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

时间:2019-05-13 11:5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应急管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应急管理》。

第一篇:应急管理

1、结合理论知识,阐述上述三个案例中各国在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中的有哪些优点和不

足?

答:1)事件分类分级,事件性质的判定,日本政府的判定不充分,兵库县接到的报告

是死亡4人,没有引起重视,没有排除自卫队救灾,所以救援不及时。

2)事件信息披露,日本地震中先只是得知4人死亡,在国会议员电话通知防卫厅,很久后才开始动员各种力量救援,信息的披露根本就不及时,而美国在此更造

成了恐慌、犯罪,使灾民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3)预防机制,日本和美国都未有各种应急管理预案,因而未能有效对灾难进行有

效控制和救治,并且灾后的重建未能有效规划,使得大量资源浪费;

4)预警机制,日本和美国在遭受灾难后,对信息的处理不准确及时,使得灾难的危害性扩大;

5)事件处理,日本和美国的灾害处理都未能及时、有效,做到快速响应;而巴基斯坦行动迅速;

6)应急决策,美国的应急决策不到位,灾害报告迟缓,事态控制不及时,造成发生恶性事件;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扯皮,未能对救援工作有效安排;

7)信息沟通,日本和美国各个应急救援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通畅,造成各种救援和资源调配不及时;

8)资源管理,日本和美国在资源管理中,人力、物资、资金的管理不到位,造成不足或利用不充分;

9)监控管理,美日政府对灾害救援的资源调配监控不到位,造成灾后重建的困难与问题纵多,而巴基斯坦则很好的建立了监察体系,对救援行动有了很好的监

督;

10)周边合作互助,日本拒绝周边国家的灾后救援,而巴基斯坦最大限度的利用了

国际援助;

11)社会参与,三国社会都有很多的人参与到救援中来,很好的利用了群众的力量;

2、联系中国实际,尝试讨论上述应急灾害管理中,中国可以借鉴的地方?

1)快速反应,科学应对

2)系统联动,资源整合3)依法管理,分级控制

4)平战结合,以平备战

5)以防为主,防治结合6)属地管理,条块结合

第二篇: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

分为三部分:应急救援、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

一、应急救援(7部分):基本任务、特点、理论框架、体系基本构成、响应机制、响应程序、现场指挥系统。

1、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

1)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

2)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及时控制住造成事故的危险源。

3)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4)认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2、事工故应急救援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复杂性和后果、影响易猝变、激化、放大等特点。

3、应急管理框架(一)预防

一是事故的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二是在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旋,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的严重程度。(二)准备

包括意识、组织、机制、预案、队伍、资源、培训演练等各种准备。在《突发事件应对法》还包含了应急预案体系、风险评估与防范、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通信保障、培训、演练、捐赠、保险、科技等内容。(三)响应

①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

②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

③立即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向受到危害的人员提供避难场所和生活必需品,实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以及其他保障措施;

④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者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

⑤启用本级人民政府设置的财政预备费和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必要时调用其他急需物资、设备、设施、工具;

⑥组织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要求具有特定专长的人员提供服务;

⑦保障食品、饮用水、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⑧依法从严惩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市场秩序; ⑨依法从严惩处哄抢财物、干扰破坏应急处置工作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维护杜会治安;

⑩采取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必要措施。”(四)恢复

短期恢复工作包括向受灾人员提供食品、避难所、安全保障和医疗卫生等基本服务。在短期恢复工作中,应注意避免出现新的突发事件。

长期恢复的重点是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活的恢复,包

括重建被毁的设施和房屋,重新规划和建设受影响区域等。在长期恢复工作中,应汲取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经验教训,开展进一步的突发事件预防工作和减灾行动。

4、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构成1)组织体系(管理机构、功能部门、应急指挥、救援队伍)。

2)运行机制(统一指挥、分级响应、属地为主和公众动员)。

3)法律法规体系(法律、条例、政府令、标准)4)支持保障系统(信息通信、物资装备、人力资源、经费财务)。

5、事故应急响应机制 根据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事态发展趋势和控制能力实行分级响应机制,响应级别通常可分为3级。1)一级紧急情况

