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9保护生态环境及农田水利设施措施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线路工程施工投标书附件19:保护生态环境及农田水利设施措施 附件19:保护生态环境及农田水利设施措施
1.说明
西气东输工程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全长4000余公里,管径1016mm。该条管线是我国境内目前管径最大、距离最长的输气管道,沿途经过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自治区。管道沿线所经地形地貌有沙漠、沼泽、戈壁、山地、平原、农田、河流、湖泊、沟渠、水网等。管道施工必然对沿线的地貌造成一定的破坏,根据环保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措施,进行一定的保护,使管道施工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在施工结束后,对沿线地貌及农田设施进行恢复,以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
2.管道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铺设天然气管道是将钢管由管场运至现场,在施工现场进行组装焊接、补口 并将管道埋入地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用设备、车辆进行运输,现场施工需用大量的施工机具,管道施工技术越先进,现场的施工机具就越多。要将这些机具运至现场,除了利用现有的铁路、公路外,还要修筑施工便道,在现场,所有的管子要逐根连接起来,这就必须平整场地,形成施工作业带,使施工设备能够通过,并将管子焊接成一条管道。设备通过会使地表植被受到破坏。为了将管道埋入地下,必须开挖管沟,在农田段开挖管沟,会将原有的灌溉系统切断;大开挖穿越河流,会将河道切断,两岸及河底的地质结构受到破坏。穿越公路,会使路面结构及交通受到一定影响。在丘陵及山区施工,易造成水土流失等影响。在自然保护区,会使野生的植物受到破坏、野生动物的生活规律受到一定影响。总之,建设管道为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生态环境受到影响。为此,必须对施工中存在影响生态环境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3.保护及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
3.1地表植被及农作物
地表植物包括树木、杂草、灌木等,农作物根据地区的不同而不同。其它还有果树、花卉、苗圃等。
在施工之前必须对上述地表植被和农作物进行清理,一般情况下,施工应避开农作物生长季节,利用农闲时节进行施工,如果工期较短,或施工连续进行,不能避开,管道局西气东输施工联合体(三公司)19标段
应提前告知当地政府部门,当季不在作业带内种植,以减少损失。如果必须在农作物生长季节施工,应及时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联系,商谈赔偿事宜。使农民及时得到补偿。
对于果树、树木、灌木等影响施工机具通过的植物必须清除,而后进行赔偿。对于花卉、苗圃等类型的苗木,应提前联系,能够移植到别处的进行移植,不能移植的苗木进行清除,而后进行赔偿。
在管线建设过程中,应兼顾线路走向与生态环境保护,尽量避开果园、苗圃、自然保护区等,以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关于改线与否,应进行方案比较,确定费用最小,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为好。
3.2农田水利设施
农田水利设施指小型水渠、小型提水泵房、排水管道、小型堤坝、垄沟、田埂等。在施工之前,与当地水利部门取得联系,征得许可。
对小型水渠,因施工设备必须通过,可采用埋设过水涵管,然后在涵管上覆盖一定的土或垫层使设备能够通过。也可制作钢过桥,使设备能够通过。
对于排水管道,应事先与当地有关单位联系停水事宜,在管沟开挖时将其切断,若是水泥管、塑料管,直接拆掉一节,待管道下沟后更换新管重新安装即可。
对于小型堤坝,如果管道是从堤坝下面穿过,那么在平整施工作业带时,直接将堤坝推平,管道下沟后,进行恢复。如果管道是从堤坝表面爬过,那么就不能破坏堤
管道局西气东输施工联合体(三公司)19标段 垫层
埋设涵管
坝,而应修筑坡道使施工设备从堤坝上面通过。
对于提水泵房或排灌站等构筑物,以避开为好,即使设计线路走向正好经过,也要想方设法绕过。例如,从泵房两侧300米外即开始按弹性敷设改变走向,可以很自然地绕过。如果场地受限制,不能用弹性敷设的方法绕过,可以采用加3~4个弯头或冷弯管而饶行。具体可以与设计、业主协商而定。
对于垄沟、田埂等田间设施,可以雇佣人工进行恢复,也可以由田地的主人自行恢复,由业主给予适当的补偿。
3.3 自然地貌(山区、丘陵、冲沟)
自然地貌的保护包括山区、丘陵、挡水墙保护管线示意图
季,雨水顺山坡而下,带走泥土,形成水土流失,严重的可引起山体滑坡,造成自然灾害。针对上述情况,可以在施工作业带两边修筑临时排水通道使水流从通道内流走。在比较陡的地段设置挡水墙。施工结束管道回填后,及时修筑挡水墙。作为永久性设施保留下来,并在施工作业带内洒种草籽或其它适宜的植物种子,使地表植被得到恢复。在横坡上铺设管道,一般是将山坡削掉一部分,使管道在断面上敷设。这个断面的植被完全被破坏,雨水会顺山坡蔓延流下,这会将断面冲毁,严重的可导致山体滑坡。为了避免事故,及时设置挡水墙,挡水墙的形式见图。施工结束后,这些挡水墙作为永久性设施保留下来。还要在施工作业带内洒种草籽或其它适宜的植物种子,使地表植被得到恢复。
管道穿越冲沟时,可采用砌护坡的形式进行水工保护。
3.4人工建筑物、构筑物、房屋
管道在选线时应尽量避开房屋、工厂、矿山等人口密集的地区。在施工中,如果发现线路经过,及时通过设计,进行改线。如果因场地限制不能改线,只能进行拆除,但要作好赔偿工作。
3.5水渠、河流
大型河流因为不能断流、不能截流,只能采用导流或非开挖方式进行穿越。小型河流、水渠的施工,尽量在枯水季节施工,或在不影响农田水利灌溉的前提下,采用大开挖方法进行穿越施工。在施工前,应与当地水利部门取得联系,征得许可。利用水网、船闸进行分流、截流,然后进行大开挖施工。施工完毕及时将设备、机具撤走,剩余用料拉走,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对因施工造成的废料、废弃物及时
管道局西气东输施工联合体(三公司)19标段 线后管线
回收,减少污染。穿越完毕经验收合格后立即进行回填、恢复地形地貌,并砌筑护坡进行加固。
3.6文物保护区
在文物保护区施工,应根据文物保护法及时向当地文物部门报告。遇有地上或可见的文物、古籍、古建筑群时,通知业主、设计部门与文物部门联系,一般地应使线路饶过这些文物区。
