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围城》 方鸿渐 书评 读后感
关于 方鸿渐的书评
我想就方鸿渐“倒换了三个大学,随便听几门功课,心得全无,生活懒散”,为了向家里交代,他买了张假文凭,当做“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 这一点,联系现实生活对人才的需要,谈谈自己的启示和看法。
方鸿渐的身形在我们现实中也是随处可见的。有的人混混噩噩,为混张初中文凭好去打工;有的人大学终日旷课、碌碌无为,拿张大学毕业证找份可以糊口的工作。试问,现在有几个是真才实学、真正搞学术研究的?
好像证书越多、文凭越高,个人的学识就越广、素养越好、社会地位越高。文凭就像是遮羞布,于是人们盲无目的地考各种证,有了各种丑闻:男子找不到工作,愤怒烧了三十几本证书;北京某高校报出官员进修,平时却由秘书代替上课,有时甚至是整班秘书来上课,只有考试和结业时才会见到领导本人„„当自己无能力拿下证书,便出现了造“假证书热”,最轰动的应该属方舟子揭露厦大教授学历造假的事件。
我们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社会缺乏诚信。但在这触目惊心的事实背后,难道只是当今求职者道德缺失吗?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反思当前的用人制度。大企业、小单位随处能见这样的招聘条件“有经验者、学历XX以上优先”,否则连门槛都进不了。一些事业单位甚至规定没有达到一定档次的学历,就不能评一定等级的职称,好像用人单位的潜规则是:什么级别的干部就得有相应的学历支撑着,做为敲门砖。便有了“越老越值钱”的说法,人们将时间浪费在敷衍求取“敲门砖”上,而不是自己凭兴趣真正去学点什么。
在海外,个人信用是十分重要的,一旦有造假经历,可能会影响今后,包括银行信用、就业等一生的机会。有报道说 某公司拒绝用一人,是因为他曾在公交上有逃票的记录。但目前中国,诚信已不是最重要的,而也无有效的手段去杜绝此风气。社会在选拔基层设立了不公平的高门槛,从这方面讲,方鸿渐又是社会的受害者。
一定的社会环境产出一定的时代人物,但目前以我们个人的微薄之力,无以“扫天下”,然而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认认真真过每一天,踏踏实实做学问。如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一个人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积累一定的学识素养,成为真正的人才,而不是人才市场上的“李鬼”。从人才本身方面讲,方鸿渐又是自身悲剧的责任者。
像方鸿渐这种无才华而凭假文凭滥竽充数的人,在人才市场上泛滥,只会最终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我们的教育规模在扩大,然而内涵不足,培育出来的学生在国际上竞争力低,“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虚胖现象。社会用人制度需要改革,我们每个人也需要反省自身。
第二篇:《围城》人物分析之方鸿渐
《围城》人物分析之方鸿渐篇
孙永晖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驶往香港的法国邮船上坐着各式各样的人,犹如鱼的腹中的五脏一样俱全。法国人、德国流亡的犹太人、印度人、安南人且不用说是有中国人的,世界上的各个角落若是没有中国人的面孔就如同沙拉中缺少蔬菜一样的不新鲜。更让人新鲜的是船上坐着一批新鲜的人,其中包括留德回国的方鸿渐博士。下面笔者就其新鲜可人之处一一道来。
一,半生半熟的青柿子。方鸿渐的初次出场是在法国邮船甲板上与鲍小姐的青涩暧昧,当苏小姐心有不舍地催促着方鸿渐去鲍小姐处时,方鸿渐顿时不好意思地红着脸撇下苏小姐。苏小姐曾说方鸿渐是他们学校的“函数表”,随着女同学的接近脸上骤然升温仿佛高挂枝头的熟透了的红柿子。但这时的方鸿渐只是一个尚未成熟的青柿子。回国的路上与鲍小姐的暧昧关系逐渐使他生长渐至成熟,方鸿渐是有未婚妻的而鲍小姐也是有未婚夫的,两人的相遇就如阴霾的天空,晦暗而恐慌。正如一切没有恋爱史的青年一样,方鸿渐把爱看得太贵和严重,不肯随便施舍与人,更不肯把爱献给任何女性。方鲍二人的关系如雨后春笋般疯狂地生长,可就在下船的那一刻方鸿渐心碎似地如释重负。顿时觉得又恼又恨,怪自己不该对她那么好。方鸿渐的情人一去不返,他这颗青柿子还在枝头等待下一雨后将它打落在地。
二、学无实才的纨绔子弟。方鸿渐凭借岳丈周经理的资助游学欧洲,虽说四年来换了四个学校,可并未学得真才。又因父亲和丈人的书信说,方老先生乃是前清举人,作为儿子有义务“子承父业”得个博士回国以光彩门户,岳丈更不用说,出了钱总要有点儿回报的。经过这样几番思索,终于明白了文凭的重要作用,文凭好似亚当夏娃身下那片遮羞包丑的树叶树叶的功效。可是此时的方鸿渐就连这样一片树叶都没有怎能不感到羞耻呢。可是回国在即,短时间内又无法正常博得一纸文凭,只好作罢。回到国内当地教育机构请他为本校学生做一次演讲,只得点灯夜读准备演讲稿。演讲当天众乡绅学子群聚恭听,不了听到讲演内容无不义愤填膺,想堂堂留学生竟公开提倡抽烟携妓。如此学成回国也不失为教育的荣耀。
三、酿成爱情悲剧的苦酒。方鸿渐的爱情观可以用围城二字表达的淋漓尽致。面对刚刚失去的鲍小姐,他需要一刻安慰的心,于是苏小姐、唐小姐陆续做入了他的世界,可现实总是残酷的,最总与他步入婚姻殿堂的却是孙小姐。最初跟我们在一起的并不是最后和我们在一起的那个人。试想一个不敢爱又不敢恨的人怎么可能有获得美好的爱情的权利,这就是方鸿渐这类人自酿的爱情苦酒,自斟自饮。构筑爱情大厦的同时放了一颗炸弹,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要表达的围城的隐喻:爱情犹如同一个城堡,城面的人想冲出来,城外的人相冲进去。方鸿渐在这围城之中喝着他的苦酒慢慢地失去了理智,以至于对于人生与爱情充满了恐惧。
