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自考新闻学毕业论文:新闻摄影伦理困惑与理性思考
论新闻摄影的伦理困惑和理性思考
内容摘要
信息时代发展到今天,新闻摄影图片在表达情感和思维的能力以及信息传递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新闻摄影在新闻事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而同时,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的问题也愈演愈烈,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对新闻伦理的研究已迫在眉睫,当新闻摄影记者拍下他人照片时,也拍下了他人匿名的权利;本文认为:新闻摄影记者必须重新树立“救人第一,拍照第二”的理念,在新闻现场的第一时间去帮助身陷困境的被摄对象而不是为了寻求“决定性瞬间”无视别人的危险。摄影记者在遵守公共的法定法规外,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伦理道德修养,提升新闻职业道德境界。
关键词: 新闻伦理新闻摄影人员隐私人文关怀真实性
正文
所谓新闻伦理主要指媒体及媒体工作者出于自律的要求而拟定的成文或不成文的控制个人或社会行为的准则,是对合适与不合适、对与错、善与恶、好与坏的判断。具体到新闻摄影领域,就是新闻摄影记者和新闻媒介在面对新闻事件时,是否拍摄和如何拍摄的问题。如内布拉斯大学教授迈克·雷兹所说:“新闻摄影伦理道德即摄影记者和新闻媒介拥有宪法予与的法力去拍摄和发表照片。”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的思考不仅包括新闻现场摄影记者的行为、照片公开后当事人及其家属生理和心理上的影响,还包括摄影记者通过什么方式获取信息、接近被摄对象、获取图片。媒体公信力的缺失、审美的低俗化、人文关怀的不足,促使新闻伦理道德问题进一步严峻和恶化,当新闻摄影记者追求有价值的资料,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发生冲突时,倘若他们不顾伦理观念以一种淡漠的态度对待被摄对象,试问他们的社会良知又在哪?所以,就必须有一种伦理观念去约束督促他们。一,新闻摄影中的职业道德
新闻摄影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相依相存,当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对被摄对象进行拍摄时,不可避免的要面对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冲突,所以要解决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的问题,首先要清楚新闻职业道德的背景与发展现状,作用与影响。
新闻职业道德的萌芽早在古代社会就已经出现了,如原始社会氏族成员纷纷赶至猎物捕获地平均分配食物。进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新闻信息传播的道德观念虽然复杂,但其基本内涵仍然没有改变。新闻事业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职业,是在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新闻摄影产生较晚却在短短几年内对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极大地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同时它的理论和实践都是在新闻传播的框架之内进行的,它遵守的是已经既存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
但是新闻事业诞生与发展过程中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和自我约束,肆无忌惮的传播虚假、不恰当信息,色情、煽情性、恐慌性信息大肆泛滥。特别是新闻摄影图片在新闻媒介上的运用使这些信息的传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典型事例如普利策和赫斯特之间所谓的“黄色新闻”之争、1938年“火星人入侵”事件,毒害了人们的心灵,给社会造成了混乱,给人们造成了恐慌。同时也形成了强烈的舆论压力逼迫政府和学术界给出正确的认识和解决方案。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政府和学术界在新闻伦理事件的管理和研究上从来没有停止过。任何事业都是在矛盾的一次次产生与解决中发展和完善的,那么在政府监管仍然存在漏洞、学术研究仍旧跟不上伦理问题激化的速度,我们为什么还依旧坚持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在法律法规基本健全的当下的社会,对于新闻摄影活动,完备的新闻职业道德能产生什么样的社会作用?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一是在新闻摄影活动中发挥调节与规范作用。