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造历史商业文化名城 加快社旗旅游业发展 张明重
打造历史商业文化名城 加快社旗旅游业发展
——对社旗县发展旅游业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社旗县委办公室 张明重
社旗县地处南北接壤地带,潘、赵两河交汇之处,自古水陆交通便利。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以光武帝刘秀赊旗兴兵建立东汉而闻名全国。到清代它已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有72条街道、12万人口、各个行业齐全的繁华巨镇,成为当时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
一、豫南重镇、全国四大商业名镇之一,享有“天下店、数赊店”的美誉。1989年被省政府定为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历史文化名镇。其城内有保存良好的七十二条街及富有时代特色、文化底蕴的街道名,有山陕会馆、火神庙、福建会馆等一大批名胜古迹。其在中国商业史、文化史乃至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纵观社旗历史,其文化底蕴深厚博大,历史文化资源丰富,通贯古今南北,品位高雅,意蕴深长。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社旗旅游业发展的现有价值和潜在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界定了社旗旅游发展的走向。历史文化资源应做为我们的主打品牌,同时也是我县旅游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进而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从目前我县旅游业发展的状况来看,我县旅游业起步较晚,但是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发展较快,古镇游已初现雏形。目前,全县有旅行社1家,3A级景区1家,新开业景点2个,今年共组团40个,会馆及镖局和福建会馆共接待游客10万余人,预计全年综合收入达1000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提高了40%和25%。主要特点:
1、以文物资源为依托,编制了科学的旅游规划。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龙头。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结合县情,聘请有关专家实地考察,科学论证,编制了《社旗县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开发总体规划》、《清代一条街及会馆广场、赊店美食城、赊店文化广场详细规划》、《厘金局、福建会馆、镖局、票号、火神庙等五个景点建设详细规划》、《社旗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等四个规划,并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使旅游业发展每一步都有章可循,避免了无序开发、盲目开发,增加了文物景点开发利用的科学性,使文物景点尽可能做到了永续利用。
2、以项目为支撑,打造了一批精品景点。以赊店古镇被纳入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契机,在充实山陕会馆内旅游内容的同时,争取到省投资600万元的特色旅游项目,着力打造精品景点,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先后修复了福建会馆、镖局、票号、厘金局,修建了永庆街北口木牌楼、挹爽门,完成了南北磁器街、永庆街、天平街和电影院文化广场的青石铺设。并成立景点建设课题组,对景点布展、开放、经营等方面进行科学设计,高起点创意。以上景点相对集中在瓷器街两侧,与山陕会馆相互呼应,形成一定规模的文物景区,有效解决了山陕会馆景点单一的问题。
3、以创新为理念,拓宽了筹资开发渠道。为解决资金不足问题,一方面制作了《世界地质公园伏牛山余脉大嵊山余脉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社旗县山陕会馆周边街道改造及瓷器街文物建筑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多次赴郑州争取特色旅游项目后续资金及两个新项目的立项。另一方面,积极推介旅游景点,加大招商引资步伐,引资80万元完成了厘金局的修缮布展,引资200万元建成了千翠湖休闲会所。
4、以管理促效益,提升了景区服务水平。印发了《2008年度旅游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和《社旗县“平安窗口”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在旅游行业开展了旅游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和“平安窗口”创建活动,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整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多产供销对景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升了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规范了服务行为。
5、以宣传为手段,搞好了旅游市场推介。确立了“立足南阳、面向周边、重点突破”的指导思想,一是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及中央、省市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以专版、专题的形式进行宣传,大力推介。二是编辑出版了《赊店》、《会馆楹联》、《商业文化览要》等书籍向游客推介。三是开展促销活动,在郑州、平顶山、襄樊等地展开旅游宣传大篷车活动,在周边地区形成了社旗商业文化热。
6、以挖掘文化内涵为突破,增强了景点的历史厚度。成立了社旗县历史文化研究会,组成课题组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名镇和各景点内涵,先后赴福建、浙江、山西平遥、祁县等地搜集相关资料,寻求历史渊源,通过挖掘历史根源,以旅游承载文化内涵,以历史文化提升旅游品位,实现文化与旅游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如对乔家大院有关资料的研究,证实了赊店是清代茶道上的中转站。通过挖掘内涵,提升了古镇及景点的历史地位,丰富了内容,增强了吸引力。
二、制约我县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制约我县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的连续性及指导性不到位。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思想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分管领导更换频繁,相互衔接不够,导致政策、措施的落实出现脱节。县旅游领导小组还停留在文件上,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一些事情议而不决。
2、旅游规划地域性强,与国家、省、市旅游发展规划衔接不到位,缺乏长期性、持续性和融和性。单纯地就景点建景点,没有统盘考虑与国内、省内其它旅游资源、旅游线路的对接问题,在相关旅游圈边缘游走,融不进去,在夹缝中独自求生存。这直接导致了在抢占客源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无法同其它景点竞争。
3、旅游资源开发簿弱,投资力度不大且结构不合理。并且研究与开发多停留在历史的状态,缺乏用发展的、现实的视角去还原、再现当初具有浓厚商业文化气息的生活场景,使得旅游的内涵及游客的参与性、趣味性大打折扣,使可游览度单薄,留不住游客。
4、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发展滞后。应该说社旗旅游资源开发至今仍然是以观赏性为主,旅游配套设施还不完备,主要表现在我县至目前还没有一家星级宾馆,没有上档次的娱乐、休闲场所,没有满足游客食、住、行、购、娱的相应设施,这不能不说是我县旅游业的一大缺陷。而旅游业是包含“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综合产业,单纯的观赏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景点、景区的经济效益。
5、部门齐抓共管不到位。旅游产业是一个大产业,需要规划、城建、土地、房管等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单靠旅游部门一家“小马拉大车”是不行的。但是,目前在我县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各部门配合还不到位。如在古镇建设中,各单位不按古镇规划标准、自行其是搞建设的现象还相当严重。规划、土地部门在办理保护区内有关建设项目手续时,事先没有经文物部门审核把关,破坏了古镇的整体格局。再如对景点周边及景区内管理不到位,乱摆乱放、污水四流、大中型车辆随意进出现象严重。清代一条街尤为突出,投资几百万元铺设的青石路面多处破损、断裂。等等。
6、宣传力度小。科学、整体的营销计划少,即时宣传、短期宣传多。宣传推介缺乏系列性、渐进性、持续性、有序性。
7、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目前,我县旅游从业人员中,多为半路出家或受过短期的培训,还没有旅游专业人才的加入。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县旅游业向高层次、高水平发展。
8、旅游商品单一,无特色。
四、对策及建议
根据我们的优势,总结我们的不足,我们认为社旗旅游今后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完善制度。要将尽快着手成立“社旗古镇建设及文物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由县主要领导担任委员会主任,分管副书记、副县长等担任副主任,成员由文物、旅游、水利、林业、园林、文化、宗教、宣传、外事、公安、财政、税务、城建、规划、交通、环保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同时建立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严格落实古镇建设规划,统计一标准,统一建设,从根本上杜绝不按标准建设的现象。并要求景区发展到哪里,相关部门跟进到哪里,配套设施、管理跟进到哪里。这样可以把旅游发展纳入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市发展的重点战略、纳入各部门支持的重点项目、纳入全社会重点扶持的主要产业,彻底改变现在的只有旅游局一家“小马拉大车”的局面,将旅游发展变成全社会的共识,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2、突出古镇特色,科学制订旅游发展规划。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如何使社旗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后发优势,必须先要制定一个高起点、大跨度、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旅游发展规划,从而合理有效地布局生产力,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从县里的实际情况出发,围绕历史文化名城、中华御酒之乡、中国会馆之最、刘秀赊旗之地这四大品牌,突出历史文化名镇、商贸古镇、旅游名镇这一主题,聘请旅游业界学者、专家,结合本县资源特色,紧密跟踪世界旅游经济潮流,体现新世纪、新体制、新增长的特征,统盘考虑国内、省内、市内旅游发展规划,着手完善我县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尽快高起点、大手笔、有远见地编制《社旗县旅游经济发展长远规划》和《社旗县五年旅游发展规划》,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商品生产、旅游设施建设等方面做出统筹安排,合理开发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的旅游资源,使规划具有科学性、宏观性、前瞻性和指导性,真正成为指导我县旅游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同时对规划加以细化,具有可操作性。
3、运用市场化融资手段,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我县的旅游资源除山陕会馆和新开发的四个景点外,其它资源诸如姜家大院、火神庙、古码头等基本上还处于未开发状态,“养在深闺人未识”。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在秦晋古商洛文化、三国文化乃至中国商业史上都站有一席之地,开发价值巨大。而且这些资源的充分开发,有利于形成以国保单位山陕会馆为龙头的整体、完整的旅游景点布局,增强我县的对外吸引力。所以社旗县目前最为稀缺的不是劳动力,不是旅游资源,而是开发资本。社旗旅游业要想实现超常规发展,必须推行市场化、特色化发展战略,以市场化融资手段,加大旅游开发力度。一是要大胆采用合资、独资、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和出让经营权等方式,将景区的开发经营权从资产中剥离出来,通过协议形式出让给一定的法人主体,使其在相应的约定期内进行开发经营。二是积极合理地利用外资。制定旅游业利用外资的相关政策,分门别类地提出旅游业优先发展的特色项目,合理引导外商投资在投向和区域上的分布。三是争取国家长期建设国债,开发建设重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尤其是把扶贫资金合理地投资到旅游资源开发上。四是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开发和合资开发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旅游商品,力争在3-5年内建成以山陕会馆为主导的辐射福建会馆、火神庙、姜家大院等景点的古镇文化游,并力争开发出水平,开发出特色,在全国打响。
