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旅观后感(5篇可选)

时间:2019-05-13 11:53: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红色之旅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红色之旅观后感》。

第一篇:红色之旅观后感

红色之旅观后感

安图三小6年1班白晶文

今年的红色之旅也很难忘,虽说只是逛了一个伪皇宫,但是那个东北沦陷史馆却让我难以忘怀。

步入史馆,一个雕像进入眼帘,脸上的沧桑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他所承受的各种压力——还是孩子的他就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丢弃了原本快乐的童年,好不容易长大了却成了傀儡皇帝,没错他就是溥仪。

继续往下走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向我们诉说着过了半个世纪多仍不褪色的痛苦-----日本人借着来中国找皇帝在中国扎下了根。我们的皇帝呢?我们的君王呢!他成了日本人手下的布偶,任凭他们的摆布。日本人砍下的我们中国人的头颅,那至死还瞪得大大的眼睛看着这一切,里面充斥的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中国的腐败感到的愤怒与不甘。那眼神好像在说:我不甘心!为什么日本人站在我们的土地上撒野?!你们等着吧!我们中国人的头是不向在你们日本人低下的!我们迟早会把你们赶出去的!

接着走下去,我看到了日本人的刑具。我脑海中呈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个人无意间撞到了一个日本人。日本人生气的二话不说把他抓了回去,扔在了刑具里面。也不管他的死活,一个劲的折磨他。在他奄奄一息的时候把他拽出来,看着他的模样,哈哈的大笑。他就在日本人的嘲笑下绝望的闭上了双眼…….走着走着,一尊母女三人的雕像吸引了我,走近一看,胸前像被人狠狠地打了一拳,我看着那雕像一下子呆住了。只见一个母亲坐在石头上手上拿着一个小碗,背上一个看似5、6岁的孩子抱着她张着嘴好像在哭喊着,母亲的对面一个3、4岁的小女孩仰着头,等着母亲嘴边吹凉的稀粥。我的脑袋又一次飞快的转起来,灵魂好像飞到了那个艰难的时代。日本人侵蚀着中国,无数穷苦人家无处可逃。不得不拖家带口背井离乡逃到更远的地方。女人的丈夫被日本人杀害了,只好带着两个孩子向别处逃去。女人手里拿着一碗稀粥-------那可是全家人最后的粮食了!看着两个孩子,母亲咬咬牙:先去喂小的吧!想着把粥放到嘴边吹凉,不顾身旁哭喊的儿子把粥送进了女儿的嘴里。女儿吃饱了,碗里的粥还剩下一半多,儿子接着吃。母亲一脸笑意的看着狼吞虎咽的儿子,那神情好像在说:你们吃饱了就好。儿子吃完时,碗里的粥已经能看见底了。母亲吃下那最后一口粥后,起身拿上包袱牵着儿女的手上路了。

走出史馆,宁静的一丝风都没有,天上没有一片云,真是和平啊。可这和平又是多少个生命换来的。革命先例们,你们听得到吗?我在这里由衷地向你们致敬!

第二篇:红色之旅-西柏坡观后感

红色之旅—西柏坡观后感

长途跋涉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2011年9月15日,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公司团委集结各支线机场团委委员向革命圣地西柏坡出发,我们怀着无限的崇敬和向往,去寻觅革命先辈的足迹,了解共和国建立的历史背景,接受革命传统的再教育。走进西柏坡,就走进54年前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也就是走进一部辉煌、厚重的历史!历经2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革命圣地西柏坡,下车后,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那威严耸立的墓碑“革命圣地西柏坡”,此时人们的心情无比激动,纷纷拿出相机记录眼前这美丽的西柏坡。来不及将所有的景色全部记录在相机里,我们就一路前行,朝着革命地前进,同时导游在前面,为我们讲解西柏坡的历史。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是滹沱河北岸柏坡岭下一个极为普通的小山村。这个不起眼的村落,在那叱咤风云、瞬息变迁的战争岁月,一下成为全国和世界瞩目的地方。就在那时,革命共产党却经历着大风血雨的洗刷,太行山下的这个小村庄始终在默默无闻中沿袭着农耕的纯朴生活。上世纪的40年代末,党中央、毛主席转移于此并在这里召开了历时两个月的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宣告彻底废除封建半封建性的土地剥削制度,实现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还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从此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并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设计了建立新中国的蓝图和构架。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伟大实践,在我党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西柏坡精神是我党在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创业精神,是我党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我党历史责任感和庄严使命感的生动体现,是我党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

