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初中生物新旧教材对比
人教版初中生物新旧教材对比:
1.新教材图文并茂,增加了人文性
各种美丽彩色图片,优美语言,增加了教材可读性、趣味性,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例如,绪论课中有这样描述:禾苗青青,麦浪滚滚……春水澄碧,游鱼嘻戏;梁上春燕,春来秋去……蛙鸣声声,流萤点点……学生写道:“我喜欢生物是从优美语言、美丽图片开始,它们好美,让我浮想联翩。
2.新教材贴近生活,增加了实用性
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或者先讲概念后举例方式,激发了学生兴趣;增加了许多联系实际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使他们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值。
3、新教材体现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新教材增加了近年来生物科学成果内容介绍,如克隆哺乳动物、转基因生物、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通过介绍,使青少年通过学习生物学了解到了许多现代一些先进生物技术。
第二篇:高中语文新旧教材对比
高中语文新旧教材对比
语文组吴熹
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高中语文教材又进行了改革并开始实施到教学过程中。由过去的旧教材转变为现在重新改换具有时代气息篇目的新教材,既然是新教材,它与旧教材相比,到底有哪些变化,又是怎样来体现新课标的要求的。通过粗浅的比较,发现新旧教材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新旧教材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主要目标发生了变化
高中语文新教材的指导思想,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要提高学生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二者相辅相成。在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要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同时,把“过程和方法”放在突出地位,以此来联系、整合“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程目标和相关内容。例如,在新教材中,“表达交流”部分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学习方法的了解、模仿与反复训练。其中包括:表达交流的过程和方法,如“心灵共鸣”“亲近自然”“发现幸福”“美的发现”等;领悟的过程和方法,如“善于思辩”“直面挫折”“缘事析理”等。由于教材所设计追求的是渗透式的学习“过程”,又重在“方法”上的引导,学习训练的落脚点在“能力”,从而改变了以往常见的那种偏重课堂灌输的方式,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创造性来学习,这在“梳理探究”部分表现的尤为明显,它要求学生在读写能力得到稳步提高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自然受到陶冶。另外,新大纲也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既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例如,教材中的文章很注重人文思想。如《别了,不列颠尼亚》、《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等文章鼓励学生关注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不去追究学生议论与探讨的深浅和正确与否,至少可使他们拥有了用一种开阔的视野来看待世界、审视自我。新教材有的文章表现了人类共同性的东西,这样就有了一种超时代的效果。如对生命的热爱、对人文精神的关怀等等。
新教材与旧教材教学目标也发生了变化。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成了新教材的教育目的。新大纲根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更要提高思想水平,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文化素养,培育审美观念,锻炼心理意志,扩大知识视野等即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就打破了过去那种只追求知识水平的提高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把语文学科由重工具性的培养向重人文性培养。从新教材所选文言和古诗词篇目的增加也可以看到对“国学”的重视,这也能体现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的变化趋向。
二、新教材突出特点
新旧教材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从语文教材构成看,过去就是一本语文课本,现在语文课本就分为必修和选修,另外还有语文读本,高中三年加起来共有21本书,对学生的阅读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课文的编排来看,以前是按照文体编排,如记叙文、散文、议论文等。而现在在一定程度上注意了内容的综合性和模块化:这也是本套教材的一个主要特色。“综合性”表现在教学目标的综合和课程内容的综合。教学目标的综合是指教材中包含“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综合。课程内容的综合是指教科书中包括语文学科本身各种要素的综合,如几个部分内容的设置包括了阅读鉴赏、表达写作等方
面的内容;语文学科与跨学科内容的综合,一些课文涉及了物理、生物、天文等方面的内容,如《动物游戏之迷》《宇宙的边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内容的综合,以及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综合。这在梳理探究部分表现的最突出,它把课内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不再把语文学习局限于课堂之中。其中对探究性问题的研究也是对学生实践活动方向的指导。名著导读部分也是语文课堂的延伸。
“模块化”是指教材内容的排列不再拘泥于通常采用的文体编排或以表达形式编排的纯文学性的角度,而是注意遵照语文学习的规律,用语文的基本要素构建模块化的教学系统。一方面是“化整为零”,把整个教学内容系统分解成不同模块。如每册中均包含“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同时每一部分又分成若干个子系统,如“阅读鉴赏”安排了不同类型的文选,又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表达交流”分成不同专题,再包括相关内容单元,从而适应教学安排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聚零为整”,在教学以及学生学习中,各个不同模块可以灵活组合。例如在“阅读鉴赏”部分学习“情节与语言(中外小说)”文选系列时,就可以结合学习“表达交流”部分中的“语言表达(深刻、充实、有文采、新颖)”专题,同时结合学习“梳理探究”部分中“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走近文学大师”等内容,让学生举三反一,从而收到学习训练的体验与认识反复归拢、提升的效果。
