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暑期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暑期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报告
沈阳市教育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调查感悟
孙太雨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为了能更好地保护教育文物资源,提高个人人文素养,做到对多地区教育文物的掌握和了解,为教育文化博物馆作贡献,沈阳师范大学赴沈阳市教育文化遗产调研20**年暑期社会实践课题组在指导教师王雷教授的带领下,开展了沈阳市教育文物寻访活动,希望可以通过这个活动了解更多的教育文物知识。
7月20日是我们小组活动的第一天。小组成员集体从东北大学出发乘车前往位于沈阳市大东区大东门附近的周恩来少年读书处旧址,那句激励了无数华夏儿女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少年周恩来在这里发表的。怀揣着对这位伟大的政治家的崇敬和对这所小学的好奇,课题组决定把这里作为课题调研的第一站。由于对旧址具体位置不熟悉,课题组一行人在31℃的高温下,仅凭借着打听和地图的指引,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步行终于在一处胡同小路上找到了这所旧址。
旧址是一排类似于平房的建筑,中间的匾额上依旧保存着民国时期“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的字样,院内有一尊高约5米的周恩来塑像,基座上刻着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警世恒言,石像上周总理那炯炯有神的目光好像依旧注视着这个时代。学校院内有两栋二层阁楼,据管理人员介绍,这两栋楼就是原来的学生教室,由于时间久远早已破败不堪,近年来由于政府的重视和资金投人,原址已经得到返修和保护,所有的建筑都遵循原有风格。通过了解这些,课题组成员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当年那些有志青年的奋斗精神。在管理人员的帮助下,课题组成员查阅了馆藏的大量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大量文字基础。
参观之后,课题组对周恩来少年读书处旧址的周边情况进行了一番实地考察,并通过间卷调查等方式对周边居民进行了一下访问。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课题组组长决定在周恩来石像前举行课题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启动仪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行,课题组分别于7月28日、8月3日对位于沈阳市其他几处教育文化遗迹进行了考察。这些地点分别是:同泽女子中学旧址、汉卿体育场(1930年)车向忱旧居(1928年)、原满洲教育专门学校旧址(1922)、南满医学堂旧址(1911年)。课题组成员还走访了一些教育界知名人士,对这些遗迹作了更全面的了解,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体会颇丰。
位于东北育才中学院内和中国医科大学院内的原满洲教育专门学校旧址、南满医学堂旧址一直在被学校使用,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位于原沈阳体育学院的汉卿体育场就没那么幸运了,虽然早已被列为国家级教育保护文物,但因为资金短缺没能得到妥善维护,现在的汉卿体育场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令在场的课题组成员感到惋惜。
打击与失落总是接踵而至,著名教育家、原沈阳师范学院院长车向忱先生的故居也让调研小组心生伤感。除故居小楼外,周边已经卖给房地产开发商进行商品小区的建设,一座座高楼将故居映衬得矮小破败。小楼已经很难再现当年的情景了。但值得高兴的是,这里引起了沈阳市政府的重视。就在调研小组进行考察时,小楼正在进行楼体的翻新修葺工作,并将这里列为沈阳市教育文物不可移动文物。课题组衷心希望,这里可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维护,让这里早日成为竞相参观的场所。
8月5日,按计划是课题组寻访的最后一天。经过半个多月的走访调查,课题组已经按计划完成了六处教育文物遗址的寻访和考察工作。有伤感也有欣慰,成员们都怀着复杂的心情调查最后两处文物遗产,可事情往往与想象相悖。这最后一天,是整个调研活动中最苦、最伤心的一天,也许这一天的所见所感我们都会终生难忘。
寻找原沈阳市动物园西侧的原同泽女子中学旧址颇费了一番工夫。由于城市发展变化迅速,很多街路已经消失,多数建筑的门牌已经不见,这对仅能靠打听和资料寻找的我们来说无疑增加了很大难度。经过全组成员2个多小时的寻找,终于在一处即将拆迁的居民楼小区中发现了这处校址。破败的校门中是一片长满荒草的操场,操场北侧屹立着三幢民国时期的建筑,经证实这里就是张学良将军创立的同泽女子中学的旧址。三幢具有历史和教育价值的建筑已经破败不堪,窗户已经损坏,透过窗口还可以清晰地看见里面残损的墙壁。经过课题组成员的耐心寻找,终于在一处木板堆旁发现了一块写有“不可移动文物”的牌子。看到这座见证了一个时期的教育文物竟被破坏成如此模样,课题组几个成员忍不住落泪。
在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调查组成员徒步来到了位于原黎明机械厂后身的一处工地处。经多方询问,成员们最终找到了仅仅残存一排房屋的东北陆军讲武堂。青砖灰瓦依旧显示出当年的气派与威严。工地保安说这里已经很久没人过问了,但不知为什么没有被拆除。调查组在这里并没有发现标志牌或政府颁发的文化调研遗产证明,工地的推车在远处轰轰作响,无比的伤感袭上心头。做了一系列的调研工作后,成员们离开了这里。
历史可以用来警醒后人,教育文物的保护和发掘能够给当今的人们以启迪和感悟。我们不知道,在当今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里,那些曾经为中华民族作出过卓越贡献的教育家和他们所留下的教育遗产还能保存多久。半个多月的调研实践结束了,值得欣慰的是,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了教育文物的重要性并具体实施了相关的保护措施,颁布了相关法律。希望我们的调研活动能够激发起更多人对教育文物的保护意识,能够为我们的教育博物馆的建立尽一份绵薄之力。
第二篇:暑期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暑期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暑期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报告 沈阳市教育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调查感悟
孙太雨
7月20日是我们小组活动的第一天。小组成员集体从东北大学出发乘车前往位于沈阳市大东区大东门附近的周恩来少年读书处旧址,那句激励了无数华夏儿女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少年周恩来在这里发表的。怀揣着对这位伟大的政治家的崇敬和对这所小学的好奇,课题组决定把这里作为课题调研的第一站。由于对旧址具体位置不熟悉,课题组一行人在31℃的高温下,仅凭借着打听和地图的指引,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步行终于在一处胡同小路上找到了这所旧址。
