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扎根海岛 情系客运
扎根海岛 情系客运
——长涂客运站站长林玉粦同志先进事迹
林玉粼,男,1976年从部队复员后分配到岱山港客运服务公司下属的长涂站从事客运工作,一直担任站长职务。他把长涂作为自己的家,一心一意扎根海岛,怀着对客运事业的无比忠诚,20多年如一日为岛上群众提供安全、舒适的客运服务,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执着信念抒写了一段段奉献的旋律。在他的带领下,长涂站被省交通厅授予“三星级客运站”称号,被县交通运输局、公司多次评为“客运工作先进集体”、“安全工作先进集体”,他本人也多次被县交通运输局评为“优秀党员”荣誉称号。
守着一颗爱心服务海岛乡亲
一颗心真不真,做人做事实在不实在,旅客一眼就能看出来。为旅客及时解决困难、与旅客进行换位思考、从旅客最需要的服务做起,这是林玉粦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服务旅客过程中的三个必选题。
长涂倭井潭码头刚造好的时候,条件十分艰苦,有时海水漫过了上船的路,林玉粦就一个一个地背着老人和孩子上船。有一次,一名孕妇刚到大浦口码头就出现了临产现象。林玉粦马上让员工给这名孕妇安排房间,并打电话联系医院和110,因长涂条件有限,最后电话求助到长涂镇刘书记,在医生到位情况下将孕妇送到高亭。2009年,金海重工一名工人在陪母亲去高亭看病时,遗失了钱包。林玉粦找到后,及时地将装有现金4800多元,还有购物卡、存折等物品的钱包送到失主手中,让失主面对这笔失而复得的看病钱,非常激动。在二十多年的客运工作中,不管是单位集体订票,农民工春节回家,还是其他琐事,只要是能帮得上忙的尽量帮忙。
“小服务不嫌其小,大服务要求更高”。林玉粼认为在小事上替旅客多想一些,在工作中灵活一些,不仅是对服务工作的充分重视,更是以细微处的关怀和对人的需求的尊重以获得广大旅客的赞赏。很多和他接触过的旅客看到他都会主动与他打声招呼,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阿林”。在长涂,说起“阿林”,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孩子,都是有口皆碑的。
带着一颗诚心奉献客运事业
2007年大浦口码头建成使用以后,林玉粦同志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他克服人员少、工作头绪多的困难,一个人兼做多项工作,认真处理好新老两站的各项事务,不等不靠,下功夫去管理、去服务。对客运工作,林玉粦要求员工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把小事做成精品,把重复做成精彩,把服务做成超值,把细节做到极致。在他的领导下,长涂客运站充满了干净舒适、温馨惬意的氛围。走进售票厅,购票队伍井然有序;走进候船厅,窗明几净,温馨舒适;走进旅客通道,工作人员微笑相迎,还不时叮嘱旅客小心、慢走,处处让旅客感
到舒心愉快。一个在金海重工上班的工人说,走过那么多客运站,没有比长涂客运站更让人感到舒适了。
安全是客运服务工作的基础。林玉粦每月对日常客运安全设施设备进行自查、维护和保养。站里有电气设备、卫生设施故障了、损坏了,请外面的人来维修可能会花不少的钱,为了能节约开支,他亲自动手去做,不但给站里省下不少修理费,也让员工看到了一个身体力行、能说会干的站长。虽然林玉粦对员工工作上的要求很高,每个月都有一次严格的考核,而对员工的生活又比较关心,非常人性化。这使得长涂客运站同事间的氛围非常和谐、轻松,站里员工对他由衷的表达钦佩。
“阿林很不错,为人和善,任劳任怨”,他的同事这样说;“林站长对我们象自己的家长一样,从不摆架子”,他的员工这样说;“阿林,谢谢侬”,一位要坐船的阿伯这样说,而这一句句质朴的评价正是对他最好的回报,工作干劲十足的他没有豪言壮语,却赢得了千金难买的好口碑。
带着一颗愧疚的心感谢家人
目睹了长涂客运站二十几年来的发展变化,听到了长涂群众的好评,看到了旅客满意的笑容,林玉粦打心眼里感到高兴的同时,他的心中又会升起另一种感情,那就是对母亲、对兄弟、对妻子、对儿子、对战友深深地歉意和无尽的遗憾。
自从到长涂客运站工作以来,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每每各种节假日之时又是客运站工作最繁忙的时候,林玉粦都坚守岗位,舍小家顾大家。特别是在2007年大浦口码头建成以后,客流量由原来的20几万人次增长到100多万人次,他更是放弃了所有双休、年休假期。
每个人付出的爱都是有限的。林玉粦把大部分的爱心奉献给了海岛客运事业,对自己的家人却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林玉粦长期住在站里,没能回福建莆田老家陪父母过年过节,共亨天伦之乐,和父母、兄弟都只能在电话里拜年,甚至在2007年母亲病逝的时候也没有见上最后一面。2008年初,他的妻子得了肺梗,由于正值春运最忙的时候,一向理解和支持丈夫工作的妻子把病一拖再拖,一直没有去住院治疗,最后留下了后遗症,眼睛视力严重下降。2010年大哥病逝,他也没有来得及赶回家。儿子在高亭读高中时,林玉粦无暇分身照顾家庭,虽然在高亭买了房子,但是由于挤不出时间就一直没有装修,更没有时间照顾儿子、督促儿子的学习。所幸的是儿子看到了父亲的尽职尽责,学习也非常自觉勤奋,考入了重点大学。