必须利用所有有关部门及一切资源的紧急情况,或者需要各个部门同外部机构联合处理的各种紧急情况,通常要宣布进A紧急状态。2)二级紧急情况

需要两个或更多个部门响应的紧急情况。3)三级紧急情况

能被一个部门正常可利用的资源处理的紧急情况。

6、事故应急救援响应程序 1)接警与响应级别确定 2)应急启动

3)救援行动(事态控制)

4)应急恢复(包括现场清理、人员清点和撤离、警戒解除、善后处理和事故调查等)5)应急结束

7、现场指挥系统的组织结构

现场指挥系统模块化的结构由指挥、行动、策划、后勤以及资金/行政5个核心应急响应职能组成。

二、应急预案(6部分):作用、体系、基本要求、编制程序、基本结构、主要内容。

1、事故应急预案的重要作用

1)应急预案确定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使应急管理不再无据可依、无章可循。

2)应急预案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降低事故后果。

3)应急预案是各类突发重大事故的应急基础。

4)应急预案建立了与上级单位和部门应急救援体系的衔接。

5)应急预案有利于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2、事故应急预案体系

(一)综合预案

综合预案相当于总体预案,从总体上阐述预案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机构及相应的职责,应急行动的总体思路等。(二)专项预案

专项预案是针对某种具体的、特定类型的紧急情况。(三)现场处置方案

现场处置方案是在专项预案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而编制的。

另一特殊形式为单项预案。单项预案可以是针对大型公

众聚集活动或高风险的建设施工或维修活动而制定的临

时性应急行动方案。

3、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1符合2结合3明确2预案):

(一)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二)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实际情况;(三)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危险性分析情况;(四)应急组织和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五)有明确、具体的事故预防措施和应急程序,并与其应急能力相适应;

(六)有明确的应急保障措施,并能满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工作要求;

(七)预案基本要素齐全、完整,预案附件提供的信息准确;

(八)预案内容与相关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4、应急预案的编制包括下面6个步骤: 1)成立工作组。

2)资料收集(相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技术标准、国内外同行业事故案例分析、本单位技术资料等)。3)危险源与风险分析。4)应急能力评估。5)应急预案编制。

6)应急预案的评审与发布。

5、事故应急预案基本结构(l+4)(一)基本预案(二)应急功能设置(三)特殊风险管理(四)标准操作程序

(五)支持附件(危险分析附件,通信联络附件,法律法规附件,机构和应急资源附件,教育、培训、训练和演习附件,技术支持附件,协议附件,其他支持附件等)。

6、事故应急预案主要内容 1)应急预案概况 2)事故预防

①危险分析(危险识别、脆弱性分析和风险分析)②资源分析:1)各类应急力量的组成及分布情况。2)各种重要应急设备、物资的准备情况。3)上级救援机构或周边可用的应急资源。③法律法规要求

3)准备程序(机构与职责,应急资源,教育、培训与演习,互助协议)

4)应急程序(接警与通知、指挥与控制、警报和紧急公告、通信、事态监测与评估、警戒与治安、人群疏散与安置、医疗与卫生、公共关系、应急人员安全、抢险与救援、危险物质控制)

5)现场恢复(宣布应急结束的程序;撤离和交接程序;恢复正常状态的程序;现场清理和受影响区域的连续检测;事故调查与后果评价等)。

6)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应当对预案的制定、修改、更新、批准和发布做出明确的管理规定,保证定期或在应急演习、应急救援后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和改进,针对各种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预案应用中所暴露出的缺陷,持续地改进,以不断地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三、应急演练(4部分):目的、类型、组织与实施、报告。

1、应急预案演练目的:检验预案、完善准备、锻炼队伍、磨合机制、科普宣教。

2、应急演练的类型

(一)按照组织方式及目标重点的不同分为桌面演练和实战等。

(二)练按其内容分为单项演练和综合演练两类。

(三)按其目的与作用分为检验性演练、示范性演练和研究性演练。

3、应急演练的组织与实施(一)计划

1)梳理需求:①确定演练目的、②分析演练需求、③确定演练范围 2)明确任务 3)编制计划 4)计划审批(二)准备

1)成立演练组织机构(演练领导小组、策划部、保障部、评估组、参演队伍和人员)2)确定演练目标 3)演练情景事件设计 4)演练流程设计 5)技术保障方案设计 6)评估标准和方法选择 7)编写演练方案文件 8)方案审批

