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提出。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农村变革的一个新起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如何科学测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质量和水平,客观评价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差距和不足,我们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见附表),对我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测算。2006年我县新农村建设综合指数为63.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6个百分点。
一、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及标准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我们共确定了26项指标及其标准,构成了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生产发展方面(权重30分)
共7项指标:用粮食自给率反映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用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反映农业抗自然风险能力;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反映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用人均肉类拥有量和人均奶类拥有量反映畜牧业发展;用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反映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转移情况;用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反映城乡统筹发展情况。
2、生活宽裕方面(权重30分)
共8项指标:分别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农村生活用汽车拥有率、合作医疗覆盖率、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来反映。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包括电话、电视和计算机三个方面,强调农民信息化的重要性,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消费非常重要,信息就是生产力。
3、乡风文明方面(权重15分)
共4项指标:分别是人均受教育水平、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乡镇图书馆覆盖率和农民对社会安全满意度。
4、村容整洁方面(权重20分)
共5项指标:分别用安全饮用水比重、清洁能源比重、卫生厕所比重、室外道路和森林(草地)覆盖率等指标,来反映村容整洁情况和农民生活环境。
5、管理民主方面(权重5分)
共2项指标:用农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和对村民自治的满意度来分别反映这两方面内容。
二、我县新农村建设现状的测算情况
从新农村建设的五个方面看,2006年我县生产发展的实现程度为60%,生活宽裕的实现程度为51.7%,乡风文明的实现程度为94%,村容整洁的实现程度为56%,管理民主的实现程度为100%。由此可见,农民生产、生活和村容整洁方面的差距相对较大,乡风文明也存在一定差距,而管理民主方面已基本达到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分单项指标看,2006年我县已有7项指标已经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8项指标的实现程度在100%与60%之间,11项指标的实现程度小于60%。
三、我县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差距与问题
初步测算结果显示,我县部分指标实现程度低,个别指标进展缓慢,特别是在农村居民生活宽裕和村容整洁方面实现程度较低,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需要着力加强。
(一)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相对较慢,规模偏小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县目前小城镇发展相对较慢,规模相对偏小。据有关专家研究,一个城镇只有当镇区人口达到2万人时,才能明显发挥经济中心对镇域经济的集聚和扩散作用,超过5万人则可以对周边若干乡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明显作用。全县目前24个乡镇中,只有2个镇区(五云镇、壶镇镇)人口超过2万人,其中五云镇镇区超过5万人。2006年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已经达到32.72%,实现程度为59.5%,受资金、土地等限制,小城镇发展仍不容乐观,要想达到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55%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压力较大。
(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
2006年我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60.7元,实现程度为59.3%,比2005年增长7.1%,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4个百分点。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3.96,并有逐年扩大趋势。
(三)农村居民受观念和收入偏低影响,消费水平滞后。
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偏低,消费也必然受到制约。2006年农村生活用汽车拥有率仅为2.92%,实现程度仅为14.6%。而且在农民现有的收入水平基础上,提高农村居民生活用汽车的拥有率难度很大。
(四)农村居民居住环境亟需改善
我县农村居民2006年住房条件(指农村居民人均住户面积25平方米以上农户所占比重和住房
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或砖木结构的农户所占比重的加权平均数)达到新农村标准的只有347.7%,且在安全饮用水、清洁能源和卫生厕所比重等方面条件较差,81.28%的农户安全饮用水不能得到保障,70%的农户未能使用清洁能源或没有以清洁能源为主要能源,79%的农户尚未使用上水冲式厕所。
(五)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我县2006年
农村居民人均受教育水平为7.8年,其中2006年农村在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到90.0%;只有32.6%的农村住户订阅了报刊杂志。
(六)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近年来,我县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步伐较快,2006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1.14%,但养老保险覆盖率仅为1.8%。我县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民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还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四、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一是培植产业新优势,逐步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推动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企业规模和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二是加强农民培训工程,培育农村新农民。突出抓好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教育载体作用,丰富教育培训形式,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活动,使农民方便、快捷地学到知识、受到教育。
三是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优化资源新配置。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切实增加对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小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医疗、教育、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农民生活保障水平。
