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五篇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把旅游和文化产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壮大服务业规模,拓宽服务业领域,优化服务业结构,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强化政策支持,推动服务业与工业化、城镇化的融合与互动发展,全面提升服务业总量、质量和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吸纳就业能力。
第二十章大力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围绕提升工业竞争力和提供配套服务,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适应城乡居民生活需求和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一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重要交通枢纽和交通网络节点,以中心城市和工业聚集区为重点,整合资源,优化要素配置,着力构建与工业化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把现代物流业发展成为服务业的新兴支柱产业。重点把贵阳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把遵义、六盘水、毕节等打造成为省域重要物流中心,把兴义、都匀、凯里、铜仁、安顺等发展成为区域性重要物流中心,支持其他有条件的城市和工矿区发展物流中心,加快建设一批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推进全国性物流示范城市建设试点。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加快发展快递物流。加强物流业新技术开发利用,提高物流企业的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
积极发展金融业。完善经济金融互动发展的协调机制,促进政银企合作。继续推进“引银入黔”工程,积极引进国内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到贵州省落户;积极吸引国内有实力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到贵州省发展。加快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支持做大做强一批地方商业银行和投资机构,增强地方金融机构竞争力。积极发展农村金融,促进城乡金融业合理布局、协调发展。规范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中小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力发展资本市
场,推动更多省内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积极发展保险业,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重点推进科技孵化业、科技风险投资业、科技咨询业、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积极支持会展、广告、法律服务、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工程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发展。
积极支持贵阳市做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第二节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提升改造商贸服务业,积极发展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仓储超市和物流配送为重点的新型商贸流通业态,加快商贸批发和零售市场建设,培育发展商贸聚集区,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工程”、“双百市场工程”等商贸流通工程,建立完善城乡商贸服务网络。推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引导房地产合理布局,优化商品住宅供应结构,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控制大户型高档商品房,保障住房供给,稳定房价,促进住房梯次消费。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重点发展就业、社区医疗、社区安保、养老托幼、食品配送、家政、修理等服务,推进社区服务规范化和网络化建设。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重点发展健康服务、家庭服务等养老服务,加强老年公寓建设,积极推动老年旅游、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发展,加快形成老年服务产业体系。积极改造提升住宿、餐饮等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积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和互联网增值服务、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网上购物、远程医疗等服务业新兴业态。
第二十一章加快建设旅游大省
着力开发特色旅游资源,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深入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加快提升旅游产品档次,推动旅游产品供给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旅游资源开发从低
水平向高水平转变,游客在黔旅游从过路游向深度游转变,旅游产业发展从单要素向多要素转变,将贵州打造成为全国最佳避暑度假基地、新型国民休闲基地、特色乡村旅游基地、养生与老龄度假基地、原生态民族文化体验基地、山地户外活动基地、自驾车与自行车自助旅游基地。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把贵州省建设成为旅游经济大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到2015年,接待旅游总人数达到2.2亿人次左右,旅游总收入达到2200亿元以上。
第一节加快特色旅游产品体系建设
按照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打造精品、地域复合、整合线路的原则,以开发市场客源为首要任务,以骨干景区深度开发为支撑,以新产品、新业态为吸引力,以推进旅游产品结构升级为方向,以发展旅游产业集群为重点,加强重点旅游景区、旅游目的地建设和改造提升,着力打造一批特色突出、品位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旅游产品,构建形成特色旅游产品体系。重点打造以喀斯特独特景观为代表的自然风光旅游产品体系,以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以温泉旅游、避暑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为代表的生态度假旅游产品体系和以农业观光、休闲娱乐和特色餐饮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推进重点旅游城镇建设,加快发展一批专业旅游城市、旅游城镇、旅游产业园区,着力完善旅游服务要素,构建特色鲜明、功能较为完善的旅游城镇体系。完善省内精品旅游线,依托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打造跨省精品旅游线,积极开辟跨国旅游线路。加强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等产业的结合与互动发展。大力发展旅游商品产业,培育旅游商品品牌,办好旅游商品“两赛一会”,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
第二节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
加快旅游交通建设,推进交通运输体系向旅游景区延伸,进一步提高旅游景区的可达性,实现重要旅游景区与铁路、高速公路的快速连接。完成重点旅游城市和景区的旅游交通站场及停车场建设或改扩建。拓展城市公交延伸到周边旅游景区景点,积极开辟通往旅游景区的客运专线。加强旅游景区和旅游城镇道路、供电、供水、供气、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
设。加快完善旅游服务体系,重要旅游城市、AAA以上景区全面建成游客服务中心。积极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全省旅游目的地管理系统。加强以星级宾馆为重点的旅游住宿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旅游度假酒店、乡村旅馆、营地度假村建设和改造升级,提升旅游住宿接待能力。
第三节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大力推进旅游业对外开放,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推进旅游企业运行机制改革和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创新投融资机制,多渠道增加旅游发展投入。扶持培育和引进一批旅游优强企业,推动涉旅企业通过上市等方式融资。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大力开拓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积极开展国际旅游合作。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健全旅游法规体系。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强化旅游规划管理。加快引进和培养旅游高级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
第二十二章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加速发展
加大文化资源开发力度,加快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和培育新兴文化产业,着力推进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到2015年,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4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达20%以上,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第一节构建特色文化产业体系