课后习题设置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从课后练习的设计中也能看到新旧教材考查的侧重点的不同,旧教材注重于语文的工具性知识性,而新教材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更注重于人文性。题目的设置也更加的关注于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体验。
(1)在实用文体的阅读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从而理解文本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如:《谈中国诗》“你读过不少中国诗,也读过一些外国诗,你认为中国诗有那些特征?作者对中国诗的特征是怎样阐述的?你怎样评价作者的观点?”通过阅读后思考中外诗歌的异同来深刻体会中国诗的特点,并在评价作者观点中理解文章的思想。
(2)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中,注重从形象、情感、手法、语言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提升审美境界;注重个性化阅读,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感知、审美创造的能力。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课后2题“作者认为,成熟的人不依赖父母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说一说,父亲、母亲这两个世界给你那些影响?你这样努力在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题目的设置明显更加关注于孩子的心理,让学生自己去反思自己,在反思中体会文本的艺术魅力。
(3)在古诗文的学习中,注重诵读,强调积累,注意古今汉语的沟通,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如:必修四中诗歌单元“《望海潮》一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那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在《定**》中,作者通过仕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4)在“表达与交流”方面,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以负责任的态度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必修一的第一篇就命名为心灵共鸣,要求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5)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观察、感受、分析、判断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如:必修二中“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通过对成语来源、结构、运用的介绍,可以马上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外延伸设置了“在不下万条的成语中,四字成语占绝大多数,而三字、五字、六字、七字等成语很少,这是为什么?试探讨这个问
题。”学生想要知道答案,就必然要对很多成语进行研究,在兴趣的指引下就自然而然的达到了语文的学习目标。
(6)注重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应用与实践,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如:《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丰富的选修内容为学生开拓了语文的另一片新天地。新教材必修的内容较旧教材是缩减了,每单元至少要少一到两课,但丰富的选修内容却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就拿《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来说,它分为了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又有专题的设置: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等等。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对于学生的学生不仅起到了补充的作用也能让学生从枯燥的课堂走出来,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不过在现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对教师的教学的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语文来说不管教材如何变化,最终考查的基本内容是不会有很大的变化的。只是从新教材与旧教材编排的区别可以看出今后考试的一个倾向----重语文素质的培养,重语文实践能力的运用,重语文人文精神的熏陶。
第三篇:高中生物新旧教材的对比
高中生物新旧教材的对比
瑞昌二中高三生物备课组李军
人教版新教材从2004年开始在很多省市试用,我们江西省2010年开始进行新课改,使用了新教材。高中生物人教版新旧教材显然有很多不同之处: 第一、学科能力的考查要求
旧教材强调对考生“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新课程标准更强调三维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的落实,既重视知识本身,也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关于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等。这种能力要求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高校对人才的选拔。
第二、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
人教版旧教材必修部分以生物的6个基本特征为主体构架形成整体编写思路,按照这种方式依次呈现9个章节,表现出以知识发展过程为核心的呈现方式。而人教版新教材总体上打破了以知识为主线的呈现方式,新教材既有一定的继承性又注重创新性,内容全面而丰富,体现了时代性与选择性。
第三、章、节编排结构的比较
人教版新旧教材体例比较
教材章编排结构节编排结构 旧教材章题名→引言→题图→第一节→第二节„引言→正文→练习→课
外读(或无)
新教材章题名→引言→题图→第一节→第二节„问题探讨→本节聚焦→
正文→练习
→本章小结→自我检测题→课外阅读资料
可以看出,新教材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再是旧教材的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更注重“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终身发展、长远发展,因此,结论型的东西少了,探究型的东西多了,死记硬背的少了,独立思考的多了。第四、新教材更注重了学科间的联系
如用数学模型画种群增长曲线利用了数学中指数函数的特征,以及用物理、化学知识来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等。
总之,新教材的编写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更能帮助学生较好的落实三维学习目标,更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更能使教学内容简洁流畅,从而更适合高中阶段的课堂教学。
第四篇:新旧地理教材若干对比思考
我校实施地理新课程改革已经两年了,在实践过程中,有收获,有困难:特别是新课程教材变化大,我校开设必修模块
(一)(二)
(三)、选修模块
(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和模块