9)落实各项保障工作(人员保障、经费保障、场地保障、物资和器材保障、技术保障、安全保障)10)培训 11)预演(三)实施

1)演练前检查

2)演练前情况说明和动员 3)演练启动

4)演练执行(实战演练、桌面演练、演练解说、演练记录、演练宣传报道)

5)演练结束与意外终止:①出现真实突发事件,需要参演人员参与应急处置时,要终止演练,使参演人员迅速回归其工作岗位,履行应急处置职责;②出现特殊或意外情况,短时间内不能妥善处理或解决时,可提前终止演练。

6)现场点评会(四)评估总结 1)评估

2)总结报告(①召开演练评估总结会议、②编写演练总结报告)

3)文件归档与备案

(五)改进:1)改进行动、2)跟踪检查与反馈.4、演练报告的内容:演练目的,时间和地点,参演单位和人员,演练方案概要,发现的问题和原因,经验和教训,以及改进有关工作的建议、改进计划、落实改进责任和时限等。

第三篇:应急管理

交通事故的应急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运输事业蓬勃发展,火车、汽车、飞机、轮船已成为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的同时,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和伤亡的严重性也在急剧上升,已成为人类突出的灾难源。因此,系统化交通事故的应急管理已经迫在眉睫,采取即使有效的救援措施可以极大程度上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预防二次连锁事故发生。

本文在阐述应急管理的相关概念后,分析了交通事故应急管理的发展现状,又从应急管理法制的角度指出了目前我国交通事故应急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对策。

关键字:交通事故、应急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交通工具发生事故后着火及对人的挤压、撞击坠落,遇险人员可能在极短时间内死亡。近年来公路上所发生的恶性交通事故呈现上升的趋势,交通事故发案次数居高不下,造成的损失相当惊人。众多的交通事故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无法挽回的精神痛苦和人员伤亡。由于交通事故的随机性和突发性,更多的交通事故又是难以预防的。目前我国的交通事故应急管理体系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完善。

一.应急管理概述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它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事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共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政府应急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提高政府对公共危机事发前的预见能力和发生后的救治能力,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保障政府系统地正常运转,迅速恢复社会稳定,恢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将突发危机事件带来的危害尽量降低到最低程度。有效的政府应急管理科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硬件系统包括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如决策中枢机构、咨询参谋机构、预警信息机构、危机处置机构、决策评估机构等,以及管理危机所需要动用的物质和财力资源;软件系统则主要包括各种处理危机的方案和计划,以及保障决策的信息传递渠道等。

二.交通事故应急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应急管理处置的时效性

交通事故具有突发性、破坏性的明显特征,这就使得应急管理必须讲求时效性。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益,应急处置更是如此。一方面,交通事故发生初期是处置交通事故的关键期,时间拖得越久,处置的难度越大;另一方面,交通事故发生后可能产生扩散,出现次生或衍生危机,使交通事故的损失和负面影响加大。因此,有效的应急管理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交通事故处置得当。总之,要力争做到交通事故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能

否做到这一点,是判断交通事故处置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当然,在人、财、物等资源紧缺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片面强调时效性也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决策者要收集足够的信息,要计算不同方案的风险,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都可能导致处置时间的拖长。总之,在时效性和科学性之间,应急管理者和决策者必须找到一个适中的平衡点,这才是成功处置和解决交通事故的关键。

(二)应急管理过程的阶段性

交通事故的发生和发展有其生命周期,应急管理也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和循环。按照最为简单的三分法,可以将完整的应急管理过程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更为普遍的划分方法是将整个应急管理过程分为舒缓、准备、回应和恢复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和循环往复的,体现了完整的、持续的应急管理过程。

(三)应急管理手段的强制性

应急管理主要是依靠行使公权利来进行的,而公权力是具有强制性的。强制性权利是公权力主体在应急管理中的重要手段。所谓强制性权力,是指社会成员必须绝对服从的权力,这是公权力对社会进行有效控制的必要条件。强制性权力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以国家暴力为后盾,有能力限制那些不合作的反社会行为,并保持对所有社会成员的普遍约束力。由于应急管理是要应对紧急的、危害性的交通事故,因此强制性权力的应用就显得更为必要。在实际的应急管理活动中,政府可以运用行政紧急权力,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甚至暂停或限制公民的部分宪法权利。在应急管理中赋予政府如此广泛的紧急权力,也极大地增强了这种权力对公民权利的威胁性,使其极具恣意滥用的条件与可能。因此,必须对其加以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任何紧急权力的运用都必须符合紧急状态法律的规定。

