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修实践心得
关于思修《去方山捡垃圾及宣传森林防火》的实践心得
12201225蒋浩经济3班
得知要完成实践后,我的心情十分激动,不仅因为是第一次做社会实践,可以好好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而且是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可以培养团结,互助精神。一周后我们开展了分工合作,“2+2+2”组合,2人准备捡垃圾工具,2人准备火灾宣传资料,2人负责打印资料及后勤。在制定好时间,地点具体计划后,于4月20日正式执行。这天天气较晴朗,计算好时间,大约中午12点出发,到达方山大约12:30,由于背包较重,坡度也高,攀爬的过程十分劳累,但是大家互相鼓励,为了共同目标而努力,自己也从未有过这样的感觉,虽然辛苦,但十分值得,终于等到烧烤区人渐渐聚集,于是大家开始行动,大家向陌生人递出宣传单并耐心讲解,虽然有人不耐烦,我们心里也默默承受着,尤其当有人把纸扔进垃圾筒时,有一位同学还是默默把它又捡了回来,那一刻才知道实践的辛苦,但是十分值得,也有的人微笑回答,耐心咨询,关心我们的现况,那一刻又觉得十分自豪,动力翻倍,大家的成果终于没有白费。
下午我们已经十分劳累,但是还是互相鼓励沿着山路爬到山顶,清理了沿途的垃圾,发现饮料瓶与面纸的丢弃物最多,有些上面都覆盖了脏土,发出恶臭,但是我们还是空手捡起来了,到达山顶,我们小憩了一会,看看自己的成果,仰望天空,虽然个个脸色疲惫,但是心里豁然开朗。走在下山的路上,感慨万千,不知怎的有些不舍,大家一路唱着开心地回学校。
第二篇:思修实践活动心得
思修实践活动心得
——记2014感动中国 烟院营销Y143 许文婧
可能已经是第三次再看14年的颁奖典礼,真的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时间再看都会有不同的感动和收获。对于感动中国,褒贬不一。我想不管怎样,它传递的是一种社会的正能量,是一种社会的美好,是一份深深地感动和很多种中国人特有的精神,无法复制。
黄旭华,87岁的老人。30年不被家人理解投身于核潜艇事业需要的是一种怎样的毅力和坚持,零下22度的深夜出现技术问题毫无顾虑掀开被子就出门需要的又是一种怎样的责任感。“思想里没有复杂的东西,列宁说过,要他一次把血流光,一次流光,很伟大的动作,更关键的要是你一滴一滴慢慢流,你能够忍受下去。党和国家需要我,血一天一天慢慢流,我就一天一天慢慢流。”他愿意用一滴一滴的鲜血,用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中国的核潜艇事业,越是无私,越是谦逊。“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他代表的不仅是自己,还是整个为核潜艇事业默默付出的人员,他们的刚强抵挡住当时一穷二白年代的惊涛骇浪。
最令我感动的还是这个老人,他叫刘盛兰。忘不了那个老人一双破旧的布鞋踩在自行车蹬,车筐中盛满废品艰难前行的画面,忘不了那洁白雪上鲜明的脚印,忘不了他在城中家被烧毁回村收瓶子没人要无助的眼神,忘不了那双布满皱纹指甲中满是尘土苍老写信的手,忘不了那简陋的三餐和捡来的馒头,更忘不了他数着那些硬币笑着说着72块钱的样子。一年只花千元最大花销却是订阅报纸了解捐助孩子的信息。老人送出每一块钱的分量都是沉甸甸的,那里面凝聚了多少爱。不知多少年已捐助了百余名孩子10多万元。如此善行面前我们怎还能铺张浪费,不知那些钱是老人用多少艰难才能换得的,不知那些钱又能捐助多少人。一个高贵体现于行为与心灵,在于他的精神世界。“我有一碗也要给他半碗。”走过古稀,走过耄耋,老人用无声的行为诠释了中华民族对教育的理解。在他身上,我更看见了教育对一个人的重要,想必老人也应该是受过教育的人,他更能明白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一种信念。或许正是这支撑他无论如何一直资助那些不能上学的孩子,让他们好好学习,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九旬高领,他走了一辈子,再也走不动了,但这份爱,这种精神将永远传递。颁奖词那句话说得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还有那个98岁的老医生胡佩兰,干了一辈子仍要坚持干到最后一天着实令人感动,看着患腰间盘突出的她艰难的挪步心中不免泛酸。让病人少花钱看好病,用心去倾听体会病人的痛苦和难处。她讲拿着医生的名义去赚钱这不好,有效便宜为原则,不为良相必为良医。看着胡奶奶手拿着治愈病人送的纸玩具脸上漾着抑不住的笑容,心里一阵温暖。想想现在社会上太多医德问题,当好医生成为难事,医患关系十分紧张。若是医生都能像胡佩兰这样用真情医病,用医德动人,用坚守爱这份天职,又何来冲突?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愿给您最崇高的敬佩,仁医!
