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文荣率队调研中豪
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文荣率队调研中豪·螺蛳湾国际商贸城
2014年5月26日,昆明市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文荣率队调研中豪·螺蛳湾国际商贸城建设情况,昆明市副市长何波、杨勇明及政府各部门负责人参加调研,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卫高等领导陪同调研。
调研组一行实地考察了集团项目建设发展情况,详细听取了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卫高对集团项目建设情况和市场运营情况进行的汇报。李文荣市长对集团项目招商、市场培育与运营管理等方面所做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中豪·螺蛳湾国际商贸城系昆明市重点建设项目,市场的成功运营有力带动了昆明市东南片区经济发展,有效衔接了昆明老城区与呈贡新城、对带动就业、推动昆明区域经济腾飞和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昆明东南片区服务能级等方面意义重大。同时,中豪商业集团积极做好板块内交通、医院、学校及其他公共设施的配套服务,提升了片区宜居指数,有力带动了昆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同时,针对我集团在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文荣进行了现场安排部署,他强调:“各级各相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中豪•螺蛳湾国际商贸城项目对昆明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积极配合、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实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加快项目推进。中豪商业集团要做好市场经营,提升板块价值,为全市产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篇:20110512副省长、市委书记陈德荣在文调研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共)
县委办通报
第15期
副省长、市委陈德荣书记在文调研统筹城乡
改革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2011年5月12日)(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编者按:5月12日,副省长、市委书记陈德荣率市政协主席包哲东,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昌荣,市委常委、秘书长葛益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温州市委会主委王小同及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先后到玉壶、黄坦、西坑等地实地调研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工作。座谈会上,陈书记就推进中心镇建设、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农房集聚改造等工作作了重要讲话。陈书记的讲话,对进一步推进我县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现根据县委主要领导的意见,将陈书记在文调研时讲话精神印发给各乡镇、部门单位,请认真组织学习讨论,深刻理解精神实质,提出贯彻落实意见,并将落实情况报县委办信息科,由《文成信息》陆续刊登。
今年市委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应该说文成在这方面走在了温州的前列,第一个批下文件,第一个实施到位,整个工作过程周到、严密、平稳。这次来文成,主要是对乡镇撤扩并以后全市城乡统筹综合改革下一步工作进行调研,切实抓住行政区划调整机遇,对中心镇建设、农房集聚改造建设和村级组织设置等重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深入推进我市统筹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
一、集聚是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今年是“十二五”工作的开局之年,未来五到十年是整个温州包括文成、泰顺等欠发达山区城镇化、现代化的关键时刻。在城市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努力,无论是收入、住房、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各个方面都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而在农村方面,差距甚大,所以温州现代化的关键在农村。
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是关键。现在的西方国家人均收入达到了2万美元,相当于13万元人民币,这么高的收入,没有大量农民的非农化转移,仅靠农民守着一亩三分地,根本不能实现。在城市这块,按照我国现在的发展速度,未来十年、二十年可以继续保持8-9%的年增长速度,基本可以达到这一要求;而在农村,就必须要转变发展思路,最大限度地用好农村劳动力、土地资源,通过做大做强做优中心镇推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
最近这几年,城市普遍发生民工荒,这说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异地转移到城市这一发展阶段将停止。现在农民进城最大的制约不是就业,而是房价,农民进城不可能跨过2、3万一平米的房价门槛。从发展趋势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也就不可能在一线城
市生存,产业迁往二、三线城市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为我们文成、泰顺等中西部地区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业化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因此,我们必须要在机遇来临之前,做好劳动力在中心镇的集聚,切实为产业集聚、城市化和工业化做好充分准备。
