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与难点调查
关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与难点调查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我利用寒假对家乡界首市光武镇关胡村的新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现状做了调查,形成本调查报告。
调查方案
1、调查目的及意义
调查研究家乡新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现状,深刻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国策,增强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理解。
2、调查对象
位于安徽省西北地区(与河南交界)的界首市光武镇关胡村。
3、调查方法方式
(1)调查方式:以实地考察为主,咨询行政部门为辅。
(2)调查方法:以深度访谈为主,问卷调查为辅。
(3)调查人员: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自动化专业05级刘桓宇同学。
(4)调查时间安排
准备阶段:2007年1月1日——1月31日,收集资料,设计问卷等。
调查阶段:2007年2月1日——2月25日,访谈与实地考察等。
总结成文阶段:2007年2月26日——2月28日。问卷分析,资料汇总,撰写报告。
一、关胡村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管理现状描述.
关胡村是界首市十八个行政村之一,共196户,610口人,人均年收入均约为2886元。(摘自光武镇统计局)
1、生产
关胡村是界首市最早铺好柏油路的少数行政村之一,界首河洒厂村子里建了一个厂房,用来造酒、装酒、最后包装成箱。为我村解决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也为村里经济带来一定活力。我村直接从界首化肥厂买肥料,运费便宜。但是我村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每家农户有五六亩地,甚至有的只要一二亩,土地细碎分割,经济规模狭小,不能采用机械化种植,效率很低。我村有部分农户以回收塑料为业,然后以家庭作坊为单位,对废塑料进行融化重塑。由于此产业为政府微薄的税收做出一定的贡献,至今依然存在。但是造成的环境污染却不可小视。
2、生活
关胡村的生活 在十八个行政村里,可以说是中上水平。过去那简陋的土房已不复存在,屋里的家当也逐渐改朝换代,菜园里的菜除了能满足自家需要,还能拿到集市上去换别的东西。关于教育。村子里没有学校,孩子读书要到五里外的镇上去。校舍简陋,每年学生根本不可能免交学杂费,要不然,镇上仅有的几位老教职工的工资都没有了保障。关于医疗。我村只有一间简陋的医务室,而里面的药品只能应付平日里的头疼脑热发烧感冒。要是哪家真的有人病了,都是送到镇上的卫生所,卫生所要是应付不来,就直接送到县医院。
3、乡风
关胡村和别的行政村一样,没有任何可供借阅读书或音像的地方。但是近两年,网吧和游戏室倒是开了两三就,而且生意还不错,目前我村部分村民封建迷信的现象有所抬头,而且有向年轻人蔓延的趋势。由于精神空虚,加之无所事事,平日里除了看电视外,喜欢大牌的人也很多。打牌易学,老少皆宜,不限时间,不择地点,婚丧嫁取,逢年过节,劳动间隙,三五成群席地而坐即可开战。小赌怡情成为部分人饭后茶余的主要消遣,而家庭红白大事攀成了部分人竞相模仿的时尚。
4、村容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猪窝”,关胡村保持了那种传统的民风民情,村子里爱串门寒暄。各家各户把自家打扫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尤其是年跟儿的时候,全家大扫除,那场面温馨壮观。所以,在我们村,领导搞“五改四建”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今年,村儿里每户收了100元钱,给村子添了几个路灯,这样夜里出行的人也不用摸黑了,也就是说,淳朴的民风使村容整洁成为一种需要。
5、管理
在村子活了十余载,我至今也没有见过村委会干成过啥事儿,只有上级来检查,或者要收个什么钱,才能瞅见那些人的影子。农民有三怕,一怕收钱,二怕强迫,三怕折腾。农民不求他们需要什么干部就解决什么,只求干部们别乱折腾。民主管理在我村,罕见。
三、关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状分析
关于关胡村的生产发展。首先我对政策多污染严重的塑料回收在重塑的听之任之,表示强烈愤慨。第一,塑料回收在重塑,由于是家庭作坊式工作,设备和工艺都不过关,有毒有害的物质根本没有清除。第二,次产业污染严重。只要闻到刺鼻的气味,我就知道离家不远了,就知道我快回到关胡村了。其次,我个人不对濒临倒闭的小酒厂抱有太大的希望,它在我村设厂房,解决部分人就业,我对此作出肯定表示,但我不认为这家企业有能力成为我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最后,我想说,关胡村可以在农业生产上有所作为。第一,我村交通状况良好,农产品何以很快运出去。第二,我村还处于低端产业,还没有形成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包装全方位的合作组织,获利微薄。所以,我认为,关于生产发展,我村可以尝试走农村合作组织道路,将农业产业化。
关于关胡村的生活宽裕建设。比起过去,可以说关胡村有很大的发展,至少现在能吃饱穿暖了。然而人均2886元的年收入仅能维持日常开支而已。教育支出占了一户农家总收入的70%左右。在我们村儿,因学致贫、因病致贫不在少数。
关于关胡村的乡风文明建设。我村对传统风俗保持良好,我对上述不良的乡风表示不满,但是对于村民见淳朴的民风,我认为是难能可贵的。在村里没有城里的世故与世态凄凉,有的是亲人般的关怀与帮助。回到村里,就有种家的温暖。
关于关胡村的管理民主建设。自从农业税取消以来,村委会正常运作要靠上一级政府支持。这样一来,村委会与本村村民的联系自然疏远。另外一方面,在我村,单门独户的小农家庭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大多村民的精力都关注到外部经济生活了,特别是年轻一代,他们不太关注或基本不关心现象逐渐突显。即使是一些事关全村福祉的事业,大家往往也是搭便车的心态,希望别人付出,自己得到实惠。