旧址是一排类似于平房的建筑,中间的匾额上依旧保存着民国时期“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的字样,院内有一尊高约5米的周恩来塑像,基座上刻着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警世恒言,石像上周总理那炯炯有神的目光好像依旧注视着这个时代。学校院内有两栋二层阁楼,据管理人员介绍,这两栋楼就是原来的学生教室,由于时间久远早已破败不堪,近年来由于政府的重视和资金投人,原址已经得到返修和保护,所有的建筑都遵循原有风格。通过了解这些,课题组成员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当年那些有志青年的奋斗精神。在管理人员的帮助下,课题组成员查阅了馆藏的大量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大(转载于:暑期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报告)量文字基础。
参观之后,课题组对周恩来少年读书处旧址的周边情况进行了一番实地考察,并通过间卷调查等方式对周边居民进行了一下访问。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课题组组长决定在周恩来石像前举行课题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启动仪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行,课题组分别于7月28日、8月3日对位于沈阳市其他几处教育文化遗迹进行了考察。这些地点分别是:同泽女子中学旧址、汉卿体育场(1930年)车向忱旧居(1928年)、原满洲教育专门学校旧址(1922)、南满医学堂旧址(1911年)。课题组成员还走访了一些教育界知名人士,对这些遗迹作了更全面的了解,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体会颇丰。
位于东北育才中学院内和中国医科大学院内的原满洲教育专门学校旧址、南满医学堂旧址一直在被学校使用,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位于原沈阳体育学院的汉卿体育场就没那么幸运了,虽然早已被列为国家级教育保护文物,但因为资金短缺没能得到妥善维护,现在的汉卿体育场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令在场的课题组成员感到惋惜。
打击与失落总是接踵而至,著名教育家、原沈阳师范学院院长车向忱先生的故居也
让调研小组心生伤感。除故居小楼外,周边已经卖给>房地产开发商进行商品小区的建设,一座座高楼将故居映衬得矮小破败。小楼已经很难再现当年的情景了。但值得高兴的是,这里引起了沈阳市政府的重视。就在调研小组进行考察时,小楼正在进行楼体的翻新修葺工作,并将这里列为沈阳市教育文物不可移动文物。课题组衷心希望,这里可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维护,让这里早日成为竞相参观的场所。
8月5日,按计划是课题组寻访的最后一天。经过半个多月的走访调查,课题组已经按计划完成了六处教育文物遗址的寻访和考察工作。有伤感也有欣慰,成员们都怀着复杂的心情调查最后两处文物遗产,可事情往往与想象相悖。这最后一天,是整个调研活动中最苦、最伤心的一天,也许这一天的所见所感我们都会终生难忘。
寻找原沈阳市动物园西侧的原同泽女子中学旧址颇费了一番工夫。由于城市发展变化迅速,很多街路已经消失,多数建筑的门牌已经不见,这对仅能靠打听和资料寻找的我们来说无疑增加了很大难度。经过全组成员2个多小时的寻找,终于在一处即将拆迁的居民楼小区中发现了这处校址。破败的校门中是一片长满荒草的操场,操场北侧屹立着三幢民国时期的建筑,经证实这里就是张学良将军创立的同泽女子中学的旧址。三幢具有历史和教育价值的建筑已经破败不堪,窗户已经损坏,透过窗口还可以清晰地看见里面残损的墙壁。经过课题组成员的耐心寻找,终于在一处木板堆旁发现了一块写有“不可移动文物”的牌子。看到这座见证了一个时期的教育文物竟被破坏成如此模样,课题组几个成员忍不住落泪。
在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调查组成员徒步来到了位于原黎明机械厂后身的一处工地处。经多方询问,成员们最终找到了仅仅残存一排房屋的东北陆军讲武堂。青砖灰瓦依旧显示出当年的气派与威严。工地保安说这里已经很久没人过问了,但不知为什么没有被拆除。调查组在这里并没有发现标志牌或政府颁发的文化调研遗产证明,工地的推车在远处轰轰作响,无比的伤感袭上心头。做了一系列的调研工作后,成员们离开了这里。2015大学生暑期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暑期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报告
沈阳市教育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调查感悟
孙太雨
7月20日是我们小组活动的第一天。小组成员集体从东北大学出发乘车前往位于沈阳市大东区大东门附近的周恩来少年读书处旧址,那句激励了无数华夏儿女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少年周恩来在这里发表的。怀揣着对这位伟大的政治家的崇敬和对这所小学的好奇,课题组决定把这里作为课题调研的第一站。由于对旧址具体位置不熟悉,课题组一行人在31℃的高温下,仅凭借着打听和地图的指引,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步行终于在一处胡同小路上找到了这所旧址。
旧址是一排类似于平房的建筑,中间的匾额上依旧保存着民国时期“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的字样,院内有一尊高约5米的周恩来塑像,基座上刻着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警世恒言,石像上周总理那炯炯有神的目光好像依旧注视着这个时代。学校院内有两栋二层阁楼,据管理人员介绍,这两栋楼就是原来的学生教室,由于时间久远早已破败不堪,近年来由于政府的重视和资金投人,原址已经得到返修和保护,所有的建筑都遵循原有风格。通过了解这些,课题组成员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当年那些有志青年的奋斗精神。在管理人员的帮助下,课题组成员查阅了馆藏的大量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大量文字基础。
参观之后,课题组对周恩来少年读书处旧址的周边情况进行了一番实地考察,并通过间卷调查等方式对周边居民进行了一下访问。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课题组组长决定在周恩来石像前举行课题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启动仪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行,课题组分别于7月28日、8月3日对位于沈阳市其他几处教育文化遗迹进行了考察。这些地点分别是:同泽女子中学旧址、汉卿体育场(1930年)车向忱旧居(1928年)、原满洲教育专门学校旧址(1922)、南满医学堂旧址(1911年)。课题组成员还走访了一些教育界知名人士,对这些遗迹作了更全面的了解,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体会颇丰。