(四)应急管理技术的专业性

随着更多技术风险导致技术灾难的发生,应急管理对技术的要求不断增大,技术含量逐步提高。绝大多数的应急管理工作都是由专业化的应急救援队伍完成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一般按照专业对口、便于领导、便于训练、便于执行任务的援助组建。专业的划分很细,如消防救援、水(冰)上救援、狭隘空间救援、高空救援及生化救援等,我们这里主要指的是交通事故的救援。由于技术要求的提高,对专业救援人员的素质要求也相应提高。对于一些由技术引起的交通事故,需要听从有关专家的意见,由专家参与制定应急方案,知道整个应急过程,以便更好地处置以后的交通事故。专业知识和技能所蕴藏的巨大力量,在未来应急管理事件中将会更充分地得到体现。

(五)应急管理主体的整合性

应急管理是政府的职责,各级政府在应急管理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有效的应急管理需要政府、公民社会、企业、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之间的协作伙伴关系,其原因在于交通事故是没有边界的,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发生;受交通事故影响的是各种利益相关者;交通事故的应对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应急管理的整合性强调的是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应急管理机制。尤其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或地区出现的危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国际化影响,危机的扩散性决定了它关系到全人类共同的安全和利益,需要全人类共同面对。

三.交通事故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应急法制的内容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着眼于应急法制的法制化目标,应急法制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以宪法为根本,以交通事故应对法为基本,以相关单行法、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应急预案等为依托的应急法律体系初具规模,应急法制的体系性得以初步显现。然而,从对

现代民主和法制国家的基本要求以及促进依法治国方略实现的角度来考量,我国应急管理法制的内容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紧急状态法缺失

为解决交通事故应对中的突出问题,化解应急实践与应急基本法之间的矛盾,我国立法机关先行出台的《突发事件应对法》,既填补了应急基本方法的空白,又解决了应急实践中需要规制的主要问题。但近年来,随着多项叠加的突发事件及大规模自然灾害事件的出现,紧急状态法的缺失成为健全应急法制和发挥其有效性的一大障碍。《突发事件应对法》仅对宪法所规定的政府行政权能够有效控制的突发事件情形进行规范,但对于一般的交通事故应对措施难以应对的特别严重的“紧急状态”,则无法应对。因此需要制定紧急状态法,以填补我国交通事故应急法制体系中基本法律的重大缺陷。

2.交通事故应急管理立法缺失,单行法存在应急规范空白

单行法的优点是针对性强,或结合某类突发事件的特点,或结合某阶段应对工作的特点,规定更具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在一些重要领域的单行法,目前还是空白,如针对交通事故具体应急管理的法制缺失等。法律的不完善不仅仅不利于公民权利的保护,还好因为立法的缺失,影响政府处置交通事故的效率。

3.应急预案的地位不清

应急预案作为行政规范性文件,在应对交通事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在我国已形成了包括国家和地方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及基层应急预案、学校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应急预案等宝塔形应急预案框架体系。目前的国家和省级预案创制、补充了大量的法律规范用于弥补立法缺陷,事实上已使预案本身异化为应急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当前法律体系的不完善要求这些预案填补自己暂时留下的空缺。然而,这种“以案代法”的做法与说法的合理性还需立法部门定夺。应急预案的地位问题不解决,将大大影响应急预案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功能和效率的发挥。

(二)应急法制的内容冲突

根据宪法,全国人大于2000年制订了《立法法》,其七十一、七十三条分别规定:“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立法主体的不同,其所制定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的适用范围、调整对象、规定要求就会产生冲突与协调性不足的现象。现有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和法规亦表现出很强的部门特征。各个单行法、法规中的应急规定分布零散,存在规范性不强,整体协调性差、相互之间缺乏衔接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况。具体如下:

1.应急单行法、应急行政法规与应急基本法间内容冲突

由于前者与后者因法律位阶之不同,其法律效力等级也不同,所以前者应与后者的法律规定和原则相一致。但因我国应急立法从立法技术上主要采用一事一法的立法模式,且一事一法中的“事”已在立法中被细分为两级或者三级、四级,显得层级杂乱,再就立法时间而言,一事一法中的“法”立在先,作为应急基本法的交通事故应对法立在后,故此,二者的不协调显而易见。例如,《突发事件应对法》根据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在我国现有的行政法律中,有的虽然也分为四级,但名称却各有不同。虽然不同突发事件的性质和应急处置的实际做法有一定的差异,但其不规范、不协调的事实是不能忽视的。

2.应急单行法与行政法规、行政规章间内容冲突

单行法、法规、规章间协调性不足具体到应急来看,可由下例表明。《道路交通安全法》对应急信息的发布明确了“统一、准确、及时”的规定与要求,但目前仅有几部法律规定了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内容,因立法时间前后不一和部门立法的缺陷,使有关应急信息发布主体,以及信息传输渠道的规定,都不尽一致,导致应急处置中信息发布工作较为混乱,缺乏统一权威的口径,为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障碍。

3.各级各类应急预案与应急法律、法规间内容冲突

目前我国应急管理的法制化在制度层面基本上是两条腿走路的模式,一是以应急预案体系为基础来组织和协调各项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二是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有关的调整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来规范交通事故应对中各种组织管理工作的制度保障作用就显得相对较弱,特别是一些应急预案本身就与现有的交通事故有关的法律法规不相一致。

(三)应急法制的时效性不足

应急法制的时效性是指应急法律制度效力和对应机制保障效能的实现状态,主要通过应急法律法规的合法性、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立法目标实现程度、法律责任设定的适当性来考量与评估,以期通过较小的法制资源投入取得较大的应急效益。从上述几方面来看,我国应急法制的时效性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部分法律法规操作性不强

内容上表现为较为原则、抽象,又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办法相配合,且大部分立法重视应急权力的配置,忽视对应急权力的限制和对这些权力造成的危害结果的救济;重视纵向关系上机构之间的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忽视横向层面上机构之间的协调与监督;重视应急措施上的实体性规定,忽视对其进行程序上的约束;重视官方机关和上级机关在处理突发事件的领导和权威,忽视非官方机关和下级机关的配合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2.部分法律规范的适应性不强

法律的适应性,指的是法律在每个个别场合实现正义目的的可能性程度。在应急管理过程中,法律凭借“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小心翼翼地实现着各种目标——公正与效率,秩序与自由等之间的平衡。而交通事故的发生,使这一切重新面临考验。例如,《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后,一起新的重大交通事故发生证明了该法律存在的许多不完善的应急管理措施以及不完善的预防及赔偿条款。这表明了现有应急法律体系所采取的制度安排,还不能为特大交通事故的应对活动提供全方位的组织体制、资源保障和策略选择空间。目前我国部分法律规范由于其立法缺乏严密性与前瞻性,导致应急法制的适应性不强,如现行法律无法为非政府力量提供畅通途径和必要空间,《道路安全法》规定的交通事故预警机制相互间衔接不足,中央和地方对交通事故预警机制启动程序的规定不严密等。

四.交通事故应急管理的对策

(一)构建全国统一的交通事故应急管理部门

目前,我国国务院虽设有应急管理办公室,多数地方应急管理组织一般为临时组建,受当地政府领导,而专门针对交通事故的应急管理办公室几乎为零。面对大面积、交叉型、高破坏性的交通事故时,现有的这种机构无力承担领导全局的重任。因此,根据当前实际,首先应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应急管理机构,使之具有跨部门、统一的应急管理综合协调的权力和职能,主持和处理不同级次的应急管理工作,便于在出现大型危机时的应急联动,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机制,并将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相结合,更好地从类别管理、部门管理转向全面整合的应急管理,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全面应对突发事件的联动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其次,国家应通过立法赋予各级交通事故应急管理部门应有的职责和权限,使应急管理部门有法可依,使其协调各种参与危机治理力量的关系更具有可操作性,从而保证交