在挖沟、穿越等土石方施工中,若发现有地下文物,应进行保护并立即向文物部门报告,配合文物部门妥善解决,并按文物部门的建议进行施工。
3.7自然保护区或野生动物保护区
管线通过自然保护区或野生动物保护区时,应事先与当地环保部门或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取得联系取得管线通过权。按照他们的建议采取保护措施。
在沙漠、戈壁及无人区等地带施工时,由于可能存在野生珍稀动物,为了不影响野生动物的生活规律,应聘请动物专家或当地人员进行调研,掌握这些动物的生活和迁移规律,在适当的地方留出通道,以便野生动物的活动和迁移。
4.保护生态环境及农田设施实施办法
4.1应从组织上保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项目经理应充分的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意义。赋予此项工作人员一定的权利,以便他们开展工作。
4.2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使他们在施工中能够自觉地作好环保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4.3建立相应的制度。奖优罚劣,促使施工人员及单位作好环保工作。
4.4应对由于保护生态环境而对工程施工的影响进行评估,由此引起的工期延误及发生的费用应与业主协商分摊或在投标报价予以考虑。
4.5专职人员应经常进行巡视,及时发现和存在的问题,并妥善解决。共同把保护生态环境工作做好。
管道局西气东输施工联合体(三公司)19标段
第二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荐)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2011年我国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尤其对于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浪费现象严重、对水利灌溉依赖性强的我国来说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华图教研中心的老师认为,水利设施建设问题很可能成为今年公务员考试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与我国目前快速的经济发展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水利设施建设仍成为瓶颈性制约因素,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水利设施投入不足。
第二,节水灌溉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第三,山区水利发展滞后。尤其像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等地区水资源贫乏、又不具备修建骨干水利工程的条件,等等。
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的原因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原因主要有: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不佳,水费计收难,管护缺乏,等等。
三、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措施
第一,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
第二,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合理开发水能资源;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
第三,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
第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第五,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水价改革。
第六,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推进依法治水;加强水利队伍建设;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必然选择。十七届五中全会四大关键词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形势,指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未来五年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定下了基调、指明了方向。2011年国考招考公告和大纲公布时间与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同步,这绝非巧合,此次国考申论主题肯定会反映此次会议所涉及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动向。
关键词一:转型
对于中国而言,2010年非同寻常,在“十一五”收官之际,“十二五”即将开启。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提出了“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五大坚持,这意味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成为我国政府现阶段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
全会公报中叶没有出现GDP的指标,而是说长期平稳较快的发展。这意味着,在下一步经济发展中要兼顾增长和稳定两个方面,这正是十二五与十一五规划的最大区别。此次政策的制定,考虑的是效果,而不是速度,这是此次全会公报中最大的亮点。这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9月16日在北京举办APEC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致开幕词时提到“包容性增长”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和胡锦涛近年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一脉相承,意指不能单纯发展经济,而需要全面均衡发展,才