依托旅游渠道和文化消费市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以民族文化产业为龙头的特色文化产业、传统文化产业、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协调发展。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业、民族民间演出业、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业、会展广告与民族节庆业,壮大提升广播电影电视业、新闻出版业、休闲娱乐业,加快培育扶持网络、新媒体与动漫网游业以及文化艺术创意设计业。注重统筹发展和差异化推进相结合,加快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利用步伐,推动形成贵州省“八大特色文化产业群”。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促进文化生产要素和文化企业集聚
发展,科学规划和实施“十大文化产业园”、“十大文化产业基地”等重点文化产业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品牌引领战略,继续做响做强“多彩贵州”品牌,实施“百佳文化品牌”培育工程,推动形成以“多彩贵州”为主的品牌集群。
第二节培育打造骨干文化企业
加大文化资源整合力度,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文化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积极支持贵州省有实力的重点文化企业进行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整合重组,加快做大做强,形成以贵州文化演艺集团、贵州广电集团、贵州出版集团、贵州日报传媒集团、当代贵州期刊集团、贵州网络传播集团为主的集团化发展格局。积极引进省外优强文化企业到贵州省发展,吸引省内外重大战略投资者参与文化项目建设经营。加快培育发展中小型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企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积极培育发展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推动贵州文化“走出去”,提高对外交流合作水平。
第三节营造文化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按照创新体制、转化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建设,发展文化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和现代流通组织,积极培育和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加快构建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盗版、侵权等非法行为。落实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监管,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和信贷担保机制。推进文化资源优化配置,支持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大力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积极实施“文化科技提升计划”,加快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文化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区域产业体系
一、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义
在现代经济中,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分工与专业化逐渐深化,国际分工不仅仅是产品间的分工,而是产品内的分工,已深入到产品内部不同工序、区段、环节和流程的分工。如美国最为成熟的商用直升机的生产,只有顶部和尾部的螺旋桨是在美国生产,而其它部分基本上都是在国外生产,顶盖和尾部在西班牙,机身在日本,起落架在巴西,机头在台湾,机尾在中国井冈山生产。同时,在现代经济中,商品利润增值的空间日益向产业价值链两端的服务环节转移。上世纪三十年代费希尔和克拉克提出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划分是基于物质生产中加工对象的差异性。如果从商品的形成过程看,可以得出一个横向产业的发展模式,那就是研发产业、制造产业和营销产业。商品价值实现的关键和利润增值空间日益向产业价值链两端的服务环节转移,世界市场的竞争手段也由传统的价格竞争日益转向以金融、技术、运输、通讯、信息等服务构成的非价格竞争。因此,在现代这样一个分工经济中,经济效率不但取决于生产活动本身的生产率状况,更取决于不同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的效率,正如谢尔普说的:农业、制造业是“砖块”,而服务业则是把它们黏合起来的“灰泥”。从这个意义上,服务业是一个促进其他经济部门增
长的过程产业,是经济的黏合剂,如物流业、研发设计业、会展等。
再一方面,现代服务业是一项激励财富创造的制度产业,如金融服务。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普遍没钱。之所以没钱并非完全没有什么“东西”,而是由于那时市场化水平极低,金融业不发达,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变钱”。张三可以有“东西”,可以有一双手,也有很多时间,但没有钱。1978年以后市场化改革,使几乎所有的“东西”可以在市场上“交易”,包括农产品、制造品、劳动力、房产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资本化”时期,企业资产、土地、劳动者未来收入流都可以产权化、证券化,所以中国的“钱”,1980年占GDP的22%,到2007年是GDP的1.52倍,即1980年,相对于一块GDP的产业,只有0.22元钱的流通,2007年,每一块GDP的产出,有1.52元钱在流通。美国2007年1美元GDP,有9.8美元(近十倍)证券、现金在流通。再比如2007年住房按揭贷款余额2.2万亿元,想象一下中国这几年若没有按揭贷款这样一种金融产品,中国的房地产业发展将会如何。又如据美国商务部发布,二战以来世界上75%的重大信息技术发明,包括苹果、硅谷等,都是因为有了风险投资基金。所以现代服务业是一项激励人们创造财富的制度产业。
二、发展服务业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中国服务业总量不足,结构落后,功能弱化,出现了全球经济服务化与中国的悖论。主要原因是统计口径、服务的内部化和国际代工的工业发展模式。为了顺应经济形态演进的客观进程,推动服务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中央提出了形成服务经济结构的战略构想。去年2月,国务院根据“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服务业发展总体方向和基本思路,制定了国务院7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服务贸易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到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服务业结构显著优化,就业容量显著增加,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总体发展水平基本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在转型期中国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四组经济关系必须重视。
第一,正确处理推进工业化与发展服务业的关系。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性变动时期,属于工业化的中期,服务业化的初期。推进工业化仍是“十一五”乃至“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但在信息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已经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我们必须提出,同步推进工业化和服务业化,并以服务业化来加快工业化。这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在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改善资源环境状况的基础上,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二,正确处理深度市场化与发展服务业的关系。中国现代服务业领域蕴藏着可观的潜在能量,问题是这些潜在能量至今仍被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国有垄断体制所束缚、所压制,其中相当一部分至今仍被当作“官办事业”而不是作为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要深度拓展现代服务业,必须按照深度市场化的要求,着力啃四个“硬骨头”:第一个“硬骨头”是“垄断性”:把服务业从垄断性行业和领域中解放出来。第二个“硬骨头”是“事业性”:把服务业从官办社会事业领域中剥离出来。社会事业领域包括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等。虽然在统计上被纳入第三产业范畴,但并没有完全按照服务业的理念和模式来运作,不少单位是作为官办事业单位来运作的。这里有一个理念转变与模式创新的问题,要按公共性、准公共性、营利性进行分类改革。具体来说,要将社会事业领域中“营利性”的部分划出来,推进这些行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如文化产业的发展,2007年美国电影海外票房收入268亿美元,而中国2007年海外电影票房收入仅2.25亿美元。至于公益
性部分,政府应该提供上述各领域的“公共服务包”,但提供不等于直接举办,也可以采取“政府采购”的方法从服务业市场上获得,提供给消费者。第三个“硬骨头”是“意识形态性”:把不带强烈意识形态的服务业谨慎剥离出来。第四个“硬骨头”是“行政管理性”:把服务业从政府现在的一部分扭曲的行政管理活动中剥离出来。政府担负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但是,由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普遍存在着政府职能的“越位”和“错位”现象。比如当前普遍存在的地方政府代替企业招商引资等行为,实际上是政府替代了中介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功能。深度市场化还包括产业化程度低。如奥运会27万人近两个月的餐饮服务由美国爱玛客服务公司提供。
