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中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时间:2019-05-13 10:30: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二五规划中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解决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二五规划中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第一篇:十二五规划中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十二五农村问题的现状和应对办法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新农村的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要克服这些难关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认识上有偏差。一是少数乡(镇)、村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模糊认识,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期望两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农村。二是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概念认识模糊,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工程,缺乏主观能动性,“等、要、靠”思想严重,存在过分依赖于政府投入的不良倾向。三是乡镇和相关部门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虽然高,但是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加快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有效措施。

(二)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上欠帐较多。部分农村的道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三)农村经济缺乏产业支撑。普遍没有支柱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是“生产发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发展生产必须要有一定的产业作支撑。而目前新农村建设中,产业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

(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是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乡镇医务人员医疗水平低普遍偏低,医疗设备落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农民因病返贫现象比较突出;二是农村教育教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加剧了择校问题,中心集镇中小学大班普遍存在,实现教育公平目标任重道远;三是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农村公益性文化设施欠缺。四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还有待完善。

(五)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农民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传统的小农意识仍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面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相差甚远。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比较少,导致农业生产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在道德素质方面,关心集体,热心公益事业的集体主义观念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仍难以遏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步伐。

三、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应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对于已经启动的试点村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确保试点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把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与新农村建设衔接起来,便于整合资金推进新农村建设。筹措资金及早启动第二批新农村试点村的建设工作。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银行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的支持力度。尽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使农村信用社成为面向普通农民的金融服务主体。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要像建设工业园一样建设农业产业,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足够的倾斜。中央、省、州各口下达的涉农项目资金以及各部门争取的涉农项目资金,要与新村建设进行衔接捆绑、整合,根据建设需要分配使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各部门间的工作协调,相互促进,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事。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和省厅的衔接力度。

(二)进一步编制、执行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应从各村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出发,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地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不搞一刀切,防止出现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高度重视中心村的规划编制工作,认真研究解决中心村、城郊村、城中村的建设规划及用地政策,促进新农村与城镇建设快速协调发展。规划的编制既要做到高起点,又要注意保护有价值、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把新农村建成现代气息与传统文明并存的新型村庄。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确保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严肃性。

(三)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和先进事迹(事例),通过农民自己亲身感受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变化激发建设的自觉性。在建设过程中,要从农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同时充分尊重农民的意见和建议,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由农民参与投入,自己作主,自己管理,让自己信赖的人组织实施,培养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人翁意识。

(四)壮大农业支柱产业,积极拓宽农民可持续增收的渠道。立足我县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万亩乡镇千亩村”的农业产业化建设要求,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产、供、销生产模式,重点解决我县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有龙头无基地,有基地缺龙头,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长,企业、农户、基地利益联结不紧的问题。在发展农业产业时,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农技部门要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及服务力度,指导农民加强管理,确保农业支柱产业健康发展。

(五)认真做好农民的教育培训。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人是各项事业兴旺发展的根本,没有一批较高综合素质的农民,所有的奋斗目标都是空谈。应大力开展科普教育、科技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要切实加强农民就业培训工作,提升农民生产技术和实用技能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整合可利用的培训资源,抓好农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知识培训的载体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高农民的综合素

质。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尊老爱幼,诚实守信,文明健康,共同致富。

(六)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公共事务管理长效机制。切实加强村支两委班子建设,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逐步完善试点村的民主管理的新模式,落实村务公开制度,强化村务管理的监督措施,规范民主决策机制,增强民主管理的透明度,有效推动试点村的民主政治建设。要加强村级公共事务管理,积极探索制订村规民约、公共事务管理的具体办法,落实管理人员和责任,引导农民爱护公共设施,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不断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第二篇:农村建设规划

高根营子嘎查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

清理登记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乌兰哈达镇《关于印发〈乌兰哈达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清理登记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办发

【2011】83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嘎查实际,就高根营子嘎查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清理登记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三资”清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加强农村“三资”监管,摸清家底、明晰产权、建立台账、完善制度,维护农民合法权益,预防和遏制农村腐败,创新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促进嘎查经济发展,努力建设和谐的高根营子。

(二)主要任务

1、通过“三资”清理,全面摸清嘎查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三资”的存量、结构、分布和运用情况,做到账实、账款相符。

2、通过建立登记台账,把集体所有的资产资源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及时反映开发利用和处置情况。核实集体所有“三资”总额,维护集体和农民的和法权益。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集体“三资”的管理和监督。1

二、“三资”清理工作范围和工作内容

(一)工作范围

嘎查及村民小组集体所有资金、资产、资源,资金类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资产类包括:各种流动资产、农牧业资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资源类包括:集体所有的耕地、草原、林地、园地、荒地、滩涂、水面。

