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前进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法及启示
前进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法及启示
贵州省水城县前进村位于水城县西南面的纸厂乡,离乡政府驻地5.6公里。总面积24平方公里,共有7个村民组,808户3190人。现有耕地7656亩,人均耕地2.4亩。有林地16000亩,荒山荒坡8000亩。2006年底,人均纯收入2786元,人均占有粮840公斤。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无线程控电话安装8户,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户买了二轮摩托、三轮摩托、红星拖拉机、农用车辆等,有6户购买了双桥东风车,有2户购买了轿车。近年来,在省、市、县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村支“两委”团结带领全村群众,紧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要求,艰苦奋斗,真抓实干,促进了全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居住环境普遍改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今年,该村被省委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一、主要做法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加强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共争取资金162万元,对前进村通村公路进行硬化,兴修水泥路5.6公里;引进140余万元资金,修建了移动机站;市、县领导和有关部门协调资金对户与户之间道路进行了硬化,硬化道路达5公里,改厕100个、改灶100口,建沼气池160口,修建三个面积为15平方的垃圾池,修建花池3个,修建蓄水池9个;修建灌溉沟渠3000余米、河堤及附属工程700米;修建了200余平方米的精神文明活动室。
(二)强化“两委”班子建设。前进村村支“两委”班子是2001年通过公开报名、资格审查、面试答辩、公开选举后组建的。新班子上任后,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强自身建设,一是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推行村干部考勤制,持证上岗,改变了以往群众到村办事找不到人的现象;全面推行
村务公开,做到村务定期公开,给群众一个明白;还设立工作举报箱,接受群众监督,同时,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根据《水城县村干部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立完善了《干部培育选拔机制》、《培训干部机制》、《考核干部机制》和《工资保障机制》等干部管理的长效机制。使村各项工作基本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轨道。二是加强党员发展工作。村支部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注重在积极性高、思想进步、具有实干精神的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务工回乡青年中发展党员,着力把致富能力强的党员培养成为村干部,2004年发展党员5名,2005年发展党员5名,2006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2名,发展党员6名,不断为村支“两委”注入新鲜活力。三是充分发挥党员“双带”作用。村支部明确要求有一定实力的党员必须带动1—2户贫困或低收入户脱贫户致富,并在资金上、技术上给予扶持,全村63名党员共帮扶82户后进户,使他们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目前,全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9万余元。
(三)强化农业结构调整。前进村紧紧依托本村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生态环境良好和距市中心城区比较近等优势,依托市场、依靠科技求发展,通过大棚拉动,协会保障,加速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一是积极推广先进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村每年实施玉米育苗定向移栽1000亩,脱毒马铃薯1000亩。二是大力发展蔬菜。为引导农民种植蔬菜,村里向农户承诺,对蔬菜种植农户提供风险赔偿,如果种菜的收入不如种粮食,村里补足差价,种出的蔬菜如果卖不出去,村里全部收购。同时,村还出资2.4万元从钟山区大河镇聘请两个师傅蹲点指导。2003年以来建蔬菜大棚7个,目前,全村发展露天蔬菜连片种植200亩,日本耐病总太萝卜示范种植20亩。三是建立农技协会,村从协调能力强、种养经验丰富、懂一定科学技术、为民办事责任心强的科技示范户、种养业大户中选68人组建了“蔬果协会”和“养殖协会”,负责帮助群众收集信息,帮助农户做好蔬菜、水果等优良品种的选购、种植、土地规划、管理、运输、销售工
作,帮助农户做好牛、羊、猪的配种、饲养管理、销售等跟踪服务,促进了种养业快速发展。目前全村共有2户养鸭大户,2户黑山羊养殖户,养猪10头以上专业户40余户,养鱼专业户2户。四是积极搞好劳务输出。村两委注重加大与外地企业的协调联系,组织有一定知识、有文化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自2004年以来,共与浙江、福建、广东等地企业联系,组织劳务输出20余次,共计组织300余人次外出务工,两年创收144万余元,使全村人均纯收入提高了180元,节约粮食18吨多。
(四)强化农民教育培训。针对全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比较低的实际,从教育培训入手,一是扎实抓好农村义务教育,使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培训班、会议及远程教育设施对党员、群众进行党的知识、适用技术、法律法规等培训,近年来,共培训党员25期2000余人次,对群众培训70余期3500余人次。三是强化法制教育。通过上法制课、出法制墙报、广播等多种方式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把《婚姻法》、《土地法》等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印发到农户家中,并与农户签订《文明村建设责任书》、《禁毒工作责任书》、《平安工程治安责任书》,大大增强了农民的法制意识。通过教育培训,转变了群众观念,增强了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坚定了致富奔小康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
(五)强化倡导文明新风。前进村根据彝汉杂居的特点,注重发掘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从今年起,每月的农历十五日,组织村民开展以歌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民族民间对歌活动,弘扬丰富多彩民族民间文化,拉动前进村旅游观光和服务业的发展。在创建文明村寨过程中,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在“星级文明户”评审中,力求做到民主、公开、公正、公平,涌现出“十星级文明户”40户,“社会治安模范户”40户,“五好家庭”50户,“科技示范户”40户。注重在村民中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娱活动,倡导移风易俗,做
