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军垦战歌有感
观《军垦战歌》有感
我很喜欢看电影,但对于记录片这样的电影实在提不起兴趣,但在看过《军垦战歌》后,着实倍感振奋。磅礴的气势和动人的画面,久久地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影片主要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文持和帮助下,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建成了一百多个现代化的大农场和几十个大牧场的情景。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戈壁滩上修渠引水,战胜干早,使万古荒原发生巨大变化,在农场群中植树造林,驱散风沙,建起绿色的万里长城,在白茫茫的盐碱滩上,以顽强的革命精神征服着盐碱,不断改造大自然。同时,影片还以不少篇幅介绍了上海几万知识青年高唱革命战歌,到新疆参加生产建设兵团的光荣行列,在塔里木扎根成长的情况;并生动地纪录了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到石河子垦区视察工作,并专门探望参加边疆建设的知识青年,和他们进行亲切的谈话的场面。
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条条巍峨的山脉,一座座高耸的铁峰,一道道清澈的河流,一面面明媚的湖泊,真实观山熊至,河山壮丽,天高地广,气象万千。
维吾尔族和其他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辛勤劳动,开垦出片片绿洲,处处城镇。创造了精细的工艺,发展了优美的文化。可
是,新疆究竟还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区,它的面积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解放前的人口却只有全国的百分之一左右,这里有无边无际的沙漠,只有号称戈壁之舟的骆驼可以在这上面昂首阔步。这里有辽阔的荒原,它混混沌沌地沉睡了亿万年代,只有旋风在这里发出单调的鼾声,只有海市蜃楼在这里变幻着神幻的梦境。
解放以来,新疆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奇迹,工农牧业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有额很大改善,城乡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的隔壁草原,现在出现了新的绿洲,新的城镇,新的森林,新的渠道。看,这一片绿色的原野,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代化的大农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喝帮助下建设了一百多个大农厂,耕种了一百多万亩土地,每年为国家提供大量的粮食、棉花和各种农牧产品。生产建设兵团还建设了几十座矿山,几百所大中小学校,上千个工业经销点,成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工农兵商样样都有农林牧副渔样样俱全的私营联合企业。
生产建设兵团的前身是一支既能打战又能生产的英雄部队,它曾为党为人民立过无数战功,并且创造过开坑南泥湾的业绩。全国解放以后,我们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发布命令要把光荣的经济建设的任务交给这支军队,命令中说:“你们过去曾是久经锻炼的有高度组
织行纪律性的战斗队,我相信你们将在生产建设的战线上,成为有熟练技术的建设突击队”。毛主席的伟大思想鼓动了全体战士,他们刚刚解放战争中打败了国名党反动派,立刻又走上了征服大自然的战场。
革命不怕千般苦,创业不怕万愁难,我们的军队就这样在戈壁荒原上建立革命的家业。他们凭着一股不怕吃大苦,耐大劳的革命精神,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向大自然进军。没有工具就自己造,没有材料就自己找,没有经验就请老乡来当顾问,没有钢筋和水泥就用这隔壁汤上取之不尽的红柳还和乱石修筑水利工程。
新疆地区雨量很少,要进行农业生产就必须引用高山雪水进行灌溉,生产建设兵团十多年来总共挖了四万多公里的渠道,修筑了几十个水库。一条大水渠就是一条滚滚奔流的长河,一座大水库就是一弯烟波浩渺的湖泊。他们依靠这些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将干旱的荒原变成到处水涡的沃土良田。现在不尽高山雪水按照认得意志流入田野,而且深藏在地下一两百深的地下水也按照认得意志冒出来为人民服务。
在新疆进行农业生产,不仅要喝干旱做斗争,不少地区还要喝盐碱做斗争,那白茫茫的一片,不是深秋的寒霜,也不是严冬的白
雪,这是含盐碱很重的土地。面对着这无法种植的大面积的盐碱荒滩,军垦战士并不是束手无策,他们要用水把土壤洗淡,大罐小罐二三十次,连续洗灌六七十天。在这长时间的洗盐作业里
第二篇:参观军垦博物馆有感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代史纲要
观后感
院系专业班级:机电院09农机2班
联 系电 话:xxxxxx
任 课教 师:xxx
2010年 10 月 8日
《参观军垦博物馆》
十一去拾了3天棉花,对兵团精神有了一些体会。才三天,我的身体就已经疲惫不堪,我的意志就已经开始动摇。我甚至有了永远不要再摘棉花的念头。可是回到宿舍,躺在床上想想,我们这点辛苦算得了什么。想想当年我们的前辈为了开垦这一块块良田留了多少汗水,花了多少心思,付出了宝贵的青春。他们为我们开垦了这么多良田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屯垦精神。我对他们肃然起敬!
