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3 10:20: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行漫记》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行漫记》读书笔记》。

第一篇:《西行漫记》读书笔记

读《西行漫记》序言有感

通过一年广播电视新闻的学习,对于斯诺这个名字已经并不陌生,老师口中的斯诺让我心生敬意,对斯诺本人也十分崇拜。希望这次通过《西行漫记》的阅读,对斯诺多一份了解,对怎么做一个合格的新闻人有更充分的认识。

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的新闻记者和作家,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本世纪二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他在中国度过了十三个年头,1942年至1943年之间又来过一次。新中国成立后,于1960年、1964年至1965年和1970年期间三次来华访问。他毕生致力中美友好,成为中美问题专家。他在弥留之际所说的一句话是:“我热爱中国。”正是怀着对中国的满腔热爱,他毕生著述了许多有关中国社会和中国共产党的著作。其中《西行漫记》是忠实描绘中国红区的第一本著作,是第一部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权威记录和第一部有关他们不懈地进行中国三千年历史上最彻底的社会革命长期斗争的故事。

仅仅只是读到此书的序言,就深深的被斯诺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了。斯诺是勇敢的。一九三六年是中国国内局势转变的关键性一年,是斯诺带着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和战争的无数问题,六月间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成为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

斯诺是客观的。新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在报道中不掺杂个人情感和党派性,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公

正。斯诺严格忠于这样的客观性规则,在《西行漫记》中客观再现了红区的全貌。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我所要做的,只是把我和共产党员同在一起的这些日子所看到、所听到而且所学习的一切,作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西行漫记》最终成为轰动全世界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杰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斯诺从一个观者的位置,以一个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对红军的真实情况作了客观公正的报道。

斯诺是友好的。假如说,《西行漫记》以及斯诺其他关于中国的著作是中美人民友谊的催化剂,那么就中美关系来说,他是第一个报春的燕子。在弥留之际,斯诺在病床上用生命的最后的力量,面对中国派去的医疗小组,说出了一句话:“我热爱中国”。根据斯诺的遗愿,他的骨灰的一部分,安葬在北京大学内。

斯诺是谦逊的。他在序言中写到: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这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故事活着。所以这一本书如果是一种正确的记录和解释,那就因为这是他们的书。在当今这个追求功利的年代,这种品质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西行漫记》,这不是一部小说,不是一部散文,也不是一本历史著作,而是一本新闻报道的作品。它是作者多次冒着生命的危险,不畏艰难困境,根据采访所得的一本书。

我希望通过这本书的阅读,自己能跟随着斯诺的脚步,更好的了解中国那段红色的历史,更加明白怎么样做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优秀新闻人。

第二篇:西行漫记读书笔记

《西行漫记》读书笔记

很长时间没有静下来读书,这本书的感受比较多。一是对作者的评价。作者在第一篇中提出要了解的未获解答的问题,体现出作者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和锐敏的分析能力。思考问题全面,对当时中国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见解,对马克思主义也有所了解,还提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运动的军事和政治前景”,同时也表现出对中国现状的同情。读完整个作品,作者对中国共产党的整个描述,包括领导人的性格的详细描述,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客观、全面和细致,并且有自己鲜明的见解。也是第一次通过外国人的公正客观的描述,了解到与以往不一样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历史的认识。

二、主要内容

1、介绍了人物,有着鲜明的描述。共产党的领导主要介绍了周恩来、贺龙、毛泽东、彭德怀、徐海东。朱德是别人介绍和韦尔斯女士的话。还有一些学者、专家,比如徐特立(教育专家),林祖涵(经济专家)。

