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旗帜行动力系统
旗帜行动力系统
成功,始于心动,成于行动。“旗帜行动力”是国内第一套专门提升行动力的效率管理工具,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创新奖”。“旗帜行动力”工具包括PC版、手机版和手册版,用户可根据使用习惯任意选择与组合,版本间相互补充且信息同步,真正实现“三位一体”,更便捷、更全面、更及时、更有效。
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引导用户从事业、财富、家庭、人脉、健康、学习六个维度科学规划工作与生活,有效做好职业生涯平衡,不能帮你延续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帮你拓展生命的宽度。
全面提升核心能力:全面提高时间管理、目标管理、学习管理、心态管理及行动管理五项核心能力,帮助用户提升效率,达成目标和梦想。
时间管理:合理制定行动计划并按重要程度进行顺序划分,分配到不同时间段,系统自动提醒。目标管理:从“人生蓝图”开始规划,将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年、月、周及日的行动计划。心态管理:从归零、积极、付出、合作等成功人士必备的8种心态对自己的行动进行总结打分。学习管理:通过“资源共享”打造在线学习的平台,将启发故事融入行动之余,随时捕捉创造性灵感。行动管理:帮助对行动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调整,每天自动显示“行动完成率”。
动态展示提升过程:旗帜行动力系统首创提出“行动力指数”概念,为个人自我管理提供了数据量化标准,帮助个人以信息化方式动态了解自我提升过程,不断获得能力提升的成就感,增加自我提升的动力。化复杂理论为简单操作:化大量复杂的自我管理、效率提升理论为简便操作的工具,有效避免理论学习无法有效实践的难题,并通过自定义功能打造个人专属提升平台。
三位一体,高效便捷:“旗帜行动力”系统工具包括PC版、手机版和手册版,三个版本保持功能一致性及延续性,相互补充且信息同步,用户可根据使用习惯任意选择与组合,版本间真正实现“三位一体”,更便捷、更全面、更及时、更有效。
权威信息安全保障:旗帜软件多年从事国家公务员考试、数字化档案管理等高标准的信息化服务工作,拥有信息保密的完善技术实力,且具有“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系统集成”保密资质;“旗帜行动力系统”通过360安全认证中心认证,确保您的信息不会丢失和泄露,充分保障您的信息安全。
第二篇:教案: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七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人类社会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第七章,就是把这些动力系统地进行阐述,从而通过研究,帮助我们全面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自觉地投身于实践活动之中去。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发展动力是一个包括多因素、具有多层次的综合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最深层次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指它制约着其它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及面貌,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变。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是指它不是哪一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而是从原始社会到至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的,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发展过程的始终,是指一个新的社会形态的建立,并不意味着社会基本矛盾的消失,而是它解决了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而同时新的矛盾又存在,并发展着。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二者辩证统一于社会生产方式)先来复习一下第六章所讲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概念: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资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根本的矛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情况不一样,其中,▲
(一)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最终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不同历史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区别,是由生产力发展的不同状况决定的。离开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任何新的生产关系都难以建立。
例如,●石器(生产力要素中的生产工具)对应的只能是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作图表练习:青铜器 奴隶制生产关系。
铁器 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大机器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内容,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则是生产力赖以发展的社会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应于内容。▲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人们常把生产力比作儿童身体,把生产关系比作衣服。当衣服大小还足以保护身体发育时,身体就可以继续发育,当衣服窄小到束缚身体、影响发育时,就得换成大号的了。
生产力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历史上不同生产关系的交替,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例如,生产力处于使用简陋的石器工具的情况下,个人无力单独同自然界相抗衡,只能共同劳动,就产生了集体的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以金属工具为主的较为进步的生产力,导致了剩余产品的出现,剥削成为可能,决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产生。以冶铁技术为代表的金属工具的改进,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就被封建制的生产关系所代替。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从使用手工工具逐步过渡到机器生产,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取得了胜利。
生产关系变革的过程往往表现出某种阶段性和层次性。往往先是部分地改变生产关系,如在封建社会末期,出现了小规模的、个别商品交换、少量雇佣劳 动等,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成长,然后才是机器大生产的出现,要求整个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全面的根本变革,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确立起来。
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有相对稳定性,这与生产力的不断变化二者的矛盾必然尖锐起来。就是说,旧生产关系的灭亡和新生产关系的产生,都是由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所决定的。即使在一定时期采取各种手段阻碍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情况也只能是暂时的,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必然的,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那么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就是消极的、被动的吗?生产关系它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具体表现为:
▲首先,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因为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能提供一个使生产力诸要素较好地结合起来的社会形式,使劳动者的积极性、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的作用都得到较佳发挥,这无疑是对生产力的一次解放。
例如,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劳动者从封建主对其的人身占有中解放为一定程度的自由劳动力,这一生产关系的改变,使社会生产力得以巨大发展,社会呈现出更繁荣的发展景象。
▲其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激烈化。理解这一点时要注意,人们虽然可通过对生产关系某些环节和方面的调节和改良而缓和矛盾,但却不能消除矛盾。
而且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情况较为复杂。
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从总体上讲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但也并不排除因个别环节有缺陷而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我国目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总体相适应,为什么还要进行改革呢?这是因为这种适应是总体上的,而我国的经济体制等方面或环节还存在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一种旧的生产关系从总体上讲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但也并不排除由于对生产关系某些环节的调整而暂时地、局部地对生产力的发展有某些刺激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社会制度在濒临灭亡时,统治者要进行一些局部改良或调整后,社会还会有所发展的原因,但是要强调的是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旧的生产关系最终会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得以更新。
同时,不但是落后的生产关系,而且当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过了生产力的实际水平,也会阻碍和破坏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要强调二者的相适应,才能真正使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构成了二者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历史唯物主义把它归为: ▲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内容:以上所讲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2.意义:
一种生产关系该不该变革、何时变革、如何变革,以及变革的方向等,都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愿望任意决定,最终是要由生产力的状况来决定。所以人为地去维护过时的旧的生产关系,或者企图超越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去建立“先进”的生产关系,都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最终必然要受到这一规律的惩罚。这一规律是人们正确认识和揭示社会历史发展根源的一把钥匙; 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历史时期都普遍起作用的规律; 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战略、策略、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指导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思考: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二者辩证统一于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术语同一内容。只是相对与不同的对象而言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两个相对应的基本范畴。人类社会的结构类似一座建筑物。任何建筑物都可以分为基础和地面上的建筑两个组成部分。这两个部分又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基础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东西。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有如建筑物的地面以上的部分,我们形象地称为上层建筑;这些上层建筑又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即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制度或社会经济结构之上,我们把这些形象地称之为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指社会发展一定历史阶段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
▲①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生产关系都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现实的社会是很复杂的,它不但具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又有以往旧的生产关系的残余,同时在后期还可能存在着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例如,在封建社会里,有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残余,后期还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也有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生产关系。
只有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当作基础,才能确定这个社会形态的性质,使它和其它社会形态区别开来;例如,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期,都存在着封建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如果不以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作为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就很难把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区分开来。▲②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诸方面的总和
因为经济基础就其而就其结构来说,又是复杂的,是生产关系的三方面的总和。因此,经济基础是一个具有多方面、多环节、多层次的复杂体系。▲③最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毛泽东曾经说:“所谓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制。”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生产资料所有制,则是在这一总和中最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第六章已经讲过。
▲上层建筑: 所谓上层建筑,就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复杂系统。概括说来,上层建筑的构成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的组成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①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按照一定的政治法律观点建立起来的政权、法律制度以及相应的机构和设施,如政府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设施和其它与之相联系的一系列组织。这里有一个问题,政治上层建筑属于社会存在,还是属于社会意识?