到红、白事从俭,不大操大办,杜绝了“黄、赌、毒”和封建迷信等丑恶现象。为维护全村稳定,切实加强群防群治工作。成立了由298人组成的群防群治巡逻队,负责夜间巡逻,实行5户联保,轮流值班,并对值班农户实行问责制。巡逻时,对夜间行走人员及时询问,如发现异常,将追查到底。目前在全村范围内有效地杜绝了偷盗现象的发生。还充分利用召开村民大会,广播、专栏等广泛宣传农业典型,让农民群众受到教育,在全村形成争当“星级文明户”,争做“五好”公民的好风尚。
(六)强化村寨环境建设。把加强村寨环境建设和改善村容村貌作为突破口,以治脏变净,治穷变富,治愚变智和改厕、改灶、改圈、改水、改路的“三治五改”工程为重点,积极有效地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一是实施退耕还林1500亩,组织群众对1万余亩灌木林进行管理,并动员群众开展荒山造林,森林覆盖率达63%。二是组织群众制定卫生文明公约,对环境卫生实行挂牌管理,不仅硬化了连户道路,修建了风雨桥,还在农户集中的地方建三个垃圾池,使村寨的垃圾得到规范处理。同时抽派老干部、老党员组成监督组,对环境卫生、家具、农具进行检查,并作为评选“星级文明户”的重要依据;同时,村出资对规定农户每增一颗星,奖励20元,激发了农户争当先进的积极性。目前全村基本做到五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通),四无(无垃圾乱堆、无粪便乱流、无污水乱倒、无牲畜乱跑),村容村貌大改观。
二、启示
(一)加强领导是保证。“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群燕高飞,功在头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实施者。建好热心为民办事的好班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证。建好了党支部,村委会,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就能更好地发挥领
导班子的疑聚力、号召力、向心力,赢得民心,让群众看到希望,跟着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只有将那些具有改革开放头脑,市场经济意识强,有真抓实干精神和团结合作的能人,组成优势互补、能力配套、结构合理的领导班子,成为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才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调动农民积极性是关键。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农村的建设者、管理者和维护者,是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只有在建设实践中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前进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十分注重调动全体村民的积极性,积极开展各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活动,全村经济如何发展,村容村貌怎样建设,建设资金如何筹措等,全部由全体村民说了算。同时,还要有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的带头人。这些带头人思路开阔、文化素质较高,市场意识、捕捉信息的能力强,在发展农业经济中有一定招数,起着外连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带头人的作用是极为重要和难以取代的。致富能人带头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利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有利益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三)加快经济发展是基础。只有经济快速发展,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前进村在多年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中,十分注重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从大棚蔬菜的种植,到各种协会建设,再到加快发展各种养殖,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而且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是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全面改变农村脏、乱、差的旧风貌,彻底改变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农村城市化。前进村以旧村改造为突破口,以村庄规划化建设为载体,植树造林,全面整治全村环境,美化、净化了村容村貌,确保了全村清洁卫生,闯出了一条生态、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创造了一个布局优化、住宅美化、道路硬化、四旁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的良好环境。
(五)加快结构调整是途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落后,比较效益低,是长期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因素。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前进村主要是利用环境和资源的差异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围绕市场需求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培育和引进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转变。培育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户增收。
(六)强化投入是推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欠帐多。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财政重要推手作用。前进村主要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大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通过上争、外引、内联等方式积极争取投入,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扶持种养大户和专业户。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投入,加快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并确保落实到位。
