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面临的困难与机遇

时间:2019-05-13 10:2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面临的困难与机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面临的困难与机遇》。

第一篇:探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面临的困难与机遇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我们既面临着困难和压力,同时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提出背景的研究,重点分析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和机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困难;机遇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时代要求,遵循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加强“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战略部署。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六大任务之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被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提出背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主要解决吃饭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21世纪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和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从时代背景来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加快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需要。同时,还是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需要,可以说是“老提法、新思路”。新就新在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阶段,通过两个反哺,来使得农业得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得农村社会能够实现和谐社会。解决的是一个改进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问题。新农村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农村的提出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这一思路的形成,发韧于中共十六大:十六大上,中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将统筹城乡放在了“五个统筹”之首;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两个趋向”论断,指出中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在五中全会上,则正式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所长马晓河认为,在“统筹城乡”、“两个趋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者之间,有非常明晰的逻辑关系。统筹城乡是战略思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是战略取向,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战略的具体化。

应该说,在一般的市场经济国家,当它的工业化发展到一定时候,即财政占GDP30%的时候,就有条件由国家财政主导提供农村的公共品的开支,反哺才有可能实现。而2004年以后我国的整个财政规模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30%了。因此,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3 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分析

3.1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投入不足,生产效率低下,乡镇财政困难,自我发展能力差:我国三农的现状是:土地资源相对缺乏,难以普遍实现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的农户很难及时准确地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脉搏;生产经营观念和生产方式落后,各项农村社会事业都有待进一步发展。

从历史角度看,我国以前是从农业提取积累来支持工业化。据不完全统计,从

1953年开始到1983年取消统购统销政策,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农民对工业化的贡献超过6000亿元。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的财政投资基本上是以城市为主的,过去我国农业财政建设性资金中,用于大中型工程的比重较大。而与农民生产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水平低、负担重,应该给农民一个长期休养生息的机会。

自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取消了农业税,这是中国农业发展与世界惯例接轨的标志性事件。但是,取消农业税后,县乡财政出现了负债过重的问题并有可能因为税收的取消而增加。这些负债的形成,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政策的原因。不能指望让基层自己消化,国家对这部分的债务应予妥善处理。

3.2 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者素质相对较低的制约:数据显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1997年之后连年明显扩大,目前仍维持在3.21∶1。而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韩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始终是1∶0.8~0.9。农民不仅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市民,而且其年平均增长率也远低于市民,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那么,农民的收入水平不仅永远赶不上居民,而且会进一步被抛在后面。除了城乡之间的差距,还有区域之间农民收入的差距、农民内部的差距等等。在当前,促进农民增收是有效解决农业农村中其他问题的关键。

3.3 农业科技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作用还很有限:

科技对于农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但是近些年突破性的农业科技成果不多。加上实行市场经济后,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建设也受到一定影响,农业科技到农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表现出比较粗放的特征。我国重要资源的产出效率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4 土地产权或使用权的配置对资源的有效使用和农民利益的制约:

我国农村从1980年初开始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农业土地的使用制度,农业生产从集体转向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组织体系,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和剩余收入索取权得到了扩大,农业生产率以空前的速度提高。但是,1984年之后农业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部分专家认为农村土地制度中的一些缺陷,如土地使用权的不稳定性等是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一方面我国农村的土地所有权仍为集体所有,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投资行为,另一方面,劳均土地少,不能自由流转,无法实行集约化生产,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低。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分析

4.1 我们赶上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可以说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1)“十五”所取得的成就,为新农村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18万亿元,五年平均增长近9%;财政收入超过3万亿元左右,比2000年增长1.3倍多,到了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更是达到了24.66万亿元。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我们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2)我们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中国经济已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我们已从计划经济顺利转向市场经济,由以农业为主逐步转到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经济由以内向型为主转到内外向并举,并成为世界资本的投资热土。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一方面社会由单位制转为社会制,另一方面是从农耕文化转到工