人口集聚和就业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农民到中心镇来不是“过夜”的,是来就业的,有了就业才能长期过夜。如何使安居和乐业相协调?这就需要我们的中心镇具备就业基础。如果没有乡镇撤扩并,仅在小乡小镇“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根本形不成规模,产业链也难以形成、污染治理成本难以降低、政府监管成本居高不下,产业集聚就是一句空话。通过撤扩并,产业集聚就有了实现的可能,但这还仅仅是一个方面,要真正推动欠发达乡镇城市化、工业化,还需要我们对产业进行选择。
拿一产来说,文成是传统农业大县,在新形势下,也必须有选择性地进行转型升级。文成山上的梯田,肯定要慢慢地自然退耕,因为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又不能机械化耕种,完全靠人力和畜力来耕种,比较成本无法降低,所以最终只能放弃。农业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业,只有规模种植才能降低成本,而文成的山地现状,又不适合搞规模农产品密集型农业,传统农业更不可能带领农民实现现代化,所以必须要走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为主的都市型农业道路。都市型农业对于湖南、湖北人口不密集的地方来说,其生态价值并不高,但对于温州这个拥有900多万人的人口密集型都市来说,最缺乏的就是生态,交通拥挤、空间狭小、空气不好,农业的生态价值就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的时候就讲,安吉山里老农刨地瓜的动作,跟
有钱人打高尔夫球的动作是一样的,因为打高尔夫球是花钱出汗,刨地瓜劳动同样也是出汗,而打高尔夫球场还没有地瓜地生态,刨地瓜还能吃上真正的绿色食品。所以在文成,就应该要充分挖掘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旅游价值和观光价值,真正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对于二、三产业,只有通过城镇化把大量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在中心镇形成劳动力集聚;通过“三分三改”让土地自由流动、规模流转,形成农村土地要素资源规模集聚,才能够大规模吸引工商资本投入,才能大投入大产出,才能实现现代化。“无恒产者无恒心,有恒产者有恒心”,没有明晰的产权,没有劳动力、土地资源的集聚,投资就得不到保障,谁也不敢投入。所以说,我们前期搞的“撤扩并”、“转并联”、“三分三改”,这些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城市化和农村要素集聚的手段,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现代化。
下一步,文成要在行政区划调整的基础上,切实做大、做强、做优中心镇。要高要求、高起点编制中心镇“1+X”规划,对镇域空间、功能设置、产业布局等,都要按照现代化的一流水平作为参照系数来规划,最大限度地促进人口集聚。在规划经费上,市里将给予一定的补助。
二、扎实推进基层组织“转、并、联”工作
近期中央、省里就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对于温州来说,随着经济转型和现代化的推进,社会转型势在必行,即便是在文成这样相对欠发达的地区,非农产业比值也占到90%,而当前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的现状,使得经济转型动力不足、后劲乏力。实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如何深化基层组织建设、加强社会管理是一个现实课题。
没有村级基层组织“转、并、联”、没有“三分三改”,就无法实现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也就无法推进新型城市化。因此,要把村级基层组织“转、并、联”设置改革作为重构温州村镇管理体制的基本思路,以中心镇“1+X”体系规划的社区为平台和依托,创新农村社区管理组织体系,优化配置公共资源,提高基层服务管理能力,更好构建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从而为老百姓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对基层社会实施更强有力的管理,从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在这方面,应该说文成已有比较多的探索,近期也对这项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部署,并提出了要在今年上半年基本完成转并联,如果这样的话,文成在这一轮工作中又将走在全市的前列。下一步,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要本着“优化服务、加强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实现现代化社会管理。一方面要方便老百姓办事,实施扁平化管理;另一方面也不能造成资源浪费,要更加科学地履行好公共服务管理职能,加强社会管理。
三、抓住农房集聚改造“牛鼻子”
农房集聚改造建设是整个城乡统筹工作的“牛鼻子”,只有做好农房集聚改造建设工作,山上的农民才能真正集聚到中心镇。因此要加大改造力度,加快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化,使农民切实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文成的农房集聚改造规划,一定要树立“大景区”的理念,做到整个文成就是一个景区,要使每一幢房子、每一个地方都成为最生态、最自然的景点。城里人千里迢迢开车来文成游玩,要的是城里看不到的、听不到的、闻不到、吃不到的东西。他们听
不到山上虫子叫、听不到早晨那一声公鸡报晓、听不到林子鸟鸣声,听到的全是车子发动机的声音、卡拉OK的嘈杂声和超市的喧哗声。所以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生态、越有地域文化的地方,就越令人向往。农房改造也要把传统文化和自然生态保护下来,这是我们最大的资源,要以游客的眼光来规划建设农房,突出地域特色、体现生态优势,让县域处处皆景、处处赏心悦目,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价值。
接下去市里对中心镇的考核就两项:
1、投资。投资主要考核投资率,投资率跟中心镇的财政收入、用电量相挂钩。一是财政收入,考核方法是:中心镇的财政收入除以全县财政收入,再乘以县里GDP总量,这个分数占投资考核总分的50%;二是用电量,考核方法是:中心镇的用电量除以全县的用电量,再乘以GDP,这个也占50%。再根据乡镇的财政收入考核分和用电量考核分算出投资基数。
2、农房集聚改造建设工作。动工算三分之一,结顶算三分之二,搬进去算完工,这实质上是考核撤扩并以后总的农户数和每年集聚人口进度的比例,谁农房集聚改造快,谁的分数就高。
县城作为功能区来考核,剩下的50个镇就在同一个赛场比赛。然后发令枪一响,大家就开始跑。看看谁投资比例高,谁农房改造快;谁英雄谁好汉,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溜完了到年底算帐,谁第一名第二名排下来,这就叫赛场挑才,干得好的就提拔,今后我们就是按实绩考核干部。从今天的座谈会上,我发现我们的干部素质都很高,思路也非常开阔,谈话还很有激情,希望我们文成的干部能够在下一轮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赛场当中脱颖而出。当然这还是次要的,关键是要把推动文成发展这项事业干好,让老百姓真正过上现代化的生活。
总之,在生态文明时期,谁具有生态资源的优势,谁就能占据生态文明的制高点。前段时间,文成在这方面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希望接下来的工作文成能够继续走在前列、加快走在前列,先行先试、大胆实践、探索创新,为全市统筹城乡推进新型城镇化、推进生态建设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本期发至各乡镇,县直属各单位)
主题词:统筹城乡改革发展 调研 领导讲话
中共文成县委办公室 2011年5月17日印发
(共印100份)
○姜开圣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表明,城乡发展不平衡是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由二元结构到一元结构的过渡,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有重点、有步骤、分地区地推进。
“运河名城,精致扬州”实施主体和展示载体,是包括广陵区、维扬区、邗江区和市开发区在内的1100平方公里的主城区。主城区有条件、有基础、有必要建设成为全市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试验区、示范区、先行区,通过市区的先行先试,使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和特色工作能在苏中处于领先、在全省位居前列、在全国有一定影响。
市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产业布局、就业社保、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需要恪守规划布局至上和集中集聚集约的发展原则,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坚持分级负责和共建共试共享相结合,发挥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城市化进程,共享同城效应,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加强城乡空间管制,实现城乡功能分区和空间格局最优化
规划一经制订并公布,就要严格执行,并作为龙头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市区需要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合理确定功能分区,做到“中心城区—南部板块—北部板块”三大板块统筹发展,“中心城区—城镇—农民社区”分层次推进。
1、三大板块协调发展,形成一城六镇多点的城乡空间和产业布局结构
一是市区联动,形成“中心城区—北部板块—南部(北洲)板块”三大板块协调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东至芒稻河(行政东界),南至夹江、长江一线,西至行政边界,北至甘泉、槐泗行政边界。中心城区通过整合城市边缘的朴席、杭集、甘泉、槐泗、杨庙、泰安,扩大中心城区范围,进一步优化内部空间结构,并与江都、仪征在空间和功能上形成一体化的布局;南部(北洲)板块包括沙头、李典、头桥三个镇,依托夹江生态资源,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工业向扬州(邗江)船舶工业园集中;北部板块包括杨寿、方巷、公道三个镇,主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及邵伯湖生态资源,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及滨湖生态旅游,工业逐步集中至中心城区北部的北山工业园。中心城区东北部的泰安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依托“七河八岛”生态资源优势,与茱萸湾风景区联合打造东部大型生态旅游景区。
二是分“中心城区—城镇—农村社区”三个层次推进,形成“一城六镇多点”的城镇布局结构。“一城”即中心城区,通过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对中心城区内部的乡镇和村庄用地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向东延伸城市的生活与服务功能,推动扬州、江都城市空间与功能的整合;向西重点发展朴席产业片区,进一步对接仪征,强化扬州-仪征城市空间与功能联系,形成东西联动的发展态势;“六镇”是指中心城区外围的杨寿、公道、沙头、头桥、李典、方巷,应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完善产业配套,适当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配套居住、商贸等生活服务功能,强化其对周边农村社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多点”即逐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中心城区之外规划保留建设200个左右农村社区,以居住功能为主,集中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禁止在规划的农村居民点设置工业用地。