2、书中对苏区教育(比如红军大学)、人民抗日剧社、经济、红军的日常生活、游击队取得胜利的分析及战术、长征、西安事变等都进行了叙述。

3、第一次了解到国民党政府的暴行,在第五次围剿中,对老百姓实施了灭绝政策。因为南京政府终于充分懂得,农民才是红军的基地,这种基地必须毁灭。

三、思考

1、学习是共产党人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个正确道路的重要途径。

毛泽东有着艰辛的求学和寻找中国发展道路经历,求学之路是不断的寻找适合自己的学校和学校方式,曾经有半年制定自修计划,半年时间在图书馆度过。求学的同时,努力寻找正确的道路,从钦佩梁启超、康有为,到胡适、陈独秀,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并坚定地信仰,再没有动摇。由于生活的贫困,也是经常半工半读,不仅读著作,而且阅读北京、上海和湖南的日报。所以能对中国现实情况有着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在找到方向之后,毛泽东就开始实践的过程,成立新民学会、组织罢工、起义等,并且及时认识到农民的力量,从而最终带领中国共产党夺取了革命的最后胜利。

2、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对共产党领导人的描述中,几乎都是有着强壮有力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毛泽东就曾经在湖南徒步旅行。在国民党部队中当过军官的领导,会戒除一些陋习,比如吸食鸦片。

3、红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一是初识字时,学习通过简单的口号来学习,既学会字,也对共产党的理念和做法有了认识,同时也是宣传和灌输。二是随时随地进行宣传。长征被称为历史上最盛大的武器巡回宣传。在战斗的间隙,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喜剧演出,宣传“自由平等民主”,同时没收“卖国贼”的财产,分给穷苦的农民。三是宣传的内容切合老百姓的需求,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4、红军战士能取得胜利的因素:一是扫盲,提高辨别是非能力;二是加强对红军官员的培训,每个指挥员都要定期进行学习培训。根据地重要的工作就是办教育。有各个层级的学习班。三是红军战士有组织的生活。不作战时,每天进行训练、上政治课、运动、识字课,还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竞赛,有鼓励等机制。比如办墙报、表扬、批评在黑栏里,对训练好、识字好的红军战士进行鼓励,办墙报,如实反映实际情况等。有组织的生活,让红军战士有着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又充实又为作战做好知识、技能和思想的准备。

通过看这本书,一个深刻的体会是学习的重要性。从马克思的博览群书,才能最终有《资本论》的巨著,毛泽东等领导人的读书精神,才有了革命的道路和最终的胜利。

同时也理解要避免不必要的应酬,因为人一辈子的时间太少,白天要专心工作,还有家庭琐事,父母、孩子要照顾,留给学习的时间真的不够。如果再应酬多,哪有时间读书学习。

第三篇:《西行漫记》读书笔记

《西行漫记》读书笔记

从埃德加斯诺的四个月西北红色旅行,看到另一个侧面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更大的胜利。第一次从一个美国人的作品里了解到一段珍贵的历史。

“一天午夜,我登上了一列破败不堪的火车,身上有点不舒服,可是心里却非常兴奋。我所以兴奋,是因为摆在我面前的这次旅行是要去探索一个跟紫禁城的中世纪壮丽豪华在时间上相隔千百年、空间相距千百里的地方:我是到“红色中国”去。我所以“有点不舒服”,是因为我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用微生物的眼睛来看一下我的血液,就可以发现一支令人毛骨悚然的队伍;在我的臂部和腿部注射了天花、伤寒、霍乱、斑疹伤寒和鼠疫的病菌。这五种病在当时的西北都是流行病。此外,最近还流传着令人吃惊的消息,说淋巴腺鼠疫正在陕西省蔓延开来,陕西省是地球上少数几处流行这种风土病的地方之一。”(二.去西安的慢车)

再次可以看出斯诺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来到中国红军前线进行报道,在此之前他做足了预防准备,可以你得知抗战前线的恶劣环境,各种疾病的传播,及红军连最基本的流行病都没有办法根治的艰苦条件。

“这时,那花白胡子忽然抬起他那温和的脸孔,十分心平气和地说出一句惊人的话来:“杀得不够!”我们两人听了都不禁目瞪口呆地望着他。”(二.去西安的慢车)来自在火车上偶遇的老者一句愤恨,使斯诺惊叹抗战深入到中国每一个百姓内心,对于敌人的愤恨深入到每个百姓的骨子里,一位面貌安详却突然道出此语,前后老人行为的差异展现出对于敌人愤怒是多么大。