位于东北育才中学院内和中国医科大学院内的原满洲教育专门学校旧址、南满医学堂旧址一直在被学校使用,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位于原沈阳体育学院的汉卿体育场就没那么幸运了,虽然早已被列为国家级教育保护文物,但因为资金短缺没能得到妥善维护,现在的汉卿体育场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令在场的课题组成员感到惋惜。
打击与失落总是接踵而至,著名教育家、原沈阳师范学院院长车向忱先生的故居也让调研小组心生伤感。除故居小楼外,周边已经卖给房地产开发商进行商品小区的建设,一座座高楼将故居映衬得矮小破败。小楼已经很难再现当年的情景了。但值得高兴的是,这里引起了沈阳市政府的重视。()就在调研小组进行考察时,小楼正在进行楼体的翻新修葺工作,并将这里列为沈阳市教育文物不可移动文物。课题组衷心希望,这里可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维护,让这里早日成为竞相参观的场所。
8月5日,按计划是课题组寻访的最后一天。经过半个多月的走访调查,课题组已经按计划完成了六处教育文物遗址的寻访和考察工作。有伤感也有欣慰,成员们都怀着复杂的心情调查最后两处文物遗产,可事情往往与想象相悖。这最后一天,是整个调研活动中最苦、最伤心的一天,也许这一天的所见所感我们都会终生难忘。
寻找原沈阳市动物园西侧的原同泽女子中学旧址颇费了一番工夫。由于城市发展变化迅速,很多街路已经消失,多数建筑的门牌已经不见,这对仅能靠打听和资料寻找的我们来说无疑增加了很大难度。经过全组成员2个多小时的寻找,终于在一处即将拆迁的居民楼小区中发现了这处校址。破败的校门中是一片长满荒草的操场,操场北侧屹立着三幢民国时期的建筑,经证实这里就是张学良将军创立的同泽女子中学的旧址。三幢具有历史和教育价值的建筑已经破败不堪,窗户已经损坏,透过窗口还可以清晰地看见里面残损的墙壁。经过课题组成员的耐心寻找,终于在一处木板堆旁发现了一块写有“不可移动文物”的牌子。看到这座见证了一个时期的教育文物竟被破坏成如此模样,课题组几个成员忍不住落泪。
——关注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多民族和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国家,具有着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和奇特的民族风情,这些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是,只有得到精心保护、处在良性循环状态的这些文化遗产才能激发人们的旅游愿望,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旅游需求。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所有人应尽的义务。实践主题:关注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实践地点简介:
等,又使那里成为一个原创艺术的基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南大街,是常州市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每天都有大量的人流来往,是此次实践的调查地点。
实践过程:
第一天(7月1号)
夏日清晨的风,让人感觉神清气爽。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大家努力的工作,终于准备好了所需的资料。队员们激动着,兴奋着„„经过了大约1小时,我们到达了我们的实践基地---薛家镇。刚下车,队员们就迫不及待的举起了手中的旗帜,“阳光小队”的标志在阳光的沐浴下更显的夺目。
经路人的指引,我们弯入一条大路,大家不由得停住脚步,路两旁都是一排排特制的木房子,一根根木头精致的叠在一起,木头散发出阵阵古典的气息,让人不由得陶醉在其中。抬头仰望,这里似乎有点偏僻,因为这里的蓝天与我们是这么的接近,但是周围有着一幢幢高楼,与这些散发着古典气息的木屋相映成趣。路上的车是如此的少,偶尔一声鸣笛也只是稍微打破一下这里的宁静,随即便恢复,耳边剩下的只有鸟鸣的清脆声。
依旧朝前走着,木屋的尽头是一块石碑,这就是薛家镇市民广场的入口,我们仍然陶醉在刚才的景色之中。刚进去,迎面扑来的是一片苍翠的绿,一块块的石板台阶,映衬着岁月的沧桑,我们流连着,一步三望。过桥了,这桥可没有平时大伙们看到的宽广和宏伟,它只是一块厚实的石板桥,桥面上刻的不知是哪个年代的文字,人站在桥上,一种不知名的情感油然而生。桥下清澈的河水,水面上游动的鱼儿,不禁给人一种小桥流水般的感觉。这就是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周边的优美的环境,它非凡的气质,丰富的文化底蕴,一定会吸引着更多的人。
“走啦”,大家才似乎梦醒,轻快的步伐,欢快的语调,带着无比自豪的心情来到了对面的岸上,“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一行铿锵有力的大字出现在我们面前,大家被这门前的气势所震撼,停下脚步,细细观摩,这些大字在周围绿色的映衬下显得更打动人。不知何时,一位中年师傅走了过来,我们激动的跑了过去,还没等我们开口,大叔就笑着对我们说,“你们是来参观的吧”,我们急忙自我介绍了一下,并问了大叔好多关于非遗馆的问题,大叔一一作了回答,还带我们进馆内参观。跨过一个高的门槛,空荡荡的院子,更增添了一丝的幽静。又进入了一个门,一股木质的香味儿飘来,里面整整齐齐的摆放着桌椅,两面墙上都写满了对常州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靠墙的地方摆放着一排整齐的玻璃柜,里面有包装精美的常州特产---萝卜干,绿色的包装盒给人清新的感觉;里面有常州著名的木梳篦,人物梳篦上栩栩如生的人物令人拍手叫绝,对称的双鱼梳篦让人流连忘返;里面有
常州知名的酒,精美的包装里透着高贵,纯纯的液体中散着香醇;墙上酒的制作工序,让人眼花缭乱,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聪明才智。跟着大叔的步伐,我们来到了一条小巷,靠边上的一间算是非遗馆的藏书阁了,一堆堆的书整齐的排放,里面的工作人员正辛苦的整理着,准备尽快的借阅给前来参观的人,以便更了解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过了这间房,接下来的那间算是间古屋,古代的手推车,水车„„真让人大饱眼福。
我们扛着旗帜进了间大房子,天呐,里面竟然整齐的摆放着几张乒乓球桌,几位老年人在练乒乓球。“他们是来锻炼身体的”,引导我们的大叔说,四面的墙上散发着古典的气息,与这现代的气息相结合,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进了最后的大院子,四面的墙上是常州特产萝卜干、素火腿的制作工序,看着那一幅幅照片,令人垂涎三尺。进了里屋,好整齐的桌子,干净的凳子,墙壁上挂着“侨台之家”,顿时给人一种温馨之感,原来这是侨胞们的家园,设计独特,又是这里的一大看点。
第一天就在忙碌而充实中结束了,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我们回归到了原点,在古代人的文化中徘徊,在现代人的艺术中穿梭,为他们感到骄傲,也为自己感到自豪。
第三篇:暑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修改
暑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项目类别:“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 项目名称:关注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荆州传统文化 项目负责人:徐菁菁