林玉粦始终都说他做的都是最平凡最平常的事,没什么大事可以写。但他身上涌现出的许多闪亮点,体现了他对待工作的热情,对待旅客的感情,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他兢兢业业干事,勤勤恳恳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共产党员的真谛。
第二篇:扎根乡村 情系桃李
扎根乡村
情系桃李
我是一名农村教师,工作在怀宁县最艰苦偏远的xx初中,远离城市的喧嚣和拥挤,远离华灯初上、物欲横流的诱惑,远离满腹的雄心壮志。做共和国的诚实本分、勤劳守纪、忠于职守的乡村教育工作者。每天看着学校里枝条发芽、茁壮、衰败,我知道,乡村里的人生就是真实,就是默默无闻,就是在一届又一届学生的脚步声中,寻找自己,追逐自己。
情系桃李 从爱开始
“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在教育的神圣殿堂耕耘多年,我逐渐懂得: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教育要从爱开始。作为一个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生活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倾心谈话,深知学生需要老师的关爱.而喜欢得到这种师爱的并非是一共或几个孩子,而是全部学生。我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待差生,更是关爱有加。与学生交谈沟通做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受的我发自内心的家人般的关爱,从而搭起了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桥梁。遇到问题,学生乐于接受我的教育、引导。真的,把爱心给了学生,学生喜欢你,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的效果当然好。在学生心目中,我为人正直,言行一致,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敬业,严厉而又不失同情心,公平且不失灵活性。对留守学生的家长,我也经常与他们通电话,发微信,向他们汇报子女在校的学习及表现情况。这样,我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进行友好交往,不仅沟通了信息还增进了感情交流。孩子进步了,家长也表示致谢。
潜心教研 爱岗敬业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我一直积极参加省、市、县等各级组织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不断充电,紧跟时代步伐,潜心钻研新课程,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深入了解现代教育的动向,开拓教学视野和思维。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是照本宣科,而是以各种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活泼、上进的学习氛围,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来教学。所带的每一届学生都说我留的作业最少,考试的效果最好。在做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征文比赛,指导Xx同学获安庆市征文初中组一等奖,指导xx、xx两个同学习作在省级报刊发表。
扎根乡村
忠于职守
“丹心化作春雨洒,换来桃李满园香。”十几年来,我以学校和教育工作为重,忠于人民教师的职守,正确处理和安排好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基本上放弃了所有与工作、家庭无关的业余活动,一心扑在学校的工作上。由于在偏远艰苦的XX初中工作,吃住在校,周末往返。家中大小事务都是由体弱的妻子独自完成,抚育年幼的女儿,照顾年迈的母亲,却丝毫没有埋怨,心里满是愧疚。面对许多实际困难,我坦然处之,对所承担的各项工作都能做到认真负责,充满热情、一如既往,毫无怨言,努力做好。失去了很多,同时也得到了很多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本届毕业班,我所带的班级获得了学校最好成绩,35人参考,18人升入省示范高中。我的努力,赢得了组织的信任,给我压了更重的担子;我的付出,获得了家长的口碑,给我带来更多的动力;我的关爱,感受到了学生的尊重,给我满满的成就感!