第三,正确处理推进城市化与发展服务业的关系。服务业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真正意义的城市化。尤其在我国的现阶段,惟有在城市化方式下生存与发展的居民和厂商,才有可能较多地购买服务,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工业化超前于城市化,也就是说,工业化没有带来相适应的城市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又没有与农民自由迁徙、土地自由交易等城市化的基本条件相联系,因此,出现了虚假的城市化、贫穷的城市化现象。在中国的市场化、城市化和全球化深入发展,要求所有生产要素高度流动的今天,这种非市场导向的土地制度正在制度性地阻碍对繁荣的分享,使城市化走上岐路,使内需难以提升。这个意义上的城市化并不会对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多少实质性的推动。由此可见,推进城市化的制度创新,不仅对于城市化本身,而且对于服务业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只有城镇化,才能做到土地集约,才能保证中国18亿亩耕田的红线。目前的问题在于,中国城乡是两张皮,造成农民买不起房,农民自然不会放弃住宅
用地。“离土不离乡”的政策思路需调整。
第四,正确处理政府消费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系。在我国体制转型的阶段发展服务经济,每一步发展都需要改革的推动和深化。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达5.1万亿元,占GDP的21%,相当于3.7亿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12.3亿农民的纯收入。也就是说,政府一年花的钱等于3.7亿个城镇居民,12.3亿农民一年可花的钱。2007年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为2.4万亿美元,与GDP的18%,相当于8500万美国人一年的可支配收入。美国民间可支配收入总量8.4万亿美元,2.4万亿美元的政府财税相当于民间可支配收入的四分之一。2007年政府在直接涉及百姓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福利上的开支约6000亿元,相当于财政总开支的15%,全年GDP的2.4%;美国2007年三项开支
15000亿美元,相当于联邦政府总开支的61%,美国GDP的11.5%。
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途径
当前,中国发展服务业需要重点、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途径推进以下几项任务,全方
位拓展其发展途径:
(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是带动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提升产业整体水平的关键所在。发达国家无不将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其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保持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任务,在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中,把研发、营销、信息、科技、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留在国内,把一般加工、制造业转移到国外,从而占据了国际分工的高端位置。我们必须顺应世界服务业发展的趋势,适应国内转变发展方式和提升产业结构的需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不失时机地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推广第三方物流,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发展快捷交流运输,健全综合运输体系,降低流通成本,促进物流社会化和现代化。二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完善电信基础业务,推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合一”,发展电子商务,壮大软件产业,广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三是推动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支持科研开发、产品设计、工程规划、技术推广、环境监测等行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四是保持金融业持续发展,提高银行、保险业发展水平,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发展直接融资,注重发展中小金融,增强金融服务功能。五是优化发展商务服务业,发展和规范法律、咨询、会计、审计、评估、广告、会展等行业,形成专业化、高水平的服务体系。六是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合理调控住房需求,努力增加住房供应,改善住房套型结构,保持房价基本稳定,更好地发挥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作用。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是现代服务业成长的一大趋势。要鼓励工业企业加强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推进业务外包、专业化生产,形成现代产业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集聚发展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特征。要立足地方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发展环境,努力形成一些布局科学、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传统服务业门类多,量大面广,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就业容量大,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必须调整结构,提升水平,突出特色,优化发展。创新管理模式、加强技术改造,是传统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要加快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促进科学管理在传统服务业广泛应用,积极推广网络技术、供应链、条形码、收款机等现代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目前,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对传统的农副产品、轻纺机电等市场进行改造,集贸易、信息、技术、融资等服务于一体,建立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服务平台,取得好的效果,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发展专业经营、健全服务网络,是传统服务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要积极推进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行业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和联盟发展,优化物流配送,扩大覆盖范围,提高服务水平。贴近人民生活、满足群众需求,是传统服务业发展的立足之本。要大力发展家庭服务、托幼养老、洗染理发、修理维护、便民早餐等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文艺表演、影视出版、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旅行服务等文化体育旅游业,健全居民生
活服务体系。在提升和改造传统服务业中,要把发展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三)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受自然、历史、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服务业十分薄弱。这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生活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推进各类服务业向农村延伸,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提供良好条件与环境。要以农业产业化和发展现代农业为中心,加快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检测认证、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等农业技术支持体系,完善种子统供、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统一组织使用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服务。要以农产品入市和工业品下乡为重点,推进农村商品市场建设,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和“万村千乡”、“双百市场”等工程,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开展“家电下乡”试点,为农副产品销售提供稳定可靠的平台,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运输、邮政通信、广播电视、饮水安全、农村能源等生产生活条件。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展农村融资渠道,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农村信息服务,建立科技、市场等信息网
络,以多种方式为农民提供生产和生活信息。