暑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注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多民族和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国家,具有着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和奇特的民族风情,这些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是,只有得到精心保护、处在良性循环状态的这些文化遗产才能激发人们的旅游愿望,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旅游需求。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所有人应尽的义务。
实践主题:关注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荆州传统文化
实践地点:荆州博物馆(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荆州城门(荆州最繁华的东门)
实践时间:7月7号——7月10号
实践地点简介:
荆州博物馆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占地4.8万平方米。以其优美的环境、丰富的馆藏文物和独具地域特色的文物珍品陈列,以及考古研究的丰硕成果而享誉海内外。1994年经国家文物局专家评选,该馆荣获中国地市级“十佳博物馆之首”的美誉。荆州博物馆配合各项工程建设,发掘出土珍贵文物12万余件。其中,有战国丝绸;吴王夫差矛;有战国秦汉漆器;有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数学专著《算数书》和萧和“二年造律”的《二年律令》等汉初简牍;有迄今为止保存年代最久远、最为完好的西汉男尸。该馆配合各种基本建设,先后发掘了7000多座古墓葬和近20万平方米的古文化遗址。荆州城东门,是荆州市最繁华的街道,每天都有大量的人流来往,是此次实践的调查地点。
实践过程:
第一天(7月7号)
夏日清晨的风,让人感觉神清气爽。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大家努力的工作,终于准备好了所需的资料。队员们激动着,兴奋着……经过了大约1小时,我们到达了我们的实践地点。经路人的指引,我们弯入一条大路,大家不由得停住脚步,路两旁都是一排排特制的木房子,一根根木头精致的叠在一起,木头散发出阵阵古典的气息,让人不由得陶醉在其中。抬头仰望,这里似乎有点偏僻,因为这里的蓝天与我们是这么的接近,但是周围有着一幢幢高楼,与这些散发着古典气息的木屋相映成趣。路上的车是如此的少,偶尔一声鸣笛也只是稍微打破一下这里的宁静,随即便恢复,耳边剩下的只有鸟鸣的清脆声。
依旧朝前走着,木屋的尽头是一块石碑,我们仍然陶醉在刚才的景色之中。刚进去,迎面扑来的是一片苍翠的绿,一块块的石板台阶,映衬着岁月的沧桑,我们流连着,一步三望。过桥了,这桥可没有平时大伙们看到的宽广和宏伟,它只是一块厚实的石板桥,桥面上刻的不知是哪个年代的文字,人站在桥上,一种不知名的情感油然而生。桥下清澈的河水,水面上游动的鱼儿,不禁给人一种小桥流水般的感觉。这就是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周边的优美的环境,它非凡的气质,丰富的文化底蕴,一定会吸引着更多的人。
“走啦”,大家才似乎梦醒,轻快的步伐,欢快的语调,带着无比自豪的心情来到了对面的岸上,“荆州市博物馆”一行铿锵有力的大字出现在我们面前,大家被这门前的气势所震撼,停下脚步,细细观摩,这些大字在周围绿色的映衬下显得更打动人。不知何时,一位中年师傅走了过来,我们激动的跑了过去,还没等我们开口,大叔就笑着对我们说,“你们是来参观的吧”,我们急忙自我介绍了一下,并问了大叔好多关于非遗馆的问题,大叔一一作了回答,还带我们进馆内参观。
跨过一个高的门槛,空荡荡的院子,更增添了一丝的幽静。又进入了一个门,一股木质的香味儿飘来,里面整整齐齐的摆放着桌椅,两面墙上都写满了对荆州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靠墙的地方摆
放着一排整齐的玻璃柜,里面有包装精美的荆州特产,绿色的包装盒给人清新的感觉;里面有荆州著名的木梳篦,人物梳篦上栩栩如生的人物令人拍手叫绝,对称的双鱼梳篦让人流连忘返;里面有荆州知名的酒,精美的包装里透着高贵,纯纯的液体中散着香醇;墙上酒的制作工序,让人眼花缭乱,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跟着大叔的步伐,我们来到了一条小巷,靠边上的一间算是非遗馆的藏书阁了,一堆堆的书整齐的排放,里面的工作人员正辛苦的整理着,准备尽快的借阅给前来参观的人,以便更了解荆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过了这间房,接下来的那间算是间古屋,古代的手推车,水车……真让人大饱眼福。四面的墙上散发着古典的气息,与这现代的气息相结合,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夕阳的余晖落在窗前,洒在刻竹人的背影上,心中感叹着艺术的丰富多彩,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久,我们告别了艺博园的负责人。
第一天就在忙碌而充实中结束了,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我们回归到了原点,在古代人的文化中徘徊,在现代人的艺术中穿梭,为他们感到骄傲,也为自己感到自豪。
第二天(7月8号)今天我们一行人来到了著名的楚绣大师家里,这位就是如今已71岁高龄的王孝珍老人。当我们问起老人为什么会喜欢楚绣,她说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倚在奶奶膝边看她绣花的情景,在王孝珍的眼里,奶奶绣的肚兜、鞋底是世上最美的物件。8岁她就开始拿起绣花针,跟着奶奶学“链子扣”,也就是楚绣中的锁针针法。
王孝珍读书不多,一辈子只做过两件事,绣花和务农,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从小学习的针法竟然就是楚绣的针法。而李子初这位伯乐却慧眼识珠,他买来大量刺绣书籍给王孝珍学习,还带着她参加各种刺绣学习班,组织专人来指点王孝珍绘图、配色。待王孝珍的作品日趋成熟后,2010年她向荆州市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非遗的申报过程非常顺利,有了这样一次成功的经验,2013年,李子初再次替王孝珍向湖北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此后,王孝珍也成为了楚绣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时间,上门找王孝珍学艺的人几乎踏破了门槛,而王孝珍一直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徒弟们。
与王孝珍一样,我们走访的另一位楚绣大师李友珍也有着与她共同的心愿,也正在为楚绣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3年10月,李友珍参加了首届湖北省大师级民间工艺技能传承人大赛,荣获“楚绣工艺传承大师”称号。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两年,而李友珍至今都深深记得比赛时紧张的气氛。
李友珍的作品越来越多,技艺越来越精湛,女儿、女婿、8岁的小孙女都成了她的楚绣针法传承人,而她的楚绣班已经有100多名学生。楚绣图案、色彩千变万化,即使同一人绣制相同纹饰的作品,也会呈现完全不同的风格特点,也许这就是楚绣的魅力所在,让一代代传承人爱不释手,倾心执着于此。
第三天(7月9号)