复习一下社会意识的概念(是社会精神生活的总过程)社会存在是与之相对应的概念。从表面看来,政治法律制度具有强制性。至于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本身就是一种暴力,似乎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力量,属于社会存在的范围。这是不对的。按照列宁的观点,政治上层建筑总的来说,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这是因为:上层建筑中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本身不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但却是对经济关系的反映,它是“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总是一定的思想关系和主观意图的体现和贯彻,只不过是思想的“物质附属物”。②观念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是指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具体来说就是关于政治、法律、宗教、道德、艺术和哲学等等观点的观念体系。
如果说政治上层建筑是采取强制的措施,即“硬”的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动,把人们的行为限定在符合既定的经济制度要求的一定秩序之内,那么观念上层建筑则是运用讲道理的理论论证或通过其它潜移默化的“软”办法,即思想影响的办法来达到同一目的的。
在把握观念上层建筑这一概念时,我们必须注意两点:
第一,观念上层建筑属于社会意识的范围,但并非所有的社会意识都是观念上层建筑,如自然科学、逻辑学它们是社会意识,但都不属于上层建筑。这是因为,观念上层建筑仅仅是指同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有关的那一部分意识形态,而自然科学、逻辑学等并不直接反映和服务于一定经济制度。
第二,一定经济基础的观念上层建筑,只是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反映在经济上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实际上就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而不能包括其它的意识形态。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是互为因果、相互制约的,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是在其统治阶级的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第二,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一旦形成,又成为一种既定的对象和现实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点。所以观念上层建筑要同政治上层建筑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在政治上层建筑的影响下,观念上层建筑的不断的发展。由此可见,二者处于辩证的发展链条中。
第三,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处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因此,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中,执行哪一个阶级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是区分不同上层建筑的一个根本标志。▲(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
决定产生:经济基础是根源,上层建筑是派生物。也就是说,任何上层建筑现象最终都可以从经济基础中找到根源,得到说明。不过,上层建筑本身又有其相对独立性,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上层建筑之中无论是被抛弃的还是被保留的,归根到底都是曾经适应于或仍然适应于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
决定性质:谁在生产关系领域居于统治地位,谁就必然要在政治和思想领域中居于统治地位。当然,这里的“性质”,是就根本性质而言的。但无论怎样,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总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它的上层建筑也要随之发生改变。马克思指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但要注意,一是上层建筑变化的时间性问题。由于上层建筑的每个部分都具有相对独立性,都有自身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因而,它们的变化总是有快有慢,有早有迟。而观念上层建筑即社会意识形态,则往往从制度变革之前到变革之后,往往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比如,在我国,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早在封建制度被推翻以前就已趋于破产,但直到今天,诸如封建迷信、个人崇拜等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仍然存在。但是,不管变化缓急或迟早,经济基础的根本变革,最终要引起上层建筑的相应改变,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规律。
二是上层建筑变化的核心问题。一般说来,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是以它的核心部分,即国家政权、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应的设施等的变革为标志的。▲
(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首先,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从方向上讲,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它积极地运用政治力量、法律手段和思想影响,帮助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对那些有害于自己的经济基础的社会势力和思想展开斗争,改造旧的经济基础,从而为自己的经济基础形成、巩固和发展开辟道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服务,就是在“保护自己” 和“排除异己”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
▲其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这种方式来实现的。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们的活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秩序之内。观念上层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去支配人们的行动,没有这种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控制,整个社会生活就会陷入混乱状态。