业文化。参照世界银行的分类,自1996年,我国就开始告别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2003年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2004年1270美元,2005年1700美元,2007年为2456美元,基本达到了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阶段,往往会出现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4.2 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思想,这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的和长远的指导作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我们永远不能轻言,就完全靠市场来调节农业,新农村建设一个重要的战略意义,就是要保证农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产业,要保证这个地位。中共中央对农村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多年来,中共中央都是每年召开一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每年发一个指导农村工作的政策性文件。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出五个着力“三农”的“一号文件”,从每年的主题词可以看出中央在解决“三农”问题思路上的日渐成熟。

4.3 “两个反哺”将会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要自觉地顺应这个趋势,实行工业返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目前,我国在政策和资金投向上都已经倾向了农村,正有条不紊的贯彻“两个反哺”的方针,随着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必将越走越快,越走越扎实。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县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新农村建设正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近年来,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明显成效,农民增收的同时,农村的劳动力也在大量流失,且在不断的扩大。目前,我县在家的农民绝大多数是中老年人,生产能力低下,新农村建设显得力不从心。群众普遍担心,一方面,农村年轻人都到外打工,不想回家种田,下一代长大后肯定也不会在家务农,十年、二十年后农村怎么办?另一方面,在家的农村青年农业知识、技能匮乏,现代农业生产也正面临“有人无田种”现象,今后新农村建设到底谁来做。

二、农民思想认识不到位,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我县农民“随遇而安、小富即安”的思想较为严重,加之对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刻,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事,进行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主动配合不够,甚至因为看不到眼前的利益而反对,导致一些非常好的新农村建设项目落实起来非常困难。如:为防止农村环境污染而进行的秸杆还田,相当一部分农民认为对自己并无多大好处,仍然是我行我素采取就地焚烧,经常出现“田田冒烟,路人咳嗽”的现象,不仅污染了农村的环境,也不利于农作物的种植。

三、地方财力较弱,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我县是一个丘陵小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方财政收入较低,2005年我县的地方一般财政收入仅2846万元,只能基本维持干部的工资。在县级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县采取建设补助、部门帮扶、小额贷款及向上争取项目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打捆投入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十分有限。近两年,我县多方筹集资金133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复杂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作支持。从目前的情况看,仅靠我县政府投入和部门筹集的资金依然是杯水车薪,一些项目无法实施,严重影响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规模和速度,短时间内更无法保障新农村建设在全县范围内迅速展开。

第三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主要困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村级科技服务活动的场所,文化设施偏少;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建设滞后。

(二)农民观念落后、文化素质偏低,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农民是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体,是农村实现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民家庭生产经营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当前,很多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突出表现在: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存在差距,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由于农民文化科技知识不高,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工,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的现状,制约了和谐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当前,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这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有越拉越大的趋势,所以缩小城乡差距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2007年,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855元,市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845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9:1,而2000年为2.5:1。

二是城乡生活环境的差距。农村无论是电力、通讯、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与城市相比差距都是比较大的。有些是农村自身的问题,有许多是由于我们这些年来基础设施的投资倾斜到城里比较多,农村相对比较少。

(四)社会保障事业滞后,养老制度亟待完善 随着农村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我市农村已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农村家庭户均人口减少,劳动者负担率上升,家庭养老负担加重,农村社会保障迫在眉睫。当前,我市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劳动者素质较差、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农民收入状况不稳,农村家庭受自身生活、生产、子女入学等因素影响,农村社会保障困难较多。

(五)农村消费水平偏低,对经济发展贡献弱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有利于广开农民增收渠道,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启动和扩大国内市场消费需求;有利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创造更好的农村消费条件,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开辟新的投资领域,支撑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当前,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着国内需求不足的矛盾和问题,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近年来,我市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需求拉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第四篇:中国新农村建设与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专题

