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发展史课程论文—读《全球新闻传播史》有感 03013 张耀钟

时间:2019-05-13 11:0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媒介发展史课程论文—读《全球新闻传播史》有感 03013 张耀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媒介发展史课程论文—读《全球新闻传播史》有感 03013 张耀钟》。

第一篇:媒介发展史课程论文—读《全球新闻传播史》有感 03013 张耀钟

媒介发展史课程论文2011年11月

读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有感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日语系111103013张耀钟

【导语】;我现在于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学习,很早对新闻便极有兴趣,并早已怀抱以后从事新闻工作的梦想,便想转入新闻学院。开始认为新闻是一门很高深的课程,各学科交叉互补且应用性很强,害怕自己难以驾驭。后来读了传播学之父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与郭庆光教授的《传播学教程》两本书,忽感新闻传播其实并无想象中那么深奥。个人认为只要有作为一名社会科学研究者必备的批判性思维和宏观的全球视野就能较好的掌握这门课程的精髓。研读了两本书各种理论之后,深感没有一种前后的历史延续性,常不知所云。所以,我便在胡翼青老师的推荐书目中挑了这本《全球新闻传播史》。读完顿有茅塞顿开之感,下面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浅薄之见,请老师多多包涵。

【摘要】本人试从多个方面解读对这本书的见解。在第一部分,我会阐述自己对此书优点与不足的看法。第二部分,我会描述自己读完这本书之后学到了什么新内容。第三部分,会讲述对其中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这次我会重点讲对新兴媒介——网络上最近正火微博的见解。第四部分我会总结自己以后学习新闻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技术决定论 历史观 媒介 网络 微博

一. 此书优点与不足之我见

刚开始拿到这本厚厚的《全球新闻传播史》,想此书定和一些其他的历史学书类似,仅仅是一些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堆砌,内容体系,篇章架构,材料使用方面往往形同“一盘散沙”,既缺乏内在的思想逻辑,又忽略外在的历史关联,让人提不起精神甚至有一种睡觉的冲动。故我总结此书的优点有以下3个:

1.内容全面,简明易懂。《全球新闻传播史》这本书中,既专注新闻,亦兼及历史、哲学、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李彬老师还突破了此类历史书籍“养在深闺人未

识”的窘境,在叙事环节,行文特征和表述风格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与改进,此书将学术性,思想性和通俗性有机的融为一体,读来不仅开眼界长见识受启发,而且文采斐然轻松有趣。

2.史论结合,夹叙夹议。通常的历史学书籍中,经常会犯的错误有:成为国别史或者地区史的集成或集纳,僵化刻板,这种简简单单堆砌根本无法向读者表达作者真正的想法。而且这种堆砌必定非常艰深晦涩,难以让人理解,所以读者就会失去继续读下去的兴趣。李彬老师在此书中每一章都有自己的总结,这个总结使我们了解到他心中的感想与见地,而且很精辟,读完顿有“散沙汇聚成山”之感。这种笔法值得所有历史作者借鉴。

3.历史观,前后连续。有些书籍中,前后往往缺乏联系与关联,但在此书中,李彬老师采用新史学观,年鉴学派理论,全球体系理论,希望打通历史演化与现实人生的真切关系,对全球新闻的历史演化,技术背景,不同媒介的内在逻辑,发展趋势等做了系统深入的分析,点面结合,历史与当今结合,勾勒出有机的,整体的,联系的全球新闻史。我认为这点也是非常难得的。但此处也有一些不足,比如着重描述技术背景对媒介的影响,下面会着重讲。虽然此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但人无完人,书也一样,下面就是我对此书不足的一些看法。在我看来,此书不足也有三点:

1.西方中心论。此书中对中国印刷术和古登堡的评价,认为中国印刷术虽发明时间

位列第一,但对现代文明的影响不大,真正推动世界传播的发展是古登堡的革命

性发展的看法,我觉得有失偏颇。一直以来,西方人都把印刷术之功归结与古登

堡,但当他们了解到中国在几百年前就产生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时,还是将印刷

术之功记与中国。正如法国汉学家艾田蒲的《中国之欧洲》中说道:“我觉得,若以‘发明’这一词的确切意义来确证是古登堡发明‘发明’的印刷术,那是万

万不可接受的。他只不过将一种早已在有忽必烈可汗帝国统一的欧亚大陆上流行的技术运用于我们的拼音字母。”(见《全球新闻传播史》后记)可见西方人对我们的印刷术评价是极高的,而我们却将其认为是无法对传播产生推动作用,岂不

可笑?

2.技术决定论。李彬老师在每一章都会用不小的篇幅来介绍某个媒介产生的技术背

景,虽然能很好的证明技术对媒介的巨大影响,但不免陷入技术决定论的桎梏之

中。技术化的人类在功能上越来越趋向于平均化,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使个

性荡然无存。类似各种电影中新奇的技术,为了技术而技术,而忽略了人的主观

创造力,内容苍白而空洞,不就正是技术决定论的消极影响吗?所以我们不仅要

强调技术对媒介发展的客观影响,还更要看到人对新闻传播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3.全球视野中不能忽略中国。李彬老师将大部分篇幅用于解读英美法等西方国家的新闻事业发展,我认为在描述这些国家的同时,可以添加与当时中国新闻事业发

