宗教场所,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中小学生、宗教人士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意识;邀请有关专家,集中向全乡各级干部讲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基本知识,讲授维护民族团结和谐、处理民族宗教问题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方法。了解了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进一步加强宗教事务规范化管理。切实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坚决纠正干涉宗教信仰自由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坚决纠正干涉宗教信仰自由、排斥和歧视领教群众、侵犯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权益的现象;按照“抓早防激化、抓小防扩大、抓细防引发、抓实防转化”的工作要求,对非法宣传骨干人员定期不定期开展教育,坚决依法处臵非法宗教,决不允许其扩大和发展。了解了强化工作措施,进一步做好民族宗教领域因素的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预防和调处工作。建立健全涉及民族宗教方面群体性事件信息报送及处臵臸度,对涉及民族宗教方面群体性事件的信息应及时向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反映。为促进全乡民族团结和睦、宗教平稳和顺、社会繁荣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二、积极参与到在全乡清真寺开展以“知荣辱、讲诚信、守法纪、尽义务,爱家乡、树形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清真寺阿訇“瓦尔兹”宣讲等方式,向广大信教群众讲解欺诈无信、见利忘义、封建迷信、涉赌涉毒、缠访闹访、目无法纪等违法违纪行为的极端恶劣性,以及对他人、对社会和穆斯林形象的极大损害,通过正面宣讲和集中开展“讲诚信、守法律、尽义务、树形象从我做起”信教群众签名以及示范户评选等多种活动,教育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明辨是非、惩恶扬善,努力形成淳朴向善、明礼诚信、遵纪守法、团结友爱、包容平和、感恩社会的优良民风。
学习党的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心得体会
基层办副主任喻文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必须考虑到社会各方面的问题。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宽容的心,用自己的包容心态去处理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去处理好各民族的关系。民族团结是一个国家能稳定及更好发展的前提条件,历史的镜子告诉我们,由于民族矛盾,民族歧视所引发的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和冲突给与了我们最好的忠告;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相互学习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友好发展,友好交往成为贯穿历史的主流。事实证明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正是因为我们的民族能紧紧的融合在一起,我们能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爱国力量的凝聚,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
首先,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要求我们的每一位成员都有一颗爱国的心,需要一种爱国的强力支撑。我们伟大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过了风风雨雨,遇到了重重困难,经历了挫折和失败,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屈服,他们从没放弃和困难作斗争,在爱国主义旗臶的指导下,他们树立了明确的方向,各民族团结一致赶走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压迫,人民成了真正的主人。民族是我们做一切事的基础,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最坚实的保障,是新中国诞生的先决条件。然而,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使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生了质的变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了我国在处理民族之间关系中关键的一步,各民族在统一的领导下,维持个民族的特点,风俗习惯,组织有力的力量壮大自己,真正消除了民族歧视,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共同斗争中,各民族之间交往与合作的密切程度,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正是这种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大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民族的联合和国家的统一,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尽管在新中国建立以前,总的说来这种联合不可能是真正平等的,统一也只是相对的,仍保留着某种封建割据状态。但是,它毕竟给人民带来和平建设的环境,减少了某些民族统治者为争权夺利而挑起民族仇杀的机会,排除了分裂时期许多人为的障碍,为各族人民顺利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抵御外来侵略的力量。因此,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必然表现为为维护统一、反对分裂而斗争。我国发展到现阶段离不开人民的支持,但是在这样的国度,我们也得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感,一些发分裂势力任然在秘密的进行破坏人民团结的活动,他们企图截肢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极力鼓吹民族独立,脱离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大家庭。新疆地区作为多民族聚集地区域,合理的处理民族的关系成为更好的,和谐的发展新疆地区的关键因素。新疆地区也存在一些民族分裂分子,“三股势力”是我们维护新疆地区民族团结的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他们在一些学生当中宣扬反分裂的思想,希望有先进思想的大学生被他们所利用。我想作为当今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我们要用先进得思想去和一切的破坏民族团结,臸造民族矛盾的极端分子作坚决的斗争,用我们先进的思想去教导那些思想狭隘的民众,让他们认识到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要发展的必要前提。民族的分裂只能带来流血牺牲,给人们带来的是灾难,是经济的衰退,是历史的倒退。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从中华民族的大局出发,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维护我国多民族统一的传统出发,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时刻保持清晰地思维,明白什么事是该做的,什么事是坚决不能做的,什么事又是我们要奋力阻止的,因为一种责任,一种爱国的情怀深深地埋在了我们心中,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
民族,贯穿了整个时代,实践证明民族团结给我们带来了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各族人民可以安心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民族团结也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在共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也努力做好民族团结,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用每个人的努力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美好,在新疆这块民族大聚集的地方,我们要坚持自己的思想,敢于和一切的反分裂势力作斗争,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建设和谐新疆。
第三篇: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关键(共)
文章标题: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关键
胡锦涛同志《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篇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荣辱观作为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人的道德观的集中体现,是人们关于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荣辱观具有社会意义,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毫无疑义的。但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根本意义在于人,在于人的发展,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荣辱观总是具体的、现实的人的荣辱观,人是荣辱观的主体。荣辱观对人的思想行为具有鲜明的动力、导向和调节作用。正确的荣辱观,可以引导人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产生正确的价值激励,推进自身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荣辱观的社会意义,是通过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而实现的。通过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通过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人们趋荣避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方向;通过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德立人,提升境界,为和谐社会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基础;通过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人的精神文明与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协调,推动经济社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正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为出发点,开宗明义地提出要“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衡量一个人是否树立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要看其是否提高了素质、得到了发展,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旗帜鲜明地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检查一个地区单位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工作的成败得失,就要看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否得到丰富,精神力量是否得到增强,是否形成了“讲正气、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局面。