尽管党中央驻守于西柏坡的时间不长,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落户在这里前后不到两年,毛泽东转战于此也只有短暂的10个月。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也只是一些泥砖垒砌的平房,简陋得近乎“原始”的家饰,清贫而节俭的生活,但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偏僻的农村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

在这片故居平房的背后,有幢稍高并大许多的敞屋,原是当年中央机关的大伙房,这就是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在这个也是极其简陋的环境中,却揭开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一页。毛泽东用他那巨人般的声音及时地告诫全党,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将成为袭击我们党和革命队伍的主要危险。他形象地比喻,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预言式地昭示人们:建立新中国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如今传遍大江南北,警示着六千多万中国共产党人的“两个务必”,就是在这里响亮地发出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含意隽永、铿锵有力的预示和嘱托,就像茫茫大海中一座闪烁着巨光的灯塔,一下照亮了新的历史航程。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处在历史转折关头,谨慎的领袖们敏锐意识到健康的党内生活,将是永远保持党组织战斗力和革命事业兴旺的“孵化器”。就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经毛泽东倡议,全会作出了称之为“六曰”的规定:“一曰不做寿;二曰不送礼;三曰少敬酒;四曰少拍掌;五曰不以人名作地名;六曰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并列”。这在送礼泛滥、敬酒成风的今天,这些看似平易却饱含深情的历史叮咛,再次显示出了它的深邃和凝重!

1949年的3月23日,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也就是被毛泽东称为进京“赶考”的日子。当年早春的西柏坡,满山的柏树变得翠绿,村里村外杏花绽放。毛泽东在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后,没睡多久就醒来,用膳后即迈出了进京的历史步伐,他对身边的周恩来及其他人风趣地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斩钉截铁地回应:“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这是毛泽东对西柏坡的告别辞,也是一代伟人凝视久远、力盖千钧的历史叮咛!2003年的春天,胡锦涛总书记重游西柏坡,重温了西柏坡的故事、轶闻、伟人的报告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总书记即兴发表了演说,向全党同志发出了牢记“两个务必”的教导。当我们面对胡锦涛总书记在这留下的照片和讲话的文字时,那个关于“进城赶考”的故事,仍然在进行“考试”之中。

第三篇:红色之旅之西柏坡观后感

1、牢记“两个务必”,永葆革命本色 ——内科党总支西柏坡观后感长途跋涉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月 日至 日,***党总支的百余名党员和积极分子怀着无限的崇敬和向往,奔赴革命圣地西柏坡,去寻觅革命先辈的足迹,了解共和国建立的历史背景,接受革命传统的再教育。走进西柏坡,就走进54年前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也就是走进一部辉煌、厚重的历史!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是滹沱河北岸柏坡岭下一个极为普通的小山村。这个不起眼的村落,在那叱咤风云、瞬息变迁的战争岁月,一下成为全国和世界瞩目的地方。在那之前,经历了千年的风霜雪雨,太行山下的这个小村庄始终在默默无闻中沿袭着农耕的纯朴生活。是一场暴风骤雨式的中国革命,使这片沉寂的土地卷起了滚滚热浪,掀起了巨大的时代波澜,演出了威武雄壮的历史“大剧”:上世纪的40年代末,党中央、毛主席转移于此并在这里召开了历时两个月的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宣告彻底废除封建半封建性的土地剥削制度,实现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还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从此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并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设计了建立新中国的蓝图和构架。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伟大实践,在我党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西柏坡精神是我党在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创业精神,是我党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我党历史责任感和庄严使命感的生动体现,是我党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尽管党中央驻守于西柏坡的时间不长,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落户在这里前后不到两年,毛泽东转战于此也只有短暂的10个月。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也只是一些泥砖垒砌的平房,简陋得近乎“原始”的家什,清贫而节俭的生活,但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偏僻的农村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雕刻在中国历史年轮上的则是闪烁着时代光芒的深刻痕迹。更可贵的,是人们在这里还可以从留存的文字和资料中听到一些巨人曾经发出过的声音,就像先辈们谆谆的历史叮咛,始终萦绕于耳,久久难以磨灭。在这片故居平房的背后,有幢稍高并大许多的敞屋,原是当年中央机关的大伙房,这就是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在这个也是极其简陋的环境中,却揭开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一页。毛泽东用他那巨人般的声音及时地告诫全党,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将成为袭击我们党和革命队伍的主要危险。他形象地比喻,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预言式地昭示人们:建立新中国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如今传遍大江南北,警示着六千多万中国共产党人的“两个务必”,就是在这里响亮地发出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含意隽永、铿锵有力的预示和嘱托,就像茫茫大海中一座闪烁着巨光的灯塔,一下照亮了新的历史航程。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处在历史转折关头,谨慎的领袖们敏锐意识到健康的党内生活,将是永远保持党组织战斗力和革命事业兴旺的“孵化器”。就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经毛泽东倡议,全会作出了称之为“六曰”的规定:“一曰不做寿;二曰不送礼;三曰少敬酒;四曰少拍掌;五曰不以人名作地名;六曰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并列”。这在送礼泛滥、敬酒成风的今天,这些看似平易却饱含深情的历史叮咛,再次显示出了它的深邃和凝重!1949年的3月23日,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也就是被毛泽东称为进京“赶考”的日子。当年早春的西柏坡,满山的柏树变得翠绿,村里村外杏花绽放。毛泽东在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后,没睡多久就醒来,用膳后即迈出了进京的历史步伐,他对身边的周恩来及其他人风趣地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斩钉截铁地回应:“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这是毛泽东对西柏坡的告别辞,也是一代伟人凝视久远、力盖千钧的历史叮咛!2003年的春天,胡锦涛总书记重游西柏坡,重温了西柏坡的故事、轶闻、伟人的报告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总书记即兴发表了演说,向全党同志发出了牢记“两个务必”的教导。当我们面对胡锦涛总书记在这留下的照片和讲话的文字时,那个关于“进城赶考”的故事,仍然在进行“考试”之中。当我们离开了西柏坡,坐在飞驰于现代化高速公路的大客车上,同志们陷入了沉思。西柏坡的叮咛,哺育了千千万万具有钢筋铁骨的战士,至今还昂首挺胸地在神州大地战斗着;历史和现实也无情地告诉我们,那些视西柏坡的嘱托为“耳旁风”而背叛事业的匆匆过客们,已经或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当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回顾共和国走过的不平坦道路时,深深地感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两个务必”,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排除万难,不断夺取新的胜利的保证。我们内科全体党员们更要在“赶考”中百考不倒,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尽我们的一份微薄之力。