(二)工作内容

1、资金管理情况

(1)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现状,包括所有的现金、银行存款、上交镇代管款、有价证券等流动性资金情况;落实镇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代管村级资金、代记账情况;资金使用的审批、审核、监督和结算、报账等情况。

(2)嘎查村重大项目立项投资、资产资源发包情况,大额工程、资产资源发包是否经村“两委”集体研究并经嘎查村民大会或嘎查村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

(3)嘎查村级集体组织债权、债务结算及新增债务情况。财务公开落实情况。

2、资产管理情况

(1)嘎查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现状,包括集体经济组织投资、投劳以及国家支持形成的生产性设施和公益性设施。具体为嘎查村办公场所及设施、村组集体商用房屋、村组办企业,集体所有的机器、设备、工具和农牧业基本建设设施等固定资产的存量、种类和分布情况。

(2)集体资产定期盘点、清查情况,以及对发现问题的处理情况。

3、资源管理情况

(1)嘎查集体经济组织现有的资源状况,具体为村组集体土地、林产、草地、荒山、水面等资源情况。

(2)嘎查集体经济组织资源承包期、承包金、合同的签订及履行等情况。

清理时点为2010年12月20日。

三、工作程序

(一)清理。以嘎查村自查为主,全面进行清理。每个嘎查村成立由村两委和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嘎查村会计或嘎查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和群众推荐的嘎查村民代表组成的7至9人的“三资”清理工作小组,采取查阅账目、实地查看、入户走访、座谈了解等方式,对集体“三资”进行逐笔逐项清理。资金、资产的清理,要以嘎查村会计账为依据,坚持账外帐内相结合,实物盘点与核实账务相结合,以

物对账,以账查物,全面清点品种、规格、型号、数量,查清来源去向和管理情况;对资源的清理,要采取实地勘测丈量方式,查明实际数量及其权属。对耕地、草地、林地资源在2009至2010年“土地排查”中数据全面真实准确,群众无异议的可不用实地勘测丈量,直接利用“土地排查”成果。对有账无物、有物无账、账物不符或权属不清等问题,要详细调查了解,查清来龙去脉。

(二)登记。在“三资”清理过程中,要按照镇里统一

制定的清理核实情况登记表,清理一项登记一项产资源。容

(三)核实。在清查小组的基础上,组成有嘎查村民主理财小组、各嘎查村民小组组长和嘎查村民代表参加的核实小组,每个村民小组都要有代表参加。对已清理登记的农村集体“三资”情况,由核实小组进一步核实。重点对“三资”的数额、权属、台账与实物、处置与管理等情况进行核实。做到数额无误,产权明确,现状清楚。

(四)公示。对初步核实后的集体“三资”,由核实小组负责逐项逐笔在村务公开栏中进行公示,征求农民群众和有关当事人的意见。公示时间不得少于7天。公示期间,嘎查村要安排清理核实人员,接待农民群众的咨询和反映,并认真做好记录和解释工作。凡在公示期间,农民群众对“三资”情况有异议的,都要认真进行核查,直至农民群众认可。对核实不清或有权属争议的“三资”,不得进入确认程序,列

为“待处理问题”,上报镇级以上“三资”清理机构协调处理。

(五)确认。公示期满,对农民群众没有异议的“三资”,由市、镇工作组和嘎查村两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召开嘎查村民会议或嘎查村民代表会议对集体“三资”清查结果进行确认,要做好会议记录并由参加嘎查村民或嘎查村民代表会议全体人员签字备档。

(六)上报。经嘎查村民会议或嘎查村民代表会议确认通过的“三资”清理结果,由嘎查村两委和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嘎查村会计、嘎查村民主理财小组组长分别签字后上报镇集体“三资”清理机构审核,再经镇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逐级汇总上报。

四、“三资”清理工作的实施步骤

这次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从2011年9月1日开始,2012年12月20日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1年9月1日至2011年10月31日)。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

1、成立组织机构。

2、制定实施方案。

3、做好宣传动员。

4、开展业务培训。

(二)工作实施阶段(2011年11月1日至2012年9月

20日)。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

1、对在“三资”清理登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进行自我纠正,如有重大问题要及时上报。

2、按照清理核实的结果,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台账。做到产权明晰、家底清楚、台账健全。

3、“三资”清理登记结果要及时上报。于2012年9月初将清理登记结果上报镇 “三资”清理登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9月初以前作出书面工作总结 制度、资源承包租赁合同管理制度、集体建设用地收益专项管理制度等,推行切实可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三篇:农村建设问题

