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之哀:六艺教育遗存在日本

时间:2019-05-13 11:53: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华文化之哀:六艺教育遗存在日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华文化之哀:六艺教育遗存在日本》。

第一篇:中华文化之哀:六艺教育遗存在日本

中华文化之哀:六艺教育遗存在日本
2008年 08月 24日 14:53中 华 读 书 报 【大 中 小】 【打印】

文章重点: 文章重点: “《礼记》的射礼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古以来作为狩猎、争斗技术的日本弓射。”——日本 学者如是说。

是的,在日本古代的弓术当中,《礼记·射义》的思想孕育了“文射”的仪礼,现代的弓道 也在将《礼记·射义》和江户时代的射法名著《射法训》一道儿列为经典。这当然不只是中 日体育交流的问题。那么,除了思想的接纳和变异融合之外,这在日本文学史上,留没留下什么痕迹呢? 强弓精箭,是渔猎为生的古代日本人最具杀伤力的兵器。杀伤的利器遭遇《礼记·射义》 之后,绝不仅仅意味着宫廷中增加了一项张弓搭箭、竞射饮酒的游戏,而且标志着日本上层 社会接受了这些仪礼后面的君臣之义、长幼之序。日本出现不以杀伐为目的的“文射”,在体 育史上固然意义不小,也不妨看作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日本古代弓术,有所谓文射、武射之分。所谓文射,也叫礼射。《礼记·射义》中对射礼 的性质、目的、做法的规定,就是文射的指导思想。其中说:“射者,所以观盛德也。”又说:“射 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告诉射手调节好心态,从身心两方面锻炼来提高技艺,而不是怨恨超过自己的强手。这样,对手不再是仇敌,而是推动自己长进的“另一只手”。这样来比箭,谁能说不是对狩猎场上和 战场上的弓矢之争的超越呢? 《射义》里面还引用《论语·八佾》的一段话,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所 争,一定是比箭吧。当射箭的时候,相互作揖后登高;射击完毕,走下堂来,然后作揖饮酒。

《论语》描述的这种竞争是很有礼貌的。这些话,就像是一个编剧提纲,日本奈良和平安朝 宫廷里面年年都要演出由天皇导演的“竞射”活剧,演出内容在变化,而射礼的精神内涵都不 离这个提纲。

7世纪后半期的天智朝,朝廷把大射(诗礼)作为每年必定举行的重大活动,进行各种 “仪礼之射”。平安中期以来,国家射箭比赛,是所谓“赌赛”,或称“竞射”,往往在正月十八 日举行,如果正月这一天是忌日的话,就改在三月十四日,都是相当隆重的赛事。胜者可以 获得奖赏,而负者则要罚酒。赛后要演奏雅乐,舞蹈助兴。根据日本史书记载,射手分左右 两方,左方胜则演奏“罗陵王”,右方胜则演奏“纳苏利”,不分胜负则两曲皆奏。《古今著闻集》中的一位神射手的故事,正是“射者,仁之道也”的注脚。说每天都有鱼 鹰

来宫中的池塘里叼鲤鱼吃。这位射手接到命令,要他射走鱼鹰,救出鲤鱼而又要不伤鱼鹰,不杀鲤鱼。这位射手好生了得,一箭向那正抓起鲤鱼腾空飞起的鱼鹰射去,鱼落鹰飞,转眼 间,鲤鱼浮出水面,而鱼鹰已盘旋而去。这位射手,可以说实现了是“射者,仁之道”这一 《射 礼》的宗旨,所以他的高超射技,就格外受到赞许。鱼鹰不死,鲤鱼不伤的皇命中,当然还 体现了佛教不杀生的戒律。

不过,历史的活剧未必听从编剧的设计。平安时代中期,并没有出现君贤臣忠、父慈子 孝的和美图画,奈良朝律令制推行者幻想中的汉唐盛世,也没能完整地搬演到日本来,政权 反而为藤原氏所控制。所以,宫廷中的彬彬有礼的射礼年年还在演,而性质则在悄然变化。射礼在院政时期变质,竞射已仅是一场游戏了,那射礼中体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温馨 氛围已经不再。在这一时期,在弓矢技术的层面,来自中国的合成弓制作技术也传到日本,竹木合成的 强弓,增大了力度,扩大了射程。武家对弓矢的重视,更偏向于实战和军事训练。跨入中世 纪,温良恭俭让的“文射”被武勇的“武射”所取代,仁义之弓让位于戎马之弓。镰仓幕府以弓 马修炼助武士道义,将流镝马、悬笠而射、追犬射物等骑射活动,用于备战练兵,而围猎也

使弓矢大显神威。在枪炮传入之前,弓矢是武士手中最值得骄傲的玩意儿。由此,日本的弓 术,形成了“日置流”等武射倾向很强的流派。江户时代,战火平息,马放南山,武射系统又开始慢慢吸收文射的路数,文武两面融合 的弓术,成为武士必备的武艺。骑射、步射,再加上在京都三十三间堂、江户三十三间堂、东大寺等地举行的“堂射”,将弓术进一步推向民间。弓术与中国文化依然没有绝缘,例如,弓术中将书法的“真、行、草”的说法借用过来,代称不同类型的射法。明治维新以来,弓术在民间虽不失为一种体育和娱乐,而武射却日渐堕落为侵略的工具。全国性的弓道团体,发展为强大的中央集权式的、军人警察为主导而又拥有巨额资金的团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勒令解散。今天的全日本弓道联盟,则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现 代弓道是在古代弓术中的文射、武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文射和武射已不能截然分开。日本融入礼仪的文射,作为战争手段的武射,两者的几度消长,彼此融合,相互为用,终于走到了现代弓道的阶段。其间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演进,给身在邻国的我们,实在留下了 太多值得思考的东西。不管怎么变,弓术始终在社会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在后世中国

