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关于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3 10:31: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政协关于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政协关于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第一篇:市政协关于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关于对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

2月下旬至3月底,市政协调研一组就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深入浚县、开发区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组深入县区、乡镇、村庄和有关企业,采取听取汇报、实地察看、集中座谈等多种形式进行,并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赴江西赣州等先进地市考察学习,在多次讨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在我市调研的基本情况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1、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认识水平明显提高。调研中可以看出,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认识明显提高,强化了抓好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制定了发展目标、基本标准和工作措施,在全社会初步形成了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2、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5年,浚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5%,旱涝保收面积达到78%,蝉联省“红旗渠杯”十一连冠,被确定为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机耕面积达到90%,机收面积达到84%,粮食总产达60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发展龙头企业8家,产业化经营组织64个,经纪人3300人,带动农户6.5万户,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生产格局。

3、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05年,浚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9亿元,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80元,增长17.6%。开发区打柴口村积极实施城乡一体化,村集体固定资产3500余万元,村民全部住二层楼房,户户拥有商业门面房,农民收入来源稳定,年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

4、城镇化扎实推进,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浚县积极实施了农网改造、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中小学校舍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善堂镇以“市城乡一体化试点镇”为契机,狠抓小城镇建设,目前已成为一个基础设施配套,对周边乡、村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示范城镇。开发区下辖各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王升屯新村已经投入使用,近600户村民乔迁新居,村里物业公司、活动中心、老年公寓、门诊等设施一应俱全,水、电、气、暖都已配套接通,城市化社区基本形成。

5、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同时,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持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网开始进入农户家庭,农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从我们对浚县、开发区调研的情况看,虽然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是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受下列一些因素的制约:

1、农民收入仍然偏低,增收后劲不足。近年来,虽然进一步加大了支农力度,但农村土地有限,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加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因此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与此同时,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普遍偏低,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

2、村镇规划建设水平低,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不少村庄建设缺少规划或者规划编制不够完善,执行不严,部分村镇建设无序,管理水平低下。多数村没有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村民环保意识淡薄,农户将生活、生产垃圾堆放在院内、大街上,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村中街巷缺乏硬化,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给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3、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目前农业生产方式普遍粗放,农产品加工程度低,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村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推广难度较大。由于农户缺技术、少经验、无资金,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高效经济作物比重小,名牌产品少,市场占有率低;优势农产品规模小,布局分散,缺乏产品优势和规模优势。

4、农民整体素质不高,致富能力较弱。在思想观念上,部分农民和基层干部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建新村的错误认识,“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较慢;在技能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还比较少,体能性的务农、打工占绝对比例,这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发家致富。

5、县乡财力不足,村集体缺乏公共积累。浚县2005年财政收入完成9501万元,人均142元,远远低于全省人均441元、全市人均571元的水平,县乡财政属于吃饭财政,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力不从心。全县489个行政村,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仅有70个,占14%,这些村的集体收入主要是承包费、租赁费等,少的仅几千元,多的不过数万元,很难发挥实质性作用。有的村虽有集体收入,但是却按人头分到各家各户,并没有公共积累。

&nbs

p;

6、部分村“两委”组织的民主管理意识不强。有的村支部书记把村委会视为下属,干预和包揽村委会工作;有的村委主任认为村民自治就是自行其是,片面强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重大事情不向党支部请示报告。个别村的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所设监督机构没有正常运作;部分村的村民代表会议,民主程度不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关于在江西赣州考察学习的情况

针对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远赴江西赣州考察学习。通过对瑞金市、赣县、兴国县、于都县、会昌县的实地考察,我们感受到,赣州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步早、抓得实、效果好。该市早在2004年就制定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决定》、《2005—201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并围绕“五新一好”(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以“亲民、为民、富民”活动为总抓手,以村镇规划、“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切入点,以村镇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和基层班子建设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新的载体。目前,该市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和科学合理的工作体系,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新农村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其主要做法是:

1、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把农民的主体作用贯穿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赣州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尤其是通过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全市农村深入广泛地进行了宣传发动,在广大农民群众中产生了共鸣,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主人翁意识,较快形成了浓厚的工作氛围。在推进过程中,组建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充分发挥其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放手让农民自我组织、自主管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事务,使群众做群众的工作、群众的事情群众办成为主旋律。

2、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引导新农村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建设新农村中,赣州注意辩证处理阶段性目标与整体目标的关系,选准切入点,分步推进。一是从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把“三清三改”作为启动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与此同时把搞好村镇规划作为管长远、管根本的基础工作来抓,减少投资浪费。二是在集中整治农村违规批地、乱占耕地建房的基础上,堵疏结合,引导农民拆除“空心房”、流转宅基地,改造旧村落、建设新村镇,使“空心房”这一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破解。三是着力推进村庄整治和改造,使农村的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在较短时期内有了一个较大的改观。广大群众从看得见的变化、摸得着的实惠中受到触动,自觉自愿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四是抓点连线扩面,适时开展了文明创建活动,用点线面结合的办法形成了一批典型示范村落,使农民自愿参与的程度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不断扩大。

3、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本地实际的工作路径和技术路径。在工作路径上,首先是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成员由村民自主推选产生,通过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实现村民的自主管理、自主实施、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其次,在新农村示范点的建设中,采取“统一扶助标准、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奖代补、农民自主建设”的办法进行推动。“统一扶助标准”,就是政府根据本地农村实际和自身财力状况,确定建设项目及补助标准,并向社会公开。“择优选择定点”,就是通过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与农户签订建设意向协议,自主向政府申报,把农民自愿参与率高的村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政府对示范点进行项目建设补助。“实行以奖代补”,就是改变过去政府资金拨付办法,以政府采购实物进行补贴的形式,引导和激励农民投资、投劳建设家园,使政府投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又使农民成为投入的主体和受益的主体。“农民自主建设”,就是村庄的整治改造、“三清三改”、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的建设,都通过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来组织实施,做到建设资金由理事会筹集管理、建设合同由理事会签订、工程进度由理事会督促、建设质量由理事会监管。同时,立足欠发达地区农村实际,积极探索了一些花钱少受益面大的技术路径。

4、整合力量资源、创新工作机制,形成了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一是强化领导。市、县两级都成立了以党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市、县直综合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指挥、调度和协调,整合领导力量、整合资源、整合资金项目,指导、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二是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市、县、乡万名机关干部深入农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并下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指导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三是对各类涉农支农资金和项目统筹安排和集约投放。各级财政设立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建立了多元化筹资机制,广辟资金渠道。四是动员和组织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尽其所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和服务,形成全社会支持农业、关爱农民、服务农村的浓厚氛围。

5、量力而行、务求实效、稳中求快,确保了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深入向前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赣州从启动这项工作开始就一直强调要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并注意正确处理几个关系。一是急与缓的关系,既从农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同时又尊重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急于求成、浮躁冒进。二是远与近的关系,着眼长远搞好规划,同时又立足当前,根据当前工作实际及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阶段性工作任务和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三是点与面的关系,坚持抓点带面、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不平衡发展带动全面发展。同时,注重建章立制,把一些行之有效的制