(七)农民增收是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增收,农业增产是目标。在农业生产上,前进村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比较优势,以现代农业为方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把农业建设成为兴村富民的强势产业,努力建设好粮食、畜禽养殖、大田蔬菜、优质水果、薯类生产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
(水城县委办公室高登权)
第二篇:**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xx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汇报提纲
xx村党支部 xx村委会
(~年3月30日)
各位领导:
按照市、县通知要求,现将我们xx县xx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们xx村是蒙古族聚居的少数民族村,由xx和xx两个自然屯组成,xx镇阿木塔旅游景区座落在境内。总幅员面积120282亩,其中耕地13933亩、草原28342亩、水面43007亩、林地35000亩(成材林21000亩,村集体拥有成材林10000亩)。全村总农户365户,总人口1371人,其中:蒙古族人口987人,占全村总人口72%,青壮年劳动力787人。~年,全村农业总产值810万元,人均纯收入3400元,其中来自畜牧业的收入2200元,占人均收入的65%。现有1000平方米奶站1处,千立方米以上青贮窖3个,村畜牧综合服务室1处; 654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和青贮收割机各1套,双轴灭茬机1台;抗旱大井9眼,小井78眼;全村外出务工人员87人,年人均创收3500元。
二、发展思路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结合我村实际,我们确立了“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依托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主导产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推行土地连片种植;扩大林业生产,提高种植业生产效益;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旅游业,加快劳动力转移,拉动第三产业快发展。通过推进各业生产,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广大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年重点建设项目情况
一是引优汰劣,优化奶牛种群结构,计划外购优质高产奶牛110头,促进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
二是建2个1000立方米青贮窖,购置大型农机具5台(套),提升东兴青贮合作社服务水平。
三是组建奶牛合作社,奶站安装机械榨乳设备。
四是加强抗旱保收田建设,打中深井35眼。
五是做大林产业,退耕还林1000亩。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建木材加工企业,转移劳动力50人。
六是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引导村民参与旅游经营项目,组建旅游服务队。
七是新建环保节能房20所,力争完成40所。同时建成两个大型沼气池,入户率达到40%。
八是打通村内主干道硬化3100延长米,绿化街道2000延长米,主街道安装路灯20盏,修建排水沟5000延长米。
九是安全饮用水入户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0%,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80%。
十是组建文化大院,具体建设图书室、活动室、体育场及卫生所等群众公用基础设施。
四、当前工作推进情况
(一)深入宣传发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营造~氛围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我们通过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党员大会及村民代表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及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同时充分利用村里的广播、宣传条幅、标语口号、宣传单等有效形式,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动员,使广大村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积极性空前高涨,主人翁、主要角色、主体作用意识已经形成。目前,我村已发送《致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400余份,悬挂横幅12条,书写永久性标语10条,召开全体村民大会2次,村民代表会、党员会4次。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宣传发动方式,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新农村建设~先行的目的。
(二)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壮大以奶牛业为主的畜牧主导产业
我村的主导产业是畜牧业,人均来自畜牧业的收入22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65%。目前奶牛存栏1124头,年交售鲜奶2100吨,商品奶收入350万元,人均占有鲜奶量达1.53吨。围绕畜牧强村,今年重点做好这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卖次买好,优化和扩张种群。今年,通过信用社贷款、扶贫资金支持和农民自筹等方式帮助村民外购优质高产奶牛110头,以进一步优化种群质量,提高奶牛单产,加上自繁,全村今年奶牛存栏可达1350头,同比增长20%。现已报名外购奶牛户达130户。二是组建奶牛合作社,做大做强东兴青贮专业合作社。为了提高全村畜牧业合作化水平,加快该产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促进奶牛业高效稳步壮大,我们村积极发动和组织奶牛户以多种形式参与,共同组建奶牛合作社。同时,进一步做大做强东兴青贮专业合作社,并积极组建农机合作社,外购大型机械5台,新建1000立方米青贮窖2个,通过反包倒租的形式,以每亩260元从农户手中包回四块耕地800亩,用于连片种植青贮,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并可就地转移劳动力30人。三是全面普及舍饲精养,加大技术指导和投入力度。我们全面推广庭院种植紫花苜蓿,引导奶牛户科学饲喂,提高产奶量,计划平均单产达到4.5吨以上。四是改进奶站榨乳条件和环境。随着进站奶牛数的增加,人工挤奶已受到较大制约,今年我们将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并协调伊利公司,为奶站上机械榨乳设备,还想办法解决奶站排污问题,以更好地促进奶牛业发展。
(三)着眼改善基础条件,加强抗旱保收田建设
今年,我们将通过群众自筹与水务部门的项目支持,加强抗旱保收田建设,新打中深井35眼,加上原有喷灌设施,确保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0%,提高亩产量。目前,在市、县水务部门的支持下,35眼抗旱井已全部落实到具体农户和地块,根据井位、地块,农户按照自己的耕地面积按亩分摊井下及井上配套设施所需资金(经走访农户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已经一致通过),现已筹集资金21万元,推进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发展多元林经济