开始看方俊明,真心替他惋惜,好好男儿就因一小男孩的玩笑做出本能反应跳入河中,一辈子得与轮椅为伴,梦想、平静的生活变得遥远。可看到他无怨无悔的神情,固执地相信善良,知道男孩一定本无害人之想,默默承受一个家庭的艰辛,饱受生命的委屈,终于明白这是另一种伟大。这社会陷入过该不该扶得到的恐慌,或许我们都该想一想。善是出于本能,而无悔于善,又有几人能做到。如余秋雨说,不仅仅是表彰他,而且是表彰那些大地上天天在发生,却不被我们知道,甚至不被我们理解的高尚行为。
“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他是被天山一条路改变生命状态,守望不渝信念,义薄云天的陈俊贵。“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百姓的心。“她是为返底村村民不要钱也不要命,虽不识几字胸中却有大义大理,有一天生命就尽一天力量的温暖极品村官段爱平,做好事很难,但也可以以真心换真心。“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 他们是顽强进行伟大科学实践,只为一株油菜梦想的沈克泉、沈昌健父子。“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她是最美教师,放弃拉萨工作与同女儿见面的机会,让西藏山区孩子们的求学梦照进现实的格桑德吉。“病,压垮了身体,但不能摧毁母爱。”78种颜色127万针,她是为孩子留学费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为孩子缝补梦想的绝症母亲姚厚芝。“跨越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勋章。”“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她是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为广大群众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忠于爱情深明大义的老阿姨龚全珍。
愿我们都能从中真正悟到些什么做些什么,而不是止于一时感动。
第三篇:思修实践活动心得
思修实践活动心得
我们这学期的思修实践活动是打扫五间党政办公室。刚开始我们决定做这个打扫的实践题,我们都以为只做一次打扫的,于是后来知道我们不同于其他组,要坚持做一学期时,说实话,当时是有抱怨的,为什么我们不找轻松的呢?但是后来做下来,我们也转变了心态。
其实打扫真心不是很难,只是因为我们的懒惰心态和不愿多做事吧。在家里,我们都很少做家务,为什么要做呢?做下来,我觉得我应该有些许进步。
首先,我学会坚持,每周星期五一次,我没找借口逃掉、缺到,我觉得这点值得继续保持;
第二点,体会到劳动很光荣,每次看到自己把各个地方角落收拾的很干净,很明亮,总是觉得很自豪,一种正能量在心中升腾;
第三点,团结协作的伟大啊,实说,如果让我一个人打扫,我一定没这么快,这么打扫的干净,就是因为我们的通力合作,才会把这个实践活动弄得很好。
小小的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体力活动,也有思想上的提升,也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友情,谁说大学生颓废不劳动?谁说大学生之间感情淡薄?以后听见,我会自豪的宣告:没这回事!
作者:蒲莉
第四篇:思修心得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得体会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一个人的影响尤为重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和对大学生思想的塑造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我将就个人实际分析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要明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重要性。该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它以马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正是此门课程给我们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和法律基础,让我正确的去认识世界和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加强对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学习能让我们都自身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同时正确看待自己的人生,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我觉得此门课程给我们提供人生的指南,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和正确看待和分析事物都有着无可取代的意义。
我相信每个大学生在初进大学的时候都会有一种迷茫,因为我们发现自己突然变了一种身份,于是我们开始大量这个偌大的圈子,寻找着自己的人生坐标和前进方向。我想这个时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让我们引咎发问,引导着我们去认识自己和正处处理周边的事事。这一时期,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思想道德修养课能帮助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素材和生动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获得真、善、美的心理启迪,正确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为社会培养有用的栋梁之才。
此门课程的开设是贴近大学生心理实际的,它对大学生的心理塑造和自我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五篇:思修心得
千年学府,百年师范
——记游伟人母校
千年学府,百年师范