(四)着力发展开放型服务业。这是提高整个对外开放水平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条件。要把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服务贸易的规模、层次和水平,促进外贸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把服务贸易与吸引外资结合起来,进一步履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关于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的承诺,逐步扩大服务业开放范围,优化服务业利用外资结构,更多地吸引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和地区总部,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国际服务业外包转移,是当今全球产业结构重组的重要方面。要抓住这一机遇,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积极承接计算中心、数据处理、研发设计、财会核算、呼叫中心、售后服务等国际服务业转移。要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支持具备条件的服务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拓宽营销渠道、开展研发合作、参与工程承包、扩大劳务交流,为其他产业提供运输、融资、保险、技术、信息咨询、法律等服务,发展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走出去”潜力很大。要支持文化、教育、影视、出版以及中式餐饮、中医药等特色行业到海外发
展,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多渠道开拓国际市场。
(五)切实加强公共服务事业。社会事业和公用事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高度出发,把发展服务产业与发展服务事业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要高度重视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重点发展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事业,搞好职工、农民工和农民培训,推进科学普及和文化扫盲,加强基层文化工作,提高城乡居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完善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养老保险水平,发展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进一步加强市政公用事业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不断完善城市道路、供排水、供气、供热等服务体系,努力改善人居环境质量。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责。要加快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适用房制度,为低收入群众提供住房保障。推进电子政务,既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带动电子商务、网络服务等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要完善服务功能,扩大应用范围,推进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要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创新服务方式,健全服务职能,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公共服
务体系,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第三篇:大力发展现代物业服务业
大力发展现代物业服务业
■ 文 / 陈加元
现代物业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与房地产业的转型发展、经济结构的转型提升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既事关民生,又事关发展。
统一思想,充分认识重要意义
当前,浙江省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现代物业服务业发展,正当其时,前景广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快现代物业服务业发展,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客观要求。
现代城市发展,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物业服务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方面,是美化城市环境、提高人居品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城市化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从重建设轻管理向建管并重转变的重要路径。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浙江省物业服务已覆盖95%以上的新建小区和近60%的旧住宅小区,并正在向公共道路、园林绿化等更广泛的领域延伸拓展,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绿化模范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的创建。我们相信,随着新型城市化的深入推进,随着城市发展的转型提升,现代物业服务业发展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们要积极顺应大势,乘势而上,努力为现代物业服务业发展打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加快现代物业服务业发展,是增加就业、促进消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物业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吸纳社会就业方面具有门槛低、容量大、覆盖广等特点,它的持续发展将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城镇就业困难提供一条潜力巨大的出路。物业服务业还连接着生产和消费,它的兴旺发达,一方面可以带动装饰维修、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文化健康等众多相关行业发展,有利于保增长、促调整;另一方面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家政服务、居家养老、房产经纪、票务代理等需求,有利于促消费、扩内需。我们要充分挖掘现代物业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充分发挥现代物业服务业带动就业、带动消费、带动增长的巨大潜能,努力推动经济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
3.加快现代物业服务业发展,是加强社会建设、提升城市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城市是人类现代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阵地,而物业服务在城市文明建设和城市社会管理中又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物业管理,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创建更加文明的城市环境;通过物业秩序维护,可以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纠正社会不良行为,提高社会文明水平;通过物业居中协调,可以化解矛盾纠纷,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通过物业人防技防,可以有效防范和处置各类自然和人为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们要全方位发挥物业服务的作用,努力推动城市文明建设,努力创新城市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加快现代物业服务业发展,是增加物业效用、保障改善民生、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当今社会,物业已成为全社会和居民家庭的最大一笔财富。发展现代物业服务业,对物业进行专业化、精细化的维护保养,使物业保持良好的使用和运行状态,不但可以延长物业使用寿命,降低物业能源消耗,而且还可以有效促进物业保值增值,客观上为社会和广大业主创造财富。同时,物业服务面对的是千家万户,关系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的是各类具体而实在的民生问题,提高物业服务水平,有利于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我们要积极拓展现代物业服务业发展的新领域,不断打造现代物业服务业服务民生的新能力,努力增创人民群众的新福祉。
突出重点,提高发展水平
近20年来,是浙江省物业服务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成绩有目共睹,问题也还不少。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去年省政府印发了《浙江省十二五城镇住房保障与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浙政发〔2011〕43号),今年省政府办公厅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物业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12〕19号),着力推动浙江省现代物业服务业新一轮发展。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两个文件的要求,珍惜已有的成绩,正视存在的问题,把握面临的机遇,认清肩负的责任,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努力提高现代物业服务业发展水平。
一要突出规划引领,完善标准体系,推动现代物业服务业有序发展。规划是推动行业有序发展的先导,标准是推动行业有序发展的基础。下一步,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实施省政府及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两个文件,合理规划本地区现代物业服务业发展。省建设厅等省级有关部门要在这两个文件的基础上分领域、分阶段制订现代物业服务业发展的专项规划计划。同时,要加快制订针对不同类型物业的服务标准和规范,加快修订完善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物业管理规约、物业服务合同等示范文本,引导物业服务企业开展标准化试点,提高物业服务业标准化水平。
二要突出扩面提质,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现代物业服务业持续发展。当前,浙江省物业服务总体上还是以住宅服务为主,覆盖面还不广,内容还比较单一,质量也不是很高,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下一步,一方面要积极拓宽服务领域,加快推动物业服务从以安保保洁和秩序维护为主向为居住者提供全面服务转变,从以住宅为主向覆盖住宅、办公楼、工业企业、学校、医院、市政设施、城市综合体、农居点等多种物业转变,从建成交付后的管理服务向建筑生命全周期的管理服务转变。另一方面,要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加快推动物