能使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进行。
2008年的国考申论主题是“怒江水电开发”、2009年国考申论的主题是“产业结构转型和粮食安全”、2010年国考申论的主题是“海洋的开发与保护”,三次国考的题材都涉及到了经济方面,可以说经济建设是国考题材选择的最大热门,不排除2011年国考申论仍以经济建设为主题的可能性。
关键词二:民生
民生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对收入分配问题、劳动就业问题、社会管理问题
都一一作了解答。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再次被提出,现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大格局正在确立,但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农民工市民化、城乡二元体制都归属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近年来,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分配关系呈现较为明显的失衡状况,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扩大的趋势。此次全会公报中指出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
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意味着政府未来将会花大力气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从近10年的国考申论主题来看,仅2001、2003和2006年考察过三次民生类题材,但均不单单是涉及社会领域的问题,往往涉及政治、经济等领域。2010年关于居民收入差距、高房价问题、城市交通大拥堵等常见诸报端,并引发了全社会大讨论。2011年国考申论主题极有可能以民生问题为
题材,考察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
关键词三:文化产业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物质财富有了很大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愈发强烈,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被看成是金融危机期间的“第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明确了政
府未来要加大力度发展文化,积极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产业是一个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新兴产业,既能进一步带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社会效益,也能带来调整结构、提振产业、拉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经济效益。虽然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速20%以上。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通常在8%以上,而我国大陆只有4%,文化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从2001年开始,国考申论中只出现过一次以文化为题材,即2002年的“网络监管”。虽然考察次数少,但这正说明了未来国考申论考察文化建设题材的可能性很大。考生要多关注文化建设方面的问
题,做好准备。
关键词四:环境
近年来,我国连续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给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发生自然灾害,背后的深层原因就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
能力”,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都会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之一。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命题人的青睐,这与科学发展观成为党和政府执政根本理念是密切相关的。2010年国考申论以“海洋的开发与保护”为题材、浙江申论以“低碳经济”为题材,这体现了环境保护往往是与发展经济联系在一起。2011年的国考申论可能是复合题材,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命题是一大热门。
十七届五中全会是2011国考前最重要的一次会议,考生务必深刻理解会议精神,以期在考生中
灵活运用相关政策。
突发性公共事件
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政治、民生都是申论考试的重点选题方向。恰值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集体上访、突发性群体事件、西南大旱、玉树地震等关乎公共安全的自然事故频繁发生,警示着高风险时期的来临。党和政府如何处理此类事件关乎着党和政府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针对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对近年来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总结了其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对
策。
一、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
自然灾难无法避免,但社会矛盾可以规避。事实上,回顾近年来社会突发事件,可以将它们的根
本原因归纳为社会利益和利益分配的不对称。具体可分为两大方面:
首当其冲的是伴随着群众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老百姓有着更多的利益诉求,但这种诉求存在梗塞。如,百姓遇到问题时无处倾诉、倾诉了也无人解决的现象时有发生,问题越积越深就演变成了接