一大早,队员们就来到食堂集合,今天的主要任务是调查问卷。在队长细心的指导下,每位队员积极地讨论并记录,并最终完成调查问卷的内容。之后,调查问卷发放为三个小组,协调进行抽样调查,向事先约定好的地点---东大门进发。
刚下车,荆州东门大街的人来人往,车流如龙,并没有遮住队员们的视线,大家便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三个小组分头行动。即使天气异常炎热,但每个队员却以微笑征服了今天每个被调查的对象,几乎没有人拒绝,大家都是很认真的对待此次问卷调查,若是行色匆匆,行人也会说明理由,让我们的队员感到这次的辛苦没有一点白费。一句“谢谢”换来的是大家对彼此真诚、信任的微笑,一丝微笑肯定了队员们辛苦的价值。
将近傍晚,队员们互相帮忙,手中的空白问卷就变成了沉甸甸的成果,手捧着调查问卷在固定的地点集合,大家笑脸相对,轻松愉快的聊着。夕阳依旧,照在我们坚定的步伐上,望着手中的调查问卷,大家笑的那么灿烂,内心满是骄傲、满足和欣慰。
第四天(7月10号)
实践快要接近尾声了,剩下的工作就是要进行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队员们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扬团队精神,积极努力的讨论,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调查问卷题目:关于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
调查地点:荆州城东门
调查时间:7月9号
调查方式:抽样调查
调查问卷发放:共有100份调查问卷,收回100份,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98%。
关于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问卷
1.您知道荆州目前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艺博馆吗?
【A】知道【B】不清楚
2.如果知道,您有没有去过?
【A】去过【B】没有
3.您觉得您对荆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多吗?
【A】很多【B】一般【C】一点也不了解
4.您知道荆州的楚绣吗?
【A】知道【B】不了解
5.如果知道,您了解它与苏绣有何不同吗?
【A】了解,但不多【B】不了解
6.在暑假期间,您是否会选择和您的家人去博物馆参观游玩,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呢?
【A】会【B】不会,没时间
7.您会去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宣传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吗?【A】会【B】可能【C】不会
调查结果分析:
1.通过调查数据显示,有大约一半的人不知道荆州的楚绣;对荆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很多的人几乎没有,而对于已经商品化的乱针绣似乎很了解;有很多人愿意去多了解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但是这也受到时间的限制;对于2010年的世博会,大多数人表示会去看,甚至已有一些人已经买好了票。
2.通过调查结果启示,(一)社会因素,并不是人们不愿意去了解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现在的人们整天为了工作,起早忙晚,根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多了解,所以更谈不上保护。
(二)环境因素,由于荆州的博物馆离市区很远,一般人不知道还有这个地方,即使环境优美,是一个工作之余散心的好地方,远离这里的人们还是不会来到这里。
(三)人为因素,在我认为,是宣传的力度不够,博物馆已开放数年,却还有许多人都不知道,这的确是个令人遗憾的地方。
3.针对调查结果的建议,(一)我认为,在每个大公司中,每一个员工不仅要具备自身所要具备的素质,而且应该主动的去了解每个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了解才能懂得怎样去保护,怎样去传承和发扬。
(二)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内的一些物品可以被呈现在市区的一些饭店内,能让所有在荆州的人欣赏品尝到,这也不失为一种宣传的好办法。再者,博物馆内的部分艺术品可以拿到市中心给人们展览,让市民们都能欣赏到,多多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
(三)大力进行口头宣传,让人们都知道荆州楚绣很荆州博物馆,多制作一些海报,向人们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色与魅力,它是个休息加旅游的好地方。
队员互相帮助,这体现的是团结;行人积极参与,这体现的是信任,而这所有的一切,就在这短短四天中,像电影一样呈现了。
四天里,我们在一起吃饭,在一起辛苦,在一起努力,在一起兴奋,在一起满足,在一起欣慰,我们学到了团结和关爱,感受到了热情与关注,也许这个假期会因为这四天而变得充实而有意义,而我也希望我们队员的热情可以带动人们一起,一起负起这个责任---关注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篇:暑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暑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注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多民族和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国家,具有着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和奇特的民族风情,这些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是,只有得到精心保护、处在良性循环状态的这些文化遗产才能激发人们的旅游愿望,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旅游需求。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所有人应尽的义务。
实践主题:关注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实践地点:非遗馆(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艺博园(华夏工艺美术产业博览园)南大街(常州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
实践时间:7月1号——7月3号
实践地点简介:
非遗馆、艺博园,都位于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市民广场,周边的环境清幽,景色优美。目前非遗馆和艺博园同时对外开放,这里将会成为常州市工艺美术生产和文化遗产展示传承的积聚地。非遗馆内有3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展示,馆内已有多种传统手艺在展示,如常州萝卜干、素火腿、大麻糕以及芝麻糖的制作工艺等。艺博园的主体是创意企业,它的特色就是把工艺与产业相结合,展示的是艺术品,令人赏心悦目。那里陈列着汪鹤鸣的烙画作品,宜兴徐悲鸿画院、常州画院、常州龙城书画院的画师的作品,画家刘伟光的作品等,又使那里成为一个原创艺术的基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南大街,是常州市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每天都有大量的人流来往,是此次实践的调查地点。