2、引导城乡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全面推进三大板块建设(1)中心城区要切实提高城市化水平,实现整体内涵提升。鼓励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到2014年中心城区人口由目前的99万人(户籍人口约78万人)增加到约130万人(户籍人口约99万人)。有序推进中心城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中心城区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农民庄台原则上全部实施拆迁改造,并实现集中安置;远期建设用地(含备用地)范围内应严格控制农民新建、翻建住房,鼓励其向安置区集中。中心城区的城镇(街办)近期应结合新城建设、园区开发以及城中村改造,分别建成1-2个农村居民集中安置区,基本实现旧城工业企业“退二进三”的用地置换,整合优化现有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
(2)小城镇要分类引导其发展,形成各自优势和特色。规划近期外围的城镇数量由12个减至6个。引导城镇人口适度增长,到2014年每个镇总人口达到7.3万人左右。鼓励发展飞地经济,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乡镇既有工业园区原则上不再扩大工业用地规模,侧重功能的优化,并鼓励工业用地进一步集聚。北部板块乡镇新增工业项目统一向北山工业园集聚,南部(北洲)板块各乡镇的工业项目统一向扬州(邗江)船舶工业区集聚。优化乡镇发展策略,合理定位错位发展,将外围6个乡镇分为生态型城镇、综合型城镇、服务型城镇三类。
(3)农村社区要加强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打造生态秀美乡村。试点推进,有序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人口预测结果,远期规划市区农村人口减为9万人,逐渐建成200个左右的居民点(农村社区),单个居民点人口控制在400-500人左右,先行建设40个试点,各镇应在此基础 10
上进一步明确近期启动的居民点。分类指导村庄整治,规范农民建房行为。
二、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设施建设,推进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1、巩固区域供水成果,加快城乡区域供水全覆盖。近期应实现区域供水覆盖到市区所有乡镇,并对乡镇小水厂实施收购整合,以逐步向农村社区延伸,实现供水管网的统一布局、统一管理,建议加快第五水厂的建设,保证中心城区东南片区以及北洲板块的统一供水,在中心城区西南部新增一处进水厂,保证中心城区西南片区的统一供水。
2、统一规划建设,规范城乡污水处理。采取统一建设管理、适度分散布局的污水处理方式,市区西侧、北侧、南侧(结合朴席拓展区、北山工业园、邗江船舶工业园)分别配套建设3处污水处理厂,并兼顾周边乡镇的工业污水处理,对于沙头、公道、方巷等工业规模逐渐减小的城镇,可建设生态污水处理站。
3、加快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加强城乡交通联系。近期实施文昌东路东延与江都舜天路对接,推动城市东联步伐;建成扬仪路(仪扬河路),强化扬州沿江地区与仪征的联系;建成泰李新路,促进杭集、李典、泰安产业整合;打通243新省道,以朴席沿江高等级公路为起点,联系杨庙、甘泉、方巷,过邵伯湖接京沪高速真武立交并东延至安大线、苏中机场,形成西部、北部联系通道;建设沪陕高速辅道(新328国道)疏解东西向过境交通;拓宽改造扬冶路、司徒庙路,建成扬菱路、扬天路区间联系道路;文昌路西延至仪征北部山区,形成山地景观路;运河北路跨铁路、扬溧高速北延接省道333,形成邵伯湖滨湖景观路,初步构建城市内部与外围区域旅游资源有效整合的空间框 11
架。
4、完善公共设施服务配套,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按照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布局要求,完善市区、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市级—区级—社区级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按照镇村规划相关标准,配套行政办公、社区服务中心、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等基本设施,辅以卫生医疗、商业服务以及敬老院等附加设施;农村社区鼓励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配套村委会、幼儿园—托儿所、卫生所、文化体育活动场地、公厕等设施项目。
三、抓紧盘活土地资源,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在增加农民财富积累中实现城乡土地利用一体化
1、加快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全面建设符合农村土地制度要求的土地产权制度
(1)加强土地产权制度建设。加快土地确权、登记、发(换)证的速度。尽快出台有关完善和推进全市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意见,明确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的工作思路、总体原则、技术路线,强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发放到村民小组。根据各地实际,制订农民宅基地发证工作方案和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办法,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加快完成市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提供高效便捷的农村集体土地权属变更服务。
(2)建立正常的土地权属纠纷调处机制。各地应明确专人负责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纠纷调处工作,建立土地权属纠纷专人负责、及时调处等工作机制,保证权利人正常利益诉求渠道,维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3)对需流转的集体建设用地及时确权、登记、发证。对需要流转的农用地,要将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做好登记发证衔接起来,做到产权明晰,界址清楚,保障土地流转和交易安全。充分运用城乡一体化地籍系统,及时高效地为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流转做好变更、登记、发证等服务工作。