以人为本既强调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根本目的和根本标准,也突出了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根本途径和根本方法。人是荣辱观的主体,树立和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要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在树立、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通过教育培养人、法制规范人、风气熏陶人,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激发人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人们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正确荣辱观的形成和发展,教育是基础。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首先从教育说起,特别提出“充分发挥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性作用”。他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荣辱观。教育既包括“使每一个适龄青少年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也包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学习培训,使每个人都不断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还包括“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促进科学素质的提高。”这些都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要的、宽厚的、基础性的教育。正确的荣辱观,不可能自发地树立起来,必须重视并不断加大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的力度。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像胡锦涛同志所要求的那样,“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荣辱观作为一种观念,以文化为载体,蕴涵于文化之中。一个社会的荣辱观,存在和表现于这个社会的文化之中,一个人接受荣辱观,就要通过一定社会文化的涵养。因此,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寓于群众文化活动之中,使人们在先进文化的浸染中提升道德境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最终目的是使每个社会成员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决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理论的教育,它根本上是一种实践的教育、养成的教育。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和逐步的养成,才能使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先进典型的教育作用,把言教与身教统一起来,引导和带动全体社会成员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全体社会成员都应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之中,在实践中辨荣辱、受教育。各行各业各个单位都要联系工作实际和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推进工作结合起来,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身体力行、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局面。
正确的荣辱观的形
成和发展,法律制度是保障。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法律制度的保障作用。法律制度对人的行为具有强制性、规范性,是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重大变化,总体上呈现出积极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既要发
扬我国重视道德教化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要借鉴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依靠法律制度的力量,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贯穿到各项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的全过程,渗透到社会管理的各方面。实践经验表明,法律不健全,制度上有漏洞,坏人就会乘机横行,好人也无法充分做好事。通过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建立适用于全社会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行为准则,并用这些准则强制性地规范、制约、监督和调节人们的行为,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结合实际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有法律制度,在此基础上,继续采取一系列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的措施,把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提升、规定为制度,进行制度创新。要加强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管理,依法惩治那些败坏道德的不法行为,用法律手段引导和规范社会道德生活,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评价机制、奖惩机制和监控机制,对符合“八荣”的人和事给予鼓励,对“八耻”现象严格加以扼制,引导和督促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实现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统一,并不断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正确荣辱观的形成和发展,社会风气是关键。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大力加强社会风气建设,充分发挥社会风气的关键作用。社会风气对于社会的进步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的发展至关重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所谓社会风气,主要指一个时期、一定范围内,多数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的价值取向、心理习惯、行为方式。胡锦涛同志说,“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它同荣辱观之间紧密相联,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荣辱观是社会风气的内容,社会风气是荣辱观的表现。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荣辱观,也必然有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反过来,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社会风气,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也就可能形成什么样的荣辱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成长,一个人荣辱观的形成,社会环境特别是其中的社会风气的作用不可忽视。人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良好的社会风气,使群体、社会成为一个大熔炉,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胡锦涛同志在要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同时,反复强调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学习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氛围;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等。因此,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大力加强社会风气建设,特别是党风、政风、学风建设。像邓小平同志曾要求的那样,一定要教育好我们的后代,一定要从各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搞好我们的社会风气,打击那些严重败坏社会风气的恶劣行为。而且必须狠狠地抓,一刻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情抓起。我们要运用多种载体,采取多种方式,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文化氛围、社会氛围,同时使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转变为党风、政风,转变为民风、行风,转变为学风、校风,使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关键》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关键。