四、品性温和而又善良懦弱。方鸿渐善良温和的品行可以算是人类的杰作,而懦弱的无奈是否也是人类的悲哀,所以可以说方鸿渐不算是一个畜生而至多算是一个家畜。他时时刻刻都是个小人物,充满了小人物的悲哀。他怕被人倾轧又怕被人忽视,永远活在社会的夹缝之中。有点儿阿Q精神的胜利优越感以之平衡被忽视的失落感,所以他说养条狗对自己摇尾乞怜。面对生活的重压、亲人的说教、朋友的冷落,他想逃避至无人之境的荒原,但一想到亲人的痛苦,他又退回到了自己的城堡。
五、喜欢臆想的自我否定与多情。“多情总被无情恼”“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样的诗句来说明方鸿渐还是不伤大雅的。方鸿渐在人际交往中总习惯性的猜疑。譬如他与苏小姐的交往中或多或少地表现了自恋。结果反倒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彻底垮台。方鸿渐曾怒中对孙小姐说:承蒙您看得起我,千方百计地要嫁给我。这句话虽是气急败坏时的口误,可正印证了方鸿渐的内心世界。他也曾过多地懊悔过不该这样对待孙小姐,可这都实实在在地伤害了孙小姐,正是他的这种心理把他弄得焦头烂额而后最终失去了自己的幸福。
总之,每一位读者对于方鸿渐的理解会有所不同,笔者就自己的观点发表拙见。如若哪里有不妥之处,还请赐教。
第三篇:围城书评
头一回读《围城》是初二,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那时候我喜欢的是金庸。
第二回读《围城》是高一,看着看着睡着了,因为觉得节奏太慢,不过就这么迷迷糊糊的还倒也读下来了。
这是第三回读。好像还真发现他的高处了:恕我直言,自《围城》以后的中国大陆的小说没有能超过他的。
先讲一个故事:说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老师就让他先到到麦田里去,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期间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结果他两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老师问他为什么摘不到?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期间即使见到最大最金黄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没有摘;走到前面时,又发决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错过了;于是我什么也没摘。老师说:这就是“爱情”。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的树。其间同样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说话做。这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错过了后,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 老师说:“这就是婚姻!”
这是一个公式、定律,《围城》里的方鸿渐自然也可由此观之。
方鸿渐就是唐晓芙那棵最大最金黄的麦穗,就是孙柔嘉那棵普普通通的树。不过其实在方鸿渐眼中孙柔嘉也是那棵树,但唐晓芙绝对是大麦穗。当然,也许唐晓芙并没有觉得前面有棵好的麦穗,但总之是没有摘成。最荒缪的是苏文纨,她并不是真的爱方鸿渐,方鸿渐本也不爱她。可方鸿渐因为她而失去了唐晓芙,因为他认识了赵辛楣,因为赵而去的三闾大学,因为去三闾大学认识的孙柔嘉,——方鸿渐的婚姻还是拜她所赐呢。
在方鸿渐身边的女人中,苏文纨代表了女性的虚荣——她的所有活动都为了这两个字。苏文纨是因为虚荣所以亲近、引逗、诋毁、嘲笑方鸿渐。她所作的一切都是基于“在人群中我理所当然是焦点”这种大小姐思想。她之所以选择方鸿渐也是认为他软弱,自己能控制住他。所以方鸿渐说“苏小姐是理想的女朋友”——一个官府大小姐做自己的女朋友当然有面子,可也没有谁会心甘情愿接受这个大小姐脾气的。唐晓芙正是方鸿渐的心上人,方鸿渐对她的感情最纯洁,两个人本来是最理想的爱侣。可是,方鸿渐不幸被她表姐选中了——“我得不到别人也别想得到”。于是这一对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完了。
孙柔嘉在方鸿渐心目中只不过是“不讨厌”。若依赵辛楣那句“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结交做朋友”来看倒是不错,两人充其量只是朋友。可没想到这胖子接着发的那番先旅行后结婚的“高论”竟成了谶语,这对先经过旅行的男女果然结婚了(虽然感情不是很好)。方鸿渐结婚的决定在我们看来好像没必要,可是设身处地想:其实方鸿渐走的每一步都是当时唯一的途径,等于是生活的必然造成方鸿渐荒谬的结果,这就是钱钟书的手段高明之处了。
我以为小说有四等境界:最下等曰“歌颂”(如《抉择》),第二等曰“批判”(如《伤痕》),更高曰“幽默”(如《钟摆》),而独以“荒谬”为最高——《围城》正是这种“荒谬”作品。
为何?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荒谬的,万万不能较真,能看出这一层不易,化入小说中更难。因为不仅要你看出生活的荒谬,还要熟知这荒谬的生活是怎么样运作的,方能在虚构的生活中表现出荒谬来,且荒谬而不做作,虚构却显真实。一个在平淡中娓娓道来的故事,圆滑自然的进行,最终化作无奈——“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含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甚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第四篇:《围城》书评
小评《围城》