度和做法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明确下来,使新农村建设逐步转入制度化、规范化、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

自去赣州考察以来,调研组的同志一直在讨论、在反思:与我市相比,赣州的村落聚集程度很低,农业经济基础较弱,农民人均纯收入(2005年约2690元)不高,但为什么赣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头,成为全国各地学习的样板?这给我们以深深地启示。主要是:

1、新农村建设必须从农民身边最直接的利益入手。新农村建设千头万绪,必须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愿意、最容易得到实惠的具体问题入手。赣州以“三清三改”为突破口,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基本实现了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彻底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现象,农民群众深深地感受到了党的恩情,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农民发自内心的拥护。

2、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必须充分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赣州通过宣传发动,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规定全村80%以上的农民自愿同意后,才能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从而较好地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

3、新农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赣州市在制定规划时坚持因乡镇制宜,因村制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村庄建设中不大拆大建,“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不增加农民负担,节约了投入成本。

4、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和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赣州市成立了以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市委常委、市委农工部长为主任的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将这项工作列入对县区和市直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评,由市委组织部负责,市委农工部参与,制定目标考评方案并负责进行考核,不定期派出督导组督促检查,在全市通报正反典型。同时涉农部门之间责任明确,实行联动,形成了合力。

5、新农村建设必须突出工作重点。明确的工作重点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赣州集中力量,全面开展村镇规划设计工作;强力推进“三清三改”,着力建设了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带动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大力培育新农民,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让18岁—45岁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等,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6、新农村建设必须注重政策的引导带动。赣州注意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吸引和激励农民投资投劳参与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在村镇规划、“三清三改”、“空心村”改造等诸多事务中,出台并认真落实一系列资金投放倾斜政策和规费减免政策,起到了良好的引导带动作用。

三、对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议

通过深入调研和对赣州经验的学习,结合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实际,建议:

1、强化组织领导,提供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保证。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要统一领导机制,统一办事机构,同步推进工作。建议党委主要领导总负责,分管书记担任具体办事机构领导,市、县直综合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实行联动,形成合力;乡镇一级集中力量抓新农村建设,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以此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任务;村两委不断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把建立健全党支部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织载体。同时,要着眼长远,搞好长期发展规划,建议制定《鹤壁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作为长期指导我市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2、明确责任,分解目标,建立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联动、对口帮扶、全社会参与支持的创建工作新局面。一是制定责任目标,定期督促检查,并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的,给予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到位、进展慢、成效不明显的,要责令限期整改,并给予通报批评。二是实行规费减免政策,规定市、县各级各类规划设计单位为小城镇、中心村编制或审核规划时,只收规划设计成本费,且每年必须完成指定的设计任务,所需规划设计费用由县区、乡镇财政统筹安排;相关部门办理有关手续时本级规费减半收取或只收取工本费。三是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认真研究,细化方案,切实履行好各自的工作职责。特别是规划建设部门要抓紧抓好村镇规划建设,按时完成村镇规划编制任务,并提供多类型的村镇规划、设计图纸供各地参考。

3、选准切入点,抓好示范点,突出工作重点,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议:我市新农村建设从整治村容村貌入手,狠抓“三清四改”即清垃圾、清庭院、清街道,改水、改厨、改厕、改圈,达到“四化”即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彻底治理脏乱差现象,让农民喝上干净水,用上卫生厕,住上漂亮房,走上平坦路。

要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鉴于我市乡镇少、村庄少、机关多的有利条件,建议今年每个乡镇确定的示范点不少于2个,同时大力开展结对帮建活动。县区党政领导每人在挂钩联系的村镇,分别抓好1个村镇的示范点建设;有条件的市、县直单位要分别在包乡扶村所在地抓好1个示范点建设;各乡镇除了要抓好本乡镇新农村建设的日常工作外,也要主抓1个村示范点建设;各级领导和单位结对帮建的新农村示范点不宜重复交叉。

要把空心村作为工作重点抓紧抓好。对空心村的整治,要坚持“一户一宅”原则,对村庄内废弃的旧房、猪牛栏、厕所和一户多宅闲置的房屋进行全面清理,予以拆除。对尚可利用的房屋允许依法流转。拆除旧房屋和对拆除旧房屋空出的宅基地转给他人建房的,可以通过协商给予适当补偿。在人口集中、交通比较方便、经济基础较好的地方,鼓励规划建设社区型农民新村,鼓励村民向新村集中。

4、适应新时期新任务的需要,积极探索建设新农村的组织形式,深入发动群众,充分依靠群众。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建议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引导农民成立类似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的组织,并以此为主要组织形式,通过农民群众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建设、自我监督,推动村镇建设。组织成员主要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工人、老教师和农村能人中有声望、有能力、有公心的人组成。各级党组织要加强指导,做到“多支持、多沟通、多服务、少干预”,指导该组织制定章程、建立制度、规范运作;鼓励和支持其自主管理、民主运作、大胆工作。党员较多的,可以设立党小组,充分发挥党员的骨干带头作用。

5、发挥优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产业,拓宽农民增收就业渠道。要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采取一种产业确定一个发展思路,明确主要市场目标,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培育,尽快形成一批优势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带区,实行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要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扩大现有的专业村、特色产业生产规模,不断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拉长产业链,把企业做大做强。要组织城市工业企业把能向农村扩散的上游配套产业,逐步向农村转移,提高对农民就业增收的吸收和带动能力。

由于乡村之间千差万别,发展不平衡,各有优势,建议从实际出发,因村制宜,划分不同类型,走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近郊村可重点发展二、三产业,突出为城市服务的特点;近企村可重点发展为企业配套、服务的产业;城中村可全力以赴发展为城市服务的第三产业;纯农业村就要加大种植业调整力度,发展养殖业和粮食深加工;山区村可重点发展养殖业、林果业和畜牧业;地少人多村可重点发展劳务经济,等等。

6、以农业产业化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及时总结推广,形成农村新机制。要大力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引导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利益联接机制。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扶持力度,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整合财政资金和各种专项资金支持优势产业项目建设。将农业产业化工作列入县区和市直有关单位年度考评内容,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按照“先运行、多扶持、后规范”和“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发展、壮大农村新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鼓励、推广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各种行业协会、专业协会、联合社、经联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建立起覆盖农业产业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群体,做到乡村主导产业有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农户达到60%以上,大力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同时,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的经济服务组织。

7、整合资源,建立基地,制定培训计划,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新农村建设成败的战略根本,努力培育新农民。要进一步整合我市教育资源,引导职业技术学院、技校、民办学校等尽快适应形势发展,设立相关专业,创建培育新农民基地。每个县区建立一个职业技术培训中心,重点建设2-3个骨干专业,每个乡镇建立一个职业培训基地和一个主导产业培训基地,做到培训基地、培训教材、师资队伍三位一体,争取用3—5年时间,把全市农村16—45岁的劳动力轮训一遍。在培训内容上:一是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二是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增强农民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三是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反对封建迷信,改变陈规陋习,造就一代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

