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李松竹

时间:2019-05-13 10:45: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李松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李松竹》。

第一篇: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李松竹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李松竹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重要一环,相比于洋务运动器物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政治制度变革而言,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方面的大变革。器物方面的变革可以通过近代企业的建设来引导学生理解;政治制度方面的变革则可以通过政府法令来认识,而思想方面的变革,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基于这一现实,我广泛地收集了相关的史料,意图通过史料的剖析,帮助学生突破本课的重难点,顺利实现本课教学目标。下面,就我本次《新文化运动》公开课,谈一谈几点感受。

成功之处

1、相关问题的点拨比较恰当。在《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中,我主要使用了材料教学的方式来突破重难点。选取的材料,注重典型性与趣味性,即说明了问题,又通过生动有趣的材料激发了学生积极性。

2、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对于基础性的知识,我放手由学生归纳总结。对于难点,或者给予学生思考的思路,或者给予相关的史料,在此基础上再适时的引导,尽量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得出相关结论。

3、注重知识内在的联系。新文化运动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共同够成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在某种程度上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联系本单元中另外三课,通过前后的联系,让学生更为深刻的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同时对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初步认识到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授课中,我关照了本课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联系,通过比较近代化不同阶段中国人向西方所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全面的认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待改进的方面

1、学法指导欠缺。历史教材知识点繁杂,这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适时的对于知识点进行勾划,并做好眉批,以方便复习。但在本课教学中,我没有很好的关注到这一点,这给学生知识点的落实留下了隐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提示学生做好眉批,必要的时候还应告诉学生知识点的位置,以使学困生能跟上授课进度。

2、复习不够充分。课堂上,我留给了学生十分钟的时间去巩固本课所学,并告知学生需要重点巩固的知识点。但仅仅做到这一步还不够,最好还应在临下课时,师生一起来理清重要的知识点,这样能够起到一定的检测效果,使教师更好的把握学生学习的情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非常不足。《新文化运动》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民主、科学思想、真理精神教育的极好的素材,但在授课中,我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少有关照,仅仅只是在强调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习得,这样的历史教学显然是不健全的,在今后的授课中,应采取适当的材料,精心的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以有效的升华学生的情感。

第二篇:李言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古老的东方在文明的碰撞中激荡!近代的中国在思想的汇合中扬弃!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河源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

李 言

古老的东方在文明的碰撞中激荡!近代的中国在思想的汇合中扬弃!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课程改革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成为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历史新课程要求教师加强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本着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开放历史教学,让生活走进历史教学,将“死”的历史教“活”,同时历史教育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教学理念,所以这节课我注重了人文关怀、文史结合,特别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兴起的标志及代表人物、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与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思辩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教材为基础,以课件为依托,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在感悟历史的基础上学习并理解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身上勇于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用辩证的眼光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用赞赏的态度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在解放思想方面的传承和发展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锋芒指向孔教。

三、教学方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史料研读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围绕三个步骤:了解,理解,见解,把教材内容按照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内容、评价四部分来进行学习探究。

(一)新课导入: 通过音乐,历史事件图片,加上语言渲染,创设情境: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群激情洋溢的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以民主科学为旗帜,谱写了时代风云的旋律,唱响了解放思想的战歌,将国魂重铸——新文化运动,让学生对本课有初步了解。

【设计意图:“情境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起点”,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突出课文主题,为接下来的教学营造氛围,做好铺垫。】 古老的东方在文明的碰撞中激荡!近代的中国在思想的汇合中扬弃!

(二)新课学习:

1、引导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教师:展示袁世凯尊孔复古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再现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⑴ 新闻报道了袁世凯哪些卑劣行径?

⑵ 袁世凯的目的是什么? 他以什么作为其达到这一目的的思想工具? ⑶ 袁世凯的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有没有人附和呢?帝国主义对此是什么态度? ⑷ 知识阶层的先进分子对袁世凯的这种行为持什么态度?