(六)《环境保护》课程,课时紧、内容多、学生学习难度大。与过去教学大纲的细化规定相比,新课程标准相对粗略,如何把握教学的难度和深度?该如何把握教材、利用教材?是我们
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对新旧地理教材进行对比,是个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否则,在教学中或编制练习中出现新旧知识不分的局面。
一、指导思想对比
编写地理教材首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或者主线,才能充分体现教学目标。旧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组织内容,具有时代特征,不乏成功之处,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的章节并没把人地关系放在适当位置,或者虽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却并不清晰和突出。新教材继承了旧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为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也是现代社会对地理教育提出的核心课题。新教材还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确立了可持续发展主题。按照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牺牲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发展。”它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国际社会在发展认识上与实践上的质的飞跃。可持续发展也已成为我国的发展战略。作为迈向21世纪的高中生,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其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地理课责无旁贷。新教材以突出和深化人地关系为原则来选取内容,形成了一条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与人文环境 ——环境与发展的主线,从而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了有机渗透。
二、总体框架对比
地理教材都有根据指导思想制定的总体框架。总体框架如何,直接关系到指导思想在教材中的落实。
旧教材以圈层为框架来组织自然地理知识,过多强调各圈层的知识系统性,概念多、数据多、地名多,内容较庞杂。在人文地理知识的处理上,旧教材虽然突出了人地关系,但却只侧重环境保护教育,而没强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而且内容与学生实际联系不太密切,文字叙述也较繁琐。
新教材设立新总体框架,将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关系置于课程核心地位,突出了可持续发展主题。新教材注意以新的视角纳入新框架体系之中,从而突出了人地关系。处理人文地理知识,新教材以人类活动为中心,选取最基本的人类活动范畴,即解决人类衣食、居住、联系、休闲等基本需要的活动,将教学内容具体确定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居住活动、地域联系和旅游活动。在此基础上,新教材再讲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这无疑深化了人地关系,使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思想贯彻始终,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性。以下是新旧地理教材宏观上的对比项目:
旧教材
新教材
课程目标
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强调三方面目标的整合课程结构
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内容
“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联系,重视学生兴趣和学习经验
课程实施
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
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处理信息、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能力
课程评价
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课程管理
过于集中
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
特征
关注学生单方向发展的目标定位,统一教材,统一考试,重书本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学生被动的学习,单向的信息传递……
——确定性特征明显
教学目标和结果的多元取向,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个别化教学和教学对象的流动性,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方法运用上的自主性,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评价标准的弹性化和多元化,多向的信息传递……
——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三、课文内容对比
地理教材的主体是课文,它以文字叙述形式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重要性不言而喻。旧教材课文内容多偏重于地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其中有大量的预备性知识和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分支学科的专门知识。新教材课文内容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地理性、实用性和发展性。对于需用的相关学科知识,新教材只是拿来结论,如地转偏向力,只讲现象,不讲成因;对于与其他学科重叠部分,新教材便毫不吝惜删掉,如生态
第五篇:初中生物新旧课标对比分析
初中生物新旧课标对比分析
新教材的突出优点有,重点概念以黑体字出现,概念定义更准确、明了;知识的完整性更强;章节以重要概念为标题,易让学生明白重点。探究实验中,删除了许多可能性较低,操作性较弱的实验;许多实验改成了“试一试”;在实验中增加了可供选择的多种材料。在教材正在之前,创设情境,提出了常见的,但学生难以理解的现象,以引起学生思考。同时,教材正文增加了“想一想,议一议”和“通过本节学习,你应该知道”栏目,让学生明白本节的知识点。教材中,插图有所增多,部分图片适度放大,更清楚。总的来说,新教材比旧教材要简单的多。新课程标准与旧标准相比,其总体影响是:
1.新课标更贴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更具有操作性。
2.新课标更加重生物学和其他基础学科的联系,明确了生物学科的主导学科地位。
3.新课标增加了“重视重要概念的教学”的内容,突出了“重要概念”的核心地位,诠释了“重要概念”的教学手段及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等,指明了“概念教学”需要“构建知识框架”。
4.新课标更好的展现了《生物学》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作用。
5.新课标,对课程学习的过程、学习方式和学习的短期要求和长远目标更加明确。
6.新课标明确了检查在教与学中的意义、目的,给出了检测的手段和方式建议、检测内容及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