新农村建设

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滞后。在当前农村建设事业中,规划滞后的问题已显得十分突出。因为规划滞后,村庄建设中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安排,高程和红线控制不统一;供水、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任意摆布;垃圾、污水处理无着落等,影响和制约着整个农村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以笔者所在的地区为例,由于受经费、认识等多方面原因制约,全县除县城所在地外的 11个乡镇中,只有5个乡镇完成了乡镇集镇的规划编制和评审工作。自然村的村庄发展规划更是空白。由于没有规划指导,导致目前整个农村建设在一种无章可循的无序状态中发展,更谈不上布局的科学,合理和特色等要求。在大力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今天,城镇与乡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今天的乡村可能就是明天的城镇。如果对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管理不好,将来许多乡村进入城镇以后,就不可能与城镇形成统一和谐的有机整体,出现城市里的乡村现象,给今后的城市建设和改造带来诸多麻烦和不便,造成巨大的重复投资和浪费。

2.建设管理不力。由于农村这一块点多面广战线长,虽然单个工程建设规模小,但数量较大,比较分散。建设主管部门鞭长莫及。小城镇和乡村建设的规划管理、建设管理、镇容镇貌和村容村貌管理、用地管理等工作均由乡(镇)、村组管理。由于管理面长,认识不到位,非专门建设主管部门对业务不熟悉,有关法律法规不了解等多方面原因限制,导致农村建设中管理不力的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私 人建房,基本上还处于自己建设、自己组织、自己管理的状况, 缺乏规划、定额、质量监督、建筑安全等必要的管理手段和措施,影响了整个农村建设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对法律法规宣传贯彻和执行不到位。早在1993年国务院就颁布实施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建设部也出台了《关于印制和使用〈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的通知》,1996年,又制定了《村镇建筑工匠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一些基层领导和地区、部门对上述法规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够,对其宣传、贯彻、落实和执行均不到位。农村建设处于一种任其发展和有法不依的状态之中。

4.缺乏设计。当前,农村建设中大多都只是根据户主的意愿和要求或由施工人员简单画一下就进行施工。很大一部分建设工程没有经过正规的、有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设计。设计空白严重危害农村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火车箱”、“火柴盒”、“吊脚楼”等五花八门的建筑样式出现,就是设计跟不上的原因所致。

5.建筑队伍素质不高。目前从事农村建设的建筑队伍大多由乡村木匠和泥瓦匠拼凑而成。由于缺乏对其管理、培训和监控,稍有点砌墙抹灰技术的农民就敢拉起建筑队承揽工程。没有营业执照,更谈不上资质等级。队伍素质低,缺乏必要的技术装备和检测手段,施工无监督,质量无检验。其施工前的准备盲目性和随意性大,往往忽视水文地质因素;施工中,砌筑墙体不讲质量,混凝土使用不按规定操作,屋架承载缺乏科学计算等,造成许多质量隐患。近年来,各地农村出现的许多建筑质量事故和建筑纠纷,就是因为农村建筑队伍素质低,设计质量和建设、管理质量有问题而出现的。

6.产权管理有差距。在目前农村建设中,由于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淡薄,加之管理部门人力不足,办理证件只允许收取工本费,为边远农村群众办理证件连成本费都无法保证,管理部门无利可图,积极性不高等原因,许多农民建设后有效产权证件不齐。如笔者所在的姚安县,全县除县城居民建房后办理“房屋产

权”外,其余的均未开展这项工作。全县农村房屋产权证办证率不到10%,形成很多潜在的产权纠纷隐患。

解决办法:

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5%时,我国仍将有6亿多农民1在推进I一业化、城镇化,进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进一步处理好城lfJ发展‘J农村发展的关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党中央、l川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农村发展、2005年5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给新疆农村青年的回信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年6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河北覃城考察农村税费改革情况时,提出“建设新农村,改变·此地方村容村貌差的状况”。中央领导同志要求建设部切实加强村镇建设I_作,建设于1一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影响中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现代化全局的问题,21 世纪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还是“三农”问题。审时度势,顺应天意民意,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把这一极端重要的时代课题提到历史和人民的面前。因此,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展开历史 的考察、现实的探究,是很有意义的。

针对农村建设的现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取的具体措施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促进农民增收从总体上看,要使农民收入长期性增长就必 须做好以下3个层面上的工作,一是厘清产业政策,保证农民在工业化、城市化中能分享到社会福利增加的好处,二是破除制度障碍,保证农民有能力参与市场化的竞争而不被边缘化,三是实现城乡统筹,让没有转移的农民从农业中也能得到障。由此看来,“三农”问题的解决既要注意农民增收、税收减免、农民权益保护的短期性措施,同时更应该注重农民参与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工作机会和农业的竞争能力体系建设等与农民增收有关的长期性措施,只有短期性措施与长期 性措施的协调统一,才能保证农民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