国的 儒家,实际上不大把射礼真当一回事儿的时候,日本还有那么多人在拉弓射箭,这就是两国 一个很大的不同。

孔子当年办学,并不像现在城里中小学,成天光叫娃娃们坐板凳。根据孔子的教育理念,射是六艺之一。统治阶级的射击活动,具有很强的文化仪礼性质,而作为学校教育课程的弓 矢之教,更能让生徒站起身来,切实感受一下“无体,无德智也”的真谛。上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弓道在日本各地高中和大学的持续升温,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和孔子的教育思想有点儿 隔代之缘。日本各大学的弓道俱乐部,聚集了众多弓道爱好者,成为弓道高手的摇篮。日本大学的

学生社团历来十分活跃。各类文体活动爱好者,先则聚为“同好会”,活动开展起来,经验多 了,人数多了,就转称“俱乐部”。这些俱乐部,聘请学校教授为顾问,也可以从校外聘请教 练。弓道部、剑道部、空手道部等往往是最受男女学生欢迎参加人数最多的俱乐部。由教授 组成的学生工作委员会为各俱乐部主要提供指导,学生会则担当调配场所,组织文化祭表演 活动等职责。学生参加各俱乐部都要缴纳数目不多的会费,由民主选举出来的领导成员掌管 财务,组织训练。学校每年要对俱乐部活动贡献卓著的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怪不得许多优 秀的弓道选手,不少就出自各高中各大学的弓道部。弓道不是风靡一时,而能久聚人气,不 靠临时猛热,而能常温不冷,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那些学校里的弓道部。全日本弓道联盟正不遗余力地要把日本弓道推向世界,他们中有人说,他们复兴了在中 国已被遗忘的射礼思想。看来,围绕射击,中日之间还会有很多赛事,也还会有很多话要你 说我听,很多事要我做你看。本来,今日世界赛场上,隔海相对的这两个国度,就像是两位 并立而射的邻近射手,随时在关注着对方的射程,也在琢磨着对方的射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这两句诗是讲善射就要有强弓好箭,而射术还包含着 一个观念的问题。《射义》不光讲了射技,也讲了观念,古代和今天的日本人读它看重的也 恰好是后者,这是我们今天读它的时候也不能忽略的。


第二篇:如何解决中小学书法教育存在问题之管见

如何解决中小学书法教育存在问题之管见 福建省厦门市第十一中学

陈礼勤

当下书法教学的执行情况实在不尽人意,批评之声不绝于耳。笔者以为书法是中华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如果没有很好的传承,将是一件愧对祖宗的事情。我书法不仅有教学,还有教育。教学是教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教育是传播书法文化,要把这三者合一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来建设。

一、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教学当有不同的侧重点

硬笔书法是当今社会通用记录语言的技术,属于实用技术。学生天天都倚靠它完成各学科的作业,所以是一定要掌握的技术。这项技术如果没有很好地掌握,将影响到当下学习和以后的工作。这项技术学生天天在使用,它是一项手头的技术活儿。“心手相通”,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还会影响到个人的心理健康。毛笔书法在当今社会已经脱离实用,人们已经不再使用它来记录语言。即便有人还在使用它来记录语言,也是极少部分的成人书法家。毛笔书法已经变成一种传统的文化和艺术,主要存在于部分大学的艺术专业学院,存在于书法家协会,存在于少部分人的业余艺术爱好之中。

汉字毛笔书法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根系,曾经支撑着世界汉字文化圈。中华文明可以几千年不间断,汉字是一大功臣,而汉字的流行和保存离不开毛笔书法。毛笔书法不仅是记录语言的技术,还衍伸出书法艺术,还渗透到绘画艺术,渗透到园林艺术,还对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产生过影响。所以,我以为书法仅有硬笔和毛笔的教学是不够的,还应该有毛笔文化的教育,完全可以渗透到道德教育当中。如今,我们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毛笔文化可以唤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硬笔和毛笔书法教学都很重要,但是应该区别对待,各有侧重。硬笔书法的教学,一定要努力让学生有一手过硬的硬笔书法技术,而毛笔书法教学的地位要有别于硬笔书法,主要是侧重于“美育”“德育”方面的教育,而不是技术的掌握。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毛笔书法教育在学校教育里的地位应该等同于音乐、美术。如今毛笔书法归在语文《课程标准》之中,其实“毛笔书法”可以考虑归入“美术”课程。

二、硬笔书法教学的问题及策略

当下学生硬笔书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握笔方法不正确,没有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没有理解汉字基本的结构原理,书写基本功极为薄弱,导致书写不流畅,不整齐,潦草,荒率等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首先,教导学生入门的教师本身就没有很好掌握硬笔书法的技术,所以无法给学生以正确的辅导。其次,不注意基本笔画的训练,学生尚且没有熟练掌握好基本的笔画就被要求书写许多汉字。第三,低年级学生手指柔弱无力,一开始就被要求书写大量的汉字。手指写得酸软也得坚持,否则无法完成作业。为了坚持书写不得不各自寻找变换一种“有力”的握笔方法,这就是学生十有八九握笔方法不正确的成因。

要解决硬笔书法存在的问题,就要探寻一条“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最好的方法应该是把教学内容一分为二,即把认字和写字的教学分开。最理想的是低年级的孩子每天汉字的书写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不急于让学生书写完整的汉字,侧重于基本笔画(基本功)和正确握笔方法的训练。至于生字、词的教学侧重于认读,只要能够认读即可。也就是说文字的书写教学和认读教学不仅分开,而且教学进度不一样,写字教学要大大滞后。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设想,有何依据?