四是加强乡村建设规划,塑造农村新风貌。按照合理布局、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科学编制新村规划,搞好村庄综合整治和绿化美化。广泛开展各种行之有效、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评比等活动。引导农民勤俭节约,勤劳致富。依法完善村规民约,不断完善深化村务公开,夯实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总之,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通过采取多种有效政策措施,努力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具有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和能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生态农业;把传统村落改造成为让农民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农民改造成为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现代农民,形成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分析[范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分析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是关系国家稳定的根本性问题。我国的三农问题,是长达半个世纪城乡发展不平衡积累的结果,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为顺应国家新的发展阶段需求,党中央于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再一次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依旧是当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一)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需要通过高产高效、优化经营等手段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
(二)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生活垃圾的处理、乡村道路的整治、安全用水等问题内容。
(三)扩大公益,促进和谐。主要是解决学龄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农村的医疗卫生问题和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会保障问题。
(四)培育农民,提高素质。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基本成效
早在1929年,河北定县在晏阳初博士带领下进行了当时闻名世界的“乡村建设实验”,其经验称为“定县模式”,这是我国最早的新农村建设尝试。1949年以后,我国的农村建设出现了一些比较典型的自发探索成果。如实施“以工投农、以工办农、以工扶农、以工带农”计划,1960年代就成为“全国典型”,富裕程度号称“天下第一村”的江苏华西村;实行集体经济模式,从1984年起走上集体共同富裕道路,称为“红色亿元村”的河南南街村;2004年率先进行“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实验,摸索出“赣州模式”的江西赣州。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大了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力度,取得了更多成效。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国家大力扶持乡镇企业的开办,积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自产自销”的产业链。可以说,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各个地方结合本地方的具体情况,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一些中低产田因此得到了改良,农民最关心的收入问题和住房问题得到了改善,农村发展就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也有了保证。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中央政府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普及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 ;另外,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 ;不仅如此,国家还大力培养乡村教师队伍,并且鼓励城市教师前往农村地 区支教,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师资水平。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生活保障不断增强,社会福利不断提高。
自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政府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不断加大对农村福利保障的资金投入,并特别针对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的保障问题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此外,政府还特别注重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方面,以减免特定人群医疗费用的方式逐步解决了农村地区的治病就医的问题。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长期目标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由于国家对城镇发展的重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缺乏,加大了城乡差距,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因此能够带领农村发展的有学历、有专长的高素质人才极度缺乏。由于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导致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也导致城乡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益的差距。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装备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方式落后,导致粮食生产效率较低,浪费了较多的人力、物力。另外,农民的文化生活场所和初级健康卫生场所的建设很不健全。
(二)对农业的重视力度有所降低
农村就是要以农为主,而现在则是重工商、轻农业,所谓的新农村改造、农村城镇化更使人们逐步脱离土地,导致人们轻视农业,加速务农人员的流失。而且,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土地被征用的现象越来越多,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田水利设施的不完善,也使耕地利用效率降低。
(三)农民思想观念比较落后
受封建传统思想影响,我国农民思想意识落后,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创新意识不强。由于农民科技知识缺乏,不能科学种植,粮食产量提升幅度较小。另外,农作物秸秆焚烧,污染了大气,破坏了土壤,其主要原因是农民科技知识缺乏,不懂得秸秆还田的科学知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对党的政策和新农村建设思路不能充分理解,对新农村建设缺乏创新,改革落后、陈旧农村的动力不足。所以,当新农村建设到一定阶段之后就会出现农村生活环境变化慢、产业发展阻力大、基础设施建设难开展的问题,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另外,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进行,原有的部分基层农村党员干部难以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多数农村党员干部年龄偏大、思想保守,对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创新意识不强,发展经济的能力不够,也会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四)农民主体地位尚未落实。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尚没有确立,主要表现在新农村规划不是从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由农民民主协商、讨论、决定,而是由县一级甚至市一级帮助村一级制定规划,越俎代庖,往往把上级部门主观设想的模式强加给农民,结果是好心办坏事,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农民并不买账。