8、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着力抓好村镇规划,重点发展小城镇。村镇规划中,要区分不同类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实施,不搞齐步走、一刀切,防止一哄而上、千篇一律。建议2年内完成所有村镇的规划设计工作,并实行严格管理。凡是已经有建设规划的村镇,要严格按建设规划审批农民宅基地,不得在规划区外批宅基地;未作出规划的村镇,必须按要求完成规划编制,未完成规划编制前,暂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要引导鼓励建新拆旧,纠正一户多宅现象。凡到规划区内建新房的农户,必须拆除老宅基地上的旧房,其老宅基地由集体统一收回或流转;凡不愿拆除旧房的不得批准其在新宅基地建房。各乡镇应加强规划建设管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确保村镇规划的落实;鼓励制定村规民约,把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效结合起来,建立科学、高效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

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条件编制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规划要适度超前,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规划中应注意保护有价值的传统民居等文化遗产,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要突出农村特色,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规划建设模式力求形式多样,可充分利用山形地势,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形成不同的风格,设计成自然村落式、农村社区式、田园农庄式、旧村整治式、城郊集中式等多种形式,防止搞成千村一面的线条式规划。要提供多种房型供农民选用,避免过多的下店上宅火柴盒式的、车厢式的低水平建筑。

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城镇化引领社

第二篇:市政协关于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对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

2月下旬至3月底,市政协调研一组就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深入浚县、开发区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组深入县区、乡镇、村庄和有关企业,采取听取汇报、实地察看、集中座谈等多种形式进行,并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赴江西赣州等先进地市考察学习,在多次讨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在我市调研的基本情况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1、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认识水平明显提高。调研中可以看出,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认识明显提高,强化了抓好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制定了发展目标、基本标准和工作措施,在全社会初步形成了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2、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xx年,浚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5,旱涝保收面积达到78,蝉联省“红旗渠杯”十一连冠,被确定为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机耕面积达到90,机收面积达到84,粮食总产达60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发展龙头企业8家,产业化经营组织64个,经纪人3300人,带动农户6.5万户,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生产格局。

3、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xx年,浚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9亿元,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80元,增长17.6。开发区打柴口村积极实施城乡一体化,村集体固定资产3500余万元,村民全部住二层楼房,户户拥有商业门面房,农民收入来源稳定,年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

4、城镇化扎实推进,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浚县积极实施了农网改造、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中小学校舍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善堂镇以“市城乡一体化试点镇”为契机,狠抓小城镇建设,目前已成为一个基础设施配套,对周边乡、村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示范城镇。开发区下辖各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王升屯新村已经投入使用,近600户村民乔迁新居,村里物业公司、活动中心、老年公寓、门诊等设施一应俱全,水、电、气、暖都已配套接通,城市化社区基本形成。

5、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同时,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持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网开始进入农户家庭,农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从我们对浚县、开发区调研的情况看,虽然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是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受下列一些因素的制约:

1、农民收入仍然偏低,增收后劲不足。近年来,虽然进一步加大了支农力度,但农村土地有限,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加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因此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与此同时,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普遍偏低,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

2、村镇规划建设水平低,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不少村庄建设缺少规划或者规划编制不够完善,执行不严,部分村镇建设无序,管理水平低下。多数村没有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村民环保意识淡薄,农户将生活、生产垃圾堆放在院内、大街上,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村中街巷缺乏硬化,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给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3、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目前农业生产方式普遍粗放,农产品加工程度低,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村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推广难度较大。由于农户缺技术、少经验、无资金,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高效经济作物比重小,名牌产品少,市场占有率低;优势农产品规模小,布局分散,缺乏产品优势和规模优势。

4、农民整体素质不高,致富能力较弱。在思想观念上,部分农民和基层干部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建新村的错误认识,“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较慢;在技能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还比较少,体能性的务农、打工占绝对比例,这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发家致富。

第三篇:市政协关于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对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

2月下旬至3月底,市政协调研一组就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深入浚县、开发区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组深入县区、乡镇、村庄和有关企业,采取听取汇报、实地察看、集中座谈等多种形式进行,并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赴江西赣州等先进地市考察学习,在多次讨论、分析研究的基础

上,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在我市调研的基本情况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1、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认识水平明显提高。调研中可以看出,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认识明显提高,强化了抓好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制定了发展目标、基本标准和工作措施,在全社会初步形成了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2、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5年,浚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5,旱涝保收面积达到78,蝉联省“红旗渠杯”十一连冠,被确定为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机耕面积达到90,机收面积达到84,粮食总产达60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发展龙头企业8家,产业化经营组织64个,经纪人3300人,带动农户6.5万户,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生产格局。

3、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05年,浚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9亿元,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80元,增长17.6。开发区打柴口村积极实施城乡一体化,村集体固定资产3500余万元,村民全部住二层楼房,户户拥有商业门面房,农民收入来源稳定,年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

4、城镇化扎实推进,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浚县积极实施了农网改造、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中小学校舍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善堂镇以“市城乡一体化试点镇”为契机,狠抓小城镇建设,目前已成为一个基础设施配套,对周边乡、村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示范城镇。开发区下辖各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王升屯新村已经投入使用,近600户村民乔迁新居,村里物业公司、活动中心、老年公寓、门诊等设施一应俱全,水、电、气、暖都已配套接通,城市化社区基本形成。

5、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同时,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持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网开始进入农户家庭,农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从我们对浚县、开发区调研的情况看,虽然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是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受下列一些因素的制约:

1、农民收入仍然偏低,增收后劲不足。近年来,虽然进一步加大了支农力度,但农村土地有限,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加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因此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与此同时,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普遍偏低,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

2、村镇规划建设水平低,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不少村庄建设缺少规划或者规划编制不够完善,执行不严,部分村镇建设无序,管理水平低下。多数村没有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村民环保意识淡薄,农户将生活、生产垃圾堆放在院内、大街上,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村中街巷缺乏硬化,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给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3、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目前农业生产方式普遍粗放,农产品加工程度低,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村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推广难度较大。由于农户缺技术、少经验、无资金,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高效经济作物比重小,名牌产品少,市场占有率低;优势农产品规模小,布局分散,缺乏产品优势和规模优势。

4、农民整体素质不高,致富能力较弱。在思想观念上,部分农民和基层干部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建新村的错误认识,“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较慢;在技能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还比较少,体能性的务农、打工占绝对比例,这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发家致富。

5、县乡财力不足,村集体缺乏公共积累。浚县2005年财政收入完成9501万元,人均142元,远远低于全省人均441元、全市人均571元的水平,县乡财政属于吃饭财政,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力不从心。全县489个行政村,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仅有70个,占14,这些村的集体收入主要是承包费、租赁费等,少的仅几千元,多的不过数万元,很难