业服务由低层次、简单化、被动式的初级服务模式向高层次、多样化、主动式的增值服务模式转变,从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服务创新型转变,加快形成完备的现代物业服务体系。
三要突出示范带动,培育品牌企业,推动现代物业服务业提升发展。这些年来,浙江省特别是杭州、宁波等城市已成长起来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物业服务品牌骨干龙头企业,有的还成长为全省服务业重点企业。这些企业不但自身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很强的优势,而且对整个行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下一步,要继续加大品牌企业培育力度,鼓励骨干物业服务企业通过加盟、兼并、重组等方式加大市场资源整合力度,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推进物业服务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鼓励物业服务企业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大力扶持一批设备管理、保洁家政、园林养护、秩序维护等专业物业服务企业;鼓励物业服务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商标,提高物业服务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品牌示范和集聚效应。
四要突出扶持引导,强化监管服务,推动现代物业服务业规范发展。物业服务业具有较强的民生保障功能和较强的公益性,既需要政府加强监督管理,更需要政府帮一把、扶一手、送一程。为此,要进一步完善物业服务业市场监管体系,健全物业服务招投标制度,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完善物业服务市场准入机制,严格执行物业服务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建立物业服务企业诚信档案和信息平台;加强物业服务承接验收监管,规范物业项目承接验收行为,维护业主和使用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要认真落实财政、税收、物价、金融、用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进一步优化审批、审核等方面的管理服务,坚决破除各类行业性、区域性、行政性壁垒,切实解决一些地方、个别部门仍然存在的乱收费、乱罚款等现象,努力为现代物业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和政务环境。
五要突出自治自律,夯实行业基础,推动现代物业服务业健康发展。广大业主是物业的主人,业主自治是物业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强化业主主体意识,落实业主权利义务,加强业主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在物业服务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业主自治管理水平。行业协会是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的桥梁纽带,行业自律是物业服务业发展的有力保障。要进一步加强物业服务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协调作用。目前全省物业服务行业协会组织建设还相对薄弱,有些地方还没有建立相关行业协会,有些地方虽然已经建立但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下一步建设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要加强指导服务,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努力把全省物业服务行业协会完善起来。广大物业服务行业协会要积极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快制订行业规范,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引导和促进物业服务企业和从业人员强化服务承诺、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提高行业自律能力。
六要突出实践探索,化解矛盾难题,推动现代物业服务业创新发展。当前,各地现代物业服务业发展总体良好,但存在的问题还不少,面临的困难也很多。这就要求我们用改革的思维破除障碍,用创新的办法解决难题,创造性地推动现代物业服务业发展。比如针对物业服务中矛盾纠纷频发的问题,各地要从创新社会管理出发,加快建立有效的物业服务投拆受理和物业服务纠纷快速处理机制,加快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的物业服务纠纷调解工作新模式,及时解决各类物业服务矛盾纠纷。
加强领导,营造良好环境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省级层面要在省城乡住房工作协调委员会的框架下,建立加快发展现代物业服务业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现代物业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快现代物业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把这项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纳入服务业发展工作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体系,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落实相应的工作责任。各级建设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加强对现代物业服务业发展的监督管理和指导服务。各级发改部门要将现代物业服务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计划,在推进服务业发展中对现代物业服务业给予重点支持。各级民政部门要指导加强社区、业主自治管理,支持推动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组织建设。各级财政、税务部门要加强对现代物业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扶持。各级物价部门要推动完善物业服务分级定价机制,规范物业服务相关收费。各级工商、统计、质监、安监、金融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进一步形成合力,共同支持现代物业服务业发展。
二要强化监测分析。政府有效引导行业发展,需要以客观翔实的资料数据和全面准确的研究分析为基础。现代物业服务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更是如此。这方面,尽管这些年各地都做了一些工作,但整体上看还比较薄弱、比较零散。下一步,建设部门要会同统计部门加快推进现代物业服务业统计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现代物业服务业统计报告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着力强化现代物业服务业统计管理,提高相关统计的全面性、精确性和及时性。进一步加强现代物业服务业监测分析,及时反映新情况新问题,分析新动态新变化,研究新政策新措施,不断提高动态监测、综合分析、监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要强化舆论引导。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载体,大力宣传加快现代物业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扶持现代物业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宣传物业服务中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广大新闻媒体要坚持正面宣传引导,客观公正报道物业服务纠纷事件,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物业服务,引导广大业主依法理性维权,引导广大物业服务企业规范管理服务,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现代物业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文章根据陈加元副省长在在浙江省现代物业服务业发展现场会上的讲话编辑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
作者系浙江省副省长
第四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科院学术委员、中国生产力学会副理事长
李京文
在科技进步与全球经济服务化浪潮的推动下,许多国家正经历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的发展阶段,现代服务业正蓬勃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人力资本作为主要的投人品,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作为自己的特色,以日益增多的专业化厂商为自己服务的对象,以高效率、高质量和高效益凸显自己的价值。这不仅使得现代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其他产业的平均水平,使得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日趋上升,优化了服务业的内部结构;而且使得现代服务业从服务业的大类中细分出来,成为亚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的集群,并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与专业服务企业合作与协调的好处。从全球来看,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发达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经济的实际增长,几乎全部来自于生产性服务业。据对OECD部分国家1947一1984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加拿大、美国、日本、希腊、娜威和瑞典等国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得到充分的发展,因而都能够获得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竟争优势,现代服务业己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一、我国及其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还不够高。2000年,服务业增加值在GUP中的比重,美国为50% ,德国为42%,我国为20%;服务业在就业中的比重,美国为78 %,欧洲为68 % ,我国仅为30%左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则是刚刚起步。进人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必将进人增长加速、地位上升阶段。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为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其规模和效率将直接影响着整个经济的发F}速度和竞争力。仅以北京、上海为例,作为国际化大城市,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又如浙江、广东以制造业的发展为主要特征,其现代服务业对现代制造业的支撑与拉动作用的效果已非常显著。在这些城市和地区正在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迅速发展,因而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并起着重大作用。