另外,应该处于新农村建设主导地位的农民还没有真正懂得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内容、任务比较陌生,不能适应帮助他们发家致富的种种政策。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一)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主导,动员多方参与新农村建设,继续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建设倾斜。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田基本水利建设,保护好基本农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二是推进农村通电、通水、通道路建设,逐步把乡村电路、道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地,让农民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三是房舍改造,村屯绿化;四是卫生与医疗体系建设。在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还需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方式、创新资金筹措机制。运用税收杠杆,通过税收转移支付调节二元结构,完善农业科技研发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农业科技发展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农村信贷,从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推行农民住房财产抵押担保转让试点等多角度拓宽农民筹资渠道,解决农民生产建设“想办事、没有钱、贷款难”的困境。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农村中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规划,既保证农业用地和生态平衡,又要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快速发展。我们要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地要更加重视发展农村经济,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一切以农业、农村、农民为核心,建立和加大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规模,拉长农产品产业链,引导农民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业领域的就业量。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
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针对目前基层党组织存在的众多问题,我们必须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重点。首先,必须充实基层党组织的力量,一是加大吸收优秀青年农民入党的力度,优化年龄结构。二是加大对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培养力度,挑选好带头人。其次,必须健全基层党组织的民主生活,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党员的群众观点和政策观念。第三,基层党组织成员必须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科技知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带领群众致富,更好更快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
政府应当着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开展文化启蒙,树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懂科技、肯创新的新型农民,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储备充足的建设主力军。另外,政府要通过教育、宣传等多种方式,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首要的位置,使村民生态、环保意识普遍提高并成为自觉行动,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从传统“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转变;倡导生态消费模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价值观;使生态文明理念在生产、科学、社会活动中深入人心,人人参与生态家园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教育,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特点,因地制宜,实施不同的教育。
(四)真正落实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地位。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让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和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最为核心的内容。在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做起,确保农民从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得到实惠。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实行管理民主。“管理民主”是建设新农村的体制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依法推进村民自治建设,落实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逐步健全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制度,民事民议、民财民理,集思广益,搞好农村各项建设。要继续坚持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尊重农民财产权利,不断满足农民的物质利益需求。只有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建设新农村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才能把农民中蕴藏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支持。
没有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和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小康。因此,需要政府和农民、城市和农村之间的配合,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解决三农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保障。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分析调查报告
农村现状分析与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调查方案
〈一〉目的:体察民情,认识国情,增长见识,培养才干
〈二〉调查内容:乡村教育,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卫生状况
〈三〉调查范围:连云港灌南县孟兴庄镇李布村
〈四〉调查方式:问卷调查与访谈
〈五〉调查时间:2007年7月5号—2007年8月4号
孟兴庄镇李布村坐落在连云港灌南县的西北部。这里处于市县边远地区,经济比较落后,交通不便。全村共有765户家庭,总人口2754人,拥有农田3612亩,其中稻田1910亩,旱地1702亩。这里生长着大片的白杨树,木材供应到县市家具生产厂。这儿的人们聚居相对松散,以沿河的狭长地带和沿公路两旁居住为主。村民收入水平低,年收入3500/人左右。这一带的农村教育比较落后,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村民科学文化水平低,经过对100户家庭的调查,我们发现:村民中有10.3%的人未曾受过教育;有33%的人仅受到过小学教育;有45%的人受到过初中教育;有10.7%受过高中教育;仅1%的人受过大学以上教育。村民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30%的村民在家以种田为主业,收入微薄;35%的村民外出打工,以干体力活为主;25%的人有着初级技术经验,收入较为可观;10%的人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在政府部门或自己开店,有着较高的收益。村民受教育水平低,从调查中发现造成这样局面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教育消费负担太重,并且存在乱收费现象。教育消费已经成为绝大部分农村家庭的最大负担。在调查中,3.2%的人认为可以负担起学费,并且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不大;12.5%的认为可以勉强负担学费,占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84.3%的人认为教育消费已经成为家庭无法解决的负担。