发挥实质性作用。有的村虽有集体收入,但是却按人头分到各家各户,并没有公共积累。

6、部分村“两委”组织的民主管理意识不强。有的村支部书记把村委会视为下属,干预和包揽村委会工作;有的村委主任认为村民自治就是自行其是,片面强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重大事情不向党支部请示报告。个别村的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所设监督机构没有正常运作;部分村的村民代表会议,民主程度不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关于在江西赣州考察学习的情况

针对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远赴江西赣州考察学习。通过对瑞金市、赣县、兴国县、于都县、会昌县的实地考察,我们感受到,赣州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步早、抓得实、效果好。该市早在2004年就制定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决定》、《2005—201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并围绕“五新一好”(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以“亲民、为民、富民”活动为总抓手,以村镇规划、“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切入点,以村镇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和基层班子建设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新的载体。目前,该市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和科学合理的工作体系,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新农村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其主要做法是:

1、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把农民的主体作用贯穿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赣州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尤其是通过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全市农村深入广泛地进行了宣传发动,在广大农民群众中产生了共鸣,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主人翁意识,较快形成了浓厚的工作氛围。在推进过程中,组建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充分发挥其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放手让农民自我组织、自主管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事务,使群众做群众的工作、群众的事情群众办成为主旋律。

2、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引导新农村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建设新农村中,赣州注意辩证处理阶段性目标与整体目标的关系,选准切入点,分步推进。一是从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把“三清三改”作为启动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与此同时把搞好村镇规划作为管长远、管根本的基础工作来抓,减少投资浪费。二是在集中整治农村违规批地、乱占耕地建房的基础上,堵疏结合,引导农民拆除“空心房”、流转宅基地,改造旧村落、建设新村镇,使“空心房”这一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破解。三是着力推进村庄整治和改造,使农村的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在较短时期内有了一个较大的改观。广大群众从看得见的变化、摸得着的实惠中受到触动,自觉自愿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四是抓点连线扩面,适时开展了文明创建活动,用点线面结合的办法形成了一批典型示范村落,使农民自愿参与的程度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不断扩大。

3、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本地实际的工作路径和技术路径。在工作路径上,首先是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成员由村民自主推选产生,通过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实现村民的自主管理、自主实施、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其次,在新农村示范点的建设中,采取“统一扶助标准、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奖代补、农民自主建设”的办法进行推动。“统一扶助标准”,就是政府根据本地农村实际和自身财力状况,确定建设项目及补助标准,并向社会公开。“择优选择定点”,就是通过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与农户签订建设意向协议,自主向政府申报,把农民自愿参与率高的村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政府对示范点进行项目建设补助。“实行以奖代补”,就是改变过去政府资金拨付办法,以政府采购实物进行补贴的形式,引导和激励农民投资、投劳建设家园,使政府投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又使农民成为投入的主体和受益的主体。“农民自主建设”,就是村庄的整治改造、“三清三改”、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的建设,都通过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来组织实施,做到建设资金由理事会筹集管理、建设合同由理事会签订、工程进度由理事会督促、建设质量由理事会监管。同时,立足欠发达地区农村实际,积极探索了一些花钱少受益面大的技术路径。

4、整合力量资源、创新工作机制,形成了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一是强化领导。市、县两级都成立了以党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市、县直综合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指挥、调度和协调,整合领导力量、整合资源、整合资金项目,指导、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二是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市、县、乡万名机关干部深入农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并下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指导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三是对各类涉农支农资金和项目统筹安排和集约投放。各级财政设立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建立了多元化筹资机制,广辟资金渠道。四是动员和组织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尽其所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和服务,形成全社会支持农业、关爱农民、服务农村的浓厚氛围。

5、量力而行、务求实效、稳中求快,确保了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深入向前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赣州从启动这项工作开始就一直强调要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并注意正确处理几个关系。一是急与缓的关系,既从农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同时又尊重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急于求成、浮躁冒进。二是远与近的关系,着眼长远搞好规划,同时又立足当前,根据当前工作实际及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阶段性工作任务和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三是点与面的关系,坚持抓点带面、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不平衡发展带动全面发展。同时,注重建章立制,把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明确下来,使新农村建设逐步转入制度化、规范化、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

自去赣州考察以来,调研组的同志一直在讨论、在反思:与我市相比,赣州的村落聚集程度很低,农业经济基础较弱,农民人均纯收入(2005年约2690元)不高,但为什么赣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头,成为全国各地学习的样板?这给我们以深深地启示。主要是:

1、新农村建设必须从农民身边最直接的利益入手。新农村建设千头万绪,必须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愿意、最容易得到实惠的具体问题入手。赣州以“三清三改”为突破口,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基本实现了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彻底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现象,农民群众深深地感受到了党的恩情,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农民发自内心的拥护。

2、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必须充分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赣州通过宣传发动,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规定全村80以上的农民自愿同意后,才能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从而较好地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

3、新农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赣州市在制定规划时坚持因乡镇制宜,因村制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村庄建设中不大拆大建,“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不增加农民负担,节约了投入成本。

4、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和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赣州市成立了以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市委常委、市委农工部长为主任的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将这项工作列入对县区和市直单位目标责任考评,由市委组织部负责,市委农工部参与,制定目标考评方案并负责进行考核,不定期派出督导组督促检查,在全市通报正反典型。同时涉农部门之间责任明确,实行联动,形成了合力。

5、新农村建设必须突出工作重点。明确的工作重点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赣州集中力量,全面开展村镇规划设计工作;强力推进“三清三改”,着力建设了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带动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大力培育新农民,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让18岁—45岁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等,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6、新农村建设必须注重政策的引导带动。赣州注意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吸引和激励农民投资投劳参与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在村镇规划、“三清三改”、“空心村”改造等诸多事务中,出台并认真落实一系列资金投放倾斜政策和规费减免政策,起到了良好的引导带动作用。

三、对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议

通过深入调研和对赣州经验的学习,结合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实际,建议:

1、强化组织领导,提供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保证。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要统一领导机制,统一办事机构,同步推进工作。建议党委主要领导总负责,分管书记担任具体办事机构领导,市、县直综合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实行联动,形成合力;乡镇一级集中力量抓新农村建设,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以此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任务;村两委不断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把建立健全党支部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织载体。同时,要着眼长远,搞好长期发展规划,建议制定《鹤壁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作为长期指导我市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2、明确责任,分解目标,建立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联动、对口帮扶、全社会参与支持的创建工作新局面。一是制定责任目标,定期督促检查,并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的,给予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到位、进展慢、成效不明显的,要责令限期整改,并给予通报批评。二是实行规费减免政策,规定市、县各级各类规划设计单位为小城镇、中心村编制或审核规划时,只收规划设计成本费,且每年必须完成指定的设计任务,所需规划设计费用由县区、乡镇财政统筹安排;相关部门办理有关手续时本级规费减半收取或只收取工本费。三是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认真研究,细化方案,切实履行好各自的工作职责。特别是规划建设部门要抓紧抓好村镇规划建设,按时完成村镇规划编制任务,并提供多类型的村镇规划、设计图纸供各地参考。