《围城》,这部出自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豪与学者钱钟书先生之手的小说,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可能对于我,这么一个17岁的中学生来讲,对它所蕴含的文学精髓的吸收寥寥无几,但是我仅在此想以一个少年的视角,来简评这部著作。
从《围城》发表以来,就有好多人对方鸿渐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报道说,方鸿渐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还怀疑作者的博士学位是否也是虚构的。但无论如何,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无容置疑的。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方鸿渐是有点虚荣的,有点玩世不恭的,但是,他又并不像辛楣一样有真才实学,也不像韩学愈等人一样完全昧着良心。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城”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文凭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如果方鸿渐玩世能够彻底点那也好,可是他没有像韩学愈一样将他的假文凭发扬光大。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方鸿渐一生的第三圈“围城”,我想没有人会反对,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苏文纨在归国的轮船上就表现出对方的爱慕了。可是方并没有表达什么。到后来鸿渐的博士学位闹笑话之时,本来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苏文纨一点就会破。苏博士不点破,这摆明白了,是因为爱。可是方鸿渐还一头栽下去,当起了一个爱慕苏小姐的角色,与赵辛楣争风吃醋,甚至在月亮底下“一吻定江山”,这都不无是他自己的错误。他以为玩世无所谓,但却不知道是他自己破坏了自己与唐小姐本应美好的感情,流落到三闾大学里去。与孙小姐完婚一起到上海打工后,他是被生活所迫,才抛弃了玩世的态度,如他自己所说:
撒谎往往是高兴快乐的流露,也算得一种创造,好比小孩子游戏里的自骗自。一个人身心舒畅,精力充溢,会不把顽强的事实放在眼里,觉得有本领跟现状开玩笑。真到忧患穷困的时候,人穷智短,谎话都讲不好的。
这岂不悲哉?
也许从第一圈“围城”建立时,就决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就决定了会有第三圈围城了。在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的。方就绝对没有。可是他还是希望做个大人物,买文凭时,希望自己能够使家翁感觉光耀门楣;买了文凭,又觉得有损道德;甚至最后娶了孙柔嘉了,还要计较计较她的姨妈给他工作,使他失尊严……要知道,社会上只有两种人能够混得好。一种是真正大写的人,他们有他们独特的才能,他们有他们高尚的情操。他们是因为他们近乎模范的举躁,才赢得别人的尊重。而另一种,则是完全相反的。他们用旁门左道,说谎时,能够令自己都骗过来。他们深有城俯,他们的行为举躁有时真是没有良心可言。而社会上更多的,是后者,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凯用了多少手段才当上大总统?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连现在的企业在商场上竞争,也用尽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面对这些时都能够狠下一条心的。多数的人都像方鸿渐一样,有那么一点的良心,有那么一点的虚荣。他们处处做小人,又不得处处提防小人。他们也知道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他们尝试去改变,就好像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孰不知道,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
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正视的,真实的社会环境。
第五篇:围城 书评
围城中创造自我价值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经典之作之一,书中处处可体现钱钟书先生高超的文笔,每读一段话都可以感受丰厚的阅历让他拥有的十足的文字的底蕴。在此书中,他以幽默的语调揭露了民国时期封建思想与崇洋思想盲目结合所带来的弊端。“围城”取自书中人物苏文纨所说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我们的生活也就像是一座大围城,人永远也逃不出无形的四堵墙下无尽的压力和束缚。整部小说通读下来,让我感觉到,天道轮回,造物弄人。看似平淡的叙述着方鸿渐的情感经历,实际上每每细想他的每一段感情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女子的鲜明的形象。
钱钟书先生在这本书中把当代社会的封建,留学生的傲气,事业的争斗以及朋友之间迂腐的恭维写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看清了当代社会的光明与黑暗。毋庸置疑,我们生活中也是处处都有“围城”。事业、感情、家庭、学习、生活都与这座围城休戚相关。我们不能逾越社会这座大围城,我们只能尽全力,充满自信地去拼搏,并始终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座围城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