2.引入市场机制,改革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改革开放后,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意味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集体生产经营模式的解体。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业生产以更加分散的生产经营模式存在,这种高度分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明确利益主体,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随之也就出现了 分散化经营的生产效率低、组织管理落后以及在农产品的市场交易过程中的地位和利益保护不力等一系列问题,其与农民的收入、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密切相关。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要求以市场化和农业产业化为导向,创新现有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即在纵向上重新整合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条,通过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和流通,增加农产品的价值;在横向上,实现资金、人才、技术的集约经营,克服单个农户在生产和市场交易过程中由于分散化经营而造成的管理困难、信息闭塞、交易成本高的缺点,增强农户抗御风险的能力,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3.加大转移力度,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密切相关,加大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另一种福利增长方式。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客观上存在着由于历史性欠账而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和由于分税制及农村税费改革造成县乡财政困难,没有足够的财政资金维持原有公共产品提供水平的双重困境,任其下去,必然会使农村公共产品缺口不断拉大,阻滞农村经济的发展。从理论上分析,农村公共产品历史性欠账的弥补、县乡财政资金短缺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又是以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为基础条件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与农村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说明:现阶段国家的农村经济政策在强调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而通过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来改变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条件是现实的地方政府的财力难以解决的,必须借助“外力”即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逐步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来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4.优化外部结构,处理好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推进国家的现代化,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只有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了,才能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条件,才能为反哺农业、带动农村提供经济基础,才能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同时也要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促进农村工业化的积极因素,是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关系的关键环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城乡同步建设、均衡发展,做到这一点,必须把农村城镇化建设放在最主要的地位。如果没有农村的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定是要失败的。因此,国家必须优化外部环境,通过完善农村金融体制,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等形式,为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总结: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执政党“‘三农’问题重中之重”的思路是一贯的;而且也反映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进一步完善。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党中央要求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变成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

识和共同行动。这是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的总“动员令”,也是新农村建设健康顺利进行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各级党组织要切实用科学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指导工作实践,从而取得应有的实效。

第四篇: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规划

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规划(2006—2010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加快我省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定本规划。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基础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二)建设目标。

——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十五”期末的50.5%提高到60%,种植业标准化率由60%提高到90%以上,畜牧业标准化饲养比率由50%提高到70%,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0%提高到55%,实现粮食大省向畜牧业大省跨越;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由1000亿元增加到2000亿元,实现农产品生产大省向农产品加工大省跨越。

——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增长,年均递增7%,其中非农产业收入比重由32%提高到50%以上;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生活比较宽裕,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全部乡(镇)和55%的行政村通沥青和水泥路面,所有行政村晴雨通车;村村通电;农民住房基本实现砖瓦化,居住更加舒适;自来水普及率由34%提高到60%以上,基本实现饮水安全;广播电视和通讯网络全覆盖;基本消除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及污水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明显改善农村环境和面貌。

——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巩固提高农村教育“普九”成果,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由7年提高到8.5年,45周岁以下的青壮年农民具有非农产业技能;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网络功能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0%以上;卫生乡村达标率70%以上;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农村科技、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等事业加快发展。

——农村基层民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推进。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健全,民主管理规范有序,农民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家庭和睦、团结友善、勤俭自强、诚信守法的新风尚。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遵循的原则。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形式主义。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坚持科学规划、试点先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

重点地逐步推进。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政府投入、部门配合、以城带乡、农民参与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四)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规模化。全面普及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组织农民按标准生产。发挥农垦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农业标准化覆盖面。“十一五”期末,全省种植业基本实现全面积、全作物、全过程的标准化,养殖业标准化饲养水平大幅度提高。发展种养业大户、家庭农场和现代饲养场,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十一五”期末,全省实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的农户占50%以上,规模化养殖比率达到70%以上。

(五)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优势资源吸引省外和境外资本参与我省农业产业化开发,扩大龙头企业规模。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培育大型龙头企业集团。着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改变大量原粮出省的局面。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搞好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基地农户的对接,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十一五”期末,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牵动基地面积8000万亩,基地农户户均增收2500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43%和79%.(六)继续推进农产品优质化。继续实施良种化工程,加快优质品种的培育、引进和推广,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率。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扩大认证数量、开发总量和加工规模。“十一五”期末,全省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1500个、生产总量 3000万吨,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67%和1倍。粮食产品全面实现无公害化和优质化,畜产品优质化率达到85%以上。