4、协调发展,加强相关功能性项目的派生。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必须关注其它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功能性派生项目。通过这些与主体资源相关的功能性项目的建设,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娱乐性于一体,提高游客参与度,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刺激游客消费欲望。如山陕会馆除了初一、十五的传统朝拜游客较多外,平时门前冷落。其中固然有体制及经营管理理念上的问题,但景点功能的单
一、可游览度的单薄,也是重要的原因。如果说没有基础设施的配套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景点景区,则没有丰富的功能性项目就不能成为兴旺发达的景点景区。
5、以山陕会馆为品牌,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我县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这是我们的优势。但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加强宣传措施也是很有必要的。应主要是从以下六个方面加大旅游宣传:一是组织旅游“四个一”工程,制作一盘社旗风光光盘,一本社旗旅游宣传册,一套社旗旅游挂历,一幅社旗旅游导游图;二是在西安、太原等重点客源城市举行社旗旅游推介会,以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山陕会馆为标志,进行长期的、坚持不懈地宣传,提高社旗的知名度;三是定期邀请省内外大型旅行社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到社旗实地考察,并力争把山陕会馆纳入“三国文化游”、“秦晋商旅游”等国家大型旅游线路;四是在《河南日报》、《南阳日报》等媒体开辟专栏,重点宣传社旗旅游,同时协办或举办一些围绕社旗景点的征文或笔会,从文化的角度宣传社旗景点;五是定期邀请各级媒体到社旗拍摄专题片,撰写文章,通过他们的宣传报道,进一步提高社旗的知名度。六是邀请国内外有关知名专家、学者对社旗文化史、商业史、建筑史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考证,对社旗历史做一个准确的历史定位,以突出社旗特色,有所侧重。
6、以庙会为平台,整理及整合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内容。每年举行山陕会馆庙会,开发以民间戏曲、曲艺、民间服饰、工艺品、玩具以及风味小吃等多种内容的民俗风情文化旅游项目,把具有社旗特色的民俗文化产品及活动项目纳入其中,成为独具魅力的社旗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一方面使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得以保存和发扬,使庙会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另一方面通过固定的庙会活动形成宣传合力,带旺人气,带热旅游。
7、推出有鲜明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和纪念意义的旅游商品。开发十大旅游商品,即珠宝玉器系列、地毯挂毯系列、书画雕刻系列、三国人物彩塑系列、土特食品系列、动植物装饰系列、金银装饰系列、民族工艺系列、文物复制系列、刺绣布贴系列。如围绕“三国故事”,开发出以“忠义”为理念的人物塑像、故事场景等旅游产品;把社旗三粉、赊店老酒等纳入旅游商品的开发范围,提高档次,搞好包装等等。同时,积极借梯登高、借脑开发,以我们的文化品牌和别人的创意包装,深度开发一批高品位的特色旅游工艺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8、请进来,送出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旅游队伍。行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随着全球旅游经济一体化,不论是国家之间的旅游竞争,还是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都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旅游竞争制胜的重要因素。人才开发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我县而言,旅游专业人才极度匮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旅游队伍是首要任务。一方面我们要“请进来”,每年要有计划地从旅游院校、外地旅游行业引进旅游专业人才,充实旅游队伍;另一方面要“送出去”,每年从内部旅游从业人员中选出业务骨干,到旅游院校、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旅游管理经验和服务经验,以此来提高我县旅游业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二篇: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2011-4-5 22:16:00 来源:网络
旅游业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具有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湖南是以张家界为龙头的旅游大省,我市旅游资源在全省排第三,但旅游业的发展却并不靠前。随着洛湛铁路、潭邵高速、邵怀高速的修建,怀邵衡铁路的启动,以及极富前景的洞兴高速、六永高速、长昆高铁的谋划,邵阳旅游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推动我市旅游业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为摸清当前全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问题,研究对策措施,提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市发改委会同市旅游局作了专题调研。
一、我市旅游业发展问题分析
调研组既考察了市内新宁和城步两个旅游业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县,也到我省旅游业发展较发达的郴洲和张家界进行考察,经过对比,认为:这些年来邵阳市旅游业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与旅游资源大市的地位还不相称,与省内一些兄弟地市旅游业竞相发展的态势也还有很大差距。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是:
1、政府主导力不够强。郴洲和张家界的旅游走在全省前列跟政府强有力的主导作用分不开的。郴州从95年起就把旅游业作为支柱和龙头来抓,并把旅游业发展纳入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年终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同时建立政府投入机制,设立郴州市旅游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每年按百分之二十的速度递增,到今年为止,仅宣传促销经费就达100万元。还制定了一系列旅游投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外来投资。张家界则成立由市长挂帅的旅游发展委员会,在资金和人员配备方面都向旅游业倾斜。而我们邵阳尽管把旅游业定位为主导产业,但还没有摆上应有的战略高度。主要表现为:(1)缺乏有力的协调机制。虽然市和部分县都有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但实际上难以正常活动,只是副职抓一抓,遇到问题协调难。新宁县就因为部门协调工作难度大而导致景区的炸鱼、挖沙、砍树的现象屡禁不止。(2)管理体制不适应。还有多个县旅游管理机构为事业单位,平均事业编制不超过3人,市旅游局也仅有行政编制8个,只能勉强维持运转。旅游机构一弱二不顺的状况,与所承担的越来越重的任务不相称。同时,部分景区体制也不顺。相当数量的景区都有国营林场,因人员、债务等历史遗留问题给景区的开发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3)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市县都没有设立专项旅游发展资金,要资金全靠向上面跑,还没有出台支持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2、旅游产品不精。
(1)景区档次低,规模小。目前全市A级景区少,没有5A级景区,崀山今年才评上4A级景区,3A级景区只有两处,即高州温泉和武冈云山,再就是还有一个2A级景区白水洞,接待游客不足和收入不高。A级景区是旅游业评定的一个国家标准。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的评定都不是旅游标准。对于省旅游部门来说,没有A级景区,就不是他们管理的范围。邵阳就是因为没有上档次的A级景区,省里就从来没有把邵阳的旅游当回事,导致省里对邵阳旅游资金投入少。令人忧心的是,我们有旅游精品却形不成精品线路。虽然旅游部门重点开辟了一些精品线路,但由于目前全市境内大部分好一些的景区道路与外部联系不畅,相互间又不贯通,造成各条线路只能将一两个好些的景区纳入其中,实际上精品不精。最大的旅游上市公司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曾跟新宁和城步联系,每年可向崀山和南山输送500万游客,但由于交通的原因,他们很遗憾地放弃了这个旅游大市场。正是由于交通形不成精品线路,游客要奔走几百里,只能看上一两个好一些的景点,很显然,人气不会旺,这无疑是我市旅游业的一大软肋,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2)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深,特色不鲜明,大多景区还是原生态状态。这次我们在城步考察,看了一个古建筑群,还有“宝庆二府”之称长安营,这里面都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但根本就还没有从旅游方面去挖掘。总的来说,一些生态景区有点看头、没有说头,文化景区有点说头、没多少看头,可参与性不强,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3、产业配套水平不高。
(1)旅游产业链条短,各环节松散,旅游景区基本停留在传统的浏览层面,多数游客仅仅是转转看看,逗留时间短,游客享受不到郴州、张家界等地“白天看景点、途中有购物、晚上观演出”的“一条龙”服务,综合效益上不去。
(2)接待能力弱。目前全市接待标准和能力都比较低,仅有和一宝庆山庄1家4星级宾馆。新宁县标准接待能力仅为800人,降低标准也只能接待2000人,城步县的标准接待也只有400人,一到长假或接待稍大些的旅游团队和组织旅游节庆活动就勉为其难了。
(3)旅游商品开发滞后。生产企业少,批量小,缺乏规模的旅游定点商场和较大的专业市场。同时,缺乏物美价廉、便于携带的特色产品,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旅游产业配套能力低,综合效益差。2007年我市旅游总收入为21.62亿元,排在全省市州最末尾,旅游者过夜人均消费水平仅为328元,比全省低125元,这与我市旅游资源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4、旅游资源整合不够。
我市旅游具有生态、红色、人文资源的多样性,但未能很好将各自特色统筹规划到旅游总体形象之中。同时,目前景区开发经营分散,点多面广,在新宁县七八十公里范围内就有崀山、舜皇山、风神洞、八音岩、佛光岩、玉女岩等,在开拓市场等方面单兵作战,分散经营,互动性、互补性差,也难以体现邵阳旅游业的整体形象,不利于提高旅游规模效益。
5、宣传造势不大。
(1)全市宣传造势缺乏整体性,往往力量分散、主题不明,县区之间、景区之间缺乏品牌共创、联手宣传促销意识,各宣传各的多,宣传邵阳整体形象的少。
(2)市场定位和营销策划不够,没有统一的宣传造势方案,宣传上缺乏系统性、持续性,阵发性、随意性较大。郴州就将其旅游宣传造势浓缩成一个“福”字——福城郴州,张家界则将湘西凤凰进行整体打包宣传。
(3)宣传强度弱,手段相对单一,尤其没有大的造势活动,难以产生轰动性效应。此外,现阶段我市旅游人才缺乏,导游水平低,也影响了邵阳旅游形象的宣传。
6、旅游环境改善不快。
(1)有些景区生态资源保护不够,对污染物排放达标管理不严,一些通往景区的途中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在城步考察,这种现象表现很明显。
(2)交通不顺畅,硬环境不硬。尤其是最近去新宁的游客,一路苦不堪言,甚至有游客写信向我们的郭市长诉苦,如通往崀山、南山、黄桑、花瑶等主要景区的道路等级低,主要景区、景点之间也没有直达道路,景区内外部未能形成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直接影响了客源市场的开拓。
(3)支持和服务旅游业的大氛围尚未形成,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的意识不浓,软环境还不优。一些外地旅游车辆进入我市境内,时常遇到拦路罚款现象。路牌标识和限速标识不清楚,经常有外地不知情的旅游车辆走错路或因超速被罚,影响了游客的情趣。