第四篇:红色之旅之西柏坡观后感

红色之旅之西柏坡观后感

黄晓艳

2011年6月17日至18日,我院党总支的二十余名党员和积极分子怀着无限的崇敬和向往,奔赴革命圣地西柏坡,去寻觅革命先辈的足迹,了解共和国建立的历史背景,接受革命传统的再教育。走进西柏坡,就走进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也就是走进一部辉煌、厚重的历史!

对于像我们这样的80后来说,对西柏坡的了解更多的来源于教科书,并没有太多切身体会。大家都很想通过此次活动,揭开她的神秘。当我们看着那一件件伟人们的手稿、先烈的遗物,读着那令人心潮澎湃的文字,倾听着解说声情并茂的解释点评时,我们的内心被强烈地震撼了。

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是滹沱河北岸柏坡岭下一个极为普通的小山村。这个不起眼的村落,在那叱咤风云、瞬息变迁的战争岁月,一下成为全国和世界瞩目的地方。在那之前,经历了千年的风霜雪雨,太行山下的这个小村庄始终在默默无闻中沿袭着农耕的纯朴生活。是一场暴风骤雨式的中国革命,使这片沉寂的土地卷起了滚滚热浪,掀起了巨大的时代波澜,演出了威武雄壮的历史“大剧”:上世纪的40年代末,党中央、毛主席转移于此并在这里召开了历时两个月的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宣告彻底废除封建半封建性的土地剥削制度,实现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还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从此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并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设计了建立新中国的蓝图和构架。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伟大实践,在我党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西 1

柏坡精神是我党在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创业精神,是我党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我党历史责任感和庄严使命感的生动体现,是我党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

尽管党中央驻守于西柏坡的时间不长,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落户在这里前后不到两年,毛泽东转战于此也只有短暂的10个月。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也只是一些泥砖垒砌的平房,简陋得近乎“原始”的家什,清贫而节俭的生活,但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偏僻的农村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雕刻在中国历史年轮上的则是闪烁着时代光芒的深刻痕迹。更可贵的,是人们在这里还可以从留存的文字和资料中听到一些巨人曾经发出过的声音,就像先辈们谆谆的历史叮咛,始终萦绕于耳,久久难以磨灭。