实践过程:
第一天(7月1号)
夏日清晨的风,让人感觉神清气爽。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大家努力的工作,终于准备好了所需的资料。队员们激动着,兴奋着……经过了大约1小时,我们到达了我们的实践基地---薛家镇。刚下车,队员们就迫不及待的举起了手中的旗帜,“阳光小队”的标志在阳光的沐浴下更显的夺目。
经路人的指引,我们弯入一条大路,大家不由得停住脚步,路两旁都是一排排特制的木房子,一根根木头精致的叠在一起,木头散发出阵阵古典的气息,让人不由得陶醉在其中。抬头仰望,这里似乎有点偏僻,因为这里的蓝天与我们是这么的接近,但是周围有着一幢幢高楼,与这些散发着古典气息的木屋相映成趣。路上的车是如此的少,偶尔一声鸣笛也只是稍微打破一下这里的宁静,随即便恢复,耳边剩下的只有鸟鸣的清脆声。
依旧朝前走着,木屋的尽头是一块石碑,这就是薛家镇市民广场的入口,我们仍然陶醉在刚才的景色之中。刚进去,迎面扑来的是一片苍翠的绿,一块块的石板台阶,映衬着岁月的沧桑,我们流连着,一步三望。过桥了,这桥可没有平时大伙们看到的宽广和宏伟,它只是一块厚实的石板桥,桥面上刻的不知是哪个年代的文字,人站在桥上,一种不知名的情感油然而生。桥下清澈的河水,水面上游动的鱼儿,不禁给人一种小桥流水般的感觉。这就是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周边的优美的环境,它非凡的气质,丰富的文化底蕴,一定会吸引着更多的人。
“走啦”,大家才似乎梦醒,轻快的步伐,欢快的语调,带着无比自豪的心情来到了对面的岸上,“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一行铿锵有力的大字出现在我们面前,大家被这门前的气势所震撼,停下脚步,细细观摩,这些大字在周围绿色的映衬下显得更打动人。不知何时,一位中年师傅走了过来,我们激动的跑了过去,还没等我们开口,大叔就笑着对我们说,“你们是来参观的吧”,我们急忙自我介绍了一下,并问了大叔好多关于非遗馆的问题,大叔一一作了回答,还带我们进馆内参观。
跨过一个高的门槛,空荡荡的院子,更增添了一丝的幽静。又进入了一个门,一股木质的香味儿飘来,里面整整齐齐的摆放着桌椅,两面墙上都写满了对常州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靠墙的地方摆放着一排整齐的玻璃柜,里面有包装精美的常州特产---萝卜干,绿色的包装盒给人清新的感觉;里面有常州著名的木梳篦,人物梳篦上栩栩如生的人物令人拍手叫绝,对称的双鱼梳篦让人流连忘返;里面有常州知名的酒,精美的包装里透着高贵,纯纯的液体中散着香醇;墙上酒的制作工序,让人眼花缭乱,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跟着大叔的步伐,我们来到了一条小巷,靠边上的一间算是非遗馆的藏书阁了,一堆堆的书整齐的排放,里面的工作人员正辛苦的整理着,准备尽快的借阅给前来参观的人,以便更了解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过了这间房,接下来的那间算是间古屋,古代的手推车,水车……真让人大饱眼福。
我们扛着旗帜进了间大房子,天呐,里面竟然整齐的摆放着几张乒乓球桌,几位老年人在练乒乓球。“他们是来锻炼身体的”,引导我们的大叔说,四面的墙上散发着古典的气息,与这现代的气息相结合,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进了最后的大院子,四面的墙上是常州特产萝卜干、素火腿的制作工序,看着那一幅幅照片,令人垂涎三尺。进了里屋,好整齐的桌子,干净的凳子,墙壁上挂着“侨台之家”,顿时给人一种温馨之感,原来这是侨胞们的家园,设计独特,又是这里的一大看点。
接着在馆领导人的热情介绍下,我们来到了近邻---华夏工艺美术产业博览园,这是艺博园的首栋工美大楼,它与非遗馆毗邻,目前已有15家工美企业入驻,其中包括孙燕云乱针绣艺术创作中心、狄静乱针绣工作室、单银娣乱针绣工作室。它壮观的外形与非遗馆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由得想进去看看。
过了马路,艺博园的一位负责人便迎了过来,“常工院的同学们,欢迎欢迎”,刚走进大门,里面的宽敞和明亮瞬间闯进我们的双眼。“我带你们参观参观吧”,随即,负责人带领我们进了一家店,纵观四周,宽敞而不失涵养,安静而不失气质。里面艺术品如云,让人不禁赞不绝口。让人倍感惊奇的要属乱针绣,远看像幅风景油画,近看又似一排排乱针,虽然有点乱,这可是工作人员们绣了几个月,甚至几年才完成的艺术品。不仅是乱针绣,几幅像镀金似的画吸引了大家,队员们在不停的猜测着,“这是用麦子成熟后的秸秆做的,不仅有欣赏价值,而且废物利用,一举两得”,更让我们大家瞪大了双眼。
过了一会儿,负责人带我们上了二楼,首先映入双眼的是两个巨大的花瓶,这可不是用来插花用的哦,瓶身还不断地散发出香味,“这是用三万多个核桃做成的,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啊……”,这就是艺博园,总给人惊讶和欢乐的地方。夕阳的余晖落在窗前,洒在刻竹人的背影上,心中感叹着艺术的丰富多彩,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久,我们告别了艺博园的负责人。
第一天就在忙碌而充实中结束了,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我们回归到了原点,在古代人的文化中徘徊,在现代人的艺术中穿梭,为他们感到骄傲,也为自己感到自豪。
第二天(7月2号)
大家似乎还沉浸在昨天的美好情境中,一大早,队员们就来到食堂集合,今天的主要任务是调查问卷。在队长细心的指导下,每位队员积极地讨论并记录,并最终完成调查问卷的内容。之后,调查问卷发放为三个小组,协调进行抽样调查,向事先约定好的地点---南大街进发。
刚下车,南大街的人来人往,车流如龙,并没有遮住队员们的视线,大家便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三个小组分头行动。即使天气异常炎热,但每个队员却以微笑征服了今天每个被调查的对象,几乎没有人拒绝,大家都是很认真的对待此次问卷调查,若是行色匆匆,行人也会说明理由,让我们的队员感到这次的辛苦没有一点白费。一句“谢谢”换来的是大家对彼此真诚、信任的微笑,一丝微笑肯定了队员们辛苦的价值。
将近傍晚,队员们互相帮忙,手中的空白问卷就变成了沉甸甸的成果,手捧着调查问卷在固定的地点集合,大家笑脸相对,轻松愉快的聊着。夕阳依旧,照在我们坚定的步伐上,望着手中的调查问卷,大家笑的那么灿烂,内心满是骄傲、满足和欣慰。
第三天(7月3号)
实践快要接近尾声了,剩下的工作就是要进行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队员们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扬团队精神,积极努力的讨论,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调查问卷题目:关于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
调查地点:南大街
调查时间:7月2号
调查方式:抽样调查
调查问卷发放:共有100份调查问卷,收回100份,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98%。
关于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问卷
1.您知道常州目前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艺博馆吗?