第一个依据是当下“十有八九握笔方法不正确”的事实,显然目前过早过量的写字教学不科学,学生的生理机能(力量)尚未能够承受。第二个依据是汉字的书写具有相当的难度,想要熟练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如果没有强大基本功的支撑,永远也无法写好汉字。第三是过早要求学生提高写字速度。写字没有一定的速度不行,这没有错。写字能够“快而不乱”是大家追求的理想,然而想要“快而不乱”就要先练就“笔画准确”,“ 笔画准确”的技术来自反复的琢磨。因此,汉字的书写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操之过急的后果就是欲速则不达。我以为当下书法教育教学所出现的这种问题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不注意基本笔画(基本功)的训练,过早逼学生书写过多过快的文字。

三、关于毛笔书法教育的问题与策略

由于毛笔书法已经脱离了实用,所以当下掌握毛笔书法的人数极少。即便是学校的语文教师当中,懂得毛笔书法的也是极少数。所以现在毛笔书法教育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师资的问题。如果把毛笔书法教学纳入“美育”的教学范畴,把毛笔书法教学交给美术老师,那么书法教师的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毛笔书法教师由美术教师承担,需要培训的人数就是少部分人的是,解决起来就很容易了,因为美术老师大都懂得书法的。语文教师主要解决硬笔书法技术的问题,大部分语文教师的硬笔书法水平都不错。只要提供教材和教参,这个问题解决就容易多了。

毛笔是我国特有的,它在整个中华文明演变的过程中,由于其创造性的书写方法,使毛笔书法不仅是一种记录文字的方法,还广泛地渗透在人们的情感生活当中,成为一种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比如甲骨文书法,其特殊的刻写方法不仅成为当下一种受人喜爱的艺术形式,其历史资源还成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最主要的实据之一。比如从甲骨文到狂草,各种书体除了在各自的历史时期发挥文字作用以外,在后来的历史中并没有因为脱离实用而消亡,还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艺术。如今在中华大地所有的旅游景点中,尤其是所有的名山当中不仅都有闻名天下的文字碑刻,这些碑刻还是这些名山不可或缺的风景。城市公园(园林),都随处镶嵌有书法匾额,亭台楼阁更是少不了典雅的楹联。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有书法艺术陈列馆,国画管中的作品也一定有“书法艺术”的身影。如今,随着群众性书法运动的传播,在客厅、书房张挂书法作品也成了一般人家最喜爱的一种高雅的装饰方式。

因此,我以为开展传统书法文化艺术常识的教育比毛笔技术教育来的更加重要。遗憾是如今没有专门提供给中小学生学习的“书法文化艺术常识”教材,当然主要是跟当下的《课程标准》并没有把“书法文化艺术常识”这个概念纳入其中,跟书法界的专家们没有把他们的视野投射到中小学书法教育有关。所以我认为,当下书法教学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定义为只是学校的书法教育教学出了问题,其中跟教育部没有给出一个很好的定位有关,跟书法家们没有主动介入基础教育书法教育教学有关。

(刊载于2015年2月18日《教育文摘周报》第7期“一线原创”栏目)

第三篇:(4十48)名师论文讲稿--观课议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教学讲座十之48)(定稿)

名师论文讲稿--观课议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教学讲座十之48)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书记)时间:2016年5月30日

(编号:zhongwei196207blog—4—10-48)编者按:本人对“(第4类)教育教学讲座”分为十个系列:一备课研讨、二课例分析、三听课评课、四案例研究、五课堂调控、六教学效益、七高考备考、八素质教育、九教育科研、十观课议课,对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本文《名师论文讲稿--观课议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第4类)教育教学讲座十之专题48》分为5节,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钟炜博客(第4类)教育教学讲座--(系列十)“观课议课”编写(阅读)导引:(1)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讲座1至2);(2)观课议课策略方法(讲座3至7);(3)观课议课课堂观察量表(讲座8至10);(4)观课议课技能(讲座11至13);(5)观课议课活动实践(讲座14至17);(6)有效观课议课(讲座18至21);(7)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讲座22至26);(8)新课改观课议课(讲座27至29);(9)观课议课研修培训(讲座30至31);(10)观课议课文化(讲座32至33);(11)观课议课引领管理(讲座34至37);(12)数学观课议课(讲座38至41);(13)观课议课与课堂教学(讲座42至44);(14)观课议课与教研科研(讲座45至48);(15)各学科观课议课。

讲座内容:名师论文讲稿--观课议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1节 汪文华论文--“听评观议”的三类乱象及其救治 第2节 代道强论文--看课议课活动的问题辨析 第3节 张宏静论文--观课议课的误区与对策

第4节 名师讲稿--观课议课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第5节 “观课报告”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第1节汪文华论文--“听评观议”的三类乱象及其救治

作者:汪文华(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来源:《河北教育(综合版)》2011年第11期 转载:万方数据(注:原稿为PDF,钟炜将其转编为word,原PDF稿另行转发)

改编: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

“教师的水平只有在课堂的拼搏中才能成长。”(顾泠沅)“一所学校要有发展,要有改进,教师要敞开教室的大门,相互评论,连环跟进,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佐藤学)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必须依靠听课评课、观课议课活动。“听评观议”,既是“案例讨论”,又是“行为跟进”。在此过程中,教师时刻结合自己的经验、背景,实现着对教学理念的内化,并依托自己的教育情境不断进行着反思和改进。因此,对课的“听评观议”是校本教学研修的内容主体。

一、“听评观议”的三类乱象 1.“真”与“假”

如果不是推门听课的话,很少能够观察到常态课。一般情况下听到的课,教师都会进行充分准备、反复试讲。“磨”出来的课多有“精彩”,却难有“惊奇”。当然,如果我们的听评观议是观摩性、选拔性的时候,执教者及其所在学科组、备课组开展“磨课”活动是大有必要的。但是,校本教学研修活动中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研讨性和考察性的课。