我意识到,重温兵团精神、军垦精神的必要性。于是十月六日我和几个同学就去参观了一下军垦博物馆。此行我带着目的去的,我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新疆的军垦史,然后回来写一篇观后感。
大概十点钟左右,我们到达了军垦博物馆门前。眼前的博物馆如此的恢弘壮丽,感觉要比上次来的时候要大一些。我们从一楼慢慢吞吞地欣赏到二楼。刚进楼就被周围的徐栩栩如生的画面所感染,仿佛军垦的场面就在眼前。这里陈列的每一件器物都在沉睡,我怕自己咚咚的心跳声惊扰了他们甜美的梦境。老式的电话机、电报机、步枪、手枪、干尸、军垦第一犁、历任兵团领导人的照片。。这就是“谈笑指天山,便引春风度玉关”的王震将军吗?你看他美髯飘胸,伟岸的身躯,犹如山巅青松傲然挺立,爽朗的笑声像一声声春雷滚过天庭,这是陶峙岳将军吗,他的手轻轻抚过设计图纸,规划着在杳无人烟的戈壁滩上的新城——石河子市。各种实物、老照片、史料文字,利用声光电等特效手法结合多媒体、油画、微缩场景、雕塑、硅胶人物相结合的形式再现了兵团创建、发展的全过程,突出了创业的艰辛及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对兵团事业的支持与关心。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总建筑面积9703平方米,目前展出的物品有5000多件,其中有29件属国家一级革命文物。采用声、光、电效果,再现进疆人民解放军向荒原开战的大型半景画,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她是展示军垦历史,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2005年被评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景点之一。改扩建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陈列面积3100平方米,集展览、会议、办公为一体,功能齐全。它是全国唯一的一座以新中国新疆屯垦戍边史为主要陈列内容的博物馆。主要宗旨是大力弘扬新疆兵团几代军垦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军垦序曲;屯垦戍边、艰苦创业;荒原巨变、千秋伟业;奋起二次创业,再造兵团辉煌;亲切关怀;前进中的国家级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屯垦戍边七大部分。共展出实物800余件,图片300余幅。作为全国唯一的军垦博物馆,同时是军垦精神、军垦文化的展现和缩影。
新疆的发展伴随着新疆的屯垦史,两千多年前,新疆就是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部分。新疆的屯垦大概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先秦时期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生活在吐鲁番、乌鲁木齐一带的居民就已经开始使用旧石器——石叶对新疆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进行了生产。他们懂得使用火,并从事狩猎活动。可以说没有他们开的头,就没有后来欣欣向荣的屯垦史。
西汉时期
张骞通西域后,为了保证汉朝史节的安全和供给,汉朝政府在公元前105年就开始派军队在眩雷屯田。西域都督府成立后,新疆就和中央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从此屯垦如火如荼的进行起来。屯田的范围和人数迅速扩大,加上从中原引进过
来的先进耕作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史新疆的屯垦事业空前繁荣起来。
唐宋元明时期
唐朝是新疆屯垦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唐朝统一新疆后,新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丝绸之路这条纽带把唐朝中央政府与新疆的沟通更加精密地联系起来。唐朝在西域的屯田规模进一步扩大,仅安西镇屯田士卒即达3万人左右。这一时期,在农业技术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先进的冶铁技术为屯垦生产出了各种实用的工具。农民掌握了小麦与杂粮交替播种技术。经济作物除瓜果、葡萄外,还有棉花、大麻。
清朝时期
清朝出现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局面,清朝政府对新疆的管理力度也大大加强。清政府派了大量驻军在新疆的各个地方。后来,新疆发动了**,曾国潘率清军奋力收复了新疆。面对新疆残破的社会局面,清朝政府为了解决驻防军民的栖身之所,各地驻军首次担负起了城镇建设的任务;为了解决新疆驻军及眷属的粮饷供应问题,节省经费开支,清政府在新疆大兴屯田。在新疆的历史上战争连绵不断,屯垦作为战争的后勤保障是极为重要的。
建设兵团时期
新疆建设兵团时期出现了新疆屯垦的鼎盛时期。
