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春联的起源(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12:28: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春节习俗:春联的起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春节习俗:春联的起源》。

第一篇:春节习俗:春联的起源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来源:中国春节网

第二篇:春节习俗:贴春联

南方网讯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有些习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贴春联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喜欢贴春联,给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息。乘四化春风创伟业鼓九州生气迈征程春联,又名对联、门对,古时有“桃符”、“门帖”之称。它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是诗歌中一朵精美别致的小花。相传五代以前,古人,对某些自然灾害或自然现象不理解,误认为是神鬼作祟,于是,过年时多用两块桃木削制成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木条,上面写着神荼、郁垒二神名,挂于门户。传说这里面还有一段生动的故事呢。很早以前,有个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山上有一大片桃林。桃林里有棵很大很大的桃树,树下有两间石屋,石屋内住着两兄弟:哥哥叫神荼,弟弟叫郁垒。兄弟俩力大无比,雄狮见了低头,恶豹见了瘫地,老虎为其守林。兄弟俩相依为命,和桃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天旱了,他们挑来泉水,生虫了,他们细心去捉;培土整枝,辛勤劳作,不辞劳苦。那桃林终于结下累累硕果,那棵大桃树结的果又格外大、格外甜。人们都说它是仙桃,吃了能延年益寿,成为神仙。在度朔山的东北面,有一个野牛岭,岭上有个野王子。这野王子也有笨力气。他仗着自己力大人多,占山为王。他狠毒如蛇蝎,吃人心,喝人血,可把这一方的老百姓害苦了。野王子听说度朔山上有仙桃,吃后能成仙,垂涎三尺,派人上度朔山,喝令神荼兄弟俩献仙桃,兄弟俩冷冷一笑,说:“俺这仙桃只送穷人不贡王。”说完把来人撵下了山。野王子知道后气得七窍生烟,即带三百人马上度朔山。神荼兄弟带着守林虎出桃林迎战,两方相遇,一场恶战霎时把野王子打得狼狈逃窜。野王子吃了败仗,逃回岭上,想仙桃茶饭不香,思报仇昼夜难眠。在一个墨黑的夜里,风呼呼地叫,神荼兄弟正睡得香的时候,忽听外边有动静,急忙起身开门一看,只见从东北方向过来几十个鬼怪,个个青面獠牙,红发绿眼,奇形怪状,噢噢乱叫着向他们扑来。兄弟俩毫无畏惧,神荼随手提了根桃枝迎上去,郁垒抓了把草绳跟在后面。哥哥在前面抓,弟弟在后面捆,不多时,几十个鬼怪全被捆了起来,个个喂了老虎。原来这些鬼怪是野王子和他手下人装扮的,本想把荼神兄弟俩吓跑,谁知毒计不成却丧了命。次日,这事马上传开了,神荼兄弟的名字也就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后来,兄弟俩去世了,人们传说兄弟俩上了天堂,被老天爷封为专管惩治万鬼的神仙,他们过去种下的桃林能驱鬼避邪。此后,逢年过了,人们纷纷削制两片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与虎,挂立于门的两边,以示驱灾压邪,保护家人平安之意。这种桃制的木条即称“桃符”。这就是我国最初的春联。清代《燕京岁时记?春联》对春联作了注释:“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春。”可见,桃符就是最初的春联。到了五代,后蜀的勐昶,开始在桃木条上题写联语。有一次,他命翰林学士辛寅匪题写桃符板时,觉得辛的词句欠佳,便亲自写了一副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第一副春联。到了宋代,春节贴春联已成为民间的习惯。不仅春节贴,平日逢吉日喜事,都在门上、建筑物的楹柱上张贴。然而,正式命名为春联,乃始于明太祖。据陈云瞻的《簪云杂话》所记:“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土庶之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明太祖)微行出观。”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到了清代康熙年间,春联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均有很大的提高。相传,清朝乾隆皇帝游江南的时候,一天经过南方一个叫通州的小镇,他想到河北省有个大地方也叫通州,于是提出要与他的部下合写一幅以通州这个地方为内容的对联。随时他就写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他的部下看后感到棘手,一个个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关门查找资料,忙得不亦乐乎。然而所对出的下联,乾隆都不中意。后有一名默默无闻的小随从,上街游玩发现通州这个镇虽小,却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当铺非常多。望着人们出入当铺不禁灵机一动,吟出一句妙语:“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乾隆一听,拍手叫好,当即下令对此人给予嘉奖,并升官三级。从这联话趣事中,看出清朝春联的盛行。春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字数一般在三字以上不等,多到五百多字,上下两联必须相等,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一般来说,创作春联有四方面的要求:一是字数要相等,二是结构要相同,三是词性要相当,四是平仄要相协。如:“爆竹声声辞旧岁银花朵朵庆新春。”这副春联,两边都是七个字,字数相等。“爆竹声声”对“银花朵朵”,都是名量结构:“辞旧岁”对“庆新春”都是动宾结构,这是结构相同。就词性而言,“爆竹”与“银花”都是名词,“声声”和“朵朵”都是量词重迭,“辞”和“庆”都是动词,“旧”与“新”都是形容词,“岁”与“春”都是名词。上词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是,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是平仄相协。上述四要求,一、二是最基本的。但有时孤立看上去,上下联中某一个字似乎对得不工整,但从大的结构来看,却是对称的。如:“万里春风催桃李,一腔心血育新人。”如果光看“桃李”和“新人”,前者是联合关系,两个均为名词,后者是偏正关系,一个是形容词(新),一个是名词(人),似乎不合,但扩大点来看,在“催桃李”和“育新人”中又都是动宾结构的,因此就应该说是基本上合乎要求。对联与诗相比,对联讲究对仗工整,格律严谨。但它的风格却是千姿百态的,有的婉转含蓄,有的豪放粗犷,有的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有的借古喻今,激浊扬清。使人看后情趣盎然,深受教益。解放后,随着诗园的百花齐放,春联这朵古老的小花也吐出了新的芳香。广大群众给春联赋予了新的内容,创作了许许多多富有生气的春联。“莺歌花更红,燕舞春又归。”这幅春联对仗工整,画出了社会主义祖国莺歌燕舞的大好春光。但愿春联这朵小花在百花竞艳的诗园中放得更加绚丽多彩!(编辑:姜志)

