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潘汉年策动王艮仲葛克信起义
潘汉年策动王艮仲葛克信起义
抗战胜利后,《文汇报》在上海复刊。至1947年秋季,我陪同严宝礼先生到爱棠路(现为余庆路)80号中国建设总部参观访问。这是一幢规模宏大的花园别墅,我在那里结识了爱国爱乡的王艮仲先生。他与黄炎培先生同乡,一向仰慕黄老致力革命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王氏创办《中国建设》杂志,评说时政。杂志还独力修筑上海浦东通往南汇的公路,开办长途汽车连接上海和南汇。他以南汇为基地,设立中国建设农场和浦东地方建设公司,租地一千亩兴建农场,置办拖拉机、引进良种,大兴农事,试行拖拉机耕作。这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可称得上壮举了。
1948年12月,我在香港《文汇报》工作。经上海《文汇报》严宝礼先生告知:友人王艮仲和葛克信在上海呆不下去了,要到香港避难。为保密计,借用我的地址和电话作为联络渠道,凡有信件和电话当立即转给他们在香港的寓所。我当即应允,一切照办。
当时,王艮仲和葛克信均是国民党立法委员。王艮仲主办的《中国建设》杂志,编辑部以共产党员为核心,引导群众从反对内战到支持解放战争。因其有浓厚的民主色彩,惹怒了当局,编辑遭受迫害,形势十分险恶。葛克信是上海社会局副局长,与严宝礼有患难之交,屡次为《文汇报》排难解忧。其时,中共地下党文委负责人姚溱在接头时被特务发现后跳楼被捕,严宝礼恳请葛克信出面营救,葛通过上海大学老同学王新衡(军统上海站站长)的关系,使姚溱恢复了自由,而葛克信的政治面目也随之暴露了。
记得那天上午,我正在策划《文汇报》各地通信版内容之际,忽然接到电话,来电人自称倪先生,是约王艮仲、葛克信和我三人见面的。地址:高罗士行大厅大钟下的沙发座。时间:当天下午三时正,饮下午茶。我接电后急忙驱车赶到半山他们俩的寓所,说明情况,告知电话内容。
下午二时三刻,我和王艮仲、葛克信先行一步到达指定地点。三时正,风度潇洒的倪先生准时抵达。我定睛一看,原来是潘汉年同志。
潘汉年同志当时是中共驻香港的负责人之一,经常和唐纳(香港《文汇报》总编辑)、夏衍一起聚首,商讨事情,我曾见过多回。
潘汉年和王艮仲、葛克信低声密谈,了解他俩在上海的处境和今后的行止,布置了一些任务,并对我作了一些嘱咐。事后,我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一则消息,报道王艮仲、葛克信脱离国民党,投靠人民获得新生了。此后,我没有机会再和潘汉年同志见面。谁料,解放后,潘汉年同志蒙不白之冤,离世也30年了。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任命王艮仲为政务院参事,王又是民建中央常委。王老如今110岁高龄了,对社会公益事业和文教事业依然热心资助,诚不愧为“江南大侠浦东王”(东南大学老同学汪道涵语)之誉了。葛克信出任上海《文汇报》副总经理,民革中央委员,后被错划为右派,抑郁而死。
时光流逝,弹指一挥间,往事过去64年了,我也是95岁的老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