二连三的上访现象。
其次,少许管理层面的决策不力、作风不实、漠视群众利益现象也确有存在。例如近期频发的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大都是人民群众对管理层人员工作、生活作风的检举,韩峰日记事件、天价烟局长等
事件均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的解决措施
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从多方面入手、多策并举化解矛盾、降低风险。首先,化解矛盾最根本的着眼点在于畅通群众利益诉求通道。要创建公平的博弈平台、拓宽民意表达途径,以此为民众提供便利的诉求渠道。比如针对上访现象,其解决方法不是让基层干部天南地北的追着上访者、盯着上访者,而是要让有权处理问题的行政机关出面调解和落实,并建立高效透明的化解矛盾的工作机制。
其次,在矛盾发生之前就必须具备高度的预见力,制定各类风险应急和长期预案,并建立长效机制。如各级党政部门可开展多种形式的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这样就能将遗留问题抹去,将未来风险预计。即使风险“变现”,也能以未雨绸缪的前期工作为基础迅速行动、化险为夷。需要强调的是,对待那些涉及百姓重大经济利益的问题时,应遵循民主协商的原则,决策透明、信息公开,充分尊重各方利益关系。近期持续热涨的房地产市场在我国密集出台的爱民政策面前也正
在逐渐“退烧”,这正是我国党和政府维护百姓利益的表现。
最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行政、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也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方面。对内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和法制宣
传工作,以此引导群众在面对矛盾冲突时选择合法合理的正确方式。
应该看到的是,凡事都具有两面性,频发的社会公共事件不仅仅是一种威胁,其实它也是一种激励,因为近年来的这些矛盾甚至冲突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百姓利益诉求渠道的畅通和我国公民民主权力的深入。矛盾并不可怕,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相信我国必将全面走向和谐、迎来辉煌!湿地生态保护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物种的基因库”。然而,从正在进行的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普查结果看,已完成调查的6个省份中,北京、吉林和广东的湿地面积在进一步减少,黑龙江、江苏和天津湿地效益和功能还在下降。湿地资源数量的减少,效益的下降,不只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而且已经严重影响到一些珍贵动物的栖息、生存和繁殖,严重
影响到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湿地危机表现】
第一,湿地面积依然在大幅度地减少;第二,天然湿地转化为人工湿地的速度很快;第三,湿地
过度利用带来的污染已经越来越严重。
【湿地破坏的原因】
湿地破坏的主要直接原因是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垦、引水、富营养化、污染、过度捕捞、过度利用以及外来物种的引入,主要间接原因是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加快。而这并非问题的全部,更为根本性的原因当是,湿地保护缺乏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在有限的国土开发空间格局中,湿地在土地利
用方式的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的地位。
【前进中的一缕曙光】
江西是我国湿地资源大省,湿地资源丰富。在湿地生态建设方面,江西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龙头,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绿
色崛起的新路子。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探索和走出
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江西省委书记苏荣表示。
总结反思江西湿地生态建设的经验,启示如下:
一、加强政府职能,提高领导认识。要把湿地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把湿地生态的保护、开发和建设作为一项基本建设来抓,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充分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完善健全机构,明确各自责任。湿地工作牵涉农业、水利、林业、环保、国土等多个政府部门,应由各级林业局牵头成立监测体系和具体实施体系,各个部门做好相应工作,联合共同严格执法。
三、开展湿地普查、调研,做好统一规划工作。详尽的普查是高起点规划的基础,应按广义和狭义湿地分别进行普查,有利于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把湿地保护、湿地地产、污水处理和开发建设
有机结合起来。
四、全民动员,普及学习湿地知识。领导应带头学习,消灭“湿地知识盲”。集中一段时间,采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以及办展览、实地参观等方式全面普及湿地保护、开发和建设知识,做到人人都
有保护湿地的自觉意识。
【重要论述】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强化生态保护与治理,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护好
林草植被和河湖、湿地。
第三篇:农田水利设施策划
河南城建学院工商学院
“三下乡”农田水利设施现状调查
策
划
书
河南城建学院工商学院团总支
二零一四年六月四日
一、活动背景