(2)虽然新的校舍建好了,但是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教师教育方式的不协调,以至于许多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尤其以初高中生为主,他们功课多学业重,永无止尽的作业,将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
综上所述,农村教育要改变局面,必须在当地县乡两极政府的支持下,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培养合格的师资队伍,并且更新农村的教育模式和观念。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1)存在药价虚高,合作医疗运行成本逐步升高的现象。(2)农村卫生专业人才缺乏。由于人才流动的市场化作用,绝大部分的医疗专业人才在向大城市、大医院流失。(3)村级卫生组织建设有待加强。
村级卫生组织是农村卫生工作的基础,在实施新农村合作医疗和初级卫生保健,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对乡村医生的待遇、激励和约束,国家和地方政府还没有明确的政策,以致乡村卫生事业成长缓慢。
除此之外,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也还存在着许多障碍。
〈一〉在农村交通建设上,存在着的一些问题:
①虽然村村通公路,但是目前的公路以单行道为主,不够宽,为今后农村经济的发展留下绊脚石。
②公路的损坏,得不到及时的养护,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③农民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交通法规和知识欠缺。
〈二〉目前,农村人民聚居地相对分散,集市也不集中,难以形成商业街,品牌店铺。经过社会调查和再三思考,我发现“乡村合并,集体农庄”这一统一战略规划思想能够彻底解决以上问题,并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①新农村建设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 强大的物流业的支持-----需要------> 良好的道路设施的支持------需要-------> 区位优势大,走势良好的大片土-----需要------> 集体农庄,统一规划的支持(节约住宅用地,将过剩的住宅用地变为交通枢纽)。②新农村建设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 商业街、品牌店-----需要-----> 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的商业布局-----需要-----> 区位优良的土地-----需要-----> 集体农庄,全局规划的支持。
第四篇:我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这个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一直备受党和人民的关注,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和政协会议都就此问题开展了专门论述和讨论。结合各方报告和这次寒假回家乡的亲身见闻感受,我想谈一下自己就这个问题学习的认识和收获。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从2007年开始,要全面推行在农村实行最低收入保障制度,中央这一对农村地区的重大支持举措无疑又将是我国贫困农民的一大福音。而国家发改委也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一大重点,可见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视。
在过去的一年当中,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已经卓见成效,“三农”工作得以继续加强。28个省(区、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全国取消了牧业税。农民收入普遍有所增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5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了6.2%。在过去的一年里,农村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了245万人。农村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切实提高。一些农村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农民教育问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和解决。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已扩大到671个县,惠及1.77亿农民。农村道路、饮水、沼气、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也在逐步推进当中。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村村通水泥路”工程,这次回家我就亲眼目睹这一工程给农村生活带来的福音。水泥路能铺到自家门口曾是我淳朴的乡亲们不敢企及的梦想。现在,一切居然成了现实。道路状况改善了,乡亲们再也不用犯愁下雨天的泥泞黄泥而不敢出门了;道路状况改善了,乡亲们也不再为粮食等物资的运输伤神了;道路状况改善了,乡亲们甚至纷纷买上了新的交通工具,尽情享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生活。除此之外,新农村建设的一些工程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当中,沼气等新兴农业生态设施也在一村一村普及开来,这一生态循环的模式对农村经济,能源,生态保护等方面的作用都是不能低估的。而这些应用型知识在农村的普及和传播,潜移默化地丰富着农民们的知识,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认识。另外,农村
教育改革也是造福广大农民的重大举措。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义务教育免费的决定给广大农村孩子带来了福音,从此孩子们再也不用担心因为没钱而不能上学了。此举也极大地减轻了农村负担,是扶农,助农,富农的重大举措,从根本上说,对农村长远发展和农村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着深远的意义。与此配合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也是农村史上的一场重大革命,为广大农民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保障广大农民的生命健康提供了基础。一粒沙可以折射出整个世界,家乡的巨大改变让我感受到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也让我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理念。
当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些是需要我们认真处理和对待的,因为倘若处理不好很可能影响我们整个建设的大局和已取得的成就。
根据两会中各界代表和委员的讨论,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也有一些地区出现了大拆大建或形象工程的问题,将新农村建设偏颇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在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才是我们各项改革和建设的目标,而并非一些政绩形象工程的展示。投入给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应该真正用在农民身上,重点用于提高农民收入。要提高收入,就一定要发展生产,而不能将精力着重放在形象工程的建设上。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中央的引导和督促,更需要基层政府和干部正确认识,加强自身学习,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真正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根据当地实际,适当发展“涉农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出路,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在当地实现就业和致富,同时也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实现农村的健康和谐发展。当前农村地区一些长期积累的和深层次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主要是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同时又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如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民风建设问题,都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切实下决心努力来改善解决。