1950年2月,王震将军率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石河子,拉动了“军垦第一犁”,创建了比共和国仅小一岁的石河子新城。她有着独特的文化,由转业官兵、支边青年等构成的60万石河子各族人民,来自五湖四海。在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浓郁的集“开拓性、群众性、开放性、多元性”于一体的军垦文化特色。
新疆建设兵团组建于1954年,承担着国家的屯垦戍边职责。在自己所辖的垦区内,依照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是国家计划单列单位,受中央政府的双重领导。
新疆建设兵团时期新疆屯垦(包括属于兵团管理的地方和不属于兵团管理的地方)的发展如日中天,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垦区人民怀着“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的宗旨,因地制宜地种植棉花、香梨、葡萄、番茄、枸杞等农作物。在政府的引导下,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机械和农业生产技术并在全疆逐步推广。新疆的大部分企业高校也把服务新疆、建设新疆作为他们的责任。比如像石河子大学就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为边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形成了“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比如说我们石河子大学机电院就为新疆的农业机械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今年就由石河子大学机电学院自主研发出了国内第一台牵引式番茄收获机。像这样的贡献每年都有。
新疆许多城市,诸如石河子、克拉玛依等许多城市都是他们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生产。他们特别能吃苦,能忍耐,特别能战斗!他们开创了中国军队新的辉煌!
在新疆军垦博物馆,看到一张张记录着军垦战士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艰苦奋斗的图片,看到那一件件带着军垦战士血汗及斑斑泪迹的“文物”,看到兵团五十年发展成就,正如这个展览前言所说,“这里没有古迹名胜,这里没有青绿,这里是沉睡了数千年的大西域最后一片荒原。天山南北,军垦战士用双手开垦出来的一片片美丽的绿洲,共产党人用血与火铸造的一座生命丰碑。历史将
永远铭记,荒原变成绿洲,沙漠升起繁华,边境更加安宁,屯垦戍边、千秋功业;改天换地、历史伟绩。历史就是创造,希望正在这里。”看了展览,我对军垦战士为了新疆的繁荣和祖国边疆的安宁,贡献青春、贡献自己一生的奉献精神感到无比的敬佩。那些刀耕火种的场面和近似原始的生产工具,是我们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不怕流血牺牲的真实写照,它同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形成鲜明的对比。
各个时代的屯垦有各个时代独特的特点和意义,但它们也有共同的地方。屯垦使新疆人民安居乐业,过上了稳定的生活,不再游离于新疆的各个地方。屯垦使新疆的驻军有充分的物资储备,能够随时应对突发战争。同时屯垦增进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凝聚力。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各种反对分裂新疆的活动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新疆军垦史是世界上罕见的人类向沙漠进军成功的伟大壮举。我们不能忘记这一伟大壮举背后无数兵团人。不能忘记我们伟大的新疆建设兵团。有首儿歌是这样描述他们的:
“不穿军装不带军衔,兵的性格从没有改变,自己吃苦奉献甘甜,留下方便带走困难。新疆多大兵团多大,荒原多宽兵团就有多宽,当兵吃粮兵团交粮,谁见过天下有这样的兵团。
不领军费永不复员,兵的责任从没有改变,建起乐园交给人民,换个地方从头再干。边境多长兵团多长,国土多宽兵团就多宽,一班岗站了几十年,谁见过天下有这样的兵团”
新疆军垦博物馆,向每一个参观者介绍了辉煌的新疆军垦史,宣扬了军屯垦精神。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好好的学习、继承和发扬前辈们的精神;作为新疆高校的一名学生更应该立志为屯垦戍边、保卫边疆做出应有的贡献;作为农机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努力学习,运用先进技术发展新疆的农业。
参考文献:《新疆历史》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
第三篇:读《虎妈战歌》有感
《虎妈战歌》读后感