(七)加快发展外向化农业。广泛开展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资金、技术、设备、人才、信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推动对俄农业合作战略升级,建设粮食、蔬菜、畜产品对俄出口基地,提高对俄农业合作水平。大力开发省外、国外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业的外向度。“十一五”期末,全省农产品及加工品出口贸易额达到 25亿美元,比“十五”期末增长2.5倍。

(八)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大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力求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加强种质资源和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构建农业科研创新和推广体系。整合资源,加快建立省级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扩大重大农业科研和推广项月专项补贴规模,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九)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切实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防治化肥、农药、农膜、废水等造成的面源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十)挖掘种植业内部增收潜力。优化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和品质结构,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粮食生产效益。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和饲草饲料作物,提高种植业效益。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北药开发,搞好农产品加工,提高附加值。“十一五”期末,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加工转化率达到95%以上。

(十一)加快发展畜牧产业。深入实施“主辅换位”战略,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大力发展现代化饲养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推进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加快无规定动物疫病省建设,健全以动物防疫为主的基层服务体系,完善突发疫情防控机制,强化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确保食品和公共卫生安全。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突破绿色壁垒,创建出口基地,扩大畜产品出口。“十一五”期末,全省实现“主辅换位”的目标。

(十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岗就业能力。全面推进劳务对接,拓宽转移就业渠道,有组织输出劳动力资源,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鼓励农民就近转移,支持引导有专长的农民就地创业。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完善劳动合同制度,认真执行农民工工资支付、子女就学、劳动保护等有关规定,逐步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切实维护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加快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十一五”期末,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60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00亿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49%和2.8倍。

(十三)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继续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战略,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增加扶贫投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加快扶贫项目建设步伐。搞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十一五”期末,全省完成2080个贫困村、337万贫困人口的整村脱贫任务。

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十四)进一步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继续实施强县带动、扶持弱县发展战略,对区位优势明显、基础条件好、经济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重点县(市),赋予省辖市的经济管理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在财政支持、项目安排、建设用地指标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增强县级自我发展能力。加大对弱县的扶持力度,促进县域经济均衡发展。

(十五)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和要素聚集,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农产品资源丰富地区要依托优势资源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地矿资源丰富地区要加快发展矿产精深加工;边境地区要依托口岸优势,重点发展边境贸易和进出口原料精深加工;生态环境优良地区要加快发展旅游业,走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子。“十一五”期末,全省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35%以上;全省县级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0%以上;提高县域内就业能力。

(十六)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搞好小城镇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小城镇产业支撑体系,完善小城镇社会管理职能,提高小城镇对人口、产业的吸纳和承载能力。重点建设100个县城和建制镇,示范带动小城镇发展。支持农垦、森工系统集中打造一批优势明显的经济强镇,率先实现城镇化。“十一五”期末,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8%以上。

五、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十七)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突出抓好西部旱区节水灌溉和东部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稻发展,继续抓好病险水库消险加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逐步扩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切实抓好小型灌区、雨水蓄积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在国家的支持下,“十一五”期间全省力争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00万亩,新增水田面积1000万亩。加强农机化建设。加快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发展农机大户,深入开展场县共建,引导工商企业

参与农业开发,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标准化水平。“十一五”期末,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500万千瓦,农机作业合作社发展到1500个,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 12.5%和4.8倍;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以上。加强土壤肥力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积极推广秸秆还田,全面提升地力。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科学施用化肥。实施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十一五”期末,全面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00万亩。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和监测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

(十八)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按照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投入的原则,加强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形成城乡通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建立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的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十一五”期间,全省建设通乡公路1250公里、通村公路6万公里(其中沥青和水泥路面5万公里、砂石路面1万公里)。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农村供水、排水等设施建设,优先解决高氟、污染等区域的饮水安全问题,提高自来水普及率。加强饮水工程管理,延长工程使用年限,提高工程使用效率。搞好水源环境治理,新建饮水工程的饮用水水质普遍达到国家标准。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深入实施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推广应用天然气、沼气、秸秆气化和型煤等能源,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广太阳能、风能和电能等适合农村特点的新型能源,加快家居取暖清洁化步伐。“十一五”期末,全省100万农户普及清洁能源。

(十九)加强农业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产地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基本形成城市配送中心、乡镇超市、村屯农家店相配套的全省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认真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加快推进省际互通。

(二十)加快农村住房建设。组织设计一批平面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节能安全、造型美观、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农房设计方案,向农民免费提供设计图纸。启动 “康居工程”,开展住宅建设试点,引导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建设新型住宅。“十一五”期末,农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1平方米,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二十一)建设农村新型社区。依据村镇建设规划,按照“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发展小城镇”的思路,有计划地撤并50户以下的自然屯,加快推进城郊村、镇中村以及中心村的社区化建设和改造。发展农村社区服务业,引导农民向中心村、小城镇聚集。“十一五”期末,力争把1/3左右的行政村建设成为农村新型社区。