(1)“研讨性”的课,是学科组、备课组为了解决问题的课。组内教师通过听课观课发现问题,集体备课,互助合作,研讨交流,进而提出问题解决的内容、形式、手段和策略,并在公开的课堂教学中验证方案,形成共识,促进研究的深入和问题的有效解决——真课堂、真问题。(2)“考察性”的课,是教学研究人员、学校管理人员为了了解教学和教师的课,其听课观课的目的在于全面真实地获取教改实施信息,掌握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状态,属于调查研究范畴,其结果是教改实验调整改进意见、提供指导建议等的依据。同时,也是基于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的校本研修计划制定和实施的重要依据——真课堂、真指导。

因此,我们需要真实的课堂。唯有如此,评课议课才是立足于问题解决和实践指导的。反之,就失去了开展“听评观议”活动的价值。

2.“轻”与“重”

(1)多数献给别人的课,课堂教学行为常有“三轻三重”:轻学生重教师,轻指导重表演,轻内容重形式。第一,献课教师对听课观课的目的不明确,往往十分关注听课观课者的反应而不能全心关注学生的表现——失去了平常心;第二,献课教师充分表现自己的“特色”,而不思量教学言行是否具有积极的指导价值。多媒体滥用者有之,轻歌曼舞者有之,插科打诨者有之,与本真的日常教学言行大相径庭;第三,献课者接受“高人”指点,或按照某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把形式的东西做足。如一定要用上多媒体课件,必须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务求“议论纷纷”和课堂生成,却往往丢失学科性,忘却了课的类型以及学生特点等。

(2)评课议课时,也有“三轻三重”:轻参与重参加、轻建议重肯定、轻深度重广度。首先,为了听课而听课发生在不少教师身上。他们往往抱定“言多必失、多听少说”的态度,在场参加却不用心参与;其次,即便“被发言”,在“多肯定、多鼓励,不批评、少建议”的思想指导下,也很少能提出有价值的商榷意见和改进建议。再次,轻参与重参加、轻建议重肯定势必造成深度不足,常常是学习目标、教材处理、方法手段、教师基本功和教学效果等面面俱到、蜻蜒点水,这也与课前没有做好听课观课的准备有关。如不熟悉教材、不了解学生、与献课教师没有充分沟通等,致使听课观课没有重点和焦点,不能精评深议。

3.“多”与“少”

(1)主动献课者少、统一安排多。在一些学校,安排公开教学和研修课是教导处头疼的事情。由于主动请同伴听课

观课的教师极少,教导处只得统一安排,人人有份,轮流出场,或者年轻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多劳。

(2)积极听课观课少、完成“任务”多。不少教师不是抱着学习与研究的态度积极参加听课观课,多为完成每学期规定的任务或者为了参加职评,甚至直接拿来别人的教案“制造”听课笔记。

(3)自觉反思少、应付了事多。不论是献课者还是听课观课者,能够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修改教案、撰写教学叙事的很少见,听课笔记套话、空话应付居多。

(4)对话交流少、领导“讲座”多。在课前召开专业会议的极少,课后的评课议课多听专家、领导讲话是一种普遍心态。

(5)问题解决少、流于形式多。前列的诸种情形,基本上不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而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做法。难得的问题研讨,也常因没有反复跟进和坚持而不了了之,这从教导处和学科备课组的无主题活动计划上可见一般。

(6)形成成果少、资源浪费多。没有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缺乏反思碰撞和研讨交流,定然出不了实实在在的成果。没有一定成果的校本教研活动,也就是物力、财力、人力和精力的极大浪费。

二、如何把“听评观议”活动落到实处

导致三类乱象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组织实施方面的,有活动管理方面的,还有活动本身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等等。根除弊端,使教学研修特别是“听评观议”活动真正落到实处,不妨在“四新”“四明”和“四实”上施力。1.内容形式重“四新”

(1)学习新知识。新知识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教育教学理论的新发展、新研究,以及学科教学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二是课程改革和发展需要教师掌握的教学内容方面的新知识。聚焦新知识应是“听评观议”活动的主要特点之一。

(2)训练新技能。在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课堂教学技能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新技能成为所有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素质,也是“听评观议”活动的主要训练点、观察点和重点研修内容。

(3)掌握新技术。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网络资源的搜集整理,教育博客、播客和论坛等的参与,网上协同备课、在线研讨交流,这些都应纳入“听评观议”活动中来。

(4)占有新工具。“听评观议”活动需要工具支持,如课堂观察工具。对于许多教师来说,从未使用过课堂观察工具参与“听评观议”活动,少慢差费在所难免。因此,开发和使用课堂观察工具应成为校本教学研修的重点内容。

2.组织实施要“四明”

(1)要有明确的目的。首先,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每一学期的校本教学研究活动,要有阶段目标和学期目标,目标具有连续性、发展性。其次,要坚持调查研究,准确把脉,聚焦问题,使每次活动目标集中,重点突出,不贪多求全,不大而无当。

(2)要有明白的“领导”。这里的“领导”既指教研机构和学校的行政管理者,又指校内和学科教学的专业领军者,理想的状态是合二为一。首先,“领导”要明白自己的专业角色: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引领者、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和“服务员”;其次,“领导”要明白“领”的目标和方向、“导”的途径和方法;第三,“领导”要身体力行,并在其中明白深入和变化的时机和内容,做到促动有谋、推动有力、拉动有法。

(3)要有明了的操作。即流程明、方法明、要求明、技术明。要通过教师研讨,结合实际制定方案,设计活动的基本操作程序,商定每个活动环节的要求,提出每项动作的规范,并在活动中适时调整,活动后改进完善,使其真正成为校本教研的必要组成部分,力戒随意性、无序性。

(4)要有明显的成效。有效、有用,是坚持开展“听评观议”活动的真正动力所在,是促成由“要我做”到“我要做”,再到“乐意做”的关键。因此,一个明白的“领导”,要注重活动的细节,确保每次括动的实效,使每位教师能够看得见自己的变化,使每次活动成为教师体验职业幸福之旅。