三、胡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难点分析
1、谁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05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06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但是我在村里,感觉处于主体地位的农民对这事的表现的“事不关己”和“袖手旁观”。我认真的阅读了中央的一号文件,知道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强调的是调动农民积极性,强调给农民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就是说,新农村建设是以广大农民需求为指导的民心工程,而非给官员应付上头的政绩工程。所以,农民应在建设中发挥其主体作用。
但是主体地位能够确立吗?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教授说,我们国家
实行的是垂直管理体制,很多专项资金是通过垂直管理体系往下走的。如果下级机构精简撤消后,上面下来的资金就失去了承载主体,专项资金就给不到下级了。这就是逼着下级围着上级转。因此,国家宏观体制不改革,综合改革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如果真正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真正把政府从执行型转向服务型。必须要发育出农民
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以便接手政府退出以后一些相应职能。农民只有自己组织起来才能有效建设新农村,新农村才能得以持续,新农村建设成果才能得到巩固。
2、如何走合作化道路。
我村土地细碎分割,经济规模狭小,缺乏组织制度的安排,所以村民的市场竞争力低下,收入也很低。我认为我村村民走合作化道路,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更是为自己谋利益的需要。
界首市八十年代有十多家企业,现如今都已破产倒闭,因此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城市对乡村的带动能力有限。在发展关胡村经济方面,加快我村的经济合作组织,建立现代农业,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我认为,首先政府应该努力推动和支持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由新华网了解,我国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起方式分为三种,一是农民自己兴办;二是依托政府有关经济技术部门引导农民兴办或联合兴办;三是由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组织引导农民兴办的。对于关胡村,村民每户拥有的土地足以解决吃用的问题,若非必要,村民很难自发形成合作组织。另外,我村也没有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因此,只有通过政府推动,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培养农民合作的经验与习惯,才能加快合作进程。
至于如何去推动。我建议,政府要加大对经济落后的关胡村农民合作组织的项目推动和财政支持,对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提供税收优惠。其次,若想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运作良好,应规范合作组织一部分配制度,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我深刻的了解农民的想法,农民不是根据自己实际得到的好处计算,而是根据与他人收益的比较来权蘅自己的行动,不在乎自己得到多少或者是失去多少,而在于其他人不能白白从我的行动中额外得到好处。所以要从既促进公平有促进效率出发确立分配制度。在合作组织内,确定按要素分配和按股分配的理念,既保证资本投资者的收益,又要保证劳动者的合理收入。只有建立合理的内部分配制度,才能使合作组织具有生存和发展的“粘合力”。
再次,应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培养现代农民,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资本,我村村民过着自己自足的小农生活,习惯于分散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习惯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合作,而不习惯以利益给纽带的现代合作。在农村,村民的利益短期行为、法律和信用意识淡薄,使他们缺乏对合作规则的遵从。因此,必须向村民灌输合作意识,进行合作教育培训。竞争力是市场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水平和能力,而它主要取决于合作组织成员的素质。因此,必须加快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 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强化组织成员的合作意识和主体意识。运用多种渠道筹措培训资金,对组织成员进行培训,帮助他们较快的完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大农业转变。
3、如何解决村委会权威弱化问题
村民自治以后,村委会干部作为国家权利在地方的代理,又作为村庄利益代表的矛盾角色。而税改的进行,更使得村干部的双重角色发生冲突,使其权威性趋于弱化。首先体现在村庄的公共资源的缺乏上,很多村委会只剩下一个空架子。以往由于税费的收缴工作,基层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比较紧密,乡镇干部下乡的频率也高。税改后,基层政府也就缺乏了主动下乡的动力,村委会职能也呈现萎缩的局面。突出表现在如何筹措基础设施和日常公共管理的资金上。由于村干部基本是凭借自己在地方的个人威望来处理这些社会事务,一旦涉及资金投入,一旦村干部又失去了个人威望,其结果便是村干部寸步难行,村委会形同虚设。