我们xx村土地贫瘠,大部分是沙土地,人均占有耕地不到10亩,每亩收入不到200元。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利用好镇政府无偿提供苗木的优惠政策,我村计划3年内退耕还林4000亩,今年计划退耕还林1000亩,同时搞好林粮、林药、林草间作,提高土地使用效益。目前造林工作已做到了地块、苗木、农户“三个落实”,本着“早启动、快推进、保质量”的原则,我们将利用从现在开始的半个月时间集中搞会战,抢抓农时,完成造林任务。此
外,我村有3.5万亩林地,现有成材林2.1万亩,其中村集体拥有成材林1万亩,为了发挥好这项资源优势,我村今年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建木材加工厂,现已与大庆私营企业经营人于明达成协议,建木材深加工项目,计划投资100万元,可提供就业岗位50个。通过上述多种渠道,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五)坚持旅游与劳转并重,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在我县享有声誉的阿木塔杏花岛旅游区在我村境内。为了利用好这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我村今年将购入旅游快艇2艘,组建一支20人的旅游服务队,增设勒勒车、射箭等传统娱乐项目,并为游客提供骑马服务和赛马表演。同时,加大就地转移和向外转移劳动力工作力度,计划今年通过各种渠道转移劳动力260余人,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六)利用好建房补助政策,鼓励群众多建环保节能房
今年,按照我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在市、县包扶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通过入户走访、宣传政策、强化激励等措施,坚持自筹为主、补贴为辅的原则,积极推进环保节能房建设,努力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年内我村将确保建设20所,力争达到40所。目前,村里已收到建环保节能房申请55户,并将进一步增加。
(七)着眼改进村容民俗,加快公益设施建设
按照建设新农村以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相结合这一原则,我们在积极组织群众出工的同时,努力争取市、县包扶部门的大力支持,搞好公益设施建设。今年将建设占地面积为5000平方米的村文化大院,硬化4500平方米,绿化200平方米,新建、翻建房屋10间,配备图书室、文化室、体育场、卫生室等场所和设施,集学习、娱乐、休闲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为一体的文化大院,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我们已开始实施柴草粪堆出村,现已规划确定了4个具体的柴草粪堆堆放点,并指定专人管理,4月15日前全部完成柴草粪堆出村,大力整治村屯环境。
(八)强化村民自治意识,塑造农村新风尚
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提高广大村民的参与意识,加强民主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村规民约,做到人人遵纪守法,人人都参与新农村建设,共同建设管理好自己的家园。同时,发挥村妇联的作用,现已组建专门由村妇女同志组成的“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思想宣传工作队,深入农户进行全面发动,认真开展“美在农家”、“洁净爱家”、“畜牧兴家”、“十星级文明户”等一系列活动,以此进一步倡导文明新风,树立文明向上的新时代新型农民形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之,我们xx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市、县、镇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真诚关怀下,各项工作已开启了良好局面。我们xx村全体干部群众一定会珍惜和把握好这难得的历史机遇,与市、县、镇政府及各包扶部门一道共同努力,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决不辜负各级领导对我们的期望与厚爱,以建设好新农村的实际行动,让上级满意、群众得实惠、乡村大变化,坚实地迈向小康社会。
第三篇:**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汇报提纲
**村党支部 **村委会
(2006年3月30日)
各位领导:
按照市、县通知要求,现将我们**县**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们**村是蒙古族聚居的少数民族村,由**和**两个自然屯组成,**镇阿木塔旅游景区座落在境内。总幅员面积120282亩,其中耕地13933亩、草原28342亩、水面43007亩、林地35000亩(成材林21000亩,村集体拥有成材林10000亩)。全村总农户365户,总人口1371人,其中:蒙古族人口987人,占全村总人口72%,青壮年劳动力787人。2005年,全村农业总产值810万元,人均纯收入3400元,其中来自畜牧业的收入2200元,占人均收入的65%。现有1000平方米奶站1处,千立方米以上青贮窖3个,村畜牧综合服务室1处; 654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和青贮收割机各1套,双轴灭茬机1台;抗旱大井9眼,小井78眼;全村外出务工人员87人,年人均创收3500元。
二、发展思路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结合我村实际,我们确立了“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依托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主导产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推行土地连片种植;扩大林业生产,提高种植业生产效益;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旅游业,加快劳动力转移,拉动第三产业快发展。通过推进各业生产,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广大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2006年重点建设项目情况
一是引优汰劣,优化奶牛种群结构,计划外购优质高产奶牛110头,促进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
二是建2个1000立方米青贮窖,购置大型农机具5台(套),提升东兴青贮合作社服务水平。
三是组建奶牛合作社,奶站安装机械榨乳设备。
四是加强抗旱保收田建设,打中深井35眼。
五是做大林产业,退耕还林1000亩。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建木材加工企业,转移劳动力50人。
六是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引导村民参与旅游经营项目,组建旅游服务队。
七是新建环保节能房20所,力争完成40所。同时建成两个大型沼气池,入户率达到40%。
八是打通村内主干道硬化3100延长米,绿化街道2000延长米,主街道安装路灯20盏,修建排水沟5000延长米。