(二十二)治理乡村环境。启动环境整治工程,突出搞好改路、改厨、改灶、改厕和改圈;做到垃圾、粪便集中存放,污水通过明渠、暗沟排放,柴草垛不入村,厕所卫生符合要求。实现村屯四旁绿化,鼓励农户美化庭院,建设生态良好、环境宜人、村容整洁、生活舒适的新乡村。

六、发展公共事业,推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二十三)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推进集中办学,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双高”普九工作,从今年起,用两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开展“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工作,鼓励城市教

师到农村任教,优化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切实搞好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十一五”期末,农村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和98%,新增农村劳动力全员接受就业技能培训。

(二十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不断增加投入,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组织城市医疗机构和人员对口支援农村,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建立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争取到2008年在全省基本普及。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和设施建设,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生殖健康推进计划和 “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十一五”期末,全省乡村医生全部达到中专以上学历,农民就医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继续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二十五)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性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扶持农民建立文化大院、文化室、图书室、电影放映队等,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十一五”期末,全省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0%,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覆盖到所有乡镇。

(二十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做到应保尽保。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大病救助比例和标准,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引导农村从业人员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形成农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整合改造农村敬老院,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提高供养标准。“十一五”期末,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比例达到50%以上。

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

(二十七)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5年内乡镇编制只减不增,努力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推进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民减负长效机制,开展化解乡村债务试点。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将农业职工土地承包费中类似“乡镇五项统筹”的费用全部减除。国有农场要转变经营机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

(二十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征地制度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培育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健全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引导农民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落实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政策,健全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和社会保障,加强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就业安置渠道,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二十九)加快农村金融改革。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加快组建统一法人社和农村合作银行步伐,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改善资产质量,增加信贷资金规模。强化农业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功能。国家开发银行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加快邮政储蓄制度改革,用市场化手段引导邮政储蓄资

金回流农村。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加快建立农村信贷政策性、商业性和互助性担保机构,为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帮助农民化解自然风险。

(三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加强行业自律,维护成员权利。提倡村委会和农民协会“两会”合一,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服务功能。

八、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农村和谐社会

(三十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建设新农村为主题,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农村实际,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重点问题。继续开展农村党组织“三级联创”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大规模培训农村干部,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发挥农村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的作用,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三十二)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在村级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认真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全面实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探索和推进乡镇一级直接选举,加快农村民主化进程。

(三十三)加强法制教育。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表达诉求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教育农民遵守村规民约。加强农村社会治安,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开展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反对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活动,创造农村安全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三十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和“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塑造农村新风貌。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增强诚实守信意识,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快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

九、切实加强领导,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十五)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新农村建设工作。省、市(地)、县(市)都要选派干部进驻乡村,指导帮助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门都要明确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任务,建立责任清晰、分工负责、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合力。

(三十六)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层层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做到规划到村、到屯,并与小康村建设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衔接。编制规划要坚持专业人员和群众相结合,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注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把中央和省里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本地具体化,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新农村建设要统一规划、统一审批,纠正和整治违反规划私批滥建行为,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

(三十七)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把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公共设施和基础建设纳入各级财政支出范围,把投资建设重点转向农村,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今后每年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用好国家的支持政策和资金,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集中资金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主要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各金融机构都要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增加基础设施、农民住房、农村助学等贷款投放。完善农村“一事一议”和“筹资筹劳”制度,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三十八)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开展“百乡千村”建设活动,今年全省要从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郊区、重点旅游区选择100个乡镇和1000个村先行试点,积累经验,指导全省。每个县(市)要确定1至2个乡(镇),每个乡(镇)要确定一个村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各地要及时总结经验,宣传典型,带动发展。垦区要发挥各方面基础较好的优势,进一步加快发展,用更高的标准单独编制和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新社区,新农村建设要走在全省前列,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森工林区和矿区也要为新农村建设做出示范。

(三十九)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建立省、市(地)、县(市)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包乡包村制度,实行定点帮建。各大中城市要切实履行市带县、市帮县的责任,加大市级财政性建设资金对郊区和所属县乡的投入,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强军民和警民共建活动,鼓励社会团体、慈善机构、社会知名人士和志愿者支持新农村建设,尽快形成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格局。