第二,由于村干部也是地方社会成员,他的行为只有纳入地方社会的文化网络才能被认可,但是一些干部大吃大喝,以权谋私的行为却常常成为农民的道德攻击点。村干部认为吃喝的主要是对上级的招待,是一种合作,因为招待的好坏会影响乡镇政府各项资金的倾斜与否。但大吃大喝对乡村社会而言,显然是种叛逆行为。干部的道德权威倍受质疑。
第三,村干部收入低,个人积极性受挫,误工严重。可以说,税改后的村委会在动机,道德,资源三种条件的制约下,其权威的合法受到挑战。
我建议国家应重新审视现阶段的村治模式,我相信连中学教师都能想得到的道理,上级领导应更清楚当前的状况,在此我就不多说了。
4、如何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要引导村民破除不文明的风俗,改变不卫生的习惯,转变落后的观念,取缔不健康的娱乐。广泛的进行文明常识和科学生活方式教育,革除各种生活陋习,增强文明生活意识和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如开展“移风移俗,厚养薄葬”活动,对正常的红白喜事在规模上予以限定,不准大操大办,对嫌老,虐老的现象予以揭露和谴责。
乡风文明建设中,加强管理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尤其是加强农民间组织建设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协会等,充分发挥这些非政府的民间组织在农村和谐稳定中的积极作用。针对环境的脏、乱、差等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集中搞好“五改四建”创建活动,使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改观,使环境更卫生。
调查后的感想:
历经一月有余的社会调查使我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伟大的、长期的历史任务。调查中,我访问了乡村教师、政府工作人员、村民以及务工返乡的乡亲,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了如今的新农村建设,深刻的体会到其中的长期性、艰巨性与复杂性。新农村建设绝非一朝一夕的事。例如,对于村干部来说,为村民办事可以双赢,他们不会不愿办事。问题是在现有的制度下,村儿里的人事、财政、发展的成本问题以及为谁发展的问题,都不是他们能自身解决的,基本上都由上级说了算的(这也是我在走合作化道路的建议中,提出要政府扶植的原因)。每一级都向上一级负责,离群众最远的中央都要向群众直接负责。这样,乡村干部大多的精力和掌握的少量资源都在围绕上级的考核中展开。我感觉,不光村干部很无奈,可能乡干部也很无奈。他们确实有心为民,但是手里的权力和资源太少。我们关胡村总体来说,经济还算可以,不会挨冻受饿,但是要想迈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确确实实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附录:深度访谈
07年2月,为了深入了解我村现状,调查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难点,我利用寒假回家的机会,走访了家乡的常住村民,返乡务工的村民、村干部、乡村知识分子等,从不同角度
对我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1、走访村民大伯
我:大伯,你觉得咱村儿现在日子舒坦吗?
村民:舒坦!现在不愁吃不愁穿,比过去强太多了!在加上国家政策好啊,不用缴税了,家家种一二亩地,不光自家口粮不愁了,还能赚俩钱儿。到了年根儿,哪家不剥个万八千的? 我:那现在咱村儿还乱收费吗?
村民:也不是乱收!反正这费那费挺多的。像水费、电费、租地费、保险费、燃料费、教育集资啥的,他现在不打白条了,收得明白。
我:你看咱现在的土地政策咋样儿?
村民:承包责任制嘛!不错!要是土地承包权长期不变就更好了!
我:大伯,现在我弟我妹上学还要交钱吗?
村民:要!在咱这和别处一样,初中小学一直在缴费。没办法,小地方,人家老师能来就并不错了,别委屈了人家!反正花也不多!除非娃娃长大上大学,那个钱肯定不够花!我:万一家里要有人生病咋弄呢?
村民:不看小病看大病呗!小病能扛也就扛过去了。咱这没个象样的医疗室。药贵,还品种太少!真有大病就去县医院了。
我:这么说还是县城里生活好喽?
村民:那是!城里交通方便,就业高、生活条件好、工资高、教育好!不过,还是在村里自由。如果不愁没钱花,在咱农村生活还舒坦些哩!
2、走访乡村知识分子
我:于老师你好!你看国家新农村建设提出一年多时间了,咱这咋还老样子呢?
于:老样子也比其他地方搞形象工程好啊!劳民伤财瞎折腾!你都上大学了,应该明白新农村建设他不是一朝一夕能搞成功的。就现在的国情,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我:都有哪些制约因素呢?
于:这在中央的几个一号文件里说的都有!比如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消除,农业与农村的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城乡收入和各方面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根本改变等等。
我: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呢?具体给我说说呗!
于:咱现在是在中国现有的经济、政治、行政管理体制下搞新农村建设。因此,很多怪现象都能从整个社会的一些体制弊端找答案。因为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垂直管理体系,很多专项资金都是垂直下来的,这就逼着下级围着上级转。整个体制也是这个理儿。所以说,国家宏观体制不改革,综合改革很难有实质性的效果。过去咱村儿搞的订报,建文化室啥的面子工程都不是咱最需要的。村民很多切实的需求像修路、修水渠等因为没钱而搞不足。所以,现在虽然国家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但体制仍旧那样儿,各种怪现象都会存在。
我:那么说很有道理,咱村儿的建设工作哦咋做呢?