通事故应急管理的顺利进行。

(二)增强政府预警能力和危机意识

第一,针对我国交通事故预警能力低、预警设备较差、技术较落后的状况,政府要加大建设灾害预警系统的投资,更新设备,对可能出现的灾害尽早提供预报,及时提醒民众及相关组织做好预防交通事故的准备,学会紧急情况下的自我保护和自我救助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如云南迪庆州的交通事故就反映了这一点,春多乐村一村民无证驾驶农用货车搭载观看斗牛比赛的村民返回,在德维公路驶离路面,连车带人坠入澜沧江,造成23人死亡、4人失踪、11人受伤。虽然整个事故处理过程组织到位、处理及时、措施有效,但其严重后果给人们留下的教训也是十分深刻的,说明了我国道路交通事故防范仍然有漏洞,我国对组织大型活动安全工作措施不落实,对防范重特大交通事故措施未长期化、制度化。

第二,要建立科学的信息披露制度,借助统一的信息系统,以务实的态度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以实现应急管理各参与力量的信息共享,及时开展应急协调和管理。有些地方、有些人企图通过公关危机使交通事故的消息封锁,逃避自身责任,导致造成更大的伤害和更严重的后果,因此,一定要及时披露交通事故的具体情况,避免不法分子逃之夭夭。

第三,要对政府部门及全体工作人员开展危机教育,培养危机意识。特别是对危机处理机构及人员,要根据所要防范的交通事故的性质和内容,定期地有针对性地开设各种培训班,培训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危机事前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并具备应急防范及处置的能力。如深圳交通事故,一辆幼儿园中巴车失控冲上人行道,碾过38人,9人当场死亡,另外8人在抢救过程中或治疗过程中死亡。这体现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问题,有的接送学生的校车上无教师看管;过期报废车翻新充当校车;校车严重超载,一些学校自己没有校车借用社会上的营运车运送学生;校巴司机不合格,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没有经过严格的安全教育等。

(三)大力发展民间非政府自助组织

在我国,一个健全的危机应对体系,应由国家机构为主导,以地方政府力量为主体,以社会非政府组织为辅助的几个部分组成。我国政府在危机处理中表现出强大的组织力和控制力,而社会自助力量却显得分散而弱小,但在参与灾害性事故的应急处置中,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事故处置方面社会化程度高低的一个标尺。因此,在当前交通事故频发的情势下,大力发展民间非政府自助组织,并在应急机构中增设专门部门对其进行管理,在政府的引导下,由各级应急机构组织紧急响应者、自愿者组织、非政府组织积极投入抢救交通事故伤亡人员之中,可弥补政府应对危机抓大放小的不足。汶川抗震救灾中许多自愿者开展的心理辅导、伤员护理、寻找受灾者亲人的活动,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公民参与的制度化建设,并以法律的形式对危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内容、方式、途径作出明确规定,使公民参与制度化、规范化。这有助于树立公民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意识,提高民众的爱国热情,增强民众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凝聚力,更有利于实现政府、社会力量对公共事务的共治,减低政府应急治理的成本。

(四)确保政府应急管理的信息公开

政府应急管理的信息公开意义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则明确规定:“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在2002—2003 年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前期工作由于信息统计不准确、发布不及时而导致疫情扩散、公众一片恐慌,引起海外传媒与民众对中国政府封锁信息的不满与指责;后期工作由于勇于承认失误,快速、准确地公布疫情信息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谅解、合作,很快挽回了国家声誉,最后取得抗疫成功。这一事例从正反两面凸显了我国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信息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实行信

息公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交通事故的及时公开透明也同样十分重要。政府应急管理的信息公开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突发公共事件初期信息公开能够尽快争取公众的支持和避免事态恶化。突发公共事件初期信息公开能让公众及时了解突发事件的真相,能帮助人们了解和判断该事件将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能让公众及时知晓政府的态度和采取的应急措施,从而降低社会公众的心理恐慌度,使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对政府的工作给予支持和配合,避免事态的恶化。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这种通过信息控制来处理问题的方式已经越来越弊大于利,结果甚至会欲盖弥彰。其严重后果就是政府公共行政信息的失语或者弄虚作假,使得危机中的公众因不满意政府在公共信息发布上的“造假”行为和“保密”行为而宁愿相信传闻和流言。(2)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信息公开有助于恢复政府公信力和建立起政府与公众的良好互动关系。信息公开伴随着整个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过程。由于突发公共事件的突发性、紧急性和现场情况的混乱等,有可能导致政府最初发布的信息不完整、不准确,从而招致公众对政府的不满和不信任。因此政府需要在随后的时间里尽快核实情况,发布完整准确及时的信息。另外,政府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把应对事件的方案和措施以及需要公众配合的防范措施告知公众,能让公众做到心底有数,使公众在知晓信息的情况下,能有效地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与控制,并对政府应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从而建立起政府与公众间的良好互动关系,这有利于快速顺畅地解决危机事件。