3.活动管理求“四实”(1)计划管理求“实际”。“听评观议”活动需要用周密的计划来明确目标、主题、程序和要求。计划管理实际、可行,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上下结合”。计划的制定要依据教师的发展需求,从教师中来,切不可是几个“领导”拍脑袋做出来的。这需要在每学期前做好调查研究和征求意见等工作。二是即时调适。每次的“听评观议”活动要在效果评估基础上做出及时的调整和改进。只把程序走完而不反思总结,难以达到不断提高的目的。

(2)制度管理求实在。无规矩难成方圆,“听评观议”活动需要制度保障。一般情况下,学校要有一套包括听课评课、观课议课在内的校本研修制度。如课前、课后会议制度和课堂观察制度等,应对内容、形式、方法和要求等有明晰具体的规定。

(3)过程管理求实用。“实际”的计划、实在的制度,只是有效活动的前提,过程管理才是关键所在。不少学校采用考勤签到的方法管理教师集中活动,甚至把参加活动的次数与考核挂钩。这样做,虽然能够把教师“拢起来”,但是其负面影响更大,弊大于利,上述三类乱象就是具体表现。所谓“实用”有两层意思:第一,管理手段校本化,激发教师的发展需求。要把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通过对教师个体发展特别是纵向发展情况的评价,激励“先进”、推动“后进”,引导“大部分”。应使教师“走出去”,以发 现自我发展方向和目标。应给教师“搭舞台”,使他们在历练和展现中取得明显的进步。第二,管理方法师本化,促成教师的自我控制。在自我纵比、校外横比、“走出去”、“搭舞台”的基础上,引导教师制定个体发展规划,以行动研究为载体,以比学赛研、成果发表为抓手,激发教师个体的自我发现、自我控制,实现自我发展。

(4)评价管理求实效。评价管理既是一次活动的终点,又是下一次活动的起点,但往往被学校和教师所忽视,“做”了不“说”,浅“说”、假“说”。因此,每次活动要坚持进行总结评价。评价要分教师个体、学科备课组、学校三个层面来进行,包括自评、互评、综评等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活动总结报告。

第2节代道强论文--看课议课活动的问题辨析 作者:代道强(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实验中学)来源:《教育科学论坛》2012年第9期转载:万方数据

(注:原稿为PDF,钟炜将其转编为word,原PDF稿另行转发)

改编: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

看课议课活动是学校教师凭借眼、耳、手、脑等自身的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听课记录、调查表、录音录像设备等1,直接地或间接地从课堂情景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在平等交流研修平台上展开对话,促进反思,共同研修,更新实践,不断提高,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教育教学的校本研究形式。面对这种新型的教研活动,有相当部分教师感到茫然、困惑,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从实践来看,当前教师看课议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观念更新不快 看课议课活动。目的是改变教师常规听课评课思维模式.变被动听课者为主动学习者,变评判者为参与者、反思者和研究者,构建献课者和看课者平等交流平台,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群体探讨教育教学中突出问题中,促使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我们学校先后开展了三次看课议课校本研究活动,按照预设:第一次是探路,让全体教师初步知道什么是看课议课;第二次以展示活动培训教师看课议课的技巧;第三次针对前两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引导全体教师有效地看课议课。

但在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借口忙不参与,有些教师认为太繁琐不愿深入活动,有些教师认为传统听课简单有效(不需自己深入思考、不需要自己仔细记录、不需要说课的好坏、想听就听想说就说等),有些教师认为教师不需要研究等,加之学校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致使部分教师观念转变不快.后续活动推动比较缓慢。

作为一种新型教研活动方式,要想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并形成一种习惯,应采用以下对策:1.学校领导层和执行层要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以实际行动感召教师参加看课议课活动。2.建立健全教研活动的激励和惩戒措施,保证教师参加看课议课活动。3.看课议课主题尽量与提高课堂效益,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让教师能积极参加看课议课活动。4.加强看课议课活动的培训,尽早让教师明白和掌握看课议课方法。

二、看点拟定不准

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点越小,目标越具体,越容易达成,效果也越好。看课议课也是这样,看课时要有看点,要有实实在在的目标,达到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

看点是什么?看点这是你这一节课的精髓,最值得向别人推介的特点、亮点、探讨点。这种特点、亮点、探讨点,也可以说是你的个性化教学特色,可以说是你值得推荐的教学方式:也可以说是你的教学设计;也可以说是你值得推介的教学方法;也可以说是教学过程中困惑点,并针对这个困惑点,你预设了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值得和大家一起探讨的地方等等。也就是说你展示给别人看的这节课必须有明显的值得大家关注的特点、亮点、探 讨点。然后围绕你这个探讨点.你预设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方法、方式来进行展现并力求突破,你预期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一节课的看点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2个,但我个人认为看点最好为1个,最多不要超过3个。看点越多,目标越分解,越不容易凸现特色,反而淡化了看点的指向性,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研究效果。即使一节课有多个看点,也应该是围绕核心看点.而采用不同措施和途径去凸现你的核心看点。

在展示课所拟看点中,存在的问题是有的看点指向不明,有的看点表述不清,有的看点分散、淡化了主题,有的看点用词不准等。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两节课所拟的看点,他们共同呈现了以下特色:第一句话交代本课的核心看点,第二句、第三句围绕这个特点说明将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途径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让看课者比较清楚、明了,比较容易把握。

每节课看点,应该是教研组和备课组.骨干教师、主讲教师,参与教师共同探讨的智慧结晶,也是每个教研组、备课组教研实力的具体展现。为此,每节课看点的拟定必须按照:1.由本组教师集中研讨.确定主题。2.由主讲教师根据本组展示课的要求.认真备好试讲课.并说出自己设计思路。3.由组长组织本组人员看主讲教师的课,拟好看点。4.再由主讲教师展示。