▲再次,体现在服务的效果上。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从效果来看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促进作用,一种是阻碍作用。当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而经济基础又是同生产力相适应并能满足其发展的要求时,就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它就会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内容:以上所讲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辨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历史唯物主义把这种必然联系表述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的矛盾运动。在任何社会形态中,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始终存在的也由此,社会才会不断的发展。2.意义:揭示了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必然联系。人为地维护旧的上层建筑,或超越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企图“超前”变革上层建筑,同样要受到这一规律的惩罚。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关于这一规律的原理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同样是无产阶级政党观察研究社会历史问题以及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历史经验表明,只有遵循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社会发展。在当代中国,自觉地掌握和运用这一规律,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力的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思考: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教学内容:第七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教学目的: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教学重点、难点:两大基本规律的理解。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展示和案例讨论,实现教学互动。教学提纲:
第七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一)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首先,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其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内容2.意义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①是指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②是生产关系诸方面的总和 ③最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上层建筑:①政治上层建筑 ②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影响观念上层建筑(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 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首先,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 其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 再次,体现在服务的效果上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内容 2.意义
第三篇:旗帜
《旗帜》观后感
2011-06-28 01:34:12| 分类: 歷史的天空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第二次访问苏联,在莫斯科看望留学生时,道出了这句深情的嘱托。每次读这句话,我的心都会为之一振,多么激情澎湃,多么振奋人心!在没有观看《旗帜》这部纪录片之前,我并不了解这句话的时代背景,今天,通过该片讲述的真实历史事件,帮助我从历史时代和时势环境认识和理解这句话,并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和了解,更加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加理解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观看《旗帜》是一次学习党史的契机,是一次对信念的洗礼,是一次激起昂扬斗志的疾风暴雨。片中的每一幅珍贵的照片和充满激情的话语,如此震撼心灵,先辈们豪迈的英雄气概、务实的模范作风和高昂的工作态度,一代代薪火相传,他们为祖国、为党、为人民奉献终身的使命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口上,鞭策和激励着我。
纪录片中,在与敌人斗争困难重重的危情时刻、在建设初期贫困边远的山间乡村、在西方封锁科学攻坚的关键领域、在百废待兴建设祖国的每时每刻,都有共产党员走在前、冲在前、奉献在前。
虽然在客运岗位工作不到一年,可我身边的共产党员,总有说不完的故事,在他们身上,时时刻刻都体现着一位共产党员作为榜样的力量与感召力。
记得2010年5月23日凌晨2点,上海南开往桂林的K859次列车因山体滑坡导致列车脱轨,危难险境,方显英雄本色;烈火赤焰,始见黄金本真。粟韦乐,南宁客运段一名普通列车员,一个共产党员,对面突如其来的灾难,他沉着冷静,砸窗疏导旅客,不顾血染着双手,忍着剧痛毅然站在救援一线,这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粟韦乐与同事用双手,救出数10名旅客,救援队伍到来后,已经是精疲力竭、浑身发软的粟韦乐又坚持和他们一道抢救旅客。他用忘我救人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诠释了一名铁路职工的高尚风节。他是我学习的榜样,也是我心中一面鲜明的旗帜。
当然,他只是八千万共产党员中的一个缩影,他即普通却又不普通,普通的是他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一个平凡、朴实的铁路职工;不普通的是,他的心中铭刻着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使命,他的双手,始终是人民群众赖以信任与依靠的坚实臂膀。《旗帜》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烙印。我要学习先辈的精神品质,以优秀的共产党员为榜样,扎扎实实干好本职工作。
大型纪录片《旗帜》讴歌了几代共产党人肩负使命,将中国从积贫积弱带向富强民主的伟大历程,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伟大的党,以及那始终引导我们坚定不移的坚定的旗帜。
穿越那血与火的烟云,我们见证了一个民族的抗争;走过那苦与汗的大道,我们目睹了一个民族的崛起;跨过那光与爱的江河,我们迎来了一个民族的复兴。
九十年前,南湖澎船里的仁人志士悄然酝酿着时代的蓝图。开天辟地慨而慷。民族先锋队开始了救亡图存的伟大探索,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六十二年前,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呼声终结了曾经被奴役的历史。东方巨狮再次挺起她那巍峨的身躯,发出她那震撼世界的咆哮。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留下我们壮丽无悔的步伐。