五.结论

在道路交通日益通达、交通工具日益先进的当今社会,交通事故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不断演绎着人类遭遇交通事故的各种状况,交通事故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还给无数的家庭带来了无法挽回的精神痛苦。交通事故的发生和增多,既反映和暴露了目前存在的发展中的不协调、管理上的缺陷以及诸多社会问题,又是一个现代化过程中难以回避的重大挑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妥善处置,尤其是需要总结和借鉴以往对各类交通事故的认识和处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形成交通事故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地总结和完善交通事故应急管理体系,使事故发生的几率和事故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何建敏,刘春林,曹杰,方磊.《应急管理与应急系统——选址、调度与算法》.

[2]桂维民.《应急管理100例》.[3]唐晓燕,朱守侠.《交通事故的应急处理与索赔》.[4]刘智勇,陈晰.政府应急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文化,2009.[5] 姜安鹏,沙勇忠.《应急管理实务——理念与策略指导》

[6]沈亚平,李冰心.对加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思考[J].学术纵横,2009.[7]侯保疆,吕玉姣.政府应急管理的信息公开与大众传媒[J].太平洋学报,2009.[8]卢涛.危机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张沛,潘峰.现代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11]陈华,汪洋.国外应急管理经验及借鉴[J].中国应急管理,2009(9).

第四篇: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

企业要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及预警预报体系,每月进行一次安全生产风险分析。

预警的基础知识

预警系统主要由预警分析系统和预控对策系统组成。

一、安全预警的目标、任务和特点

目标:通过对安全生产活动与安全管理进行检测和评价,警示安全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危险程度。

任务:完成对各种事故征兆的检测识别诊断和评价,及时报警,对事故征兆的不良趋势进行矫正和控制

特点:快速性、准确性、公开性、完备性、连贯性

二、建立安全预警机制的原则和要求

遵循及时、全面、高效、引导的原则

及时性-

全面性-检测、识别、判断、评价、对策

高效性-

引导性-

三、预警体系的建立

1外部环境预警系统

A自然环境变化

B政策法规变化

C技术工艺、装备等物变化

2内部管理不良预警

A质量管理预警

B设备管理预警

C人的行为活动管理预警

3预警信息管理系统

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实现

第五篇:如何加强应急管理

浅谈如何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事关发展全局和生命财产安全,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此,我们应牢固树立未雨绸缪、预防为主的思想,切实抓好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一、重要意义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应急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充分依靠广大干部职工,以保障国家、人民及职工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能力为重点,逐步建成覆盖各级方方面面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落实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构建统一指挥、反映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制定和完善应急管理措施办法,建设突发事件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和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形成单位主导、部门协调、员工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管理体系

(一)制度建设。侧重做好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和管理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应急预案,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处置程序。尽快构建覆盖各级各个方面的预案体系,并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强化预案编制质量,增强预案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根据突发事件分级标准,明确各专项预案的操作规程,制订操作手册。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进一步明确预案修订、备案、评审、升级与更新制度。逐步建立各级预案库,提高预案信息化管理水平。狠抓预案落实工作,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不断提高实战能力。

(二)机制建设。一是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各单位是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其有关部门是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机构,应依各自职责负责好相关类别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要进一步强化职责,充分发挥在相关领域应对突发事件的作用。可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作为统筹应急管理工作的办事机构。各科室(部门)要进一步明确专(兼)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等职能,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发挥运转枢纽作用。二是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协调联动,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建立应急管理联系工作机制,研究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加快突发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