三、生成记录不清

课中生成,应该是本节主讲教师根据预设的看点,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开展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一起,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演绎出的精彩点、成功点、失误点、探索点等等。有教师引导的生成.有教师课堂设计的生成,有学生活动的生成,也有师生互动的生成,更有生生互动的生成。这些生成.可以是主讲教师预设的生成,也可以是主讲教师在课堂中没有预设的生成。

这就需要我们的看课教师听课前熟悉这节课的看点,洞悉这节课围绕看点在师生互动中演绎的每一个过程,抓住稍纵即逝的精彩点、成功点、失误点、更新点,并及时记录下来,根据自己的理解,内化分析这些课堂现象产生的原因,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发表个人的见解。

具体来讲,课中观察的记录应该是围绕看点,可以是课堂的巧妙设计.可以是讲课教师课堂提问的能力,可以是教师课堂评价的策略,可以是倾听的智慧.可以是回应的技巧,可以是情景创设的艺术.可以是管理和组织课堂的方法,可以是预设与生成的处理.可以是教师教学方式转变是否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生成记录就是记录具体情景的教学细节,并不是我们部分教师记录的教学流程,更不是我们部分教师照搬、照抄上课教师拟定的看点.也不是简单记录针对别人看点所作缺乏反思的评判.而应该记录的是关注教学的细节,特别是关注具体情景下的教学细节.

具体来说,在今后的观课记录中,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主讲教师讲课前1— 2天将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挂在校园内网上,看课教师熟悉一下主讲教师的设计。在看课时,记录与原设计有改变的地方(变化点和生成点)。值得注意的是改变可以是教师课堂中实际调整,也可以是看课者自己的“将要调整”(即这节课如果让我来上,我会如何处理)。二是记录特别有感受的地方,如成功或失败,精彩或难堪等。三是记录课堂上让人印象深刻的学生精彩发言。

有人说,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越品尝越能散发沁人的香味,越品尝越能令人回味无穷。教研活动也是一个慢的过程。心态能决定一切,当我们的执教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一开始就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准备展示课,当我们看课者当作负担心态,被动走进课堂,对我们的专业成长究竟会有多大的促使作用呢?如果活动开展后,我们仍然对此事一无所知,或有所“触动”,但这事一过,也慢慢淡忘了⋯⋯这样的校本研究活动没有多少效率与价值,也很难给我们带来多少收获。一张地图,无论多么精确,比例多么准确,它是不可 能带着它的主人前行半步,除非我们付诸实践。

第3节张宏静论文--观课议课的误区与对策 作者:张宏静来源:(陕西省安康市)安康教研网

转载:百度文库日期:2013年11月27日 改编: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

摘要:目前在我们山区学校观课议课活动中主要存在三大误区,即“一身轻松”进教室,“随心所欲”下定论;“口是心非”偏重心,“目中无生”抓功利;“生态课堂”遭破坏,“有效教学”来掩盖。采取的相应对策有三方面:一是课前有的放矢,观议胸有成竹;二是过程结果并重,实现“以生为本”;三是崇尚“和谐共长”,追求“生态课堂”。

关键词:观课议课,误区,对策

课的“听和评”改成“观和议”,绝不是故弄玄虚的词语游戏,而是基于对公开课教学科研目的的深入理解和思考。“观课议课”本质上是一种研修活动:“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议”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是对话和反思,议课谋求的是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议课也是交流和探讨的平台。

提到“观课议课”,我们山区里相当一部分教师还不大习惯,因为“听课评课”的说法给教师们留下的烙印实在太深了,换一个新名词一时半会接受不了,总认为是“换汤不换药”。其实在2006年,四川成都大学 陈大伟 教授就提出了“观课议课”,它与听课评课并不只是说法上的不同,“观”强调的是用多种感官去搜集课堂信息,而“议”则更强调平等的“以一求多”,使公开课这一教研形式还原其真正的教研功能,营造“宽松、民主、对话”的教研活动氛围。从教师专业成长途径来看,观课议课理所当然的成为主渠道,然而,践行中我们发现观课议课活动存在一定的偏颇,若不改进,势必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速度。下面,结合本人的实践与思考谈谈观课议课的误区及对策,以期和同行们交流,提升师生职业生活的幸福指数。

一、观课议课的误区

误区一:“一身轻松”进教室,“随心所欲”下定论。在长期的观课议课活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学校领导或者教师在观课议课前都很少有先熟悉执教者上课所涉及的课标、教材及教学目标、重难点,也很少课前与教师谈话,了解教师上课的具体环节、设计理念等。

究其主要原因是学校领导和教学一线教师工作都比较繁忙,观课议课虽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但也不免在教师原有工作量的基础上加重了工作负担,加之开展活动本身具有各种因素的不便捷性,导致操作性不强。

但是我们在平时的观课议课活动中却明显感觉到,因为不了解而在研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各种现象。如在前不久我们举行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和信息技术优质课评选活动,在层层选拔的过程中,有专门的评委观课议课,也有很多跨学科教师怀着好奇的心情一起观课议课,但是在观课议课过程中,有一些教师就很“真诚”又无奈的说:“说实话,这节课我没听懂”,还有一些在议课时比较盲目,要么统而笼之,要么隔靴搔痒,缺乏有效性。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教师不了解这些课程的编排结构,学科性质、特点及课标要求,迫于无奈只有从自己的视角或熟悉学科的标准为出发点去议,结果只能是有劲使得不在点子上,执教教师有苦难言,竭力争辩吧,有不敬之嫌;保持沉默吧,实在是憋屈得慌。矛盾之中,有逆反心理的在心里嘀咕:“你来上试试!”逆来顺受的也只有背憨了。长此以往,我们一些弱势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必将受阻,这些学科专业教师的成长动力也会大打折扣。误区二:“口是心非”偏重心,“目中无生”抓功利。