中国新农村建设与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推进。抓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示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可以说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困难与机遇并存这就值得我们做一些有效的探索。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致富困难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但当前农民增收中却遇到一些问题:一是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与此同时,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收入较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二)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农民群众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新农村建设缺少体制保障 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开放后虽然进行了一些调整,但是向城市倾斜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对城乡的投入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当前,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农收入已成为重要增长源。要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建立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一要加大引导扶持力度,推动全民创业快速发展。广泛宣传鼓励扶持创业的政策,大力推广农民创业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努力营造政府支持创业、社会鼓励创业、农民勇于创业的良好氛围。二要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推动劳务经济持续发展。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各地要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三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要积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农业和特色农业;要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以科技创新增效;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经营机制增效;四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辅导培训和政策扶持为抓手,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四要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的就业岗位,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二)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二是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制保障。一是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要在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解决当前农村部分外出务工家庭“土地抛荒”、“胡种胡收”的现象,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投入新机制,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民间投入,金融投入,工商投入为主体的农业投入新格局。

第五篇: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困难与解决方法

在象牙塔和商海间连线助大学生画出人生彩虹

大学这座美丽的象牙塔,它就像谜一样牵动着无数颗学子的心。时光荏苒,恰似昨天相逢,当他们满怀憧憬、带着梦想走出大学校门时,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他们面前:失业。“失业”似乎是对那些国企、集体企业下岗职工而言的,如今何以冠在他们头上?又是什么让他们加入到这个失业群体之中呢?

看着周围大学生们在求职路上的奔波与忙碌,那种憔悴不堪的身影和饱尝艰辛的无奈不禁引起了我们对教育体制的深思。现在,我国的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一些高校无视社会需求,在学校仍旧进行一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育,而忽略“以社会为导向”进行一种能力型、实践型的教学培养,这种割断与社会的联系、盲目的培养方式往往使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学实、水平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其在就业市场上不能顺利就业而失业。同时,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增加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短缺也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很多毕业生存在着“非大城市、非高收入、环境不好不去”的错误就业观念,这往往使他们在就业门前徘徊不前,在竞争中一直处于不利的地位。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还给他们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首先,要加强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高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应该以社会、市场为需求来培养人才,而不是切断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行一种封闭式的教育。为改变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并且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地改革教育内容、教学观念,从而达到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

其次,要推进素质教育建设,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市场的需求是多样性的,不同岗位对学生素质有着不一样的需求,如果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心理素质低、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必然会导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碰壁,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处于一种劣势状态。因此,高校要加强素质教育建设,优化人才结构,在日常学习中就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增加社会实践经验,使其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第三,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现在,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长、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从2002年开始,高校毕业生连年大规模增加,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达到338万,2006年达到413万,2007年达到495万,现在已多达559万,而与之相应的就业岗位确迟迟不见上涨,无法与

就业人数相协调发展。而且大学生就业高峰与全社会的就业高峰相重叠,不利于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因此,国家、地方、教育部门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完善就业市场机制、健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以疏导毕业生人数与就职岗位间的矛盾,缓解当前就业难、压力大的问题,为毕业生提供一个统一规范、和谐健康的就业市场秩序。

第四,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方式的灵活就业。目前,很多大学生存在着去大城市、环境好、高收入的部门就业的错误观念,从而导致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一系列的困难,为此,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要充分分析市场的需求,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充分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引导他们自主创业、到基层发展,以此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就业的灵活性。同时,大学生也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摆脱错误的就业价值观,本着“多锻炼、多长知识能力”的目的进行就业,从而为寻求到好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是我们许梦和圆梦的地方,我们来的时候踌躇满志、满怀憧憬,走的时候也不能留下任何遗憾。虽然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我们不能因此失去信心,怀着一颗坚持、勇敢、奋斗的心,相信我们的学子之途会更宽、更广,明天会更加辉煌!

下载探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面临的困难与机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面临的困难与机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统战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乡镇统战工作 摘要:由于统一战线工作自身的性质所决定,在过去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农村并不是统战工作的重点地区,因此,乡镇统战工作普遍较为薄弱。当前,在市委市政......

    法律援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选合集)

    浅议法律援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特别是经济领域,更是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也有较大提高。但也不容......

    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区城建局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关情况汇报 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区城建局积极参与配合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城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正主力军。只有维护好农民的主体地位,遵循“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很关键的新的政策。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 “生产发展、生......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定稿]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宏大的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为应对全球金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范文

    第一章 前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以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新农村建设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科技、教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