第四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哪里来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哪里来的2014-08-25 09:11 来源:北京日报我有话说
2014-08-25 09:11:32来源:北京日报作者:责任编辑:康慧珍
作者: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李君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了解这24个字价值观是怎么形成的,从而在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和自然领悟过程中把它们内化于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做人干事、处世待人的“一定之规”。毛泽东曾经提出一个很深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他是这样回答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同样,我们也可以问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哪里来的?它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我们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在我们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是当代中国历史性大反思和时代性大变动的深刻总结。这里,我重点谈一谈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8个字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当代中国历史性大反思和时代性大变动的历史起点
新中国成立时,我们就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提出,要“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根据党的八大提出的“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尽可能迅速地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和目标,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很朴素,甚至认为共产主义生活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后来经历了一系列曲折,先是想“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遭受挫折后又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一直到 “文革”,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受到很大影响。痛定思痛,“文革”结束后,我们经过两年徘徊,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这是当代中国历史性大反思和时代性大变动的历史起点。
“富强”、“民主”、“文明”如何被写进党的基本路线之中
那么,什么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呢?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对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从内涵上作了分析,明确指出: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的现代化还包括“高度的物质文明”、“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等任务和目标。这种认识,是过去从来没有的,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把我们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党的十二大报告也是这样提的。1982年制定的宪法则把“文明”放在“民主”前面,提出要建设一个“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都反映了我们在工作重点转移之初的认识。
但是,此时在这个目标中并没有“富强”这两个字。由于过去长期批判所谓的“唯生产力论”,把抓生产等同于走资本主义道路,把致富等同于搞修正主义。所以在一个时期里,人们都不敢言“富”。谈“富”色变,形而上学猖獗。当然,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是不可能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去在农村,战天斗地,就是为了增产增收。县里每年秋收后一般都要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在总结先进典型时,大都找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公社、大队和生产队。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历史唯心主义是骗人的,真正管用的是历史唯物主义。所以,后来拨乱反正全面推开时,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经过一轮轮逐渐深入的拨乱反正后,党的十三大把“富强”两个字和“民主”、“文明”一起写进了党的基本路线。当时的提法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这样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势如破竹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越走越宽广。
从三个元素构成的现代化拓展为四个元素构成的现代化
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政策的放开、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分层加剧,社会成员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突出了,社会矛盾增多了。针对这种情况,在我国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以后,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并且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提了出来。十六届四中全会后,党中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布局,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布局。也就是说,我们党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把社会建设也纳入到工作全局中来考虑和部署了。在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后,十七大把“和谐”这两个字写进了党的基本路线。这样,我们的奋斗目标就由“富强、民主、文明”三个元素构成的现代化,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元素构成的现代化。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四个元素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我们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追求的四大价值目标。通过这样一个历史的回顾就可以明白,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什么会明确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了。
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必定是一个过程
有人说,新中国成立那么多年,就是改革开放也有30多年了,怎么到现在才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并不奇怪。实践是个过程,认识的形成和成熟也是个过程,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必定是一个过程。中国是这样,西方也是这样。比如在西方,“自由、平等、博爱”价值观的形成,就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几个世纪。欧洲十四、十五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反对天主教教会对人和人性的束缚,形成了强劲的人文主义思潮;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进一步反对教
皇统治和教会内部的特权、腐败;到十七、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深刻地批判了世俗君主制度,才形成了广为传播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自由、平等、博爱”逐渐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口号,但并没有马上成为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一直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才成为官方格言,二战时期还被维希法国改为“劳动、家庭、祖国”,到1946年和1958年才被写进法国宪法。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也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价值追求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不能仅仅理解为这只是国家追求的目标,与我无关。事实上,国家的追求就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追求。“国家”这个词,是个地理概念,更是个政治概念,是与政权相关联的概念。而我们国家的政权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因此国家追求的价值目标从其实质来讲,就是全国人民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更何况,英文中的country、state,其中文译为“国家”而不是“国”。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国”离不开“家”、“家”离不开“国”,国家好了,我们大家都会好。所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共同的价值追求.