若拿“以人为本”的课改理念考我们的教师,几乎没有谁不知道,然而落实在具体行动中又是什么样子?在长年的四处观课议课中,常不经意的听到有教师这么说:“这节课学生配合得好!”或是“这个班的学生基础怎么这么差,学生没配合好,教学效果不理想”等之类的话。

让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教师为什么而教书?是为自己吗,当然不是!教师这个职业是因学生而存在的,那就是为学生而服务的!既然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不存在学生配合老师这一说法。学生是有思想的发展中的人,不是按程序运转的机器,因此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学生,教师要做的是不断在预设与生成中调控课堂,使其最优化,而不是依照教学预设去“俘虏”学生。若不改变这种思想定位,我们将走进教育的死胡同,教育也将失去真正的主体。

在一次信息课堂上,我们很多观课者对教师的导课、讲解、演示甚至后面的拓展环节都兴致勃勃,就是在中间15分钟学生练习时间里无所事事,感到百无聊赖。议课时还提出能否把学生练习时间再压缩,以免“冷场”时间过长,影响评委心理,最后在分数上吃亏。乍一听好像还有那么点道理,但是仔细想想,难道我们的教育教学为了功利性就要这么悲哀得被迫“整容”吗?课是给学生上的还是上给评委看的?我们观课者为什么把教学的重心不放在学生身上,为什么不去关注学生在干什么,干得怎么样,有什么问题,原因又是什么?学生到底需要多长时间练习,执教教师说练习时间仓促了,而观课者却说时间过长,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把目光集中在学生身上。我们应该为“走进课堂而没有走近学生”而汗颜啊!

误区三:“生态课堂”遭破坏,“有效教学”来掩盖。

生态课堂追求的效率不是“单位时间内传授知识的量”,而是“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与状态”,是学生发展的最大化。生态课堂既要看教学行为的“效果”,更要看这个效果是否“有益”,要看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否发挥着永远的影响,要看获得效果的过程与方法是否科学与道德。

我们在联片教研活动中听了一些带有功利性的“作秀”课,最常见的课堂现象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不到位的前提下,学生“悟性”离谱的高,教学过程异常的顺利,教学效果出奇的好,但给观课者的感觉是像在演戏,看不到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提高及情感、态度形成的真实过程。试想:教师上课之前应该思考什么问题?最起码有三个问题,即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若一节课中一切都是学生演练过的,或是提前规定好学生的“表现”以便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那这节课也大可不必上了!

探究“作秀”课诞生的原因,一是赛教“逼良为娼”,面对以分数论优劣的赛教活动,我们的教师有多少能做到“清心寡欲”,稳如泰山丝毫不会琢磨评委的心理感受!但是反过来说,若评委都能克服观课者的弱点不认定他们的做法,在优质课上给予一定的正确导向,他们还会继续这么做吗?二是教师自身对课堂生成的调控不够自信,生怕学生不按自己的教学预设进行,更没有自我挑战的勇气。我们希望所有的课堂(包括赛教)都是原生态的,摒弃浮华,还原课堂真善美的面目。

二、观课议课的对策

对策一:课前有的放矢,观议胸有成竹。

观课议课提倡充分理解,要特别注意理解上课老师。当你不懂别人的追求时,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视角去评判别人。正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视角去批评别人,就把别人弄得十分难受。

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在观课之前做好准备工作,查看、了解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特点及本课教学在其中的地位作用,最好再看看教师的教案,还可与教师谈谈其设计思路。在议课之前就某些疑惑应与老师交流,比如,老师上这一课,是在什么基础上教学的,学生是什么基础,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议课时要能够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透过课堂现象看本质,帮助分析潜在的深层原因,并且给出合理的建议,不要让教师讲完课后忐忑不安,而是在议课的平台上与之交流感受和看法,使讲课者感受的是激励和鼓舞。

这样一来,你在进行观课、议课时就会有的放矢,胸有成竹,研讨效果才会理想。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教研员要做到这些不太难,教师同伴也要不怕辛苦努力去做,树立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成长观念,相信教师在专业成长中一定会更健康、阳光!

对策二:过程结果并重,实现“以生为本”。

有这样的一则故事:有人发现一只已裂开一条缝的茧,蝴蝶正在里面痛苦地挣扎。他于心不忍,便拿起剪刀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蝴蝶却因为身体臃肿、翅膀干瘪,飞不起来,不久就死去了。俗话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蝴蝶在痛苦的挣扎中,把翅膀磨练强壮了,再破茧而出,才能飞得起来。省略了这个过程,看似为其免除了痛苦,结果却适得其反。

从中可以看出,过去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赞赏最终的结果上,而不是关注学生是否靠自己的力量在各项活动中锻炼了能力。观课议课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本节课的教学结果,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教学的过程,“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课堂教学在于忽略了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忽视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思维过程,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就拿数学课来说,概念和结果不是老师教会的,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学生才算真正学会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交给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越来越聪明。科学课上所有的结论,必须要通过提出问题、猜测、设计方案、实验验证、交流汇报后得出,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结论,那就失去了开着门学科的意义了。

观课议课还要关注和评析学生的学——是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首先,看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包括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等。其次,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即看学生的参与程度怎样,学的效果如何。第三,看从教学的大环节到小环节,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等。切实改变传统的以“评教”为重点的现象,把观课议课的重点转到“评学”上面,由“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以此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法。