学生:自学后发言交流,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归纳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⑴ 袁世凯欲复辟,恢复帝制,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⑵ 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 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⑶ 新旧思潮发生冲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的依据是,建构主义“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构建的” 理论。情境创设加上问题设计,促使学生对信息进行合理的解读,发现其中蕴含的历史事实:尊孔复古逆流与民主共和观念起冲突,初步感知开展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顺利地进入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自主学习,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从课文中找出需要掌握的几个基本知识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旗帜、主要阵地。

学生自主学习后得出:

⑴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⑵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⑶前期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民主(democracy)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科学(science)主要指自然科学,也包括从西方传入的某些社会科学理论)

⑷主要阵地:《新青年》。(《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并以其为中心形成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阵营。)

教师:拓展新文化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和蔡元培的办学方针。蔡元陪任北大校长以后,在教育思想上采取“兼容并包”的方针,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展示油画《宽容》)

【设计意图:因为准确地掌握历史概念是认识历史的重要方面。而此部分知识较简单,所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当地进行讲解补充,这样的设计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习惯,互相的交流补充使学生们体验着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

3、合作探究,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古老的东方在文明的碰撞中激荡!近代的中国在思想的汇合中扬弃!

*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前期沿着两条线展开,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

⑴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教师:多媒体展示 “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前的对联”提问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

教师:展示资料提问“以陈独秀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对上述现象的解决方法是什么?” 学生:提倡民主。

⑵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教师:多媒体展示鲁迅的《药》描述的人血馒头片段。提问人血馒头到底能不能治病?他不用也根本没有去想过“流血的是谁”这些问题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当时的人们愚昧、迷信,不关心国家大事。

教师:展示陈独秀《敬告青年》片段,提问对上述现象的解决方法是什么? 学生:提倡科学。

⑶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教师:多媒体展示“唐氏自杀殉夫成就烈女称号”资料,提问唐氏为了“烈女”的称号自杀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旧道德束缚人们的思想。

教师:展示打倒孔家店漫画,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新文化阵营为什么反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这个口号是否适用于今天?你认为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学生:儒家思想是是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不适用今天,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教师:多媒体展示“古文:羿裔熠,邑彝,义医,艺诣”和古文的白话文翻译,提问哪一个更加通俗易懂?展示材料轻松一笑:秀才因为“征婚启事”没有标点符号闹的笑话。

学生:白话文更加通俗易懂,旧文学存在的问题。

教师:文学革命开始的标志:《新青年》发表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鲁迅《狂人日记》 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是白话小说的典范之作。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师:谁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怎样宣传的?展示资料提问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中国有什么影响?

学生: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创办杂志《每周评论》 ;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设计意图: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环节,重在落实,通过情景设置引导,资料分析、问题 古老的东方在文明的碰撞中激荡!近代的中国在思想的汇合中扬弃!

设置的方式将学习的任务交给学生讨论完成,使学生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论从史出,培养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归纳演绎的能力,从而使历史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形成学生内在的品质,实现了历史课学习的常态化,从而更好地体现和落实新课改精神。】

4、积极合作,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分析评价 ⑴性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教师:引导学生“议一议: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宣传的思想有什么变化?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阶级属性在运动的前后期有什么变化?”

学生: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宣传西方的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阶级属性变化:由先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换为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新文化运动的性质。(2)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

教师:根据前面对本课的分析进行启发教学。(3)情感升华:播放歌曲《最美的歌献给你》。

教师:听歌曲思考,面对国家倒退,先进人物能够挺身而出发起新文化运动,你有什么感悟?

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奉献、爱国爱民、追求真理、努力学习等。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是依据《课标解读》中“教师需要挖掘历史中的精神财富使其成为有效的教育资源。”完善历史知识,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一个整体的、鲜活的认知,在师生合作讨论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先辈们探索精神,爱国情感,向伟人致敬,进行情感升华教育,延伸课堂教学!】

(三)新课归纳小结

教师:请同学谈一谈本课的收获? 学生:谈收获,阅读本课知识点顺口溜。

教师:总结强调新文化运动用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刷新了国民的观念,重铸了国魂,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设计意图:巩固、强化知识结构。回应导入,突出主题。】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使我清醒认识到: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才会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果,以适应时代、教改的需要;同时,也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历史教学只有为现实服务才具有生命力!

第三篇:《新文化运动》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文化运动》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东港三中 孙明

【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现代中国先进思想”专题内容中关键转折部分,它上承“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与维新思潮”,下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高二同学只是耳闻过,至于具体是什么,怎么回事,也并不是很清楚。当然,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把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那就没有创新可言。我根据高二学生抽象思维迅速发展,喜欢怀疑,求知欲强,但又缺乏分析、归纳能力等特点,专门设计了导学案,掌握知识体系和自主探讨一些问题,还让其查阅大量的资料,使他们的知识系统化、能力提升,思想升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①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②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

②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养成关怀民族、国家、社会的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发扬的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族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全面评价。