于:咋村没山没水没资源,要想发展除非全球人拧成一股绳,一块儿干,走合作化道路!但是地也太散了,要走现代化农业确实太难了。
(注:酌情增减)
参考资料: google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现状与难点调查实践报告
第一部分 导言
杨庄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与难点调查
XX年2月25日,河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一个共同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它像春光,给中原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像春雨,飘洒着7000多万农民的幸福和希望。工作会议的召开已经过去了三个年头,可是“新农村,新在哪里?建设的重点在哪里?如何搞好新农村建设?……”这些问题依然存在,带着这些问题,我走访了杨庄村,与村干部和村民共同探讨新农村建设大计。
1、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调查研究家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能够深刻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国策,增强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对农村的发展献计献策,减少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2、调查时间:2009年2月
3、调查对象:
位于河南省东部地区的商丘市边界虞城县城郊乡杨庄村。
4、调查方式方法:
调查方式:实地考察。
调查方法:深度访谈。
调查人员: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07级金融学01班杨永召同学。
5、调查步骤:准备阶段、调查阶段、总结成交阶段。
第二部分 调查结果概述
杨庄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现状的描述。
杨庄村是商丘市虞城县城郊乡的一个小村庄,共有96家,526人,人均年收入约为1280元。(摘自城郊乡统计局)
1.生产发展。
杨庄村位于虞城县城的郊区,交通比较便利,方便农作物、经济作物的运输和销售。村内没有工厂、企业,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每人有1.18亩地,农忙时节大部分人在家务农,农闲时都外出务工。村里的主要经济作物是苹果树,85%的家庭都以苹果为收入来源。
2.生活宽裕。
虞城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位于河南省行政县的后十名。经济落后,农民生活很不宽裕,离小康生活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随着物价的上涨,村民的消费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还有村里没有一家卫生所,村民的医疗卫生没有安全保障。村民生活宽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3.村容整洁。
由于村民消费水平不高,家里的家具都比较简易实用,这也是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不铺张浪费,提倡节约的优良传统。家家都是打扫的干干净净,收拾的整整洁洁。道路虽不宽阔,但很平坦,不过一到雨天,路面就会变得湿滑、泥泞,给村民的出行造成很大的不便。
4.乡风文明。
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优良文化传统。村民们基本上都能做到孝敬老人,让他们颐养天年,抚养儿女,让子女健康快乐的成长,不过也有一两家没有尽到自己的本职义务,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力度对他们进行教育感化。
5.管理民主。
杨庄村的村支书、村委会成员及各队队长都是由本村18岁以上的村民选举产生,尽量做到了公平、公正、合理和民主。村委会办公室有意见箱,每个村民的意见和建议都会得到考虑和答复,一定程度上尊重和反映了村民的意愿。
第三部分 调查结果分析
一、杨庄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状分析。
1、关于杨庄村的生产发展。
杨庄村的经济要想得到迅速的发展,必须在保证粮食供应的前提下,尽量加大对经济作物的种植力度,扩大苹果树的种植范围,从单一的品种到多元化种植,改变品种单一的不利局面。杨庄村苹果的种植和销售是低端的产业,大部分利润都流失了,最重要的是建立苹果种植、销售、生产、加工和再加工等一体系的制造和营销网络,关键是建立工厂,制造苹果汁、苹果干等成品,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
2、关于杨庄村的生活富裕。
杨庄村由于没有一家卫生所,看病要到镇上或县上,乡医院和县医院的医药费太贵。村民就怕得病,是因为无力支付高额的医药费。村民渴望村内有一所正规、价格合理、医疗水平过关的医疗室。
3、关于村容整洁建设。
杨庄村的村容建设搞得还可以,不过就是村内的几条主干道路在雨天泥泞不堪。虽然村民有过几次的修缮,可还是无济于事。据了解村委会已经向上级反映,希望尽快得到答复。我觉得村民们可以在村委会的组织和带领下由县委出资,自己把路修好,因为那毕竟是我们自己的“工程”。
4、关于杨庄村的乡风文明建设。
杨庄村有着良好的传统,虽说不是夜不闭户,但是偷盗抢已经不复存在了。人们都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最重要的是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力度,做到全村无文盲。
5、关于杨庄村的管理民众。
村民们最怕村干部的政策有太大的变化,希望在平稳中求进步。自从免除农业税以来,村干部的工作少了很多,但是也有很多惠农政策由村干部们大力宣传和贯彻落实。
二、杨庄村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难点分析。
1.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哪里?
省农业厅厅长张广智说,首先“新”在它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他还说:“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是另一个‘新’,这次新农村建设让公共财政大幅度向农村倾斜,让城市大门向农民敞开,那城市和农村放到一个大盘子里考虑,不像过去那样就农村说农村,很难有大的突破。”这些话说的很好很实在,要是都能落到实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将会很顺利。十七大召开一年有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也在于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这也是广大农民几千年来的梦想,在于最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他们的利益关系,培育出新形势的农民,做到关注他们内心实际的需求,注重他们自身素质的提高。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在哪里?
省农业厅一位负责起草《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的同志告诉记者:“我省新农村建设,总体上是按照中央精神部署。但制定一些政策和措施上,突出一个‘实’字,一是着眼河南的实际,二是讲求实效。”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不尽一致,其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我们不能照搬“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河南位于中部,是农业大省,中原崛起的口号再响,我们也不能脱离实际,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大生产时期的困境,经济非但得不到发展,还会停滞不前,严重改善农村生态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省长李成玉把“积极推进现代农村建设”放在了新农村建设八项举措中的首位,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把“五通”建设目标贯彻好,落实好。杨庄村村村通油路已基本解决(村内除外)。“通电”和“通电话”已经解决,不过“通广播电视”还没提上日程,关于“通安全饮水”,杨庄村自建村以来都是饮用地下水,就会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3.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省委书记徐光春说:“当前农村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一穷二白。‘穷’就是缺钱,‘白’就是发展不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说到底是一项治穷的工程,是一项发展的工程。”我们河南是人口大省,是农业大省,农民整体上并不富裕,由谁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村民最关心的问题。当我们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后,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不是中央领导,不是省市干部,而是农民。建设新农村,不是大拆大建,不是一刀切,各市的经济水平不同,各县的经济水平不同,各村的经济水平不同,村民要严格地以实际为基础,以自己可以接受的财力范围为基础,不能搞面子工程,就算我们的基础设施再好,但是我们的腰包鼓不起来,那就是失败的。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钱从哪来?
