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做好四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做好“四好”文章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如何建设好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笔者围绕“建设新农村,县乡党委政府与基层组织如何作为”这一问题做了一番思考,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做好“四好”文章。
一、设计好,即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并做出符合国情、县情、乡情、村情的标准设计
设计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求县乡党委政府积极作为,从自己的现状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好新农村建设框架。
具体怎样抓呢?一抓规划内容。村庄布局规范化、道路硬化、环境清洁亮化、文化娱乐多样化,这“四化”是当前我们新农村建设的规划重点。二抓规划方式。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民间的积极性。设计要集思广益,设计招标要市场运作,避免千篇一律。三抓规划管理。县乡党委政府在规划过程中一定要有制度可循,用规章制度来监督各项运作,实施“阳光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分钱的投入都能进入积累轨道。这就需要各级基层党委政府牢固树立节约理念,严把审批环节,力戒空喊口号。
二、借鉴好,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新农村建设经验,有必要开展“互帮互学”建设活动
韩国是亚洲除日本、我国台湾省以外农村现代化事业卓有成效的一个国家。韩国经过20多年的努力,通过“新农村运动”这一载体,大大地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缩小了城乡差距,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率是1:0.94。在我国,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也出现了一些闻名遐迩的明星村,今后随着新农村建设工程的推进,还会不断涌现一些新典型。我们有必要开展“先进带后进”、“后进学先进”活动,从而加速新农村建设进程。
学习韩国什么呢?我个人认为,韩国新农村建设在于成功地打造了“三力”。一是打造了吸引力。在“新农村运动”初期,韩国政府设计了20多种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工程,如桥梁、饮水工程等,这些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工程较好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使“新农村运动”抓住了农民的心,充分发挥了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二是打造了示范力。韩国政府在建设新农村进程中,没有采取“一刀切”式的指导,而是对不同情况的乡村进行了分类,推行的是“量体裁衣”法。基础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自助村,是结构调整的示范;自立村,是现代农业的示范。三是打造自觉力。也就是激发全社会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韩国,为了激发全社会人参与“新农村运动”,政府按“带头人”、骨干者、公务员、知名人士、村民五类进行了责任明确与培训,从而使各种身份的人对“新农村运动”作出贡献。
那么,县乡党委政府是否就可以照抄照搬韩国的经验呢?我看不能,因为我们有自己的国情,有自己的县情、乡情、村情。县、乡党委政府对待经验要能举一反三。一是加强引导。引导是多方面的,包括物质、精神、民主、社会等方面。比如,在资金引导方面,县、乡政府要将扶贫、以工代赈、能源、水利等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适当捆绑起来,设立硬件建设专项资金,把扶助对象重点放在中心村建设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加强造势。主要指舆论造势。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万村报栏”等媒体,广泛动员、深入宣传、层层发动,营造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三是加强服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县、乡党委政府要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加强各种服务,及时推广成功做法。
此外,对于国内明星村的经验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涌现的新典型、新经验,我们应当采取现场学、观摩学、帮扶学、竞赛学等方式,把一切成功的建设经验引入到各地的新农村建设中。这种推广经验法,就党委政府而言,就是一个加强示范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为整体推进做好示范、积累经验。
三、推动好,即要求基层党委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使各种发展要素空前活跃起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牵引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中之重是大力引导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工业促进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全力促进城市支持农村发展,全面放活农村各种发展要素,使新农村建设在“和谐”状况下顺利完成。
怎样才能达到“和谐”呢?从工业与农业的关系看,要念好“促”字诀;从农业自身看,要念好“兴”字诀;从建设主体看,要念好“活”字诀;从体制看,要念好“改”字诀。一是念好“促”字诀。就是以工业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对于县委政府而言,要搭建起全县工业发展平台,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做优工业园区。优化工业园区资源配置,把工业化与信息化融为一体,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共同发展,工业和农村紧密结合,使工业园区成为全县“以工促农”的重要平台。就乡党委政府而言,要引进好工业项目,其基本的方式就是“筑好巢,引好凤”;其基本的载体就是壮大城镇规模,因为城镇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市民化的主要载体。二是要念好“兴”字诀。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建立现代农业体系,其中最基本的途径是科技兴农。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现代农业,这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阻碍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科技贡献率不高。要抢占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制高点,必须以科技壮基地、兴龙头、强品牌。作为县乡党委政府,要推进科技兴农,必须切实担负起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联系好农业专家和科研机构,扶持科技示范户,构建与现代农业和农村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科技组织体系等职责。三是要念好“活”字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党委政府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必须“放活”农民。我们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农民群众等、靠、要的状况,要以人为本,全方位放活农民朋友的主观能动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要探索一种机制或体制,真正使农民变为建设主体,让他们主动去干。四是要念好“改”字诀。全部取消农业税后,农村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如何遏制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卷土重来,避免农民负担反弹;二是怎样在财力上保证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是检验县乡两级政权执政能力的重要依据,改革方能提高执政能力。为了更好地适应取消农业税的新形势,围绕提高县乡政权执政水平这一重点,必须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村债务化解工作。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户的多种服务功能,搞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健全村民自治机制。