除此之外,在一些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比如耕地面积问题及其合理开发和利用的问题。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要特别注意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开发,同时也要注意协调各方利益和意见,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人翁意识,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道路逐步向前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中央和各级政府的科学领导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要立足农村,依靠农民主体,发掘和实现农村自身的发展潜力,要以科学思想为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地方政府要尊重农民意愿,应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的要求结合起来,激发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引导农民改变陈旧观念和生活习惯,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农民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走上致富的道路。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献检索综合报告
文献检索综合报告
姓名: 赵炎班级:经管系2007级(1)班学号:20071111144
检索课题: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简述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课题阐述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以及三农问题面临的一些挑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必须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本方略,发展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以培育新型农民为关键,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增加农民投入为动力和保障,整体推进,把解决三农问题落在实处,将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常抓不懈,达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检索工具及其对应的检索途径:
1.新华书店网上商城
检索条件:题名包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检索条件:题名包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挑战”、“新农村建设对策”
3.蔚蓝网网上书店
检索条件:题名包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互联网百度搜索引擎
检索条件: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挑战与对策 检索结果:共检得相关图书7种;相关文献23篇。其中机检结果8条,手检结果22条。
[1] 段应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
[2] 何光文,朱进彬.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安徽农业
科学,2008,(16):172.[3] 陈柏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学习月刊,2006,(16):
71.[4] 田淑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J].党史博采,2008,(8):11.[5] 杨邦杰.新农村建设问题与对策[J].中华民居,2009,(3):7.[6] 席连杰.新农村建设问题探索[J].焦作大学学报,2009,(03).[7] 杨静.对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思考[J].新西部(下半月),2009,(08).[8] 陈德华.关于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思考与研究[J].青年科学,2009,(10).[9] 高笋元.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出路[J].老区建设,2008,(14).[10] 郭伟丽.河南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1] 杜青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做好五方面工作[J].中华民居,2009,(03).[12] 王广峰.新农村建设:问题与成因分析及破解措施[J].继续教育研究,2007,(03).[13] 张冬科,罗丹.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生产力[J].中华民居,2009,(03).[14] 陈世元,孔秀杰.通辽市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
济,2009,(04).[15] 马永伟.新农村建设问题讨论观点综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1).[16] 秦庆武,许锦英,张华.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建设论[M].山东:山东人民
出版社,2008.[17] 李云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什么[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8] 王广信,迟树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探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社,2006.[19] 赵君.当代中国新农村建设社会问题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20] 李伟,刘如君.中国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难题和抉择[M].北京: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8.[21] 叶敬忠.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2] 姚静.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23] 宋建武.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J].河北农业科学,2009,(12).[24] 张忠德.陕西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2).[25] 韩彦莉.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8,(01).[26] 张晓明.陕西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7,(11).[27] 刘小毛.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研究[J].今日科苑,2007,(24).[28] 曹水群.论陕西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08,(09).[29] 施宏伟,缪方瑜.陕西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中科技推广问题的思考[J].新西部(下半月),2008,(10).[30] 刘建峰.庆阳市西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0,(3).检索小结:
检索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检索到符合所需的结果,检索的条件是核心要素。怎样合理运用检索条件构成一个策略来解决问题,是信息检索的突破口。通过本次检索,我基本学会了如何检索书籍和文献资料的方法,能够按照要求检索到相应的结果,明确了选取准确的关键词是进行检索的重要环节。通过本次检索,我认识到网络上有丰富的资源,网络检索比起传统的图书馆检索能够获取更多更全的信息,我们有大量的学术论文可以参考,相比到图书馆查阅书籍要更为快捷和方便。作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掌握信息检索的各种方法,具备专业本科生应有的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