在《西行漫记》中,除了共产党领袖的故事,作者还特地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黎民百姓。从斯诺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的群像组成了红区真实鲜活的生活画卷。对于不了解红区的人来说,普通人在红区的生活状态,更能真实反映红区的状况,也更为可信。同时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生存状况的描绘,作者在开篇提出的问题也一一得到了解答。对斯诺而言,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反映主题,只是西方记者惯用的新闻表现手法。但他笔下普通人的群像和生活状态,却在无意之中为后来的史学家们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一个社会史学的视角。在斯诺笔下的那些小人物,看似不加拣析全部写出,但从他们的身上,却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折射出当时思想、道德趋向的光芒。这些人可能彼此互不熟识,只是凭借当时共同的社会舞台才得以彼此联系。但通过对他们群体经验的描述,却可以清晰展现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如何由显入微地悄然推动着历史前进的脚步。

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他们的思想,也籍由这些小人物的环绕,获得了更加人性的衡量尺度。如此的叙述形态,恰好在某种角度上符合了历史的要求。它的意义,在于和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相互渗透、相互参照,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多维度、多方位的视角。与同时期其他的同类作品比较,斯诺的《西行漫记》是第一本打破国民党新闻封锁,向世界报导中国革命真相的书。美国新闻记者白修德说:“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正是这种唯一性和特殊性,使得《西行漫记》的成功在必然性之外,还蒙上了一层偶然性的神秘色彩。与此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昔日的历史与今日的感动。

我想伟大的斯诺先生,正是基于当时解放区的情况,又和国统区的比照,才得出如此高瞻远瞩的结论。

第四篇:《西行漫记》读后感

《西行漫记》读后感

单位近期倡议积极开展读书活动,我静下心来回想,自己工作十多年了,间中或有读书,但大多是读过就算,并不曾作过笔记或感想。于是在重新读了《西行漫记》这本书后,便有了写些文字的冲动,重读了这本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的着作,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尤其是对中国革命的理解,对中国共产党员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从一开始,这本书的序言就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了,情不自禁的多看了两遍。这不是一部小说,不是一部散文,也不是一本“历史着作”,而是一本新闻报道的作品。它是作者多次冒着生命的危险,不畏艰难困境,根据采访所得的一本书。作者在序言中强调指出:“这本书绝对不能算做正式的或正流的文献。在这里我所做的,只是把我和共产党员同在一起这些日。所看到,所听到而且所学习的一切,作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作者用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如实地向全世界的人民报道了中国的红色革命。中国共产党员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精神,使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红色革命是正义的,中国共产党员不是传言中的“赤匪”。

对这本书的作者:斯诺。我有一种由衷的敬佩。他在一九三六年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关键性的一年,带着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甘宁边区,成为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这四个月的旅行使他这个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新闻记者在思想情感上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对于中国共产党,她的领导人,革命战士,农民,工人,共青团员,少先队员,有真挚的热烈的情感,从而对于在革命战争激浪中的中国,有了深刻的正确的认识。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吗?斯诺就是这个身体力行的人,他排除万难,力尽艰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应证了这个事实

这本书总共分为十二章。根据作者来华的时间顺序,所经历,采访的一系列事情以及中国红色革命的进行了详细的报道,我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很的多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听到的关于中国革命的大小事件。它够真实,够细致,里面的内容,所描叙的事情的经过并不是我以前在历史书上所读到的那样的简明扼要。相反,它把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就拿书中第五篇《长征》来说吧,我们所熟悉的第一,二,三,四,五“围剿”中,由于某些同志对局势的错误判断,外加上战略上的失误,使江西苏区这块革命根据地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这些我们都可以从历史书上了解到。但是对于围剿的各种战略,以及当时蒋介石的军事行动,江西苏区共产党员的对策,这一切都在此书这有了详细的记载。