资金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我财力保障。从XX年开始,全省全免农民税,还大幅度增加了支农支出,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消息表明,我省将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我从乡统计局了解到,政府每年都拿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四分之一左右用于新农村建设。可见政府的决心之大,投入之大。
据国家政委宏观研究院副院长马晓何的调查预测,按照目前新农村建设的标准要求,全国要完成道路供水供电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投资1700元至4900元。由此可以看出新农村建设投资巨大,地方政府力不从心。“钱”从哪里来?这成为基层干部普遍关注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告诉我们,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应该有四个层次:首先,要确保中央财政投入地稳定增长;其次,地方政府要大幅度增加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再次,一条现实可行的重要渠道是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新农村建设;最后,还要注意增加金融机构对农村的投入。由此可见,农民不用担心资金的来源,靠政府,靠我们自己的双手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
第三篇:**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xx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汇报提纲
xx村党支部 xx村委会
(~年3月30日)
各位领导:
按照市、县通知要求,现将我们xx县xx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们xx村是蒙古族聚居的少数民族村,由xx和xx两个自然屯组成,xx镇阿木塔旅游景区座落在境内。总幅员面积120282亩,其中耕地13933亩、草原28342亩、水面43007亩、林地35000亩(成材林21000亩,村集体拥有成材林10000亩)。全村总农户365户,总人口1371人,其中:蒙古族人口987人,占全村总人口72%,青壮年劳动力787人。~年,全村农业总产值810万元,人均纯收入3400元,其中来自畜牧业的收入2200元,占人均收入的65%。现有1000平方米奶站1处,千立方米以上青贮窖3个,村畜牧综合服务室1处; 654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和青贮收割机各1套,双轴灭茬机1台;抗旱大井9眼,小井78眼;全村外出务工人员87人,年人均创收3500元。
二、发展思路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结合我村实际,我们确立了“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依托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主导产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推行土地连片种植;扩大林业生产,提高种植业生产效益;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旅游业,加快劳动力转移,拉动第三产业快发展。通过推进各业生产,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广大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年重点建设项目情况
一是引优汰劣,优化奶牛种群结构,计划外购优质高产奶牛110头,促进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
二是建2个1000立方米青贮窖,购置大型农机具5台(套),提升东兴青贮合作社服务水平。
三是组建奶牛合作社,奶站安装机械榨乳设备。
四是加强抗旱保收田建设,打中深井35眼。
五是做大林产业,退耕还林1000亩。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建木材加工企业,转移劳动力50人。
六是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引导村民参与旅游经营项目,组建旅游服务队。
七是新建环保节能房20所,力争完成40所。同时建成两个大型沼气池,入户率达到40%。
八是打通村内主干道硬化3100延长米,绿化街道2000延长米,主街道安装路灯20盏,修建排水沟5000延长米。
九是安全饮用水入户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0%,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80%。
十是组建文化大院,具体建设图书室、活动室、体育场及卫生所等群众公用基础设施。
四、当前工作推进情况
(一)深入宣传发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营造~氛围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我们通过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党员大会及村民代表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及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同时充分利用村里的广播、宣传条幅、标语口号、宣传单等有效形式,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动员,使广大村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积极性空前高涨,主人翁、主要角色、主体作用意识已经形成。目前,我村已发送《致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400余份,悬挂横幅12条,书写永久性标语10条,召开全体村民大会2次,村民代表会、党员会4次。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宣传发动方式,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新农村建设~先行的目的。
(二)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壮大以奶牛业为主的畜牧主导产业
我村的主导产业是畜牧业,人均来自畜牧业的收入22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65%。目前奶牛存栏1124头,年交售鲜奶2100吨,商品奶收入350万元,人均占有鲜奶量达1.53吨。围绕畜牧强村,今年重点做好这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卖次买好,优化和扩张种群。今年,通过信用社贷款、扶贫资金支持和农民自筹等方式帮助村民外购优质高产奶牛110头,以进一步优化种群质量,提高奶牛单产,加上自繁,全村今年奶牛存栏可达1350头,同比增长20%。现已报名外购奶牛户达130户。二是组建奶牛合作社,做大做强东兴青贮专业合作社。为了提高全村畜牧业合作化水平,加快该产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促进奶牛业高效稳步壮大,我们村积极发动和组织奶牛户以多种形式参与,共同组建奶牛合作社。同时,进一步做大做强东兴青贮专业合作社,并积极组建农机合作社,外购大型机械5台,新建1000立方米青贮窖2个,通过反包倒租的形式,以每亩260元从农户手中包回四块耕地800亩,用于连片种植青贮,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并可就地转移劳动力30人。三是全面普及舍饲精养,加大技术指导和投入力度。我们全面推广庭院种植紫花苜蓿,引导奶牛户科学饲喂,提高产奶量,计划平均单产达到4.5吨以上。四是改进奶站榨乳条件和环境。随着进站奶牛数的增加,人工挤奶已受到较大制约,今年我们将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并协调伊利公司,为奶站上机械榨乳设备,还想办法解决奶站排污问题,以更好地促进奶牛业发展。