无论是在新闻摄影产生之初的战争年代,还是如今安居乐业的和平年代,新闻事业中始终都存在各种错综的关系和复杂的矛盾,尤其在高科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新闻摄影中的应用,更需要新闻职业道德来解决这些矛盾关系。二是对新闻摄影人员具有指导作用和自我心理调适作用。在实践工作中每一个新闻摄影人员都会面临各种矛盾,不少人会因此产生心理错位造成心态失衡和思想苦闷。在这种强制性措施无效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反省,才能帮助他们迈过心理上的这道坎,建立健康的职业心理和正确的道德责任感。三是新闻摄影人员的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联系紧密,对社会伦理道德有重大影响作用。摄影人员始终是拍摄的主体,在新闻资料与信息的选择传递上也担任着第一“把关人”的角色。摄影工作中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好恶、情感、利益需求以及价值取向决定选择什么样的拍摄对象,向社会传播什么信息,并在传播过程中通过含蓄而婉约的方式表明自己的观点,来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果新闻摄影人员把情感的那把“秤”稍稍往自己的利益需求、职业需要上偏一点点,就可能会给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摄影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始终矛盾的存在并处于一定的平衡之中,若是把握不好这个“度”,就会对社会带来巨大的消极作用,甚至会给党和人民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当摄影记者不顾社会公德,新闻伦理与社会伦理产生矛盾时,人们首先会想到摄影记者是一个市民,用社会伦理去评价衡量他们的行为。新闻摄影记者在职业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双重性下,必须具有更高的职业道德水平,“思想品质应该是真善美的,道德情操应该是纯洁高尚的,工作作风应该是诚实正派的。”
二,新闻摄影中的隐私
美国新闻界已普遍承认这样一种观点:当摄影记者拍下照片时,也拍下了他人匿名的权利。那么,什么是隐私呢?隐私是指公民个人生活不愿向他人公开或知悉的秘密。宪法保护公民依法享有隐私权而不受侵犯。在媒体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很多摄影记者早已丧失了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为了拍到所谓的“猛料”、“热料”,想法设法的跟踪,干扰和影响了别人的私人生活,使被摄
对象失去了心理和生活安宁。生活中有许多事善恶区分本身并不显著,也不涉及重大的公众利益,可有些摄影记者走在了“眼球经济”的前列,不顾社会良知不管他人隐私,只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千方百计的追求心中的“精品”。下面通过两个案例的比较,我们可以了解这一事实。
案例一:上海《新闻晚报》记者李宁源采访阿富汗被恐怖分子打死的某民工家属时,该民工的家里人为不让88岁得老太太因获悉儿子的噩耗而发生意外,拒绝记者采访。李退出后,村主任陪着当地领导和一群记者浩浩荡荡来到该家,硬是冲进门,领导在老太太的极度悲恸中完成了他的“亲切慰问”,随行记者抓拍到了具有震撼力的痛苦镜头。
案例二:2003年《焦点访谈》记者获悉,厦门市莲花路明珠夜总会,每天晚上22点到次日凌晨一点半有一支名叫萍凯舞蹈队的队伍参加歌舞表演。据记者调查,这支队伍都是来自江西省文艺学校萍乡分校的在校学生。进一步调查得知,明珠夜总会是该校为学生安排的毕业实习场所。记者就此对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了采访。采访过程中所拍摄的图片以及摄像都进行了马赛克处理、画面和声音处理,以保护被采访者的隐私权。
公众的知情权需要维护,但公民的隐私权更需要保护。而更多情况却是,新闻摄影人员都是以保障公众知情权维护公共利益之名,行满足自己猎奇心理和拍摄欲望之实的,不经同意擅自使用属于个人隐私的图片或将之公布于众。我们可以想象,阿富汗老太太悲痛的照片很快就会在各大报纸、媒体和网站疯狂出现,而作为当事人的家属,新闻媒体的行为再度伤害了他们。从此后,他们的生活还能归于平静吗?他们内心的伤害还能轻易抚平吗?当摄影记者在面对个人情感和社会道德的抉择时,一定要坚持心中那美好的良知不被泯灭,这是生命和人性的考验。当然,对于新闻工作来讲,摄影记者进行新闻拍摄也是一种必须保障的权利。因为特殊事件的恶劣影响所产生的流言不会止于智者,新闻内容必须及时公开发布。只有“公开才能知情,知情才能辟谣,知情才有理性。”因此,在公众知情权和公民隐私权之间寻求平衡点就显得迫切重要了。英国全国记者联合会“行为守则”第七条说:“1.记者通常不应该通过虚假身份或欺骗获取或试图获取信息或图片;2.除非涉及公共利益,不得在未获主人明确同意的情况下拿走文件或图片;3.只有涉及公共利益,或无法通过任何其他渠道获得资料的情况下,欺骗才有情可原。是否拍摄,如何使用侵犯被摄对象隐私的图片,需要考虑事实与公共利益的密切程度,尽可能在发表时作出解释说明。新闻摄影人员必须提高自身职业道德境界,自我约束,尽量尊重别人隐私,做出客观公正的报道。