这里孕育了青年毛泽东,他的思想,他的事业,他的决心,他的爱国热情。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前身是南宋创办的城南书院。1903年始立湖南师范馆。毛泽东青年时期在第一师范工作、学习、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八年之久。,毛泽东曾夸赞“一师是个好学校”,并于1950年12月为母校题写“第一师范”校名和“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校训。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许多仁人志士,如何叔衡、蔡和森、任弼时、李维汉、潇三等曾在此学习;徐特立、杨昌济、黎锦熙等曾在此任教。
第一师范座落在长沙市城南秒高峰下,西临滔滔湘水,与岳麓山隔江相望,风景优美。校舍建筑注重典雅,古朴舒适,宁静致远,是一所集东方文化内涵与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群落。【一师与历史】
建校之初效仿日本式的普通中学系统与师范学校系统分立双轨制,至1926年改制;之后历经多次停办、合并、更名和迁徙。1926年秋季开始改为美式的单轨制综合中学,并将学校名称改为湖南省立高级中学教育科。1927年长沙马日事变后学校停办,学生解散。1928年春季复课,改(湖南省立高级中学)教育科为(湖南省立高级中学)师范科。1929年1月(湖南省立高级中学)师范科分出,恢复省立第一师范。省立第一师范址续办省立第一中学,省立第一师范迁至省教育厅和一师二附小所在地教育会坪(原国民党省党校院内)续办,并改称“新一师”,1930年红军攻打长沙时学校也曾一度停办。抗日战争期间,省立一师范迁至湘乡西阳、安化桥头河等地。1939年2月,与省立一中、二女中等七校又合并为湖南省立第一临时中学,分设师范部;1941年1月,师范部从第一临时中学分出恢复省立第一师范;1946年初安化桥头河搬至岳麓山左家垅。
湖南师范馆成立于光绪29年(1903年),为解决废科举、兴学校的师资问题,经由湖南巡抚赵尔巽批准设立;同年2月17日正式开学,学制一年;王先谦任第一任馆长。入学对象为30岁以下乡试落选举子,学制一年,成绩及格者发给文凭,准予担任中、小学堂教员;共设有伦理、经学、算学、中外史学、中外舆地、文学、理化学、英文、图画、体操等10多门课程。
师范馆初址租于黄泥街余宅(今五一广场附近),因址窄小于同年11月迁往妙高峰城南书院,合并为湖南全省师范学堂。生员达百余人,分为甲乙两班。1904年赵尔巽经奏准,分设湘中、西、南三路师范学堂,中路师范学堂设于长沙,以妙高峰原址为依托组建,招收长沙、宝庆、岳州三府学生。至1909年先后招收文理4班、预科3班,共332人,其中88人于1908年遵新章拨送优级师范,另224人按期毕业。
一代伟人毛泽东青年时期在此求学、工作长达八个春秋,并在此从事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等一系列革命活动。这里也曾留下过朱熹、张栻、曾国藩、左宗棠、黄兴、章太炎、杨昌济、徐特立、何叔衡、蔡和森、任弼时等杰出人物和美、英著名学者杜威、罗素等人的足迹,孕育了一大批功勋卓著的革命先驱,造就了许多享誉国内外的仁人志士,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专家学者、教育人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0年12月,毛泽东为母校题写了“第一师范”校名和“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校训。徐特立6次来校视察,并题写了“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校风。1993年,江泽民为校园内的青年毛泽东铜像题名。来校视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有谢觉哉、邓颖超、宋任穷、宋平、李锡铭、尉健行、李岚清、李铁映、陈至立等。并有多位外国元首和领导人来校参观、访问。【他们与一师共成长】
毛泽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1920年至1922年任一师附小主事兼师范部国文教员。
蔡和森: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913至1915年就读于一师。
何叔衡: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13、1914年就读于一师。
孔昭绶:教育家,1913-1918任湖南一师校长。
黎锦熙: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1955年的中科院学部委员;1913至1915年任一师历史教员。
袁吉六:字仕策,榜名仲谦,民国2年(1913)春,任湖南省第一师范国文教员。
方维夏:教育家,1911年夏到1918年夏任湖南省第一师范农业、博物教员和学监主任
李达: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23至1926年任一师社会学教员。
李维汉:革命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16、1917年就读于一师,1917、1918年任一师附小初级部主任,1922、1923年任一师教员。
刘畴西:红军高级将领,黄埔军校三百名将之一;1920至1924年就读于一师。
任弼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青年运动的领导人;1915至1918年就读于一师附小高级部。
田汉: 剧作家、诗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1921至1922年任一师国文教员。
王先谦: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1903至1904年任师范馆校长。
夏丏尊:教育家、作家;1920至1922年任一师国文教员。
夏曦: 红军高级将领、烈士;1917至1922年就读于一师。
谢觉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1920至1923年任一师附小教员。
辛树帜:生物学家、农史学家和教育家。1920至1924年任湖南一师生物教员。
徐特立:教育家;1913至1919年任一师教育学、教学法教员兼教育实习主任。
杨昌济:教育家;1913至1918年任修身、教育学教员。