【A】知道 【B】不清楚
2.如果知道,您有没有去过?
【A】去过 【B】没有
3.您觉得您对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多吗?
【A】很多 【B】一般 【C】一点也不了解
4.您知道常州的乱针绣吗?
【A】知道 【B】不了解
5.如果知道,您了解它与苏绣有何不同吗?
【A】了解,但不多 【B】不了解
6.不久前常州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为空白,为此,您会去了解这方面的相关资料吗?
【A】会 【B】不会,没时间
7.在暑假期间,您是否会选择和您的家人去艺博园参观游玩,接受艺术的熏陶呢?
【A】会 【B】不会,没时间
8.您会去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宣传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吗?【A】会 【B】可能 【C】不会
调查结果分析:
1.通过调查数据显示,有大约一半的人不知道常州的非遗馆和艺博园;对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很多的人几乎没有,而对于已经商品化的乱针绣似乎很了解;有很多人愿意去多了解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但是这也受到时间的限制;对于2010年的世博会,大多数人表示会去看,甚至已有一些人已经买好了票。
2.通过调查结果启示,(一)社会因素,并不是人们不愿意去了解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现在的人们整天为了工作,起早忙晚,根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多了解,所以更谈不上保护。
(二)环境因素,由于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和艺博园离市区很远,一般人不知道还有这个地方,即使环境优美,是一个工作之余散心的好地方,远离这里的人们还是不会来到这里。
(三)人为因素,在我认为,是宣传的力度不够,非遗馆、艺博园已开放数月,却还有许多人都不知道,这的确是个令人遗憾的地方。
3.针对调查结果的建议,(一)我认为,在每个大公司中,每一个员工不仅要具备自身所要具备的素质,而且应该主动的去了解每个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了解才能懂得怎样去保护,怎样去传承和发扬。
(二)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内的一些物品,比如,常州特产萝卜干、素火腿、大麻糕等等食品可以被呈现在市区的一些饭店内,能让所有在常州的人品尝到,这也不失为一种宣传的好办法。再者,艺博园内的部分艺术品可以拿到市中心给人们展览,让市民们都能欣赏到,多多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
(三)大力进行口头宣传,让人们都知道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和艺博园,多制作一些海报,向人们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色与魅力,它是个休息加旅游的好地方。
队员互相帮助,这体现的是团结;行人积极参与,这体现的是信任;领导热情接待,这体现的是关心,而这所有的一切,就在这短短三天中,像电影一样呈现了。
三天里,我们在一起吃饭,在一起辛苦,在一起努力,在一起兴奋,在一起满足,在一起欣慰,我们学到了团结和关爱,感受到了热情与关注,也许这个假期会因为这三天而变得充实而有意义,而我也希望我们队员的热情可以带动人们一起,一起负起这个责任---关注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第五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
—固镇篇
我的家乡固镇,地处皖北平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4300—46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时期聚落遗址,填补了安徽省无史前城址的空白。在秦朝时固镇县属泗水郡(治今淮北市相山)所辖。秦汉以后,多次设国、郡、州、县、镇;汉高祖刘邦在此设立谷阳县,北魏太和年间改设谷阳镇。后来,于1964年10月31日,国务院决定以宿县、灵璧、五河和怀远4个县各一部分行政区域设立固镇县。固镇县因此成立。公元前202年,著名的“垓下之战”即发生在固镇县境内,开启了汉王朝400年基业,也留下了“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动人故事,旅游及考古价值极高,“垓下遗址”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代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曾在固镇垓下为官,著有《说文解字》,开启了中国字典之先河,固镇县根据史实,在近几年中,在城西公园的对面,建造了许慎公园。固镇县还是天津方言的发源地,就像老师在课堂上所说的那样,天津的记者还曾今来此寻根寻缘,跑到了固镇的一些地方进行了寻根之旅。
曾记得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通过课堂上的理解,在课余时查找了资料,才发现固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竟也不少,看来我们身边从不缺少非遗文化,缺少的只是我们发现非遗文化的眼睛,就像没有上过老师的课,我竟然从不知道蚌埠的雪园小吃竟然也属于非遗的一部分。通过对资料的理解和整理,现发现出以下几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就我所在的城关镇而言,最有名的怕是谷阳跑驴。跑驴是一种固镇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文艺,它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跑驴为二人表演一男一女,男为赶驴者,女为骑驴者。两人为夫妻关系。表现的情节是小两口骑驴回娘家,在路上发生了一些趣事,两人通过活泼欢快的表情动作表达了丰富的内心情感,展现了夫妻的真挚爱情和亲昵关系。同时通过上坡过河上桥等过程和驴的走跑进退纵跃弹踢等动作将驴的倔强刻画的维妙维肖,令人忍俊不禁。跑驴受地域习俗的影响情节不尽一致。淮北地区主要有小媳妇回娘家和老大娘赶集两种表现形式。而固镇跑驴则采用前者。固镇跑驴深受群众欢迎。在社火、灯节、庙会中是一项重要表演节目。旧时交通运输极不发达,毛驴曾是农村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之一。也是农民饲养的主要家畜品种之一。因此采用毛驴这一道具进行表演极富生活气息。演出时伴以欢快明亮的锣鼓根据剧情的需要,节奏时而舒缓时而急促,张弛有致。而观众也随着剧情的发展和表演者的表情动作情绪热烈,不时伴以笑声掌声欢呼声充满了欢庆喜乐气氛。固镇跑驴的主要特点是:
一、形象逼真,表演的道具主要是毛驴用篾扎制,头部灵活便于操纵远望,如真人骑驴。
二、表演灵活形式多样,除双人表演外也可单人表演,还可多人表演。
三、艺术性强,富于感染力舞蹈动作幅度大动感强,通过上坡下坡过河等情节采用走跑跳纵卧踢等步法身法,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另外,固镇跑驴的重要价值在于:
1、是本地区保存较为完整具有典型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民间舞蹈文艺。
2、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诙谐幽默多年来深受群众的喜爱。
3、是原生态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对于地方的风土人情习俗进行了较好的载录和表述。
4、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除了跑驴,较为著名的非遗活动还有“独赶桥”,固镇县的濠城古名垓下,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和四月十五举办庙会,举行多种民间技艺表演,独杆轿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所谓“独杆轿”,顾名思义,以独杆作轿,既无轿围,亦无两根轿杆,而是在独杆之前端,设一简易圈椅,用以乘坐。表演时,乘坐者以袍服将圈椅覆盖,使观众以为其是直接坐在独杆尖梢的,给人以惊险之感。且此轿并不刻意保持平衡,而是在另一端由人操纵,一起一落,起落有致,顷刻升至半空,顷刻落至平埃,是在行走间进行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表演班子一般由十余人组成。其中一名坐轿者,名“四老爷”,县令打扮,丑角形象。另有三名衙役,四名抬轿轿夫,2-4名操纵轿杆者。独杆轿通过诙谐滑稽的表演和程序化的舞蹈动作,揭露了封建社会贪官污吏鱼肉人民、作威作福的丑恶形象。
除了这些有趣的活动,下面我们就要开始介绍有关吃的方面,而一说到吃的,就不得不提有名的湖沟烧饼。说起湖沟烧饼,还有两个有趣的传说呢,第一个就是当年陈胜吴广起义占领大泽乡,临近的农民听到这个消息,都拿出粮食来慰劳他们.送来烧饼的大婶,因为紧张,烧饼未完全送到骑马将士的手中,掉落在地上,摔成好几块.于是这烧饼还有另一名字'马蹄酥'.虽然是乡野间的普通的饼子,但做法却很考究.用当地雨水充沛收下来的小麦,头磨出来最精细的面粉,为得是做出来的面有弹性,色好.将面粉和成软硬适度的面团,涂上油放置一钟头待用.选用上好的驴油,加葱花,盐花,拌成辅料.驴油可增加饼子的酥性.猪油和驴油近似,后来因稀少驴油被猪油代替,将小面团擀成椭圆形,卷上猪油膏后,擀成椭圆,撒上当地产的白芝麻,贴在特制的本地特地烧制的烤炉,2分钟就可以新鲜出炉了.这饼子外酥内软,层数很多,技术好的师傅能做出30多层.对着阳光看都是透亮的.这样看,饼子完全是件艺术品了.好看味道也好.咬一口,满口留香,配上当地的大碗湖沟油茶,才算真正到了湖沟.第二个传说则是,据说很久以前,有个大户人家的女儿生了一种怪病,突然有一天厌起食来,吃什么都没有胃口,而且一见到饭菜就感到恶心。看到日渐憔悴的女儿,财主心急如焚,于是就贴出告示,说谁要能治好他女儿的病,他愿意给20两银子。结果来了很多医生,都没有治好。于是他只好再四处张贴告示,并把酬金从20两增加到50两、100两,最后一直到一半家产,还是没能治好。后来来了一个放牛的穷小伙,愿意一试,条件是他要娶这个大小姐为妻,因为他对小姐仰慕以久,而且还没有妻子。开始的时候财主自然不会答应,直到几天后女儿一次又一次晕倒,他才狠下心来,答应了这一的要求。于是这个青年就做了很多这样的烧饼,治好了小姐的病,并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手艺获得了小姐的芳心。后来财主反悔了,这个青年就和小姐私奔出来,逃到了湖沟,世世代代做起烧饼的生意来。而且随着生意的不断做大,过年过节的时候,他们总是会在做烧饼的闲暇,顺便做些其他的汤面来接济穷人,这就是以后闻名遐迩的湖沟烧饼和湖沟油茶了。其实,蚌埠离固镇的距离很近,老师有时间可以去尝试一下。
谈到了非遗,那么就不得不说非遗的保护措施。首先,开展普查,收集整理资料,建立完整的资料数据库其次,科学的管理机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各级政府部门及领导干部在充分认识到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同时,要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价值有清醒的认识,要有深远的战略眼光,在经济活动与文化开发中,要树立“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理念,不能用牺牲民族文化资源的做法来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更不能竭泽而渔对文化资源进行无度的开发。要加强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新政策,加大管理的力度;还要缜密规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才能有步骤地进行这项宏大的文化工程。然后,加强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保护意识的有效措施,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倘若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无论多么美好的蓝图,都只能是政府和官员们的一厢情愿。要在广大青少年中加强传统民间文化的教育,以增进学生的传统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观念与知识。最后,重视专家指导和人才队伍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要成功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离不开精通专业理论且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们的指导,他们能从理论上对这项文化工程进行全面论析,形成一套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较完整的理论学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咨询,帮助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出一系列政策法规和务求实效的工作方案。
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文化工程,只有坚持实施科学正确的方法与措施,才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中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文化利益是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之一,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方面,只有修好中华文化这座“无形的长城”,中华民族璀璨的文明才能绵延不绝。以上这些,就是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
14英本一班黄雅婷
学号:5140701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