三,新闻摄影中的人文关怀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传媒现代化、数字网络的崛起及广泛运用,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新闻事业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一张好的新闻图片必须蕴含人文关怀。新闻摄影记者在选取素材进行新闻拍摄时,必须贴近民生,在新闻工作实际中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尤其是拍摄悲剧事件、灾难性事件时,首先要尽到作为社会成员的救助责任,然后才是如何履行作为记者的职责。如果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把自己置身事外,犹如冷眼旁观的局外人,对被摄对象的人身安全和生命安危视若无睹;如此行径,连最基本的道德责任都已丧失,只能算是一个丢掉了社会良知的摄影机器罢了。新闻摄影记者“作为一种职业者,应该考虑自己的忠诚是什么以及如何达到那些忠诚”,盲目追求新闻价值最大化忽视人文道义,那不是忠诚。摄影记者的忠诚应体现在同时肩负社会利益和媒体利益的双重身份下,既恪守新闻现场报
道的客观性、画面的真实性、传递信息的真实和全面负责的积极责任,同时承担不应对被摄对象造成伤害的消极责任。新闻摄影中的人文关怀也需要忠诚。那种等待别人遭遇不幸的拍摄,当然更是错误的!下面是记者柳某在面临两难选择时所作的抉择,我们可以从中明了一些事实。2005年5月9日下午,一名骑车人冒雨经过厦门市厦禾路风屿路交叉路段时,因自行车前轮突然陷入一水坑,身体失去平衡摔倒。当日下午,一场暴风雨袭击了厦门,市区道路上的不少水坑让行人栽了跟头。无意间拍到了一个人摔倒的照片,柳某守在水坑边上一个小时,又拍摄了第二个、第三个摔倒的人。临走的时候,柳某从附近工地找来一块三角标挡在坑边,回了报社。第二天回访,发现路坑已经被有关施工单位填平。柳某认为事情的结果实现了自己拍摄的初衷。
我不禁想,如果柳某在抓拍到第一张照片后马上找来三角标设立警示标志,第二第三个骑车人还会那么轻易的摔倒在水坑中吗?柳某认为他的初衷是为了引起社会舆论关注警示各施工单位,以保护雨中骑车的后来人。可是,他一定忽视了直接受害人的人身安全正在他高尚的初衷下发生危险,而他又可以避免这种危险的发生。于是,他再现了又一次车翻人倒的瞬间。在拍摄灾难性事件时,有些摄影记者在被摄者性命攸关、生死垂危之际,仍放弃出手救人的最佳时刻而坚信在这千钧一发间,最重要的是找出最佳拍摄位置计算出合适的角度,拍下完美无缺的照片。他们也会说,他们的拍摄动机是高尚且伟大而又益于公众的。但是,以后再高的成就也不可以成为眼下他们人性缺失的遮羞衣,任何神圣的目的、高尚的初衷都不能成为摄影记者轻视他人生命的理由。灾难发生后,当事人及其家属的身心会遭受到很大的伤害,不愿被人打扰。如阿富汗老太太在记者贸然闯入的采访中,得知儿子的噩耗悲痛欲绝。所以,摄影记者需从尊重他人感情、保护他人生理和心理健康出发作出判断,采取富有人情味的接近方式,在细节中关怀。同时,在拍摄照片时,更多的要展现人性的光辉,在凸显摄影照片纵深感的同时,引发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追问和思考。摄影记者要始终坚持“救人第一,拍照第二“的主旨,关怀被摄者的生存状态与利益,时刻把自己置身于被摄对象的角度考虑事情,那样人文关怀在新闻摄影中将前进一大步,媒介环境也会越来越健康公正,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四,新闻摄影中画面的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摄影是新闻工作的一部分,它的第一生命就是画面的真实性。随着数码摄影技术和数字处理技术的进步,在图片构图与编辑上对画面进行人为的制作和修改变得更加容易,如何把握好界限,保证新闻图片的真实性,是新闻伦理研究必须思考的问题。
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这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的一点。可有的新闻摄影记者不认真进行调查采访,为了名利而丧失道德对照片进行修改,致使新闻图片失真、失实。所以我们首先要坚决反对的是“假照片”问题。如《大庆晚报》摄影记者拍摄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新闻图片,被全国多家媒体转载,并获得“影响2006年度”新闻图片铜奖。经查证核实以及本人确认,为PS合成图片。其次,我们的记者和编辑必须把握好对照片修改与调整的界限。技术处理要始终遵守一个前提:不能造成视觉信息的改变;不能使视觉符号的相互关系改变;不能有任何可能对读者接受信息造成误导的做法。最后,必须坚决抵制抄袭与模仿。有些懒惰的摄影记者存在侥幸心理,以成功记者的作品为模本,略加改动后就当做自己的照片拿去发表。这不仅仅是自身职业道德的问题,更加侵犯了原创记者的著作权,是我们必须正确对待的。
新闻摄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传播活动,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与记录。新闻摄影记者要忠实的记录社会发展的进程与变革,实事求是的报道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改变或左右图片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任何威胁摄影图片真实性的摄影记者,不但说明他们的职业操守出现了问题,还反映出他们新闻伦理意识的淡薄和社会良知的泯灭。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这一问题,当务之急便是提高新闻摄影人员素质,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建立健全业内监督机制,促使摄影人员自我约束。