3、选准切入点,抓好示范点,突出工作重点,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议:我市新农村建设从整治村容村貌入手,狠抓“三清四改”即清垃圾、清庭院、清街道,改水、改厨、改厕、改圈,达到“四化”即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彻底治理脏乱差现象,让农民喝上干净水,用上卫生厕,住上漂亮房,走上平坦路。

要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鉴于我市乡镇少、村庄少、机关多的有利条件,建议今年每个乡镇确定的示范点不少于2个,同时大力开展结对帮建活动。县区党政领导每人在挂钩联系的村镇,分别抓好1个村镇的示范点建设;有条件的市、县直单位要分别在包乡扶村所在地抓好1个示范点建设;各乡镇除了要抓好本乡镇新农村建设的日常工作外,也要主抓1个村示范点建设;各级领导和单位结对帮建的新农村示范点不宜重复交叉。

要把空心村作为工作重点抓紧抓好。对空心村的整治,要坚持“一户一宅”原则,对村庄内废弃的旧房、猪牛栏、厕所和一户多宅闲置的房屋进行全面清理,予以拆除。对尚可利用的房屋允许依法流转。拆除旧房屋和对拆除旧房屋空出的宅基地转给他人建房的,可以通过协商给予适当补偿。在人口集中、交通比较方便、经济基础较好的地方,鼓励规划建设社区型农民新村,鼓励村民向新村集中。

4、适应新时期新任务的需要,积极探索建设新农村的组织形式,深入发动群众,充分依靠群众。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建议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引导农民成立类似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的组织,并以此为主要组织形式,通过农民群众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建设、自我监督,推动村镇建设。组织成员主要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工人、老教师和农村能人中有声望、有能力、有公心的人组成。各级党组织要加强指导,做到“多支持、多沟通、多服务、少干预”,指导该组织制定章程、建立制度、规范运作;鼓励和支持其自主管理、民主运作、大胆工作。党员较多的,可以设立党小组,充分发挥党员的骨干带头作用。

5、发挥优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产业,拓宽农民增收就业渠道。要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采取一种产业确定一个发展思路,明确主要市场目标,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培育,尽快形成一批优势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带区,实行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要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扩大现有的专业村、特色产业生产规模,不断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拉长产业链,把企业做大做强。要组织城市工业企业把能向农村扩散的上游配套产业,逐步向农村转移,提高对农民就业增收的吸收和带动能力。

由于乡村之间千差万别,发展不平衡,各有优势,建议从实际出发,因村制宜,划分不同类型,走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近郊村可重点发展二、三产业,突出为城市服务的特点;近企村可重点发展为企业配套、服务的产业;城中村可全力以赴发展为城市服务的第三产业;纯农业村就要加大种植业调整力度,发展养殖业和粮食深加工;山区村可重点发展养殖业、林果业和畜牧业;地少人多村可重点发展劳务经济,等等。

6、以农业产业化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及时总结推广,形成农村新机制。要大力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引导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利益联接机制。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扶持力度,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整合财政资金和各种专项资金支持优势产业项目建设。将农业产业化工作列入县区和市直有关单位考评内容,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按照“先运行、多扶持、后规范”和“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发展、壮大农村新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鼓励、推广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各种行业协会、专业协会、联合社、经联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建立起覆盖农业产业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群体,做到乡村主导产业有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农户达到60以上,大力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同时,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的经济服务组织。

7、整合资源,建立基地,制定培训计划,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新农村建设成败的战略根本,努力培育新农民。要进一步整合我市教育资源,引导职业技术学院、技校、民办学校等尽快适应形势发展,设立相关专业,创建培育新农民基地。每个县区建立一个职业技术培训中心,重点建设2-3个骨干专业,每个乡镇建立一个职业培训基地和一个主导产业培训基地,做到培训基地、培训教材、师资队伍三位一体,争取用3—5年时间,把全市农村16—45岁的劳动力轮训一遍。在培训内容上:一是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二是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增强农民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三是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反对封建迷信,改变陈规陋习,造就一代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

8、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着力抓好村镇规划,重点发展小城镇。村镇规划中,要区分不同类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实施,不搞齐步走、一刀切,防止一哄而上、千篇一律。建议2年内完成所有村镇的规划设计工作,并实行严格管理。凡是已经有建设规划的村镇,要严格按建设规划审批农民宅基地,不得在规划区外批宅基地;未作出规划的村镇,必须按要求完成规划编制,未完成规划编制前,暂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要引导鼓励建新拆旧,纠正一户多宅现象。凡到规划区内建新房的农户,必须拆除老宅基地上的旧房,其老宅基地由集体统一收回或流转;凡不愿拆除旧房的不得批准其在新宅基地建房。各乡镇应加强规划建设管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确保村镇规划的落实;鼓励制定村规民约,把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效结合起来,建立科学、高效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

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条件编制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规划要适度超前,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规划中应注意保护有价值的传统民居等文化遗产,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要突出农村特色,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规划建设模式力求形式多样,可充分利用山形地势,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形成不同的风格,设计成自然村落式、农村社区式、田园农庄式、旧村整治式、城郊集中式等多种形式,防止搞成千村一面的线条式规划。要提供多种房型供农民选用,避免过多的下店上宅火柴盒式的、车厢式的低水平建筑。

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城镇化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村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功能。

9、抓住机遇,奋发有为,跑部进省,广开渠道,整合资金,千方百计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要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央、省委的文件,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城乡一体化试点为契机,用活、用足上级扶持政策。相关部门要把项目打捆,跑部进省,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和支农资金。同时,多方筹集社会资助,努力调动农民投资投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建立健全“财政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包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筹资机制,广辟资金渠道,全方位加大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还要加大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强村级集体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和后劲,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撑。

10、以文明创建为载体,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塑造农村新风尚。在广大农村大力倡导“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念,认真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反对封建迷信和宗族宗派势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实施“八个一工程”,即创建一批达标文化站,新建一批农村文化设施,培养一支文化工作队伍,扶持一批农民业余剧团,建立一支村级电影放映队,培育一批特色文化村,打造一批文化产业,树立一批村镇社区文化示范点。抓好基层群艺馆、文化站、图书室建设,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利用各种节庆日、民族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和农村集市日,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对违法经营场所进行取缔,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通过村级自治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卫生庭院”、“星级文明户”、“文明村庄”、“信用村”、“信用户”等群众性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按照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点面结合、联片创建、注重效果、增强辐射的工作思路,着力抓好一批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精心打造一批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村镇精品,带动文明村镇的全面建设。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doc

任重而道远

路漫须求索

——山西省交城县会立乡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太原理工大学水利与科学工程学院调研组 本文以2010年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队的队员们对山西省交城县会立乡的神堂坪村、会立村、柏叶口村、孔家庄村四个村进行了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家庭的抽样调查为依据,系统地分析了会立乡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报告涉及农村经济收入情况、农民生活水平、教育情况、医疗情况、农村家庭消费问题、多元农业发展状况、新农村村风村容的基本情况等多个方面内容。深入分析了会立乡在新农村建设中与全国新农村示范点之间存在的差距,并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提出一定的针对性建议和对策。