“近观眼前满目春,放眼远处春更浓。”这次优秀教师的评选是我未来工作的新的起点,我会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勤奋工作,开拓进取,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情系教育扎根山村
情系教育 扎根山村
--记德江县潮砥镇牌坊完小优秀教师张发敏 张发敏,铜仁市玉屏县人,2010年6月毕业于铜仁学院英语教育专业,同年8月以优异的成绩被聘为德江县潮砥镇牌坊完小英语特岗教师。
张发敏老师来到学校后,就被学校委以重任,既要上四年级一班的语文课,同时还要上五年级一班的英语课。面对这么重的教学任务,张发敏老师没有因为自己是女教师而推辞或犹豫,爽快的答应了学校对她的工作安排。
新的人生旅途就要开始了,张发敏老师深知,要干好工作,就要从最基本的做起,于是她深钻教材,认真备课,上课,批改学生作业,工作从不懈怠,没有半点马虎,经常工作到深夜。在工作中遇到有不懂的问题就和同事讨论,学习他人在教育教学中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
张发敏老师教育每一个学生都是很有爱心。她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她面向全体学生,从不歧视差生,甚至给予差生的关爱更多。“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是她的工作准则。她能和学生融为一体,经常不定时地深入学生中与她们交心谈心,替她们排忧解难,以为人师表,关爱学生,高度负责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和启迪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差生。
在她的学生中有一个男孩子,很多学生向她反应,这名男同学很顽皮,性格很暴躁,经常打架,在家爱看电视不爱学习,经常夜宿其他同学的家中。她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没有立刻批评这个学生,而是通过调查走访,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原来,这个学生的父母离异,父亲在广东打工,母亲也改嫁了,这个学生跟着爷爷住在一起,爷爷上了岁数,又没有文化,对孩子的管理很不到位,而且该生的爷爷也是一个人生活,居所也破败不堪,四面透风,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于是张发敏老师就多次和这个学生交心谈心,并从学习和生活上去关心他,爱护他,时常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点钱来为这位学生购买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终于使这位学生的学习成绩慢慢赶了上来,并且改掉了爱打架的恶习。
在她的学生中有一个女孩子,家庭也是很贫困,看着这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张发敏老师觉得她必须要帮她一把,于是张发敏老师把这个学生带回自己的家中,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上街给这位学生买了一身合适的衣服,并且时常在生活和学习上关心这位学生。张发敏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的心中始终装着她的学生,张发敏老师对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是这样的。对于这样的人民教师,人民群众用最朴素的语言称赞道:“张发敏老师真是好人啊!”
张发敏老师在医院生小孩的那段时间,一些学生在写《给老师的一封信》这篇作文里,都不约而同的用最质朴而深情的语言写道:张老师您快回来教我们吧,我们很想念您!没有您的教诲,我们就像没有奶喝的羔羊一样,不知所措。就在张发敏老师出院后不久,她的学生就打电话要去看望她,有些学生甚至不顾她的阻拦,悄悄地从牌坊村去到德江县城张发敏老师的家中去看望他们可敬可爱的老师,并带去了家长们精心准备的土鸡蛋。一名普通的教师,能得到学生和家长们的如此厚爱,不正体现了她“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工作准则落到实处了吗?