第五篇:中新生态城规划

生态城具体位置是在天津滨海新区内的汉沽和塘沽两区之间,占汉沽区南部20平方公里,塘沽区北部10平方公里。汉沽区多为盐碱地,属于干旱水源不足的地方。区内现有18万人口,区内西北部有农业,东南部有海洋渔业和化工企业。生态城主要占用汉沽区南部,并且不占用耕地,计划投资300亿元人民币。

中新生态城管委会负责同志汇报了中新生态城总体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情况。中新生态城总规划师介绍了《中新生态城总体规划纲要》。

专家们对中新生态城规划编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进一步完善中新生态城规划纲要,编制总体规划,从突出生态建设特点发展绿色交通、土地合理利用、资源循环利用、构建和谐社会、增强地区活力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目前生态城总体规划编制、土地征用、起步区开工准备、环境整治等工作正在全面展开。同时,在产业发展方向方面也开始重点研究定位,环保产业、金融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创意

以及服务外包等产业已经纳入发展视野。

据介绍,为了使生态城项目实现高标准、高水平,走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之路,管委会

提出要从十个方面实现突破的目标:

一是在规划设计上的突破;二是在绿色建筑上的突破;三是在区域交通上的突破;四是在能源利用上的突破;五是在绿化环境上的突破;六是在产业结构上的突破;七是在城市管理上的突破;八是在社区建设上的突破;九是在水系改造上的突破;十是在防灾减灾上的突破。

一致认为,生态城总体规划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的环保理念,立足天津和滨海新区的实际,统筹考虑生态建设、资源节约、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体现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经济活动的和谐,在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将成为生态城开发建设的基本依据。

中新生态新城将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经济的和谐共融,这里的水、电、气、热,都会尽最大可能利用再生能源和新兴技术,废水、废弃物等会“变废为宝”,由于废物与资源实现循环转化、利用,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保障废水、废气、废渣“零排放”,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对环境的“零污染”。目前暂定名的“中新天津生态城”,明年一期工程就将开工建设。规划建设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的生态城,相当于现在3个多和平区的面积。“起步区”计划先建设3平方公里。

配套

废水气渣“零排放”

中新生态新城将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经济的和谐共融,这里的水、电、气、热,都会尽最大可能利用再生能源和新兴技术,废水、废弃物等会“变废为宝”,由于废物与资源实现循环转化、利用,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保障废水、废气、废渣“零排放”,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对环境的“零污染”。目前暂定名的“中新天津生态城”,明年一

期工程就将开工建设。规划建设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的生态城,相当于现在3个多和平区的面积。“起步区”计划先建设3平方公里。

顶级配套没有重工业

未来的生态城将包括一批产业、住宅、超市、商场、医院、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大大小小的公园、湖面,一处处的中央绿地等。这里的产业以高端服务业为主;重工业不会在生态城里建设;这里的学校将会有国家乃至世界一流的大学,有本市的顶级中学;这里的公园不仅分布位置合理,而且从城北到城南都会由一条“公园生态廊道”贯通。

生活

淡化海水可以饮用

生态城里还将采取集中供热的方式,确保冬季供暖期里人们温暖过冬。这里还会采用海水淡化技术,由配套电厂生产的20万吨淡化海水,将是满足生态城中饮用淡水的一个有效渠道。

预计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整座生态城将全面建成。在生态城里生活的人们将有非常高的“幸福指数”。

高中低档房都要建

这座生态城将由中方和新加坡方面组成联合体,作为开发机构承担开发建设任务,建设高、中、低档商品住宅。在商品房的建设方面,会考虑借鉴我国经济适用房和新加坡组屋的建设经验。在这里,高端人才和蓝领人群将和谐相处。

这里将成为非常理想的居住区,能够分流未来在滨海新区工作、生活的150万人口居住的需求,同时将为整个天津市提供更好的服务,还能对环渤海湾周边省市地区起到良好的发展带动作用。

交通

轻轨延长线将“进城”

在生态城生活的人们,可以享受到各种公共交通带来的方便,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私车家上路给空气带来的污染。由于城市设计布局的合理,无论是到超市购物,还是去看一场电影,完全可以选择步行就能便捷地达到你的目的;还可以选择最近的公交设施,如最常见的公交车、地铁(轻轨)或是像目前在开发区行驶的单轨电车,以最短的时间到达目的地。津滨轻轨延长线将进入生态城内。

按照规划,生态城的机动车尾气等总碳量的排放,将不到一般城市的一半。

这个生态城是完全按照“可复制、可操作、可扩大”的建设模式来建设的。“可复制”就是指生态城在其他地方同样能建设;“可操作”是指它在商业上是可行的,它不是靠着政府的财政补贴来运作的;“可扩大”是指这座城市随着开发建设的进展,区域面积还会不断扩大,生态功能还会不断延伸。