现代服务业凸显了新经济的特征,即伴随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突出表现为以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为社会提供高层次、高附加值、高人文关怀的现代化服务。现代服务业经济价值的提升和彰显,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信息化应用水平高,技术和知识密集程度高,高附加值、经营效益好,新兴性等特点。综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现代服务业的崛起并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已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我国也不例外,以北京为例,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全面发展主要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后,北京现代服务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一些新兴的服务行业,如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商务服务业、教育、文化、卫生、房地产业、保健业、证券业、娱乐业和环境管理业等,其发展速度更快,从而使北京的现代服务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006年北京服务业占GDP的比例达到72 %,而现代服务业在北京服务业中的比重2006年也已上升到69.2% a促进了北京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北京作为首都和特大型城市应有功能的充分发挥,越来越依赖于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全国的情况也大体相同。近年来,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规模不断扩大,速度持续加快。它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优化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途径,是适应发展阶段变化作出的科学决策和长远部署,对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同样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总之,现代服务业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是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主渠道,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它对应对加入WTO后我国社会经济面临的挑战,以及改善人民生活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代服务业经济形成的前提条件与约束条件
现代服务业经济出现的前提条件是地区产业和企业聚集促使产业结构变化。强大的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强烈的要求。这些需求由城市群体共同形成,而非某个中心城市单独完成。不是每一个大城市都能够建成强大的现代服务业经济的。
现代服务业经济的形成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良好的区位优势,二是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完善的城市功能。产业基础决定着城市的产业选择方向,完善的城市功能决定着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良好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完善的城市功能是构建现代服务业经济的两个基本条件。
同时,现代服务业经济的建设存在着三个约束条件:首先,现代服务业经济的形成不仅需要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也需要支撑区域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而且二者形成比较明显的资源察赋、成本差异及其互补优势。其次,现代服务业经济是高端经济.产业高端、高端产业和企业高端集聚是现代服务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产业高端指的是产业链条上价值增加幅度最大的环节,例如研发环节和营销环节;高端产业主要是知识、技术密集产业,例如信息、通讯、金融、法律、会计等发达的现代服务业网络和集群;企业高端指的是企业各种总部的集合,例如决策总部、研发总部、资本总部、营销总部等,这三个高端的有机藕合才可能构成经济的新增长极。最后,良好的商务环境,包括对现代服务的巨大需求、市场经济的开放度和自由度、法治精神以及高效率的工作等都是制约现代服务业经济形成的重要因素。
总之,现代服务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各地区、各中心城市在构建现代服务业经济时,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前提条件、基本条件和约束条件的基础作用与制约作用。
我国的现代服务业首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发展起来不是偶然的。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战略资源最为集中,且第一、第二产业已经高度发展。近年来,北京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2004-2006年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6.1 %,比同期本地区GDP增长率高了3.2个百分点,其中,信息服务业平均增长率为23 %,商务服务业平均增长20.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平均增长17.9%.同时,伴随现代服务业的高增长,现代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表现在现代服务业的内部支柱行业(指行业的增加值占或者超过全市CDP的5%)的数量日益增多。2004年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内部支柱行业只有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和房地产业3个;2006年已增加为5个,即增加了商务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它们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8.8% ,12.S% ,6.2% , 5.2%和5.2%。从而使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在2006年占全市地区增加值和服务业的比重达到67.4%和47.5%.其次,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的上海是“长三角”的中心城市,有广阔的腹地,聚集了全国近半数的经济百强县,聚集着近百个年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在经济、社会和政府管理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在区位、信息、交通、金融和人才等方面具有其他城市不能替代的有利条件,因此,上海已成为现代服务业最发达的中心城市。再次,广州是近邻香港的“珠三角”的中心城市,也是制造业企业总部集聚最多的城市之一。具有产业链完整、企业群密集、制造能力强、生产成本低、市场开放度高等特色,现代服务业也得以高速发展。总而言之,不同的城市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最终形成差异化的现代服务业经济。
三、以北京为例,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推动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与作用
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可以为发展新技术产业提供创业的氛围,能够为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和引擎;现代服务业与总部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双轮驱动
形成互动的机制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对于北京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经济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拉动作用更为突显。
第一,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