九是安全饮用水入户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0%,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80%。
十是组建文化大院,具体建设图书室、活动室、体育场及卫生所等群众公用基础设施。
四、当前工作推进情况
(一)深入宣传发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营造舆论氛围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我们通过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党员大会及村民代表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及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同时充分利用村里的广播、宣传条幅、标语口号、宣传单等有效形式,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动员,使广大村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积极性空前高涨,主人翁、主要角色、主体作用意识已经形成。目前,我村已发送《致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400余份,悬挂横幅12条,书写永久性标语10条,召开全体村民大会2次,村民代表会、党员会4次。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宣传发动方式,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新农村建设舆论先行的目的。
(二)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壮大以奶牛业为主的畜牧主导产业
我村的主导产业是畜牧业,人均来自畜牧业的收入22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65%。目前奶牛存栏1124头,年交售鲜奶2100吨,商品奶收入350万元,人均占有鲜奶量达1.53吨。围绕畜牧强村,今年重点做好这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卖次买好,优化和扩张种群。今年,通过信用社贷款、扶贫资金支持和农民自筹等方式帮助村民外购优质高产奶牛110头,以进一步优化种群质量,提高奶牛单产,加上自繁,全村今年奶牛存栏可达1350头,同比增长20%。现已报名外购奶牛户达130户。二是组建奶牛合作社,做大做强东兴青贮专业合作社。为了提高全村畜牧业合作化水平,加快该产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促进奶牛业高效稳步壮大,我们村积极发动和组织奶牛户以多种形式参与,共同组建奶牛合作社。同时,进一步做大做强东兴青贮专业合作社,并积极组建农机合作社,外购大型机械5台,新建1000立方米青贮窖2个,通过反包倒租的形式,以每亩260元从农户手中包回四块耕地800亩,用于连片种植青贮,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并可就地转移劳动力30人。三是全面普及舍饲精养,加大技术指导和投入力度。我们全面推广庭院种植紫花苜蓿,引导奶牛户科学饲喂,提高产奶量,计划平均单产达到4.5吨以上
第四篇:**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模版)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汇报提纲
**村党支部 **村委会
(2006年3月30日)
各位领导:
按照市、县通知要求,现将我们**县**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们**村是蒙古族聚居的少数民族村,由**和**两个自然屯组成,**镇阿木塔旅游景区座落在境内,**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幅员面积120282亩,其中耕地13933亩、草原28342亩、水面43007亩、林地35000亩(成材林21000亩,村集体拥有成材林10000亩)。全村总农户365户,总人口1371人,其中:蒙古族人口987人,占全村总人口72%,青壮年劳动力787人。2005年,全村农业总产值810万元,人均纯收入3400元,其中来自畜牧业的收入2200元,占人均收入的65%。现有1000平方米奶站1处,千立方米以上青贮窖3个,村畜牧综合服务室1处; 654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和青贮收割机各1套,双轴灭茬机1台;抗旱大井9眼,小井78眼;全村外出务工人员87人,年人均创收3500元。
二、发展思路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结合我村实际,我们确立了“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依托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主导产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推行土地连片种植;扩大林业生产,提高种植业生产效益;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旅游业,加快劳动力转移,拉动第三产业快发展。通过推进各业生产,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广大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2006年重点建设项目情况
一是引优汰劣,优化奶牛种群结构,计划外购优质高产奶牛110头,促进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
二是建2个1000立方米青贮窖,购置大型农机具5台(套),提升东兴青贮合作社服务水平。
三是组建奶牛合作社,奶站安装机械榨乳设备。
四是加强抗旱保收田建设,打中深井35眼。
五是做大林产业,退耕还林1000亩。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建木材加工企业,转移劳动力50人。
六是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引导村民参与旅游经营项目,组建旅游服务队。
七是新建环保节能房20所,力争完成40所。同时建成两个大型沼气池,入户率达到40%。
八是打通村内主干道硬化3100延长米,绿化街道2000延长米,主街道安装路灯20盏,修建排水沟5000延长米。
九是安全饮用水入户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0%,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80%。
十是组建文化大院,具体建设图书室、活动室、体育场及卫生所等群众公用基础设施。
四、当前工作推进情况