中新两国政府合作建设生态城,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意义。这一项目的规划建设,也是提升中新两国经贸合作水平的一项重大举措,将成为中新两国合作的新亮点。

中新生态城的规划建设,将运用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谐社区、科学管理的新理念,建设“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经济活动和谐,人与环境和谐。中新天津生态城将把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进理念、技术与天津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在建设节能、环保、宜居住宅的同时,发展教育培训、科技研发、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配套建设一流的学校、医院、公园、文体设施和社区服务中心等公用建筑。生态城具体选址在天津滨海新区的汉沽和塘沽两区之间,距滨海新区核心区只有15分钟车程,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

没有重工业,建筑物使用环保材料,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和生物能采集装置遍布大街小巷......日前,中国首个区别于传统城市的“生态城”选址天津滨海新区,将采用新生态环保技术,实现能源、食物、水等生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车辆尾气零排放。天津宜居城市的脚步将从这里迈出。

即将启动建设的天津-新加坡生态城是一个面积30平方公里,集居住、休闲、商业于一身的现代城。生态城的面积大约是新加坡总面积的二十一分之一。

按照滨海新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在汉沽“建设生态宜居新城”是远期目标之一,天津申报的“生态城”初步定位为比现有开发区更高阶、更环保、更适合人居的城市生活核心区。生态城将集中于环保主题,一是城市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二是环保产业化。新加坡方面将与中国分享在水资源管理、污染治理以及公共住屋方面的经验。

从苏州工业园到天津生态城

1994年,中国与新加坡开始合作建设苏州工业园,13年来,这个工业园发展迅猛,成为中新合作的典范,也推动苏州这个以园林风景著称的城市GDP总量跃居全国第五位。截至今年三季度,苏州工业园有6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了100多个项目。

人民网·天津视窗1月10日电:

中新天津生态城吸收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经验,营造生态绿色城市,将以蓟运河和蓟运河故道围合区域为生态核心区,建设六条生态廊道,加强生态核心区与外围生态系统的连接,让生态城形成绿水绕城转、人在绿中游的优美环境。

据悉,生态城在建设过程中将保留西南侧水系入海口的大面积生态湿地,形成咸淡水交错的复合式水生态系统。预留七里海湿地鸟类迁徙驿站和栖息地,保障“大黄堡-七里海”湿地连绵区向海边的延续,使生态城内形成一条条绿廊和水廊,建设成后生态城人均将享有12平方米的公共绿色空间。同时进行土壤改良,形成本地适生植物群落。此外,这里还将采用海水淡化技术,满足生态城中淡水饮用的需求。

同时,生态城内将建立机动车道路系统和慢行道路系统,其中高密度的慢行道路系统,串联大部分居住、产业和公共设施,结合绿地系统营造环境宜人的慢行空间,使绿色出行逐步成为居民出行首选,实现人车友好分离、机非友好分离和动静友好分离。

城市住宅将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开发建设

住在生态城,配套设施能否满足日常生活需求?记者上午从生态城管委会获悉,生态城将邀请国内外知名设计师为生态城规划城市“蓝图”,不仅将实现生态环保,而且在配套设施方面下足功夫,文化、教育、体育、商业和医疗设施等一应俱全。将来居民从家出门步行10分钟,就能找到需要的服务、消费场所。

据悉,今年生态城将对城市照明、智能交通、地名、消防、电力、供热等多个方面进行设计规划,并将对蓟运河故道及岸线、蓟运河起步区段水系及岸线治理等制定专项设计方案。另外,还将由世界知名设计公司和设计师为生态城制定生态河、生态湖、生态谷、生态廊、永定洲、白鹭洲、慧风溪等方案。

据了解,生态城内住宅完全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开发建设,在房型设计、材料选择上都体现了生态环保理念。在生态住宅中,太阳能、风能、土壤能等资源充分实现再利用,如可住宅热水供应和小区路灯照明100%利用太阳能。(

下载十二五规划中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解决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二五规划中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解决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篇一: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免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

    十二五规划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种下"摇钱树" 十八"金元宝"谁先瓜熟蒂落 机械 受益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完善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发展重大技术装备政策、积极有序发展信息技......

    十二五规划

    绥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规划的五年,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科学编制和组......

    十二五规划

    金川县公路运输管理所 “十二五”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巩固“十一五”全县运输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提高“十二五”全县......

    十二五规划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

    浅谈十二五规划

    浅谈“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核心内容......

    浅谈“十二五”规划

    2010-2011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期末考查 专业: 班级: 任课教师: 姓名: 学号: 成 绩:浅谈“十二五”规划 一、“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