调研的结果如下:

一:会立乡新农村建设调查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党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虽然山西省是传统的工业大省,工业基础并不薄弱,但是基层新农村建设不能像重工业那样得到较多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在会立乡的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如何起到主导作用,利用最合理的资金投入获得最切合农民利益的新农村建设成果关系到会立乡经济的稳定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会立乡农村建设事业中出现了那些问题,应该如何克服;会立乡农村与标准中的新农村的差距如何,怎样去缩小这种差距„„这些都是我们在会立乡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正面的问题。

做好会立乡新农村建设现状的调查,为会立乡的广大群众寻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正确出路关系到会立乡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和谐。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的同时,不但要关注沿海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也要懂得从中取得新农村建设的可鉴经验。关心山区,特别是西部偏远山区的新农村建设现状,使比较落后的山区农村建设尽快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为村民建设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是各级党委和政府急需考虑的问题。

二: 调查对象和调查的实施情况

1、调查的初步实施

为了解会立乡新农村建设情况,获得第一手资料,从 7月16日至7月26日,水利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成员13人进驻交城县会立乡,并深入农村基层组织进行有关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活动。这次调查主要针对神堂坪村、会立村、柏叶口村、孔家庄村四个村的居民。为了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和显现特色,实践队将全体成员分成4个小组,分别深入到四个村庄,对其村委会,当地居民进行调查。调查以问卷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问卷涉及农村经济收入情况、农民生活水平、教育情况、医疗情况、农村家庭消费问题、多元农业发展状况和新农村村风村容的基本情况等多个方面。

2、调查结果的整理

为确保调查的准确性,我们将调查问卷集中进行数据统计,将记录不全或缺少数据的问卷作废处理。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0份即每村10份,回收40份,其中由于数据不全记录不周原因作废5份,有效问卷数为35份。另外,收集了全体调查员的调查笔记,并对所有笔记进行信息筛选,提取了有关医疗、教育、村民意见等相关信息。

3、资料的收集

当地乡政府提供的信息和数据;对农村村民的个别访谈;家庭问卷调查(问卷共计20题,涉及经济、教育、医疗、生活、村风村貌等各个方面)。

三:会立乡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1、经济状况:会立村是会立乡乡镇府所在地,相比其它三个村的情况要略胜一筹。村民的经济来源分四类:一是靠种田、养殖维持生计,每户农民大概有三四亩的田地,田里一般种植玉米、黄豆、蔬菜;二是外出打工,主要是去交城和太原两个地方,由于文化水平有限,所以外出打工基本都是在做苦力,且每月只能挣800——1000元;三是在养鸡场打工,鸡场的半天工每月能挣500元左右;四是一些家住路边的村民在村子里开一些小店铺,比如说饭店、超市、五金商店等。村里通有柏油路,沿着路的两边,是错落有致的居民房。村子里安装有宽带,部分村民家中有电话或者手机。而且这个村子里有诊所,村民看病买药相对比较方便。

神堂坪村、柏叶口村、孔家庄村这三个村子的经济来源与会立村基本一致。但是这三个村的人们每人分得的土地没有那么多,只有一亩左右,而且搞养殖业的农户也特别少,基本就是一个村子中两到三户的人家在养一些牛和羊,规模很小。因此在神堂坪村和柏叶口村生活的年轻人们基本都外出打工。在柏叶口村,一些人们还能去柏叶口水库施工现场找一些活干,一天能挣50——80元左右。柏叶口村紧挨着柏叶口水库,所以村民们也开起了一些店铺、烧烤摊,以此贴补家用。这三个村子中,只有柏叶口村里有一个买药的地方,其余两个村中要想看病买药,只能到会立村。

孔家庄是这四个村中最贫穷的一个村子,在村子最显眼的地方,写着这样一句标语“村村通电话,幸福千万家”,然而村中的60个人中,只有三个人有手机,村中也只有四部座机。每户每年收入为2000——3000元。只有两户农家根据多年的积累养起了牛和羊,共有四百只。整个村子只有两个孩子在上学。由于经济比较落后,没有人愿意嫁过来,村中有四位单身汉。村民的家中更是一贫如洗,灶台、木板支的床、单薄的被褥,仅此而已。省道经过这几个村子,出行还比较方便。便利的交通本应为一个很好的发展条件,但是村里大部分村民依然是靠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为主要经济来源。

总体来说,会立乡几个村庄的经济发展状况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整体发展还不是非常均衡。

2、教育问题:这几个村子当中,以前是每个村中都有学校的,后来因教育布局调整撤了学校,学生只有到镇中心即会立村的明德小学读书,家长因孩子太小只好实施“1+1”工程(即花一个劳动力去会立村租房陪读)。一位家长给我们说:“国家虽然减免了学杂费,但现在要一个劳动力陪着,对于本来收入就不多的家庭来说负担还是很重”。另一方面,教育成本过高。有位村民给我们算了一笔帐:送一个学生,每学期按400元计算,读完小学、初中9年需要7200元,读完高中要1万多元,读完大学要5~6万元,按目前我们人均收入计算,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费8年多的纯收入。许多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孩子因此很小就辍学在家,耽误了上学的绝佳时期。

而对待教育问题的态度上,有部分农民对孩子的教育表示出不大的热情,甚至认为最多只让孩子读完初中就得去打工赚钱,特别是农村的女孩更是因父母受到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而失去继续读书深造的机会。但是由于贫穷落后,现在很多农村家长都表示再穷再苦都要供孩子读下去,只要孩子能考上大学即使抵押房产也会让他读书。因为上一辈吃了没文化的苦,他们都希望孩子能过得更好。农民对孩子要多读书、读好书的观念是日益加强的,至少在调查村中表示只供孩子念完初中的父母仅是极个别的例子。在会立村的一名农民还表示要供两个女儿读到她自己读不下去为止,只要孩子有读书的才能就会尽力让她们安心读好书。相信农村教育随着农民对教育观念的改变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农村教学设施落后,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虽然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但根据调查组在会立乡实地考察,了解到由于会立乡自身教育条件基础差,起点低等原因,导致现在教学设施还处于落后阶段,师资整体水平也不够高。任课老师也表示出万般的无奈。会立乡地处较为偏僻山区的原因,好多具有优秀教学水平的老师都不愿前来教学;本地能从师范学校出来的人才也大都不愿留在这里,所以会立乡整体教师队伍的水平不是很高。很多教师表示,当地学校的硬件设施落后、师资水平较低、以及人才的流失是当地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难题。幸好的是,有很多当地教师都很有上进心、都很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会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其他先进的教学方法。要解决当地教育问题,还要希望政府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改善当地教师待遇,引进人才,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学环境。这样东固教育才会跟上来。

