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上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做到的“四个明确”是什么?
认真回顾《有效教学的方法(技能)》这门课,说一说课堂上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做到的“四个明确”是什么?
课堂上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做到“四个明确”: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明确方法(在自学时要运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高效率的学习,并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例: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13课《钓鱼的启示》:
师:在我十一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和往常一样我和父亲来到了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而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3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把令你有感触的句子划下来(明确内容与方法);五分钟后(明确时间),请同学们回答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从而体会鲈鱼的来之不易和诱人之处(明确要求)。
第二篇:指导学生阅读四个明确
指导学生阅读要做到“四个明确”
课堂上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做到“四个明确”: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明确方法(在自学时要运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高效率的学习,并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如下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片断:
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
2.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3.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4.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明确内容),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明确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明确方法)五分钟后找同学来回答。(明确时间)
5.讨论外洞特点。
6.讨论内洞的特点。
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8.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在教学过程的第4步中教师在指导阅读时就做到了“四个明确”。
第三篇: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指导幼儿开展游戏
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指导幼儿开展游戏
作为一名一线的幼儿教师,自己亲身参与过环境的创设,也去过很多幼儿园参观学习过,发现很多幼儿园游戏环境的创设都非常的精致美观,一眼看去觉得有那么多游戏区角有那么丰富的游戏材料,幼儿真的很幸福,但是当深入的去观察和研究就会发现,这些多是表面现象,其中可以看出幼儿参与的很少,幼儿真正可以操作的东西也很少。幼儿的游戏又离不开教师组织和指导,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在活动中指导幼儿才能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更好地去展示自己呢?针对游戏组织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以下提出几点策略与建议:
1.尊重与支持 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在游戏中,幼儿应成为游戏的主人而不是成人愿望的执行者,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来玩游戏的,我们应该从全方位的角度去看待幼儿的游戏自主权,让幼儿自己决定想玩什么、怎么样玩、和谁一起玩、在什么地方玩等等。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平时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要用心去了解幼儿是如何想的。
2.兴趣与需要,真正从幼儿角度出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需要是教育的最佳契机。首先,教师应注意仔细观察幼儿,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需要所在。其次,材料投放、游戏的情节、内容、甚至游戏的规则都要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出发点。游戏的情节、内容也应该是幼儿自己经验的再现;游戏中的规则是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确定的,而不是外界强加的,这样幼儿才愿意自觉遵守。
3.教师适时参与其中
游戏是美丽的梦想,是可以让每一个孩子兴味盎然的活动,没有功利,没有强加的任务,有的是孩子全身心的放松与参与,因此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游戏氛围是必要的。教师不能以成人的思维与想法去约束和控制幼儿,这样只会让幼儿感到压抑,而不能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更会打击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在自由的前提下,更要注重参与性,教师也应该抓住契机适时参与游戏。而作为一名好教师,不但是幼儿的老师,同时也要学会如何去成为幼儿的朋友、游戏的伙伴。这不仅会使幼儿信任教师,愿意与教师亲近,把自己的想法、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告诉老师,更有利于教师根据幼儿的个性、性格及所提供的信息来确定适合本班幼儿的游戏内容。
4.科学观察与有效指导
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总是超出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因此对幼儿在游戏的过程进行有计划、有目的观察非常重要。针对教师的观察这一方面,我觉得首先我们老师自己要有目的的去观察。带着几个关键点去观察,比如说幼儿是否感兴趣;游戏的材料是否合适;幼儿是怎样操作和使用的;游戏活动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解决的等等。必要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个游戏活动观察记录表。关于老师的指导,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幼儿,倾听她们的想法,尊重她们的做法,在此基础上,对孩子活动给与支持和鼓励,在孩子确实需要帮助时才予以帮助和合作,适时适度的介入。