第二,发展现代服务业将为北京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服务经济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其发展不仅受到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影响,也受到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引导和推动,所以,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利用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商务环境,提供扶植和优惠政策,作出整体发展规划,推动服务经济优质、高效地发展。
第三,北京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大量吸收劳动力就业。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缓解北京就业压力的主渠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四,发展北京现代服务业有利于进一步吸引外资。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它已经成为外资进人的主要领域。尤其是研发中心的人住.虽然带来的直接利益十分有限,但是它可以带动中介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甚至休闲娱乐业、商业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五,发展北京现代服务业是北京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保障。2004年北京首次普查的数据显示:2004年投资率与消费率的比值已由此前统计的55:45转变为50.9:49.1。这一结构说明,北京市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争逐步由投资主导型向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变化。目前各方面基本认可的消费热点和新增长点,如旅游、教育、信息服务等基本上都属于现代服务业的领域。
第六,发展北京现代服务业是迎接奥运会的需要。2008年的奥运会,是一次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发展北京的现代服务业,对办好奥运和改善北京投资环境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七,发展北京现代服务业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需要。按照北京“十一五”规划现有工业发展模式推测,到2020年,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都将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对环境的损害,是北京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北京经济的发展轨迹对我国其他大型、特大型城市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实施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措施
1.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水平。要根据我国今后必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并考虑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按照“以需求为主、加速发展、协同继承、人人受益”的方针,将市场推动和政府引导结合起来,实现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2.围绕提高国民素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大力提倡和发展文化产业。
3.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现代服务业,以现代服务业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
4.增加对现代服务业的投资,优化投资和招商引资结构,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综合效益最大化。
5.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实行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土地管理政策,对已经认定的现代服务业重点企业的用水、用气、用电价格,参照工业的办法给与适当补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者:李京文 作者单位:中国工程院
刊名:经济研究参考英文刊名:REVIEW OF ECONOMIC RESEARCH 年,卷(期):2008,(9)
第五篇:大连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路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路
刘昌黎
最近,市委制订了《大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吹响了我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号角。为此,本文拟从我国服务业落后及其原因,谈一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路。
一、克服认识上的误区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结构的显著差距,是服务业的生产比重和就业比重都很低。2004年,我国第三产业GDP占GDP总额的31.9%,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26.4%(其中我市的上述比重分别为42.1%和26.8%)。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的生产比重低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1870年平均的39.7%,就业比重低于上述五国1920年平均的35.6%(其中美国1900年为34%),这意味着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了100年以上。
当然,我国产业结构落后还表现在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高和生产比重低的方面。然而,我国第一产业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相比之下,服务业落后则是人为地重视物质生产,轻视非物质生产,从而片面注重工农业发展,忽视服务业发展的结果,是由于我们在认识上的误区所造成的。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在建国后我们一直强调建设生产性城市,把消费性城市改变为生产性城市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而且,我国建国后一直沿用前苏联的模式,在经济统计中只统计物质部门的社会生产总值和工农业生产总值,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统计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国民生产总值〔GNP〕。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对服务业的认识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产业发展方面,发展工业仍然是国家特别是地方政府的优先选择。因此,虽然大家都认识到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但人们的基本思路,仍然是在发展工业的基础上发展服务业。在就业结构的变化方面,很多人也一直认为农业劳动力首先是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才向第三产业转移。然而,根据我在1990年对就业结构变化一般规律的研究,第三产业按产业顺序虽然排在第二产业之后,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其出现和发展都不是在第二产业之后,而是在第二产业之前。1从历史发展看,自人类社会进入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以来,第三产业的若干部门,如商业、餐饮业、旅馆业的早期形态就已经出现了萌芽。其后,商业、服务业等成为独立的产业活动,也都不是在各种作坊、手工业等出现以后。正因为如此,在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农业部门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更多地转向了第三产业,其次才是向第二产业转移。从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实际情况看,特别是人口较多的美国和日本的实际情况看,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和生产比重都一直高于第二产业。换言之,第三产业领先于第二产业优先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规律。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长期违背了这一规律,已经受到了惩罚并将继续受到惩罚。由于第三产业严重落后,因此尽管2004年我国第二产业的生产比重达到52.9%(其中我市达到50.1%),已经接近和达到了主要发达国家的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工业发展已经达到了主要发达国家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但目前我国不仅远未实现产业结构现代化,而且也未实现工业现代化。这意味着服务业落后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素质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另外,1参见拙稿《论就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与我国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超前提高》,载《财经问题研究》1990年11期。
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仍然存在严重的就业压力,也是其重要表现之一。
可见,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必须在认识上彻底改变重视物质生产、忽视非物质生产,重视工业发展,忽视服务业发展的误区,以建设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为契机,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这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之所在。