第三篇:春联和春节的文化习俗

春联和春节的文化习俗

春联:

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横批:国泰民安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一干二净除旧习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一帆风顺吉星到 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广进

一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红梅含苞傲冬雪 绿柳吐絮迎新春 横批:欢度春节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横批:鸟语花香

春满人间欢歌阵阵 福临门第喜气洋洋 横批:五福四海

春临大地百花艳 节至人间万象新 横批:万事如意

福星高照全家福省 春光耀辉满堂春 横批:春意盎然

事事如意大吉祥 家家顺心永安康 横批:四季兴隆

春色明媚山河披锦绣 华夏腾飞祖国万年轻 横批:山河壮丽

迎新春江山锦绣 辞旧岁事泰辉煌 横批:春意盎然

旧岁又添几个喜 新年更上一层楼 横批:辞旧迎新

东风化雨山山翠 政策归心处处春 横批:春风化雨

家过小康欢乐日 春回大地艳阳天 横批:人心欢畅

多劳多得人人乐 丰产丰收岁岁甜 横批:形势喜人

春节的文化习俗: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如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在天津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种或几种必备的菜,而这些菜往往具有某种吉祥的含义。比如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青菜(则安乐菜)、黄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一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莱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笋、虾米、鲜肉等制成,含义为“和气生财”。

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鸡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管家人要吃一只鸡腿,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进宝。安庆的当家人要在饭前先吃一碗面条,叫“钱串子”。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吃饺子

北方地区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圆,表示吉利和辞旧迎新。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和乐趣,历代人们在饺子馅上下了许多功夫,人们在饺子里包上钱,谁吃到来年会发大财;在饺子里包上蜜糖,谁吃到意味着来年生

门神

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而不是神茶、郁垄,而是古代的一个叫做成庆的勇士。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叙述就更加详细,“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厂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奕。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贵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

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第四篇:关于春节习俗的作文:贴春联

关于春节习俗的作文:贴春联

关于春节习俗的作文:贴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第五篇:过春节贴春联的习俗[范文模版]

过春节贴春联的习俗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没少看到过春联吧,春联的颜色又与当地民俗相关。普遍能够见到的就是红色,红色代表喜迎。你所见过的春联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过春节贴春联的习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过春节贴春联的习俗1

1、春节贴春联是什么寓意

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喜庆的大红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们用以避邪,画门神像木刻成人形挂在门旁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为春节增添喜气的气氛。春联都是红底黑字或者红底金字,加之各种纹饰,符合新春的喜庆和欢乐,为春节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愿景。春联中的纹饰,如鱼,寓意年年有余;美好的语言,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美好的祝福语表达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渴望。

民间说法有避凶免难的作用。这一说法来源于“年兽”的传说,据说年兽怕红,于是每年除夕家家户户贴对联,就是为了驱除年兽,因此贴对联的习俗流传至今,表达了人们避凶免难的愿望。

2、春节贴春联的由来

春联一开始不叫“春联”,而叫“桃符”。据说贴桃符的起源很早,当时贴“桃符”是为了用来驱除妖魔鬼怪。传说,古代有一种极其凶残的怪兽,经常作恶,危害百姓,却又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降住它。后来,有两位专门除妖的'神仙,他们用桃枝降住了怪兽。于是,民间便传出,直呼偶在门上挂上刻有两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后来,这样的桃枝被称为“桃符”,“桃符”便流行下来了。

在五代十国时期,桃符演变成了春联。据记载,当时后蜀主孟昶让张逊在桃木上题词,他写完之后,孟昶觉得不对仗,便又写道:“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第一幅春联,而在当时还被成为桃符。后来纸张的出现,桃木换成了红纸。春联真正的出现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当时,朱元璋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于是大街小巷处处贴满了春联。

3、春节贴春联的习俗

年关将至,有着许许多多的过年习俗。贴春联就是其中之一。喜庆的大红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们用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木刻人形应挂在门旁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