二、推动我市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旅游产业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当前,旅游业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根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后较长时期,我国入境游人数年均增长率将高达10%以上,到2020年中国将跃居世界国际旅游的第一大接待国。我市是旅游资源大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洛湛铁路、潭邵高速、怀邵高速的修建,怀邵衡铁路的启动,以及谋划中的洞兴高速、六永高速、沪昆高铁,伴随着湘西开发的强劲推动,我市旅游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大机遇。依托资源优势,明确旅游产业作为我市主导产业的战略定位,抓住机遇,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我市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对于扩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建设生态城市、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旅游业作为综合性经济产业,涉及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方方面面,产业关联度高,龙头带动作用强。据有关部门测算,旅游业收入增加1元,可拉动相关产业增收4.5元。大力推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利于我市各种资源优势加速向经济优势转化,在更大程度上拓宽经济发展空间,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培植一系列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全市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是,旅游业对美化城市环境,吸引人流、信息流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我市曾经的 “脏乱差”形象对扩大开放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优秀旅游城市,有利于改善和重塑邵阳城市形象,提高邵阳知名度;有利于扩大招商引资和吸引更多国内外客商到邵阳投资创业,促进全市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郴州就是因为创建了优秀旅游城市,整个城市形象焕然一新,前来投资的人都说,一进入郴州我就感到舒心,在这里投资才感到放心,由于来的客人多,目前郴州已有两家五星级酒店,三家四星级酒店。张家界城市的发展那更是有目共睹。曾经的张家界可是一个小镇而已。
三是,旅游业具有创造财富的叠加功能,不仅对投资者“一次投资永久受益”,而且是“开发一片景区,富裕一方群众”。大力推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既为各级财政增加了重要和永久性财源,也为当地人民群众特别是那些贫困山区、库区、湖区等急于脱贫致富的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门路,可以说是一项富民强市、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郴州和张家界的旅游局长都说过这样一个事,别人都问他们,你们发展旅游,每年到底为财政增加多少收益,他们都义正词严的告诉他们,旅游直接给财政带来数字上的增加确实不多,但旅游能给财政带来了持速长久的增加,给老百姓带来了直接可观的收益,给城市带来了新的面貌,给市民带来了素质的提高。这些都不是财政暂时增加那几个钱所能带来的。
四是,旅游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一,对劳动力吸纳能力很强。据有关部门测算,旅游业新增1个就业岗位,可拉动相关产业增加5个就业岗位。由此可见,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对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也有重要作用。
据了解,当前全国、全省各地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一些先进城市都在快马加鞭,很多后进城市更是知不足而急起直追。四川、云南、山东等省,现在都在举全省之力,大力发展旅游业。他们都以省级层面统一在中央级媒体进行宣传造势。这可是大手笔啊,一秒钟就以百万千万计!一般的地市级政府是承担不了这个费用的。对催人奋进的形势,我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站在新高度,以新的观念重新审视旅游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增强紧迫感,开阔大视野,明确新思路,制定新措施,采取大动作,真正把旅游产业作为关系邵阳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主导产业,摆到突出位置抓紧抓好。
2、明确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我们认为,加快邵阳旅游业发展,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和工作重点,首先,全市上下要强化“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意识,以高起点搞好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精品景区(点)、创建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为重点,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和加大投入为手段,以强化组织领导和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全面实施“发展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建设大产业”战略,大力推动旅游经济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其次,要把旅游业开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强化政策引导,创新运作机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推动旅游资源开发上规模、上档次。要坚持以高水平规划和精心设计指导开发,以资源整合达到深度开发,以项目的市场化运作借助外力推动开发,以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环境引导和促进开发;第三,要突出“有中添彩”、“小题大做”和“无中生有”,以山水绿色生态景观和人文历史特色景观为主,大力推进和加快实施以崀山、云山、南山、黄桑为主的生态观光游,以高州温泉、花瑶苗寨为主的休闲体验游,以魏源故里、蔡锷故里为主的人文历史游,抓住崀山申遗和湘西开发的大机遇,将邵阳的旅游纳入张家界、凤凰、洪江古城以及广西桂林大旅游圈。经过3-5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把我市建成知名度高、对国内外游客吸引力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实现旅游资源富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历史性跨越,使旅游产业成为对全市经济增长拉动力强、贡献大的重要主导产业。
3、集中力量推动旅游资源开发上规模、出精品
切实抓紧抓好旅游大项目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开发、配套完善、科学管理”的要求,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突出抓好大项目建设,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建设一批体量大、档次高、特色强的精品景区,是打造和提升旅游知名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举措。一要集中力量抓紧抓好正在建设的项目。主要要把崀山申遗的工作做好,不管申遗成不成功,崀山一定要建成国家5A级景区,一定要把它建设成为邵阳旅游的龙头,南山要建成4A级景区。二要对景区定位要明确。我市旅游目前还是典型的观光型旅游。观光型旅游,游客消费相对底,一般看完就走,再来看的也不多。休闲体验型的就不同,游客停留时间长,消费大。现在游客里面有一大群自驾车游客,或者一家人,或者几个很要好的朋友,他们出来的目的主要就是修闲体验,在目的地可以多日停留,他们的消费就是我们的目的。所以对游客吸引力不够的景区要向休闲型转变。郴州针对广东自驾车游客多的特点,就把旅游的重点由观光型转向休闲体验型。如此一变,旅游收入大幅度提高。三要高标准精心设计新的资源开发项目,重点是新宁城步绥宁隆回几个县。但在景点开发中,张家界旅游局长告诫我们,一是规划一定要超前,二是一定要有实力的老板。否则宁愿加以保护而暂不开发!景点低水平的开发将对景区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4、进一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
体制与机制是制约我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按照市场化要求,理顺体制、搞活机制既是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推进各项工作的关键。这次我们在郴州和张家界考察,他们推进景区景点两权分离改革,采取以下形式:
第一种,把现有代表政府行使管理权、经营权的景区、景点管理机构,一步到位改制成政府持股、其他投资者持股、经营者和职工持股的股份制企业。第二种,把政府所属的景区开发经营权向有实力和经营能力的大企业集团、大公司转让。这种做法已有很多成功的先例。湖南凤凰县政府将所属8处景区(点)50年经营权转让给湖南黄龙洞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合同规定受让方在经营期内向出让方支付转让费8.33亿元人民币,并要在前两年内投资8500万元人民币用于老景点扩建改建和新景点开发建设,这一做法为凤凰县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硅谷”效应,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大县强县。再如郴州东江湖,就将开发经营权转让给中国500强企业华天集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第三种,待开发景区符合条件的,都要通过引入外资,大企业参股、买断等形式确定投资主体,进行开发经营。
以上三种做法,对我市旅游业发展应该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5、强力宣传促销,积极打造高知名度旅游品牌
城市形象、旅游产品的包装宣传推介是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又一关键环节。我市作为具有较高品位旅游资源的城市,之所以没有在全省、全国响名,关键就是宣传推介不够。现在看,强化宣传促销势在必行,否则再好的旅游产品也只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成不了“抢手”商品。
第一,要精心策划、尽快推出具有独特创意、鲜明特色的邵阳旅游城市形象。郴州在打造他们城市旅游形象方面是花了工夫的。他们聘请了一些专家学者来郴州实地考察,经过多方考证,将郴州旅游形象定位为一个福字,称为福城郴州。这一旅游形象为郴州在广东及港澳地区赢得了不少游客。张家界针对韩国市场,将城市形象定位为孝,让韩国中老年人认为,没到过中国张家界,就是儿女不孝的表现。所以,来张家界旅游的韩国中老年人特多!邵阳的城市旅游形象是什么?建议可在一定范围开展讨论或公开征集。
第二,建立投入机制,确保邵阳旅游形象包装宣传推介能有大作为,尽快在全省、全国叫响旅游知名品牌。据了解,现在很多城市都把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后劲所在、希望所在,集中力量倾斜支持其加快发展。郴州自发展旅游业以来,每年都投入旅游宣传促销经费,今年已增长到100万元,张家界更是以千万元计。而我们邵阳由于财政的困难,目前根本就没有这项经费。旅游业的发展初期,主要还是要靠政府的主导。因此我市在旅游促销经费上应有一定投入,并建立一个投入增长机制。
第三,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重点出击”的宣传促销机制,实施“由近及远、远近结合、东西连接、南北贯通、重点突破”的客源市场开发战略,全方位、多形式、深层次开展富有成效的宣传促销活动,不断推出卖点,提高景区(点)知名度,千方百计确保客源快速增长。一要通过有影响力的媒体,全面介绍邵阳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众多游客的目光。二要突出特色,提升水平,办好“崀山旅游节”、“四八姑娘节”、“花瑶民俗风情节”等以旅游为主题、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三要积极参加国家和省举办的各种旅游交易会、推介会。四要积极申办、组织有影响的会议、展览、体育比赛等大型活动,借力造势,宣传旅游。五是充分调动发挥好本地旅行社和外地旅行社组织引入游客的积极性作用。结合旅行社行规制定吸引力强的优惠政策,给带入相当数量游客的市内外旅行社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景区门票、宾馆饭店、车辆使用等要与外地最优惠的标准“接轨”,甚至比之有更强的吸引力,想尽千方百计真正把一些旅行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宣传、新闻、旅游、文化、经贸、外事、侨务、对台等部门,应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各自业务,利用多种形式,宣传邵阳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重大外宣、招商、对外友好、文化交流等活动要与旅游宣传有机结合,统筹安排。根据郴州张家界的经验,为切实把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抓紧抓好,市旅游局内部机构应增设宣传促销科。