(一)·· 深入宣传发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营造舆论氛围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我们通过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党员大会及村民代表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及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同时充分利用村里的广播、宣传条幅、标语口号、宣传单等有效形式,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动员,使广大村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积极性空前高涨,主人翁、主要角色、主体作用意识已经形成。目前,我村已发送《致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400余份,悬挂横幅12条,书写永久性标语10条,召开全体村民大会2次,村民代表会、党员会4次。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宣传发动方式,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新农村建设舆论先行的目的。
(二)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壮大以奶牛业为主的畜牧主导产业
我村的主导产业是畜牧业,人均来自畜牧业的收入22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65%。目前奶牛存栏1124头,年交售鲜奶2100吨,商品奶收入350万元,人均占有鲜奶量达1.53吨。围绕畜牧强村,今年重点做好这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卖次买好,优化和扩张种群。今年,通过信用社贷款、扶贫资金支持和农民自筹等方式帮助村民外购优质高产奶牛110头,以进一步优化种群质量,提高奶牛单产,加上自繁,全村今年奶牛存栏可达1350头,同比增长20%,工作汇报《**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已报名外购奶牛户达130户。二是组建奶牛合作社,做大做强东兴青贮专业合作社。为了提高全村畜牧业合作化水平,加快该产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促进奶牛业高效稳步壮大,我们村积极发动和组织奶牛户以多种形式参与,共同组建奶牛合作社。同时,进一步做大做强东兴青贮专业合作社,并积极组建农机合作社,外购大型机械5台,新建1000立方米青贮窖2个,通过反包倒租的形式,以每亩260元从农户手中包回四块耕地800亩,用于连片种植青贮,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并可就地转移劳动力30人。三是全面普及舍饲精养,加大技术指导和投入力度。我们全面推广庭院种植紫花苜蓿,引导奶牛户科学饲喂,提高产奶量,计划平均单产达到4.5吨以上。四是改进奶站榨乳条件和环境。随着进站奶牛数的增加,人工挤奶已受到较大制约,今年我们将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并协调伊利公司,为奶站上机械榨乳设备,还想办法解决奶站排污问题,以更好地促进奶牛业发展。
(三)着眼改善基础条件,加强抗旱保收田建设
今年,我们将通过群众自筹与水务部门的项目支持,加强抗旱保收田建设,新打中深井35眼,加上原有喷灌设施,确保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0%,提高亩产量。目前,在市、县水务部门的支持下,35眼抗旱井已全部落实到具体农户和地块,根据井位、地块,农户按照自己的耕地面积按亩分摊井下及井上配套设施所需资金(经走访农户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已经一致通过),现已筹集资金21万元,推进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发展多元林经济
我们**村土地贫瘠,大部分是沙土地,人均占有耕地不到10亩,每亩收入不到200元。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利用好镇政府无偿提供苗木的优惠政策,我村计划3年内退耕还林4000亩,今年计划退耕还林1000亩,同时搞好林粮、林药、林草间作,提高土地使用效益。目前造林工作已做到了地块、苗木、农户“三个落实”,本着“早启动、快推进、保质量”的原则,我们将利用从现在开始的半个月时间集中搞会战,抢抓农时,完成造林任务。此外,我村有3.5万亩林地,现有成材林2.1万亩,其中村集体拥有成材林1万亩,为了发挥好这项资源优势,我村今年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建木材加工厂,现已与大庆私营企业经营人于明达成协议,建木材深加工项目,计划投资100万元,可提供就业岗位50个。通过上述多种渠道,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五)坚持旅游与劳转并重,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在我县享有声誉的阿木塔杏花岛旅游区在我村境内。为了利用好这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我村今年将购入旅游快艇2艘,组建一支20人的旅游服务队,增设勒勒车、射箭等传统娱乐项目,并为游客提供骑马服务和赛马表演。同时,加大就地转移和向外转移劳动力工作力度,计划今年通过各种渠道转移劳动力260余人,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六)利用好建房补助政策,鼓励群众多建环保节能房
今年,按照我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在市、县包扶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通过入户走访、宣传政策、强化激励等措施,坚持自筹为主、补贴为辅的原则,积极推进环保节能房建设,努力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年内我村将确保建设20所,力争达到40所。目前,村里已收到建环保节能房申请55户,并将进一步增加。
(七)着眼改进村容民俗,加快公益设施建设
按照建设新农村以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相结合这一原则,我们在积极组织群众出工的同时,努力争取市、县包扶部门的大力支持,搞好公益设施建设。今年将建设占地面积为5000平方米的村文化大院,硬化4500平方米,绿化200平方米,新建、翻建房屋10间,配备图书室、文化室、体育场、卫生室等场所和设施,集学习、娱乐、休闲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为一体的文化大院,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我们已开始实施柴草粪堆出村,现已规划确定了4个具体的柴草粪堆堆放点,并指定专人管理,4月15日前全部完成柴草粪堆出村,大力整治村屯环境。
(八)强化村民自治意识,塑造农村新风尚
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提高广大村民的参与意识,加强民主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村规民约,做到人人遵纪守法,人人都参与新农村建设,共同建设管理好自己的家园。同时,发挥村妇联的作用,现已组建专门由村妇女同志组成的“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思想宣传工作队,深入农户进行全面发动,认真开展“美在农家”、“洁净爱家”、“畜牧兴家”、“十星级文明户”等一系列活动,以此进一步倡导文明新风,树立文明向上的新时代新型农民形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之,我们**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市、县、镇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真诚关怀下,各项工作已开启了良好局面。我们**村全体干部群众一定会珍惜和把握好这难得的历史机遇,与市、县、镇政府及各包扶部门一道共同努力,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决不辜负各级领导对我们的期望与厚爱,以建设好新农村的实际行动,让上级满意、群众得实惠、乡村大变化,坚实地迈向小康社会。