在这片故居平房的背后,有幢稍高并大许多的敞屋,原是当年中央机关的大伙房,这就是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在这个也是极其简陋的环境中,却揭开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一页。毛泽东用他那巨人般的声音及时地告诫全党,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将成为袭击我们党和革命队伍的主要危险。他形象地比喻,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预言式地昭示人们:建立新中国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如今传遍大江南北,警示着六千多万中国共产党人的“两个务必”,就是在这里响亮地发出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含意隽永、铿锵有力的预示和嘱托,就像茫茫大海中一座闪烁着巨光的灯塔,一下照亮了新的历史航程。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处在历史转折关头,谨慎的领袖们敏锐意识到健康的党内生活,将是永远保持党组织战斗力和革命事业兴旺的“孵化器”。就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经毛泽东倡议,全会作出了称之为“六曰”的规定:“一曰不做

寿;二曰不送礼;三曰少敬酒;四曰少拍掌;五曰不以人名作地名;六曰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并列”。这在送礼泛滥、敬酒成风的今天,这些看似平易却饱含深情的历史叮咛,再次显示出了它的深邃和凝重!

今天,我们宣传和弘扬“西柏坡精神”,就必须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在当今思想文化、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多元、多样、多变的格局下,我们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价值观、荣辱观的标准不能变,必须成为社会主旋律。作为青年同志,我们更应该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一古训,自觉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真正做到人人知荣而为之、个个知耻而不为,使“八荣八耻”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规范,真正使构建和谐社会从自身做起。

作为西柏坡精神的灵魂——“两个务必”,它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中倡导和培育起来的优良传统,是克敌制胜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立足本职岗位,不断争先创优的精神支柱。“两个务必”既是历史的,又是具体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不同时代,它的内涵和侧重点是不同的。在革命战争年代,它表现为不屈不挠,与敌人进行武装斗争的流血牺牲精神;在建设时期,它表现为自力更生、勤俭建国的精神;在改革时期,它表现为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现阶段尤其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关键时刻,它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丰富的时代内涵。对我们来说,我们要寻觅先辈足迹、发扬优良作风。

一是在思想作风上要有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蓬勃朝气。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艰苦奋斗既是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的工作作风,又是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的思想作风。”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务必以谦虚、谨慎的态度,以艰苦奋斗、孜孜不倦的精神状态去探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思

想和行动上紧紧跟住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才能在急剧变革,激烈竞争的社会上主动应变、积极发展。

二是在工作作风上要有一种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昂扬锐气。共产党人作为用人类最先进的文明成果武装起来的先进分子,在新形势下要自觉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必须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各种知识尤其是新知识,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每一个党员都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做到踏踏实实、埋头苦干。

三是在生活作风上要有一种克已奉公、廉洁自律的浩然正气。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每个共产党在生活作风上必须牢记“两个务必”,即在生活目的上,党员和干部应克已奉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贡献,而不是为了追求个人家庭的物质享受;在生活标准上应处处廉洁自律,不要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浪费,只有这样才是新时期共产党人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我们医院护理工作的必然要求。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也必须牢记“两个务必”,发扬西柏坡精神,保持艰苦奋斗,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把我们的工作做实干好。

离开了西柏坡,我们陷入了沉思。当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回顾共和国走过的不平坦道路时,深深地感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两个务必”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排除万难、不断夺取新的胜利的保证。对于我们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将西柏坡精神融入本职工作中,将精神转化为物质,转化为扎扎实实的行动。

第五篇:井冈山红色之旅观后感

井冈山红色之旅观后感

2010年11月25日下午4:00整,我们南昌大学软件学院东软党支部一行9人踏上了前往井冈山革命圣地学习的征程,经过6个小时奔波,我们终于到了井冈山的茨坪。经过一晚上的休息,第二天我们便开始了我们的井冈山红色之旅。

第二天上午,我们首先去了大井。它位于茨坪西北面七公里处,革命历史参观点有毛泽东旧居,红军医务所旧址等。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首先就到达这里。他领导红军深入群众,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组织、武装群众,帮助群众进行生产劳动,解决实际困难。在这里还设立了红军医务所,免费给当地群众看病、治疗。

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员体验田,两棵神树以及毛泽东、彭德怀等同志的旧居,另外还有毛主席坐在上面读书的一块石头,被后人称为“读书石”。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老人家是多么的爱学习,就像他自己说过的:活到老,学到老!这些很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我们这些在校的大学生。现在不像以前了,什么都要靠自觉。所以,我们要时刻谨记他老人家说过的这句话,这样我们才能承担起建设国家,实现共产主义的重任。