6、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
旅游业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政切实把旅游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发展环境。
各级各部门要树立大旅游观念,齐心协办、配套联动,形成合力。为强化对旅游工作的领导,(1)成立邵阳市旅游工作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分管副市长任副主任,各区(市)区长、市长、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市旅游局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从宏观上把握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方针和指导原则,组织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对重大旅游开发项目开展组织、协调和督导,研究解决旅游产业发展遇到的重大问题等。张家界的旅游工作委员会工作力度是非常大的。针对游客反映强烈的色情诈骗,旅游委员会就有权决定,凡发生这类事件的宾馆酒店,一律停业整顿,直至吊销营业执照!(2)出台加快全市旅游发展的意见,明确发展思路、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落实责任,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努力创建优秀旅游城市,实现全市旅游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努力扎实工作。每年黄金周过后,市旅游工作委员会都要及时召开会议,分析情况、查找问题和不足,明确下步工作任务和目标。(3)适时启动“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创优活动”。要把“创优”活动确定的工作目标任务,逐项落实到相关的责任单位,逐项落实,加强督导,定时检查考核,确保完成。优秀旅游城市评比,是国家旅游局搞的促进旅游发展的一项活动。创建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对城市形象和市民素质有很大的帮助,郴州和张家界是深有体会的。我们邵阳也应该去争取。
切实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努力营造适宜旅游业发展的宽松环境。外资、内资,企业、个人投资搞旅游开发的,享受国家、省和我市出台的一切优惠政策。引进市外资金用于旅游开发的单位和个人,按照邵阳市招商引资有关政策予以奖励。对旅游大项目开发,发改、交通、建设、电力、通信等部门要优先考虑,重点支持。市、县财政要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每年切块安排一块资金用于旅游项目规划设计、重点项目论证、项目招商、贴息补助等。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简化手续,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大力支持切实保障旅游产业建设用地供应,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合理安排旅游产业用地;允许集体土地所有者以租赁方式直接供地或与投资者合作开发,办理集体土地使用手续;对一次性交纳土地出让金确有困难的,可按建设规划分期付款和分期发证;以租赁方式供地的,可按规定的最低标准征收地租。
应高度重视当前旅游部门高素质专门人才不足问题,制定政策,公开许诺以优厚的待遇、优越的用人环境和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尽快招揽一批能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高人和能人,为我市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第三篇:关于加快青海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思考(精)
关于加快青海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生态旅游是针对传统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因其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旅游产业中的具体体现。加快发展青海生态旅游业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而且对于提高青海知名度、强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进生态立省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海;生态旅游;思考
一、生态旅游及其特征
“生态旅游”一词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1983年首次使用,并于1986年的墨西哥环境研讨会上得到正式承认。按照生态旅游学会1992年对生态旅游所作的定义,该术语主要包括三层意思:一是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有特殊目的的旅游活动;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局限于区域的景观、景物(如山、水、生物资源等),也包括区域的人类遗产、人文景观等(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三是生态旅游是在传统的大众旅游和自然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加重视与自然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联系。可以说生态旅游是人类先进的生态文明所追求的精神享受的旅游。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有如下特征:
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31生态旅游鼓励“互动式”参与,需要旅游者广泛接触大自然,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既充分欣赏、享受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积极充当人文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者;41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以及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责任;51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品位旅游,旅游者一般具有较高文化素质,通过观赏自然人文景观,从中获取自然、人文知识;61生态旅游中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强调突出自然本色,参观游览活动以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所需要的旅游设施简单,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很低,仅相当于传统旅游的1 /4左右。
二、青海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优势与问题
青海作为以地文景观为特色的山地景观旅游资源集合区和以历史文化为脉络的文化旅游资源集合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潜力巨大。近年来,青海省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为先导,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着力构建绿色经济生态系统,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着力培育了一批旅游精品
一是打造观光旅游精品。形成了以自然生态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的经典巨作———环青海湖风光和体育旅游圈;以清凉、健康、生态、人文、旅游为丰富内涵的环西宁“中国夏都”旅游圈;以青藏铁路为纽带,以大旅游的思路开发青藏高原独特的历史文化、雄浑的山河湖泊、丰富的高原生态、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等旅游精品———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以贵德为核心,以“清清黄河”为主线,加快开发了黄河沿岸的自然风光、撒拉族风情、温泉疗养、宗教文化等旅游产品,形成了黄河文化旅游带;同时,开发连接龙羊峡、拉西瓦、尼那、李家峡、公伯峡等梯级电站的黄河上游水电明珠工业旅游带。积极培育以玉树、班玛林区、年保玉什则湖、阿尼玛卿山等景区为重点,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积极推进了玉树嘛呢文化景观和“三江源”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申报工作,重点开发观光、生态、科考、猎奇、探险、登山等旅游产品的三江源生态旅游区。
二是打造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精品。充分利用独特的高原风光、优良的植被、水和空气,突出生态特色和少数民族民居的优雅舒适风格,建立了以青海湖、贵德、金银滩、互助、循化、海西等为重点的一批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实现了由过去传统的“点”向片区发展转变,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会议、度假、休闲游相结合转变。
三是打造城市旅游精品。按照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现代文化三者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要求,精心组织城市建设,实施了格尔木、西宁等城市总体风貌改造、绿色通道和节点建设工程,配套城市服务功能,增点留客,使之成为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是打造运动休闲旅游精品。以项目为载体,积极推进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运动型、体验型旅游转变,高起点策划、高质量推出了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等旅游项目,增加了参与性、娱乐性旅游项目,丰富了旅游精品内容。
(二)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强化
近五年来,青海省投入巨资,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7715亿元。公路通车里程达513万公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发展到215公里,“两横三纵三条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基本建成。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兰青铁路复线电气化工程即将竣工,柴木铁路、西格段复线及电气化工程和玉树三江源机场开工建设,西宁和格尔木机场改造工程完成。公伯峡、尼那、拉西瓦、积石峡等大中型水电站、大通华电火电、格尔木燃气电站和官亭至兰州750千伏、乌兰至格尔木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和玉树州电源电网建设等重点电力工程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基本实现大电网覆盖下的户户通电。建成黑泉水库和盘道水库,开工建设“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一期工程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固定电话突破100万户、移动通信用户突破200万户,实现了乡镇和行政村全部通电话。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一批道路、防洪、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煤改气等城镇设施建成使用,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旅游管理体制创新积极推进
成立了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对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综合决策和监督管理,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执法、统一营销,在景区制定并严格执行了旅游经营资格准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同时,按照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管理、企业经营的思路,于2007年对老爷山风景区实施了旅游开发权转让。并着手制定州县乡镇的旅游发展规划,精心对项目进行策划、包装,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着力探索旅游开发“国有民营”的新路子。
(四)旅游业与农业实现了合理“嫁接”