徐舟峰
有一次在看央视2频道的“对话”栏目,听到了一位来自美国的华裔蔡美儿的育儿观念并深深被吸引,她的许多观点引起了我的共鸣。“虎妈”,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她出版的《虎妈战歌》曾在美国引起轰动。利用暑假时间,我也捧起这本书仔细地拜读一番,颇有感受。
《虎妈战歌》是一本回忆录,华裔教授蔡美儿回忆自己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自己的两个女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那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把女儿关在小房子里逼迫其练钢琴等等。
《虎妈战歌》在全球引起一场关于中式教育的大讨论,书中她所倡导的“华人家庭教育”,以严苛辛辣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成才。依据我有限的观察和学习,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是有些“强制”的成分可能才比较合适,不然,纵容和随心会让人一事无成。不过,中国的儿童可能被“强制”过多,而美国的儿童“自由”则可能占据主导。“虎妈”现象如果在中国估计不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应,相反只有在美国这样的背景反差下才会引起如此争论。她的这一系列教育方法有人指责她不尊重儿童,对待孩子方式残忍,充满歧视,有人将其称为“法西斯母亲”,甚至“惨无人道”。但也有人十分赞同,并以此为借鉴用于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对此,我个人认为对于虎妈此类教育方法或许可以理解但并不宜推崇甚至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照搬的。
我对虎妈的付出要表示敬意,正如某些中肯的评论所说,很多父母不这么做,并不全是因为想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恐怕同时也想给自己更多的自由。不管是西方的父母,还是中国的父母,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否能够做到像虎妈那样为子女120%的全力付出。虎妈对于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十分值得佩服,她给孩子树立的榜样的作用是十分鲜明的,她给孩子创造了最好的学习环境,选择了最棒的老师,这一切都是让人望尘莫及的。但是始终认为“棍棒教育”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虎妈之所以能成功培养两个女儿,这和他们夫妇的深厚学识和丰富的人脉资源是分不开的,否则怎么能找到善于激发孩子的最棒的老师呢?加上虎妈十几年如一日地执着地逼迫孩子,没有休息,这种非常执着地教育过程逼迫出了孩子的成功,我觉得这本身与虎妈的两个孩子先天的智商和自身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许多事实证明,靠家长逼出成绩的孩子能有几个最终走向成功的呢?
至于虎妈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我倒觉得单从理念来说,不存在哪种更优越的说法。对有些孩子,这种方法有效,对另一些孩子,可能就没用或者会害了他们。虎妈的方法有些极端,培养出来的孩子也肯定不平庸,要么就非常优秀,也会碰到精神压力过大。至于虎妈的“棍棒教育”,个人认为可以和当今社会许多家长对孩子一味地宽松、无原则的放纵相结合,采取宽中带严,严中有宽,掌握原则,有奖有惩的教育方法。在我看来,教育的艺术应该是在于宽严有度,这种“度”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一个人的潜能发挥和真正自由意志的展开为标尺的。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没有普遍适用而简单易行的方法。把教育孩子的过程简单化、规范化是很多人潜在而流行的观念,于是才有了各种神童、天才培养秘笈的火爆与泛滥。最后,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父母成长的过程。尊重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父母值得尊奉的教育信条。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可能就是让孩子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享受应有的快乐。家庭教育,也应有“中庸之道”,在孩子的需求与父母的意愿之间达到和谐。相对于为了让孩子成为天才而失去自由,为了得到更好地自身发展而忽略社会参与意识,我觉得作为家长,我们在关注孩子学业之余,更加不能忽视其情商的培养,要知道:作为社会人,情商比智商更为重要!