(三)着眼改善基础条件,加强抗旱保收田建设
今年,我们将通过群众自筹与水务部门的项目支持,加强抗旱保收田建设,新打中深井35眼,加上原有喷灌设施,确保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0%,提高亩产量。目前,在市、县水务部门的支持下,35眼抗旱井已全部落实到具体农户和地块,根据井位、地块,农户按照自己的耕地面积按亩分摊井下及井上配套设施所需资金(经走访农户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已经一致通过),现已筹集资金21万元,推进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发展多元林经济
我们xx村土地贫瘠,大部分是沙土地,人均占有耕地不到10亩,每亩收入不到200元。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利用好镇政府无偿提供苗木的优惠政策,我村计划3年内退耕还林4000亩,今年计划退耕还林1000亩,同时搞好林粮、林药、林草间作,提高土地使用效益。目前造林工作已做到了地块、苗木、农户“三个落实”,本着“早启动、快推进、保质量”的原则,我们将利用从现在开始的半个月时间集中搞会战,抢抓农时,完成造林任务。此
外,我村有3.5万亩林地,现有成材林2.1万亩,其中村集体拥有成材林1万亩,为了发挥好这项资源优势,我村今年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建木材加工厂,现已与大庆私营企业经营人于明达成协议,建木材深加工项目,计划投资100万元,可提供就业岗位50个。通过上述多种渠道,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五)坚持旅游与劳转并重,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在我县享有声誉的阿木塔杏花岛旅游区在我村境内。为了利用好这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我村今年将购入旅游快艇2艘,组建一支20人的旅游服务队,增设勒勒车、射箭等传统娱乐项目,并为游客提供骑马服务和赛马表演。同时,加大就地转移和向外转移劳动力工作力度,计划今年通过各种渠道转移劳动力260余人,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六)利用好建房补助政策,鼓励群众多建环保节能房
今年,按照我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在市、县包扶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通过入户走访、宣传政策、强化激励等措施,坚持自筹为主、补贴为辅的原则,积极推进环保节能房建设,努力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年内我村将确保建设20所,力争达到40所。目前,村里已收到建环保节能房申请55户,并将进一步增加。
(七)着眼改进村容民俗,加快公益设施建设
按照建设新农村以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相结合这一原则,我们在积极组织群众出工的同时,努力争取市、县包扶部门的大力支持,搞好公益设施建设。今年将建设占地面积为5000平方米的村文化大院,硬化4500平方米,绿化200平方米,新建、翻建房屋10间,配备图书室、文化室、体育场、卫生室等场所和设施,集学习、娱乐、休闲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为一体的文化大院,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我们已开始实施柴草粪堆出村,现已规划确定了4个具体的柴草粪堆堆放点,并指定专人管理,4月15日前全部完成柴草粪堆出村,大力整治村屯环境。
(八)强化村民自治意识,塑造农村新风尚
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提高广大村民的参与意识,加强民主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村规民约,做到人人遵纪守法,人人都参与新农村建设,共同建设管理好自己的家园。同时,发挥村妇联的作用,现已组建专门由村妇女同志组成的“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思想宣传工作队,深入农户进行全面发动,认真开展“美在农家”、“洁净爱家”、“畜牧兴家”、“十星级文明户”等一系列活动,以此进一步倡导文明新风,树立文明向上的新时代新型农民形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之,我们xx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市、县、镇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真诚关怀下,各项工作已开启了良好局面。我们xx村全体干部群众一定会珍惜和把握好这难得的历史机遇,与市、县、镇政府及各包扶部门一道共同努力,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决不辜负各级领导对我们的期望与厚爱,以建设好新农村的实际行动,让上级满意、群众得实惠、乡村大变化,坚实地迈向小康社会。
第四篇:**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汇报提纲
**村党支部 **村委会
(2006年3月30日)
各位领导:
按照市、县通知要求,现将我们**县**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们**村是蒙古族聚居的少数民族村,由**和**两个自然屯组成,**镇阿木塔旅游景区座落在境内。总幅员面积120282亩,其中耕地13933亩、草原28342亩、水面43007亩、林地35000亩(成材林21000亩,村集体拥有成材林10000亩)。全村总农户365户,总人口1371人,其中:蒙古族人口987人,占全村总人口72%,青壮年劳动力787人。2005年,全村农业总产值810万元,人均纯收入3400元,其中来自畜牧业的收入2200元,占人均收入的65%。现有1000平方米奶站1处,千立方米以上青贮窖3个,村畜牧综合服务室1处; 654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和青贮收割机各1套,双轴灭茬机1台;抗旱大井9眼,小井78眼;全村外出务工人员87人,年人均创收3500元。
二、发展思路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结合我村实际,我们确立了“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依托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主导产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推行土地连片种植;扩大林业生产,提高种植业生产效益;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旅游业,加快劳动力转移,拉动第三产业快发展。通过推进各业生产,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广大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2006年重点建设项目情况
一是引优汰劣,优化奶牛种群结构,计划外购优质高产奶牛110头,促进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
二是建2个1000立方米青贮窖,购置大型农机具5台(套),提升东兴青贮合作社服务水平。
三是组建奶牛合作社,奶站安装机械榨乳设备。
四是加强抗旱保收田建设,打中深井35眼。