坚持旅游业与农业的合理“嫁接”,以发展农家生态休闲旅游、无公害农产品、旅游商品等为重点,实施了海东农业生态示范观光带,不断规范临近旅游景区的农家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接待点。开发了以冬虫夏草、大黄茶为主的中药材,以沙棘、高原猕猴桃为代表的优质水果,以郁金香等优质花卉苗木等为特色的旅游商品。同时,积极引导和扶持西宁生物园区的投资建设。
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作为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青海省的生态旅游也亟待解决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对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认识问题。“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比较流行,因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重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当旅游者把旅游资源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去消费时,其认识上的差距和行为上的不当,就会造成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加剧甚至激化旅游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2、系统的生态旅游专业规划问题。高起点、高水平的规划,是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打造旅游精品的基础。然而,在开发中,许多地方重视旅游本身及相关产业的布局规划,而忽视生态建设规划。在景观设计上,没有充分体现人性化和生态化设计理念,以致许多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气氛不协调
3、科学的管理机制问题。目前,许多景区所有权、规划权、开发权、经营权集于一体,其对资源保护与开发仅仅依靠财政的投入和经营收入,无法对资源实施最有效的保护和长远的开发,旅游经营管理主体缺乏活力与生机,出现了有的资源因无序开发而耗费巨资进行整治、有的资源则长期闲置等诸多问题。41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投入作保证,但由于资金短缺,导致旅游景点景观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特别是交通、排污等设施较为落后,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51生态旅游专业人才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对产品设计有专业化的要求,涉及旅游学、生态学、环境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技术较为复杂。但目前既懂生态学和旅游学知识,同时又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三、加快青海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建议
(一)高点定位,精心编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资源环境保护观,视人为自然生态的有机成分,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在具体规划上,要增进环境优化与人文关怀的互动,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强对全省旅游资源价值、市场潜力以及旅游开发将会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并在对各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的基础上,按照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的原则,按照生态旅游的规划模式,制定符合生态旅游目标的全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规划、水资源和能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种专项规划,实现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统一。
在具体项目上,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各景区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于景区内人工景物,包括一些功能服务设施的规划,要纵览全局,取舍得当。对一些生活设施,除了必要的休息座椅、小桥、公厕之外,则尽量减少人工构筑物,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在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和改造创新上,要抓住青海省旅游资源中特殊的自然属性,找准旅游资源中不同的文化特性,包装渲染其稀奇独特的品质,使旅游产品既美丽多姿又富有神韵,既统一品牌又具有不同的气质。在艺术形式和手法上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旅游规划建设上的生态理念、环保意识及建造艺术,以规划整合生态旅游资源,精心打造生态旅游板块;以青海湖、鸟岛、塔尔寺、江河源、昆仑山、宝隆滩、可可西里、原子城、柴达木万丈盐桥、巴隆国际狩猎场等优势资源为基础,发挥资源的垄断性作用,突出一个“特”字,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以资源为依托,以文化为主线,依据产品的关联度,增加产品组合的深度和宽度,增加生态旅游产品的内涵。
(二)创新机制,提高旅游资源配置和运作水平
实行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三权分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国家对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下,按照各类景区的性质,区别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模式,对坎布拉、盐湖城资源等级较高、各方面条件较为成熟的旅游资源,在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实现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对尚需大量基础配套设施投入的三江源、环青海湖等旅游资源,则按照保护旅游资源及其特色和永续利用的原则,大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通过经营权转让,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提高景区开发、保护、管理水平。在经营权转让中,坚持采用公正、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旅游资源开发经营者进行遴选,使信誉好、实力强、理念新的企业取得经营权,确保开发档次,并以契约形式明晰责权,防止出现新的政企不分现象。同时,加强对经营者的投资与经营行为的有效监控和帮助,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依托优良生态旅游资源,形成强势品牌
具体讲,可以借助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和中国夏都的品牌,同时结合青海湖、塔尔寺等著名景区(点)的观光游和休闲度假游,通过多个渠道、多种媒体,包装宣传青海省的生态旅游业,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打造著名的生态旅游品牌,并加强与各地旅游机构和旅行社的合作,形成生态旅游热点。一是建设“中国夏都”精品旅游区。有效利用景区与城区融为一体的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丰富旅游产品,将其建成中国避暑胜地、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的珍藏之地、郁金香和藏毯艺术的展示之地,打造西宁市旅游后花园的重要载体。综合开发并展示昆仑文化、柳湾文化、卡约文化。加快黄河上游河道整治与利用,建设水上休闲娱乐运动项目,建成集水文化体验、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住宿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二是建设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生态游览和宗教文化精品旅游区。整合沿途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全力打造以体验沿途宗教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集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探险为一体的精品旅游区。三是建设“三江源”生态精品旅游区。积极培育以玉树、班玛林区、年保玉什则湖、阿尼玛卿山等景区为重点,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重点开发观光、生态、科考、猎奇、探险、登山等旅游产品的三江源生态旅游区。
(四)增加投入,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探索市场化的旅游投入机制,在发挥好政府投资先导作用的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渠道筹资、多方式合作、多元化经营”的旅游投入体制,吸引中外投资者和民间资金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加强交通、环保、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实施旅游畅通工程。加快三江源机场建设步伐,缩短到三江源的空间距离;建成兰青铁路复线、西格铁路复线;争取建成格敦铁路、西宁机场二期扩建、花土沟机场,形成完善、稳定、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能源支撑体系和信息化网络体系;进一步改善城市中心区交通状况。二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构建中国西部高原生态旅游屏障和度假名省的要求,加大会展、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游乐场、步行街等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区域内交通、通信、宾馆、饭店、公园等设施档次。进一步加快通信网络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实现所有旅游景区的有线、移动通信无缝隙覆盖。三是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继续实施城镇风貌改造工程,形成具有当地民族风格的城镇建筑特色。大力实施城镇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城镇亮点。同时,加强对城区、景区及沿线周边镇、村的整治、改造与建设,承担为景区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服务,减轻景区内资源承载的压力,逐步构建“景内游、景外住”的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充分利用青海省生态环境优势和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国际黄河极限挑战赛等优势品牌,坚持用大旅游理念发展观光农业和农家乐,着力打造“一乡一色、一村一品”农家乐精品,促进农业与旅游互动、城市与乡村互动,形成生态旅游新格局。
(五)营造环境,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11加强生态教育。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计划,在小学、中学教育中增设生态保护和建设教育内容,同时,以标语宣传、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全社会生态环境教育,以明确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重视并加强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游客行为的引导和约束。
2、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坚持不懈地抓好旅游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着力解决涉旅安全、市场秩序、卫生防疫、“三废”排放等突出问题。搞好城市和景区垃圾、污水的无公害化处理,在景区景点、宾馆饭店和城镇居民中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烟尘和噪声排放,保护好青海省优质空气和水源。同时,加强对《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宣传和实施。对生态保护区的开发,要根据环境法律,规定哪些部分可以开发,哪些部分严禁开发以及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关于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制度、舆论监督等制度,保护并优化环青海旅游生态环境。