第四篇:参观石河子军垦博物馆有感
参观石河子军垦博物馆有感
1月28日,我和同学有幸参观了石河子军垦博物馆,馆中展出的数千件文物图片,都是兵团儿女的真实写照,它们那么亲切,似曾相识,却又那么平凡,令人叹为观止。在讲解员的讲解下,我大概了解到了石河子军垦博物馆着陈列着的是军垦事业“辉煌的历史”。其中有百余件军垦战士垦荒时用过的农具,穿过的衣物及生活日用品,其向人们展示着军垦战士的垦荒史、创业史,倾诉着军垦新城石河子如何从一个戈壁荒滩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园林城市的过程。其中第三展厅陈列着垦荒时期军垦战士劳动、生活的照片。
1950年2月,王震将军率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石河子,拉动了“军垦第一犁”,创建了比共和国仅小一岁的石河子新城。为了建设这座军垦新城,第一代军垦人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冬夜宿苇棚子,汗水浸透的棉衣结成坚硬的冰壳;在烈日炎炎的盛夏,为躲避蚊虫叮咬,他们用黑泥涂满赤裸的躯体。经费紧张,没有蔬菜,建设者们连续几个月用盐水和辣椒面下饭,没有碾子和石磨,部队只好煮麦粒和玉米充饥。正是他们的不辞艰辛、孜孜不倦精神,才撑起了石河子城市的骨架,如今的石河子以是到处干净、整洁、花团锦簇,特别是开发区,道路宽敞、高楼鳞次,市政府庄严肃立。市政府前的市民广场清秀、优雅,更是令人耳目一新。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归功于老辈军 垦们的勤劳,艰辛。进入第一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巨大的图画,上面是各级领导人来新疆视察的图片。大厅一侧的墙壁上悬挂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4个师的简介,另一侧是占了一面墙的巨型浮雕,是军委屯垦戍边的命令。
再上二楼参观就会看见那生产用的工具、那房子、那拖拉机、那树,那上课的场面、那马灯,它们象被历史尘封的画卷依次摊摆在我们面前,诉说着兵团儿女不朽的传说。辛勤劳作、艰苦创业的军垦儿女用自己年轻的身躯铺就了兵团辉煌的业绩,伟大的生产建设兵团是 历史留给我们的结晶,尤其那幅雕刻“军垦第一犁”已成为兵团精神、军垦精神的象征。
曾今他们用这简陋而笨拙的工具开拓了着我们的园地,如今我们安然的生活在了这片土地上,我们该有所思,我们该有所悟,再艰辛的环境也无法挡住我们兵团人的激情。再往后就越来越接近现今的社会了,我们仿佛跟着老军垦一同穿越了历史,看到越来越繁荣的今天,相信老军垦们一定在笑。整个馆内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打满补丁的军棉大衣,望着那些被缝补的痕迹,心里不禁惊叹当年军垦战士吃苦戍边的精神,师哥说那件棉衣上打了100多块补丁。棉衣虽物小,精神永不消,他们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必将感到这一代又一代边疆人的热情。我们要感激老军垦,是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生活的奇迹,改写着人类的历史,在万分艰苦的环境下,默默无闻地奉献„„
当年的老军垦,用枪蘸着青春的热血,书写了捍卫祖国神圣领土的凯歌,用锄头蘸着无数的汗水,书写出了建设边疆的颂歌,用兵团精神书写出了悠长高亢的西部赞歌,这些歌将激励我们这些兵团后代,在这块充满歌声的热土上学习、工作、奋斗和奉献。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兵团精神,把老一代兵团人开创的屯垦戍边事业不断发扬广大,为建设美好幸福的家园而努力工作,要让兵团的明天更美丽,更灿烂。
生活在现今安乐无忧的我们,不能忘记老辈军垦们的辛劳付出,是他们开拓了我们的家园,是他们奠定了今日繁荣的基础,是他们用血和汗水感动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边疆人的勤劳、勇敢、不屈!我们当将兵团精神发扬光大,定将兵团精神发扬光大。