【教学策略】运用“情境——探究——反思——创新”教学策略,提供情境,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教师要适时进行方法和方向性的引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新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1)、设计导学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学生根据导学案熟读课本,掌握基础知识.(2)、学生课后搜集资料:第一、二、三小组搜集有关背景的资料(资本主义的发展概况、袁世凯称帝、日本的《二十一条》);第四、五、六小组搜集新文化运动的概况(关于北大、陈独秀、胡适等人物;)第七、八小组搜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科学与民主;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九、十小组搜集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性质、积极影响、消极影响)(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自主预习、搜集材料的能力。)

【学生导入新课】

当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对民主共和的美好憧憬的时候,然而却被军阀黑暗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近代中国与民主政治擦肩而过。先进的中国人思考着:到底是什么阻碍了中国的进步?是封建思想和封建传统!(教师幻灯片展示辜鸿铭的图片及其“著名的茶壶理论”和“女人之美,美在小脚,小脚之妙,妙在其臭。”的旧思想言论)

要振兴中华民族,就必须首先刷新国民的观念,将国魂重铸。为了重铸国魂,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那就是——新文化运动。今天就让我们来重温这段历史,领略先辈们那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怀。

(设计意图:①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进行新文化运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②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顺历史知识之间联系的能力)【新课讲授】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检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意图:检查导学案的预习情况,熟练掌握基础知识,为自学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2、一、二、三小组交流讲解背景的知识点

3、师生探究:阅读教材和下列材料,归纳新文化运动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材料二:面对严酷的现实,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

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政治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另一方面,窃国大盗袁世凯则加紧复辟帝制活动,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

思想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归纳总结: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勾勒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者关系内在联系的轨迹,认识其必然性。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阶段性特征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可设置问题“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由学生判断这种说法的正确与否,对运动的兴起进行深层次的体会。)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第三、四、五小组展示查阅的资料

2、教师课件展示陈独秀、胡适、李大钊以及《新青年》书影和北大校园的图片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新文化运动氛围,让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检查学生基础知识落实情况(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六、七、八组介绍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概况

3、材料一: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二: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陈独秀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目的是什么? 这两位先生有何具体所指?

2、“德先生”与“赛先生”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探究,加深学生对“民主”和“科学”的理解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提高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

3、设计问题:(!)、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提出了“打倒孔家店”口号?你认为当时提出这个口号对不对?这个口号还适用不适用今天?

(设计意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然后3个小组在黑板上展示成果,其他三个小组点评。提升学生合作意识,也给其展示的平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既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也提升了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巩固基础知识

2、探究问题“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前赴后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探究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材料二:《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 材料四:“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材料五:国学大师钱玄同主张 “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剿灭”中国文化,“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言。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

材料六: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2011年9月28日,在秋雨凉意中,曲阜孔庙举行2011辛卯年祭孔大典。这不仅是对孔子的祭奠和颂扬,更是对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守望和追溯。每一个人,都在这里上了一堂古典文化和传统礼仪的一课。通过祭孔典礼,进一步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1、你能从以上材料1、2中看出新文化运动的哪些积极影响?

2、结合材料3、4、5分析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局限性?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今天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第四篇: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历史 八年级)

扬州市甘泉中学 龚红

一、教情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思想,反对封建独裁统治。第二个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知识分子大转型,逐渐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从而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新知识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年龄较小,对一些理论性知识和历史现象认识程度不够。所以,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进行启发式讨论,适当加入一些视频材料让他们真切的、多维度的认识历史。

二、目标预设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本课将预设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2.学习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探索真理的精神,爱国爱民的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引导学生辩证认识儒家思想。

四、设计思路与理念:紧扣新文化运动的“新”,联系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明确新文化运动在近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培育学生历史思辨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二)“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引入

本单元的课题《近代化的探索》,自近代以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便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挽救民族危机,由此,地主阶级洋务派展开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的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多媒体展示)。结果如何呢?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中国革命的出路何在?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思想层面进行探索。让我们一起走进新文化运动。

【设计意图】引出对新文化运动的期待。

(二)合作探究,剖析主题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教学设计:由两幅背景图引入(①武昌起义 ②袁世凯画像)

教师设问:第一幅图讲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在思想方面的重要成果是什么?

第二幅图上的人为什么是窃国大盗?

学生回答后,由此导出两个背景因素;

①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受知识阶层欢迎。

②袁世凯为实现独裁专制,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教师引导并设问:于是两股思潮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而当时的中国民众对此有什么反应呢?