3、防止盲目开发,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一方面,在开发初期就应通过技术手段使景区设施建设符合环保要求;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科学界定旅游环境质量、容量或承载力状况的发展趋势,控制旅游人数,避免环境污染,防止盲目开发,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保证资源及环境的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要以生态经济学和生态美学原则为指导进行限游模式开发。限游模式的规模要根据环境承载力来确定。由于承载力随着季节而变化,而且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旅游者行为模式、设施的设计与管理、环境的动态特点、目的地社区的态度变化等。所以每开发一个旅游景区,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其独特的环境特点,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评价以最终决定其承载力的恰当类型和水平,然后以环境保护为基础进行规划,加强可持续管理,使旅游者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同时,在同一生态旅游地内根据环境需要定期调整旅游线路,使旅游区内的资源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延长资源的衰退周期。
4、建设高素质的生态旅游人才队伍。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殊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他们对于提升生态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地形象、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有着重要作用。应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及请进人才、派出学习等办法培养一大批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对生态旅游理论和规划方面的研究,为青海省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与此同时,还应尽快建立专业化生态旅游旅行社。旅行社是联系旅游者与旅游产品的纽带。由于生态旅游的特殊性,为生态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导游人员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旅游服务机构必须具备丰富的生态旅游经营组合经验,以及相关的硬件设施,这都对传统旅行社大而全的业务功能提出了挑战。在生态旅游个性需求日益明显的时代,组建专门从事生态旅游的旅行社进行营销与管理势在必行。
(六)加快发展产业生态旅游,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化
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生态产业,繁荣循环经济,并与创建生态省密切结合起来。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生态旅游必须逐步大众化,必须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密切结合,科学地拓展其内涵,
第四篇:关于加快上海旅游业发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意见
关于加快上海旅游业发展
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意见(摘要)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上海世博会精神,传承上海世博会经验,加快上海旅游业发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促进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要求,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是上海加快经济发展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建设“ 四个中心” 的推动力; 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提升市民素质、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 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营造生态环境,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创建“ 智慧城市”、推动城市国际交往,是塑造城市国际形象的重要窗口。
(二)切实增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紧迫感。上海都市旅
游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十一五” 以来,上海旅游业不仅在全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全国旅游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 历史与现代辉映、传统与时尚相融” 的旅游魅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和高质量的接待服务,得到了充分展现。但是,与国家对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目标和后世博发展的宏伟战略相比,上海旅游业在产业投入、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及满足群众旅游需求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乘势前进,迎接挑战,破解难题,深化发展城乡一体、产业融合、荟萃东西文化、富有时代魅力的都市大旅游,加快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步伐。
二、明确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上海建设“ 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任务,顺应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趋势,以深化都市旅游为发展方向,以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为发展目标,以空间重塑、调整结构、完善功能为发展主线,以融合、创新、提升为发展要求,优化空间布局,整合社会资源,加快产业融合,创新旅游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完善产
业体系,拓展国内外市场,促进区域联动,不断增强上海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基本原则。一是内涵式发展。要坚持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实施融合发展,壮大旅游市场主体,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二是消费与投资同步拉动。要加快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增加产品供给,促进旅游消费。三是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并举。重点发展入境和国内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四是一体化与多样性并存。要联动发展、优势互补,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和各区县旅游特色化。五是开发与保护并重。要追求可持续发展,注重低碳环保,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旅游产业。六是以人为本。要创造宜游宜憩的城市环境,提高旅游满意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
(三)发展目标。到2015 年,将上海基本建成魅力独具、环境一流、集散便捷、服务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健全、旅游产品丰富多样、旅游企业充满活力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8.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3.5%。为此,努力打造吸引力强、美誉度高、世界级景区(点)集聚的国际都市观光旅游目的地,打造支付便捷、环境舒适、国际和民族品牌云集的国际都市时尚购物目的地,打造设施完善、服务优良、品牌优势突出的国际都市商务会展目的地,打造传承创意交融、节庆
赛事荟萃的国际都市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环境优美、内涵丰富、魅力独特的国际都市休闲度假目的地,打造中转便捷、衔接顺畅、换乘快速的国际旅游集散地。
三、聚焦重点任务
(一)科学规划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形成跨区域、全市、区县、景区(点)等四级旅游规划体系。制定、完善和实施产业融合、业态创新、市场拓展、旅游保障和公共服务等相关专项规划。在全市形成“ 一圈四区三带一岛”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中心城区为集商务会展、都市观光、美食购物、休闲娱乐、文化创意等为一体的都市旅游中心圈;东部为主题游乐与会议展览旅游区,西部为山水游憩与休闲度假旅游区,南部为乡村度假与滨海娱乐旅游区,北部为生态休闲与产业体验旅游区;构建黄浦江、苏州河、杭州湾北岸三条水上旅游带;通过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农业体验与生态观光为一体的崇明生态休闲度假岛。在长三角区域内,延续和放大上海世博会长三角旅游网络效应,重点推进朱家角、枫泾、新场古镇与长三角古镇群联动发展,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的江南文化旅游集聚区;以信息化带动旅游咨询服务、旅游集散、旅游应急联动等一体化发展,形成具有全国领先地位的区域旅游公共服务网络体系;以沿路、沿江、沿海、沿湾为纽带,促进形成长三角地区资源互补、各具特色的具有世界竞争力的长三角旅游城市群。
(二)加快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聚焦世博园区后续利用,充分利用“ 一轴四馆”和世博博物馆等资源和品牌,科学规划,合理改造,打造标志性的“ 2010 上海世博”纪念园地和商贸会展、文化休闲集聚区。重点推进国际旅游度假区、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实现政策共享、互为促进、协同发展。着力推进迪士尼主题乐园、欢乐谷二期、虹桥商务区和环淀山湖、杭州湾北岸等相关旅游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沿江、沿河、沿湖、沿海水上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建成若干游船和游艇码头,沿黄浦江两岸逐步将吴淞口至徐浦大桥打造成融万国建筑、世博园区、中西文化、上海风情于一体的“ 现代东方 建设,联动周边旅游资源,发展以人文娱乐、游乐观演、生态度假、户外运动等为主要内涵的旅游休闲产业。依托虹桥商务区国家会展中心建设,以及新国际博览中心、光大会展中心等会展设施,发展集聚规模大、国际化程度高、带动效应明显的旅游会展产业。沿用空港相关政策,依托国际邮轮组合母港和停靠港建设,发展旅游邮轮产业。依托信息技术,结合旅游服务特点,发展以旅游电子商务、虚拟旅游、旅游策划咨询为主体的旅游信息服务产业。对接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依托上海制造业基地,发展邮轮、游船、游艇、房车、大型游乐设施、导览设备等旅游制造产业。
(四)融合提升都市旅游核心产品。通过制定并逐步实施市民旅游休闲计划,促进旅游消费升级,结合地方特色、文化特点、旅游资源禀赋等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重点打造融黄浦江两岸风貌和建设成果,展现人文景观、时尚创意、民俗风情、生态休闲、灯光夜景的浦江游览,推动浦江游览向苏州河、淀山湖、长江和海岛延伸,形成水陆联动、水岸一体的水上旅游。大力推进商旅文体结合,依托商业设施、文化场馆、体育场所,打造国际品牌云集、国货精品集聚的购物旅游,继承传统、文化艺术、演绎创意的文化旅游,赛事观看、户外运动的体育旅游。加快推进旅游与工业、农业融合,依托百年工业遗存、现代工厂风貌和农业园区、乡村农家乐,发展以先进制造业展示、工业文化传承为主体的 工业旅游和以农业生态观赏、农民生活体验为主体的农业旅游。积极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依托上海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革命遗迹、名人故居、革命历史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发展红色旅游。推进旅游与科技、教育、卫生、金融等相关行业之间的联动发展,推进科技普及、校园体验和康体健身等体验旅游。继续推进长三角旅游产品一体化,依托具有资源互补性的区域旅游产品,打造生态、山水、园林、古镇、民俗等跨区域特色旅游。
