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与牵挂——解读唐诗宋词中古代文人的明月情节

时间:2019-05-13 12:18: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月与牵挂——解读唐诗宋词中古代文人的明月情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月与牵挂——解读唐诗宋词中古代文人的明月情节》。

第一篇:月与牵挂——解读唐诗宋词中古代文人的明月情节

月与牵挂——解读唐诗宋词中古代文人的明月情节

姓名:孟闻捷学号:5097409035班级:F1011001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日期:2010年12月12日课程名称:唐诗宋词人文解读指导教师:李康华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长林中一朵靓丽的奇葩,明月,是自然界中有着皎皎银辉的物象。两者却因为明月拥有的那独特意象受到文人墨客们的情有独钟,而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君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苍茫,君不闻“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怅惘,君不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牵挂„„

寄情于物,月亮在古人心中到底寄托了怎样的感情,又为什么可以总总成为古人寄情的对象呢?下面具体分析一下唐宋诗词中出现的月。

一.思乡之月。在中国人的心中,故乡永远是难以忘怀的心结。“水是家乡好,月是故乡圆”月夜思乡已成为中国人传统式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唐代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活空间,李白的《静夜思》与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堪称抒写羁旅天涯的游子与浴血疆场的征夫思乡情怀的典范。两首诗都选取了月华泻光,地如霜降的寂静清冷的深夜环境来渲染气氛,抒发情思。李白的“床前明月”唱出了一出游子思乡的独角戏,诗直白而未作渲染;而李益的“受降城外月如霜”是为营造“一夜征夫尽望乡”的集体性心理行为创造的环境趋势,其触发点便是那悠悠的芦管。如果说李白的《静夜思》是一盅淡淡的香茗,那么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就是一杯令人心醉的烈酒。与此相类,“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在宏阔的背景下,望月的动作令读者对征人戍边卫国的精神和久别思乡的沉郁情怀回味不尽,感慨万千。

二.亲情之月。故乡的山水令人难忘,故乡的亲友更让游子牵肠挂肚。“千里共婵娟”的明月在中国人的审美心理范畴中,已成为离人互寄相思的的感情载体。月圆想到人未圆,月缺又想到人不团圆如残月。漏断更残之际,月华如水,透过窗帷,照着游子不眠的双眸。此刻,抛却凡事,神魂飞越,往往会想到对方也在望月,“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饱经战乱之后愈念手足之情跃然纸上。“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则表现了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深沉的爱,充满了对妻子的怜爱之情。然而唐人抒写相思也并非全是“婉约”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在明月、天山、长风的背景下,征人的相思便也带有豪壮的色彩。

三.爱情之月。对爱情的歌颂本就动人,何况是通过这优美的明月表现出来的呢。“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来是空言去无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李商隐《无题》)都写出了对远隔天涯的情人梦绕魂萦的情思。这时,月亮是二人情感的共同载体,也就是名副其实的“月老”了。只不过相思的他们虽心共明月,却身隔千里。唯如此,方显爱情的真挚与可贵。

四.友情之月。有唐一代,诗人活动频繁,文艺空前繁荣与活跃,而饮酒赋诗,以诗会友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其中许多“同为天涯沦落人”的诗人间便

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送远伤别之时,赋诗一首以寄友人,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关心与牵挂,月亮在这里又成为他们传递友情的使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友人遭贬,却不能为之分忧,只好寄情明月,道一声牵挂,其情是何等的真挚,表现又是何等的自然。“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美景依旧在,而友人却是音讯全无,从而寄情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这真是“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啊。

深邃幽远的夜空中那一轮明月之所以让古代的文人墨客所倾倒,在我看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赏月习俗。“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作为传统节日中的中秋节、元宵节,都于圆月有关,人们意在以月圆来盼人圆,借此表达着世人的美好愿望。由于赏月习俗、咏月文学源远流长,内蕴丰富,故皆具影响力与吸附力,极具情感张力和心理渗透力。它不仅造就了一个又一个以月为美的诗人,也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善于欣赏咏月诗的读者;不仅使人化与自然,借自然的月来扩充人的心理空间和思考深度,而且还导致了自然的人化,在自然与人的深层同一中赋予它以新的内涵。

二.明月的意象是完美美好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世人眼中,明月以其独特的审美特质吸引着人们的心灵。明亮而不刺眼,柔美而不做作,或浑圆,或弯钩,其形状在古时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三.明月的存在形式。这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一点。在我看来,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明月情节的根本原因所在。

明月对仗晴空,这在古时就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明月,总出现在深邃幽远的夜空中,静静地散发着光辉,洒在沉睡中的安静大地上。明月之于夜空不正像是人们心中的那份牵挂么?人们观明月而有感,正是因为心中有着这样一份牵挂。古时交通不便,通讯只有写信,对远方的牵挂,就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家常便饭。这份牵挂,或是对久未能归的家乡的牵挂,或是对两地相守的恋人的牵挂,或是对久未相见的家人的牵挂,或是对散落天涯的知己的牵挂。无论月圆月缺,这份牵挂都会因月而生,而月越大越明,则牵挂越甚。仔细想下去,也正是只有当夜深人静,明月当空之时,人们心中那份牵挂才会悄然浮出,在心头萦绕,或如那皎洁月光一样淡淡倾泻,或如漆黑夜空中的太阴一般深深铭刻,如何看待,就因人而异了。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李白的咏月华章之一。当人们读到这句是感慨的都是伟大诗仙那飘逸的想象和豪迈情怀。而在我读来,感受到的却是诗仙向月饮酒的孤寂。诗人虽是因“影”而向月“邀”,却是因为“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激发了诗人最心底的孤寂。那份孤寂,是涉足政治的失意,是高处不胜寒的唏嘘,还是对远方亲朋的挂怀?我们已不得而知,但可以感到的是诗人写下“举杯邀明月”时,心中充满的是对远方的渴望。夜深孤独之时,就连诗仙也无法抵御明月带给世人的那份牵挂之情。

在下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请抬头仰望,当你久久凝视无际黑夜中那一轮不变的皎洁明月时,是你心中的那份牵挂已被唤起。

参考文献:《明月千里寄相思——浅论唐诗中的明月意象》

下载月与牵挂——解读唐诗宋词中古代文人的明月情节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月与牵挂——解读唐诗宋词中古代文人的明月情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