第四篇:如何对学生课堂上的学法指导
如何对学生进行课堂上的学法指导
叶圣陶说过:“不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去找到这种办法并利用这种办法来找到别的办法,解决别的问题。”这话直接论述了教师向学生教授学法的重要性。学法与教法相伴而存,相辅相成,好的教法有利于学法的形成,而已经形成的学法又有助于教法的实施,在一段时间里,我们曾过多地强调了教法的研究,而相对学法来说,研究的力度就不够。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充分”地发挥了,以教师“教”的指挥棒引导着课堂一节一节地往下进行,但学生的主体作用却没有发挥出来,每节课都在学习方法,小学毕业了,拿到一篇文章还是独立阅读不了,这说明我们的阅读教学还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学法指导不是一个新课题,但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特别在狠抓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把它提到一个更醒目的位置,使它从我们的口号上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中央教科所潘自由老师这样认为:“小学阅读教学内容,历来只是以阅读对象为自己所教所学的对象,只是以阅读对象的内容作为自己所教所学的内容,没有把阅读这一活动过程如何操作的有关知识以及实现操作所需要的方法技能技巧等本领的培养作为自己的教学内容,这是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效益不高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原因。”学法是阅读教学自身一个重要的内容,我们强调学法,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在如何对待阅读课的观念上来一次改革,真正把学法指导恢复到它应有的地位,在课堂上要由过去的重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进行倾斜,由过去教给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向培养其能力方面进行倾斜,由以往教学中注重教学结论的总结向优化教学过程方面进行倾斜,由死记硬背争高分向灵活运用强素质进行倾斜。指导学法是一个大的工程,学法也是一个大的概念,它的效果显现需要一定的周期,我们只有持之以恒地地抓下去,才能把一大批有用的人才交给二十一世纪。
一、学法的指导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任何方法都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人们在长期不断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小学生正处于启蒙阶段,面对自然和社会,头脑里几乎是一片空白,特别对于抽象的文字,如果没有老师的教导,根本不可能驾驭。所以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起,我们就要引导他们一步一步走进知识的天地,这个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谓的“全过程”,就是包括所有受教育者的所有学习阶段和所有教育者的所有教学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思想中应该确立一个观念:学法要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能获得,只有在教师这个“外因”的强大作用下,学生的“内因”才会发生变化。我们应该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根据教材所承担的任务和学生已经具备的实际接受能力,确定好训练要点及实施方法,从听、说、读、写的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方法,进而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这个大流水线上重要的一环,我们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任务,不折不扣的完成自己的任务,那么,学法教学才能落到实处。
二、学法是好的教法运用的结果
我们强调学法的指导,发挥课堂中“主体”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放松教师对教法的研讨,而恰恰相反,正是科学有效且学生乐于接受的好教法才孕育了一系列好的学法。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以学为中心,以教导学,以教助学,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因而,教师在研究教法的时候,应以是否有利于学法的落实为着眼点,只有备课时以“学”来定“教”,才能在教学时以“教”来导“学”。教法并不等于学法,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良好的学法来实现教学目的。因此,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光看教法是不是落实了,是片面主义的一种错误。教法应该突出的是教师“主导”的作用,学法应该突出的则是学生“主体”的作用。例如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方法该如何指导呢?我们就应该在低中年级坚实的学法基础上来进行。就一篇课文来说,老师首先应该做也能够做到的是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老师最好的帮手,我们就是要把探究、学习、掌握方法的动力安装进这架学习机器,并且还要在教学中多进行角色的互换,经常从学生的角度想一想,需要掌握哪些方法,怎样才能迅速有效地掌握它?这样我们就不至于只教给他们一些支离破碎的东西,也不至于引导他们走已经走了无数遍的老路。平常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学生拿到一篇文章连题目也看不透甚至看不清,就试图往文章里钻,在考试中常常出现答的内容与题目不符的情况,这就是我们教学的一个漏洞。那么,能不能准确地分解目标,让学生从点点滴滴开始积累,诸如能否从某一篇文章的题目入手,透过题目这个小窗口先领略一下文章中的大世界;比如教学《伟大的友谊》时能否从过渡段入手理顺文脉,利用过渡段理解文章,归纳文旨,利用过渡段仿学方法;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能否从中心句入手,弄清几件小事与中心句的关系;教学《草船借箭》时,能否时时注意前后的照应;教学《赵一曼》时,能否和学生一起探讨作者对比方法的妙用等等。
三、学法要有意识地进行指导
不教学法的课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为教学法而教的课也不是一节好的语文课。教学法一定不要离开了课文这个载体,文以载道,文以载法,我们要寓教“学法”于学课文之中,寓学“学法”于听说读写之中。教师表面上在教课文而心里却要打指导学法的主意,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品读课文,在不知不觉中去获得学习的方法。我们经常教育学生回顾自己一节课、一天、一学期都学到了什么,做为老师的我们能不能也经常的问一问自己,这一节课、这一单元、这一本书我教给了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尽管向学生传授学法还仅仅是手段而非目的,但没有方法,能力的形成就只能是空中楼阁,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学习方法掌握的多少,取决他能否根据具体情况对这些学习方法加以恰当的选择和运用以至有效地解决问题。没有教给方法,我们就对不起学生,就是对他们的耽误。所以,在心中我们一定要把教学法这个口号喊响亮,在行动上要为落实学法扎实地办几件事:
(1)教案中要有篇幅。教学法必须先备学法,学法的确定不能随心所欲,必须符合年龄段要求、符合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实际,我们不能追求学法的“多”和“新”而盲目地揭示,不可强求一课必有一得,而应该注重“同类、一得,一法能用多篇”。
(2)时间上要有保证。阅读教学中学习方法的形成是和多读多练分不开的。要确保训练的时间,就要果敢地精减教师可有可无的活动,比如提问是老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它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但提问也应该是学生的事,单靠老师对学生的提问并不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因为用这种方法,只有少数人真正投入动脑、动口、动手的训练,难以大面积提高。问得少一点,精一点,面积广一点,留出时间来给学生活动。杭州市教委有一个《小学语文学科“加强文字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操作性意见》,里面明确规定一节阅读课学生朗读和默读的时间总量不应少于十分钟,书面练习的总量最好不少于十分钟,一节课中关于内容理解上的问题一般不超过五个。如果老师的提问减少了,这两个“十分钟”落实了,一节课最起码有二分之一的时间被学生自己支配了,长期坚持下去,对学生学法的掌握必有相当大的好处。
(3)形式上要灵活。我们既反对表面上“轰轰烈烈”的集体活动,同时也反对使教学活动变得枯燥无味,无声无息。学生毕竟有别于成人,他们的兴趣还有赖于外界信息对其感官的刺激,而只有满怀兴趣才是获取知识的前提。因此,安排科学合理的教学程序,设计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是每一个教师必须考虑并付诸实践的。可以设想:课堂上有听的,有说的,有读的,有写的;有集体活动,有个体活动;有单向的信息交流,有多向的信息交流。这样的课堂该多么有生机。总之,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真正做到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学会”变成“会学”,由“学活”变成“活学”,达到“教是为了不用教”的目的。(4)内容的难易要适度。我们所进行的学法指导,既有“承上”的作用,又有“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对以前方法的巩固,是我们指导学生尝试的基础;“启下”是对新学法的探讨,是我们引导学生再上一个新台阶的努力。我们就是在“尝试──总结──再尝试──再总结──不断提高”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拥有方法,形成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耐下心来,围绕知识点去揭示学法,任何操之过急,要求过高的心态都只能导致无异于“拔苗助长”的后果。
四、设计练习题和考试时要增加考查学生学法的比例
学了并不等于会,只有在多练中才能掌握,特别是当考试仍是调控教学的一种工具时,我们有意识地增加有关的训练,必将有助于学生对学法的重视。美国学者阿普斯指出:“学生与其它读者的普遍错误之一,就是他们都以同一种方法阅读各种不同的资料。而实际上,没有一种方法可以适用所有文章的。”这对我们设计练习可能会有一些启示。有些时候的有些学法的指导,看上去和过去某时的很相似,而实质上较之过去可能是一个提高。同样进行扶放教学,过去我们“扶”的可能是字、是词,是句,“放”的程度可能小一点,而现在我们“扶”的可能是段,是篇,同样是运用迁移规律,“放”的程度可能就大一些。我们在教学中,对造句、段意的总结、中心的概括相对来说,花的力气大一点,而在其它一些方面比如围绕中心安排材料、课文中“整体—部分—整体”的讨论就弱一些。学法的掌握主要靠学生自己,任何人也不能包办代替,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了渗透和提示学法,但对提示出来的学法往往“时过当堂而不予理睬”,致使学法名存实亡,还有的人以为了节省时间为由,常常用三言两语去概括所谓的“学法”,让学生不知所以然地去记去背,这样做,既不便于学生以后自主学习时迁移操作,也不便于针对学生某一个体进行灵活调控。一个有经验的老师,不是不断地给学生“总结”方法,而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地去探索,尝试去发现新的学习方法,让学法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常在提示的基础上加强定型训练,纵横迁移。而这种尝试和探索就是练习,我们设计的练习题应该有利于这种尝试和探索的成功。用灵活实用的训练形式,用学生获取成功的自我激励去改善我们的教学,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就不会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同样,学无定法,但学须有法。“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只有教与学双方能往一点上交汇,能在教法与学法的共同作用下营造出一个新的教改局面,那无疑是我们对教育的一大贡献。
第五篇:《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读后感
《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读后感
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这篇文章后感觉自己有很大的收获,也掌握了一些教育的规律。
学生的劳动修养乃是老师的劳动修养的一面镜子。学生思维的特点:抽象思维越来越强,学生用心地感知新信息,同时积极地思考,加工这些已经获得的信息,所以要求老师表达要准确、清晰,这里清晰指的是逻辑结构清晰,不应使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透彻理解和系统化时所进行的积极的脑力劳动发生紊乱。
要想使自己教学表达清晰那么对老师的要求应该是对课堂所讲的知识要多10倍,20倍,以便能够掌握教材,从而使我们注意力并不是自己的表述,而是学生的思维情况。
这个年龄期正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迅猛过渡的时期 不要死记硬背,而是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识记方法,教给他们怎样对所听讲和所阅读的东西进行逻辑分析。要求记住最重要部分。学生们以强烈的兴趣来对待这种活动,因为这样做是符合他们的乐于思考的愿望的。377
读《劳动和智力发展》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这使我想到了我们一年级小朋友所学的一篇课文:“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俗话说:“心灵手巧“,也就是这个道理吧。
我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学会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更重要的是在劳动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去参加课外劳动,因为劳动里充满着一种丰富的智力生活,在劳动中使孩子发现问题,去尝试自己的能力,从而去解决问题,这样以来,在劳动中就开发了孩子们的智力。
只有使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燃起孩子们求知欲的火花。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