五,新闻摄影中的伦理道德教育与意识培养
在现代社会媒介市场化的大环境下,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的问题频频出现,究其根本,是摄影记者所属的各报纸、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纷纷强调图片的重要作用,给摄影人员施加更多的压力;这些无形中促使了摄影记者为求了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求新颖、求独特、求典型。当他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碰撞时,又过度强调图片价值最大化,忽视自己和被摄者作为人的特性。更有些精品意识强烈的如柳某那样的摄影记者,不惜再现一次真实的悲剧事件。我不能不认为,在他们坚守着更大的新闻价值的等待中,他们的心中是有着期待的。摄影记者首先应是一个有正义感的公民,不能遵从自己的主观感性原则。在搜集新闻素材时,他们有责任防止被摄者受到身体伤害和消除安全隐患,不能因为抓取素材而对他人带来伤害。在媒体人文关怀普遍缺失的当下,日益模糊的是摄影记者的道德底线!公信力的缺失、职业道德素养和媒体队伍法律意识的淡薄等,都呼吁着高水平伦理道德的教育和意识培养。那么,我们采取什么措施以规避新闻伦理事件的发生,来构建一个和谐而美满的社会呢?
首先,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规避不必要的竞争。我国对新闻伦理道德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西方伦理研究成果的借鉴吸收还不能很好的转化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相关法律法规在具体事件中存在纰漏,也有一些法律难以企及的方面。1992年我国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传媒经营政策完全转变为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产业化发展道路。转型期的前途是光明的,但伴随而生的是伦理道德问题日益严峻的批评。这一切都表明,完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其次,摄影人员须增强道德责任感,建立稳固的职业操守和业务道德规范。早在1980年,当时还在新闻学院研究生院学习的《休斯顿邮报》记者卡雷格·哈特林就曾做过一个比较公众与新闻摄影人员之间有关伦理道德标准差异的研究,结果显示摄影记者为了获取照片,常常不顾法规忽视伦理。摄影记者似乎还认为他们理所当然的具有“伦理道德权力”去拍摄别人的照片。新闻摄影人员在新闻现场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职业伦理道德修养。“勤于内省,勇于自我批评;努力慎独,严于律己。”再次,努力加强新闻专业主义建设。“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伦理道德作为对从业人员自身的一种自我规范和约束,是新闻专业主义不可缺少的内涵。”加强新闻摄影专业主义要着重从摄影人员伦理道德方面入手。当前,我国媒体摄影人员逐渐形成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但仍然有很多方面不尽人意。在微观层面,对从事专业性职业的人来说,专业主义体现在他们对自己工作的基本信念和态度。而在于新闻摄影人员上,新闻专业主义更表现在新闻摄影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摄影记者是社会的观察着、事实的报道者,要以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为基准,发挥好“把关人”作用,而不是任何政治权利、经济势力的附庸。再次,媒体做好图片编辑工作,国家健全图片监管机制,双管齐下。违背伦理道德的照片屡禁不止,虚假照片问题得不到解决,完善监督体系势在必行。新闻摄影的目的是报道事实、记录
历史,容不得电脑介入而产生的虚假。最后,加快新闻伦理学这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大学新闻院系普及新闻伦理道德教育。新闻伦理学刚刚形成,在客观世界伦理事件频发和研究工作滞后的眼下,从事新闻研究工作的人员任重而道远,需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推进学科的完善和发展。在校新闻院系学生,是我国新闻队伍的生力军,大学教育一定要重视新闻伦理学课程,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开设这门课程。我国新闻伦理研究本身起步较晚,对学生的培养更不应该落后。而现状却是新闻伦理早已是西方新闻院系排在前三位的最重要的课程之一,而我国却单单注重新闻实践能力的教育,忽视新闻伦理意识的培养。试想,一个伦理意识本就淡薄的摄影人员在进行新闻拍摄时怎么能不忽视社会公德?美国南卡诺莱娜州立大学教授埃德温·玛丁在谈到摄影记者应具备的伦理道德品质时说:“摄影记者也像一般人一样可能是善良也可能是卑鄙,可能是关心他人也可能是自以为是,可能是礼貌的也可能粗鲁的。但摄影记者应该是善良、礼貌和关心他人的,摄影记者的善良、礼貌和关心他人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嘉奖。”可见提高摄影记者的伦理道德品质是十分必要的。