四、带动好,即要求“村支两委”在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村官”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村支两委是“火车头”,“村官”是主体当中的“主心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要发挥村支两委的带动作用,就必须实现“村官”的角色转型。“村官”必须从过去那种简单的“道德权威”向公正廉洁的“经济能人”转变,实现好角色转型。
笔者认为,“村官”们要完成好角色转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发挥“领头雁”作用,就必须从“三新”入手。第一个“新”,树立新形象。建设新农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村官”?它包含四个要素。一要加强学习,坚定信念,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做一名学习型、创业型“村官”。“村官”首先要自己富,然后带动群众富,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村官”应当抓紧学习,提高致富本领,把为人民服务谋福利的决心同过硬的本领统一起来,大胆创业,做一个全面的带头人。二要带好班,使村支部、村委班子高度凝聚,做一名团结型、正气型“村官”。建设新农村,需要一个好的团队。“村官”一定要团结一致,昂扬士气,充分当好全村发展的“火车头”。三要坚持廉洁勤政,为民排忧解难办实事,做一名实干型、廉洁型“村官”。也就是说,“村官”要养成脚踏实地的作风。四要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坚持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争做一名模范型、奉献型“村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村官”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坚持洁身自好,做到不与民争利。
第二个“新”,采取新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要求“村官”转变工作方式。在工作方向上,“村官”要从组织传统农业生产活动中退出来,在市场农业、商品农业、非农产业方面努力推进,从纯农化转向非农化,实现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村界抓发展的转变;在生产经营活动上,“村官”要从直接干预农业生产的活动中退出来,在引导、加强、示范、带动方面努力推进,由替群众决策转向为群众服务,由行政命令推动工作转向优质服务推动工作;在工作重心上,“村官”要从“上传下达”中的工作陷阱中退出来,积极发展集体经济,搞活地方经济,由被动工作转向主动工作。第三个“新”,用活新抓手。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村官”要想加速建设进程,必须创新工作抓手,用活新抓手。用活“人才开发”抓手。当前,村级党组织普遍缺乏执政资源观念,造成党员人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直接影响党员先进性的发挥。村级“人才开发”,首要的是开发党员,做到成就一个“能人书记”,培育一群“能人党员”,激活全部“无职党员”。还要抓好农民培训工作,按照“市场导向、校企联办”的思路,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用活“结构优化”抓手。“村官”要根据市场导向,结合本村实际特点,及时创新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用活“市场理念”抓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我国日趋成熟的市场体制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村官”必须在全村培育市场理念、运用好市场之手。首先要到市场去寻找适合村庄发展的好项目;其次要建立健全营销网络,让产品贴着标签上市场;再次要运用股份制,培育农民正确的投资理念,将农民的致富愿望、责任心、富余资金与现代投融资机制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村整体联动的经济发展态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县乡党委政府与基层组织如何作为”是这个系统工程中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环节。县乡党委政府与基层组织若能做好以上“四好”文章,也就解决了“设计内容是什么”、“可资经验有哪些”、“支持重点在哪里”、“骨干力量如何干”等四个问题,从而保证新农村建设在县乡两级有序、快速、健康推进。
农业的“三色革命”
绿色革命:农作物的最高产量在很大程序上取决于光能利用效率的高低。目前一般作物光能利用率仅0.4%左右。但从光合作用本身的效率来计算,理论上最高可达20%左右,根据这一计算,仅水稻亩产就能达7000~10000千克。因此,把扩大农作物叶绿素体面积以加强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产出率,称为“绿色革命”。
白色革命:地球上的植物资源极其丰富,用来发展畜牧业,将粗蛋白转化为以奶品、肉类为主的高级蛋白质,既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扩大了食物的来源。因为蛋白质呈白色,所以称之为“白色革命”。
蓝色革命:海洋占地球总面积71%,不仅生物品种多,而且数量巨大,但目前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十分有限。海洋可提供的食物,比陆地全部可耕地提供的食物多得多。因为海洋呈蓝色,所以把人类征服海洋、建立以海洋为主的水体农业称为“蓝色革命”。
白色农业是指微生物资源产业化的工业型新农业,包括高科技生物工程的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白色农业生产环境高度洁净,生产过程不存在污染,其产品安全、无毒副作用,加之人们在工厂车间穿戴白色工作服帽从事劳动生产,故形象化地称之为“白色农业”。
第二篇: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过去,我们靠农业的积累、农民的贡献和农村的支持,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和工业化体系,但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也日益强化,农村发展越来越落后于城市,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并没能很好地分享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成果。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农村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却相对滞后,这已经明显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不强;许多农活还靠人工畜力,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技储备不足,推广机制不活,科技贡献率不高;农民经营理念陈旧,凭经验搞种养经营,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制约了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3.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只有农田基本建设搞好了,土地产出率才能提高,才能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只有农业装备水平上去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农民才能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多形式、多层次的转移。只有农村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产品和生产要素才能流动起来,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和其他产品才能及时卖出去,卖上好价钱,生活需要的各种消费品才能保证供应,农村市场才能繁荣。只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了,环境美化了,农民的整体素质才能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才能不断改善。
4.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针对城乡差距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尤为滞后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5.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如果农村的经济没有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大的提高,农村的面貌没有大的改变,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因此,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