目前,我国水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具有显著地不均衡性,在季节分配上不平横,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紧张且浪费及其严重。而且我国原有的农业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状况十分严重,工程效益衰减,大型水利设施增加有限,抗灾、灌溉、排水能力非常脆弱。并且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土地生产力不足,近年来农药化肥的大量滥用,土壤肥力下降,农业产出下降,对中国粮食产量已构成新的威胁。农业水利工程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保障,是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其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
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采取蓄水、引水、跨流域调水等措施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为充分利用水、土地资源和发展农业创造良好条件。二是采取灌溉、排水等措施调节农业水分状况,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改良低产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水平。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怎样协调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兴修农业水利建设力度的关系,变得尤为重要。
二、活动目的
1、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主要有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学习不怕困难、不惧风险,不被风险所击倒,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不畏挑战、吃苦耐劳、敢于冒险的、去开拓创新的精神。
2、在学习之余,锻炼我们大学生的意志,锻炼我们大学生 的能力,提高我们大学生的思想,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提高,将学到的理论知识 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身不足之处,完善自我。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从 而 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4、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阔自己 的 视野,完善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才干,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对国家社会有用 的人才
三、活动时间
2014年7月2日—2014年7月8日
四、活动地点
平顶山市鲁山县辛集乡
五、活动流程
前期准备:
1、收集农田水利设施相关资料,了解其相关评价指标;
2、设计并打印调查问卷表(详情见附件一);
进行调研:
1、到达目的地后,联系村支书,参观村貌,进行深入了解;
2、到农田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农田水利设施现状、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3、与农户进行沟通,询问该年气候给他们生产带来的影响;
4、分发调查问卷表,从不同人群中随机抽取样本进行统计调查;
5、与村长、村支书等领导进行讨论。
后期工作:
1、统计数据,分析问卷;
2、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3、与老师探讨,完成调查报告。
六、人员分工
队长:贾振方
外联:冉丽红
组织:张欣然、焦毅博、韩飞扬
组员:沈丽芸、杜晶、曲珂、吕俐
前期:4个人收集资料,3个人制作调查问卷表,2个人联系村支书。
中期:所有人去农田进行调查。
后期:4个人进行数据统计,3个人整理相关记录,2个人联系老师。
七、经费预算
车费:500元/一个来回。
打印调研表:300元/300份
餐费:50元/人/天,10个人,共500元
住宿费:500元/10人/天
后期分析制作:300元
总计:2100元
八、预期效果
1、发现并分析农田水利设施存在的问题;
2、提出合理化建议;
3、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使政府为农民做出福利;
4、使我们大学生能够更加了解与感受到焦裕禄精神的含义,增强我们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
九、组织单位
河南城建学院工商学院团总支
1244121/2班团支部
附件一:调查问卷表
关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调查
近年来旱涝灾害日益频繁,对农业生产造成诸多损失。为了解河南省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基本状况,确定目前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减少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特进行此次调查。感谢您的合作。
家庭地址家庭人数田地亩
2013年春季的旱灾对您的农产品造成的损失是元,占每亩地收入的%。2013年夏季水灾对您的农产品造成的损失是元,占每亩地收入的%。您认为本村水利设施(水渠、喷灌、堤坝等)建设现状如何?
A有且完善B有但不完善C没有本地区灌溉设施主要为
A 地下井B 河水C喷灌本地区防治水灾主要依赖于____举措?
A修建堤坝B上游水坝C水库D____现已具备的水利设施在抵御旱涝灾害方面效果如何?
A 很好B 一般C 不好你认为目前本村的水利设施建设存在那些不足?
A 水利设施质量差B水利设施少
C水利设施建设不符合农作物种植特点不能被很好利用
6本村农业收成依赖于自然天气的程度如何?
A较大B较小C完全
7村里每年(以近十年的平均数来记)用于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的资金大约为___
A 低于1000B 1000-2000C 2000-5000D 5000以上
8你认为当前本村的灌溉设施改进的重点方向在于___?