新闻摄影中的伦理道德无论对摄影记者本人还是对媒体甚至对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又是一把双刃剑。新闻摄影记者如果拥有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人道主义理念,不仅有利于推动整个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还有利于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升社会道德水平。而相反,如果摄影记者道德水平低下,为了拍摄照片无所不用其极,丝毫不顾及被摄对象的处境和现状,不单单会对被摄对象造成直接伤害,还会使社会形成舆论压力,有可能导致社会道德水平降低。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研究是有关我们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不仅需要新闻从业人员的不懈努力,更需要作为社会受众的我们,要对新闻信息持一种客观、公正、平和和专业的态度,去理解和看待新闻信息,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黄瑚.新闻伦理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12版
[2] [美]菲利普·帕特森 李·威尔金斯著,李青藜译 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版
[3] 毕根辉.新闻摄影[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4] 阴卫芝.新闻专业新闻伦理案例课[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 吴飞,吴风.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伦理意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6] 吴文虎.传播学概论[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版
第二篇:新闻与传播学院高等教育自考新闻学本科毕业生论文题目
新闻与传播学院高等教育自考新闻学本科毕业生论文题目
1、我国新闻队伍中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缺失和复位
2、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
3、邓小平新闻思想研究
4、刘少奇新闻思想对当代新闻改革的启示
5、中国最近十年的新闻改革
6、新闻失实的原因和新闻失实的防范
7、我国当前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表现和症结所在8、略论我国当前的新闻舆论监督
9、论都市报新闻与党委机关报新闻的区别
10、论新闻媒体的负功能
11、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
12、论新闻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13、汶川地震报道研究
14、新闻类博客研究
15、发展新闻广播必要性的现实意义
16、邹韬奋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探讨
17、中西新闻评论风格之比较
18、后奥运时代的央视体育报道
19、地方新闻网站的发展策略研究
20、网络新闻标题与传播效果研究
21、论新传播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22、新传播时代媒体对个人空间的侵蚀
23、浅析如何避免新闻策划中的炒作行为
24、新农村频道如何办出特色
25、我国报纸奥运报道策划研究
26、突发性事件报道策划研究
27、探索会议新闻的创新之道——两会报道策划创新研究
28、网络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29、论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塑造
30、“装嫩”时尚与广告表现
31、中国元素回归与广告表现
32、企业公益时代的广告策略研究
33、农村市场的广告传播研究
34、试析广告的创意表现
35、城市媒体的创意与开发
36、西方媒体的虚假报道与媒体自律
37、跨国传媒公司在中国的市场运营分析
38、国际传媒与国际传播(相关内容)
39、新闻教育改革的紧迫性——从学生的角度谈起
40、<鲁豫有约>与<杨谰访谈录>比较研究
41、专栏时评的现状和问题
42、古今民谣的时评性