长征的第一步是要突破敌人的严密封锁线。面对敌人强大的军事实力,穷追猛打,红军则采用了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围困,摆脱危险境,其中渡江这一环节,犹如电视剧剧情里的惊险万分场面。当时长江边的渡船早已被敌人焚毁,面对这事实,红军奇迹般的走了八十五英里,穿着缴获的国民党军服,冒充敌人来到对岸解除武装,红军的主力军在没有损失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成功渡河。有勇有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员,中国的红军。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是一次武装巡回宣传,是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精神境界,非凡的心理素质和组织纪律。

看着书本的时候,刚好我正在进行纪律教育的学习,想的东西更加多了,认识也更加深了,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员,斯诺眼中的中国革命,和平时期的共产党员,我眼中的中国经济发展。我忽然觉得自己所知道的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多么的肤浅。很多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还不如斯诺那样了解中国的革命,了解中国共产党。他在晚年弥留之际,还说了一句:“我热爱中国”。他的那种真挚的情感,实在令我十分的感动,也令我感到十分的惭愧。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一名人民警察,我们更应该对我们的国家,历史,以及我们的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第五篇:《西行漫记》读后感

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专业:物流管理班级:物流10-1任课教师:赵芳姓名:叶伟强学号:10054030154成绩:

《西行漫记》读后感

在《西行漫记》中,除了共产党领袖的故事,作者还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黎民百姓。从斯诺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的群像组成了红区真实鲜活的生活画卷。

对于不了解红区的人来说,普通人在红区的生活状态,更能真实反映红区的状况,也更为可信。同时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生存状况的描绘,作者在开篇提出的问题也一一得到了解答。对斯诺而言,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反映主题,只是西方记者惯用的新闻表现手法。但他笔下普通人的群像和生活状态,却在无意之中为后来的史学家们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一个社会史学的视角。

在斯诺笔下的那些小人物,看似不加拣析全部写出,但从他们的身上,却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折射出当时思想、道德趋向的光芒。这些人可能彼此互不熟识,只是凭借当时共同的社会舞台才得以彼此联系。但通过对他们群体经验的描述,却可以清晰展现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如何由显入微地悄然推动着历史前进的脚步。

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他们的思想,也籍由这些小人物的环绕,获得了更加人性的衡量尺度。如此的叙述形态,恰好在某种角度上符合了历史的要求。它的意义,在于和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相互渗透、相互参照,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多维度、多方位的视角。

与同时期其他的同类作品比较,斯诺的《西行漫记》是第一本打破国民党新闻封锁,向世界报导中国革命真相的书。美国新闻记者白修德说:“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正是这种唯一性和特殊性,使得《西行漫记》的成功在必然性之外,还蒙上了一层偶然性的神秘色彩。

下载《西行漫记》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行漫记》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行漫记读后感

    西行漫记读后感很长时间没有认真地阅读一本课外的书了,明显感觉到了知识的匮乏和思维的浅薄。借着这次机会,拜读了斯诺的大作《西行漫记》,有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

    《西行漫记》读后感

    第一次从一个美国人的作品里了解到一段珍贵的历史.从埃德加.斯诺的四个月西北红色旅行,看到另一个侧面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更大......

    《西行漫记》读后感

    《西行漫记》读后感在《西行漫记》中,除了共产党领袖的故事,作者还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黎民 百姓。从斯诺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 烂、头上......

    《西行漫记》读后感

    [《西行漫记》读后感]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西行漫记》读后感。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

    西行漫记读后感

    西行漫记读后感 第一次从一个美国人的作品里了解到一段珍贵的历史.从埃德加.斯诺的四个月西北红色旅行,看到另一个侧面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从一个胜利......

    西行漫记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 ——读《西行漫记》有感 摘要:《西行漫记》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它带给我们的是对于特定时代背景下红区里最真实的生活状况。缓缓展开历史的书卷,我们仿......

    读后感西行漫记

    读《西行漫记》有感 《西行漫记》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朋友介绍的,说写的挺不错的。但可能是工作忙的关系,一直没有在意,没去看过。这次活动,突然想起朋友介绍的这本书,就特地买了......

    西行漫记读后感

    《西行漫记》读后感 从序言中得知,《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