(五)加大城市形象塑造力度。制定并实施上海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形象宣传计划,明确城市形象定位,创新城市形象宣传策略,构建城市形象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城市形象推介,向世界宣传上海、推广旅游。加强海外合作,依托境外友好城市、本市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驻外办事机构和旅游海外推广机构,建立全球宣传网络。充分利用国内外主流媒体、影视作品、纪念品及网络、电信等新载体,加强对上海城市形象、主要旅游区(点)及重大节庆、赛事、会展等活动的宣传。利用重大节庆、赛事、会展等活动,构建城市形象宣传平台。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公共媒体要积极开设旅游栏目和频道,加大城市旅游宣传力度。巩固世博期间形成的城市文明成果,把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融入市民的思想观念,开展市民旅游礼仪礼貌培训,建立良好的语言环境,提高市民对外交流
能力,展示市民热情好客的新风尚,增强城市亲和力。
(六)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业,参与各类旅游项目建设,实施兼并重组,开展跨区域、跨行业经营和产业链扩张,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加快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出台政策,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支持旅游信息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建设旅游总部经济园,吸引国内外商务会展、酒店集团、旅游信息、邮轮公司等著名旅游企业进驻。扶持旅行社集团化、专业化、网点化发展,推进旅行社批零体系建设。推进旅馆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精品酒店,经济型饭店,进一步加快旅馆品牌化、网络化发展。进一步推进景区(点)经营体制改革。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旅游商品。支持旅游企业开发具有网上信息查询、预订和支付等服务功能的电子商务平台。支持旅游企业通过采用新能源和新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创建绿色饭店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优化旅游环境
(一)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快地方旅游法规建设,加大旅游法规宣传和执行力度。建立健全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积极开展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建设和国际质量认证。完善旅游监管体系,落实监管责任,旅游、工商、公安、交通、商务、卫生、质量技监、文化、物价等
部门要加强联合执法,按照职责依法查处旅游违法经营行为,重点整治旅行社、导游人员在经营中的不诚信行为。健全投诉处理机制机构,建立由市(区县)旅游、质量技监、工商等部门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旅游企业组成的分级投诉处理体系,建立网络、电话、信件等多种投诉渠道,为旅游者维权提供快速、高效服务。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制定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建立旅行社、旅游购物店信用等级制度,开展诚信旅游活动。探索建立政府购买使用 络,完善指引、停车、换乘、自驾等服务。建立便捷有效的旅游公益服务体系,借鉴上海世博会的预约、志愿者和承载力预报等机制,建立自助旅游服务体系,完善城市公共信息标志和导向系统,建立假日旅游预报制度和旅游警示信息发布制度,公共交通、博物馆、金融服务网点、邮政服务网点等在旅游旺季应适当延长开放和服务时间。
(三)加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城市运行安全管理的要求,强化旅游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制,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和旅游安全联动机制,公安、交通、卫生、安全监管、质量技监和旅游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加强旅游交通、旅游设施、旅游餐饮等安全监督检查。严格安全标准,研究建立旅游企业的安全评估、认证制度,完善安全设施管理、告知、提示、警示、避险等制度规定。完善旅游安全信息预警发布制度,健全旅游突发事件监测、报告网络体系,推动建立旅游紧急救援资金、网络和机构。健全应急处置、紧急救助,完善和深化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增强应对旅游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加大扶持力度
(一)加大政府财税(费)支持力度。市政府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促进产业发展、城市形象宣传、旅游公益设施建设和重大旅游活动组织等。各级政府要对涉及
旅游景区(点)的道路交通、安全保障、环境卫生、供水供电、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配套设施建设给予资金支持。市、区县财政按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要求和财政分级应急保障机制的规定,在预算中安排处置旅游行业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保障资金。通过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外贸发展资金及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给予支持。加大对旅游企业的税费支持力度,旅行社按照营业收入缴纳的各种收费,计征基数应扣除各类代收服务费。旅游企业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依法纳入企业经营成本。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对排放污染物达到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并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旅游企业,在其缴纳污水处理费后免征排污费。对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旅游企业,可以按照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对入境参展商品,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和通关便利。配合国家相关部门研究试行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和旅客免税购物政策。
(二)完善金融服务。对本市重大旅游项目、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但暂时经营困难的旅游企业及为旅游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推动银行给予优先信贷支持,积极发展旅游企业并购贷款业务。支持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采取组合担保、互动联保等方式实现融资。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并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方式再融
资,支持已上市的旅游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并购和重组。推进金融机构丰富旅游消费信贷服务产品,发展出境游分期付款、担保及托管。进一步增强银行卡的旅游服务功能,大力推进旅游信用卡、旅行支票和旅游理财等金融服务,制定政策积极推广本市主要景区(点)售票的银行卡支付,扩大旅游业银行卡受理范围,推动旅游金融支付便利化。深化旅游保险,支持保险公司开发适合旅游企业和旅游者需要的保险工具和产品,创新承保模式。
(三)完善旅游土地资源配置。编制和调整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划、水域功能区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将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纳入规划。本市区域开发、市政项目或国家大型工程的规划编制和方案设计,要兼顾旅游功能开发和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重大旅游项目新建、改建、扩建等确需调整土地、海洋规划的,可依法申请调整。土地供应及滩涂资源利用开发,要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对旅游配套的公益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按照划拨方式提供。优先安排土地,用于农业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环境设施建设。旅游项目优先试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土地政策。对植物观赏园、农业观光园等项目用地,可按照农(林)业用地政策办理。完善口岸开放布局,优化境外游艇停泊上海的服务。
六、加强保障能力
(一)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上海市旅游发展领导小组,指导和协调旅游业发展重大政策制定、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旅游发展规划、城市形象宣传总体方案制订、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推进、旅游专项资金设立和区域旅游发展等重要工作的实施。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合作,各司其职,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各区县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加强市、区县两级旅游管理部门建设和人员配备,理顺职能,统筹协调本区域内的旅游发展事宜,共同推进上海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
(二)加强人才建设。把促进旅游业就业纳入上海就业发展规划和职业培训计划,落实好相关扶持政策。支持院校旅游学科建设,扶持旅游文化和科研建设。强化旅游职业教育,扶持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发展。完善市、区县、企业三级旅游培训网络体系,实施旅游从业人员全程培训。重点培养、引进旅游管理、经营等方面领军人才。建立完善的职业资格评定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制定旅游人才交流政策,培育职业经理人等旅游人才市场。改革完善导游等级制度,完善导游中介派遣和劳动报酬形成机制,建立健全导游人员社会保障体系。
(三)建立和完善旅游产业统计和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市、区县、企业(集团)三级旅游统计体系,设立科学的 旅游统计指标系统,建设稳定的专业统计队伍,严格执行旅游统计规范。围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积极建立旅游业发展质量和规模效益的目标任务评价体系。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重大旅游项目、重大旅游活动、创新旅游产品给予扶持,对为促进旅游业发展作出显著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和区县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五篇:鼓励发展房车、游艇产业 国务院下发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
【21世纪房车讯】在2009年12月3日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第九条“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明确指出,房车、邮轮、游艇等作为旅游装备制造业被纳入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中。
乘着房车各地旅游,可实现旅游与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与行业的融合发展,房车旅行又与节能环保具有高度关联。作为国内较新的旅游形态,房车旅游极度符合《意见》第八条"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等要求。
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超过5500万辆,综观旅游行业发展趋势,我们不难发现汽车自驾游已成为目前广受人们欢迎的休闲度假旅行方式。这一旅游业新宠的蓬勃发展、别具规模说明人们正在或者已经开始远离传统的旅游方式,开始喜欢上房车、邮轮、游艇等新的旅游休闲方式。
在欧洲,日常使用的自行式房车与拖挂式房车已达500余万辆,年销售量20多万台。2008年欧洲房车销售额在56亿欧元左右,结合房车零配件销售、售后维护、二手房车交易、露营地旅游以及其带动的周边餐饮、娱乐、景点旅游等,房车露营旅游总收入高达283.3亿欧元。这一数字在2008年中国国内旅游9374亿人民币总收入中可占到30.70%!