张发敏老师回到工作岗位后,依然担起了一年级语文课和四年级英语课的重担,还是和从前一样没有推辞和犹豫,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了工作之中。为了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我们可爱可敬的张发敏老师竟然请来了远在玉屏的母亲大人帮助照看小孩。她母亲一大家人也需要人打理家务啊,但为了让自己的女儿能把工作干好,她的母亲及一家人选择了支持她,多么伟大的一家人啊。
张发敏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好人,对自己的学生,对那些留守儿童,贫困家庭的儿童,单亲家庭的儿童,学困儿童,张发敏老师倾注了自己满腔的爱心。在张发敏老师的爱心和责任心的浇灌下,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所带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历年的统考中都名列全镇第一名,深受学生、家长、同事和领导的好评。对于这样一位可敬可爱的教师,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她,就在2011年的教师节,张发敏老师被潮砥镇人民政府授予德江县潮砥镇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
张发敏老师有初级中学教师资格,当问及她是否有进城教书的想法时,她毫不犹豫地说:“这里山好,水好,人好,空气也很好,愿意在这里工作一辈子。”张发敏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就像一粒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无论飘到哪里,都能生根发芽。
张发敏老师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号,为我们教师这个形象争了光添了彩,优秀教师的称号对于她来说当之无愧。
潮砥镇牌坊村完小特岗教师
优 秀材料
德江县潮砥镇牌坊完小 2014年4月17日
第四篇:扎根乡村情系教育
扎根乡村
情系教育
——记濉溪县刘桥中心学校物理老师袁希德
提起濉溪的教育,人们会常说,那是“双子座”支撑起濉溪教育的蓝天。这“双子座”便是“南南北刘”,濉溪的南面有南坪中学,濉溪的北部有刘桥中学,南北相距百余里,两点一线横贯濉溪大地。刘桥中心学校曾几度更名,但它真正的崛起是始于新一轮的课改,新课改犹如一股春风吹指了沉睡的校园,新课改更仅一把火炬燃起了教育的热情,而在过程中,起到“煸风点火”作用的人物便是袁希德老师。
袁希德,男,年 月出生在濉溪县四卜乡,1988年7月毕业于淮北师范。
年 月,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现任刘桥中心学校教导主任。自1988年7月走上教育教学工作岗位以来,他已在农村这片贫瘠而又肥沃的土地辛勤耕耘了二十三个春秋。二十三年的风风雨雨,二十三年的坎坎坷坷,他在农村教育的前沿一路拼博,一路走过,无论是担任物理教学,还是担任教导主任工作,他总是执着地追求,勇敢地探索,忘我地进取。二十三年来,他始终坚守农村中学的第一线,一直以事物理教学工作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他爱岗敬业,辛勤耕耘,取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绩:2008年6月主持了县级课题,并2010年11月顺利结题;2008年12月—2009年12月被推荐参加“中小学校长培训”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结业;2008年9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淮北市优秀教师”;考核多次被评为优秀等次。指导青年教师发表或获奖论文30余篇;班级教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二古三年的工作历程,学校改变了,学生改变了,教材改变了,而他没有改变的是勇立讲台的恒心和毅力,他没有改变的是对教育的执著和真爱。
一、扎根乡村 敬业勤耕
1988年的7月,他毕业于淮北师范学校,他优异的学业成绩和对汉字书法的研究,深受市内许多学校的喜爱,他完全有条件、有能力留在交通便利、待遇较好的市里工作,而在毕业分配的时候,他的意向还是选择了偏远的农村,1988年7月—2006年7月,他一直工作在濉溪县刘桥镇最为偏远的小城中学,以普通教师到业务副长,一干就是18年,那个时代,条件落后,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更简陋,他吃住在校,爱校如家,常是备课到深夜,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精选教法,深入浅出,他的物理课生动有趣,既有理性的思考,又不乏鲜活的案便,引领学生走进快乐的物理世界。因教育教学成绩出色,1993年9月,被提拔为小城中学业务副校长,这时,他更是带领大家拼搏进取,他以自己的工作热情来激发老师们的热情,凡是要求老师做到的他首先做到,在他的引导下,偏远落后的农村学校焕发了勃勃的生机,学生的学习干劲足,老师的工作热情高,师生之间形成了“合力”,在连续多年的中学中,小城中学均取得优异的成绩,使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中学成为了豫皖交界处的一所知名学校,学校的办学规模也越来越大,由84年办学的四个教学班200余人到后来的16个教学班1300多人。小城中学的发展壮大倾注了袁希德同志的大量心血。后来因工作的需要,2006年7月,他调入了刘桥中心学校,并担任教导主任,新的工作环境,他更是充满了热情,多年来担任班主任和四个班的物理教学,他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物理学科高深的研究,他的物理课生活化、生命化和生态化,灵魂而活泼的课堂,深受学生的喜爱,他所带学生的物理成绩在全县总是领先。