三十三年前,时代有孕育着新的希望、新的活力、新的生命。那春天的故事也写下我们对时代无尽的探索,写下我们对祖国无尽的祝福,写下我们对明天的美好向往。
从烟片战火到抗战的胜利,我们历经近一百年的抗争。从辛亥之火到如今的日新月异,我们走过一百年的奋斗,从共产党诞生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需要近一百年的探索,再从伟人的呐喊到现代化宏伟蓝图的实现,我们同样将用近百年的岁月实现民族的复兴。
时移境迁,沧海桑田。从积贫积弱到繁荣昌盛,从山河破碎到强大统一,从受人欺凌到备受尊重,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愧于历史的不朽功业。今朝给予我们光荣梦想,更给予我们责任使命,我们迎着曙光将春晖洒向长江黄河,洒向昆仑雪域,洒向复兴之路。
在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绽放90年奋斗的光荣和梦想 ——大型文献纪录片《旗帜》观后感
[日期:2011-07-20]
来源:人民网
作者:曾建立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全党全社会形成了学习党的历史、迫寻奋斗足迹、感悟崇高精神、抒发美好憧憬的热潮。更让人激动的是文献纪录片《旗帜》在中央电视台的播出。《旗帜》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生动阐释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鲜明昭示了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伟大复兴的灿烂前景。这部10集时长约500分钟的纪录片,是运用电视艺术表现党90年全部历史的首次尝试,堪称鸿篇巨制。《旗帜》之所以广受好评,最重要的是做到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突出了党史的主题主线。把握党的历史的主题和主线,反映党的历史的主流和本质,是开展党史研究和宣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问题。这是实事求是地认识党史、客观准确地表达党史的必然要求。90年党史的主题和主线,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顺应历史发展大势和时代进步潮流,在坚定追求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社会最崇高理想的过程中,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旗帜》充分展现了这个主题和主线,形成了排山倒海、一以贯之的恢弘气势,唱响了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的激越礼赞。
二是体现了细致缜密的叙事逻辑。90年党史内容包罗万象,其中出现过多少叱咤风云的重要人物,发生过多少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取得过多少意义非凡的重大成就!科学合理的编排、精炼准确的表达,是表现党史的基本前提和必然要求。《旗帜》大致以时间为序来展开,既有宏大叙事的宽广视野,也有微观层面的精雕细琢,体现了高超的驾驭能力和独具的慧眼匠心。在总的框架上,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两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共6集,这种安排符合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研究中心的一贯原则,也反映了及时总结党的事业发展新鲜经验的客观要求。在对每一时期党史的阐释中,注意全面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情况;在对每一个重大问题的分析中,注意深入挖掘其来龙去脉,力求展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展示党的事业与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是高扬了党执着坚定的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克服世所罕见的艰难险阻,不断谱写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壮丽史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始终保持着执着坚定的奋斗意志。展现这种奋斗精神,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史宣传的重要任务。《旗帜》把这个任务有机融入讲述党的全部奋斗史之中,无论形势多么险恶、挑战多么严峻、局面多么复杂,党始终有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旺盛斗志,有着不被任何敌人和困难压倒的英雄气概;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有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政治品格,有着恫瘝在抱、心系民瘼的高尚情怀;党的各级干部和广大党员,自觉致力于完成党交给的光荣任务,奋发有为地推进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特别是《旗帜》着力表现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中涌现的优秀分子,如杨靖宇、赵一曼等革命先烈,孟泰、马万水、时传祥、王进喜等劳动模范,雷锋、焦裕禄、杨善洲等先进典型,勾勒出90年党史英雄辈出、群星璀璨的动人景象,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令人景仰的精神家园,进一步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四是彰显了电视艺术精品的独特魅力。《旗帜》注意综合运用电视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既坚持了文献纪录片的思想性、理论性、权威性,又做到了通俗简明,清新朴实,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给人力量。全片叙议结合,以叙为主,适当插入专家学者和重大事件亲历者的访谈,文字精练,语言平实,层次清晰,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历史影像资料选择精当,富有新意,发展成就画面美观大气、表现力强,今昔对比鲜明、印象强烈,富于视觉冲击力、感染力,全片内容上有历史纵深的厚重,手法上有丰富多彩的灵动,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正因如此,《旗帜》能够绚丽绽放党90年奋斗的光荣和梦想,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党的伟大,更好地触摸历史的律动,更加激发奋勇前行的壮志豪情,更为自觉地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滚滚洪流中去。
第四篇:旗帜
《旗帜——优秀党员领导干部先进事迹选编》
由省委组织部组织编辑的《旗帜—优秀党员领导干部先进事迹选编》一书,近日已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收录了焦裕禄等16名优秀党员领导干部的先进事迹。
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和激励导向作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弘扬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努力做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省委组织部组织编辑了《旗帜》一书。