第五篇:双龙村新农村建设做法与启示
双龙村新农村建设做法与启示
中共六盘水市委政研室调研组
〔内容摘要〕 双龙村村支两委班子进一步转变观念,理清发展思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通过联户土地出租和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三化”(产业化、集约化、企业化),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得到显著改变。
〔关 键 词〕 新农村建设 启示
双龙村,俗称双龙井,位于市中心区西南部,总面积1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40亩,辖9个村民组,738户,2835人,是一个汉、苗、彝、回多民族杂居的农业村。近年来,村支两委班子进一步转变观念,理清发展思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通过联户土地出租“一举四得”(投入拿进来,技术带进来,市场找进来,农民增收了),通过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三化”(产业化、集约化、企业化),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显著改变。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600元增至2005年2468元,年均增幅10%以上;各村民组实现通水、通电、通路;14%的农户用上沼气;25%的村民用上现代通讯工具;70%的农户拥有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5%的农户购买了农用车辆或机械;适龄儿童入学率100%;生育政策符合率98.5%,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
一、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抓班子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双龙村属近郊农村,区位优势突出,水源丰富,土地连片集中,是钟山区为数不多的有水田的村之一,但由于过去村支两委思想观念落后,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经济发展滞后。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00元,为省级二类贫困村。双龙人守着宝地过苦日子。2001年通过换届选举,一些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进入了村级领导班子,优化了班子结构,使新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明显增强。在现任的村领导班子中,村支两委加妇代会8人,5人中专学历、3人高中学历,5人是种植大户。有的包过工、办过企业、思路广、善经营,会发展,带动能力强。新产生的领导班子团结奋进,发扬能吃苦、能攻坚的精神,树立“为民谋利,巧干实干”的理念,下决心理思路、强措施,努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引进资金,全心全意带领群众致富,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抓结构调整,干部率先示范。为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把草莓种植项目引进双龙,用事实促进村民思想观念的改变,刚上任不久的村委会主任张家军以身作则,不仅无偿让出自己的6亩责任田,还割掉了正在扬花的水稻。在张家军的带动下,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纷纷参与草莓种植,仅一年时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目前,全村草莓种植规模达280亩,年产值达170万元,受益农户110户,户均1.5万元以上,“双龙草莓”已成为钟山区远近闻名的品牌之一。同时,双龙村支两委以“双龙草莓”为龙头,依托农业科技部门,大力推行田改土、粮改菜,引进台湾合欢甜豆、泰国无筋棒豆、日本雪山花菜等20余个蔬菜新品种进行示范种植。种蔬菜收入是种粮食收入的3—4倍,村民们为这事实所折服,纷纷实行田改土,粮改菜。目前,全村796亩水田已基本改造结束。
(三)抓转变观念,实现“一举四得”。从死守土地到用活土地,双龙村迈出了关键第一步。双龙村两委通过宣传动员,一家一户做思想工作,说服群众,在半个月的时间内协调160余户村民的120亩土地通过租赁的方式,按每亩年租金500元出租给投资商卢昌明、李庆宽发展,用于修建集瓜果、蔬菜、花卉种植于一体的科技种植园区。该项目总投资300余万元,现已完成投资150万元,建成西瓜基地120亩,大棚240个。投资商李庆宽表示,今年西瓜采收结束后,将在240个果蔬大棚内种植特色蔬菜,使之成为具有高科技含量、有较好经济效益,对农民具备示范带动作用的果蔬花卉基地。明年还要投资200万元再租土地200亩,建大棚300个,花圃基地一个,建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目前,全村通过蔬菜大户、草莓大户、西瓜大户租赁土地实现土地使用权流转400余亩。涉及农户440户。土地反包合理流转,不仅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规模用地问题,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而且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资金、技术、市场。同时,农民通过租赁土地,就近务工获得了双重收入,通过打工,学习和逐步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技术,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市委书记辛维光同志在双龙村调研时高度评价和肯定了双龙村的经验:转变观念,“一举四得”,投入拿进来了,技术带进来了,市场找进来了,农民增收了。
(四)抓龙头带动,“三化”解“三农”。双龙村两委按照以农业科技示范种植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思路,依托城市经济发展近郊农业,以项目为载体,着力“项目引进、典型示范、整体推进”,打造绿色龙头产业。一是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筑巢引凤,引进投资商卢昌明投资300万元建设集瓜果、蔬菜、花卉种植为一体的科技种植园区项目。二是积极引时草莓、西瓜等名优特产品,推广农业技术,培育种植大户。三是创新机制,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推动土地合理流转。四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的带动下,全村已形成280亩草莓种植面积,123亩西瓜种植面积,450亩蔬菜种植面积,建成灌溉水池6个,排灌渠8200米,建成大棚300个。产业覆盖6个村民组,惠及农户510户2040人,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农民耕作企业化已现雏型,大批农户逐步走上致富路。