43、乐府诗的新闻性
44、新闻发现力的历史性思考
45、媒体报道与地区形象的塑造
46、论记者的角色定位
47、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是采访成功之保证
48、新闻摄影实践的困惑与解惑思考
49、大学新闻专业的摄影教育之我见
50、新闻影像传播价值探讨
51、中原报刊新闻图片运用现代现状与改进对策
52、图片新闻与电视新闻关系探讨
53、新闻摄影“视觉语言化”的难点与攻克途径
54、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探讨
55、新闻的故事化问题研究
56、新闻报道平衡的思维断想
57、古诗文基本共与新闻写作
58、以人为本
——论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59、新时期典型报道研究
60、论都市报崛起对中国报业的影响
61、论新时期新闻舆论监督的拓展与深化
62、转型期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研究
63、试论经济报道的社会视角
64、现代报纸新闻策划浅论
65、试论现场短新闻
66、试论体验式报道
67、试论经济类报道的服务功能
68、试论经济类报道的服务功能
69、新闻文体创新与发展研究
70、试论新闻中的数字运用
71、突发性事件报道研究
72、报纸专副刊报道研究
73、解释性报道初深
74、党报新闻标题研究
75、晚报新闻标题研究
76、晚报与都市报竞争的“双赢”之策
77、我国转型时期的都市报研究
78、郑州报业市场现状调查与思考
79、新闻采访中的“拆墙”艺术
80、新闻从业人员的伦理困境和理性思考
81、新闻娱乐化成因刍议
82、在经济全球化视野中发现新闻
83、都市报民生新闻发展走向探析
84、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写作变革
85、试论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倾向
86、党报新闻写作改革研究
87、主流媒体的品牌建设探析
88、教育类新闻报道的问题与改进
89、试论大学报的内容创新
90、网络新闻报道研究
91、大公报新闻报道研究
92、通讯的报道创新
——以《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为例
93、试论娱乐类“八卦新闻”
94、《南方周末》的报道特色
95、报网互动中的新闻报道创新
96、地市报的改革出路研究
97、论新闻媒体“正面报道”为主
98、广告新媒介研究
99、广告劝服与认知失谐理论
100、新闻报道“三贴近”的基本路向研究
101、改进和加强农村报道研究
102、“新闻民工”的成因和对策研究
103、《环球时报》的报道特色研究
104、浅析时政类新闻周刊的内容竞争策略 105、“政治家办报”的现代启示
106、当前我国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07、当前弱势群体传播的渠道分析
108、党报引导舆论现状及方法
109、寻找新闻背后的新闻
110、古诗词意境与新闻美感
111、古典文学修养与新闻语言
112、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古诗词经典语句在新闻标题中的改造性运用 113、古代杂文的新闻性
114、论社会新闻的“软”与“硬”
115、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
116、穆青新闻主张研究
117、穆青新闻实践
118、试论散文笔法在新闻文体中的运用 119、手机媒体的组织传播功能
120、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
121、手机短息与社会公共安全
122、探究现代政治广告
123、电视节目的构成要素分析
124、试论电视栏目策划的成功要素
125、试论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趋势及特点 126、以情动人,寓情于理
——高卷入商品的情感诉求
127、试论都市报言论特色
128、人民网BBS言论选题特征分析
129、人民日报“论坛评论”特征分析
130、CBS新闻时事栏目《六十分钟》研究 131、真实的力量
——论调查性新闻的功能
132、节目主持人的的文化素质问题研究 133、节目主持人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134、我国主持人的优势及劣势
135、节目主持人与主持人节目的问题研究 136、发展主持人节目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137、我国节目主持人素质的现状及发展的方向 138、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
139、网络广播与传统广播的比较问题研究 140、当代广播传媒中发展新闻广播的重要意义 141、广播传播中的文化问题研究
142、我国广播节目和传播特色及未来趋势 143、广播节目编辑艺术的探讨
144、试论当代广播媒介中广播节目现代及发展变化 145、试论广播宣传的“符号”特色
146、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现状和问题