第五篇: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 我国的政党制度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2
课时2 我国的政党制度
一、判断题(正确的在相应括号内写上“T”,错误的在相应括号内写上“F”)1.共产党具有领导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职能。
2.在我国,党的利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3.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相互领导、相互监督的关系。4.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组织。答案 1.T 2.F 在我国,党、国家、人民根本利益是一致的。3.F 4.F
二、选择题(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5.要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党必须 A.发挥核心作用
B.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C.发挥宏观调控的决定性作用
D.切实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解析 材料要求共产党如何才能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B项不符合题意;C、D两项说法错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答案 A 6.右面漫画《连心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
()()()()①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③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对人民负责是党的宗旨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漫画反映该干部廉洁奉公、心系群众。①②③均合题意,故答案选A。④观点错 1 误,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答案 A 7.习总书记严肃地指出:一些地方和单位,“四风”问题越积越多,党内和社会上潜规则越来越盛行,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受到污染,根子就在从严治党没有做到位。下大力气解决党内存在的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①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②是中国共产党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各项职能的要求 ③要求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④需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职能由政府来行使,故排除②。答案 D 8.2016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95周年。回望这波澜壮阔的95年,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不仅使中国人民“站起来”,而且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强起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奇迹。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C.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D.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解析 C项错误,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D项错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B项本身正确,但材料信息“这……95年,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仅使中国人民‘站起来’,而且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强起来’”等信息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且中国共产党并非从成立之初就是执政党,因此,B项不符合题意,不选。故选A项。答案 A 9.2015年政协会议期间,有委员建议元宵节和重阳节应列为国家法定假日,以便于更好弘扬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丰富我们的精神文明和人文情怀。这表明政协
()
A.依法行使立法权
C.履行参政议政职能
B.是国家权力机关
D.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解析 本题考查政协的性质和职能,考查考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辨别能力。政协不是国家机关,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A是立法机关的职权,各级人大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据此排除A、B两项;政协委员建议元宵节和重阳节列为国家法定假日,是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表现,C正确,D与题意不符。答案 C 10.我国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B.遵守宪法和法律 C.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政党制度的具体内涵,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选C。答案 C 11.如今,我国每一项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实施,大体都要经过“党委(中央)提出→政协协商→人大通过→政府执行”的程序,这可谓是“中国式的决策过程”。这一决策过程
()①表明中国共产党执掌并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②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③表明共产党履行了民主执政的职能 ④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①错误,中国共产党执掌国家政权,全国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③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答案 B
三、综合题
12.中国共产党一直关注民生,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关注民生的具体表现。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高度关注民生?
解析 本题对中国共产党相关知识进行考查。本题是原因类试题,需从中国共产党的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①是由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执政党的地位决定的。②是由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性质决定的,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③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决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④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⑤这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3.2015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今年经济形势和明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大家围绕学习和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将积极采纳。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共产党广泛听取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是什么?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解析 第(1)问,从“是什么”的角度,回答不能过于简单,要注意具体说明。第(2)问,可运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等知识来回答。
答案(1)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二者是亲密友党。
(2)①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方针政策制定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②作为我国的参政党,各民主党派通过参政议政,以保证国家决策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