4、春节贴春联的传说

相传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海经》里,有一个鬼域的世界,中间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汉族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5、春联的贴法是怎样的贴春联比较通用的方法即平仄法,一般的春联用平仄来分上下联是不会出错的,平声(国字注音第一、二声)在左边,声包括上声、去声(国字注音第三、四声)在右边。例如天增岁月人增寿(右),春满乾坤福满堂(左)。当然记得还要结合下面的几点来具体的分析,以免闹出笑话。

上下同仄收尾,如春联“一顺百顺事事顺,千好万好年年好”,把握语境才能区分上下联。

上下同平收尾,如春联“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池中莲藕,握红拳打谁”,弄明白语序才能区分上下联三,上平下仄收尾春联“妹妹我思之,哥哥你错了”,弄明白联语逻辑关系才能区分上下联。

上仄下平收尾春联“祖国山河壮,神州景物新”,这是上仄下平收尾对联,但这种对联区分上下联不能单靠平仄。

最后,贴春联还要找准春联和横额(横批)的关系,可千万不能牛头对马嘴哦。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过春节贴春联的习俗2

贴春联,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无论在过去的一年有什么高兴或不高兴的事,大家都希望来年过得更好,所以每当春节将近,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两边贴上春联,那么,贴春联的习俗有哪些呢?

春联的由来与演变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楹联分为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等多种形式,而春联只是楹联其中的一种。所谓楹联,就是挂在或贴在堂屋前的廊柱或门框上的上下相对的联语,因此,楹联也叫对联。

起源

春联,起源于桃符,即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盛行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朝开始盛行。而明朝,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春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经明太祖的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

成为文学艺术形式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文学的载体之一,因此其张贴位置和内容也有一定的讲究。

春联位置有讲究

通常春联有两幅直联,每幅的最后一个字有阴平、阳平、上、去等声调,正确的贴法是:面对大门,上联即尾字为上声、去声的(普通话注音第三、四声)在右边,下联即尾字为平声的(普通话注音第一、二声)在左边。而横批,传统写法为从右向左,建国后新排版规定为从左向右,两种都可。

误区解析

很多人认为既然横批很多都从左向右写和念,那么门上的对联也应该由左向右贴和念,即左为上,右为下。但是,根据排版规定,横批文字从左从右写和念都可以,竖写文字排版则应由右向左。因此春联的正确贴法和念法也应右为上,左为下,而不能因为横批从左向右写就左为上,右为下了。

春联内容有讲究

上下联字数要相当

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这副春联每联都是七个字,上下联字数相等,这是春联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也有另类的现象。1916年窃国大盗袁世凯死后,全国人民奔走相告,欢欣鼓舞。四川有一位文人为袁世凯送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人们都说上联的“袁世凯”三字,对不住下联的“中国人民”四个字,文人说:“对了,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这个故事虽然说的是挽联,但挽联也属于对联的一种,这就说明无论春联还是其他的对联,都必须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如不相等,那只能是极个别的另类。

上下联词性要一致

上下联的词性,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要对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对。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每联都是三个词组,即: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春联里的“新”、“佳”都是形容词。“春”、“岁”,“富贵”、“平安”都是名词。“年年”、“步步”都是副词,“好”和“高”都是动词。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横批选择有讲究

春联常见的横批可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对联写意,横披题名,如“欢度春节”、“新春大吉”等,直接点名贴春联的目的;

二是对联写意,横额点睛,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的横披是“吉星高照”,则是揭示出实现对联内容的关键所在;

三是联披互补,相辅相成,如,“减负恤民,浩浩东风常送暖;扶贫解困,潇潇春雨总关情”的横批是“前程似锦”。

忌合掌

合掌指的是上下联讲同一个意思。一副春联,一般字都不多,应当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在数字不多的情况下,如果意思重复,就没有多少内容了,这就是要“忌”的道理。如“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通四海”和“达三江”是一个意思,因此属于合掌。

忌平仄失调

平仄失调往往表现为平仄相同的字连续使用过多,从而违反平仄交替的原则。就是说一联内连续使用三、四个平声字或者三、四个仄声字。如“家庭和睦生产好,夫妻美满幸福多”这副对联,本当用“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格律。下联一、二号位当用仄声字却用了平声字“夫妻”,第三、四号位当用平声字却用了仄声字“美满”,平仄失调。

下载春节习俗:春联的起源(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春节习俗:春联的起源(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春节习俗的作文 贴春联[合集5篇]

    关于春节习俗的作文 贴春联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

    春节起源漫谈

    春节起源漫谈 2010-12-23 17:13: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综合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它在古代被称为岁首、正旦、元日、元旦等,作为岁首新年,春节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至少三千年......

    春节起源故事(合集)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 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起源故事,喜欢的朋友不要错过了。春节的来历和习俗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

    春节习俗

    春节风俗——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春节习俗]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

    春节习俗

    春节风俗——正月初八谷日/顺星 正月初八谷日/顺星[春节习俗] 谷日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顺星]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

    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 爆 竹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

    春节习俗大全

    春节习俗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

    春节习俗

    没有人能够否认,我们的习俗一直都在改变。无论是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还是节日的庆祝方面,一直都在改变。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