147、论主持人在名牌栏目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148、《百家讲坛》与《世纪大讲堂》比较研究 149、电视民生新闻现象探析
150、电视新闻隐性采访方法的运用
151、天下风云—报人
——XXX的记者生涯
152、采访中的情感因素探究
153、论“偷拍偷录”采访资料的诉讼证据价值 154、同质化背景下的差异化采写
155、论隐性采访的优势
156、传媒中健康资讯对女性的负面影响 157、广告创意中的幽默表达
158、广告中的“性”诉求
159、访谈节目在我国的发展及走向
160、“假日报纸”新闻误区浅探
161、论科技新闻报道的贴近性
162、论广电从业者的角色错位
163、中外言论写作风格比较
164、社会阶层与广告、产品定位
165、路透社成功运作之探析
166、新闻集团媒体经营之探析
167、权威信息来源初探
168、谈“问题竞争谋者胜”
169、消费角色与广告策略
170、消费者态度形成和改变过程中广告的作用 171、信息时代的公众媒体素养
172、浅谈学习型媒体的建构
173、学习对消费者态度及行为的影响 174、对报纸版面设计趋势的观察与思考 175、论热点难点报道的策划意识
176、中原摄影与中原文化
177、广告摄影表现的难点与攻克途径 178、广告摄影与新闻摄影异同
179、论灾害报道的社会功能
180、“虚拟世界”与媒介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181、英文报刊的特点分析(或相关研究)182、解读虚假广告现象
183、古文基本功与新闻学子的发展“后劲” 184、呼唤绿色收视率
185、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
186、谈采访中提问的技能与技巧
187、旅游广告策划
188、招商广告策划
189、服务广告策划
190、汽车广告策划
191、地产广告策划
192、化妆品广告策划
193、饮品广告策划
194、食品广告策划
195、服装广告策划
196、电器广告策划
197、传媒广告策划
198、政府广告策划
199、公益广告策划与创作
200、商业企业广告策划
201、通信服务企业广告策划
202、通信工具广告策划
203、媒体策划
204、餐饮广告策划
205、宾馆酒店广告策划
206、产品上市广告策划
207、市场拓展广告策划
208、医疗广告策划
209、烟草广告策划
210、高校形象策划
第三篇: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自考 毕业论文安排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系
毕业生(自考)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与答辩的要求与安排 一、一、确定选题:2010年11月1日——20日
每位学生可以从《论文参考选题》中选题,也可以自拟与本专业相关的论文题目(即在参考选题之外自定),但需得到负责教师的认可。在《论文参考选题》中选题时,应根据需要,对过于宽泛的题目进行修改,使之具体化。二、二、确定论文指导教师:2010年11月21日——30日
系论文指导小组根据学生的选题确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一经确定,学生应即与指导教师联系,获得指导教师的指导。三、三、完成开题报告:2010年12月1日——2010年2月开学第一周
开题报告的写作应在阅读一定数量的相关资料、了解本选题的研究现状、论文思路基本明确的基础上完成。
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
1、1、论文题目。
2、2、选题的目的和意义3、3、该选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4、4、主要研究内容、途径及技术路线。
5、5、论文提纲。
6、6、研究的主要阶段、进度及完成时间。
7、7、参考资料。
开题报告需专门打印成稿,将作为整个论文相关材料的一部分。
开题报告完成后,在开学第一周内交指导教师审阅,指导教师将对题目的选择、思路的确定、资料的查阅、注意的要点等提出意见,以便学生能更好地投入论文的写作。四、四、完成论文初稿:2011年2月开学后——3月20日
初稿完成后,即交指导教师审阅、修改。五、五、论文修改定稿:2011年3月21日——4月15日
在此期间,论文经数次修改后定稿,并按照要求完成打印、包装、相关材料汇集等工作,同时作好答辩准备。六、六、论文答辩:2010年4月22日——23日(预计)
论文答辩是对学生知识、思维、口头表达等能力的综合检验。在经过四年学习、数月论文写作的基础上,学生应对论文所研究的问题非常了解和有较为深入的思考。答辩时,先由学生对论文选题的意义、论文的基本内容、主要的论点、突破和创新之处等进行陈述,陈述时需条理清晰、表达明确、要言不烦,陈述时间为8——10分钟。
答辩教师就学生的论文和陈述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或是论文本身涉及的,或是与论文研究的问题相关而学生应该了解的。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力求做到表述准确、沉着机敏、有条不紊,同时也把答辩当成与老师的交流与讨论,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无须受所谓标准答案的限制。七、七、论文书写规范(暂行规定):
1、1、论文整体规范:
论文标题:(居中、小2号黑体)作者专业、年级、姓名:(居中、3号楷体)论文摘要:(300字以内,对论文内容作高度概括。小4号宋体、加黑)关键词:(不超过5个,小4号宋体、加黑)论文正文:(小4号宋体)论文注释:(5号宋体)参考资料:(5号宋体)页码:(居中)纸幅:(B5)
2、2、注释书写规范:
论文中凡引用他人文章、著作、新闻报道等中的饿文字、数据、观点等,均需注明出处。注释一律为文尾注,其格式为:
A、A、出自著作者——作者名、书名、出版社与版次、页码
B、B、出自论文集者——作者名、文章名、论文集名、出版社与版次、页码 C、C、出自期刊者——作者名、论文名、期刊名、刊期、页码 D、D、出自报纸者——作者名、文章名、报名、出版日期 E、E、出自网络者——作者名、文章名、网页的网址3、3、参考资料的书写规范:除无需注明页码外,其余同注释。八、八、毕业设计安排:
毕业设计的选题一般按3——5人一组的方式确定,选题与确定指导教师的时间同论文,完成设计的具体要求由指导教师确定。
以上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与安排,各位学生务须认真阅读,并遵照执行。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系
2010年11月
第四篇: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升本应届毕业生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升本应届毕业生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1、论马克思的人民报刊思想
2、论毛泽东的宣传策略
3、论邓小平的新闻思想体系
4、论中国社会主义新闻思想的特色
5、我国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新闻改革
7、论舆论与宣传的关系
8、新闻与文学的关系
9、我国新闻受众浅析
10、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
11、社会责任理论评析
12、接受过程中的选择心理
13、中国报业的困境与前瞻
14、传播媒介发展趋势研究
15、邹韬奋的办报思想与办报特点
16、范长江西北采访的历史意义
17、信息高速公路在中国
18、当代名记者研究
19、都市报纸研究
20、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
(二)1、现代新闻采访技巧的发展演变
2、记者的心理状态对新闻采写的影响
3、论现场短新闻的采写
4、消息写作的现状与趋势
5、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报道
6、论新闻写作的审美原则
7、试论深度报道
8、新时期人物通讯写作
9、关于新闻写作发展趋势的探讨
10、中西新闻写作的比较研究
11、编辑人员的策划意识
12、新时期报纸版面的特色
13、标题的可读性研究
14、新闻图片在报纸版面的地位
15、试论电子技术的运用对版面编排的影响
16、论新闻评论的论题
17、论新闻评论的立论
18、论专栏评论写作
19、论短评的写作
20、报刊政论的起源与发展
21、事实与评论
22、关于选择评论角度的研究
23、新闻价值与评论价值
24、评论写作与吃透两头
25、调查研究与新闻写作
26、报纸策划论
27、新闻采访的本质属性
28、事实与新闻事实
29、新闻采访与记者的认识结构
30、记者的主体意识及名记者成才之道
31、新闻事实的选择与判定
32、市场经济与经济新闻采访模式
33、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及其控制
34、采访主体的心理分析及其控制
35、记者的提问艺术
36、记者的观察艺术
37、事件性新闻采访及其规律
38、非事件性新闻采访及其规律
39、人物采访及其规律
40、新闻导语写作改革之我见
41、生活的丰富性与新闻结构的多样性
42、立体化新闻写作
43、新闻写作运思的心理过程
44、新闻写作美学讨探
45、现场短新闻写作艺术
46、经济新闻写作
47、人物通讯的社会学透视
48、社会新闻写作
49、新闻编辑的宏观思维 50、选稿的辩证法
51、新闻标题艺术
52、报纸版面美化艺术
53、报道的组合规律
54、新时期副刊特色
55、新闻评论写作特性与规律
56、新时期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
57、编后写作
58、报纸专栏研究
59、报纸、广播、电视特征的比较研究60、版面组合规律探索
61、面向21世纪的科技报道 62、报纸栏目研究 63、新闻评论与文采
(三)1、电视新闻中的声画关系
2、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
3、广播的现代传播方式
4、中国广播受众的文化心理研究
5、板块节目的传播特色
6、听众参与和广播优势
7、市场经济与广播媒介功能
8、直播与电视参与
9、节目主持人与主持人节目研究
10、新闻摄影的特性
11、新闻摄影与形象思维
12、动态在新闻摄影中的表现
13、摄影记者的素质与修养
14、新闻摄影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15、广播电视新闻文稿写作
16、广播电视节目市场化研究
17、互动式电视节目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