借鉴国外旅游行业的发展历程、结合中国实际国情,这次《意见》中对房车、露营等休闲度假旅游方式的特别强调与高度重视,表明国家政府已经意识到房车露营产业在国家经济产业中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可发挥的积极能动作用。这一举措对中国房车、露营行业,对整个旅游业,乃至国家经济整体发展具有非常意义。
世界主要国家房车行业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中国房车露营联盟)
美国 加拿大
中国
南非
澳大利亚
日本
欧洲
德国
生产商
经销商
露营地
保有量 101 2780 16500 860 万 12 670 3000 20 20 —
900
250 2700 40 万
40 1800 7.5 万
2500 25000 533 万
500 3600 138 万 100 万
0.36 万万
欧洲各国年房车销售数据统计表:(数据来源:中国房车露营联盟)
国
家
德
国
法
国
意 大 利
英
国
瑞
典 斯洛文尼亚
奥 地 利
芬
兰
比 利 时
丹
麦
挪
威
西 班 牙
瑞
士 2004 年
40,397 27,120 16,312 35,800 6,214 217 1,857 2,634 3,353 6,612 6,054 3,945 2,955
2005 年
42,271 32,057 17,869 43,655 8,396 299 1,574 3,409 3,991 8,308 6,360 6,759 2,999
2006 年
43,648 34,779 17,435 43,600 8,702 300 1,517 3,882 3,933 8,776 7,793 8028 3,098
2007 年
38,722 35,743 17,499 46,412 9,530 427 1,582 3,660 4,147 8,710 7,213 7,960 3,094
2008 年
40,198 32,845 14,409 39,113 9,090 589 1,526 3,615 4,2694 7,214 6,937 6,418 3,263
2009 年
34,279 28,990 10,164 33,133 6,437 341 1,474 2,488 3,665 4,809 4,975 4,796 2,925
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为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现就加快发展旅游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统筹协调,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二)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推动各地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坚持节能环保,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年均增长8%;出境旅游人数达8300万人次,年均增长9%。旅游消费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明显,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四)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手续,鼓励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支持各类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积极引进外资旅游企业。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对外商投资旅行社开放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走出去”。要按照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各地开展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旅游行
政管理及相关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把应当由企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承担的职能和机构转移出去。五年内,各级各类旅游行业协会的人员和财务关系要与旅游行政管理等部门脱钩。
(五)优化旅游消费环境。逐步建立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景区门票价格调整要提前半年向社会公布,所有旅游收费均应按规定向社会公示。全面落实旅游景区对老年人和学生等特殊人群门票优惠政策。增加旅游目的地与主要客源地间的航线航班、旅游列车,完善旅客列车车票的预售和异地购票办法。城市公交服务网络要逐步延伸到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公路服务区要拓展旅游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规范引导自发性旅游活动。博物馆、金融服务网点、邮政服务网点等在旅游旺季应适当延长开放和服务时间。各类经营场所的公用厕所要对游客开放。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旅游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公共媒体要积极开设旅游栏目,加大旅游公益宣传力度。
(六)倡导文明健康的旅游方式。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绿色旅游,使城乡居民在旅游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景区景点、宾馆饭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每一位旅游者自觉按照《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文明出行、文明消费。旅游者要尊重自然,尊重当地文化,尊重服务者,抵制不良风气,摒弃不文明行为。出境旅游者要维护良好的对外形象,做传播中华文明的使者。
(七)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实施旅游厕所改扩建工程。加强主要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建设。规划建设水路客运码头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中西部支线机场建设,完善旅游航线网络。确保景区和交通沿线通信顺畅。加强重点城市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全国所有A级景区旅游交通基本畅通,旅游标识系统基本完善,旅游厕所基本达标,景区停车场基本满足需要。
(八)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在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依托国家级文化、自然遗产地,打造有代表性的精品景区。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引导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有序推进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规范发展高尔夫球场、大型主题公园等。继续发展红色旅游。
(九)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医疗健康旅游、邮轮游艇旅游。把旅游房车、邮轮游艇、景区索道、游乐设施和数字导览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业纳入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大力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休闲、登山、滑雪、潜水、露营、探险、高尔夫等各类户外活动用品及宾馆饭店专用产品。大力发展旅游购物,提高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以大型国际展会、重要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为平台,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特别要抓住举办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机遇,扩大旅游消费。
(十)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全面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以品牌化为导向,鼓励专业化旅游管理公司推进品牌连锁,促进旅游服务创新。以标准化为手段,健全旅游标准体系,抓紧制定并实施旅游环境卫生、旅游安全、节能环保等标准,重点保障餐饮、住宿、厕所的卫生质量。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景区和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
(十一)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旅游开发建设要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深挖文化内涵,普及科学知识。旅游商品要提高文化创意水平,旅游餐饮要突出文化特色,旅游经营服务要体现人文特质。要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体育场馆等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旅游活动。集中力量塑造中国国家旅游整体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
(十二)推进节能环保。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支持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经营户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十三)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中西部和边疆民族地区要利用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东部发达地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提升旅游发展水平。有序推进香格里拉、丝绸之路、长江三峡、青藏铁路沿线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泛珠三角地区、海峡西岸、北部湾地区等区域旅游业发展,完善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务网络。积极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继续促进内地居民赴香港、澳门旅游。加强海峡两岸旅游交流与合作。
(十四)加强规划和法制建设。制定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制定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设立“中国旅游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抓紧旅游综合立法,加快制定旅游市场监管、资源保护、从业规范等专项法规,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十五)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和诚信建设。落实地方政府、经营主体、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健全旅游监管体系,完善旅游质量监管机构,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和旅游投诉处理。旅游、工商、公安、商务、卫生、质检、价格等部门要加强联合执法,开展打击非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整治“零负团费”、虚假广告、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等欺诈行为,维护游客合法权益。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制订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建立旅行社、旅游购物店信用等级制度。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行业自律水平。
(十六)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提高旅游教育水平。建立和完善旅游职业
资格和职称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抓紧改革完善导游等级制度,提高导游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离退休老专家、老教师从事导游工作。实施全国旅游培训计划,加强对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文化遗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五年内完成对旅游企业全部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分级分类培训。
(十七)加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以旅游交通、旅游设施、旅游餐饮安全为重点,严格安全标准,完善安全设施,加强安全检查,落实安全责任,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严格执行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和重大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旅游安全提示预警制度,重点旅游地区要建立旅游专业气象、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等监测和预报预警系统。防止重大突发疫情通过旅行途径扩散。推动建立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健全出境游客紧急救助机制,增强应急处置能力。搞好旅游保险服务,增加保险品种,扩大投保范围,提高理赔效率。
(十八)加大政府投入。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旅游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中央政府投资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重点景区、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旅游发展基金重点用于国家旅游形象宣传、规划编制、人才培训、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安排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外贸发展基金以及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时,要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给予支持。要把旅游促进就业纳入就业发展规划和职业培训计划,落实好相关扶持政策。完善“家电下乡”政策,支持从事“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的农民批量购买家电产品和汽车摩托车。
(十九)加大金融支持。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要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可享受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但暂时经营困难的旅游企业,金融机构要按规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进一步完善旅游企业融资担保等信用增强体系,加大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担保力度。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对商业性开发景区可以开办依托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等质押贷款业务。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
经营户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消费金融公司在试点过程中积极提供旅游消费信贷服务。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增强银行卡的旅游服务功能。
(二十)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落实宾馆饭店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允许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旅行社按营业收入缴纳的各种收费,计征基数应扣除各类代收服务费。排放污染物达到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并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旅游企业,缴纳污水处理费后,免征排污费。旅游企业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依法纳入企业经营成本。鼓励银行卡收费对旅行社、景区售票商户参照超市和加油站档次进行计费,进一步研究适当降低对宾馆饭店的收费标准。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积极支持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垃圾场、废弃矿山、边远海岛和可以开发利用的石漠化土地等开发旅游项目。支持企事业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旅游业。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提高对加快发展旅游业重要意义的认识,强化大旅游和综合性产业观念,把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重点扶持,切实抓好本意见的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综合协调,国家旅游局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并对本意见的贯彻执行情况开展督促检查。各级旅游行政管理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加强协调配合,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