杨树达: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1955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14、1915年任一师国文教员。
易白沙:革命家。1917年任一师国文、历史教员。
袁国平:红军高级将领、烈士;1922至1925年就读于一师。
张国基:教育家、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1915至1920年就读于一师。
萧瑜: 又名萧子升,著名诗人萧三的哥哥,毛泽东之旧友,1911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于1915年秋毕业。
萧三: 著名诗人,1913-1918就读于第一师范。
周鲠生:教育家、国际法学家;1904至1906年就读于一师。
周谷城:教育家、历史学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21至1927年任一师英语教员,曾先后兼任教务、训育主任。
周世钊:字敦元,1913-1918就读于第一师范。长沙解放后,曾任湖南第一师范校长。
【一师与党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长、独立和成熟,与湖南第一师范息息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同志在此开始了他的革命道路。从毛泽东走进一师的校门开始,一师带给他的不仅仅是通过在这里的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此他的爱国热情不断燃起,他的革命决心不断强烈。一代伟人毛泽东青年时期在此求学、工作长达八个春秋,并在此从事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等一系列革命活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一群热爱革命,热爱国家的革命家的努力紧密联系。例如: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蔡和森同志在同毛泽东的一起学习和工作中,开始为共产党的事业奋斗。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7月1日,在其诞生前的十几年里,毛泽东同志通过在一师的学习和工作,更多的了解到共产党的发展情况。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全国大学生从走红色革命之旅。一师的历史和他的革命历程、与党的密切关系吸引了众多大学生前来参观一师旧址,缅怀、学习青年毛泽东。
在此次去一师的参观、学习中,一进门我就被一师浓重的革命气息倾倒和征服了。熟悉的校门,那是我在《恰同学少》里看到的最多的场景,我喜欢看到当时和毛泽东一起学习的同学在那里合照、学习、玩耍。一师给我的总体感觉就是红色的气息,红色的经典,红色的韵味。有一种好想回到100年前的今天,与毛泽东、蔡和森等等一起在一师学习的冲动,好想穿着当时女学生朴素的校服,亲自去感受、去聆听那种声音。在一师寻觅党走过的足迹,去探寻革命的气息。
【一师与经济旅游业】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青年毛泽东纪念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旧址)座落在湖南省长沙市。长沙是个旅游的城市,作为省会城市,长沙有便利的航空、铁路和公路交通。长沙汇集许多著名的旅游风景点,滔滔湘江、巍巍岳麓山,三所211工程的大学城,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省博物馆馆藏著名的马王堆女尸。第一师范旧址,青年毛泽东纪念馆更是吸引了当代的大学生去寻找红色革命足迹。一师的旧址参观门票是15元一人,学生证可以买半价票。这个价格的门票对大学生都可以承受,所以比较合理,同时这个收入对一师旧址的维修,青年毛泽东纪念馆的管理有一定的积极促进和提高的意义。湖南省旅游局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旧址正式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对广大游客开放,这个举措不仅为长沙市的旅游业增加了旅游经济的收入,同时一师的文化和革命气息,对广大游客的熏陶和影响,是游客不仅在参观中,感受伟人毛泽东曾经学习的感觉,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历程中,找到党的足迹,爱党、爱国是我们的使命。
【一师旧址教育当代学生】
青年毛泽东纪念馆,我们一起看了青年毛泽东在一师学习时的书信、他破旧的伞和衣物等。我们细心阅读了在当时革命党人的通信信笺,给我最大的感触是革命家们他们的毛笔字写得真不错,从小就练习书法的我,对写毛笔字深有感触,一定要静下心来,而当时的中国处于剧变的前夜,一群革命党人能如此静下心来,他们的心态是值得我们佩服的。随后我们来到第八班教室,一行11个人,我们都找了位置坐在了第八班教室,别样的感觉,似乎耳边能听到毛泽东同志在抒发他的感慨。书生意气,激扬文字,这是何等幸福的画面。而当代的学生,从小学说起,除了在学校的学习以外,放学以后的补习班不止一个两个,我想说他们不是机器,只是10岁左右的孩子,他们需要属于他们的天真烂漫的童年。而初高中,在中国的应试教育,把每个学生教育的都成了做作业的机器,只知道埋头做作业,而其他的呢?大学,曾经我以为是个自由的地方,在那里我们可以寻找到和青年毛泽东时代学习的气氛,但是完全没有。所以当我坐在第八班教室,心中有一种莫名的享受感,我觉得像是回到了100年前。随着一师青葱的树叶,吹着习习凉风,我们又参观了大礼堂、水井、铜像广场、君子亭等等。当代的学生和100年前的学生差别太大,他们是珍惜学习机会,而我们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从一师回来,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喜欢当时那个文化与教育气息,他们的意气风发。我建议每位学生去那里走走看看,触摸一下100年前不一样的教育环境。我一直在深思一句话,毛泽东说“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那是在1950年,毛泽东写的,确实如果连一个学生都做不好,如何去做好先生呢?作为师范生的我,有时候我会羡慕讲台上老师洒脱的上课风格,但是我还做不好,因为我正在朝做好一名学生奋发迈进。
“千年学府,百年师范”——重温伟人青年时期的点滴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