参观了大井之后,我们继续向黄洋界前进。黄洋界位于距茨坪西北面十七公里,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景区。黄洋界山顶海拔1343米,这里峰峦叠嶂,地势险峻,气象万千,时常弥漫着茫茫的云雾,好像汪洋大海一望无际,故又名汪洋界。一九二八年八月三十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哨口工事、红军营房以及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从宁冈挑粮走过的小路及路边的荷树。一九六五年五月,毛泽东在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道:“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在那里,虽然它的海拔不是很高,但是如果你从上面俯视的话,看到下面的茫茫一片,山与村落、河流混杂在一起,你仍然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慨,难怪毛主席会发出那样的感慨。

当然,我们也没有忘记学习。在展馆里,我们看到了黄洋界保卫战的简介,感受到了当时战况的激烈,还有当时环境的艰苦。这些都使我们对革命先烈倍感崇敬。作为学生党员,我们立志要学习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怕吃苦,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接下来,我们9个人又去了龙江书院还有会师广场。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等同志率领的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部队和湘南暴动农军来到龙市,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这就是著名的“井冈山会师”。当时,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是4月25日到达龙市。4月28日,指挥部队担任掩护任务的毛泽东也回到了龙市,他听说朱德等人住在龙江书院,立即带领几名干部赶来,在书院的门口和朱德同志第二次会见。接着大家一道登上书院的最高层文星阁,进行了亲切的交谈。毛泽东向大家介绍了井冈山根据地的主要情况,朱德谈了湘南暴动和部队转移上山的经过。在亲切的气氛中,大家商谈了两军会师后的有关事项,并定下5月4日召开军民庆祝大会。

还有令人兴奋的是,在书院里,我们看到了双管37毫米高射机关炮以及1988年由南京军区94616部队赠送给井冈山会师纪念馆的米格—15战斗机。这架战斗机曾在1953年抗美援朝战场上击落击伤多架敌机,立有显著战功。面对着这些真实的战争武器,我们深深地感觉到了战争的气息,也想到了虽然当时的条件艰苦,但是我们还是凭借着小米加步枪打赢了日本帝国主义以及国民党的飞机加大炮,我不禁感慨我们党的伟大。

上午在三个地方学习了之后,我们都有些累了。中午休息了片刻,下午便继续我们的红色之旅。

首先我们去了龙潭,我们要先下山才能到达目的地。虽然下山比上山容易,不过我们明显地感觉到腿发软,都有些疲倦了。到达了目的地之后,我们在那里呆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往回走,不过接下来也是最困难的,那就是上山。经过半个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到了出发点,而我们每个人也都筋疲力尽了。不过这次爬山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这锻炼了我们党员的意志,让我们学会吃苦,同时也增强了我们的身体素质。现在的我们生活条件都非常优越,也没有吃过什么苦,所以说这样的经历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我们才能接过前辈们交给我们的重担。

从龙潭下来,我们便向小井红军医院前进。

小井红军医院全采用木质结构,建筑面积为92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共有32间病房。医院在1929年元月第三次反围剿中被国民党军队烧毁。1967年井冈山人民按历史原貌修复了小井红军医院。198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修复后的红军医院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我们看到连战场后方的条件也是很艰苦的时候,我们的心头再一次为之一颤,但我们淡定了许多。因为我们明白再怎么愤恨都没有什么用,重要的是现在的我们要努力,肩负起前辈们交给我们的使命,我们明白也学到了许多。

第一天的学习之旅到此也就结束了,一天的见闻,使我们收获了许多。于是,我们养精蓄锐,准备第二天继续前进。

第二天,我们的第一站就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它是中国遗址性革命史类博物馆,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而建立,位于江西省井冈山上的茨坪。1959年建成开放,该馆馆藏文物近3000件,其中原件860件,复制品2000多件。珍贵文物有当年毛泽东撰写《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以及他用过的油灯、砚台和朱德在井冈山挑粮用过的扁担等,反映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

上午9点整,讲解正式开始,我们也随着讲解人员的指引参观了场馆。我们看到了许多战争时遗留下来的物品以及逼真的雕塑,尤其是那座毛泽东与朱德挑粮上山时在大树下与当地农民亲密谈话的雕塑给了我深刻的印象。看着毛主席的神情,我仿佛看到了他坚信中国最终会被我们党解放并且蓬勃发展的信念。是啊,就是他老人家的这种信念,才使得他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并深得老百姓的爱戴。当时我就向他老人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感谢他给予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我还看到了那些曾经令人振奋的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铁人精神、雷锋精神、九八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以及载人航天精神,正是这些精神的存在才使我们国家的发展如此迅速。