2、积极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试点,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1)按照国有建设用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同地同价同市”的原则。凡符合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取得、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无土地权属纠纷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不含宅基地),可依法采取土地出让转让、作价入股、抵押融资等多种形式有偿使用和流转。
(2)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用途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改变原土地用途,必须依法批准。流转双方约定土地使用年限最高不得超过同类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年限,再次流转不超过流转合同约定的剩余年限。流转土地收益,60%为土地所有权人所有,30%由区人民政府统筹使用,用于所在乡村基础设施、公益事 业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10%由市人民政府统筹使用。
(3)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工作。扬州主城区1100平方公里范围内先行试点,在取得经验后在全市全面推开。
3、落实农村集体发展用地政策,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提高被征地农民的生活保障水平
对征收土地较多,尤其是整村、整组征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征收土地面积5%的比例,安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用地,用于壮大集体经济,增加 13
农民收入。集体发展用地的位置以区或乡(镇)为单位,实行集中开发。市、区规划部门负责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根据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在市区省级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划定范围,用于建设标准厂房出租或用于解决村组工业发展用地,也可以划定一定区域直接开发建设。集体发展用地的开发经营必须按规定的程序办理。
四、完善与市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1、进一步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1)推进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加快建立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方筹资机制为核心,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措施相配套的新型农保制度。实施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引导农民积极参保,扩大新农保覆盖面,建立正常增长机制。
(2)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探索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等医保各类制度的衔接转接体系,让劳动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参加相应医保制度,并统一信息系统,统一药品目录库和报销比例,统一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做到自由转接,逐步取消身份限制,尽快实现“全民医保”。
(3)努力完善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在实现市区统筹的基础上,将医疗、工伤、生育保险逐步向市级统筹过渡。按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施意见,进一步拟定扬州市养老保险提高统筹层次实施办法,探索实施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
2、持续提升城乡社会保障能力
(1)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以个体私营、乡镇区域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强势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制定农民工参加五项社会保险政策,农民在养老、医疗之外的工伤、生育保险政策等,努力将市区城乡所有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范畴。加快建立覆盖市区城乡所有从业人员的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按照《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精神,将基本医疗保障作为公共产品平等提供给市区城乡各类居民,实现“应保尽保”。
(2)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认真贯彻省政府36号令,完善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鼓励城乡劳动力多缴费、多受益。全面实施农村非农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关系在全市范围内无障碍接续,创造条件推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并轨。对被征地农民向城保并轨需折算缴费年限或补缴一定年限的费用,由市、区两级财政从土地收益中适当补助,并建立分期缴纳的制度。妥善处理2005年前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争取早日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作者单位:扬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