书中选取的焦裕禄、杨善洲、孔繁森、谷文昌、史来贺、牛玉儒、郑九万、邓平寿、王瑛、王彦生、王伯祥、沈浩、文建明、李林森、罗阳、兰辉等16名优秀党员领导干部,都是总书记在讲话和批示中要求党员干部学习的典型和榜样。本书展现了这些优秀党员领导干部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朴实的为民情怀和执着的使命担当,是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道德品行教育的生动教材。
第五篇:东南镇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精神动力系统
东南镇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精神动力系统一、办学理念
1.核心理念:精进文化涵养,追求特色创新。
2.办学思想:质量立校,特色兴校。
3.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实现学生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
二、办学目标
总体目标: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校发展
1.学生培养目标:培养品德高尚、学业优良、人格完善、富有个性的合格人才。
2.教师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新、师德修养优、专业能力强、业绩成就高。
3.学校发展目标:发展成长的乐园、温馨和睦的家园、美丽宜人的花园。
三、办学思路
以县局“一三五”总体工作思路为指导,以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为目标,坚持“科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建设提升学校品位,培养亮点凸显发展特色”的工作策略,凝聚精神,砥砺素质,强化落实,突出实效,努力将学校建成办学设施先进、骨干体系健全、育人氛围浓郁、教育质量一流、校园稳定和谐的市县名校。
四、学校校训
厚德勤学务实创新
五、领导作风建设
领导作风建设目标:高效廉洁自律务实
1.总体要求:“五快一高”:思想进步快、专业成长快、精神落实快、任务回复快、整改见效快、办事效率高。
2.具体要求:⑴、牢记一个责任:对全体师生负责。⑵、贯彻好两个理念:开会加不落实等于零,布臵工作加不检查等于零。⑶、发扬三种精神:敬业奉献的精神,勇于负责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⑷、提高四种能力:统揽全局的能力,善谋事业的能力,调动全局的能力,自我调节的能力。⑸、处理好五种关系:总体目标与分步实施的关系,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条块分抓与整体结合的关系,务实与务虚的关系,抓管理与搞教学的关系。⑹、实现六个好的目标:谋划好、安排好、指导好、检查好、考评好、总结好。
六、团队打造目标
做拼搏进取的强者、实现自我的智者、凝心聚力的仁者。
七、三风建设目标
1.校风:文明博学求实创新
2.教风:理念新质量高过程细方法活
3.学风:勤学善思励志敦行拼搏奋进健康快乐
八、教师精神
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追求特色的创新精神
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执着钻研的职业精神
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争先进位的竞争精神
荣辱与共的爱校精神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
九、学生精神
忠厚仁孝的立本精神拼搏向上的进取精神
勤奋善思的学习精神勇于负责的社会精神
和谐乐助的团队精神求实探索的创新精神
十、教师形象定位
做一个有理想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充满激情和梦想,不断给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标,应该是热爱教育事业、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善于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使自己的潜能才华发挥至极致,应该是一个追求成功、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不断创造新业绩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尊重同事、尊重领导,善于协调各方力量实现自己的教育抱负,应该是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热爱学生,相信每个孩子,独具慧眼,激励引导孩子,不断自主探索,应该是把自己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奉献给孩子们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不在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应该是追求卓越、开拓创新、做教育事业有心人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用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地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应该是让孩子们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带着对未来梦想追求的教师。
做一名有理想的教师,东南中学的发展史和孩子们会永远铭记着你。
十一、学生形象定位
做一名理想的学生
理想的学生,应该是孝敬父母、善解人意、热爱生活,有良好品行和健全人格,并被人称赞的学生。
理想的学生,应该是胸怀梦想、积极进取、敢于创新,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并为之奋斗不懈的学生。
理想的学生,应该是自信能成才、不放弃、不抛弃、不言败,充满旺盛斗志和乐观向上的学生。
理想的学生,应该是具有高雅的生活情趣、良好的行为习惯、广泛的兴趣爱好,能够彰显纯朴个性特色的学生。
理想的学生,应该是一个善于和别人相处、善于合作、有着和谐人际关系,能够和老师、同学成为朋友的学生。
理想的学生,应该是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善于赢得学习效率,为将来自我价值实现和拥有幸福生活打下坚实基础的学生。
做一名理想的学生,东南中学会因为你的成功而倍感骄傲。
十二、教师誓词
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面对国旗我庄严宣誓: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履行教师的神圣职责,贯彻国家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依法执教,教书育人;勤勉敬业,严谨治学;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廉洁从教,乐于奉献;终身学习,勇于创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塑教师人格魅力。全身心投入到我所挚爱的教育事业,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而奋斗终身!
十三、学生誓词
我是一名光荣的中学生,面对国旗我庄严宣誓:热爱祖国,树立远大理想,自觉遵守学生规范,勤奋学习,以诚待人,毅以赴事,拒绝借口,学会坚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带给父母更多的宽慰,带给老师更多的微笑,带给自己更多的信心和力量,用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让青春无悔,让生命的价值更加绚丽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