A 开发水源(修建水井、水库)B修建引水渠道
C引入更先进的灌溉设备以实现科学灌溉D
9您认为阻碍本村水利设施更加完善的难点是什么?
A资金缺乏B有关部门监管不力C技术限制D其他(补充)
10近5年来政府在水利设施的建设上做出了那些努力?还有那些不足?为完善农村的水利设施建设政府应该做些什么?(如开发水源,修建更便利的引水设施,提供农田灌溉补贴等)11您认为本村目前的水利设施是否被充分利用起来?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建设不够科学、时间过长缺乏维修、质量差作用小、管理不到位等)
第四篇:关于保护生态环境
关于保护生态环境——从环境伦理学谈起
环境伦理学——一种现在被视为能够有效地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方法,其大概的意思是通过达到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和谐相处来保护环境,其要点有三:其一,珍重地球上一切生命物种;其二,珍重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其三,顺应自然的生活。
我觉得,这种思想到和我国古代的无为而治相似,人类克制自己为地球主宰的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而将地球上的所有物种加以珍重、爱护,并且顺应其自然的发展,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会逐步变得平和,杀戮减少,关爱增多。
在中国的过去几年,由于缺少这种思想并且许多人还被另外一种“先污染,后治理”思想所影响,我们便丝毫没有考虑到我们的有些增长经济的手段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特别是有一些人为的干预当地生态环境的措施,更是有悖环境伦理学的观点。比如水葫芦在中国的疯长便是由于人类未对环境伦理学进行考虑而种下的恶果。当时,水葫芦首先被作为一种花卉被引入中国,后来又将其作为一种植物,到后来水葫芦逃逸到野生环境中,逐渐疯长,到如今已成为危害太湖并迫使政府动用数亿资金进行清理的一种外来入侵生物。这边是人类不考虑环境本身承受程度而做出的一个错误。另外,由于人类的妄自尊大和对环境的忽视,也使一部分的环境受到了污染,滇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从一个十分美丽的湖变成了如今的一个全湖富营养化达到很高程度的一个湖,完全遭到了破坏,而究其根源,在于生活垃圾大量排入到滇池中,使滇池的富营养化持续攀升,并且由于滇池作为一个旅游胜地得到开发,其周围的居民区不断地靠近滇池,而滇池本身又不具备那么大的自净能力,因此滇池中的营养物质越积越多,最后造成了浮游植物绿藻的大量生长,这变成了压垮滇池的最后一根稻草,到如今,滇池已经成为了一个彻彻底底的死湖,政府为整治滇池而投入的巨额资金也打了水漂。而更有《无极》污染云南碧沽天池而没有任何严厉惩处措施的事发生,事实证明“先污染,后治理”的想法任占据了主要位置。
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强这一发面的监管措施,并且在国内推行生态伦理学的思想,不仅在当代,并且要不断的教育下一代,是整个国民的环保素质提升,达到与各种生物和谐相处的状态,这样才可以遏制我们世界的环境问题,才可以为我们的下一代缔造一个和谐美丽的世界。我想我们可以还可以把这种环境保护观念推及到人身上,使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不用再那么剑拔弩张。这样,我们未来就从买了希望。
第五篇:保护生态环境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介绍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课本首先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活动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第二个活动通过材料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大意义。然后,通过一个游戏使学生在娱乐中认识哪些活动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哪些是有害的。在“大家谈”中则设计了与学生接近的话题, 使学生联系身边的问题对环境的破坏加以认识。然后通过“知识链”部分的总结,对生态环境问题加以总结,并 介绍了生态保护的作用和意义。最后,在“实际用”中介绍了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和相关的法规政策。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本课的教学。一方面可以按照课本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另一方 面也可以自行设计教学方法。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应以达到本节科的教学目标——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形成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分类简述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
2.简述保护环境的做法。
能力目标
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过程,提高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情感目标
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保护生态环境。
三、重点难点
本节的中心是使学 生认识环境破坏的严重问题,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不同的资料引导学 生认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激发学生对环境破坏活动的厌恶。
四、教学媒体
有关环境破坏的视频资料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可以采取如下的教学方案: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方案1 按照课本的设计进行教学
方案1:
课外收集资料
课堂交流
我为环保献一策 课外分组查找资料:
①我国森林资源面临的危害及带来的严重后果;②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污染程度及带来的严重后果;③我国生物资源的现状,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稳定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意义;④我国的空气污染程度及带来的严重后果。