二、我国服务业落后的主要原因
根据三次产业划分的标准,第一、二产业属于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从整个情况看,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都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且,只要人类的智慧没有穷尽,则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的发展都是永无止境的。但是,若就生产领域和生产内容而言,则不但工业生产是比农业生产领域更宽广、内容更丰富的生产,而且非物质生产也是比物质生产领域更宽广、内容更丰富的生产。这是人类社会由农业化社会发展到工业化社会,再由工业化社会发展到信息化社会的基本前提。
在迄今为止的工业化过程和今后的信息化过程中,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宽广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充分表现在:随着社会生产、分工、交换关系的日益扩大,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其需求的变化,随着人类的个性、智慧和才能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第三产业各部门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根据发达国家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经验,我国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落后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社会分工落后。工业化过程也是社会化分工发展的过程,只有社会化分工与工业化同步发展,才能为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充分的机会。与农业生产相比,工业生产是社会化分工发达的大生产,其中加工组装型产业特别是汽车工业的社会化分工最为发达。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普遍重视发展社会分工,由此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为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充分的机会。相比之下,我国社会分工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企业需求的主要是资金、机械设备和原材料,至于各种服务则主要是依靠自我服务,社会性的需求甚少。
第二,城市化水平低。工业化过程也是城市化发展的过程,只有城市化和工业化同步发展,才能为第三产业创造充分发展的机会。城市化与服务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服务业最为发达。发达国家正是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才实现了服务业的高度发展。相比之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在建国后一直限制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社会保障落后,再加上户籍和人口流动方面的限制,因此我国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化进程严重脱节,城市化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第三,消费水平低。生产和消费是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只有社会消费和社会生产同步发展,包括第三产业的社会生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重视消费的作用。而且,伴随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的消费重点还从物质产品转向了非物质产品,从而扩大了各种服务的需求,为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市场条件。目前,发达国家不仅在企业消费方面有对信息通信、企业咨询、人才培养、运输等企业服务业的广泛需求,而且在个人消费方面也有对各种生活服务业以及体育比赛、影剧院等生活娱乐业的广泛需求。相比之下,我国因长期经济落
后和短缺经济的影响,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消费水平低,而且消费观念也没有改变以物质消费为中心的倾向,往往把服务业消费视为不务正业的“吃喝玩乐”,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
第四,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发达国家长期实行市场经济制度,鼓励竞争,在个人创业、择业和居住等方面都实行自由选择和自我负责的原则,不仅适应了产业和就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相比之下,在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我国劳动者却缺乏创业精神,就业方面的依赖思想根深蒂固,在迁徙和居住方面没有充分的自由,这不仅难以适应产业和就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的发挥。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基本思路
根据上述论述,在解决了对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的正确认识,建立起对服务业发展有利的氛围和政策环境、社会体制之后,还必须针对我国服务业落后的主要原因,结合大连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社会化分工、城市化、就成为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必由之路。
1.大力发展专业化分工
从改革开放之初起,针对我国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弊端,我们曾下大力气解决了社会化分工的问题。然而,其主要成效,只不过是把幼儿园、中小学、医院、食堂、商店、宾馆、车队等服务业部门从企业剥离出来,至于企业间在社会化大生产方面的专业化分工,现在也未能取得显著的进展。我国企业大都希望生产贴有自己标牌的产品,从零部件到最终产品“一条龙”,谁都不想生产零部件,给别人当配角。结果,企业就业规模偏大,中小企业难以在专业化分工中发挥充分的作用。企业间没有充分的分工,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就没有充分发展的机会。因此,要真正发展服务业,就必须转变增长模式,充分发展社会化分工。就企业而言,一定要改变万事不求人的传统观念,凡是能够从社会购买到的服务,都要通过市场来获取,不再在企业内设置专门的部门和机构。只有这样,才能给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最充分的机会。否则,发展生产服务业就只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2.加快城市化特别是大城市化的进程
鉴于城市化特别是大城市化对服务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要真正发展服务业,就必须尽快改变城市化落后的面貌。为此,要根据大大连建设的规划,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以社会保障改革、户籍改革为动力,努力推动城市化进程,特别是要以市内四区和旅顺口区、金州区、开发区的建设为中心,努力推动大城市化的进程。在大大连的建设过程中,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把不适于在市区发展的制造业企业搬迁到郊区或北三市,在市区留下企业总部、研究开发部门、营销部门和销售后服务部门,从而促进市区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服务业。
3.引导和扩大服务产品的消费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要积极引导广大企业和人民群众的消费倾向,鼓励企业和居民扩大服务产品的需求。因此,在制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方面,要改变单纯从供给方面制订规划的传统思路,增强从需求方面制订规划的意识,把服务需求视为正常的生产需要和生活需要,既扩大服务业的生产,又扩大服务产品的消费。对于个人来说,更要把服务需求视为其物质需求满足之后的精神需求,是高层次的需求。为此,要加强社会需求的调查,根据企业和市民对服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发展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并
鼓励企业和个人扩大对各种服务产品的消费。以信息化服务为例,以网巴的迅速发展为中心,我市面向个人的信息服务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相比之下,面向企业特别是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业却一直是发展缓慢。根据中小企业信息化投资和信息化人才不足的实际情况,如何为中小企业提供充分的信息化服务已是当务之急。而其前提,则首先是唤起中小企业对信息化服务的需求,使中小企业真正认识到信息和资金、原材料一样的重要,是企业最重要的经营资源。
4.充分发挥广大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
经过20多年来的市场化改革,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职业自由和岗位竞争的机制,劳动力流动和居住自由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为充分发挥广大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应该进一步鼓励劳动者在就业方面的竞争,特别是鼓励创业精神和自谋职业。鉴于第三产业创业和自谋职业的机会最多,因此,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例如放宽第三产业的创业限制,简化公司的申报程序,建立风险资本市场,对风险创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等等。在这方面,可学习日本“1日元企业”的经验,即只要投资1日元,就可以注册一个企业;只要在规定的期限内例如3年内达到法定的资本金规模,就可以继续经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