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6.当前,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条件。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有了支持保护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近年来,在起点较高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还有,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氛围已经形成,加快新农村建设有着广泛的群众和社会基础。
第三篇:为何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当前,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条件。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有了支持保护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近年来,在起点较高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第四篇: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区城建局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关情况汇报
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区城建局积极参与配合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是解决农民饮水、农村消防安全工程,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工程,促进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工程,各乡镇都提高了思想认识,强化了责任意识,增强了工作主动性,切实做好了此项工作。今年我局向省建设厅共争取了省专项补助资金720万元,共新增受益人口14.4033万人,其中金西三镇新增受益人口12.95万人,白龙桥镇7956人,洋埠3643人,乾西乡2934人。超额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人口新增4.5万人的任务。
2、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加大中心镇政策扶持力度,今年我局在小城镇建设建设项目预投资200万元,项目资金采用“以奖代补”形式发放,同时首次采用绩效考核。加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今年在2009年省污水设施专项资金补助1895万元基础上,又增加505万元蒋堂、琅琊污水处理设施补助,同时又申报了洋埠、罗埠、罗店、雅畈四镇省级2010年专项资金补助,目前正在审核中。同步争取了市级污水处理设施专项资金1224万元,并为琅琊、蒋堂等乡镇争取了部分市留土地出让资金预留给乡镇作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资金。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部门密切配合。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工程建设工作,区政府与乡镇签定工程建设责任书,制订了实施意见和工程考核管理暂行办法,将工程建设列入对部门、乡镇的考
核。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编制、包装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项目批准后,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成立领导小组,组长为乡镇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确定专人负责项目实施。各部门密切配合,明确责任,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与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2、落实制度,规范工程管理。为保障工程质量,在项目前期准备基础上,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安全目标责任制等相关制度;施工中从管网的设计、预算、工程招投标、材料选购等环节严格把关;相关部门不定时地对工程管材质量和管网的安装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有效地杜绝不合格管材流入工程,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如雅畈镇对工程质量严格落实“三检制”即班组自检、专职人员复检、公司质检科终检;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全程控制,认真履行“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的监理职责即控制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管理工程合同、信息,协调各种关系;对重要工程部位实行旁站监理。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良等级,合格率100%,优良率70%以上。
3、严格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到位。由纪委牵头,协同区财政、审计等部门对省、市、区拨付给乡镇的集镇建设专项资金进行监督管理,督促工程实施单位严格按规定使用专项资金和落实配套资金,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充分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在工程竣工后,根据有关规定及时编报竣工财务决算。区财政局按照文件要求,依据工程进度及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分期将补助资金拨付进入项目单位财政专户,严格控制开支范围和标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婺城区城乡建设管理局
第五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正主力军。只有维护好农民的主体地位,遵循“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与“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的原则,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地方,在农民的家乡搞利民富民的新农村建设,当然离不开农民作为主体的参与,不能不征求农民的意见,不能不尊重农民的意愿。农民对自己的家乡最熟悉,只有农民最清楚自己最需要什么、建设新农村自己有多大能力、有多少钱、能办多少事。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以人为本,从与农民联系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事情入手,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事业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否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技能和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出新型农民,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得失。因此,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前提和必备条件。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民培养、造就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才能使农民从思想上、行动上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人和主力军,才能不断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高素质的建设者,大大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不动摇。要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当好主角,就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这是事关新农村建设大局的一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