对策三:崇尚“和谐共长”,追求“生态课堂”。

课堂师生主体“和谐共长”、生命得到健康发展是生态课堂追求的目标,课堂上的生命活力首先表现为师生个性的发展,即个人在心灵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特性得到尊重,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思想的创造性得到鼓励,让生命绽放活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最重要的是课堂教学的研究,“公开课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要努力褪去评比和示范的畸形外衣,还原课堂生态。以同伴的姿态和学习、交流、研讨的心态去观课、议课,真正促进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如在一节五年级的英语观课中,教师邀请一位女孩到讲台上即兴表演动作(浇花、做饭等),下面同学认真观察,然后用“I can„„”的句式说出来。一切进行得很顺利,学生对本节课的短语掌握的也不错,可这位女同学却说:“老师,我做动作他们说,应该用you can„„或she can„„的句式说”老师也似乎没料到她会有如此“清醒”,激动欣喜之余,就奖给这个女孩贴花,女孩抬起头羞怯地问老师:“老师,我可不可以不要奖品?”老师又是一个意想不到!慌乱之下随口说:“of course!(当然可以)”这个处理结果不算失败,学生不是错误的选择应该尊重。但是这个问题让观课者产生了很大兴趣,下课后我叫住那位女孩,亲切的问她为什么拒绝奖品,她扬起小脸认真而又害羞地回答: “我觉得学习是为自己学的,不是为了要奖品而学,如果老是要奖品,就没意思了!”这句话出自还处在天真烂漫孩童的口中,我惊喜,禁不住赞赏道“你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女孩!”她被振奋了,乐呵呵地笑着跳着走了。在议课时,这位老师反思到:“我当时有些遗憾的是错失了一次好机会,应该问她为什么不要奖品,以此良机来使全班学生受到启发,进一步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是啊,设一些奖品只是老师为激发学生学习而采取的一些辅助性手段,想想我们的教师也真够辛苦,在教学上哪怕是一个细小的环节也是煞费苦心,若我们的学生都能克服人性弱点,在学习态度上达到这么高的境界,那我们的教师要减少多少耗能?提高多少效率!

由此案例我反思到:只有以平等的态度交流沟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实现观课议课的终极目标,即教师、学生多方主体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第4节名师讲稿--观课议课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原作者:不知来源:百度文库 日期:2014年9月29日

改编: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

(注:改编稿为PPT,不便于将其转编为word,PPT改编稿另行转发)

第5节“观课报告”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原作者:不知 来源:百度文库 日期:2015年8月23日

改编: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

谁来研究课堂、改进课堂?以往这是专家、教研员的事。而这个暑假,从国家教育部到学校,都把这活儿还给了老师。是的,研究课堂本就该是老师自己的事,改进课堂更是老师自己的事。

从今年暑假到10月底,每位老师都领到了一项重要任务----“观课议课”,并要求提交至少一篇观课报告。很多老师对此深感迷茫,观课“观什么”,议课“议什么”,“我”能做好吗?

8月1日前,各学科专家团队都出台了本学科的观课标准、议课模板。

一、近几日浏览老师们提交的观课报告,仍然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开表彰会。列出诸如备课充分、思路清晰、课堂组织合理、语言流畅生动、课堂气氛好等优点。对缺点与不足只字不提或轻描淡写。

2.搞一刀切。找来一个评课模板,换换标题与里面的个别内容。细细研究,这篇评议放之四海而皆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3.无聚焦点。有些报告对资源包中的十项内容全方位涉猎,每个方面都蜻蜓点水,缺乏明确的关注焦点,缺乏对问题的深入研究,缺乏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如何写出一份合格的观课报告

1、牵牛要牵牛鼻子。

(1)此次研修选用了“观课议课”这四个字,而非大家熟悉常用的“听课评课”。恰恰是这“议”和“评”的一字之差,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2)由于此次是网络观课,环境特殊,我们就不再详细讨论“观课”与“听课”的区别。只需明确一点,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观课,都一定要预先设好观察点,有目的的观课。

2、“议课”与“评课”又有什么不同。(1)“评”,就是比较和判断,最终要对课的好坏下个结论。“议”就是讨论,商议,目的是两人或几人展开对话,促进反思。(2)“评”,被评者处在客场,等着别人下结论。“议”,所有人都是主场,没有谁说了算,大家可以争论,每个人都要诉说,都要倾听,都要努力去理解对方。

(3)“评”,要尽力全面,综合各方面信息,务求给出一个公正的结论。“议”,就要聚焦话题,不能你说东,我说西。大家要在一点上深入对话,超越现象,务求本质。

(4)“评”,要有基本统一的标准,规范的流程。“议”,选取一点,探讨多种可能。(5)被“评”者,侧重展示特长、彰显优点。被“议”者,侧重解决困惑,改进发展。

明确了以上几点,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写好观课报告,还要做足以下几方面的功课。

1.与文本对话。阅读资料包里所有资料,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课后反思等方面,整体感知上课老师的教学思想、上课思路及对新课程的理解。

2.与视频对话。确立好观察点,理性观看视频。不要因视频录制质量差而沮丧,也不要因视频颜值报表而狂喜。用专业的眼光,从教师行为入手,挖掘其背后的立场;从课堂现象入手,探寻其表达的本质。

3.与自己对话。就要“议”的那一点,“我”是否理解了上课教师的思想?我的课堂行为与其相同还是不同?去阅读理论,寻找根据,同自己先辩论一番。想说服他人,首先要说服自己。

这次观课议课活动,每堂课至少有四十人在“议”,有的课甚至达到上百人。如果,每个人都能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对一堂课提供一点点实质性的改进意见,那么,这节课的上课教师就收获了至少四十人的思想。而我们,在遍览他人议课后,再反思自己的报告,就如登五岳归来,自然会少了浮躁之气,多了向往之心。

注:钟炜的联系方式 ①0813—6201674(办)②邮箱:zhongwei1962@163.com

③博客 zhongwei196207.blog.163.com

下载中华文化之哀:六艺教育遗存在日本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华文化之哀:六艺教育遗存在日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