教学设计:一起看一段鲁迅《藤野先生》节选的内容

教师设问:在这段文字里你看到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他们麻木,毫无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过渡并设问:是啊,正是因为这样,鲁迅先生毅然弃医从文,所以当时很多知识分子都觉得要想中国强大,从国民这方面必须怎么做?

学生回答完毕后,由此导出第三个背景因素;

③进步的知识分子认为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

【设计意图】以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能主动找出新文化运动发动的真实原因。

2.新文化运动的过程

请学生拿出课前预习完成的学案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落实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设问:新文化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旗帜、主要阵地分别是什么?运动兴起的标志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学生依据教材56页和教师多媒体出示的材料回答问题。

教师设问:“民主”和“科学”分别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指的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教师设问: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新青年》,它最早创办于上海,后来转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回答:北京大学

教师总结:是的,当时北大校长是蔡元培先生,他主张“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设计意图】为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以及对后来中国的思想影响作铺垫。

(1)前期运动内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看一副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对联

教师设问: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的思想在百姓中发展的如何?

学生回答:百姓还是相当的愚昧。

师生合作探究:我们学习西方和过去相比有什么变化呢?

教师点拨:陈独秀称“民主”和“科学”为“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个民主指的是西方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这也是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此外,它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层面深入到思想文明层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并进行比较的意识和能力。即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联系起来。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教学设计:看一段节选自巴金先生的小说《家》的片段

“高家的明媒正娶的媳妇瑞珏在即将临产的时候,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结果,因照顾不周,难产而死。”

教师设问:你怎样评价陈姨太的举动?

学生回答:完全是一种封建迷信的行为。

教师设问:所以我们所宣传的是什么样的“科学”?

学生回答:西方自然科学,以及研究处理问题的科学精神。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教学设计:看一段唐氏自杀殉夫成就烈女称号(来自于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登了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教师设问:这段材料理反映的旧道德中什么样的思想?你还知道哪些旧道德的思想呢?

新文化运动主张的新道德又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学生联系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总结:新道德强调了个人的独立自主权。但是请大家注意:旧道德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确为祸不浅,但是儒家学说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又是我们做人的根本,是不能完全否定的,所以袁世凯只是利用了孔子和儒家思想为他的封建独裁铺路,并不代表儒家思想全都要唾弃。所以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君主专制的精神支柱,但儒家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应该要发扬光大,看待历史现象要有辩证的态度。

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教师设问:新文学和旧文学分别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根据书本57页回答。

教学设计:请生看材料一: 上邪!冬雷震震,我欲与君相知,夏雨雪,长命无绝衰。天地合,山无陵,乃敢与君绝!

江水为竭,材料二: 上天呀!我渴望与你相知相惜,长存此心永不褪减。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见,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枯竭。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直到这样的事情全都发生时,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

学生活动:同学们开始情不自禁地朗读这两段材料。

教师设问:读完这两段材料,大家觉得这两段文字哪个更好理解?为什么?

学生回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师生合作探究:用哪一种语言更容易普及新思想、新文化?

学生回答: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学设计和设问:是否文学革命仅限于文体形式的改变呢?带着学生一起思考书本58页活动与探究。

学生回答:文学革命是用白话文的形式作依托,重点是为了表现新思想,以此来反抗封建专制。

教师总结:所以文学革命是一个从形式到内涵的大改变,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新思潮。

【设计意图】通过一段文言文和一段白话文的对比,学生能直观地感知二者的区别,很容易理解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同时用好书本上的思考题,让文学革命的内涵更好的被学生所理解。

(2)后期运动内容

教学设计:看一段关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视频

课件展示相应图片和材料: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图片、材料并思考。

教师设问:回答当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先进的知识分子清醒的认识到,虽然资产阶级思想优于封建思想,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俄国十月革命,让他们看到了让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美好社会,让他们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教师设问:我们应该如何去评价新文化运动? 引导学生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来思考。

学生回答:进步性: ①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性质),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②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肯定的偏向,这一直

影响到后来。

课件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

——钱玄同

材料二:“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乱”。

——陈独秀

学生活动:学生开始认真地读材料并联系教材思考问题。

师生合作探究:相互讨论,依据材料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

教师设问:为什么新文化运动时期批孔,而今人又尊孔?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论从史出的能力。

(三)归纳小结。

课堂总结:通过提问的方式,巩固知识要点(背景、概况、新文化运动内容、意义)。

教师强调:新文化运动运用资产阶级的思想向封建专制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又点燃的知识分子挽救民族的希望之火。