贫困学生较多,帮扶资金不足。调查组来到会立乡的最大感慨就是这里的贫困学生太多了。对这些读书困难的小孩,政府虽然有减免学费,资金援助等措施,但对会立乡大量的贫困学生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在调查组开展的学习班中,一个读六年级的女学生告诉我们她今年已经十六岁了,由于家庭经济原因今年的初中能否读得上还是个未知之数。听到这些话或许会使人惊讶,但在这里却是真实的存在。会立的孩子就是会立的未来,要发展会立经济,首先发展会立的教育。

4、畲族农村医疗卫生状况。

农村的卫生情况有进一步的改善。四个调查村中,我们发现新农村建设使大部分村民已经吃上自来水,水泥路通到自家门前,使村民终于告别以前那些刮风就尘土飞扬的日子。随着交通的方便,村民也可以更容易地出去买生活用品,对改善个人卫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村普及问题上还有阻力。接受调查的四个村村民都基本上办理了农村合作医疗手续。可见乡政府对农村合作医疗计划落实得还是比较好的。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仍有部分村民没有办理农村合作医疗手续。当问到他们为什么不和其他村民一样参加合作医疗时,这些村民表示不太了解具体情况,认为对自身也没太多作用,所以就没有参加了。

四个村庄中得医疗条件普遍比较落后,神堂坪村的诊所是临时设立的,会立村的诊所是会立乡乡镇府所在地,只有一些简单的医疗器械,而柏叶口村只有一位卖药的乡亲,孔家庄没有诊所,村民们看病买药只能到相距十几里地会立村,从而延误病情的情况时有发生。这足以说明这里的医疗条件还有待提高。

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效益不明显。由于四面环山,可种的土地少之甚少,而且结构单一,一般只种玉米,没有品牌产品,走出去的产品就肯定没有了。依靠打工的收入很不稳定。养殖是个不错的增收途径,但是却很少有农民有能力去投资养殖。受多种因素钳制,农民增收空间不大。

2、教育与观念问题。辍学打工的孩子们很多,觉得能挣钱养自己就行,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孩子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当孩子提出辍学时,家长就无能为力了,不懂得怎么去教育开导他们。由于经济条件比较差,这里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相比交城县就有很大的差距。老师对孩子们的鼓励也比较少,而这对于有厌学情绪的孩子们是没有好处的。这里紧挨着吕梁山脉,村民们吃水、用水都是山上流下来的,根本不用花钱买水,所以几乎没有节水意识。

3、管理缺乏民主,医疗条件差。在信用贷款、低保户这些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方面做的不够民主。基本上每个村子都存在“关系户”。越是偏远的地方,这种现象就越明显,一些地地道道的困难户没有享受到福利。

五: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1、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推进农村建设新理念。成立领导小组,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与考核机制;明确部门负责,开发旅游项目,为农民增收想法子;做好建设规划,严格新农村建设操作程序。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着实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

2、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注入农村建设新动力。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民自主创新;加强科技培训,推动农民自主创新;推行典型示范,带动农民自主创新;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自主创新。

3、要不断拓展农民增收途径,乡镇干部多下乡体察民情,了解农民之所急需,对城乡要求一视同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工农和谐化。

4、新农村建设要深入群众,切合实际解决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有些村民对一些政府的工作表示不解。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宣传工作还不够。如果政府在下达工作时能够事先调研,深入群众的话,相信好多村民对政府的工作会更加支持的。在农村规划上,政府也要做出明确的指导,了解当地农民的切实需要,不要按图照搬地进行盲目的建设。

5、落实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精心编织农村社会“安全网”。针对农村居民对合作医疗了解的不足,有关工作人员要加大宣传力度。从乡到村,要求有关人员积极向村民解析合作医疗的详细内容。让更多村民明白到合作医疗对自身的利益。另外,乡里的宣传员也要多地到农村中就有关政策进行宣传,让村民明白到政府政策的目的,使他们明白到政策对自身好处。只有让更多的村民明白政府政策的为民目的,才会使更多的村民拥护政策,确保政策的顺利实行。

6、实行教师再培训计划,提高教师整体水平。实行有经验的老师带没经验的新老师,一对一的帮助,使旧新老师间形成师徒关系。另外,老师要发扬创新精神,积极学习。乡政府也应给予物质支持。如果可以,也可以与大学学院签定对口教育支援,让大学生到会立乡进行支教,通过各种方法提高会立乡整体教学水平。

7、实现“管理民主”同时扩大基层民主。只有管理民主,在村级事务管理中依靠群众,集思广益,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搞好农村各项事业。扩大基层民主,实现“管理民主”,就是要在农村党组织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真正地让农民当家作主。

六、结论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会立乡的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开展上要求真务实,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部门上下协调,才能共同促进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单位代码 11660 单位名称 重庆理工大学

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作者:刘瑜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号:11104020414 学院:汽车学院

中 国  重 庆 2013年 2 月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目录

一、近年来我县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成...............4

二、我县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5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6

四、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光辉前景.......................................8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中文摘要:为了进一步摸清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充分了解我县的新农村建设情况,同时为了自己毕业以后的从政道路锻炼自己的安排统筹能力,我在寒假期间和我的同学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走访,也在县级有关部门同志的帮助下,做了这份调研报告。

关键字:新农村; 基础设施; 困难 ;前景

现将我们的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年来我县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成就

近年来,在县委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县把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根据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和市“百村十镇”示范工程的总体要求,我县重点开展了“334示范工程”、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村村通”工程和其它社会服务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334示范工程”。第一批“334示范工程”共安排示范镇3个,示范村30个,示范村庄42个,其中县级示范村庄28个。据了解,到今年6月底已全面完成“三清三改三整治”的工作任务。县级示范村庄整治建设共投入资金将近一千万元,通过一年建设,示范村庄主要道路全面硬化,污水沟塘全面治理,垃圾柴草全部集中处理,户户饮上安全水。连户水泥路通户率达到97.5%,新改自来水430户,完成改水户占99.6%,新改卫生厕所820座,卫生厕所覆盖率达88%,拆除破旧房屋112间,清理垃圾1788吨,排水系统基本建成,卫生保洁长期管理机制逐步落实①。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县指导、镇组织、村实施”的指导模式,以小河道堤防加固、小水库除险加固等为重点,增强了全县水利基础设施抗灾保丰收保安全能力。对惠济渠第四期除险加固工程、罗埠节水改造示范工程、农村饮用水安全等工程总投资达2404万元,目前这些项目正在积极实施之中。同时,我县通过积极争取,2012-2012年间将有2座小型水库和5条河道主干渠获得每座80万元、每条河60万元国家和省定额专项资金补助,共计460万元。②

——“村村通”工程和渡改桥工程。我县“村村通”工程自2012年正式启动以来,一直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投资6800多万元,动工工程419公里,浇筑混凝土320多公里,还有200多公里正在实施路基工程。目前全县100%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的镇和99.8%的行政村都已通公路,已形成了县与镇、镇与镇、镇与村之间的农村公路网络。在今年的六个渡改桥项目中,南河桥已建成通车,牛首桥、张老桥分别完成工程总量的85%和45%。③白立河等渡改桥工程已经完成地质钻探进入招标阶段。睢县客运总站、河南睢县长途客运站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农村电网建设。“xxx”期间,睢县农村电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境内现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所5座,总容量307400千伏安。其中在农村电网实施的“户户通电”工程,共投资28万元,解决了边远地区未通电农户达388户,基本实现全县范围家家户户通电。④这一工程重点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农村电网结构薄弱、配电设施陈旧和安全性差的问题,使电网的健康水平和装备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在农村实施的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