置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建立工作例行报告制度。

(三)应对能力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应急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办公资源和专业系统资源,构建综合应急平台体系,实现互通互联,满足值守应急、信息汇总、指挥协调、视频会商等基本功能。加快制订应急信息平台建设规划,并分步实施,实现统一接报、分类分级处置的应急联动工作机制。二是强化突发事件的信息报送和预警工作。要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确保重大突发事件及时准确上报和妥善处置,对迟报、漏报甚至谎报、瞒报造成严重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设立基层信息员,不断拓宽信息报告渠道。要抓紧建设各类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发布制度,充分利用电子屏幕、内部网络平台、手机短信息、电话等各种载体和手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三是健全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立充实应急救援队伍,定期进行应急救援演练演习,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四是加大应急处置工作力度。进一步规范应急处置工作程序,明确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掌握、准确判断突发事件发展态势,启动相关预案,组织调动应急资源和力量开展救援工作,采取必要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及时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并督促相关单位落实整改措施。五是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要求基层部门针对日常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制订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经常性地

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应急安全意识,努力提高职工自救、互救能力,做到有预案、有救援队伍、有联动机制、有善后措施。同时要求基层部门经常开展风险隐患的排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县级单位应该加强对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和检查,注重基层应急投入,促进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全面提高。六是抓好风险隐患普查和监控工作。对可能造成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安全隐患、矛盾纠纷或不稳定因素进行普查登记、分析评估、治理整改和统计汇总。同时建立各类风险隐患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对重大风险隐患,要进行实时监控。进一步加强各部门、重点部位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严密防范各类安全事故。七是统筹管理各类应急资源。建立应急资源储备制度,在对现有各类应急资源普查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应急处置所需物料、装备、通信器材、生活用品等物资保障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加强应急管理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为妥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四)培训和宣传。一是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培训。要将应急管理培训纳入教育培训体系,制订应急管理的培训规划和培训大纲,明确培训内容、标准和方式。加强干部职工和应急救援队伍安全知识、处置技能和操作规程的培训。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要强化培训考核,确保安全培训普及面达

100%,达不到考核要求的管理人员和职工一律不准上岗。二是大力宣传普及应急知识。要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传播手段,开展有关应急防护知识教育,深入宣传各类应急预案,开展现场宣传、知识竞赛等活动,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扩大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覆盖面。三是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要高度重视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和舆情分析工作,为积极稳妥地处置突发事件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坚持及时准确、主动引导的原则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新闻宣传纪律,及时发布信息,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五)组织领导。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度、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制度和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将应急管理工作情况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和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认真研究和把握应急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总结、完善和推广应急管理工作中的新经验,不断增强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要建立并落实应急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对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等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二是组织动员干部职工群众共同参与应急管理工作。要紧紧依靠干部职工群众,动员各种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应急管理工作合力。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在动员职工、宣传教育、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建立应急管理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保障资金投入机制,保证应急管理工作经费,并纳入本级财务预算,适应应急队伍、装备、交通、通信、物资储备等方面建设与更新维护资金的要求。建立安全生产经营的长效投入机制,增强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能力。四是加强评估和统计分析工作。有关部门要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置及相关防范工作作出评价,对应急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形成应急管理工作评估分析报告。加强应急管理统计分析工作,完善分类分级标准,明确责任单位和人员,及时、全面、准确地统计各类突发事件相关情况,建立突发事件档案,实现应急管理痕迹化。(刘辉)

下载应急管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应急管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5应急管理工作总结

    应急管理工作总结范文(一) 一、基本情况2014年,我公司四大类突发事件为零,人员伤亡为零,经济损失为零。二、应对处置工作开展情况为了应对可能突发的各类事件,迅速有效地组织......

    应急管理工作汇报

    应急管理工作汇报 应急管理工作汇报今年以来,我县应急管理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突发事件信息汇总、综合协调、决策......

    应急管理相关法律规定

    应急管理法制是指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有《突发事件应对法》。我国目前已基本建立以宪法为依据、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核心、以相关单项法律法规为配套的......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

    首页>>法律法规 一、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文件 法律 ·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国家总体和专项预案 ·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

    应急管理工作总结

    应急管理工作总结 应急管理工作总结1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按照市、区应急管理的总体安排和部署,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

    应急管理工作总结

    2010年度应急管理工作总结 2010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市煤炭工业局的指导下,重视和加强煤矿应急管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紧紧围绕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学习心得

    应急管理学习心得我感到受益匪浅,同时深深体会到如何正确处置好群众工作中的突发事件,任务重、责任大,需要不断学习法律法规知识,提高自身依法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应急管理工作总结

    2010年应急管理工作总结 2010年塔城分公司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立足于企业和谐发展,致力于社会稳定,严格落实地委、行署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各项批示要求,结合通信行业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