五是做大林产业,退耕还林1000亩。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建木材加工企业,转移劳动力50人。
六是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引导村民参与旅游经营项目,组建旅游服务队。
七是新建环保节能房20所,力争完成40所。同时建成两个大型沼气池,入户率达到40%。
八是打通村内主干道硬化3100延长米,绿化街道2000延长米,主街道安装路灯20盏,修建排水沟5000延长米。
九是安全饮用水入户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0%,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80%。
十是组建文化大院,具体建设图书室、活动室、体育场及卫生所等群众公用基础设施。
四、当前工作推进情况
(一)深入宣传发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营造舆论氛围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我们通过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党员大会及村民代表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及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同时充分利用村里的广播、宣传条幅、标语口号、宣传单等有效形式,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动员,使广大村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积极性空前高涨,主人翁、主要角色、主体作用意识已经形成。目前,我村已发送《致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400余份,悬挂横幅12条,书写永久性标语10条,召开全体村民大会2次,村民代表会、党员会4次。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宣传发动方式,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新农村建设舆论先行的目的。
(二)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壮大以奶牛业为主的畜牧主导产业
我村的主导产业是畜牧业,人均来自畜牧业的收入22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65%。目前奶牛存栏1124头,年交售鲜奶2100吨,商品奶收入350万元,人均占有鲜奶量达1.53吨。围绕畜牧强村,今年重点做好这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卖次买好,优化和扩张种群。今年,通过信用社贷款、扶贫资金支持和农民自筹等方式帮助村民外购优质高产奶牛110头,以进一步优化种群质量,提高奶牛单产,加上自繁,全村今年奶牛存栏可达1350头,同比增长20%。现已报名外购奶牛户达130户。二是组建奶牛合作社,做大做强东兴青贮专业合作社。为了提高全村畜牧业合作化水平,加快该产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促进奶牛业高效稳步壮大,我们村积极发动和组织奶牛户以多种形式参与,共同组建奶牛合作社。同时,进一步做大做强东兴青贮专业合作社,并积极组建农机合作社,外购大型机械5台,新建1000立方米青贮窖2个,通过反包倒租的形式,以每亩260元从农户手中包回四块耕地800亩,用于连片种植青贮,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并可就地转移劳动力30人。三是全面普及舍饲精养,加大技术指导和投入力度。我们全面推广庭院种植紫花苜蓿,引导奶牛户科学饲喂,提高产奶量,计划平均单产达到4.5吨以上
第五篇:**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模版)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汇报提纲
**村党支部 **村委会
(2006年3月30日)
各位领导:
按照市、县通知要求,现将我们**县**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们**村是蒙古族聚居的少数民族村,由**和**两个自然屯组成,**镇阿木塔旅游景区座落在境内,**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幅员面积120282亩,其中耕地13933亩、草原28342亩、水面43007亩、林地35000亩(成材林21000亩,村集体拥有成材林10000亩)。全村总农户365户,总人口1371人,其中:蒙古族人口987人,占全村总人口72%,青壮年劳动力787人。2005年,全村农业总产值810万元,人均纯收入3400元,其中来自畜牧业的收入2200元,占人均收入的65%。现有1000平方米奶站1处,千立方米以上青贮窖3个,村畜牧综合服务室1处; 654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和青贮收割机各1套,双轴灭茬机1台;抗旱大井9眼,小井78眼;全村外出务工人员87人,年人均创收3500元。
二、发展思路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结合我村实际,我们确立了“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依托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主导产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推行土地连片种植;扩大林业生产,提高种植业生产效益;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旅游业,加快劳动力转移,拉动第三产业快发展。通过推进各业生产,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广大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2006年重点建设项目情况
一是引优汰劣,优化奶牛种群结构,计划外购优质高产奶牛110头,促进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
二是建2个1000立方米青贮窖,购置大型农机具5台(套),提升东兴青贮合作社服务水平。
三是组建奶牛合作社,奶站安装机械榨乳设备。
四是加强抗旱保收田建设,打中深井35眼。
五是做大林产业,退耕还林1000亩。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建木材加工企业,转移劳动力50人。
六是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引导村民参与旅游经营项目,组建旅游服务队。
七是新建环保节能房20所,力争完成40所。同时建成两个大型沼气池,入户率达到40%。
八是打通村内主干道硬化3100延长米,绿化街道2000延长米,主街道安装路灯20盏,修建排水沟5000延长米。
九是安全饮用水入户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0%,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80%。
十是组建文化大院,具体建设图书室、活动室、体育场及卫生所等群众公用基础设施。
四、当前工作推进情况