将课外查找到的资料,在课堂上同其他同学共同分享,互相交流。组内可以分工,每人交流一个方面,其他同学给予补充,让学生意识到自己 在小组中的位置,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经同学和教师共同讨论后,总结几条可行性建议,送交有关部门。帮助学生确立查找目标,提供查找线索,鼓励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工协作,互相帮助,互相信任,共同完成任务。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养成遇到问题后通过分析努 力及借助资料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各组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有利于获取更全面的信息,达到资源共享;有助于学生意识到团体的力量,增强同学之间
团结协作的信心及决心。
鼓励学 生大胆想象,积极地参与到环保的活动中,鼓励学生朝着自己的目标加倍 努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方案2:
辩论赛 学生分成正反两组在课上展开辩论(需要学生在课下查阅好有关资料)。
正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有正面影响。
反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
课上学生之间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坚定自己的信念,气氛热烈。目的是提高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能更客观全面地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最后达成 共识,共同为环境保护作贡献。适当引导,将辩论引入一个平等、自由、热烈的氛围中,防止同学之间的互相攻击,并给予学生高度的评价。最后教师总结: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其中负面影响必须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必须要下大力气保护环境。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方案3:
学生抒发对祖国生态环境的热爱;
观看影像资料;
认识周围对 环境的破坏行为。在课堂上自由畅谈去过的风景区,抒发对祖国山 河的热爱之情。
观看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影像资料,激起对已遭破坏环境的痛惜和对破坏行为的憎恨。
举一些身边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并和同学们一起分析其中的原因,一起预测可能带给我们的严重后果。给学生提供自由宽敞的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己,展示美丽的祖国。
播放一些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日常的一些小活动可能都会影响甚至破坏环境,启发学生保护环境应从身边做起。
方案4:
课外调查生活区的生态环境;
课堂交流
设计实施方案[来源:学科网] 分组调查一下自己生活的城市的生态环境,通过亲自调查,了解身边的环境情况,增加责任感、使命感及环境保护意识。
课上交流调查的结果,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生活的环境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环保出谋划策。
根据对市民环保意识的调查,分组设计一些实施方案,调动身边更多的人关心环境问题,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亲自调查自己的生活环境,并指导调查的主要问题:生活区的生态环境的现状如何?目前存在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人民目前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如何?
完全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与学生一起平等地发言,拉近师生关系,有利于创造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设计切实可行的方案,在课外分组实施,将生物课堂延伸至课外,使更多的人受到环保教育,使环保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身边事 教师按照课本的“身边事”说明我国目前存在生态问题。我国北方的风沙比较多,教师可适当根据春季常见的沙尘暴天气进行引入。通过课本的“身边事”认识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引发探究环境问题的兴趣。
探究竟(一)教师安排学生阅读课本的“探究竟1”,认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教师安排学生按照课本的“探究竟2”进行相关的计算。通过计算分析森林对改善环境的意义。
(三)学生3-4人一组完成课本的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思考“人们的哪些活动是破坏环境的,哪些不是?” 阅读课本的“探究竟1”认识沙尘暴的发生过程,同时思考人类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同时,思考人类的活动对环境还造成了哪些影响。
根据课本“探究竟2”的已知条件进行计算,并简述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
完成课本的游戏,对游戏中涉及的人类活动进行归类总结。
大家谈 这两个问题都是开放性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列举。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问题进行分析,认识这些问题的发生原因和治理办法。针对课本“大家谈”的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常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治理方法。
知识链 本部分包括三段,主要讲述了环境问题的种类和严重性,并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阅读自学,并对知识进行整理。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什么是生态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包括那几个类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阅读课文,认识环境问题的类别,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等问题。并 进行交流。
实际用 教师介绍国家制定的保护环境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指出保护环境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然后,可以根据收集的材料说明我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