下一站就是茨坪毛泽东旧居。它坐落于井冈山市中心——茨坪东山脚下。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抵达井冈山茨坪后,房东李利昌便腾出此屋的一半给秋收起义部队居住。从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便常在这房屋的右后间居住和工作。在这里,他代表井冈山前委起草了《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崭新思想。

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一位编草鞋的老人,他的技艺是如此的娴熟,我们都看得眼花缭乱。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的是如此之快,不可能有人再穿草鞋了,但是革命的精神我们不能丢掉,我们也要忆苦思甜。当我们在那里休息的时候有个人便买了一双草鞋,并当场穿上了它,我猜他是想感受当时的艰苦吧。

在革命斗争期间,必定有死亡。为了缅怀那些逝去的革命战士,我们到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是茨坪中心景区新辟的主要革命人文景观。它位于茨坪北面的北岩峰上。陵园于1987年始建,同年10月建成并开放参观游览。1997年10月,由邓小平题字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剪彩。

在大厅,沿墙摆放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来此追悼英杰的各界人士所敬献的花圈。整个大厅庄严肃穆,让我感到了丝丝寒意透骨。一路走去,看到雕塑园、纪念碑还有碑林,种种这些,让我对革命烈士产生了崇高的敬意。

下午,我们在万老师的同学的带领下,参观了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负责对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军队干部进行中共党史、党建理论、革命传统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的国家级培训基地。学院为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的中央直属事业单位,由中央组织部管理,日常事务由江西省委负责。

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务委员会负责制。理事会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等30多个单位组成,理事会秘书处设在中组部干教局。学院设办公厅、教务部、培训部、教学科研部(案例发展中心)、对外交流与培训开发部、人力资源部(机关党委)6个内设机构,事业编制为135名。

至此,我们的井冈山红色之旅也结束了。我们每个人经过两天的参观,虽然有些疲劳,但是重要的是我们学到了好多,也有万千感慨于心中。

走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吧,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开辟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证明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它告诉人们只要代表人民的利益,革命的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

通过这次的参观学习,我认识到要珍惜这次学院为我们提供的思想政治学习和党性锻炼的机会。接受艰苦环境的锻炼,使自己在思想上、政治上得到全面的锻炼,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要发扬光大井冈山精神,作为学生党员,我觉得有必要将这次的红色之旅的体会和感受,好好的作一次思想回顾,使自己从中接受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使自己真正领悟井冈山精神,并化为动力到今后的工作生活中。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知道“有德无才是废物,有才无德是危险品”的道理,我们所谓的德就是应该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高奋斗目标,一旦我们确定了这一目标,我们的灵魂也会因此而便的高尚,那时的你必定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下载红色之旅观后感(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红色之旅观后感(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红色之旅西柏坡实践观后感

    红色之旅之西柏坡观后感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了解党在中国革命的最关键时刻是如何力挽狂澜,取得最后的胜利,老师带领我们班全体同学参观了中国革命圣地——西柏......

    红色之旅之西柏坡观后感

    红色之旅之西柏坡观后感2011年6月12日公司组织党员,奔赴革命圣地西柏坡,去寻觅革命先辈的足迹,了解共和国建立的历史背景,接受革命传统的再教育。走进西柏坡,就走进54年前那个激......

    红色之旅之西柏坡观后感

     长途跋涉阻挡不了我们前进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脚步。月日至日,***党总支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百余名党员和积极分子怀着无限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崇敬和向往,......

    红色之旅

    红色之旅 XX年XX月XX日,怀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怀着对革命先烈的万分崇敬,我们在单位党组织的组织下踏上了红色之旅。本次红色之旅以中国五大革命圣地之一的红色革命根......

    红色之旅

    附件2:永远跟党走——庆祝建党90周年 系列主题教育实施方案 为庆祝建党90周年,引导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华电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激励广大青......

    红色之旅

    红色之旅 —记太行山大峡谷 在纪念共产党诞辰九十年之际,机电设备厂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前往太行山革命老区,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红色之旅。随着客车的进程,我们很快到达了长治......

    红色之旅

    3.1国内外概况 3.1.1国内概况 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一直是国内外众多专家和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在互联网、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面对新形势,从事红色文化研究与实践的众多......

    红色之旅

    红色之旅——重走长征路 盘县第一中学 曹平2012年7月12日到15日,盘县第一中学组织我们全体党员同志踏上红军长征之路,学习参观考察,寻访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感受积淀深厚的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