(五)抓规划,着眼未来谋发展。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双龙村立足村情,一是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产业规模。预计到2008年,草莓种植达400亩,西瓜种植达200亩,花卉种植50亩,反季节蔬菜200亩,大棚增加到460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二是充分利用草莓、西瓜种植,养殖饲料充足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深加工业,大力兴建沼气池,形成良性产业循环链。经过努力,在三年内发展养殖专业户200户,沼气覆盖面达80%以上。三是围绕“情系农民、富裕农家、美化农村”,力争道路硬化覆盖率达90%,全面实施改厕改灶,统一规范的养殖,建垃圾中转站4个,组建一支乡土文艺队伍,建立农民学校,加强农村村容村貌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四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完善村民议事机构,促进管理制度化、村务透明化、决策科学民主化,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双龙村发展的启示
(一)有一个好的村班子是发展的保证。建好热心为民办事的好班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证。建好了党支部、村委会,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就能更好地发挥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赢得民心,让群众看到希望跟着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只有将那些具有改革开放头脑、市场经济意识、真抓实干精神、团结合作的能人,组成优势互补、能力配套、结构合理的领导班子,成为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才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有致富带头人是发展的关键。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双龙村从一个省级二类贫困村发展为先进村,关键是村民把经济能人选进村领导班子,成为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的带头人。这些带头人思路开阔、文化素质较高,市场意识、捕捉信息和自主能力强,在发展农业经济中有一定招术,起着外连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带头人的作用是极为重要和难以取代的。致富能人带头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有利于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双龙村的村民深有体会地说:给钱、给物、不如选好村干部。双龙村的变化也告诉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带着大家干、领着大家建的致富带头人。
(三)加快结构调整是发展的途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落后,比较效益低,是长期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因素。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一是利用环境和资源的差异性,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形成品牌,形成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二是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围绕市场需求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转变。三是培育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户增收。
(四)土地合理流转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规律。一是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要求是相矛盾的。小农经济单家独户的经营,难以用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来组织。或者说小农经济单家独户的经营阻碍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二是随着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土地要求集中化的冲动越来越强烈,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越来越受到发展着的农业生产力压力。三是如果没有现代农业支撑,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只能是杯水车薪。四是从解决“三农”问题来看。“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本质是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和冲突,农村落后、农民贫困的产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解决“三农”问题,就要消灭小农经济,促进土地集中,走城乡一体发展道路。但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土地集中,城市化进展难以在短期内完成,小农经济依然是中国农民的存在方式。在这种条件下,有效解决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解决“三农”问题,只能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的基础上,打破土地界线,有条件地推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
(五)财政投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欠帐多。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财政重要推手作用。一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大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通过补助、贴息、资助农业保险等方式,支持经营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扶持种养大户和专业户。二是协调部门力量,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投入,加快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三是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各级财政支出资金要逐年纳入预算,并确保落实到位,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速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形成城乡互动互保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