二、呵护童心 精心育人
袁老师长期坚守工作的第一线,在23年的教学生涯中,曾十几年担任班主任,他深入班级到学生中去,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状况,及时给他建立个人成长档案,随时随地观察学生的变化,及时记录,取得成绩他表扬,发现问题他解决。他师德高尚,用自己的言行做学生的表率。袁老师根据长期实践及对当代青少年思想性格的研究,探索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开放式育人法”,他敢于取舍,突破旧的传统育人模式,构建开放而灵活的育人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在反思中求得新的发展。他以集体尊严替代师道尊严,使师生之间朋友化;他让学生深入社会,使思想品德教育社会化,他关注留守儿童,给他们以父母般的爱。他的治班方略是“少说教多引导”,使德育教育直观化,多年以来,他为高一级学校及社会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人才。抓住两头促活中学,分层教学,分层管理,优等生加担子,学困生多关注,多年来,他先后资助8名学困生完成中学学业,资助部采侠同学圆了大学梦,每每假期的时候,许多学生总是先到学校看袁老师而后在回家,袁老师以重实际的人性化教育方法使学生心中有爱,心中有情,他的学生文明守纪,在学校里他们是好学生,到了社会他们又是好公民。他所代的班级在会考、中考中平均成绩超过同类班级,高中录取率一直是全县前列。班级历来被评为学校“文明班级”、“公物管理优秀班级”。
三、甘做人梯
硕果累累
袁老师作为中心校的教务主任,除抓学校的全面教学外,他又具体分管我校的理化教研组,作为组内的学科带头人,他以备课、上课、听课、议课、论文写作诸多方面,对组内青年教师作耐心、精心的指导。在备课上,他协同教研组长,引领老师们学习《学科规范》,领悟新课标的精神,指导大家精心备课。目前,理化教研组是学校实力最强的教研组,组内的10多位老师都能执教公开课。在上课方面,他要求组内老师认真开展“教学研讨周”活动,人人开课、人人观课和议课,引导大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率,引导青年教师以学促教。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多动脑、动手和动口,主动学习,大胆探究。在他的精心指导下,5名青年教师已成我校乃至全县的骨干教师。如苗磊老师是“淮北市教坛新星”,张志祥老师是县“教坛新星”、邓彬老师等成功执教了县级公开课。在观课和议课方面,他首先执教研究课,提供案例,引导老师们评课、议课,要指导青年教师观课要认真,议课要真实,把课评析到位,在论文写作方面,他在工作之余总是不断反思,有了好的灵感,同组内的老师共同探讨,条件成熟形成论文,近年来,他撰写的论文《浅谈初中物理自学能力的培养》荣获市论文三等奖;《在生命与道德的天平上》在濉溪教研发表。一花独放不是春,万花竞放春满园,他积极指导组内的青年教师,要学会反思,要抓住教学过程中的灵感,要善于积累,要善于,不断总结自己的心得。近3年来,他先后指导青年教师发展或获奖论文30余篇,“以研促教”的氛围在中心校业已形成。为了解决教学中的困惑,2008年6月,组内申请了县级课题《物理探究教学中困惑及对策研究》于2010年11月课题成功结题,教研的催化,课题的推动,我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年年攀升,2011年中考,我校考取省示范高中
人,中考成绩600分以上
人。
四、勇于探索 敢于完成
袁老师作为教导主任,更是主抓学校的全面工作,积极协助校长构建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平台,他起草了《刘桥中心学校工作规程》、《中学生一日常规》和一系列工作绩效的考评方案,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工作管理机制,强化了教学管理,使得学校的管理以制度走向人性化,以人为本,重成绩、重绩效,一系列鲜活的体制激发了教师们的工作热情,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始终位于全县前列,连续多年中考升学率居于全县农村第二。由于长期坚持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使得我校的毕业生能尽快适应高中学习和生活,也由于我校毕业生自学能力强,他们进入高中以后,发展空间大,我校毕业生深受省市示范高中的一致好评。
思想如水,润心无声,挚爱教育,扎根乡村,袁老师23年的方程书写了大字人生,他致力于农村教育,勇挑教学与管理的双层重担,他为人师表,成绩显著,他安贫乐教,吃苦在前,23年,他奉献给教育的是一颗赤诚之心。是树就要扎根泥土,袁老师正是教育之树,他扎根乡村,如今已是枝繁叶茂,给皖北的教育一片碧绿!