二、我县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县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与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相比,尤其是同县城日新月异的发展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随着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深入,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入不足,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尽管中央、省、市都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投资额度显著增加,但由于需要投入的地方多,资金投向也过多倾向于交通、能源、旅游等全局性的基础产业,真正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十分有限,所占比例并不大。而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资参与新农村建设方面总体来说还做得不够,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如我县农村仍面临着严重的饮用水安全危机,至XX年底,农村尚有饮水不安全人口36.32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34.59%。而广大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相当部分村级集体经济来源少,增收难度大,缺乏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兴办公益事业的能力;农民收入低,群众虽有建设美好家园、改善生存环境的迫切愿望,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形成上下联动的投资合力。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与科学的管理。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复杂,建设的内容和项目也比较杂乱,每个肩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部门都掌握一块项目资金,如能统筹安排,集中使用,捆绑投入,实行各投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其资、各计其功的管理考核办法,资金的使用效率会大大提高,建设的成效也会更加明显。遗憾的是,由于管理体制上的缺陷,各部门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很少相互沟通和协调,建设缺乏规划指导,布局零乱,致使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建设质量不高,建设成本加大,投资效率降低。其中,也不乏某些落后分子投机取巧,中饱私囊!

3、基础设施建后管护不力。目前农村一些主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好后由于产权单位不在当地,而地方政府又缺乏管护费用和长效管理机制,对一些偷盗等破坏行为打击不力,很多设施尚未达到使用寿命就已经报废。同时,属于村里的一部分公共设施和村容村貌的日常维护管理也缺少相应的长效机制。如镇级文化广播站在综合配套改革后,原有的61名专职管理广播的人员现在仅剩12人从事此项工作,约有一半的人员被抽调在其他部门,由于没有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持,大部分镇的调频电台都已闲置不在使用,而村广播室也仅限于播送一些会议通知和病虫害情报以及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农民渴求的致富信息和农业先进技术播放的很少。

4、缺乏配套扶持政策,工作合力不强。目前,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着有部署有要求、有规划有政策但却无具体落实措施的问题。各级政府都有实施纲要,但政府职能部门具体实施时却大都变样,对新农村建设提口号多,做具体服务工作少,措施落实乏力,有的还存在为部门争利益、向群众争利益的做法。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且,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以更大的规模和力度在全社会展开,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议认真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协调指导整合各方力量发挥综合效应。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部门和人员的参与,为加强协调指导工作,我县已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并组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极大地推进了我县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但通过一段时期的运转和磨合,也暴露出部门对新农村建设重视不够,彼此间缺乏沟通和交流,投本文-来源_于贵.州学习网 www.gzu521.com 资分散形不成合力,综合效应未能充分发挥等问题。因此,在下步的工作中,必须加强协调指导,通过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管理办法的完善、奖惩措施的落实,去不断激励和调动部门的工作热情和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统筹安排各类基建项目、集中使用各种建设资金、提高投资使用效果、发挥综合效应的目的,使农民的生存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切实的改善。

2、进一步完善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大多具有小、分散的特点,而各地情况又千差万别,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规划,尤其是镇村建设规划就尤为重要。建设规划要把“村兴、民富、路畅、山绿”放在首位。制定具体规划前应先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尤其是村庄布点规划要经村民充分讨论,坚持群众自愿原则,按照规定条件和程序选点,并经公示无异议后上报。中心村庄布点规划要整村推进,相对集中,做到规划一个村,完善一个村,不能依照领导意图遍地开花。农业、财政、交通、发改、卫生、水务、教育、民政、劳动、广电、文化等部门要围绕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文化科技建设等,结合本部门实际,及早谋划生产发展、安全饮用水改造建设、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要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按规划建设,严防建设和整治的随意性。

3、增强村级自身发展能力。发展村级经济,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和自转功能,是解决村级建设资金不足的根本性办法。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村制宜,努力寻找发展经济的结合点,以壮大村级经济,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如把村庄整治建设与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和农产品市场建设结合起来;如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个私企业集聚小区;如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景观和自然资源,发展休闲旅游经济。通过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高村级经济实力,增强村级经济兴办公益事业的能力。

4、加强工程建成后管护。把对基础设施的管护放在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解决农村基础设施长期存在的“有人建、有人用、无人管”的问题,充分发挥使用效益。首先,规划阶段必须考虑运营管护经费,将其纳入项目总投资或明确管护经费来源,建立管护经费保障机制。其次,对符合条件的基础设施,引进市场方式,推行公私合作合营模式。如有条件的行政村,应制定卫生保洁、绿化养护、河道管理等长效机制,做到制度、人员、经费“三落实”。第三,对纯公益性项目由财政安排一定的管护经费,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真正走上平常有人 7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轨道,确保农村和农民长期受益。

5、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建设新农村,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投入是关键。新农村建设,政府决不能包办代替,只有建立农民直接参与的激励机制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一是广泛宣传,以培养新型农民为动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大力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激发农民投身建设新农村的热情。没有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就永远难以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是推进农村管理民主,发挥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三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要认真履行政府职责,抓好宣传引导、规划指导、组织协调、资金整合、政策激励等工作,抓好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四是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参与新农村建设,主动投工投劳,并投入必要的物力,搞好基础设施建。

四、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光辉前景

根据国家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地区,国家专拨专款建设新农村。村村合并、小区建设已开始动工实施建设。县政府决定在三年的时间内完成整个任务的70%,在五年内全面完成任务。

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在规划区建设的新型住宅小区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各家各户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别墅,也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我们大家还期待什么呢?

这个寒假我收获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逐步加强,在十八大召开以后,随着十八大的精神的传递,我相信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下载市政协关于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政协关于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解掌握我区当前农......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庆城县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

    关于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xx镇xx村村委会主任助理正式接触村官工作已经有半个月了,半个月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我正逐渐融入到农村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新农村”在五十年代就提出过,人们向往的是耕地不用牛、铡草不低头,点灯不用油;八十年代讲的是三......

    建设新农村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一、基本情况 村座落在皋城以西,蓼城南端,地处新312国道以南,与老105国道相邻,距镇中心5.5公里。宁西铁路穿村而过,东西横跨四个村民组,共14.7公里......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情况的 调 研 报 告XXX中心村建设点是县委确定的新农村示范村,也是我单位新农村建设联系点,经过三年来的工作,新农村建设已具雏形,取得了一定成效。最近,我单位按......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最近,我参加了市委组织部组织的对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训学习,几天的参观学习过程中,我亲身感受华西村如火如荼的发展氛围,亲耳聆听了华西村率先发展......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4篇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第二次飞跃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农业的弱质性,人口的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