【设计意图】以结构表回顾知识点,易于学生理解,也更好的回顾了重点知识。

(四)学以致用,巩固练习

1.自主学习与测评。

2.自己设计了四道选择题,一组填空题和一道材料题。

七、板书设计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1、西方新思想的传入

2、袁世凯的专制独裁

3、改变国民性的需要

(二)新文化运动的过程

1、运动兴起的标志、时间、代表人物、旗帜、主要阵地

2、前期: ①四个提倡,四个反对

后期:②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八、作业布置

上网查找资料,探讨新文化运动还在哪些方面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设计意图:因为时间有限,课堂上不能充分探讨新文化运动给人们思想解放带来的影响。通过课下查找资料,课上分享,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第五篇:《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二、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三、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 欣赏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她》,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刘半农先生于1920年在伦敦时写的一首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她》。中国的文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多用“伊”或“他”字,但其中并没有男女性别区分。在“五四”运动之前,“他”字兼称男性、女性以及一切事物;在此前后一段时间,“伊”字则被用来专指女性第三人称。

1918年,刘半农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二号首次发表了《她字的研究》一文,在此文中他最先“她”字专作女性第三人称代词。谁知,一个“她”字在文化界竟引起强烈反响。1920年刘半农在英国伦敦将《“她”字问题》写好之后,寄给当时发表过几篇论辩文章的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栏。此文写成于1920年6月6日,发表于1920年8月9日;发表之后,又收入《半农杂文》集中,获得了广泛认同。渐渐,“她”字便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出现在文章书籍中,并最终为人们认可并广泛使用;就连刘半农只在文章中提及而未来得及深入解说的“它”字,现在也成为人称之外的其它物名的确定代词而广泛运用。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过后,女性的第三人称便渐渐为“她”字替代,表示物的称呼也有了“它”字。这两个字,沿用至今,这个成

绩,是由“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的刘半农先生创获的。新课: 板书《新文化运动》,今天我们学习新文化运动,我们将从新背景、新人物、新内容、新形式、新发展和新意义这几个方面来讨论。

一、新背景: “新”思潮——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中华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新”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二、新人物: 陈独秀——1880-1942曾留学日本,创办《新青年》,提出民主科学。李大钊——1889-1927曾留学日本,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鲁迅——1881-1936曾留学日本,代表作《狂人日记》。胡适——1891-1962曾留学美国,首倡白话文写作。

三、新内容: 材料一“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陈独秀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材料二:“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陈独秀《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学? 民主: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

科学:指自然科学及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材料三:我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仔细看了半夜, …满本都写着“吃人”。--鲁迅《狂人日记》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材料四: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斗争锋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

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提倡民主和科学在今天过不过时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重读新文化运动的主旨。(生齐读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四、新形式: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材料:胡适积极倡导白话文运动,但有些喜爱文言文的人有抵触情绪。有人开玩笑说:“白话文语言不精炼,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胡适笑着说:“不一定吧,有位朋友给我打电报,邀请我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意从政,决定不去,就用白话文复电拒绝了他。”请同学们试着用文言文和白话文各拟一份电报。

胡适先生的电文如下:干不了,谢谢!

五、新发展:师: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年大战后的欧洲人充满了忧虑和悲观,连西方人自己都对自身的文明表示怀疑。世界的形势和国内的现实使国人感到资产阶级思想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是什么事件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呢”?(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7年,十月革命的炮声终于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拥有事实的理论,具备了征服人心的说服力。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决定人类命运的已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让新文化运动有了什么样新的发展呢? 李大钊等人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进入到一个新时期。

六、新意义 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生回答。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 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第二,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 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是,新文 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 影响到后来。

七、小结板书: 新背景: “新”思潮 新 文 化 运 动 “新”经济 新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 适、鲁 迅 新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新形式: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新发展: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意义:思想大解放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作业:长江全能学案 P22--23 页

下载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李松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李松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例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例与分析 [设计理念] 课程改革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成为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长期以来,在传统史学研究的社会大背景下,部分......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情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浙江省瑞安中学 李晓敏 一、课程标准: 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指导思想、及发展概况。 2、概述新文化......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推荐5篇)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理念: 本节内容属于思想史部分,因而教学中要突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尤其要强调思想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5篇模版]

    人教社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课 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③ 设 计 人:吴鑫菊(合肥市第十一中学) 年 级: 高 二 年 级 2012年5......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五篇材料]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胡适等;了解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是中国近代化中的一次思想文化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