第五篇:情系农村 扎根基层
情系农村 扎根基层
张广秀,一位来自沂蒙山区的大学生村官,为帮助村民脱贫尽心尽力,患上白血病后她仍为村里工作忙碌。即使是躺在病床上,她仍挂念她的‚村民‛,生病期间她书写了百余份健康档案,撰写了包村计划。‚治好了病,我还要回去当村官‛。这就是躺在病床上的张广秀憧憬着的一缕阳光,表现出的依旧是坚强和乐观。
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还不满一年的大学生村官,看了张广秀的事迹,我感慨万千,既为一个年轻的生命被病魔折磨而感到痛心,也为她顽强地与病魔抗争而感到欣慰,更为她这种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而感到感动。张广秀的精神和感人事迹极大激励着我,在祝福她早日康复的同时,我想,作为大学生村官,我应该向张广秀学习,扎根农村,让我的青春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舞台上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一、充实自我,不断提升思想高度
在学生时代,我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党团活动,积极主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这为我在工作中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但是学无止境,在任职村官近一年时间中,我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途径关注党的方针政策及相关文件精神,认真贯彻服务农村、扎根基层的思想,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水平。同时,我充分利用‚浙江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认真观看全国各地创先争优先进事迹,增强自我责任意识,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坚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村民需要为出发 1
点,热心做好每一件小事,享受每一件小事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新农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在近一年时间里,我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要有责任、有义务、有信心、有恒心,为新农村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二、转变角色,积极深入农村工作
在张广秀日记中记录着这样一段话:‚作为大学生村官,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视为农民的一分子,虚心向农民学习,先当‘村民’后当‘村官’。‛贴近群众才能贴近生活,基层是离群众最近的地方,也是群众能看到的最直接的地方,在基层磨练需要让自己真正的融入到在基层生活中,只有了解了、认识了群众,让群众接受了、认可了自己,才能真正看到和听到群众的心声,体会出在基层应该做什么,做什么能给群众排忧解难。从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到一名大学生村官,我深知对新环境的了解、角色理念的转变是我开展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因此,通过与村支书和村主任交谈、走村入户等方式,我及时了解了我村的村情村况,熟悉了村里的一些基本情况。
‚诚信为民,民必理解;真心为民,民心拥护‛,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只有切身融入到农村、拉近与村民的距离,以一种积极主动、虚心尊重的态度,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解决农村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胸怀热情,完全融入农村生活
张广秀的日记中还这样写到:‚我记得艾青曾有首诗这样写到:‘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如今,我要借鉴一下。扎根农村,为农民服务,首先要有一颗赤诚的热爱之心。先爱这片土地,这群百姓,你才有为之幸福而奋斗的动力。‛和张广秀相比,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想我缺少的并不是青春的活力,而是对工作的踏
实、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执着热爱这片土地的热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农村是施展才华、实践人生极好的舞台,生活虽然苦,但苦能锻炼人;工作虽然难,但难能考验人。环境虽然简陋、艰苦,但老百姓是最真诚乐观、勤劳质朴的,用真心对待,用真情付出,收获也是最真实的。在工作中,我要把真心交给村民,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急,要想到村民心中,只有这样,才能和村民打成一片,才能完全融入农村生活,真正做到‚从村民中来、到村民中去‛
情系农村,扎根基层,新农村建设事业‚任重而道远‛,我的农村工作刚开始不久,我自知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是我的基层工作经验欠缺、我的工作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在今后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多与村民沟通,多向村干部学习。我相信,只要我肯俯下身子,踏实做人,勤恳做事,我会用我的青春与激情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写下我永不变的誓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