(一)·· 深入宣传发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营造舆论氛围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我们通过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党员大会及村民代表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及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同时充分利用村里的广播、宣传条幅、标语口号、宣传单等有效形式,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动员,使广大村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积极性空前高涨,主人翁、主要角色、主体作用意识已经形成。目前,我村已发送《致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400余份,悬挂横幅12条,书写永久性标语10条,召开全体村民大会2次,村民代表会、党员会4次。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宣传发动方式,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新农村建设舆论先行的目的。
(二)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壮大以奶牛业为主的畜牧主导产业
我村的主导产业是畜牧业,人均来自畜牧业的收入22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65%。目前奶牛存栏1124头,年交售鲜奶2100吨,商品奶收入350万元,人均占有鲜奶量达1.53吨。围绕畜牧强村,今年重点做好这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卖次买好,优化和扩张种群。今年,通过信用社贷款、扶贫资金支持和农民自筹等方式帮助村民外购优质高产奶牛110头,以进一步优化种群质量,提高奶牛单产,加上自繁,全村今年奶牛存栏可达1350头,同比增长20%,工作汇报《**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已报名外购奶牛户达130户。二是组建奶牛合作社,做大做强东兴青贮专业合作社。为了提高全村畜牧业合作化水平,加快该产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促进奶牛业高效稳步壮大,我们村积极发动和组织奶牛户以多种形式参与,共同组建奶牛合作社。同时,进一步做大做强东兴青贮专业合作社,并积极组建农机合作社,外购大型机械5台,新建1000立方米青贮窖2个,通过反包倒租的形式,以每亩260元从农户手中包回四块耕地800亩,用于连片种植青贮,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并可就地转移劳动力30人。三是全面普及舍饲精养,加大技术指导和投入力度。我们全面推广庭院种植紫花苜蓿,引导奶牛户科学饲喂,提高产奶量,计划平均单产达到4.5吨以上。四是改进奶站榨乳条件和环境。随着进站奶牛数的增加,人工挤奶已受到较大制约,今年我们将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并协调伊利公司,为奶站上机械榨乳设备,还想办法解决奶站排污问题,以更好地促进奶牛业发展。
(三)着眼改善基础条件,加强抗旱保收田建设
今年,我们将通过群众自筹与水务部门的项目支持,加强抗旱保收田建设,新打中深井35眼,加上原有喷灌设施,确保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0%,提高亩产量。目前,在市、县水务部门的支持下,35眼抗旱井已全部落实到具体农户和地块,根据井位、地块,农户按照自己的耕地面积按亩分摊井下及井上配套设施所需资金(经走访农户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已经一致通过),现已筹集资金21万元,推进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发展多元林经济
我们**村土地贫瘠,大部分是沙土地,人均占有耕地不到10亩,每亩收入不到200元。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利用好镇政府无偿提供苗木的优惠政策,我村计划3年内退耕还林4000亩,今年计划退耕还林1000亩,同时搞好林粮、林药、林草间作,提高土地使用效益。目前造林工作已做到了地块、苗木、农户“三个落实”,本着“早启动、快推进、保质量”的原则,我们将利用从现在开始的半个月时间集中搞会战,抢抓农时,完成造林任务。此外,我村有3.5万亩林地,现有成材林2.1万亩,其中村集体拥有成材林1万亩,为了发挥好这项资源优势,我村今年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建木材加工厂,现已与大庆私营企业经营人于明达成协议,建木材深加工项目,计划投资100万元,可提供就业岗位50个。通过上述多种渠道,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五)坚持旅游与劳转并重,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在我县享有声誉的阿木塔杏花岛旅游区在我村境内。为了利用好这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我村今年将购入旅游快艇2艘,组建一支20人的旅游服务队,增设勒勒车、射箭等传统娱乐项目,并为游客提供骑马服务和赛马表演。同时,加大就地转移和向外转移劳动力工作力度,计划今年通过各种渠道转移劳动力260余人,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六)利用好建房补助政策,鼓励群众多建环保节能房
今年,按照我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在市、县包扶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通过入户走访、宣传政策、强化激励等措施,坚持自筹为主、补贴为辅的原则,积极推进环保节能房建设,努力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年内我村将确保建设20所,力争达到40所。目前,村里已收到建环保节能房申请55户,并将进一步增加。
(七)着眼改进村容民俗,加快公益设施建设
按照建设新农村以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相结合这一原则,我们在积极组织群众出工的同时,努力争取市、县包扶部门的大力支持,搞好公益设施建设。今年将建设占地面积为5000平方米的村文化大院,硬化4500平方米,绿化200平方米,新建、翻建房屋10间,配备图书室、文化室、体育场、卫生室等场所和设施,集学习、娱乐、休闲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为一体的文化大院,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我们已开始实施柴草粪堆出村,现已规划确定了4个具体的柴草粪堆堆放点,并指定专人管理,4月15日前全部完成柴草粪堆出村,大力整治村屯环境。
(八)强化村民自治意识,塑造农村新风尚
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提高广大村民的参与意识,加强民主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村规民约,做到人人遵纪守法,人人都参与新农村建设,共同建设管理好自己的家园。同时,发挥村妇联的作用,现已组建专门由村妇女同志组成的“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思想宣传工作队,深入农户进行全面发动,认真开展“美在农家”、“洁净爱家”、“畜牧兴家”、“十星级文明户”等一系列活动,以此进一步倡导文明新风,树立文明向上的新时代新型农民形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之,我们**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市、县、镇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真诚关怀下,各项工作已开启了良好局面。我们**村全体干部群众一定会珍惜和把握好这难得的历史机遇,与市、县、镇政府及各包扶部门一道共同努力,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决不辜负各级领导对我们的期望与厚爱,以建设好新农村的实际行动,让上级满意、群众得实惠、乡村大变化,坚实地迈向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