展的比较。这样可以使我们东西方历史能够建立一种联系,可以东西交流,融会

贯通,对我们新闻史的学习可以颇有助益。

以上便是对此书优缺点的一些己见,下面对我读完此书的一些收获做些分享。

二.读后收获分享。

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并不知晓的内容,类似通讯社为何物,如何看待政党报,如何理解电视的“娱乐至死”等等。其中尤其是黄色新闻让我收获颇多。下面就是我读完此书后对黄色新闻的一些见地。

我认为黄色新闻的出现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有一定的消极意义。积极意义有:

1.我想“黄色新闻”故事化的报道手法发展了现代新闻报道的“故事模式”,反映

了传媒的两种功能之一:讲述故事。虽然有些故事煽情程度让人无法忍受,但它开创的故事报道手法却是无法否认的。

2.我认为受众定位非常明确,将目光投向普通市民,且以盈利为最终目的。观

念较之政党报纸有了很大的改变。

3.我想对低层读者口味的迎合是大众传媒的娱乐性功能的初步体现,即使是现

在仍然有这种类型娱乐报纸的影响存在。

消极意义有:

1.我认为黄色新闻的煽情主义宣传,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新闻报纸的水准,践踏了新

闻界最高准则——真实性原则。在追求盈利与发行量时,黄色新闻无视报刊的责任与社会公正,违反了一贯的报刊传统。

2.我认为黄色报纸的煽情、犯罪报道等等耸人听闻的宣传,影响社会和谐,增加社

会不稳定因素。

3.我认为黄色报纸哗众取宠的宣传,一定程度上转移了民众对政治经济斗争的注意,削弱了对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斗争意志。使大部分人们麻木,娱乐至死。

三.新兴媒体——网络——微博能否改变中国之我见

所有媒介中,我对网络媒介最有研究的兴趣,并不是说不喜欢报纸,广播,电视

等媒介,也许是因为时代变迁的缘故,我更想研究跟自己贴得最近,每天都必须用的网络。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互联网迅猛发展,尤其到90年代网络传播已经呈现铺天盖地之

势,当今社会更是进入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由于网络传播其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其大众性,互动性以及匿名性、个性化、不可控制性等的独特性,加上我国网络媒体的控制经验以及立法都还存在缺陷,致使引发了很多问题。大家对网络及其衍生物都褒贬不一,这里我就对胡翼青老师曾在课上引发的一场“微博能否改变中国”论战发表自己的看法。

今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微博被认为是2010年中国最值得尊重的媒体。这个结果能

代表多大的公众认可度还很难说,但尽管如此,仍能看出微博在短短一年之间对社会的渗透程度多有多大。大家都在说:“有了微博之后,想捂住点什么就难多了。”我看了很多资料,许多专家为微博定义了很多“深刻”的积极意义,最广为人知的有微博微言大义,围观改变社会等。我觉得现在就将它戴上改变社会的帽子略显太早,对我个人来说,微博确实改变了我的很多生活习惯。下面我举几个例子。

最直接改变是上网时间成倍增加,而且不仅仅是用电脑上网,连手机上也开通了上网

业务,好让我在第一时间将言论发表于微博之上。在国内,大家虽然都认为微博是一种新媒体,但我的大部分同学仍将它作为一种社交网络,将它当做类似QQ和人人来使用。既然本质上是社交,就不能避免它的固有缺点——我将其总结为四虚:虚伪,虚荣,虚假,虚华。类似微博的粉丝数是衡量一个人影响力的标准,淘宝上竟出现买卖粉丝的事件。其次,转发数是衡量消息影响力的标准,所以有人热衷于传播一些虚假消息,以哗众取宠。最后,不停刷新个人页面看是否有关注或回复,不仅非常浪费时间,而且会让你变的自我感觉极其良好。

微博作为社交网络,通过“follow”也就是好友关注来定制想看到的消息,比如我有一

天早上上微博,整整三个小时的微博上线居然一直未关注到“山西矿难”,这与微博垄断信息来源有很大关系,我三个小时全看了一些同学无关痛痒的一些牢骚废话。

而且,因为微博缺少社会控制,大家各说各话,肯定会加剧相互之间的分裂与对立,至少从目前微博上发生的大量争执谩骂,激辩冲突来看,这种情况以后会越来越多。

在中国,人们对微博的期待是“围观改变中国”,希望能用微博作为工具,凝聚公众关

注以求推动社会进步。但在我用微博的体验来看,围观能否改变社会很受怀疑。大部分人知识用微博宣泄愤怒与不满,然后继续转身生活。而且微博受公众热情影响极大,一有时间全民沸腾,一旦有下一个热点热情立马转移,这种情况甚至会影响社会的进步与稳定。

我认为不管微博能否改变中国,它继续火热的趋势大概不会发生改变,只要政府不加

干涉的话。总结:微博只是一个社交网络,它能否改变中国还需时间的检验。

四.总结。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新闻课程学习,我已经基本找到了学习研究新闻的方法与方向。以后如果能继续学习这门社会科学的话,我将着重研究两个方面。一是因个人比较喜欢写作,而且看事物比较透彻且熟练掌握日语英语两门外语,所以想从事新闻评论,中外新闻报道通讯方面的写作与研究。二是对网络等新兴媒体兴趣浓厚,若有机会能继续进行这类课程的学习,应会有一些学术上的突破与理解。感谢老师阅读此作,烦神之处,多多包涵。此致敬礼!学生 张耀钟

下载媒介发展史课程论文—读《全球新闻传播史》有感 03013 张耀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媒介发展史课程论文—读《全球新闻传播史》有感 03013 张耀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