刻骨铭心的兵团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 取。
第五篇:观石河子军垦博物馆有感
参观军垦博物馆有感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学
研
所生究在学方学号 向 院
参观军垦博物馆有感
2010年4月5日我与班里同学一起参观了军垦博物馆,在军垦博物馆我深深的被军垦人民的精神所感动。你不难想像出她经过这一代人怎样艰苦的劳动才变成这么一个美丽的花园城市,她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兵团发展的历史,他的精神就是兵团精神,每一个参观过石河子军垦博物馆的人肯定都会被他的这种精神所感动。
石河子是从戈壁荒滩上建立起来的城市,颇具传奇历史。1950年,王震将军率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石河子,拉动了“军垦第一犁”。她是农八师和农七师的驻地,有着很浓郁的军垦文化。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它给我们展现了石河子从建设到发展的全过程,它是兵团发展的一个缩影。进入第一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巨大的图画,上面是各级领导人来新疆视察的图片。大厅一侧的墙壁上悬挂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4个师的简介,另一侧是占了一面墙的巨型浮雕,是军委屯垦戍边的命令。往里走是生产建设初期那些我们曾见过或没见过的生产用具了: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创业初期使用的一吨酒海、1956年的乌拉播种机、莫合烟机、风车、创业初期兵团人使用的雪上交通工具——乌拉爬犁、创业初期粮油加工厂自制的肥皂切块机、八一毛纺厂早期使用的纺织机、第二展厅为我们生动展现了建设时期的一幕幕场景。第三展厅展现了发展时期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最后就是那幅镇馆之宝“半景画”了,所谓“半景画”就是一部分是真实的,一部分是油画制作。初进大厅,我略微感到眩晕。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当灯光熄灭、音乐响起的时候,会有一种很震撼很澎湃的感觉。画面上生动展现了进驻新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的场景。这里的点点滴滴都浸透着建设者们的血汗,也是军垦精神的象征。我们了解的、不了解的、新奇的都凝结无数生产者的血汗。所以石河子被称为是“戈壁滩上的奇迹”。
作为全国唯一的军垦博物馆,同时是军垦精神、军垦文化的展现和缩影。屯垦戍边,始于汉代。世事桑变,化为烟云。这里展出的是与共和国同龄的新中国屯垦戍边史。数百件文物、图片,虽无九鼎之尊、青铜之贵,却是垦荒者的真实记录,大漠儿女的真实写照,新疆
军垦事业的浓缩见证。它是那么亲切,似曾相识;它是那么平凡,却充满了神奇。
天山南北,军垦战士用双手开垦出来一片片美丽的绿洲,共产党人用血与火铸造了一座座生命丰碑!数百件文物图片,虽无九鼎之尊、青铜之贵,却是大漠儿女的真实写照,它们那么亲切,似曾相识,却又那么平凡,充满神奇。农八师师部驻扎石河子市,该市为享誉中外的军垦文化城,是新疆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粮棉、甜菜生产基地,羊毛品质居全国之首,其工农业总产值占整个兵团的四分之一。
参观过军垦博物馆才深深明白军垦人民的精神感动着我,他们屯垦戍边,把荒无人烟的沙滩戈壁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石河子,他们的精神是我们今后工作生活动力的源泉,激情的爆发点。军垦文化是一个解读不完的精神宝库,我渴望从这个宝库中汲取精神力量,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中,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